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29:03
序论:在您撰写运营监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文作者:田琳杨玉军工作单位:兰州铁路卫生监督所
综合监管模式的优势和有效性
铁道部又发文明确了铁路食安办的职责规定、机构设立、管辖范围、组织结构等事项,各铁路局也相继完成了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工作,全路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以迅速建立,运营食品安全监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铁路卫生防疫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路18个铁路局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设立了23个卫生监督所,近1000名卫生监督员行使法律授权的铁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按照铁道部规定,铁路卫生监督所作为各局食安办的执行机构,承担管辖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活动[4],这一举措延续了铁路系统几十年以来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执法职能顺利接续。铁路卫生监督队伍具有执法人员和铁路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进站上车、跟车添乘检查均在正常职责范围,熟悉铁路运输组织,掌握运营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为有效实施全程监管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食安办与各铁路局管辖范围一致,在划分职责时,明确路局劳卫处(铁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为其办事机构,客运处、运输处等为内设部门,确定了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同时,制定了各运输站段和运输辅助单位食品安全责任主体、行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这种联动机制的设计,将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网格化、系统化管理格局,有效调动了各单位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防止出现监管部门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不利局面。在问责方面,把食品安全纳入各单位运输安全一体化考核,将食品安全放在与运输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部署、检查、考核,通过食安办联席会议沟通信息、协调工作,食品安全基础管理日益夯实。《食品安全法》设定的分段监管制度,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分别授权不同的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由于配套法规的缺位和迟滞,部门之间的沟通、补台受阻,各环节出现职能交叉、职责模糊、推诿扯皮等,导致监管空白、多头执法、重复监督等现象发生,使经营者无所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食安办将几个部门分别承担的职责授权铁路卫生监督所执行,实行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全环节一个部门监管,避免了分段监管需要多部门执法、重复建设执法部门的弊病,显著提高了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铁路运营所涉及的所有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均由铁路卫生监督所承担监管责任,实现了全程覆盖和无缝对接,杜绝了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督等消极现象,有效整合了执法资源,减少了被检单位应检的频率和时间,增加了卫生公权的有效度和覆盖率,监管效果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启动问责程序时也不会出现责任虚化、问责缺失、问责疲软等现象。
完善综合监管模式的策略和途径
统一标准,快速提升硬件装备水平。执法能力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5]。硬件投入是科学、客观开展执法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按照全路统一的配置标准,根据各级监督机构的规模、业务量、区位重要性等因素有重点、分批次进行执法装备的配备、补强和更新,主要侧重于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装备、信息技术设备、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的配置,以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高监督工作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为执法工作提供客观、精准的科学依据。全路应规范统一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外观标识,办公场所的门楣、标牌、灯箱、执法车辆、办公室门牌等均应使用统一制式,充分展示执法机构形象,推进正规化建设,方便群众办事。继续开展标准化监督机构创建工作,推动基础管理、业务建设、规范执法等方面深化达标。聚集人才,全面塑造监督队伍形象。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快铁路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利用人才入路政策和执法资质考核认证,吸纳青年人才进入路内,补充正常减员损失的员额,降低执法队伍平均年龄,形成合理的人才阶梯。建立覆盖全路的人才库,集中优势人才资源,对全路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研究和实践,对基层执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培训指导。在全路建成一批极具行业特色和核心品牌价值的监督所(科),打造优势学科和独特专业,为运营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同步强化全员培训,突出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投诉举报处理、行政处罚案件、高铁食品安全控制、预防性卫生监督、新技术新方法等重点领域、重点内容的培训,建立全路-铁路局-卫生监督所三级培训网络,分层分批培训执法人员,提高轮训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合理设定考评内容和目标。要注重对执法人员完成监督执法指标的定量考核,更应重视对执法能力的有效考评。一方面加强对行政许可、监督监测、案件查处、重大活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监督频次和覆盖率、事故发生率、投诉率、文书制作规范等监督执法职能刚性指标的量化考评;另一方面加强对执法人员现场发现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执法程序、技术指导效果、法制宣传教育、执法效率、监督质量、信息管理、执法稽查等监督执法能力指标的客观考评。通过绩效考核,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和监管理念转换,促使现场执法工作和基础管理工作有机统一、同步提高,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完善逐级考核制度。形成铁道部对铁路局、铁路局对监督执法机构、执法机构对基层所(科、站)的递进式考评体系。按照统一的考评标准和考核方法,量化评估、奖优惩劣,将执法机构的的整体效能考评和个人业绩考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连带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远近适度的组织目标,增强机构、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保持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相互补台的良性互动,激发团队凝聚力和个人独立作战能力。对执法过程进行连续地、动态地考察、评价,发现执法人员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卡控措施,修正执法流程,充分发挥前馈控制作用,减少、杜绝执法人员的差错和纰漏。落实责任,分解风险,提高各部门协同能力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铁路食安办内设机构管理食品安全的作用和能力,将各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分解,按照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分系统确定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专业处室的自身管理健全,专业指导到位。深入开发领导层,落实运输业各单位、运输辅助单位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意识,促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良好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类食品安全标准、规范,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改变食品安全自身管理重表面轻内容、重部署轻落实、重检查轻整改、重结果轻总结的不良习惯。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引入铁路食品安全监管,研判、确定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点,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逐步建立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运用HACCP安全控制体系实现食品安全自我控制,形成比较完善、便于操作、能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自控体系。沟通协作,纵横联络,健全全程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全路应统一规划交流沟通工作,建立部际、局际联络机制,加强各铁路局、食安办之间的协作沟通,定期通报情况,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健全运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评估制度,重点对餐车、配餐基地、高铁食品、站台自制散装食品等高危食品和重点环节食品进行风险监测分析,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完善风险评估组织和支持机制,培训风险评估人员,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保证风险评估科学、有效开展,为综合分析食品安全状况,提出安全预警提供客观依据。全路食品安全监测应融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建立运行的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的双向交流,并通过铁路系统网络,将食品安全信息第一时间传递至基层执法机构,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规范指导,典型引路,促使铁路运营食品产业全面升级随着铁路发展步伐加快,运营食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也日益紧迫。综合监管模式面临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多环节改造的技术指导考验。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涉及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法律要求和技术规范,制定贴近一线、科学有力的技术指导方案,提供符合实际、满足需要的技术指导。围绕高铁、动车组、既有线提速列车、普通列车四个层次的运输产品,按照现代化配餐中心的标准建成一批规模经营、全面覆盖的的餐饮配送中心和餐料配送基地,扩充成品餐直供能力和半成品餐加工能力,减少餐车加工环节。充分发挥中心车站和站台的食品流通功能,健全流通食品溯源体系,强化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突出对餐饮服务单位布局流程、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指导,以站段机关食堂为重点,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建成食品安全示范点,以此为样板改造铁路沿线职工伙食团,有效解决伙食团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问题。科技创新,系统研发,持续推进运营食品综合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在综合监管模式下,执法机构信息系统的研发要科学分析食品监管各个环节、各种业态的规模和管理水平,涵盖各种生产经营方式的实际应用。逐步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监督执法、行政处罚、突发事件处理、监测检验、统计查询等模块,实现各种管理系统与子模块之间的有序衔接,提高执法效率和资源共享水平,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审批程序逐级卡控。提供与被监管单位、疾控、食安办等相关部门端口连接的功能,增强信息互动交流,减少中间环节。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和各类图像采集、文字编辑、软件编译等先进设备,研发执法人员手持终端使用系统和覆盖重点单位、关键部位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铁路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构要树立强烈的信息化意识,强力推动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研发工程,逐步建立全路联网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系统,形成统一的硬件建设标准和软件开发规范,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支持。
基于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实现集中、统一的素材管理模式。各栏目可以方便地共享使用素材库内容,用户可以按照用户名、上载时间、素材类别、素材名称等多种条件进行组合查询、检索和统计。
素材的删除管理
记者或编辑对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一级删除,可以手动删除素材,自动删除软件。系统管理员对一级删除的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二级删除。在删除素材时对所删素材进行引用性自动判断,自动提示有引用关系的节目素材,避免有用节目素材被误操作,进而确保素材的安全。
素材的访问权限管理
通过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管理员逐一就每个用户对素材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设置和管理,保证只有授权用户才能处置节目素材。
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数据库的备份
采用冷备份和热备份相互支持的方案。冷备份可使用在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中不同的终端。冷备份可以将数据安全恢复,保证数据安全,热备份对在使用中的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使用数据的安全。
安全管理
(1)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结构,是确保非编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网络结构的安全就是尽量消除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中的单点。长春电视台的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为双网络结构:即基于SAN结构存储千兆光纤网和基于IP技术的千兆以太网。光纤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冷备份冗余设计,所有备份交换机的配置文件提前设置,用以保证当交换机出现故障,可以短时间内启动备用设备。而所有服务器全部采用主备方式和冗余设计,有效避免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的单点故障。
(2)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的应用软件应开发设计自动保存功能。数据库文件,包括制作素材文件及相应的时间线信息应定期自动备份,防止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突然瘫痪。
(3)设置了各类操作权限以防止网络系统遭受破坏,同时还隐藏了共享目录,防止用户误操作或恶意破坏删除重要的共享素材。
(4)素材盘保护功能。为避免非法数据写入,防止非法操作破坏素材的完整性,将FC-SAN素材盘符从系统资源管理器中去除。
本文作者:王颖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有线电视网络中心
我国不少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是放大器联级数过长造成信号质量变差,导致网络传送信号质量下降,造成线路故障率提高,网络管理维护人员时常为了解决网络故障而奔波,由此增加物力、人力、财力等额外支出;二是由于很多地区的有线网络系统大量的租用中国电信的光纤资源,导致自身运营成本增加,网络资源自主性不强;三是由于有线电视落网的管理时间较短、管理经验较少、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造成全国各地的网络建设规划方案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连成系统,造成网络运营局限性;四是虽然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较大,但因体制、历史及管理落后、技术落后、业务单一、网络运行质量差等问题致使其经济效益较差,特别是和国外的同类型网络相比,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各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差距非常大。
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都是放在新闻宣传的制作上,记着、主持人等电视台工作人员较多,维护网络运营的技术人员较少,致使配备比例结构严重失调,已不能适应的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和升级建设任务。更不用谈利用新技术提升有线网络的服务能力和对有线网络提供新业务的技术发展动向进行跟踪。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导致我国大部分有点电视网络系统对各类技术欠缺识别和筛选能力,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的研究能力也较为低下。
目前,我国有线网络公司的市场空间非常狭窄。大多地区有线网络经营管理者不看好、不重视付费电视业务、电缆调制解调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视频点播业务等有线网络公司具有明显优势的业务。同时,对管道资源、芯线资源、频率资源等方面的业务开拓能力也不够重视。运用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开展数字化电视业务需要较强的商业化运作力,我国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行政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数字化电视业务的管理,由此,转变有线网络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尽快转变有线电视网络资产的管理体制,加速商业化运作的公司管理体制的进程,注重质量,提高信号强度,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网络科技的开发,增加服务项目,增强综合实力建设等,才能不断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完善电视网络系统,重视系统的改造升级。特别要关注:1)做好扩展下行带宽工作,提高网络资源的自主性;2)对网络线路进行升级,实现反向通路;3)增加网络的可靠性,稳定传输信号强度。
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从非营利性的政府机构领域进入到一个市场竞争激烈、技术进步快的商业领域,需要大量熟悉市场和技术的人才。所以,除了重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之外,一要增加技术人员的配备比例,以便适应和承担有线网络建设和改造的繁重任务;二要重视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具有研究的能力的营销人才的配备,以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有线网络平台。在完善基础数据业务的同时,要重视高清电视和移动数字业务的发展。同时,在管道资源、芯线资源、频率资源等方面可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自身优势,实现增加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1.1排污企业自行维护指的是在线设备有排污单位自己运营、维护。
由于在线设施是一种新生事物、排污单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很难保证在线仪的稳定、准确运行;再者,在线监测仪本身就是安装在企业的电子眼,用来监控企业的排污行为,为环保执法提供可靠数据,这种情况下,部分排污单位有可能会对在线设备存在抵触情绪,破坏监测监控设施,导致在线仪不能够正常运行,起不到在线监控的目的,不能为环保执法提供准确、可靠的,这样就失去的安装在线监控设施的意义。
1.2设备厂商运营维护。
设备厂家对设备结构熟悉,性能了解透彻,出现问题很容易判断故障原因,备品备件购买方便,解决问题及时,但设备厂家运营,容易利用其对备品备件的垄断,私自提高备品备件的价格,增加排污单位的负担。更有甚者,排污单位与设备厂家串通,私自调整仪器参数,导致在线数据失真,极大的影响了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监管。
1.3BOT运营维护。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及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1.4第三方专业化运营维护。
在线监测设备的第三方专业化运维指环保部门或企业委托从事环保技术服务,具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对辖区内在线监控系统进行统一运营维护的一种模式。第三方运维模式又分为部分托管和全部托管两种运营维护模式。
1.4.1部分托管
部分托管运营维护指运营商只负责用户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校准、管理工作,确保用户仪器设备正常运转、数据准确可靠,仪器运行过程中需要更换的耗材及配件由用户负责购买,运营商负责更换。部分托管运维收费组成为:人工费、交通费、运营维护费等
1.4.2全部托管
全部托管运维指运营商全面负责用户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校准、管理工作,负责仪器设备的耗材、配件供应及更换,用户只需调取数据,其他工作由运营商负责完成。运营商确保用户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数据的及时、准确、可靠上传。全部托管运维收费组成为:人工费、交通费、年耗材费、年配件费、运营维护费等。济宁市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化运维实践,第三方专业化运维模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它的优点在于:
(1)对于环保部门来说,只是对运营商进行监督和管理。从管理层面上说,第三方专业化运维有利于环保部门将有限的人力、物力从琐碎、繁杂的运营、维护、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到行政管理,监督、监察和行业指导的本职工作上来;从技术层面上说,环保部门技术人员可以把更多经理放到环保学术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上面。
(2)对于排污企业来说,克服了在线监测设备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弊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设施安装后无人管理、基本处于停运或半停运状态的局面。第三方专业化运维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本身减少对在线监测仪器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在线监测仪获得的数据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更加直观反映企业的排污情况,有效改进企业的生产和废物处理工艺。
(3)作为第三方专业化运维公司来说,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管理水平和运营维护管理经验,通过集约化的管理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从而为更好的做好运营维护工作奠定了基础,专业化运维公司的管理标准是统一的,只做市场运作,接受环保部门监督和管理,并对排污企业提供优质、便捷、可靠的服务,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
2现阶段运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按照目前的运维模式,运营维护经费由委托运营的企业支付,部分企业缺乏积极性,运营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运维公司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挫伤了运维公司的积极性,不利于运维工作的运行。
2.2由于我国环境在线监测设备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规,因此各地方各部门采取的监测分析仪方法差别较大,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暂时难以保证。
2.3目前,由于国内在线监测仪器品牌较多,甚至技术原理都不同,增加了第三方专业化运维公司的技术复杂系数和备品备件的储备量,导致运营成本上升。
2.4部分站点的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正常、稳定运行的需求;排污口未进行规范化整治,在线监测设备采样点设置不规范,无法保证样品采集的代表性和准确定性。
2.5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运维管理人员技术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无证上岗。
2.6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必须经过强制签订。由于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计量部门尚未全面开展检定工作,这对监测数据应用的合法有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环境保护部开展的数据有效性审核解决了这一问题。
3第三方专业化运维公司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3.1第三方运维工作的形势分析
目前,中国环保产业正在进行综合实力的整合。在严酷的市场竞争面前,谁能站住脚跟,谁就拥有发展的可能。科技创新是环保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存在的基本保证。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现阶段,各地运维公司数量较多,体制复杂,而且各地区规定的运营管理费用相差太多,运维公司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管理,相互之间技术交流很少,相同的设备出现相同故障时总是重复性工作,浪费工作时间,备品备件的购买渠道不明了,导致在运维工作中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运维公司有统一的管理,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运营工作提升了统筹管理的空间,相互之间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技术水平上升快,深化运营理念,经济能力和投资能力会成倍增长,保持持续发展的条件,技术力量相对集中,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及产业化能力不断增强,能够有效的进行技术储备,在适当的时候完全可以推出自己的新产品。第三专业化运维公司是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顺应中国环保形势发展的需求。
3.2标准化、专业化运维公司建设的基本要求
3.2.1运维公司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运营资质证书。
3.2.2所有从事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的操作和管理人员,应当经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进行岗位培训,能正确、熟练的掌握有关仪器设施的原理、操作、使用、调试、维修和更换等技能。
3.2.3拥有独立、经过国家资质认证的实验室。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实验室仪器设施的原理、操作、使用、调试、维修和更换等技能。
3.2.4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运行单位应按照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员培训、操作规程、岗位责任以及岗位考核、运营管理考核、定期比对监测、定期校准维护记录、在线监测设备维护保养记录、故障及维修记录、运行信息公开、设施故障预防和应急措施等制度。常年备有日常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耗材、备用整机或关键部件。
3.2.5在运维站点上应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文件要求,建立站点管理制度
3.2.6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和原始记录的管理制度。对于签订运维合同的企业,实行一企一档,包括:仪器设备档案;验收记录;各种仪器的操作、使用、维护规范;仪器校准、零点和量程漂移、重复性;实际水样比对和质控样实验的例行记录;TOC或UV转成COD的转换记录;监测(监控)仪器的运行调试报告;例行检查维护保养记录;仪器设备检修、易耗品的定期更换和废液处置档案记录。建立运维人员、实验室人员、分析仪器、维护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3.2.7为保证监测设备的运行率和监测数据的准确率,提高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营质量,保障污染源监控设施的长期稳定正常运行,根据经验测算,建议每人运维监测设备不超过8台套,每辆车运维监测设备不超过20台套。
4对污染源企业新安装在线监测仪的一些建议
在国家要求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初期,由于对在线监测认识的不统一,造成在设备选型、集成商选择等方面把握的尺度宽严不一,致使个别地区出现“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思想,对前期设备选型唯低价是从,影响了系统建成后的正常运行和维护管理。社会上很多不具备系统集成经验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中、小环保企业涌入在线监测市场,以低廉的价格承接在线监测业务,并通过转包的方式将工程项目转卖给外地的在线监测设备生产企业。由于这种经营模式以低价入市,赚取微薄的买卖差价,其根本没有技术力量和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售后维护和后期运营,往往将这些责任转嫁给企业,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在线监测运营工作很难展开。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根据济宁同太环保科技服务中心多年的运维经验,建议对新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应遵循“淘汰准入”制度:
(1)检查在线监测仪是否经过国家环保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适用性监测,对认证检测隔和的设备厂商进行登记备案。
(2)围绕相关政策、法律依据、设备选型、管理经验等内容进行专题调研,收集、查阅大量国内外在线监测设备资料,对在线监测仪器运行情况进行市场调查,考察设备厂商在国内较长时间稳定运行的业绩;在线监测设备故障率的高低;运营维护是否方便;备品备件的供应情况;在线监测设备和备品备件价格是否合理。
一、市场准入监管
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是商业银行越多越好,监管当局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机构,一定要考虑一国或一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设立商业银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起来。不然,会导致银行业的恶性竞争,引发金融危机,反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2.符合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符合商业银行合理布局、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金融业发展政策和方向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当前我国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社区银行,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合理布局就是要求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时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商业银行的数量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机构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少一些;公平竞争原则,设立商业锒行机构要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避免行业垄断;要求商业银行机构依法台规经营和开展有序竞争,避免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同业利益和同业形象。3.符合最低资本金及股权结构和股东资格要求。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定比例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4.符合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中,要求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民主、高教的决策体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要求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统一、严格的业务标准、程序及相应的制度;统一、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系统;独立、高效的内部稽核审计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及信息管理系统;重要业务岗位的监督、制约机制。5.符合经济核算的要求,确定的综合经营计划和预期财务指标水平比较合理。综合经营计划应对未来大部分业务的市场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业务策略。6.符合商业银行营业场所的要求。商业银行有固定的营业场所,且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保卫防盗、防抢和消防设施,以及开展各项业务的必要设施,确保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业务营运监管
1.业务营运监管的主要内容
(1)资本充足性。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适当的贷款评估和资产分类方法以及相应的会计准则。恰当地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就意昧着必须准确评估商业银行的贷款组合、拥有资产或其他表外资产业务,并对其资产组合进行分类,保证提取足够的呆账准备金。(2)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最重要的依据,商业银行经营出问题往往是从资产质量恶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相应收益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因此.监管当局把资产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监管内容。一是保证银行的信贷职能建立在稳健原则之上的,建立并保持信贷政策和贷款审批、管理程序方面的文件规定;二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的单项信贷、资产分类和提取呆账准备金政策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这些政策和实际资产质量是否相适应;三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有问题的信贷和回收逾期贷款的程序进行关注,在提供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还应对担保的可靠性、抵押品的质量进行连续的评估和监测;四是限制对单一贷款人和关联企业的风险,防止风险集中。(3)流动性。流动性比例的监控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估,流动性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掌握的低收益资产就多,资产的盈利性也就越差,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4)盈利能力。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盈利,股东才能分得股息和红利,银行才能提取积累,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和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支出水平。对盈利能力的监管,主要关注商业银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的不审慎行为,主要盈利不实。应付利息计提不足,表内应收未收利息长期挂账;果账损失和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核销;呆账准备金计提不足;营业费用成本占比过高。上述现象的长期存在,将极大地损害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5)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是监管当局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效率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行为准则的规范性。因此.监管当局在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求商业银行贯彻“内控优先”的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授信的内部控制;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
2.业务营运监营的方式
(1)非现场监管。具体操作方式是在商业银行本外币并表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日常业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对比监控各项比率指标和审慎经营的要求,监控业务经营状况和动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要求商业银行迅速解决。(2)现场检查。监管当局指派专人或进入商业银行实地检查。一是专项检查:对暴露或掌握的风险隐患和问题,监管当局要安排专人进行专项重点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其纠正。二是全面检查:即常规检查,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包括资产质量、贷款风险、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水平和日常业务操作等进行定期全面检查。对现场检查后,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纠正的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这样有利于强化现场检查的敷果和作用。(3)监管报告。监管报告应对照监管目标和监管依据,对某一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价。一是对商业银行机构总体状况的评价。商业银行机构的偿付能力是否可以满足其日常经营活动中正常及特别流动性的需求,业务经营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稳健。二是对商业银行具体的监管进行评价。有无违规经营行为,不良资产状况是否真实,呆账准备金提取是否足额,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是否满意,内部控制和管理是否到位,以及其他的漏洞和不足。三是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商业银行机构管理层有何经营策略、资本规划、时下设想、经济环境及市场竞争情况。四是监管机构针对银行机构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拟采取的监管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分析
1前言
高速公路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就高速公路发展的历程而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高速公路的规模不断加大,促使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方面出现了新的格局,高速公路作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动脉,关乎着群众的出行安全,所以在管理上一定要采用最新、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在减缓高速公路交通压力的基础上,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有效地强化我国经济化水平建设。然而,就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来说,高速公路管理的制度落后于建设的速度,这种不协调的影响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速公路管理水平的加强。所以,如何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实现高速公路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是当前高速公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信息化建设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必要性
2.1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以及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速公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动力。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在建设上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以及建设资金的来源上也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地区的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也完全不同,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速公路在建设的速度上快于其发展管理体制。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高速公路在管理上主要是凭借公路的机电系统,如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以及网络通信系统等等。
2.2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落后于发展的需求
就目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来说,管理的体制依然落后于发展的需求,所以在管理上也出现了许多有待提高的问题。首先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其具体表现是运营管理信息化有待加强,由于高速公路在建设初步阶段缺乏相应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了运营管理设施陈旧阻碍了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高速公路虽然在运行管理技术上运用了如监控、通信以及收费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运营管理服务水平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最后从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在建设上多半是采用分段、分线的建设模式,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个路段的管理体制完全不同,造成了高速公路的整体效益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各个路段的信息化系统分散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没有从整体上加以整合,造成运营管理和协调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
2.3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分析,当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改善,很多地区的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如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公安交通管理相结合,建立区域监控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整合在整体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信息化管理。但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在管理上过分注重行业和部门内部的管理,缺少高速公路大众化信息服务,如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等相关的信息服务。所以,今后需要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进行必要的信息化建设。
3高速公路运营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与方案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应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高速公路各级管理机构和操作业务部门为服务对象,从而实现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资源共享以及不同职责部门的综合办公。因此,建立相应的高速公路运营体制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要求。
3.1接口层模块
接口层模块是基于我国当前高速公路的特点所提出来的,我国高速公路分布线路广,不同的路段处于不同的环境,从而造成了路段信息难以被计算机信息技术所采集,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探讨在高速公路运营信息管理的结构上,设置相应的接口软件,如监控视频接口、收费接口、检测监控设备接口等,同时还应该设置相应的信息接口模式,实现高速公路网上各种硬件设备的无缝连接,实现统一的有效管理。
3.2信息处理模块
当公路运营管理系统下达相应的命令以后,最先响应的是接口层相关的转换,然后促进信息的有效处理。通过信息处理模块,不但可以满足现代化网络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帮助相关的管理部门及职能部门掌握高速公路的最新动态信息,实现对高速公路的有效管理。一是服务和指挥交通。信息处理模块能够依据电子地图,将高速公路的相关路段信息有效地展现出来,帮助管理部门更加清晰地掌握路况问题。一旦路段发生了相关的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处理,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把握路面车辆的准确信息,对其做出限速和报警提示,保障行车安全。二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收费以及财务的管理。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准确地采集高速不同路段的收费站的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析,确保收费站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系统还能够对收费票据进行必要的录入和审核,保证了票据的准确性。三是强化高速公路的维护和保养。信息处理模块系统能够准确地监控路段的相关信息,掌握路段的使用情况。依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关的路面维修和保养措施,从而保证高速公路运行的有效性。
3.3办公业务系统
办公系统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有效地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对管理部门所发出的指令进行快速传达,以保证上级管理部门与下级各职能部门实现远程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信息处理模块系统,实现各个部门联合办公,沟通信息,这样不但能够随时掌握高速公路路段的突发信息,对相关路段所发生的突发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能保证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3.4管理部门更好地做出决策
当数据信息系统采集路况的相关信息以后,再由信息处理层进行相关的处理,最终将处理的有效信息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从而保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或者是进行相关操作时,能够通过数据库调取相关的有效数据和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所做出决策提供必要支持。
4结语
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历程可以知道,只有不断地对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完善,才能构建出科学有效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继而在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取得应有的管理效果。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能够确保高速公路在管理上更加科学、更加智能、更加规范,同时还能够帮助高速公路建设管理部门获得有效的、准确的以及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从而保证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的提升。所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者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依据路段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研究制订出可靠安全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对一些特殊的功能进行针对性的建设,以此来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高速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贠宏汉 单位:陕西宝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宝鸡分公司凤翔管理所
参考文献
[1]贾元华,康彦民,王志强,等.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方案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6(2):51-54.
[2]刘旭.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5):49.
水利是农业的发展命脉。我国地大物博,地形也相对复杂,而且南北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十分明显。在各地区每年的降水量也不均匀甚至常有变化,比如常见的南涝北旱,但有时也会出现例外,南方也有可能出现旱灾,北方也会出现洪涝,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发生的云南干旱,北京出现洪灾。这些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正常生产。面对这种情况,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完全有必要的,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工程的建设,在保障农村农业的发展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在田间地头建设一些小水库或者小的池塘等,耗费的资金比较少,花费时间也是相对较少。因此这种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的转型打好了基础。
2小型农田水设施利建设与运营管理问题
2.1我国国情比较特殊,所以小型农业的水利工程要想很好的进行运营管理,除了政府的一定扶持之外,必须还要结合一定的私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发挥水利工程的实质作用,才能提高农田的质量和产量。就政府方面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能力,将粗放型的农业经济管理转变成集约型、密集型的,模式,在工程施工中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并且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跟承包单位或者私人承包者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如此一来便可将整个施工程序纳入规范化,同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和养护队伍,实行管理与养护的分开管理,提高作业的工作效率。在最后的竣工验收中,政府要将各部门的汇总信息资料详细检查,发现有出入的问题要及早督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
2.2制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具体运营与发展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而对于信息的收集正是管理者应该进行的重要的一环。设立专门的信息采集机构,主要针对农民对于水利设施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记录,最后形成符合农民要求与水利工程发展水平的有力措施并予以执行。但是我国的现状是,这个建设、管理与维修是断层的,一旦问题出现便找不到相关的确定负责机构,这是因为机构的设立与管理缺失加之民众的监督力度不够所造成的,所以设立民众“基层组织”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民众基层的力量相结合。
3小型农田水利运营管理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3.1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般都是些比较小的水库、塘坝、蓄水池、池塘等,因此跟大型水利工程相比投资比较少,建设规模也不大,所以整体上耗费的成本投入也相对都比较小,而且实际功效也比较高。目前农田的小型水利工程都是有农民自己经营,所以免不了没有搞好水利工程的紧迫感意识,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后期维护不够,在出现洪涝或者旱灾的时候难免是的工程不能及时发挥应用的作用,耽误了农业的正常生产。从改革开放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农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尤其是在农业税方面,农业税的改革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新型生态农业的建设改善了农业区域的环境气候和产量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制度创新的可能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带来了深刻变化,以集体为核心的高度统一为根本出发点的生产利益分配关系,转变为尊重农户和农民个体的意愿,生产、经营自主化,农户和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4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运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4.1增加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应该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殊性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和省财政除继续对大、中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的投入以外,应划拨出一定专项资金对农村的塘、坝、沟渠进行修建规划,确保有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改建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4.2改革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鼓励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为了缓解地方政府对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3强化管护制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顺利进行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或模式,积极倡导农户参与农田水利项目规划。由县乡(镇)政府组织受益乡村或村村自愿组合开展相互协作。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限额内实行统筹安排,采用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办法组织实施,实现“推磨转圈、轮流受益”。
4.4政府应该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自己工作目标,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在当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由受益单位负责”的原则,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受益者,投资主体也应该是农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民应该占相当大的比重。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民思想统一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有关部门协调组织起来,有效搞好小型农田水利。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