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配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8:30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配置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算机配置论文

第1篇

这些年,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乘上了高速列车,一天几个样的多变,然而,一部分人却只搭牛车相追。当人们为自己能熟练地使用WPS、CCED编写修改报告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不少人却早已把MicrosoftOffice当成办公的家常便饭在使用,将前者早已请进了垃圾箱。硬件的快速更新换代,软件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少部分人在购买硬件和应用软件时总是显得慢了几拍,以致于刚买不久的硬件就满足不了新的软件使用的最低要求,在一个平台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软件,没用多久就被淘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配置和应用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已有的投资,在必要的时候理应看清形势,三步并着一步走,而不能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了。

在硬件配置方面,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硬件发展更新过快的特点,其次要分析好你买计算机用来干什么,需要什么样的配置,既要实用,又要实惠。有个别单位在购买硬件时,完全是领导一家之言,买什么档次的,买谁家的,根本不征求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的意见,结果使得购买的硬件不久就很难派上用场了。某单位96年6月花巨资购买了25台AST466/4M/540M双软无光驱计算机、25台LQ1900K打印机、2台HP激光打印机等设备,用于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孰不知现在办公自动化已普遍使用WIN95或WINDOWSNT操作系统下的软件(众所周知,前者最低需8M内存,后者最低需16M内存),显然这些硬件配置是不合理的。现在,各单位已陆续在进行网络建设,有些硬件,尤其是高档硬件,如:激光打印机、彩色喷墨绘图仪等,不可能也不应该每台微机都配,有一两台在网络上使用即可。否则,就会造成硬件资源大量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诚然,近些年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太快,完全应该归“罪”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用户一步到位确实有些难为他们,紧跟最先进的技术来配置计算机也未必就完全是对的,但我们总不能在彩电已普及的今天去买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声称一步到位了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数据库开发建设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单位相继都在组织开发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很多单位都把Intranet的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XBASE平台开发出来的,这样的软件往往依赖于某一DOS中文平台,使用很不方便,同时,大量的重复数据(如同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等等大量的基本数据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中都有一套)多处存放,各管理系统割据为政,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并产生大量的数据冗余,使用维护很不方便,有的甚至使用自定义数据格式,给数据共享制造了新的障碍。在“计算机就是网络”的时代,这些正在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也许尚未出生就夭折了,真可惜!我们不应该只埋头拉车,需随时抬头把路看清才是。

在软件使用方面,各级有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推广使用适合于本系统本部门的优秀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开支,而不要再用老牛拉破车的方式去办公,否则就会废时费力,害人不浅。例如,某部委的有关部门曾下一文,要求各部门把本单位及二级单位的行政机构设置的树状图上交,以便出书,文中强行规定统一使用WPS文件格式上交软盘。这下可真有些难为我们的有关同志,他们都普遍熟练使用WINDOWS平台下的字处理软件,要让他们听从WPS的制表符的指挥行走,等这个工作做完了,也许还没练好此功夫。当然,可能我们有的部门和单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确实不高,不这样规定他们难以完成工作任务,但是我们总不能靠这样原地踏步去前进吧?新的、好的软件要推广它使用它,不去摸、不去学、不去用,采取三不政策恐怕也不是出路。各上级单位,在布置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软件使用问题,引导下属单位使用好的软件,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开支,更不能去拖他们的后腿。

以上这些问题,不讲大家也都明白,但少数单位或部门在具体操作时却让我感到仍有在此一提的必要,不说不为快,不是之处敬请指出!

第2篇

关键词:域名地址服务器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潮中,人们不仅重视信息及其集成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集成的反应和运用。互联网上的域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因此,了解域名及其对应的IP地址的关系,正确地配置域名服务器,就成为设立网站、使自己在Internet上注册的域名得到体现的关键。

1.IP地址

IP(InternetProtocol)地址就是网络协议地址,是分配给网络节点的逻辑地址。这些网络节点可以是网络中的任何一台主机,提供节点之间的交换信息服务。由于在Internet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节点,为了能够在网上找到这个节点,就必须给予标识。IP地址就是一种标识方法,它独立于任何特定的网络硬件和网络配置,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在发送或接收信息时先把数据打包,然后将目标IP地址翻译成MAC(Medi-umAccessControl)硬件的物理地址,这样就可以把数据包准确地发送或接收过来。

每个IP地址是由4个字节共32位组成,每字节之间使用小数点分隔,一般用十进制数字表示。每个IP地址包括两个标识(ID),即网络ID和宿主机ID,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用同一个网络ID,而网络上的每个服务器、路由器、计算机等都有一个主机ID。比如202.98.180.194即是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一个WWW服务器的IP地址。

2.因特网域名及结构

由于IP地址全是数字代码,既不直观又难于记忆,因特网在IP地址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面向用户的主机名字,即域名。如istiy(InstituteofScientific&TechnicalInformationofYunnan)为我所(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英文缩写。即为我所在因特网上注册的域名,而(主机名+域名)为我所DNS服务器的主机域名,对应的IP地址就是202.98.180.193。

3.域名解析系统DNS(DomainNameSystem)就是提供域名与IP地址相互映射的网络服务。事实上,DNS是遍布于全世界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它主要负责控制整个数据库中的部分段,每一段中的数据通过客户/服务模式在整个网络上均可存取。DNS的数据库结构,同UNIX文件系统(或MSDOS文件系统)的结构很相似,整个数据库(或文件系统)将根放在顶端,画出来就像一颗倒转的树。在DNS中,根的名字以空字符串“”表示,DNS简单地称其为“根”(Root)或偶而称之为“根域”(RootDomain),在UNIX文件系统中,根以反斜杠“/”表示,被称为“根目录”。如图1所示.

图1在DNS和UNIX文件系统中名称的读法

DNS数据库“”

cn

第3篇

1.1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工作预期相差较远

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仅仅注重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解,且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也普遍浅显易懂,不能深入挖掘学生对于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忽视对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工作的预期相对较高,而忽略了实际社会情况,与工作职位情况,从而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工作预期相差较远。

1.2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本身就存在缺陷,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同时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专业性较强,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找到一个相对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从而也不能满足与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1.3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一般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对一般职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培养。但针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特点,一般企业对学生要求较高,且同一实习单位能够容纳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致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很难遇到较为合适的企业与岗位,从而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一般,错过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

1.4不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般高职院校仅在最后一学年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学生即使学习了相关内容,但在短时间内确难以形成变化,从而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最终导致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普遍认识不高,最终降低了其职业能力。

2.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应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问题,而这些正是笔者所要探索的,但是仅仅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问题的基础上为培养、提高其职业能力提供相应的对策:

2.1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帮助教师多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后活动;其次,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分配给学生相应的项目,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该项目,在学习之中逐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好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最后,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

2.2开展课程改革,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分组实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分组内都能找到对应岗位,确保其参与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的过程。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构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建立实践之前的知识储备。

2.3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加强校企合作,开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提高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积极为学生寻找较为合适的企业与实习岗位,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实习阶段,从而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2.4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议在新生入学初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还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人员或往届学生到校开展关于专业发展,就业前景、企业文化等专题介绍,使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职业规划体系。提高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的热情与积极性。

3结语

第4篇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操作要求高,知识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的特殊专业。目前,大部分的高职计算机专业都采用了“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特质、人际关系、沟通管理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具备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素质[1]。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了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在企业,通过实践不仅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环境适应、沟通交流等能力,使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运用中,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的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目前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联系不够紧密,“放羊式“管理,评价体系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校企联合”的人文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社会、院校、企业等各层面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甚至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人文价值引导和培养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人文专业教育的专业融合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学习占有的时间比重非常大。如果将计算机专业学习和人文培养看成不交叉的学习个体,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进一步加大计算机专业与人文专业的融合。既要在课程设置中,科学合理地将人文课程纳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也要在教学方法上,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暂的高职学习生涯中,快速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上,用系统论原理[2]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人文专业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将人文课程科学、合理的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去,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以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为例,在IT行业中,管理能力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去管理团队,如何去管理项目,这些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应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专业建设等过程中,科学地融入管理学专业相关知识和课程,使计算机专业与管理学专业有效融合,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才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2.在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性提问、团队协作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认可。鉴于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要求高、应用针对性强”的独有特点,学生所学的所有实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去,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种特点正好符合项目教学法的本质要求。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未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项目的开发必须通过全体小组人员共同努力、协作才能完成,而这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际等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人文素养。

三、加强高职计算机系的人文建设

第5篇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理论基础。校外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转化能力。校内、外导师相互补充、互动交流,一起拟订学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内容、进度,共同实施指导,及时交流反馈,便于对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按照“3+1”的学制构成。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第一至第六学期配备专业导师,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第七学期配备校外导师,开设技能型课程,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进行指导。第八学期,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感受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计算机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

1.对接行业,构建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按照专业技能要求,构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能力体系化的课程模式,开设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职业能力培训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立足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广泛地与区域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需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修订、完善。

2.搭建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践教学紧密依靠“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单位,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1-4学期实践教学设置以基础实验、认知实验为主;5-6学期实践教学设置以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为主;7-8学期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单位为学生开创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实验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培养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全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以提升教学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并确立现实的职业目标,确立工作与学习相长的职业选择。

三、计算机专业引入“双导师制”的意义

1.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校内导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和校外导师的实践项目指导,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就业能称职的技术性人才。

2.双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教师队伍。一方面促使导师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的合作交流即可以弥补双方实践与理论的不足。

四、结语

第6篇

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既需要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从事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相互配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特别适合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一)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注重科学与工程实践的学科,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需要培养的是专业知识精、适应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精通专业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更是融入到社会所需的各个行业之中,从而使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提升,同时需求的标准不再是大而全,而是要小而精,如对开发型人才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开发语言,熟悉数据库常用功能及扎实的SQL语句功底,对网络型人才则要求非常熟悉常用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具备常见故障处理能力等。其次,突出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趋势相吻合,同时也要适应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问题分析能力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任何员工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否则将会被企业淘汰,被社会淘汰。因此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德育塑造,对学生的心理、人文道德素质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岗位所需要的人才。

(二)健全教学体系

计算机教学体系需深化改革,满足社会各岗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应该注重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要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做到既有宽度又有深度。首先,公共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提升其自身文化素质,培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最基本知识的保证,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重在加强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和基础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软件的应用技巧,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有机融合;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配置与维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重在培养实际工作任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对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内容重组,归并精简课程门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整合成实战性项目课程,学生通过在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的带领下完成项目任务,加强课程之间知识完整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综合专业技能水平。

(三)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以协调发展,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均衡发展。首先,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应拓宽学生知识面,避免讲解单一知识结构,灵活设置课堂教学方法。该阶段课程主要讲述的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和信息技术基础课,计算机专业则应适当安排更具全面性和更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其次,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阶段也要注重加强各环节协调发展,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努力增加实践机会,对写作水平也要多加训练。该阶段学习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基础课程,诸如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方法、计算机网络原理和软件工程等。最后,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社会责任感、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加强团体之间的协调合作。

(四)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打破以往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其次,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参与讨论、实践,适时给予启发,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专业素养。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具体项目为主要教学形式,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将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针对计算机相关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标准,结合学校的地域特征及资源分布情况,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首先,注重区域经济特色。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所偏重的技术领域也不尽相同,要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形势,围绕地区产业布局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培养目标。其次,注重专业岗位技术领域要求。针对专业岗位技术领域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要求,分析并建立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应表,确定核心课程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之间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人才市场与人才专业岗位(群)之间的对应关系,制定符合专业岗位技术领域要求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

要培养计算机技能人才,需要确立人才培养方案,而确立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以课程为载体,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首先,注重社会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对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相关岗位就业标准,以此为根据来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制定详细的校内教学计划和校外教学计划,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具系统性。校内课堂传授基础知识,并适当结合案例,完成第一阶段学习。校外学习则与岗位需求直接挂钩,让学员提前了解岗位需求,岗位任务,对应培养基本岗位和核心岗位能力,为以后胜任工作打下基础。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强化专业能力。课程体系设置要突出能力培养,应与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切实做到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吻合。因此,以能力本位为主线,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等方向确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中的每个教学知识点与实际岗位技能相对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因循守旧,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学生分阶段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督促学生自主自愿提升专业能力,使学生无论是在生产第一线还是在系统管理、技术服务甚至是高技能应用中都能胜任,最终形成一整套符合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三)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第7篇

1.1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当前,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进行研讨与解析一直是各高职高专研究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日益深化,那么计算机软件教学中要在纵向和横向上对基础知识与核心专业基础知识加以扩展,注定了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要学量有难度的学术课程,尤其加强理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核心组织教学,保证深度,并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模式适合高等院校培养计算机软件高端人才。这种模式称之为“研究型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社会对计算机实践操作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这一模式适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软件蓝领为目标,我们称之为“技能型模式”。

1.2选择相应的模式来培养软件人才两种培养模式孰是孰非,我们认为应该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需求两个方面去判断与分析。中国的软件人才培养呈明显的椭圆形,高端人才和软件蓝领都极度匮乏。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处于中间层次的软件人员,造成项目组织管理和系统分析做不了,基础代码编写又愿意干的局面。而我们根据软件强国的成功经验总结得知,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为高、中、低的金字塔型,即软件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为高端软件人才,软件工程师处于中间层次,底层程序员为从事编码等初级工作的软件蓝领。因此,目前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根据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办学规模,不同的办学条件,不同的学术水平,确立不同的办学目标。211、985大学主要承担计算机软件高端人才培养的任务,侧重计算机软件系统理论的教育,即按照前面所说的“理论型模式”来组织教学,为高校教学研究和IT大公司输送高端系统分析和项目组织管理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实践操作型人才的文化素质修养也越来越高,一般院校针对软件产业的实际需求,培养软件工程师中间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致力于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软件蓝领,按照“技能型模式”来安排教学,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产业结构。

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Projectdriventeachingmodel)

2.1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国际标准,将新的知识体系充分及时引进到教学模式中,以便于适应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将软件强国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充分、合理、科学的融合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使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前瞻性,保证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紧跟世界IT发展的前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评价标准,使高职高专软件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2.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找到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是教学的核心和中心,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和学习项目中的案例和任务,学生在真实的集成环境中认真研究和模仿案例,分析与此相似的项目和任务,分组讨论和交流,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架构知识体系,掌握操作方法。转换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位,要求学生必须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呈现的项目、案例分析、判断,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学生转变成为学习的主角,既可以学习到老师、他人、自己的经验,也可以从失误中总结教训,实践能力大大得到了提升。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对项目学习、理解和分析,还要通过课余时间自主探讨学习。也在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方面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选取的项目要注重应用性和广泛性,并在功能和知识涵盖面上都要具有一定的扩展性。项目的设计符合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上机指导工作也不能放松,与学生共同探讨项目,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应用,改变了单一教学模式,也需要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标准,改变理论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加入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项目的操作,写出项目说明书,消除学生的惰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获取,增加平时考试力度,并且期末考试以答辩的形式进行,避免抄袭等作弊情况,学生产生压力,还有动力。建立良性的奖惩制度,主要是树立学生的荣誉感,激发他们内心前进的动力。以实际项目为需求,严格按照软件开发工程标准,制定完善的项目管理措施,将学生分为多个项目,每个阶段任务完成情况都将计入平时成绩。积极倡导校企合作办学,参加合作办学的学生,学习上更有目标、更积极努力,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任课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更新了教师的知识,提高了专业能力,同时,承担新的课程内容也给任课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这促进了师资队伍的素质提高;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贴近岗位实际。实习条件更加真实,就业更有保障。进行校企合作办学,是为学生提供培训服务的一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2.3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所需条件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要求课程体系设置重视实用性,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具有实效性,主动与企业及软件行业一起研究教学计划,邀请行业人士来讲学、讲座,请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述工作的事情,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了解。将知识点完全融入在实际的项目中,大量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强化仿真职场背景的训练,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上课,使学生能很清楚所学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的作用和位置。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带领学生参观行业实地,熟悉岗位职责。

使得学生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基本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计算机实践教学纳入到高职高专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请进来的同时,逐步实现走出去,抽调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到软件企业挂职锻炼,增加软件开发、生产企业的实际经验。项目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起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走出去有助于项目的选取,项目既要做到侧重某一个知识点又要融会贯通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基础知识,面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综合讲授,辅以其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大多已经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在实训设备管理上日益规范,保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软硬件资源的同时,积极配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增加实验和实训环节的课时量,基本课时量要达到50%,在完成基础理论学习之后,掌握计算机最前沿的新技术。职业教育不能脱离企业办学,不能脱离行业,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联合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引进企业的优势资源,按企业的用人规格培养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也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延伸,为高职高专软件人才很快适应软件企业岗位需求进行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

3结论(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