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师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8:30

序论:在您撰写老师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师教育论文

第1篇

在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构建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制框架。[8]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谈到:“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储皖中认为,人的主体性就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具有这种特性的人不仅能自由自觉地支配、占有外界事物,而且也能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主人。[9]教师教育发展只有遵循教育主体中人的主体性发挥,灵活自觉地利用资源,富于创造,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综上所述,从最初的洋务大学堂到当代社会的多层次多局面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从单一教学到复合结构的培养内容;从封闭到开放,每一时代变迁都体现出了教师教育主体的独特性。教师教育应努力为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优质的教育工作者,以适应新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与任务,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与推进,带来了教师教育的转型和变革,一方面取得了一些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从教师教育的主体角度反思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受教育者生源质量下降原来各地师范教育大多是提前招生,许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被吸纳为教师教育的对象,但近10多年来,对师范生的相对优惠政策取消,削弱了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的积极性。加之近年来,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给人的负面印象大于积极的一面,导致了社会上存在对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完全与传统上教师是受人尊重与爱戴的职业形象相悖。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感降低,影响了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教育的选择。在一项对未来职业进行选择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想成为教师的青少年儿童很少,而且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师范院校的人数也非常少。虽然根据调查认为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的多达93%,而认为好教师不常有的人却占大多数。[10]这一现象正反映了当前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受教育者自身质量的重要性,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教育者主体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教师教育与一般性大学教育在教育模式上相混合。教师教育不再是师范类院校的特产,其他综合性大学或高校都可以培养师资,另一方面师范类院校又不再出产单一的中小学师资力量,而是求全求大,在专业设置和教学重心上都有所偏移。吴遵民在《我国30年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反思》中指出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存在师范特色的弱化与泛化。[5]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的发展的转型期为了追求综合化,舍弃自身教师培养优势的趋势,一味盲目地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这又丧失了其基本的独立性。可见师范院校正在逐渐摒弃“师范特色”搞综合化,不仅使师范教育的特色渐渐泛化与弱化,而且在非师范教育方面也会遭到不断的挑战与挤压。这必然使得教师专业化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却反而下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重建教师教育制度正在成为现实的必然。顾明远在谈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未能取得预期发展设想时提出以下原因:我国的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一种让社会尊重而羡慕的职业;教师的劳动工资制度受到限制;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校都想把自己办大办高。政策上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别表现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消亡上,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师资水平。[11]另外从某种程度上看,在政策导向上的教师教育现状确实是打破了原先封闭僵化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师教育逐渐转向多元与开放的形态。但因为学校氛围的不同和教师教育主体性资源的相对缺乏,其拥有的学科优势一时还不能体现,实际效果也不容乐观,有学者甚至认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着虚化的危险。[12](三)教育模式决策的僵化教师教育模式可以理解为教师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和运行方式,包括:从事教师教育的教育者和培训主体;受教育者和培训主体;管理主体之间为教育与培训教师而构建的教师教育理念、目标、政策;教育中介物等之间形成的复杂的交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称之为教师教育模式四要素。[13]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经济在发展,教育日益深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教师教育也在总结经验,探索符合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教育模式,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在教师教育模式中,国际上常用的是“定向教师教育”和“非定向教师教育”,也即封闭与开放式教师教育。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构成教师教育模式的四个要素本身的内容或客体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13]通过教师教育100多年的发史来考察,教师教育模式的变迁历程更多地体现出了以下几点不足:第一,行政色彩主导过浓[14],国家对参与教师教育培养的机构和准入标准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第二,重心仍是新教师的培养教育,忽视教师的在职教育和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是一种静态的师范教育体系。[15]第三,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空间受限。教师教育的主体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更多地还是依赖于学校的课堂,在这里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的技能课通常也是在教室里完成,即使给你模拟的中小学环境,也不能与真正的教学场景相匹配,因此,习得的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不能适用,或是不能灵活掌握。第四,学制与学历模式的提升不足。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提升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将达到10%。[16]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配置离规划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培养这部分高学历的教师需要在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上进行调整,实行职前职后有机协调。只有克服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育中教育主体性的创造、能动和自主的功能。我国教师教育必然围绕教育主体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2篇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教师流动问题高度关注,199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在教师使用方面的单位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促进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实行教师定期交流,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缓解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这意味着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在我国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是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良性的教师流动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背景下,教师流动机制如何建立,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的实践困境及其解析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二是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对于城乡教师的这两种流动方式,笔者对宁夏不同地区的部分城乡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这些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和座谈,发现在实践操作和现实效果上,这两种流动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一)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困境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是以特殊政策为主导进行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短期性的,如轮岗、支教、挂职等短期的政策性措施。二是较长期的,以特岗教师为代表。这两种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师资失衡的矛盾,部分地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但就整体而言,其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有限,且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短期性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从教师方面看,被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被迫流动,从调查结果看,这些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大多并非出自内心的需要去帮助农村学校,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把到农村学校进行一定时期的任教与教师个人职称评定挂钩,迫使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其结果是这部分教师把到农村任教看作是敷衍应付的差事。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流动到农村的教师无归属感和幸福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农村学校中去,认为自己是编外人员,是“客人”,只管上课,对学校的其它事情不敢也不愿发表见解。调查还发现,流动到农村的城市教师面临着家庭生活的极大困难,城市教师交流到交通不便的农村,很难照顾家人和孩子,无法安心在农村执教。其次,从派出学校来看,有相当部分城市学校因为害怕自己学校教学质量会受影响,在选派教师方面重形式轻质量,只做表面文章。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城市学校总是想方设法把真正优秀的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闲置人员交流到农村学校,甚至有的学校用按人头排序的办法来确定要流动的教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流动到农村去的教师,派出学校在流动期间一般是不管不问,认为既然该教师不在岗,就无法也无需对其进行考核。第三,从农村接受学校来看,对从城市流动来的教师很难管理。调查表明,农村学校认为这些城市来的教师是来帮扶的,自然是优秀的,而且又是短期在农村执教,不能和本校教师一样进行管理,而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调查还发现,交流到农村的城市教师的衣食住行,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一项负担,并且派到农村的教师都是短期执教,教师更换频繁,使学生难以适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特岗教师是一种较为长期性的向农村学校进行教师流动的措施。特岗教师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问题。虽然在数量上,特岗教师暂时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但特岗教师的质量却令人堪忧。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非师范毕业生竟有87名之多,占总人数的55%,本科学历的仅有37名,占总人数的23%,非师范生充斥,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更令人揪心的是,特岗教师队伍极其不稳定,在调查的157名特岗教师中,有143名表达了在任期内有离职的可能性。而且,农村的特岗教师在满三年服务期后,绝大部分都想方设法调离农村,在访谈中,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学校就是特岗教师培训基地,辛辛苦苦培养三年,结果都调到城市学校成了那里的骨干,去年到期的14名特岗教师,只有一人留了下来。(二)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困境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大致有两种,一是政策性的流动,二是市场性的流动。政策性的流动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政策的形式从农村选拔优秀教师到城市任教,选调政策是一种常见的选拔方式。对宁夏不同地区15位农村学校校长的访谈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定期选调农村教师到城市是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途径。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经过多年培养,打造出了物理、英语两个较强的学科,不料去年县里把这两个学科最优秀的教师全部选调走,不但造成这两个学科教师的突然短缺,而且使这两个学科出现了巨大滑坡,至今难以弥补,数年的辛劳毁于一旦。有校长指出,县里为了集中办一两所优质学校,三年内将本校业务强、潜力大的老师几乎全部选调走,使本来就缺乏优秀教师的农村学校更是“雪上加霜”。政策性地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进城,虽然能为部分优秀教师进城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却人为地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加重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一位农村校长不无感慨地说,培养一位农村优秀教师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但却被选调到城市中去,这极大地伤害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的感情。随着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市场化机制在教师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性流动也成为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市场性流动以趋利为根本原则,由于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市场性驱动的城乡教师流动只能是农村教师向城市进行单项流动,流动到城市的大多是学历高、工作能力强的农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位校长在访谈中谈到,我们现在不敢让学校的优秀教师参加县市的公开课,因为一些城市学校的校长经常在公开课上发现优秀的教师后,直接把这些老师带走。市场性流动还带来了教师的隐性流动需求,即受利益的诱惑,随时可能找机会流向城市的教师,据对15所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这些学校最低有56%、最高有87%、平均为74%的教师有流动到城市的倾向。市场性流动直接威胁到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定位

现实操作中的困境并不在于操作本身,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问题,困境的突破也不是某些权宜之计的对策措施所能从根本上奏效,需要的是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制度化的长效解决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为教师流动走出困境带来了契机。目标是使命、依据和指南,明确目标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流动合理机制建构的前提,也是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1]教育公平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等,由于城乡师资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师资质量上的差距,而师资质量表现的是一种结果差距,因此城乡教师流动所追求的公平就是一种结果公平。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首要的就是师资质量公平。但是,师资质量公平并不意味着将城乡教师质量绝对等同化,达致城乡师资绝对公平。因为师资质量公平还要以效率为前提,受到效率的限制,故城乡师资质量公平只能是一种差异性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效率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成为教师流动的另一目标。由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可定位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目标之下,还要处理好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是指在城乡教师流动中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的流动选择,为教师个体追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提供条件和机会。社会价值是指城乡教师流动必须以满足整个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和对整个城乡教育进步的促进。社会价值是以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教师流动要服从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个体价值具有个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个体流动主要以能否满足个人切身需要和体现自己生存意义作为选择。在城乡教育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个体价值必然会导致农村优秀教师选择向城市流动,社会价值又要求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尽管从长远看,社会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个体价值的最终实现,但从局部和暂时来看,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出现不协调甚至相悖的现象。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就需要协调、兼顾和融通教师流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社会价值主导,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又要积极找寻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第3篇

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体育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比如,集体跑步,集体跳远等。老师组织这些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小学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很难在体育课中快乐学习。举个例子,小学的体育课经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上课的,一个班级里面有男生也有女生,男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和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不一样的。如果小学体育老师将他们放在一起共同进行一项体育运动,难免会有一些人是不情愿的,不开心的。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性别的不同将他们进行分类。比如说,男孩子可以进行一些打篮球,踢足球的活动,女生则可以进行踢毽子,跳皮筋等。根据学生的性别将学生分开,这样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喜好让他们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从而在体育课中找到快乐。再比如,很多体育老师会喜欢组织男生进行打篮球或者是踢足球,似乎篮球就被贴上标签一定是男孩子喜欢的体育运动,而跳绳踢毽子只能是女生喜欢的项目,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跟大多数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作为小学体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类运动的同时,千万不可以实行“标签主义”,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所以说,快乐的体育运动一定要是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其中感受到快乐。

2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

很多小学体育老师可能认为,体育课就是要运动。其实不是这样“,快乐体育”的推广就是告诉广大小学体育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小学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训练时,体育老师给予分享和鼓励,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给予安慰和支持,当学生感到无助时,老师给予帮助,当学生厌学时,用生动的语言魅力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些都是小学体育课中语言的魅力。举个例子,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老师进行劝解时,可以说:古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男子汉大丈夫要有气度。同学们一起看看,今天谁要是再打架,那就是小气鬼。这么一说,两名生气的学生都不想当小气鬼,就能够破涕为笑。再比如,某位学生跑步很有天赋,总是跑得很快。老师可以说,某某同学真是“身轻如燕”,跑步快得都快要飞起来了,老师都赶不上你啦。这位被夸奖的学生受到鼓励和赞扬会觉得备受鼓舞,从而更加投入练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用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赞扬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论出于哪一种情绪下,都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

3利用运动器材和场地吸引学生

适当的体育器材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在很多小学体育课中,很多老师仅仅只会组织学生进行跑步以及跳远之类的常见的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新颖的体育器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说,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老师可以带来一根长绳,让两名学生负责摇绳,其他学生从左往右一次跳,到谁那里跳掉了,就要受到惩罚。再者,老师可以适当变换学习的环境,比如说扔铅球时候需要沙场等。这些体育课程地点和器材上的微小变化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小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快乐。

4结语

第4篇

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

(一)指导教师选拔

如何选拔指导教师,古德里奇、费曼南瑟、克拉克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9],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方面,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卓越的课堂教学技能,拥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科知识,能够成为实习生效仿的榜样。2.指导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导教师应该和实习生在教学年级或学科领域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实习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和需要哪些方面的援助;指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交流技能,擅长同实习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当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时,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的探究会影响他们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指导教师必须自愿参加实习生的指导工作,愿意同实习生分享教学经验,对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感兴趣。此外,奥德斯基等研究者还指出,要尽量避免选择学校的领导承担指导实习生的工作,因为学校领导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实习生,同时,由于领导的特殊身份,实习生会感到拘束,从而影响实践活动的开展[10]。我国教师教育资源紧张,中小学实习学校课业压力大,教学工作繁忙,目前基本没有正式的实习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大学指导教师通常由大学从事课程教育专业的教师甚至是研究生来承担,中小学指导教师也通常是由中小学校长随机指定某些教师担任,通常假定所有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具备指导教师的资格[11],但是,好教师不一定是好的指导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胜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些指导教师并不情愿承担这份工作,他们担心实习生打乱已经建立起来的明确的、潜在的课堂规则[12];因为学生的升学压力,一些指导教师不愿意让实习生承担教学工作,担心实习生的教学会影响学生成绩;指导教师不善于同实习生交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实习生解决遇到的难题;指导教师工作繁忙、负担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上述因素都影响实习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教育实习初期,要对指导教师进行选拔,挑选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的教师承担指导教师工作。

(二)指导教师的培训

指导教师岗位培训除了能够促进实习生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外,还有助于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技能训练能力,恢复教师工作的活力。恰当的指导教师岗位培训课程能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增强指导教师的工作技巧,提高指导工作的效果,接受过正式培训的指导教师比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指导教师更加擅长鼓励实习生的教学活动,而实习生指导工作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不够充分[13]。指导教师培训活动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围绕实习生指导活动开展研讨会活动,来自大学和中小学的指导教师可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通过会话,增强工作技能;大学开设专门的指导教师培训课程,挑选经验丰富的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担任培训教师,还可以开设指导教师技能培训课程,鼓励指导教师学习指导技能和指导方法;倡导指导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知识和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尽管学者们普遍认同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有利于指导教师更好地引导实习生,但是指导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研究还不确切。目前,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已经开展了指导教师培训课程,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培训对象单一。我国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指导教师,培训课程主要由师范类高校教师教育部门承担,而大学指导教师通常被默认为实习生指导的专家,能够承担实习生指导工作。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D师范大学为例,该大学每年会为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开设教师短期培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基地教师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指导实习生的水平。然而在实际培训中,由于实习基地的现实条件、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和参与培训教师的特点,培训内容多倾向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无法顺利开展。3.指导教师间缺乏沟通。我国教育实习工作中,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几名甚至十几名实习生,此外还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工作时间紧,压力大,一些教育实习基地,尤其是师资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对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很少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指导教师缺少沟通、反思的机会。

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

教学实践同教学理论学习不同,教学实践的对象———实习生以及教学实践的情境不断变化,新的教学问题不断涌现,指导教师只有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才会降低不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促进实习生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个人能力。1.弗雷德•科萨根认为,教师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构建个体教学角色,即格式塔、模式和理论[14]。教师的个人体验与感知是出发点,通过经验和感知,教师形成最初的教学格式,该格式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验证,形成某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进一步反思,形成个人教学理论。教育实习中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指导教师要尊重实习生的个人体验,学会处理实习生由于个人经历、个性差异、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不同而体现出的差异性,换句话说,每个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实习生各自的教育以及生活经历构建具体的教学指导策略。2.帕杰克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个体性差异[15]。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同实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呈现各自的特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指导效果,指导教师同实习教师呈现的角色应该具有相似性。指导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和实习教师的教学角色特征,分析二者的相似性;其次,如果指导教师同实习教师的差异较大,为了提高实习生教学活动的效果,指导教师应当调节自身的教学角色或者考虑重新对实习教师和指导教师分组。3.格尔克认为保证实习指导效果的诸多策略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为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提供充足的自由空间。格尔克提出如果想要取得良好教学指导效果,指导教师和实习生需要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可以开展对话、协商;互相尊重,承认各自的差异,在大学指导教师同中小学教师的关系方面,中小学指导教师传统的“帮助实习生摆脱大学教师们教导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观点会妨碍教师间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观念的沟通,建立合作、信任的教师关系会加快教育理念的更新,丰富指导教师的工作方法[16]。我国教育实习中,一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也会积极地为实习生搭建深层次思考和反思的平台;还有一些指导教师能够将正式引导和非正式引导两种工作方法相结合,帮助实习生融入质疑、假设、调查、想象、辩论的情境中,鼓励实习生分析、评价、反思教学经历,构建教学法和行为准则;积极参与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会对实习生的课堂进行观察和分析,观察前,指导教师和实习生要确定观察的目标,观察后,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下,针对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生进行建设性的会谈,共同探讨实习生教学的优、缺点以及影响教学的因素,并提出帮助实习生克服缺点和问题的方法。然而,目前还有绝大多数指导教师不明白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实习生开展教学实践,他们常采用的指导方法包括:(1)个人经验型。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指导教师完全忽视实习生的个人体验,把自己的个人经验作为指导实习生活的核心,认为实习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模仿;(2)无微不至型。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是关心实习生的发展,实质上却完全剥夺了实习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指导教师工作的重点也不突出,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容易导致实习生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缺陷认识不清。(3)放任自流型。这种指导方法在办学基础较差的实习基地较为普遍,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实习生能够承担大量的教学实习工作,但是由于指导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实践基地学校教学情境的限制,实习生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获得帮助和解决。上述几种指导方式都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实习生的专业成长。

第5篇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是市教育局依托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办的一家老年大学,是宁波大市区范围内第一家由高校主办的,教育局直属的老年大学。所以该中心具有普通老年大学的所有特性,现在以该老年教育中心为例分析一下老年教育师资的一些情况。通过对老年教育中心的老师发放教师情况调查表,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调查问卷可见附图1~6。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类:从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层次来看,女性比例要稍高于男性教师,教师的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要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从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来看,具有高学历、中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主流。但是教师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还有部分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由于老年大学中动态类的、艺术类的课程比较多,但是根据对该中心课程及课程任课教师的调查,80%以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都集中在此类课程中。而且根据调查在该类课程教师中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占到了70%以上的比例。从任教年数来看,老年大学的教师从教时间都比较长,教学经历丰富。从教师来看,除了一名老师是老年教育中心的,其他老师全部是外聘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老年教育中心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来自电大的在职教师,这是和其他老年大学有所不同的。

二、城区老年教育师资的现状

我们对宁波市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的师资情况也做了一些的定向分析,发现和老年中心师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1)城区老年教育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大学的老师一般以兼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师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普遍在多个地方任课,在上课时基本都抱有“做客”的心态,一般凭良心做事,没有长远的规划打算,和学生进行交流时间不多。而且兼职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这对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老年大学的最大来源之一就是退休教师。

这是对退休教师资源的第二次开发,也是退休教师“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这批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于老年教育,具有奉献精神,对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可靠保证。

3.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年龄一般偏大,这与教师的来源有非常大正相关性。

2)城区老年大学在师资建设方面给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老年大学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基本都靠教师自己摸索。

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对这个领域理论、实践的研究远远不如其他教育那么成熟。老年教育最近几年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是有丰富老年教育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现在参与老年教育的老师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原来不是专职教师,这就更需要老年大学对师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这对整个老年教育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2.老年大学教师薪酬较低,已引起各老年大学的关注。

老年大学的教师报酬普遍较低,特别是最近几年CPI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老年大学的课酬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该老年教育中心中的一部分教师是电大在职教师或者退休老师,薪酬来源基本不依靠老年大学的课酬,所以对老年大学支付的课酬不是很计较,但是整体老年大学薪酬普遍偏低、全靠教师的奉献、自觉,对于提高整个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都是很不利的。各个老年大学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2013年开始宁波市区各老年大学大幅度地提升了教师课酬,增幅在40%左右,对于提高教师积极性起到了正面导向作用。

3.老年大学教师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在老年大学一般教师的工作质量如何是不会影响到薪酬的,教好教坏基本一个样,全靠教师自己的责任心,没有相应的约束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利的。加强教师管理,逐步建立老年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老年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前提条件之一。

三、高校参与老年教育带来老年教育师资新亮点

通过对该教育中心与城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师资的比较,该中心师资队伍呈现出明显的特点。该中心依托高校,优化了师资。在老年大学任教的很多老师就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在职教师,这支师资队伍年龄一般集中在30-45之间,精力充沛,基本上都是高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虽然高校教师对于老年大学来说也是兼职老师,但是由于这两所学校的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大大改善了由于兼职教师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实情况下为老年大学配备大量的专职教师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老年大学和高校紧密结合,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是快速发展老年教育的一个有益探索。类似宁波电大这样的省级电大和一些高职院校其实拥有数量众多、素质优良的教师资源,在招生情况日趋下滑的大环境下,这类学校出于它学校本身发展的考虑有很强的转型需求和动力,有需要的高校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局面。随着各个高校的进一步转型,很有可能有更多的专职教师参与到老年教育领域中来。这对稳定双方的教师队伍,提高老年大学整体教学水平,发展壮大老年大学规模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效果在社老年教育中心和宁波电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中心良好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老年学员的肯定。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数据表明:90.2%的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只有9.8%的学员认为“一般”;没有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并且在这次调查中显示老年学员对电大在职教师的评价普通较高,满意率达到100%。而电大老师也由此得到了自己转型的一个机会,对自己职业规划多了一份选择。

四、对于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老年教育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随着老龄社会的全面来临,老年教育肯定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变得刻不容缓。下面是我对于老年教育师资建设的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老年教育和地方电大、职业学校的结合

各地方电大、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数量总体萎缩。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市校为例,最近两年招生下滑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趋势是非常惊人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地方电大、职校都存在转型的压力和动力,都在积极主动的寻求各种办学方式和途径。而这几年老年大学招生情况却是非常火爆的,很多老年朋友想读书但是由于老年教育规模限制的问题被拒之门外。而各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老年教育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现在的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庞大的学习需求。合则两利,对于电大、职校,一方面可以拓宽办学途径,部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参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老年教育则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快速地扩大办学规模,大大缓解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宁波社区大学(宁波电大)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

由于成规模的老年大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现在基本没有正规老年教育专业出来的教师,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中也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现在具体由哪个单位,通过哪种渠道对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都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中,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第一线,直接和广大的教师接触联系。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老年大学配合,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培训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①有效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积极拓宽培训的覆盖面。教师能否得到有效、有针对性的培训直接关系到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否持续良性发展,也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成长的源泉。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培训方式基本都是传统的见面交流模式,比如各个老年大学每个学期初都会召开教师联谊会议,不定期召开的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等;面向的对象范围很小,基本是老年大学管理人员,而对最需培训的广大一线教师并未涉及到。考虑到现在老年教育中的一线教师大量都是兼职教师,在培训方式上更要加大创新力度,应采用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电大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采用时间上空间上交叠开展的培训方式,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参与培训教师的时间,扩大培训的参与面;培训形式上要多样,灵活应用名师观摩、技能培训、专家讲座、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②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引导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其他教学形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紧扣“老年”这个教育特征,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交流研讨基本都是关于老年教育日常运行机制及事务管理方面的,对于如何提高教师本身素养较少涉及。在培训内容上我们要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老年教育理论的培训。目前有关老年教育的理论主要有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社会参与权利理论等,但是在职的老年教育教师基本都是没有受过系统的老年教育理论培训。适时举办各种关于老年教育理论的讲座,让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年教育本身,了解老年教育特点,对提高和老年群体的沟通技巧,提升老年学员的教育满意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二是突出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技能是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既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上碰到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论素养。

3.加强教师管理,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随着老年群体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这块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过去几年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教育的建设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添置方面。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推进,为了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门逐渐加大了对软件设施方面的资金倾斜力度。建设一支素质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的是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既要加强教师管理,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上来,也要提高老年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增加岗位吸引力,让教师安心从教,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老年教育工作中来。

4.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创新积极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自己所在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且参与老年教育的一线教师大多都是兼职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科研方面的兴趣很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及其有限。在老年教育理领域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搞研究的不教书,教书的不做研究。这样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论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研究理论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正视这一现实,要创造条件,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勤思考、多研究,积极申报课题,争取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规律,把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相互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高度的优秀人才,担负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任。

五、结语

第6篇

本文作者:辛朋涛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趋近一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场域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是一种贴近性均衡,内、外力的作用指向于人的充分发展。在不完全以人为本的专断条件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则多呈背离形态,教师所受内、外力的作用甚至有悖于职业诉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也有其力学原理:外部主要缘起于习得性无助,内部则受困于动力的式微。外部:习得无助外部习得无助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态,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且相当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助,教师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进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努力。教师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习得无助主要体现为引导机制引领不够、教师互助开展艰难。一是引导机制。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员对辖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估。校长同样肩负指导和引领教师的重任。唯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人们称之为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的东西,才会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新的境界”[3]465。然而,随着“外行”入主教育,学校校长由“外行”出任已不是个案,他们把学校当企业经营,热衷于制造表象效应,教育督导就愈发显示出“指导不足”的病症。督导者更多关注教师外在行为的约束,很少注意教师个人内在品质的修炼和培育,而教师只能在建构教学知识过程中扮演一个沉默的客体的角色,无法享有合法的知识创造空间和地位。不可否认,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也曾是教师“出身”,但因教学与管理分属不同的社会艺术,教学能手未必是管理行家,这样,一线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就不乏因循守旧的情形。在业务指导上,他们更多是从旧经验中寻找启示。另外,一些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疏于钻研业务已是不争事实,这样,在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时,他们就无法因势利导,提出中肯意见,从而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推向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二是互助机制。同伴互助是教师赖以创造的支架之一。当代社会,教师群体的共同利益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少有人能不依赖同伴的支持而得以独自发展。美国学者肖恩(B.Showers)和乔伊斯(B.Joyce)开展的研究发现,让教师组成小型的同伴互助小组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教学行为。[5]但统计显示,为了维持专业优势,62.0%的教师表示不会轻易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共享。[6]身处“排名”“奖惩”等竞争氛围中,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难以完全脱离个人利益的考虑而真诚互助,因为互助意味着“优势”教师要牺牲部分物质或精神利益。由于教师并不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安排,当互助合作时,优势教师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内部:动力式微内部动力式微是指教师遇到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涣散、态度消极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伟大不断激励入职者探求未知的问题域,从而改造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必须看到,在外部功利主义、习得无助的影响下,加之教师认识的局限性,教师的创造内驱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教师不再追求对教育精深的分析、研究,而是随波逐流,墨守成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自信不足。不少教师虽然教了多年书,但每当上公开课时,就显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对于课堂偶发事件,要么无限放大,要么置之度外;对于因材施教,更是苦无良策。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专业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河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培训者试图以魏书生、刘永宽等特级教师作为参训学员的榜样,但近100位参训学员中约97%的人认为“魏书生等名师高不可攀”。魏书生、刘永宽仅为高中文化,而参训教师60%以上已获大专及以上学历,这怎会高不可攀?没有来由的自信是一种自负;没有来由的不自信则是一种自卑。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要求各州通过激励资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自信。[5]这些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自信的努力,在本土化视域下,也可为我国同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二是事业忠诚不强。论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人认为这是套话、空话。一些教师想要的是:通过一、二次的培训,从专家那里拿来“短”“平”“快”的技巧,而不想精心劳作,更不想保持永恒的忠诚与责任。例如,被告知“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注意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积累训练”,教师会感叹:“这是多么麻烦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凡在教师职业中有所建树的人,无不以教育为己任。许多人“看空”的忠诚与责任,在名师身上无不具体而实在。魏书生是一个离开教书就无法生活的人,即使升任教委主任,他依然承担一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固然教学有法,但“法”外仍须教师的不懈努力。对于名师来说,忠诚与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行动的准则与指南。能否履行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换言之,欲成名师,赋予教师工作以创造性和价值,必须落实工作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在外部“习得无助”和内部“张力式微”的合力下,教师会发生“伤身”性形变,而且易引发职业倦怠和前进的“抑制”。为此,无论是从保护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都必须对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作出调适,这需要领导示范、教师自觉、同伴合作三方面的努力。领导示范领导示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心示范。“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3]465领导要敢为教师之先,给教师以信心示范。领导的信心示范主要包括对行为难度的外在认知、情绪和意识三个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第二,行为示范。没有榜样,教师便难以知晓“如何创造”。领导的行为示范通常要经过“发现问题”“探讨原因”“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四个环节。领导的行为示范即是无声的命令,它自始至终发挥着引领教师前进方向的职能。第三,近身指导。领导需向参与的教师提供反馈,告知其行为表现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应该坚持,这些都应作出说明。第四,应用规划。领导要设立改进目标,明确可应用关键行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并让参与者做好面对可能阻止他们应用关键行为的环境因素的准备。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参与者之间还要定期沟通,讨论应用关键行为的经验与教训。教师自觉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3]507教师要自觉将研究思考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要自觉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强调因材施教的价值,倡导教育实践者践行这一原则,也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诸多经验和有效形式(如小组教学),但在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策略,则没有明确的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细加揣摩,结合实际加以创造。二要自觉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运用限域,要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用教法要根据实际统一酌虑。三要自觉提升教学机智的运用技巧。恰当运用教育机智,离不开情绪自控力、敏锐判断力和随机应变力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言行不能吻合教师的思维模式时,教师需用智慧去分辨,用知识和经验去化解,用“情绪自控力、敏锐的判断力、随机应变力”去应对。唯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化“意外”为契机,推动教学稳步前进。四要自觉建构立体化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非理。现代课堂仅靠浮浅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储存应立体化,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多种知识经验间建立了丰富联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广泛迁移。同伴合作同伴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同伴合作中,教师不仅从自身的反思性实践中得到学习,而且教师在相互尊重各自观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交流,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研讨论。信息交流指通过信息会、读书汇报会交流自己获得的重要信息;经验共享主要指举行经验总结会,互通教学得失;教研讨论一般是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看法。二是协作。协作是指教师共同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在协作中,既有共同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集体备课、听课和评价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最主要实践,是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三是帮助。帮助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帮助教学能力急需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选或由学校安排,既可以是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组合,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也可把校外的专家作为同伴进行合作。教师的劳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不但是教师灵活、独特地行使职业权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被他人赞誉而引以为荣的重要所在。教师永远是在创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创造是伴随人始终的不可缺少的品性。

第7篇

(一)网络平台支撑自主研发的“江苏学习在线”定位于三个方向

一是江苏社会教育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的主流平台;二是省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的导航基站,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的展示窗口,并构建省域在线学习联盟;三是打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为一体的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与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分级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分类查询、区域专项服务等核心功能。“江苏学习在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被正式写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苏开放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老年远程网络教育专项建立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依托“江苏学习在线”面向老年朋友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基层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展示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题,为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并承担学习的支持与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有效载体。“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共分为“新闻资讯”、“空中课堂”、“七彩夕阳红”、“证书广场”、“课程中心”五大板块。其中“新闻资讯”板块包含“新闻速递”、“扶老上网”、“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个栏目,致力于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空中课堂”板块分为“空中老年大学”及“开放大学栏目”两部分,致力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七彩夕阳红”板块包括“银龄风采”、“专题展播”、“科普知识”、“老年大学简报”四个栏目,主要展现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证书广场”提供了21个公共证书,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学,完成学习积分后,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课程中心”板块提供了13个类别2187单元的特色课程及九大类48个方向共16653单元的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免费学习。通过“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和“最新课程”四个实时更新的统计数据,向用户进行推荐,并通过“兴趣关键字”和“职业关键字”进行搜索,再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学分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使老年学习者在海量学习资源中能够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二)教学组织形式老年网络教育

通过平台统一提供学习资源,线下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指导的有组织开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由“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提供系列学习资源,经申报批准的省级联系点组织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提供学习的场所,自编学习指南,通过教学和持续的辅导,帮助老年人开展兴趣学习。这种群体式的组织模式有效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三)数字化学习开展老年网络教育均

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完成后,可以登记为网站的实名用户,需填写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注册后即可登录学习网站的视频课程,网站对每一门课程提供断点续看的功能,对于用户第一次观看的视频,不可以对视频进行拖拽等快进方式。网站提供个人课程表、证书表和学分情况表,个人课表里包含已学、待学和在学课程,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查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分获得情况和对应的证书获取情况。当证书所需的“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可以查询到证书信息。

(四)学习成果认证开展老年远程教育

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认可,是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江苏开放大学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所记录的学习成果与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有效地对接,为通过网络学习的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记录学习过程,并有效转换为对应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认定结果为学习积分。学习积分的获得是以课程时长为计算依据。每20分钟课程视频计1个学习积分,一个课程视频须全部学完后才可以得到对应的学习积分。课程学习设置多个断点,学习者必须保持学习状态才可继续。目前网站已注册老年学员10300人,总计870000多学习积分,其中个人达到10000学习积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个课程单元被选择学习,其中,《东方大讲坛•科学、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最受欢迎,学习率达14600多次。为激励基层社区开展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对130个“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省级联系点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师资、有学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影响的原则,首批评选出28家先进单位,为进一步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开展打造示范样板案例。

二、老年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

1.现行教育资源的渠道和途径,制约了老年网络教育的普及

目前我们的网络平台采取的是为社会提供免费资源,免费学习,但是没有统一的平台延伸到基层,在基层的普及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存在困难。

2.视频资源制作成本高,资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

老年学员的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一,对课程内容要求较高,现有资源储备不能满足老年学员需求。

3.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手段之间存在矛盾

老年学员虽然对远程教育学习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老年学员学习需求与学习手段、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响了老年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年远程教育的认识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界限的办学优势,拓宽老年教育渠道,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完成规划要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搞好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化建设

老年远程教育从教学设施的建立、网络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组织收看、反馈信息、技术保障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内外配合,多方协作,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协调配合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协调的力度。

3.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