时间:2023-03-16 16:29:59
序论:在您撰写南方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的立场上来审视人文教育时,文化教育的推广就是教学落到实处的关键;当从大学英语改革来理解人文性时,人文性不仅要着重突出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要突出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并将以“人”为主体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其个性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启发式教学,着力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重要的人文学科,虽然其人文性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框架支撑的摸索阶段,但是人文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端倪。
2.研究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扭转了1985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体现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应试导向。《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几年教学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论逐渐走向本体论,更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实体进行研究。教学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本质、规律,并为这些本质、规律做出证明,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课程,如何架构基于人文性的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如何回归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些必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近十年以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现,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4年(《教学要求(试行)》颁布)至2012的期刊进行搜索,主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这些论著大都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其中理论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占文献总量比重最大,如夏纪梅(2006)著的《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束定芳和华维芬(2009)主编的《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等。这说明大学英语界已经普遍关注到理论研究和教学法流派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从人文性文化视角来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还比较少。从1995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语言和文化的探讨,陈彩霞(2010)的《强化教师修养,提升业务水平――从〈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探讨了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范琳、刘振前(2005)的《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语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且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说明该研究在理论方面尚处于利用和借鉴阶段,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将人文性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将其转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而针对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无人提及。
3.研究意义
我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技术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悬殊甚大,学生生源不同,学生语言基础差距明显;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师范性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强本申硕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将“人文性”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何培养、巩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合理设计网络教学模式,消除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对英语课业和教师的情感屏障;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如何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标准,最终体现《教学要求》中倡导的人文性原则,推动素质教育,展现人文精神,这些对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6月,曲靖师范学院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审核,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示范点”,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进入改革示范点的地方高校。该校率先全面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到第二课堂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及时探讨、总结该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同级别的地方院校提供宝贵的借鉴。
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从上世纪开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理性文化进行解构,由此,人文主义文化逐渐代替技术理性文化的权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前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工具理性是其学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须有明确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多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而对人文取向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层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进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问题。
4.研究内容
(1)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构的维度有多种,但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人文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构建,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2)如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传统班级授课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步调、运用一种教材、执行统一课程进行学习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主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人为本,弹性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课程设置,并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
(3)如何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师个人人文修养,展现人格特质;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复杂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逻辑推理;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学生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如何科学设计自主学习,彰显人文关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任务,研究自主学习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5)如何有效实施评估手段,展现人文精神。评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要体现评估过程的动态性、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全面化及评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评估的公平性。
(6)如何积极丰富第二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丰富学生的英语第二课堂,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如何以英语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如何主动关心教师心理,体现人文情怀。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和谐,但在教学改革形势下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空前的:学分制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网络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教师内心想要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间矛盾的压力等,如何帮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大学英语教改中人文性探讨的范畴。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这样的技术路线:查阅文献和对现实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批判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人文性倾向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学性建构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梳理开始进行,切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考察,梳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倾向的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课堂进行实录、行动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渗透的问题。最后,研究成果进行终结,提出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后续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积淀,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采用综合的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答案。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资料、整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梳理和分析文献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找到本课题的立足点,形成研究的基本观点。调查法主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和座谈,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和数据,以确定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行动研究法是针对教学实际活动,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或方案。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曲靖师范学院这个典型对象的具体研究,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结语
本研究拟从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内涵入手,归纳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路演进的基本要求,阐明教学人文性范式的转换,从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人文性价值诉求,然后分阶段展开调研并及时提出阶段性改革调整,使大学英语教改的人文性价值诉求更好地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学环节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展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编.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纪梅.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0.
[15]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6]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关键词:管理 需求 远程开放教育 学习支持服务
1 发展历程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这一特点,客观上为所有愿意接受大学教育的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云南,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对较为完善的仍然是以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云南电大)系统为主。云南电大自1979年成立开始,就是一所采用遥距教育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音像教材、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学校目前已形成以省电大为中心、36所州市和行业电大分校、66所县级工作站和131个教学点为基础的、初步覆盖全省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有在学学生5.5万余人,30年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25.6万人。成为云南省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是云南省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也是云南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99年,远程开放教育在云南电大系统开始实施。远程开放教育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习者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件学习,可自行安排学习内容、时间、环境、方式。学习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专业与课程;根据需要和条件自主地选择学习媒体,如文字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网上辅导材料、直播课堂等多种媒体的选择;自主地学习课程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这就要求云南电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一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媒体学习资源的支持服务,既包括文字、录像、录音、vcd、ip课件等,也包括cai之类可以进行交互的课件;二是建立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云南电大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在网站上向学生提供了远程开放教育的各种学习辅导材料、作业练习、模拟试题、疑难问题解答等内容,甚至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站参加互动性的面授辅导,网上在线讨论,bbs答疑等;三是建立辅导和答疑支持服务系统,如信函答疑、电话答疑、语音信箱服务,以及通过电子邮件答疑、网上互动答疑等;四是提供学习场所的学习支持服务,现阶段已向学生开放图书资料室、视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等,供学生查阅资料,观看辅导课录像带及直播课堂录像带和其他教学光盘,同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机会。
十年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结果表明,作为云南远程开放教育主要实施机构的云南电大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在云南电大校园网的远程教学平台上拥有自建网上课程资源657门,直播课堂1979学时;接收中央电大课程资源3927门,直播课堂3377学时;vod点播系统ip课件339门,总计1065小时;网络课程27门,精品课程6门;网上报告厅拥有16个专题,10952篇视频资源。云南电大还是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基地,存有资源200g容量。电子图书馆使用了自动化集成管理软件,实现了图书馆查询、借阅电子化;拥有书生之家电子图书25个专题,49114册,清华同方电子期刊10个专题,2341余万篇。虽然如此,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收到的效果却不十分令人满意,这说明硬环境的改进应与软环境的改善相一致,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2 现状分析
什么是“质量”呢?可以从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绝对的意义来说,“质量”与柏拉图式的善良、真理和公平等等完美的标准相似,因此是不可以评量的。从相对意义来说,它指的是能够切合目标,能够一贯地合乎规格,以及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教育组织过去和现在都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外界和自我评鉴活动来评价自身的质量。这主要是外来的压力迫使教育组织更重视质量这个课题,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教育经费紧缩,以致出现“物有所值”的要求;社会关注到教育成就的评鉴标准;外界对院校在教育和财政方面的表现不断提高问责要求;教育组织要提供有适当技能的人力资源,帮助国家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政治改变原本均衡的形势,削减教育“生产者”(即院校、地方教育局)的部分权力,把它转交到“消费者”(即学生、家长等)手中。
我们知道,如果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院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再加上采用以市场为本的资源分配方法的话,这些因素都会激励学校及学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云南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现对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2.1 文字媒体
为学习者提供的文字媒体主要包括主教材、辅助教材及其他文字教辅资料。云南电大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主要学习媒体仍然是文字媒体,有60%以上的文字教材是由中央电大组织知名专家,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文字媒体以其系统性、成本低和方便性等特点,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主要表现在:①文字媒体的交互性差,不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②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的有些教材在知识性、系统性、编辑印刷等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宏微观经济学》主教材系统性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印刷错误较多。③有些课程缺乏必要的配套教材。例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主教材与教学大纲不配套。这些教材的质量问题,影响了文字媒体的有效使用。
2.2 音像媒体、cai课件及直播课堂
音像媒体、cai课件及直播课堂较之文字媒体更具生动、直观的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促进积极思维、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能适应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需要。中央电大和云南电大在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先后为学习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音带、像带、光盘、cai课件和直播课堂等学习支持服务,收到较好的效果。但音像媒体、cai课件和直播课堂等学习支持服务仍然有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在:①提供的音像媒体特别是cai课件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②有些音像媒体的内容与教材不符,如《宏微观经济学》的光盘内容与主教材内容不配套;③直播课堂安排时间过少,无滚动播出,若与工作时间冲突,则无法收看。
2.3 计算机网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远程开放教育也逐渐向网上教学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云南电大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在网站上向学生提供了远程开放教育教育的各种学习辅导材料、作业练习、模拟试题、疑难问题解答等内容,甚至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站参加互动性的面授辅导,网上在线讨论,bbs答疑等,同时开通了电子信箱。由于网页有信息量大、功能强、无时间限制等优点,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学习进度和遇到的问题,随时访问网页,下载相关信息资料(如课程教学实施细则、重点难点辅导、平时作业等),了解教学最新动态;并通过电子信箱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沟通,讨论或解决有关问题。从1999年至今,十年的实践表明,云南电大的网上教学,已具一定规模,并达到一定质量,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网页内容更新较慢、内容针对性不强,硬件设备的条件限制,电子邮件这种交流方式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上网学习的学习者人数不多,点击率不高。
2.4 语音信箱与电话答疑
云南电大为学习者开通了语音信箱和电话答疑,使学习者能方便、快捷地学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方式,由于受师资力量、时空及表达方式等因素的限制,难以达到学生期望的教学效果。
3 解决策略
质量的重点在于活动,过程或效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改进价值或结果(pycock),而英国标准协会的定义则侧重于满足需求的重要性,认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特征或特性的全部,这些特征和特性会影响到产品及服务在满足顾客需求上的能力,不论这是明示还是暗示的需求(bse,1990,第4页)。这表示质量的重点应该放在顾客的需求上,教育质量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上。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云南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云南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证,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它应有的功能,但由于远程教育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云南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存在不足之处也是难以避免的。目前,尚有很多不能真正满足学习者需求之处。下面,就提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质量提出一个简要的方案,以便进一步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云南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3.1 发挥云南电大的优势,切实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
内容完整系统、知识新颖科学、适合成人自主学习的学习媒体建设,是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当务之急。
目前,云南电大开发的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字媒体、音像媒体和课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远程学习者的需求。因此,云南电大应该大力组织开发一批内容新、适应性强的文字媒体、音像媒体和课件,加大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开发力度,以满足开放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网络建设方面,要增大网络带宽,提高网页访问速度;对网上资源的应进行总体规划,提出具体要求,及时更新内容,增加课程的重点、难点辅导,以达到对学习者的同步指导;开通网上在线讨论,进行实时交流,及时沟通,以解决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应将直播课堂的资料上网,便于学习者查阅或下载。
3.2 转变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1)教师要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承担起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转换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学习动机的维护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和学习者学习的信息源等诸多角色。
(2)远程开放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主要是一种内部操作,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所以学习者应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并在教师引导下,切实转变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学习进度,使自主学习和教师的面授辅导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
3.3 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区域性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的建设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要求,逐步将分校、工作站建设成当地远程开放教育的区域性学习支持服务中心。
(2)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要加快自身现代教学设施的建设,加快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以适应学习者对教学辅导和教学媒体的不同需求。
(3)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要加强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熟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和规律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并转变职能,以灵活方便、形式多样的方式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
3.4 教学质量的控制
远程开放教育与质量控制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在开放教育中求质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建立由中央电大、云南电大、分校和工作站组成的分级教学质量控制系统,分别制定控制内容和控制目标,并通过定期开展教学工作检查和教学评估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是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
(3)考试是教学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完善平时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制度,逐步加大平时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在终结考核中,其试题的覆盖面和难易程度既要达到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习者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习者学习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的一般规律。同时,考试应当逐步向无纸化方向发展,让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随时参加考试,以充分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3
[2]罗骥.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j].云南电大学报,2009(1):5
以下提供一些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希望对各位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如何判断一个刊物为是否是正规刊物?
以下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高教版)》
《中国新教育》 《亚洲教育》
《当代教育科研》
《教育新发展》 《当代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新导向》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当代素质教育》
《教育管理与科研》
《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中华创新教育》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中国教育研究》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中国创新教育》
《当代教育》 《教育纵横》
《中国教育家杂志》
《中华百年教育》《今日教育》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现代全科》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中国研究生杂志》
2009年6月由江苏省书协主办,在江苏美术馆成功举办“诗酒风流・邱世鸿书法篆刻艺术展”,获得好评,“文化江苏”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3月由现代快报、艺+美术馆举办“诗韵酒魂・壮此生邱世鸿书法精品展”。《美术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神州书画报》、《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中国美术研究》、《珍藏》、《艺术百家》、《艺术名家》、《华夏大家》等刊物多次刊登“名家访谈”专题。
出版专著有《邱世鸿书法篆刻集》、《抚云斋书法文集》、《魏晋书法的艺术精神》、《创作与理念》、《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大学行书教程》、《诗酒风流》、《抚云斋诗稿》、《邱世鸿草书千字文》、《抚云斋艺术论评集》(正版)。
论文多次参加全国书学研讨会二十余次,多次应邀请在全国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在各类刊物、文章100余篇。2004年论文《论新文书法与文化精神》获得“中国文联理论奖”三等奖,2008年艺术论文获得江苏教育厅颁发的“艺术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专著《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二等奖”。2011年论文获得大学生艺术节艺术论文“特等奖”。
参展,荣获奖项:
“全国高校师生作品展”(优秀奖1989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1995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1995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二届正书展”(1996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2001山东。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南方长城杯书法大赛”(二等奖2002湖南。湖南书协主办)
“当代青年书画大赛”(一等奖2002北京。、中国书协主办)
“2005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一等奖2005河南。书法导报社主办)
“全国第二届兰亭书法展”(艺术奖2007安徽。中国书协主办)
“荷之韵一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08山东。济南市政府主办)
“国大阅兵题联”(二等奖2009北京。中国楹联学会主办)
“全国首届篆书展”(2010贵州。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三届扇面展”(2010湖北。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楹联书法绘画邀请展”(二等奖2010北京。中国楹联学会主办)
“当代楷书创新展”(入展2011年。中国书协、河北省文联)
“首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2011韩国首尔)
“百名博士写百米长卷”(2011年天津某文化公司主办)
“国际简牍帛书邀请展”(2011年湖南。湖南文联主办)
“西南大学书法论坛暨全国名家邀请展”(2011年重庆文联、西南大学主办)
“中意韩三国名家书法邀请展”(2012年中、韩、意三国。《中国书画》杂志社)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书法名家邀请展”(2012年北京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
“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作品展”(2012年北京国家画院)
“全国梅花书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南京梅花艺术馆并任艺委会委员)
“全国兰花书画名家邀请展”(2013年贵阳阳明祠并任艺委会委员)
一、师德立足高,寓德于教。
我坚持“爱是教育的工具,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从心眼里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反过来“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我尽力做到“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循循善诱;关心疾苦时是慈母——无微不至;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无话不谈;犯错误时是医生——治病救人”。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上,去关怀和体贴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远离“误区”,用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重视对学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我以身示范,高标准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响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我从来就说到做到,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无论是学生范了什么错误,我都压抑住内心的怒火,对学生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关爱学生,用行动和语言去感化学生,直到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为止。处理问题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师行为的《六条禁令》,从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也尊重我,拥护我,反应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任课教师,我常对学生讲:“我不是警察,你们也不是小偷”、“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也对学生讲:“我这人严如师,亲如兄,爱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坚持每天收看新闻,了解科技动态消息,利用每晚读报时间,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业精于勤”,强化业务能力。
“人活到老学到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树立的一个终身信念。在这五年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我都积极报名参加,紧抓不放。五年来,我一共参加过学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学习达20余次;20xx年,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参加了巫山“电子说课”听课活动 ;20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庆市开明中学参加新课程标准培训;20xx年5月,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云中听课活动”;20xx年10月,我又去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还自学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通识部份)》,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为全校教师举办了题为《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20xx年暑假)的讲座。这些学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提高我的业务水平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还阅读了《重庆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研究指导》等书籍,对提高我的业务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之余的时间,我还挤出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查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每年我都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杂志,每天定时阅读,向那些“名家”拜师学艺,对我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xx年3月,我还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数学本科学习。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天定时上网学习,查阅学习资料,了解课程信息,听网络课件。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学思想。
三、立足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为响应“二十一世的教师应是科研型教师”这一号召,我常在课后认真反思,细致总结,写好反思记录,这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五年来,我教过两届毕业班,每次毕业教学成绩都位居全县前列。培养了李倩倩、蒋彬彬、刘春梅等十多名优秀学生升入奉中,有张德志、匡东梅等十二名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等级奖。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峡杯”数学竞赛中,我指导的学生李倩倩同学以满分120(全县仅有三个)的好成绩荣获一等奖。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阶段,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主动承担起了校级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写了研究论文。20xx年我又主动加入了我校县级课题“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并担任主研员。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常规教研活动,我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经常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们切磋,不耻下问,一道总结,形成经验。20xx年秋,我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批准立项,组织部分老师正在实施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以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编著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为纲,试图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思维程序,推动我校的数学教学。
四、奖励频频,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近五年的努力工作,细心总结,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
主管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2003——20xx年度教研科研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20xx年秋、20xx年春和20xx年春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20xx年10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已进行培训);
20xx年12月主持主研的《实践—感悟—创新教学法》成功揭题并荣获县教改成果二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分层教学的原则及做法》荣获《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优秀作品奖,同年该文发表在《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丛书》(重庆市教委编,南方民族出版社出版,ISBN7—5367—2390—3/G·458);
20xx年10月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方法》被选编入县经验交流论文集;
20xx年12月撰写的论文《实行校务公开,促进学校长足健康发展》获县工运理论研讨论文三等奖;
20xx年4月撰写的论文《依法治校是学校长足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宝》被选编入《奉节县依法治校工作经验论文选编》一书中;
20xx年6月撰写的教案《矩形的性质》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xx年3月撰写的论文《英语创新教学的几点体会》获市级优秀奖;
20xx年5月撰写的教案《函数的奇偶性》获县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99年12月在“三峡杯”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一等奖;
20xx年5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4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三等奖;
20xx年4月在县说课竞赛中获数学学科三等奖;
20xx年6月在重庆市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市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20xx年6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二等奖;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1 目前医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红包现象”和“吃请受礼”等屡见不鲜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引入和随之而来的某些消极因素,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有力的惩罚制度,少数医务人员“吃请受礼”,接受甚至向患者索要“红包”,损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形象。全国医疗行业医德医风调查结果已亮出了黄牌,医德医风滑坡的严重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2 过度医疗现象严重 有的医院为了“创收”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的完成,忽视对本单位、本医院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建设,对医德医风缺乏监督机制,使部分医务人员淡漠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服务宗旨,给患者提供超出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包括费用昂贵的检查仪器;把一些不适宜治疗疾病的药物强加给患者;用高级昂贵的药物代替常规安全的药物,造成“天价医药费用”,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
1.3 服务态度冷漠 医务服务本应该体现人道关怀,但部分医务人员不苟言笑的面容、命令式的口吻、不容置疑的权威姿态,使患者及家属无法感受到“医者仁术”的真谛,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的诊疗设备日益先进,而这种医疗手段的物质化使现代医疗过程体现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失去了人道精神。
1.4 厚此薄彼 部分医务人员以患者的地位、职权、金钱、相貌以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来决定诊治活动和服务态度,呈现一种“医疗面前人人不等”的现象。
2 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医学高校的思想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几年学院党委根据学院学生情况开展了以下几点做法:
2.1 入学教育时的医德医风教育 学生刚刚跨入医学院校大门,不了解医学这一职业的内涵 ,谈不上对医德医风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 ,必须把医德医风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教育过程。
2.2 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医风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把医德医风教育融合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通过社团、学生会和团委,开展征文、知识竞赛、板报比赛、进行礼仪规范培训等形式,并以护士节为契机开展“学雷锋做人民好医生、好护士,让团徽在岗位上闪光”;学习南丁格尔;开展演讲、座谈、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大学生宏扬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
另一方面,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邀请有关医院领导来校作医德医风建设的报告,介绍医院发生的由于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而造成医疗事故的典型案例,给学生以启示和警告。使医德医风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医德医风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加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通过扶贫义诊、基层考察等活动深入社会,使医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对基层的卫生条件和人民的健康状况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了解患者的困难,增近与患者的感情,从而坚定献身医学的信念。特别是毕业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交界期,也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时期,注重这一阶段的医德医风教育非常重要。
总之,加强医学高校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但只要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将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胜. 医院加强医德医风的体会[J]. 21世纪:理论版,2009, 9:51
[2]惠爱玲,白振京.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 素质教育论坛,2009,20 : 7
[3]董爱萍, 姚锐. 对医疗机构中医德医风几个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5 : 32-33
一、两岸专家阐述了合作发展的深远意义
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血脉相同,由于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性,这自然会激发双方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愿望。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办学模式虽有不同,但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在大陆,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模式多样,而且学子走出去的愿望强烈;在台湾,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产学合作经验多样。而且,两岸经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交流与合作,为第二个10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在开幕式致辞中就两岸合作做了简要回顾。他说,2006年4月,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的15项政策措施中,大陆宣布,教育部决定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关于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的政策体系。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出共同建议,全面开展两岸各级各类教育的交流;推动双方在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丰富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加强两岸学生交流,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大专院校来大陆招生,并为此提供便利。这两次论坛提出的重大政策,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台湾宣布承认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逐步宽松。
魏中林提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之间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广东而言,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的中期阶段,2010年毛入学率为28%;而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两岸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互补性强。2009年,我到台湾参加了第五届论坛,对台湾高等学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台湾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国际化等许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希望深化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大家提交的这批论文有许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议,我们一定认真研究。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广东省教育发展的总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广东省要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东要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其中的跨境合作,是广东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特征。我们希望,两岸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密切沟通合作,创造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两岸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两岸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认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对于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台湾中兴大学校长萧介夫认为,两岸学术文化及师生的交流将是中华文化长存、延续的唯一选择。学生的交换,能够培养青年人的世界眼光和广阔胸襟,能够促成他们日后成为两岸文化与学术发展的媒介及尖兵。
实际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广州大学易佐永做了回顾。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政策开始转向合作空间的拓展。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将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议题纳入其中。例如,《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经贸文化论坛”提到未来两岸在新能源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其中在第13项的共识中明确提出“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高等学校相互招生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建立两岸学历学位证件查验及作业平台”。2011年,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又深入了一步。台湾高等学校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招收自费生。为了保证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工作稳妥、有序进行,大陆方面专门成立“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与台湾负责招收大陆学生的“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委员会”(简称陆生联招会)对口沟通协调招生相关事宜。2011年4月24日是北京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同时也是台湾清华大学建校55周年的重要日子,两岸清华决定合办百年校庆的活动。两岸高等教育合作迈向深层次的阶段。与此同时,基于各种论坛、研讨会的交流活动在地区之间、高等学校之间日趋频繁,仅广东省就有“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穗台校长论坛”等,密切了两岸的教育往来与友好关系。
二、共同探讨了合作发展的领域和途径
未来十年,广东要建立我国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教育合作,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特征。因此,发展粤台教育合作,应该从长计议,做好规划。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都必须放眼未来,需要每一所学校做好规划、确立项目、成立机构、筹集经费。代表们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则和目标应当是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实现繁荣与进步。易佐永从广州大学交换教授的实践中提出与台湾高校合作的具体目标与原则:第一,以提升两岸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第二,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手段;第三,在促进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以形成高等教育区域化竞争力为特色。在此目标、手段与特色的前提下,应坚持三项原则:第一,平等原则,这是任何交流与合作得以开展和持续的保障;第二,互惠原则,这是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基本动力;第三,互补原则,这是取长补短的合作策略。
(二)学术研究合作
陈春生提出,加强大学人文学科的对话和合作机制:第一,建立联合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机构。在两岸关系中,各有自己独特而敏感的问题和思路,但大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先行先试。第二,合作编写历史、文学、语言、宗教等领域的教科书。两岸共同编写《中华大辞典》的工作已经付诸实施,共同编写教科书更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三,合作组织两岸有关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传统的大规模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例如研究两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型文化遗产、地方文献与民间文书的保护和利用,探讨两岸客家人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途径。第四,以适当方式鼓励两岸人文学者发展合作研究。第五,建立民间性质的“两岸人文学科发展基金”。可以向各大学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募捐,推动两岸大学人文对话与人文交流各项合作事宜的发展。
在学术合作方面,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探索。如广州大学2008年与台湾淡江大学签约成立了“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两岸第一个高校科研合作机构;2010年与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签署合作建设“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意向书,它也是两岸第一个高校教育政策研究机构。
(三)办学合作
暨南大学胡军提出:第一,应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按照《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精神开展合作办学。第二,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以两岸学位互认推动双联学位等方面的合作。第三,抓好合作办学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教学工作的对接,包括专业建设和学分互认、课程构建和衔接。
东莞理工学院邹小平、陈想平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成就斐然,但高等教育之间至今还处在交流阶段,合作也是初步的,而产业界对高等教育更紧密合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他们提出:第一,合作组建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小型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以中华文化的精华为根基,以兼容并蓄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这种大学,可为两岸的大学追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一条优质生源的渠道,为中华民族振兴准备一批文化积淀更深厚的社会精英。第二,合作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未来两岸合作产业的从业人员将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本专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主流。第三,双方合作建立以台商在粤企业为桥梁的“校-企-校”三方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分学段的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台湾环球科技大学许淑敏认为,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应建立在两岸经济发展双赢的基础上。台湾职业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和资源,开放大陆学生来台湾应以职业教育先行,特别是要吸引大陆的专科毕业生来台湾衔接本科教育。专业的选择可以考虑大陆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选择农业和餐旅及休闲专业。
在培养学生方面,许多代表提出,要扩大学生交换规模,建立联合招生机制;合作开展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知识竞赛及交流论坛。
(四)合作培训师资
在教师培训方面,扩大教师交流,增加培训项目,通过课程开发实现教师互聘。在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师资水平不高,因此,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广东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责任自然落在教师身上。广东应借用台湾职业教育的资源,与台湾的有关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师资培训班,可采用“2+2”模式,即前两周在广州进行理论培训,后两周在台湾进行实操培训。
(五)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历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两岸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还需要配套政策加以引导和提供保证。第一,希望台湾扩大对大陆高校学历的承认范围。第二,建立专业认证、课程衔接、质量认定、学分互认标准,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科研平台。第三,扩大双方招生范围,建立双联学制,健全双方单独招生政策。第四,为在广东高校毕业的台湾学生制定在粤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这可以实现台湾学生来粤就读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制定两岸企业捐赠教育文化项目免税政策;建立两岸教育发展基金,引导企业支持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第六,在政府层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中心。
三、教育质量问题
本次论坛在探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质量问题。这是历届论坛都涉及到的热点,说明两岸专家学者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台湾高等教育学会陈伯璋认为,在质量方面,出现了量化指标的模糊与迷失,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约而同地都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作为参照,同时又受到不同组织排名的影响。他在分析台湾高等学校追随西方学术潮流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全球化学术资本主义”概念及其现实影响,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这是市场价值的优先性导致的,在政府的商业化政策引导下,高等学校形成市场竞争力,教授们乐于积极回应产业界需求,接受从市场获得的巨大利益。而此种学术研究趋利倾向则使高等学校由原本多属基础性或因好奇驱使所产生的自主性研究,转向为致力于特定目的、商业性或策略性的应用性研究。大学的“追求真理”已转为“追求基金”。他认为,西方文化霸权主导的学术生产样式正在影响台湾的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各方面学术领域均以追随西方学术潮流为主,从而形成台湾学术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现象。严格说来,这并非是“国际分工”的产物,而是在西方/美国文化霸权笼罩之下,我们自行援引美国标准作为互相评鉴的准则而附庸其潮流的结果,这会导致本土学术的空洞化与学术自由的沦丧。他认为,台湾1999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卓越计划中的“卓越”概念模糊、令人迷思。根据Barnett的看法,“卓越”属于一种排他性用词(an exclusive term),其所连结的不只是“精英主义”,更隐含着阶级(hierarchical)体系的概念。这一计划直接明确界定了“卓越”的内涵。若从卓越计划审查的理念来看,“取得领先、领导、主导的地位”即为卓越的重要标准。这是针对五年五百亿新台币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而言的,“进入世界百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重要的卓越指标。然而量化指标背后,最受质疑的是不同国际媒体所建构的大学评比指标的差异,因而排名并不稳定。例如,2009年台湾大学在英国《泰晤士报》全球排第94名,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排行榜上却排第150名。他进一步分析,在“绩效”的表面,充分展现了“工具理性”的价值。然而数字永远只能是数字,若以追求表面上的数字作为卓越计划背后真正的主要精神,那么这将会形成何种大学文化?何种研究生态?从而导致失去多少传统大学的核心价值?这都是值得近一步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