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9:4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

第1篇

1.增加农林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实现双赢局面。从“三农”角度考虑,目前,我国农林科技人才匮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对“三农”问题没有深层次的了解。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下乡就农业对农村进行考察、就农情对农民进行访谈、就专业知识开展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农林类专业的特色及这些专业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中的优势。

2.激发农林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很多农林类院校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农林类专业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前程,所以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宁愿选择转入金融学等当前较为热门的专业,或者对所学专业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农林类学生意识到我国国情、社情、农情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及帮助他们看到自我价值所在,从而使这种心理上被重视的满足感转化为实际中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学生培养了遇事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沟通等多方面实践能力,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1.突显专业学科的特点。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应该坚持贯彻落实“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口号,而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农林类院校专业主要包括农学、茶学、林学等,虽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农林类院校也逐年增设了文学及理工类专业,但相较于其他院校而言,农林类专业仍是农林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在需要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服务的“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服务三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农林类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在学科专业等方面更有优势。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于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言,农林类专业学杂费用较低,并且奖助学金比例较高,因此,很大一批来自农村家庭的子女在升学时会选择农林类院校就读。他们大多不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相较于生活在城市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更愿意走进基层服务农村,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感。

3.拥有丰富的实践基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必须通过院校的力量与当地村委进行联系,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双方的沟通,多方式地丰富实践内容。农林院校一般都处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面积较大,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有许多农村社区,且具有一定面积的农林实践基地。这样一来,学生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节省了活动时间。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时候,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有机会进入有合作的基地进行实践,不仅能够方便管理,而且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1“.三下乡”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仍然有个别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期对学生采取流放式的管理,少过问甚至不过问,活动后期又急于追求实践成果的宣传,实则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三下乡”活动时间较短,在交通上费时费力,又考虑到暑期的特殊天气,学生走到实践地点时已经筋疲力尽,对实践的热情度早已降低。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积极、不主动,大多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实践过程中大多存在懒散、消极的状态,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在实践单位盖章,并未达到思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社会化的最终目的。

2“.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广。调查表明,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人数较少,约有2/3的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由于暑期“三下乡”需要的活动资金较大,参与人员不便于管理,组织活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各大高校或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不仅队数有限,而且每队人数有限,导致能够获得机会参与的同学寥寥无几。同时,为了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一定成果,院校往往挑选一些成绩较优异或者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核心团队,而忽略了其余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时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这样就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较低的局面。

3“.三下乡”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开拓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扫盲和卫生宣传上,要把扫文字盲和扫意识盲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送文化下乡和送文明下乡结合起来。而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同时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实践过于盲目,往往局限于只是挑选了一个较为简单普遍的主题,进行了粗略的调查研究,而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所以得到的调查结果对“三农”问题而言用处不大。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改进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建议与思考

(一)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健全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需要从制度、人员和资金三个方面落实。首先,农林类院校需要高度重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成立专项领导班子,每年拨付固定资金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该给予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农林类院校能够扩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规模,以确保更多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最后,院校也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系,通过帮助企事业做宣传或学生进行自愿无偿服务等形式得到资金或物质资助,建立“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加大指导力度,确保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各异、时间不一、形式多样等原因,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不便管理,因此,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每支“三下乡”实践队伍都要安排指导老师。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学生应进行每一阶段的成果汇报,在活动中如果遇到了专业方面的困难,可以及时与指导老师商量解决办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由于解决问题方式不正确而做无用功。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增加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林类院校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因为还未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学生对于实践的思考层面仅仅局限于参与之后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而不是自主地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自身能力会有怎样的提升。因此,农林类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就要有着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利用新媒体(微博、QQ、人人等)平台展示“三下乡”活动成果并分享学生的活动感悟,促进交流;举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摄影、感悟等方面的比赛。以湖南省为例,政府利用近年来网络宣传发展迅猛的优势,已连续多年通过网络新媒体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等活动,不仅扩大了宣传社会实践的力度,相应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总结

第2篇

1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药学历史传统、传递药学文化精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早日解决乡村用药盲、用药难的问题,“十字方舟”团队在笔者的动员和指导下认真策划,精心筹备,积极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展开为期60天,主题为“我的健康中国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医药十字,梦想方舟”的宗旨,提高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活动主要内容

中国药科大学“十字方舟”团队40余名成员在笔者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筹备,广泛调研,合理分工,以南京市为主战场,通过走访南京各类医疗机构,采访医生患者,赴周边县区进行相关社会调查、知识普及、宣传演讲、视频录制,制作优秀活动集合录,搭建城乡医药交流平台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积极活泼,影响深远的实践活动,赢得了南京市民的赞赏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整个活动,以“我的健康中国梦”为出发点,贯彻“我的梦———药大梦———中国梦”的主线。由浅到深,从每一个药大人的梦想出发,进而演变到整个药大的梦想,最终归结为医药行业的健康中国梦。

2.1我的梦团队以药大学子以及在校普通工作人员为切入点,通过采访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理想,来了解药大人心中的“我的梦”。作为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要时刻谨记“精业济群”的校训,秉承“不唯药,需为药,应围药”的理念,用专业和敬业关爱国民用药,在追逐“我的梦”的同时为实现人民的“健康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2.2药大梦团队通过采访药大在职领导和教授,聆听他们对于“药大梦”的理解和个人感悟,感受他们对于药学文化的传承理念以及对药学教育实践建设的梦想。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将多位老师的采访视频剪辑成“药大梦”的专题影视材料。希望通过短片的播放和药大梦想的传播来激励感染大家,为最终“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2.3中国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而对于我们医药行业的学子来说尽自己所能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无疑是“我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向校园师生及周边居民讲解过期药品的危害及回收的益处,设立药品回收箱,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呼吁科学管理家庭用药。并且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居民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过期药品处置的盲点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广泛宣传。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访了江宁县、石桥镇、溧水县、乌江镇等江苏周边村镇,开展了填写问卷、实地考察、采访咨询等调研活动,详细真实的记录了当前许多偏远的村镇里存在着的用药不合理的现状,并及时把调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同时将收集到的DV短片,照片,实践日志,简报,媒体报道等记录,微博的跟踪记录情况上传团队人人主页、微信平台、微博等网络平台,并且将活动成果发表在相关媒体报纸,扩大了本次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团队还联系到当地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通过与小学生们的活动、游戏、交流,努力将“药大梦”真正发扬为“中国梦”。

3活动总结及成效

第3篇

受浙江知识产权局委托,赴公司进行专利问卷调研,了解企业或个人对于专利的申请、运用和保护的情况,鉴于此作为国家专利政策的实施方向。

二、调查对象

宁波市慈溪市指定被调研企业及个人

三、调查方式

携专利问卷前往指定的不同企业找到公司的专利负责人做问卷调查并留下其联系方式,盖好公司公章。个人问卷要求填写相关真实信息。

四、调查时间:xx年7月20日――――xx年08月20日

五、调查内容

专利问卷分为a与b卷,分别为企业专利权人信息和专利信息,主要针对公司对于专利的申请、运用和保护的情况。

六、调查结果

问卷完成率在95%左右,成功地完成了老师规定的完成率,靠自己实践奋斗而获得社会经验和锻炼的能力。

七、感想

第一次参加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明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第4篇

关键词:锻炼 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教改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对思政课程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高校教学的趋势必然将会是将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作为基础.将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作为目标,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动力,同时高校教师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其必要性重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进行教改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增强的有力保障,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千变万化,另一方面,“90”后走入大学校门,思政教育的对象也就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意义上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实的教育环境,更无法被现在的教育对象所接纳.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入死角,因而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因此,思政教改势在必行,其重点为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这一词汇又称为“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涵义基本相通。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使用“核心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它们分别是: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按照主流观点可以将学生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关,而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包括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来达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锻炼

1、调整教学观念,使其更加适用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

现代教育理念更加要求素质教育,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调整,成为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教学的特殊性,根据教学需要,将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淘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在调研学生思想状况的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化,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面对的难点、热点,具体表现为“研究型教学理念”,它包括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高校老师上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时代感,师生实现真正的双向交流,取消“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能力教育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

坚持形式多样的思政教改,要以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堂多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从而形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理解和学习。另外,社科部团委和政治教研室可以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实践选题的确定、实践理论与方法的提出、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中。学生个人也可以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规定一定的字数。并要求暑假结束后,每个班级在第一周内汇总实践论文,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这部分也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重要依据。

3.通过思政课程讲授理论教学、体验理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锻炼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讲授理论和体验理论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讲授理论课中,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讲授、研讨等为手段,例如,教师关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专题讲授,精讲后,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的问题,通过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的研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体验理论课中,学生按个人意愿组队讨论,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自选任意主题进行演讲,配合放映学生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比如在班级开展以“大学生活之初体验”的主题演讲,通过这样丰富的展示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到实习基地以及其他用人单位调研或者实习,之后上交调研报告或者实习报告取得学分。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熟悉职业环境,体验企业对学生的最主要的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爱岗敬业、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职业要求,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明确就业方向。

小结:在新形势面前,高校的思政教师要调整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中讲授、体验、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改变后的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思政教改学生核心能力 锻炼能力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以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为基础,以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为目标,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动力,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在分析和总结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思治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注重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教改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2]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是“80后”、“90后”。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失灵,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综上所述,思政教改势在必行,更要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一词在很多国家又叫“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是其涵义是基本相同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2003年年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3];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4]。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我院基于思政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以锻炼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思政教改。

1.坚持多形式思政教改(理论讲授、理论体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思政课堂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完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学习、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理论体验教学,理论体验教学主要在晚上进行,共15学时,1学分;“概论”课教学还致力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本课程实践教学已纳入教学计划,占1学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社科部政治教研室和团委共同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社会实践选题的确定、社会实践理论与方法、社会实践论文撰写指导、社会实践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学生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完成3000字左右的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每人一份。要求学生在暑假结束后的第一周内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教师以此作为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依据。

2.通过思政课程理论讲授、理论体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课外教学)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理论讲授课中,教师通过专题讲授、研讨加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专题讲授“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精讲后,提问:“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让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研讨,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理论体验课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组,针对教师专题讲授内容,自选任一主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自己所作的PPT,比如学生演讲“大学生活之初体验”,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训基地或其他用人单位去实习或调研,并上交实习或调研报告取得相应学分。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内化需要职业环境,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企业对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即爱岗敬业、能与人相处、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等,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

总之,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6,(12):40-42.

[2]郭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德育研究,2006,(8):72-73.

第6篇

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运用管理学知识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1.以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老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把社会实践仅当作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的活动,学生大多是被动应付。2)学生、老师、学校(学院、班级)、实践地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混乱。3)实践活动内容单调。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主要通过暑期返乡的机会,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到当地政府抄写一些统计数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来完成社会实践。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学校仅凭实践单位证明和学生的体会来给学生打分,大有评价失真的可能。5)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特别是学生返乡分散实践效果较差。6)学生长才干与做贡献脱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调查为主,忽视了为社会服务,即使强调服务,也不知道群众需求什么或服务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法的辨析和扬弃,经深入研究,我校构建了由“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总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各学生班在学院团委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校团委则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出若干组团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各学生组织或临时学生组合可根据项目进行方案策划和投标,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中标者获得项目实施权和经费支持。

指导阅读就是利用学生从完成方案设计到实施方案这段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在这方面,专业老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而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训就是由学校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公开授课主要是讲解参加社会实践的常识和技巧,所有团队队员均需参加培训;专门辅导则是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某一经济作物,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的强化培训。此环节主要是针对重点组队的实践队员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

实践活动就是以分散实践和组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下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分散实践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暑期返乡的学生单独或以相近县(市)、地区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深入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实践方式是指校团委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组织的重点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就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组成。首先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计划实施、工作态度、活动成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各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参加重点组队的学生,还要在指导老师评价前进行队员间互评。

总结反馈是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扩大活动影响而设计的环节。主要内容有表彰先进、编印专辑、主题班会、成绩反馈等。其中表彰先进是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表现情况,评选一批先进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学生积极分子、优秀论文(调查报告);编印专辑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收获;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或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实践回来话收获”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使大学生按“了解、学习、提高、实践、思考”的过程参加实践活动,符合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综合考虑了学校及有关部门、教师、学生、实践地单位等主体,实现了学生自愿参加与学校要求、学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组队实践与分散实践、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社会共同教育与学生自我成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思想。为了便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内容方法、计划安排、考核评价、评优评奖五部分组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应用已七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及实践地单位都较为满意。

1.整合了多方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参加的人数多,地点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整合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学生实践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有班主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等广泛参与;对返乡参加分散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又能减轻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

2.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可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实施方案还可增强他们勇于解决困难的决心;重点组团实行项目化运作,鼓励专业互补,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效果控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强了实践效果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实践前指导大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由于实践前思想引导到位,学生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结合。

4.对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本专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农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强学农信心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是学生检阅自己专业水平,增强钻研专业知识紧迫感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5.活跃大学生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第7篇

学生心声

为评奖沦为“网抄公”

现在,社会实践成了很多高校的必备“科目”。除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部分高校还通过综合加分和评奖奖金等制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冷暑假自主参与实践。这些制度确实鼓励了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当中也有不少学生为了加分评奖,以造假应付。

一位食品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为了学年综合测评可以加分和争取奖金,占一定分数比例的“科技进户工程”必须要做,但自己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形式上做一下,盖个章,而所写的调研报告就只能靠在网上搜资料,东拼西凑。

而华师的谭同学则透露,学校假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但她们从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几乎全都是在网上下载的,东拼西凑就成了,而调查问卷也只是在网上随便发几份。这种情况,在广州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

无关系无社会实践?

“学校集体安排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会、团委有关系的才能往,不是我们这种‘平民百姓’有资格享受的。”一位大学生向记者报怨。“要跟老师打好关系,要不然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途经教师办公室,看到有实习活动的照片才发现。”

大学城某高校的一位男同学向记者抱怨,有些学生做的实践论文只是随便抄的。“学校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的,和往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花钱往培训班,至少还能学到一些技术,对以后工作有帮助。”

农村学生说

盖章证实,自村人好办事

冷假前,部分高校向学生派发先容信和表格供实践单位盖章证实。但记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加实践,但表格上依然盖有实践单位的印章。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在自己村里“完成”的,然后就盖上村委会的章。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透露,“谁真的会往做呢,到时往村委叫人盖个章就可以啦,反正都是自己村的,自己又是大学生,他们应该会行个方便的。”

城市学生说

缺乏专业知识,难觅实践单位

记者调查发现,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力军几乎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广州,有部分农业高校在冷暑假时会布置学生往做“科技进户工程”,但对于低年级还没学到专业知识的学生,甚至是非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困难了。

“很多同学不是农村的,不是很好开展。”本地一位大学生表示。有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以向家乡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或者以做一些调查的方式进行“科技进户工程”。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寻找一个实践单位实在不是易事,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特地跑往农村做一个调研。所以,一部分人选择放弃,就算做了,写论文还得依靠网络。

高校教师说法

奖励实践有利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