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程教学实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8:54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教学实践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训课程,任务驱动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规范化、抓质量的阶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用工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中职学校的第一任务。

1研究背景

珲春市职业高中从2015年开始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推广教学改革,电子商务专业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始探索适合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模式。2018年初步形成“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此模式虽然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实现了“以学为主”的教改目标,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法方面的改革仍是未能跟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课堂教学质量未能达到企业用工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内容和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实践

研究团队按照“学习+运用+改造”的研究思路,以典型的教学课例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方法,通过模式建构阶段(学模):模式实践阶段(研模):模式定型阶段(固模)三个阶段开展建模实践研究。(1)学模。在学模阶段,通过分析和归纳文献资料,提升理论基础,再对学校电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后,初步拟定教学模式,并学习相关理论基础、教学流程。(2)研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多轮研究课,重点研究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操作要领,结合课堂观察结果,不断完善教学模式。(3)固模。通过不断进行诊改实践,完善教学模式,确定了适用范围,完成研究报告。

3教学成果

模式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对接企业岗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将企业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工作情境(模拟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和评价活动,以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式的关键要素有教学任务工作化、学习过程职场化,学习评价标准化。教学任务工作化是指课堂教学任务需从企业需求出发设计。学习过程职场化是指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评价标准化是指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提炼出评价标准,运用标准对于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企业工作中可以直接运用最终的学习成果。模式操作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始终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结合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骤,将基本教学环节划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突出重点”“完成任务,突破难点”“展示任务,总结反馈”四个环节。其中,第二个环节包括“决策”和“计划”,最后环节融入“检查”和“评价”过程。具体操作方法和要点如下。(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①创设情境。教师结合职业环境,创设带有相关问题或悬念的情境,只有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专业性的情境才能有效唤醒学生的直觉、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帮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②提出任务。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工作化的教学任务,便于学生提前认识职场工作要求,有利于学生自然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教学任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了解工作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设计任务;二是要充分贴近学生未来工作环境和生活;三是要有针对性,围绕问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易度的任务;四是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设计任务时增加趣味性;五是要有可操作性,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任务;六是要具有拓展性,通过拓展任务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2)分析任务,突出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自主制定任务实施计划。教师应把任务要求明确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其具体步骤或实训思路。必要时,借助多媒体广播软件、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等不同工具手段解决重点问题。(3)完成任务,突破难点。学生根据任务分析结果独立或小组协作实施任务,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任务实施过程,在必要时及时给予帮助、提供学习资源或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需要注意的是,为满足全体学生学习需求,应设置不同层次、多样化的任务,提供的学习资源也应不同,通过设置分层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4)展示任务,总结反馈。学生通过展示成果、对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则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此环节提倡多元评价,但评价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准,教师根据企业工作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标准化的自评和互评。同时,教师还应多方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完成的任务、交流学习心得、评价作品,并及时进行公证、合理的反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和满足感,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

4教学评估

模式的实践效果。(1)落实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参与比例和学习秩序明显提高,独立学习、交流协作和讨论的频次、时间增加,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结合工作过程设计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加贴近企业,有效加深对工作内容和行业的理解,有利于养成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实践反思。在模式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仍需转变。虽然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长时间习惯的被动学习的观念还未能完全转变,需要教师继续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化。后续将深入研究如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的进一步优化,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改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5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珲春市职业高中在电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本文从模式特点、操作方法要点、实践效果和反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106-114.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9-12.

[3]赵志群,海尔伯特•罗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赵志群,海尔伯特•罗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背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6]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黄晓翔.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0.

[8]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05):77-80.

第2篇

关键词:图形创意;创造力培养;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图形创意是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校设计学子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技能。随着应用领域的日趋扩展,图形创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得到不断丰富。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今天,如何通过图形创意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与实践创新精神,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任课教师所迫切需要关注、研究的课题。

一、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定位

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图形”一词在英文中多通过“Graphic”进行表达,意指由书、画、刻、印等手段产生的说明性图形符号。“创意”则对应于英文“Creative”,意为创新、创造或富有想象力。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图形创意可以理解为以图形元素为基础,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规律及图形构成法则,将图符、图样、画像等转化为具有创新性且能准确表达特定信息的视觉符号的过程。而在一般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图形创意被定位为一门探索视觉形式语言与创新设计观念的专业基础课,并在学生从绘画基础训练转向专业设计学习的过渡过程中起着衔接、转承作用。一方面,图形符号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信息传达载体,尤其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读图时代、视觉文化时代,图形语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广告、标志、包装、企业形象的创作当中,其影响力也广泛辐射动漫、游戏、服装、产品、景观、建筑等设计领域。懂得利用图形说话,懂得利用图形语言来表达概念和思想已成为对设计师最核心的能力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创新设计观念是图形创意教学的本质属性。自林家阳教授在无锡轻工大学进行最初的教学尝试以来,图形创意课程进入我国已有二十余年。该课程之所以得到各大院校的采用推广,其意义也就在于能对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弥补三大构成体系的局限性和以往创新教育的不足。应该说,图形创意的教学重点并非使学生获得经验性技法和与艺术审美修养,而是培养学生设计创意的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在此意义上,图形创意应该被视为开启学生设计意识的启蒙课。

二、图形创意教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重形式、轻创意的观念误区。优秀的图形创意作品是创意观念与视觉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创意观念提供了思想内核,视觉形式则是对思想观念的外化展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和教师容易将侧重点聚焦于视觉效果和风格技法,对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启发却往往受到忽略。尤其在执行表现主要依赖电脑实现的今天,学生经常直接跳过构思环节,陷入到对软件技法的钻研,这恰恰是造成作品空洞乏味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图形创意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装饰图案等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针对思维创新性进行方法、规律与行为训练,从而帮助学生从基础绘画思维转向设计思维。这种训练的目的并非刻意达成某种形式,而是在遵循创意规律的基础上围绕设计问题进行意念创造。并且,设计意识和创意思维同样是设计类专业学生所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一味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做法只会造成本末倒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二)孤立封闭的教学情境。一种情况是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环节比例偏低,教学内容囿于对书本材料的枯燥讲解,单一的授课形式导致学生的知识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真正学以致用。显而易见的是,图形创意的教学核心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概念、教条或标准答案,而是让其掌握探寻答案的方法以及能不断更新发展的知识结构。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灌输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也不利于知识原理的内化吸收,并最终转化为思维技能。另一种情况则是课程内容忽视与横向课程的必要联系,也缺乏与业界实务的沟通交流。脱离应用情境来孤立地展开创作练习,往往使学生盲目地求新求异。发散思维失去“主题”约束,结果经常是作品怪诞离奇、不知所云。又或是学会了具体的创意表现手法,却不懂如何联系实际问题,达不到对后续课程形成支撑铺垫的目的。(三)忽视对新媒介、新载体的探索发掘。在以往,图形创意的知识被大量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对话、跨界融合成为设计艺术的新趋势,图形传播的载体和图形创意的手段已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勃兴为图形表达开拓出许多新的舞台,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媒介完全有可能取代纸质媒介成为图形传播的主流平台,图形符号也将更多以三维、动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迫切地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势,赋予图形创意教学新的范畴与含义。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图形创意课程仍较少更新教学内容与观念,不论从方法还是模式上仍局限在传统的二维、静态图形创意领域。学生对于新时期的新媒介、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知之甚少,无形中极大限制了思维宽度与深度的拓展。

三、对图形创意课程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引入研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虚拟项目丰富实训环节。图形创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应融入一定的案例剖析和实训环节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在课程前半段,教师可以结合对具体创意技法、章节知识点的讲授展开随堂快题练习。课程后半段,则可以植入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专题研究项目,通过贯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设计能力。有学者指出,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并不一定真正发现人类未知的什么,而主要是模仿发现者的思维路线,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因此,专题研究项目的引入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跳出书本上的现成理论,深入思考怎么样设计和为什么如此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图形创意课程并非要教会学生创作完整的设计作品,专题研究项目的设置应与学生的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相匹配,因此不宜采用过于商业化的实战项目。更合理的做法是以虚拟项目为主,辅之一定比例的设计竞赛,通过“赛训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是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对应的研究课题,并力求以“创意载体丰富化、表现平台多元化”来保证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例如:视觉传达专业的项目选择范围除了海报、标志之外,可以补充UI图标、APP界面等内容;服装设计专业则可围绕情侣T恤、帆布鞋展开创作;产品专业还能尝试可将椅子、靠垫等作为图形创意平台。(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观察与分析是图形创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但在网络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海量的案例素材几乎唾手可得,这常常使学生习惯性地求助于网络图库,由此造成创作练习中充斥着模仿、套用与抄袭。久而久之,拿来主义就会麻痹初学者的头脑,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惰性,从而严重阻碍到观察敏锐性和思考独立性的养成。面对创作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掘灵感,从切身体验中积累素材,从对设计对象的多角度观察中寻找思维切入点。一旦提炼出核心概念,就应该沿着概念相关性、造型趋近性、功能相似性、因果关联性、矛盾差异性等多条思维路径展开发散联想,并运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思考图式记录下来,进而寻找可视化图形元素使概念表达从抽象转为具象,从无形变为有形。在此过程中,网络图库固然能带来丰富的优秀范例供参考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对其创作思路展开分析。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前人作品的创意手法、思维路径进行梳理,通过总结其中的规律性来检验自己的思维空白点,而不是照搬现成元素进行简单拼贴。(三)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几乎在任何创意创新领域,沟通与交流都能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而在图形创意课程中,也有必要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实际上,围绕问题的讨论绝不应仅限于小组或团队内部,而是能在整个班级乃至跨专业之间展开。在创作受阻时,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往往能起到知识共享、开启思路和激发灵感的作用。而在创作完成后,通过公开展示作品及聆听他人建议,学生也能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立场来思考问题,并加深对已有创意的认识感悟。这既是一个让作品得到历练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要善于以“引导性”而非“指令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对于初学者而言,通往成功创意的道路必然布满荆棘和挫折,优秀的创意作品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从言语、行为上给予更多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学生建设性回馈。除了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充分表达出观点,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避免给出“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实际上,只有当学生感知到一种宽松、平等、自主和支持性的交流氛围,才能打开心扉、放下包袱,以更大的兴趣热情投入到学习创作当中。(四)设立以“过程”为导向的创意评价机制。图形创意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切入图形设计。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和挖掘创新意识,而非追求形态完整、技艺纯熟的设计作品。因此,指导教师应注意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评价、分析学生练习。有些学生的习作从画面效果来看或许是笨拙粗糙的,但在构思立意层面往往有着难能可贵的闪光点。对此,可以将“创意笔记”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清晰、完整地记录下设计过程。“创意笔记”的内容并非是对创意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系统化地整理从主题缘起、资料搜集、构思推理、创意筛选、直至最终方案的演化轨迹。从模糊到清晰,一步步梳理出所有资料的相互关联。实际上,要求学生对“创意笔记”进行展示回顾,也是促使其完成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查阅“创意笔记”能由此读懂创意诞生的心路历程,包括学生的观察深度、思维广度以及创意方法的正确性等,并能找出每个阶段、每过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客观中肯的评价教学效果。

第3篇

摘要:组织行为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管理学科是一种应用性很强、实践要求高的学科。在大学的校园里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管理学科教育更多地把把握系统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为例,我们积极进行了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内容的建设,努力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课程特征、明确教学定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

搞好课程质量工程建设,首先就要分析管理类课程的基本特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探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猜测、引导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具体来说,这门课程有以下特性摘要:

第一个特性是综合性。以其内在构成来看,跨越了多个学科,它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探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是教师搞好课程质量建设的首要环节。

第二个特性是权变性。由于组织行为学的探究对象是人、人和人、人和组织,而有关人的学问往往比较复杂,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和技术性学科通过公式、定理、程序解决结构性新问题有很大不同,同样的管理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同样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管理行为造成,所以,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权变思维。

第三个特性是互动性。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人际互动中,管理者对员工的猜测、引导和激励都依靠于组织行为学的科学内容。要想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把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作为授课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课程,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工作

目前,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学院使用的管理类教材大多是翻译版本,尽管国外的科学探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很多依托国外情境获得的探究结论在中国的实践当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又能结合中国实际,让所学知识落地生根,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教学的内容构建在国外探究的成功体系之上,系统介绍国外相关探究结论;同时还要大力开发转化可体现国情、反映最新实践成果的本土化探究项目.以实现国际前沿理论的“软着陆”,使内容更加适用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一方面选用了国际公认、被众多国际知名商学院采用、由美国教授加里·德斯勒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9版作为教材,同时又选取由中国人民大学李剑峰编著的《组织行为管理》作为参考教材。

2.切实做好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工作

鼓励双语教学是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向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们始终认为具有良好的专业英文水平是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能和国际管理接轨、成为一流人才的关键,采用双语教学正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既能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又能促进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两种语言来组织课程体系,一为展现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二为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化技能。除了选定了英文教材之外,我们还给学生预备了大量的诸如Disneyland(美国迪斯尼乐园)文化分析等丰富生动的英文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

3.扎实做好特色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

注重和行业的联系,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怎样培养出符合相关行业需求的人才,开展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至关重要。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211工程”大学,我校以服务电力工业为目标,培养电力企业管理人才为己任。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大力进行了特色案例组织编写工作。在教学内容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选择了许多具有电力特色的案例,诸如国外闻名的跨国公司、电力行业的巨头ABB公司的战略设计案例等,并结合教师自身参和过的企业科研项目,创意编写了中国电力企业的相关案例,力求培养和行业密切相关的管理人才,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电力行业的合格的管理者。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实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采取经典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现场测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熟悉自己和熟悉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实战技能的增强。

1.创造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首先就应该把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和课堂实践。因此,在开课之初,教师就和学生约法三章摘要:取得好成绩要靠自己的课下自学和课堂互动。教师充分相信每位学生,走进课堂的学生就意味着已经阅读了教材、辅导材料和案例,没有认真预备的教师将扣除学生平时成绩的得分。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新问题、带着思索来听课并主动参和课堂讨论,课堂效果非常好。

2.鼓励团队学习,以团队表现作为评分依据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仅有精神激励是不够的,把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挂钩能够规范他们学习的行为。我们采用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案例讨论小组,每次作业都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课堂上,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案例陈述,案例的分析和陈述者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在小组的成绩,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

日常的案例分析是考察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统一制定了案例分析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对案例汇报的评价有客观依据并明确团队努力的方向。

该评分标准目的在于打造学生成为学术基础扎实、有创新意识、职业化素质的管理人才。

案例汇报的评分主体也进行了变革,评分依据一个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评判,另一个是没做案例汇报的其他几个小组对汇报小组的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学生之间相互测评,十分认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开展性格测试引发学生自我思索

开展性格测试等和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自我反思。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征、喜好、能力、价值观、成就取向,进而增强管理者对于他人行为的猜测和引导能力,提高管理技能。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大小近10次教学测试,包括摘要:图片投射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MBTI的人格测试、冒险性测试、权力和影响策略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国际文化智商测试等。通过自我测试和教师讲解,每个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把握了不同类型员工的行为特征,从而为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并为成为未来的优秀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角色扮演等管理游戏,寓教于乐

角色扮演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角色扮演者参和其中,体验真实场景,提高管理技巧和能力。在讲授到组织行为学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时,我们采用了跨文化管理的经典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充分地心得文化差异的实际效用和跨文化管理的艺术性,学生们的参和热情都非常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观察不同人对同一情境的不同反映,引导学生思索权变要素在管理中的运用。我们在课上共采用了两次情境模拟摘要:一个是决策练习;一个是传销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参和活动中把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5.大力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案例教学不仅是国际上公认且通常采用的管理学科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教育部对管理类教育明确规定的必选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框架提高分析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搭建组织行为学宏观层次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我们分别从组织战略、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几方面结合经典案例进行讲授,所选择的案例坚持了以下原则摘要:启迪聪明,契合实际,电力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很有启发性,学生参和积极,见解各异,思想碰撞之时有很多好想法、新思路都迸发出来。在每次学生做完案例报告之后,教师会进一步对案例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讲解,给出学生一个导引,一种点拨。

第4篇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构建,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逐渐建立创新意识。同时解决了课时少、任务多的矛盾。为此,笔者提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包括基础型、提高性和创新型,每种类型包括不同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达到不同的目的,如表1所示。

二、多层次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制定

为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过程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必修实践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每个项目都有5个考核指标:工作态度、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或尺规绘图的熟练程度、出图的规范性、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创新能力。5个必修项目加权平均值作为考核成绩。课外自选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参与分和获奖分,根据总得分给予物质奖励和证书。这样的考核标准更有利于全面、客观地放映学生的工程素质、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来很好的效果。

三、多层次实践教学效果验证

学院制图教研室将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到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程中,对2012级和2013级土木工程专业共6个班进行了试点教学,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项目学习,我慢慢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们还有额外的收获,我愿意喜欢学习这门课程;房屋建筑学任课老师的评价是:通过这次实践教学改革,能明显感到、看到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绘图的质量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的评价是: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接受真正的职业训练,促使自己自觉认识社会和工作氛围,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工作作风,同时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过度。

第5篇

建立实践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务必遵循客观性、实效性、全程性的基本原则。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客观地、准确地、严格地符合实践课程教学基本规律和实践课程发展趋势,真实反映实践课程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及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要努力全方位、多角度、全程性地审视、评价实践教学过程,力求真实、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教学信息,客观、公平地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1.实践课教学检查日常化针对实践课教学质量的检查不能一味采取突击式检查,应由学校教务处、督导办等部门制定相关检查制度,坚决避免“查一查、动一动,不检查,就随便应付实践教学”的恶劣现象的出现。学校教务处、督导办及各学院相应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日常化。注意在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对实践课进行检查、核实,确保相关实践课程按要求全部开出。同时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检查、落实,为实践课程的开出提供物质保障。学期初,应对实践课程的相关准备情况,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情况等再次核实。期中实践课教学检查则应注重教师教学进度的把控及实验、实践报告的批改等。同时,搭建教师观摩、学习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期终则应重点检查老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及课程考核的科学与否,督促教师对本学期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从而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

2.实践课教学检查主体的多样化要充分利用学生评教平台,大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同时推进校领导听课、院长听课、督导听课及同行教师听课活动的开展。多主体地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检查工作,促进教师对自身工作的不断总结和改进。在实践课程教学检查过程中,应对同行教师听课高度重视,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观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实践课教学检查的全程化针对实践课的教学检查,从教学大纲制定是否合理、实验设备是否完好、实践课教师数量是否充足开始,止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就业后的适应能力的跟踪调查。坚持对实践课程的全程监控,避免监控、评价的断章取义,做到监控工作的有首有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控结果的科学、合理,从而保证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为所出现问题进行准确的原因分析奠定基础。

4.实践课程教学检查的内容要全面化、具体化根据检查内容,详细制定相应指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艺术、师德师风等都应包含。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实践课特点,对更具体的内容进行监控,例如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是否符合学院教学计划和课程基本要求、是否有符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践课程讲义或实践课程指导;是否严格按课表开出实践课程,无私自串课现象;实践课程能否严格按规定的分组数、组人数进行;新开或首开实验是否有试讲、试做记录等。

二、实践课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采用多级、多层次的立体监控体系建立方式。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校级层面由学校的教务处、督导办统一安排,其检查贯穿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在宏观上把控学校的实践课教学质量情况,监控内容侧重实践课是否正常开展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具体做法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教师、工作人员及学生等座谈,对实践课程的开展进行宏观上的质量把控。

2.学院、部处层面由相应学院及相关管理部门根据本学院实际情况来安排,原则上,院长、相关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每学期没门实践课至少听课两三次,而且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避免为“完成听课任务”突击式听课。听课后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及时总结听课情况。监控内容侧重于课程进程和教学方法及实践、实践报告的批阅。

3.教研室层面由教研室主任安排,选择专业相近的同行教师互相观摩、学习,为教师的共同进步搭建平台。原则上,每学期至少开展三次,通过这一活动使实践课教师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同时为其他教师进步提供有益参考。此次活动可以计入对实践课教师的年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监控内容侧重于课程进展、方法改革及课程考核评估。

4.教师层面要端正教学态度,谦虚、好学,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积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改正。每一位实践课教师应每学期为所担任的每门实践课制订教学计划,期末做出教学总结。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及教研室相关检查活动,坚决避免对检查产生抵触情绪及带着情绪上课等不良现象。教师的自我检查贯穿整个实践课教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及教学总结等都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存入档案。

5.学生层面可以通过评教系统进行评教,也可以由教务处或者督导办组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等,编制《实践课教学质量调查表》由学生填写。监控内容要从学生视角入手,引导学生客观填写,避免“好好老师、好好学生”等评价不公现象出现。学生监控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特征,从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讨论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中的一些热点新问题及教改实践。根据我校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办学定位,结合材料学科的发展方向,初步建立了居于“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标准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新教学体系,从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教改效果和经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型大学。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作为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材料科学基础”有必要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加强实践练习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的性质

材料科学是一门揭示探究固体材料性质规律、设计及控制材料性能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基本关系。探究表明,材料结构是决定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而材料的显微结构和材料的加工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材料科学也需要探究材料在各种过程中的行为,这些过程包括加热过程、冷却过程、反应过程、界面过程、扩散过程、相变过程等。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人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学科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重要基石。根据我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必须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材料工程师,紧贴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需求,结合本校材料科学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在进行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教育的基础上,侧重进行材料开发应用、材料改性和材料加工的工程教育。

2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上海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材料学科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宽专业知识面上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既把握材料科学和工程基本原理,又通晓材料制备和加工、组成和结构、性能和应用等系统知识的宽专业人才。作为材料学科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平台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在学科知识构建中起着“基石”的功能,其教学内容的设定、宽度和深度决定着学生培养中有关材料学知识的基础深度和知识面的广泛程度,并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展开、实施及教学效果。本着“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教学原则,我们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

2.1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多重指向性。一方面,应打下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为学习材料专业其他知识做预备,同时也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做预备,为此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区别地加以培养;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新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把握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思维方法,为今后自学材料领域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强调学生对材料科技进展和人类文明及经济发展关系的认知,能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研发、选择和应用材料,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使用材料。

2.2课程体系和内容

在课程体系上,贯彻“基础适度、口径宽广、应用为先”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在保持金属材料为主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在材料科学理论模型的介绍上尽量拓展其适用的材料范围,如晶体结构,位错模型,界面结构模型等。教学内容的取舍以“精、宽、新、用”为原则,从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原理出发,以固体材料结构为重点,从微观、宏观、物质内部、表面和界面、静态及动态过程等不同层面角度,阐述固体材料结构、结构缺陷及变化规律,以及固态材料的相平衡、相图、扩散、相变等,在材料应用方面,结合材料科学的理论内容,介绍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如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的最新进展,使学生对材料组成和物质结构的内在联系、材料结构和性能间关系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

2.3实践教学环节

在加强实践的教学改革中,采取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和学院平台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实践教学的全面提高。材料科学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内实验,现配置了16学时的实验课,二是单列了一门“材料科学综合实验”课程,时间布置为连续的3周。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重新讨论制定了课内实验内容,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如金属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综合实验、金相分析综合实验等,编写了新的实验教学指导书。课内实验以学生材料学基础技能练习为目标,如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组织观察、材料塑性变形过程组织变化的特征,强调对不同材料显微结构基本特征的把握。材料科学基础综合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过程、实施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素养,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材料科学基础核心内容,即“材料结构决定材料性能、材料加工过程和材料结构密切相关”的认知。课内实验和综合实验内容互为补充、相益得彰,取得了新教学培养模式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实验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编CAI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效果。一些实验室目前难以实现而对学生的学识教育较为重要的内容也通过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熟悉。和此同时,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授课力求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强调教学互动,提倡师生间平等讨论,倡导探索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达到理论融会贯通的目的。

2.5考核方式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认为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为此有必要改进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对此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更为全面均衡的考核方法。具体考虑为将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随堂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对平时学习过程和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将上课听讲和课堂交流、作业习题解答的独特性及完成质量列入考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有自洽性合理性的不同见解。在阶段学习后,设计一些随堂考试卷,随堂考试答应学生参考课堂笔记和教材,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检验学生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将实验报告作为独立考查的重要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的能力,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适当调低期末考试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权重,例如由原来的70%降低到50%或更低,试卷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对基本知识的把握、熟练和提炼的程度。

2.6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主要依靠教师推动。近年来,我们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在职教师再培训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并重,着眼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队伍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团队中,有校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校青年学术骨干等,科研及学科建设的成果反哺教学的结果,促进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材料工程意识的形成。教师团队通过公开课观摩学习,加强教学法探究,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整体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

3结语

作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的“材料科学基础”正在我校材料学院相关专业范围内进行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上,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只有通过对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具体的探索和调查探究,不断地实践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才能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师昌绪.跨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若干热点新问题[J.自然科学进展,1999,(1)摘要:1-12.

[2杨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实践[J.科教文汇,2006,2摘要:81.

[3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摘要:18-20.

第7篇

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学习态度是开展好茶艺实训课程的前提。学生具备了餐饮知识及酒店服务礼仪等基础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学生撑握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和动手操作,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实施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和实地考察教学,通过这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茶艺的操作技能。(一)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法是茶艺实践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仿真的茶艺馆实践教学情境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扮演茶艺师或顾客进行茶艺技能训练,亲身体验和操作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先实践操作、再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学生在茶艺实践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独立处理一个茶艺实践项目,从茶艺室的布局、茶叶采购、茶叶冲泡、茶礼及顾客服务等茶艺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处理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三)模块教学。茶艺术实践教学可分为茶叶识别模块、茶叶冲泡模块、茶礼仪模块、茶席设计模块等,对每一个模块进行茶艺专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茶艺专业技能的形成。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四)实地考察教学。根据茶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如酒店茶艺室、茶艺馆、茶厂等参观考察,以获取实践知识、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在实地考察前,教师根据茶艺实践教学要求,确定实地考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并做好联系工作。实地考察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三、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突出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性。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技能型人才,教师在上茶艺实践课的时候不是着重强调让学生就某一个动作反复练习,而是让学生有所思考,进行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训。在上实践课时,让学生把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服务等各个实践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二)作业布置多样化。茶艺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且广泛,茶叶和茶具种类繁多,泡茶的方式和手法较多,学生可选择学习的机会更加多样。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尽可能体现出多样化,这不仅兼顾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能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的目的。(三)科学灵活的考评方式。茶艺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考评的方式上,不仅从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作业的进行考评,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上加以考评,注重过程考核,并且增加实践考核在考评中的比重。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