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护理研究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8:29

序论:在您撰写护理研究性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护理研究性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创新型;妇产科护理;安全意识;手段

1.简介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病人的投诉,新闻媒体的曝光,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困扰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妇产科护理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常抓不懈的课题。现对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对策及手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培养创新型妇产护理的安全意识与手段是医疗管理的战略目标。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妇产护理的安全意识要求我们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医学护理队伍和高水平的护理专业学术创新的团队,乃是决定临床实践中妇产科护理创新能力的关键。

2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

2.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观念转变缓慢,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忽视危机因素和潜在的隐患,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患者权益尊重,引发护患之间冲突和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

2.2执行护理制度和操作常规不严。在护理诊疗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执行医嘱不严谨,药品管理混乱,违反护理操作常规和不严于职守,观察病情不周到、不细致,不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时机,拒收危重病人等而引发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

2.3医院领导、护理管理职能部门对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督不力。医院领导检查流于形式,执行部门监管疲软,只是应付主管部门的指示,这是隐藏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缺陷。

2.4专业技术素质及其影响。许多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源于护理技术上的分歧,或者说是病人及其家属认为的护理治疗技术上的失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素质,从而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的产生。同时,更要重视的是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影响。

3培养创新型妇产科护理的安全手段

3.1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安全管理。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接受”四五“普法教育及医疗行政法规专题讲座,建立学法制度,使全院护理人员能自觉知法、守法,自觉规范护理行为,强化依法行医观念。我院制订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成立了院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安全检查,针对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3.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岗位职责。组织护士观看护士行为规范录像,举办护士职业礼仪示范表演,从而规范护士行为举止,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为加强工作责任心,护理部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并统一全院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严格的质量考核制度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在工作中,保证护理工作质量。超级秘书网

3.3加强敬业精神的教育,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教育护理人员本着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护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医护安全和医护质量。同时,护理部在护理质量和护理技术方面常抓不懈,从基础质量到终末质量,从关键部门到薄弱环节,从基本功训练到重点人才的培养,从新技术应用到新设备的引进,从质量考核到制度落实等,都有强有力的质量管理机制。将质量检查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指标,加强质量控制,立足目标,着眼环节,逐级考核,层层把关。将医疗安全作为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科室质量考评指标中,如个人出现差错事故时,除经济处罚外,还要记入个人档案并在全院曝光,影响评模晋升,从而培养了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单纯被动受检变主动参与检查管理,使护理人员认识到”病人在心中,质量在手中“,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4小结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关键是怎样理论联系实际,怎样落到实处。十七大报告把医疗卫生,人民健康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里面,第五点很大篇幅专门讲到“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专门谈医疗卫生。第一句话是“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把对健康的关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到党对民生,对人民健康的关注,高度重视。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以优质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全程服务,以适应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又佳,包士尧.医疗法学在医务人员再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医院管理,1997,17(10):50

2许晓斌,赵晓勤.运用法律武器正确处理一起医疗纠纷的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1999,19(5):280

第2篇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超级秘书网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第3篇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文本;翻译

“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是诞生于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文本理论。“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黄念然 1999:15)。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是在总结和延伸了索绪尔和巴赫金的语言理念而产生的。首先她的“互文性”的阐释置换了巴赫金的人本主体,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到文本当中,但这种文本并非单一性文本,它是其所处时空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单一文本的意义在于整个系统之中其它文本(即其它系统要素)的相互参照和相互指涉,同时系统不存在绝对外延,是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网络空间。其次,互文性理论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纯的文本分析,而是将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

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即用目的语将原语表达的事物重新表达一遍。这种转换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事物或事件,它预设了原文和译文可以表达同一确定的意义。纵观中西翻译历史,中西译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就翻译的评判标准而言,翻译的好坏优劣大多取决于意义的转换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的意义相忠实。

美国文学家赫希说,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意义的寻求”,以及对意义真实层面的把握。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也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他们看来,意义是一一对等的,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含义,翻译可以通过对文本结构的理性挖掘,“等值”、“等效”地再现“原意”,因此,如何寻求意义对等便成了传统翻译观的焦点。

然而,随着结构主义被纳入互文性的批判视域,这种传统翻译的“意义”终极学说被打破。德里达曾竭力主张用“转换”这一概念来替代翻译,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移,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文本的替换。他首先要把文本从封闭的意义体中解构出来,使之成为开放的不完整的体系。那么正在被翻译的原文文本结构就有赖于多种文本的补充和调整,从而趋向完善。所以翻译活动就成为在融汇多种意义的文本网络中进行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语言转换过程,其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撒播、增殖,甚至不同程度的误读,形成所谓德里达式的“增益”或称“添补”的互文性转换活动。与此同时,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列佛威尔提出了一种颇具新意的“折射”理论,他认为翻译是把文学作品从一个系统带入另一个系统,并且受到各个系统所在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像所有的翻译都涉及到原文与译文,如果把原文看成是一个前文本,译文就是这一前文本的生成文本。

在前文本到生成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同时充当着前文本的读者、阐释者和生成文本的作者的三重角色,履行互文性中对文本的完成、阐释和改写。原作者带着以往的文学的、知识的记忆进入译者的视界,而译者则作为肩负特殊使命的读者与写作者,识别某些记忆,同时也调动自身的记忆,一边与原作者分享,一边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自我阐释。于是,译者的痕迹与他人的痕迹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而又特殊的关系,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赋予原文文本以新的意义,译文和原文之间以互文性的方式组成了一体,译文“描绘”原文,就像原文“描绘”译文一样,译文和原文互相存在于对方内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译文文本因此而异彩纷呈。可见,翻译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这与互文性中文本间动态、多元的特性不谋而合。正如巴赫金所强调的,任何文本(意义)都具备不同文本(意义)之间的“对话”性。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相联,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文本只有在与其他文本相关时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又是游移不定的,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也就是说,一个文本(意义)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意义)发生着互文关系,因此文本的意义“散播”在无限的关系网络中,翻译活动得以在众多文本意义的互相指涉中完成,任何单独的翻译(文本)自然不可能生存。

综上所述,互文性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借用,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知识、语言等各方面的交融。它强调的是文本结构的非确定性和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任何文本都不可能逃脱其他文本而存在,文本意义的产生取决于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它体现了文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语言活动的领域,文本在自我指涉的同时与其他文本交织,文本一旦破壳,就进入不停反复和互相替代的“游戏”中,文本间的边界消失了,每一个文本都向所有其他文本开放,每一个文本自身都无法完满地承载其意义。作为一种多元开放、时空交错的动态思维方法与策略,互文性理论旨在通过多维的立体透视,将翻译问题所牵涉的文本、意义、语言及文化的互渗性和交融性等一一理清说透,对于翻译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本活动,互文性这种全息式的理论辐射更能解释与阐明某些翻译现象,澄清翻译理论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认识。

参考文献:

第4篇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问题。方法:对12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据其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结果: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好转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护理;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免疫遗传性疾病,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疾病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致严重功能受损[2]。AS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其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保持关节功能,防止出现畸形。因此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123例AS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123例,其中男106例,占86%,女17例,占14%;年龄11岁~60岁,男性17岁~40岁81例,占总数的66%。

2护理

2.1心理护理从以上的临床资料可以看出,AS好发于青壮年的男性,40岁以上发病者少见,20岁左右是发病的高峰期。这些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致残。AS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故患者往往会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思想负担重。另外,AS起病早期往往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AS除脊柱、关节受累外,是可以有心、肺、眼、肾脏和神经系统损害的,虽然发生的几率很低,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肾脏功能衰竭。但并不是所有的AS患者都会发展到脊柱强直,尤其是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医生对疾病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而在疾病的发展上起了一定的延缓及推迟作用,大大减少了脊柱强直的发生。因此AS患者应对该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本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及预后有所了解,使患者能保持乐观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2.2用药指导帮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用药中断或发生不良后果。

早期合理、规律地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往往能减轻关节、肌肉疼痛,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不能控制疾病本身的过程。常用药物有西乐葆、扶他林等。服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饭后立即服药,不能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柳氨磺胺吡啶(SASP)主要副作用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偶见皮疹及血液系统、肝脏、肺部损害,故肝病患者应慎用,为减轻症状,可以从小剂量开始使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以防药物损害。另有报告影响男性生殖系统,如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形态异常等。故计划生育后代前,应先咨询有关医生。

甲氨蝶呤(MTX)、硫唑嘌呤等抗风湿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或阻止疾病的进展。MTX的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其他如骨髓抑制、口腔炎、脱发、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所有副作用于停药后均可恢复。老年、肥胖、糖尿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肝病、肾病患者不宜使用MTX;肝病患者慎用;孕妇忌用,用药期间不宜饮酒。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象。

合理使用以强的松为代表的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消除关节肿胀,减轻疼痛和晨僵,但不能阻止关节破坏,不能改善病变的发展。局部或全身激素治疗期间若遇上急性虹膜炎发作,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使病情迁延,影响视力[1]。

2.3功能锻炼运动的好处众所周知,对于AS患者尤为重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确有效、适度的机体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关节的活动功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个别患者因疼痛而卧床不起,不愿活动,这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快,医务人员应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AS患者应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运动:维持胸廓的活动度;保持脊柱的灵活性;维持肢体的运动功能,防止或减轻肢体因废用而致肌肉萎缩;维持骨密度和强度,防止骨质疏松。我们把有关的机体功能锻炼编辑成一套医疗保健操,包括床上伸展运动、膝胸运动、猫背运动、腹部运动、转体运动、转颈运动和扩胸运动。运动强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认为以运动后疼痛持续不超过2h为宜。另外,散步、游泳、太极拳、气功等,均可达到锻炼的目的。另外应指导患者认识正确的行为的重要性,如为维持脊柱的功能位,患者应仰卧睡硬板床,枕头的高度以能保持颈椎的正常前弓度而又不至增加上胸椎后突为度,一般10cm左右,枕头尽量放在颈中段,枕部应尽量少枕枕头[3]。不能在膝关节下垫枕,如已侵犯颈、上胸,应去枕睡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坐、行、立的姿势,坐位时尽可能挺直并坐垂直的硬靠背椅,坐或站立时不要弯腰屈背并经常变换位置;看书、读报时要使书报与视线保持平行高度,避免颈椎久仰、久俯,以保证即使脊柱发生僵直,也能保持最佳功能位置。吸烟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AS患者必须戒烟。

2.4预防感染在AS的治疗中,往往需要使用如SASP、MTX等免疫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的副作用会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感染。我们应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卫生,保持居室清洁,把好病从口入关,预防感冒。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免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如有感染症状时要及时进行治疗。

2.5注意休息疾病活动期应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不要长时间垫高疼痛部位;避免长期弯腰工作;避免脊柱负重和创伤,如提重物等,以免造成脊柱畸形。

2.6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多进食肉类、蛋类、奶类、蔬菜、水果等。

3体会

由于AS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同,因此对患者进行因人而异的卫生宣教与护理非常重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和处理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提高AS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天旺.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J].关节炎之友,2002:1617.

第6篇

[摘要]通过护士主动与患者交心谈心,归纳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障碍类型有五种,针对各种类型讲解疾病知识,做好心理护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得到健康发展,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本组5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关键词]炎症;前列腺炎;心理护理

慢性前列腺炎是常见的成年男性泌尿系疾病,病因复杂,病程迁延,因长期排尿淋漓不尽、尿频、障碍从而引起症状出现反复,引起患者心理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多主张采取药物治疗、理疗、心理护理综合治疗,其中心理护理对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我科2004年至2005年对5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了有计划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6例,年龄25岁~58岁,平均年龄41.5岁,文化程度中小学43例,大专以上13例。住院时间为25d~60d。筛选标准,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除外。

2心理特点及护理

2.1情绪不稳

本组患者有21例因工作不稳,长期骑摩托出租维持生活,经常憋尿,抽烟喝酒成性,暴饮暴食,因文化学历不高,没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到各小诊所不正规治疗时间较长造成心理障碍。因此,针对患者的情绪不稳定,生活无规律,怕说出来见不得人等心理问题。采取了主动接触患者交心谈心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与患者一起听音乐、广播、看电视,参加其他娱乐活动,创造愉快的心境,再讲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知识。让患者树立治病的信心,坚持治疗。治愈后要生活有规律、忌烟酒、不憋尿、多饮水,骑摩托车每次时间不要过长。保持心情愉快,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体育锻炼。以后再不会复发,就一定彻底治好前列腺炎。

2.2敏感的自尊心

本组有13例患者,因工作繁忙、压力大,久坐办公室,过度疲劳可加重前列腺充血,引起障碍,因难已启齿,症状反复发作而引起心理不舒服,造成心理障碍。此组患者要指定服务态度好,勾通能力强的护士进行心理护理,与他们谈话要不怕麻烦,专心听患者诉说,回答询问时要慢,声音要亲切,语调及态度要和蔼,切勿让患者误解有嘲笑的语气而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并讲清经治疗出院后调节好生活,工作时间,调节好心理状态,注意生活起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防止过度疲劳预防感冒,多饮水,忌烟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已治愈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还应每天热水坐浴一次,平时护理好前列腺,防止复发。

2.3疑虑重重

本组有9例患者,此类患者患了慢性前列腺炎后变得神经过敏,总担心自己得了性病,只要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觉得自己的病情重,甚至没救了。对吃药、打针、理疗,检查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护士在给患者服药、打针时,要以严谨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交谈,尽可能做到大方、自然,以减少患者猜疑。另外,护士要让患者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的疾病常识,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情况,了解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从而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坚持治疗,治愈后生活要有规律,做好前列腺保健生活。

2.4焦虑、恐惧

本组有7例患者,此组患者年龄都偏大,50岁以上,并患有其它慢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又同时伴有尿频,排尿淋漓不尽。此时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为悲观,一旦进入医院,听到病友的介绍,看到周围同类病友很长时间没有治愈,精神十分紧张,同时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护士要让患者进行一些有价值的劳动和体育锻炼,这样有利于培养患者的自尊心、价值感,可克服焦虑、恐惧心理。另外,护士多与患者交谈,让患者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疾病知识,解除心理负担,保持乐观态度,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计划,并达到治愈效果。

2.5孤独感、无价值感

本组有6名患者,此类患者患上慢性前列腺炎后,因有障碍,怕过夫妻性生活,认为此病有传染性,长时间后引起夫妻关系冷淡,而产生孤独感、无价值感。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接触,多与患者交谈,视患者如亲人,使患者感到温暖。另外鼓励患者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同病室的患者做朋友。鼓励患者多与妻子沟通,此病没有传染性,可以过性生活,调节性生活并注意性生活卫生,让患者与妻子一起做一些家务劳动,娱乐活动,户外锻炼。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可积极配合治疗。

第7篇

【摘要】目的帮助患者了解本病的各种护理问题,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生理、心理方面的评估,分析发现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结果病人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预防各种并发症是保证功能恢复的前提,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脊髓炎;观察;护理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损害。本病包括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感染后脊髓炎、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发性硬化)、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脊髓炎等。本病的病因不清,多数患者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急性脊髓炎可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胸段(T3~5)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段和腰段。病损为局灶性和横贯性,亦有多灶融合或散在于脊髓的多个阶段,但较少见。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变常局限于数个节段。急性脊髓炎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病前数天或1~2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2~3天内发展到完全性截瘫。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部位根痛或病变节段束带感,进而发展成为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1]。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和早期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及改善愈后具有重要意义。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笔者对于急性脊髓炎这一病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收治了10例急性脊髓炎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6岁。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其中1例完全不能自理,4例症状缓解,部分自理,5例可完全自理,在此10例病例中,无一例死亡。

1.2辅助检查

1.2.1血生化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少数病例脊髓水肿严重,可有不完全梗阻。

1.2.2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可正常也可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糖、氯化物含量正常。

1.2.3核磁共振显示脑脊液白质内脱髓鞘性改变。

1.3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药物治疗如下。

1.3.1皮质类固醇激素急性期可用大量甲强龙短程冲击疗法,临床改善通常出现在3个月后,也可用地塞米松。

1.3.2免疫球蛋白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及抵抗力。

1.3.3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泌尿系或呼吸道感染。

1.3.4其他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血管扩张剂如盐酸、尼莫地平、丹参。神经营养药如ATP、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可能对促进恢复有益。

2护理

2.1病情观察由于本病的病因不清,多数患者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且起病急,认真的病情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以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尤其注意观察神志和呼吸的变化。注意有无上升性脊髓炎的征象,如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观察感觉平面的部位,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的改变及异常感觉等等。注意观察合并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败血症及腹胀等。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2.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1合并肺感染的护理病变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且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控制炎症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h翻身拍背1次,以利排痰,必要时给予及时吸痰,雾化吸入每日2~4次。嘱患者多饮水,最好为热偏凉的白开水。正确留取痰培养,依据不同的致病菌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2.2.2合并泌尿系感染的观察与护理保持床单位的清洁整齐,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术,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冲洗膀胱2次,病人应经常排空膀胱,可除去感染的尿液。留置尿管应2~3h开放1次,以避免尿液淤积和膀胱过度膨胀。嘱患者多饮水,每日的饮水量应在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观察尿色及尿量,并观察有无尿路刺激症状。留置尿管的患者尿道内分泌物较多,每日应用2%的安尔碘擦拭尿道口2次。加强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增加营养,防止便秘,女性应保持外阴清洁,会阴冲洗每日2次。排便后清洁会,使用卫生纸时由前往后擦拭。避免不必要的泌尿系机械检查。2.2.3合并褥疮的观察与护理褥疮的发生会增加机体的感染几率,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一定要避免褥疮的发生。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床单位整洁平整,每日温水擦浴1~2次,并轻轻按摩肩胛部、骶尾部、足跟及脚踝等骨突处。每2h翻身1次,以免皮肤长期受压。可在小腿部垫一气圈,将足部悬起,促进血液循环。有经济条件者可用电动充气气褥。加强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保持足部功能位,以利于愈后的康复锻炼。

2.3机械通气的护理急性脊髓炎的患者起病急,发展迅速,常在数小时至2~3天内发展到完全性瘫痪,由于病变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出现呼吸困难。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呼吸机的湿化瓶应及时添加蒸馏水,以达到呼吸道的湿化作用。气管套管的气囊应保持充气状态,每6h放气1次,放气时间小于10min。保证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每周消毒1次,气管切开伤口每日换药1次。保证伤口的清洁干燥。由于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精心的护理,伤口未有感染。

2.4排便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食欲减退,食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亦或无力排便,易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导致腹胀等许多临床症状。嘱患者多食蔬菜和水果及粗纤维食物,并给予番泻叶代茶饮,口服通便灵,开塞露射肛,必要时给予肥皂水清洁灌肠以助排便。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本组病例患者均未出现便秘引起的腹胀等病症。

2.5睡眠的护理由于受各种监护仪器的影响,患者睡姿的不舒适,翻身不便等机体状态的约束,心情烦躁,同室病人的影响,使患者不能有完整的睡眠。我们应将护理工作时间安排紧凑,尽量集中时间进行护理操作,向患者和家属讲明作息时间和探视时间,定时放窗帘,认真做好晚间护理。严格探视时间,做好病房环境的管理,护士巡视病房时动作要轻,提高个人素质,不可在病房内大声喧哗。调暗灯光,给患者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2.6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疾病的转归起到重要的作用,急性脊髓炎患者多有焦虑及恐惧心理,因本病为突发起病,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病人多有过度紧张。故护理人员在救护的同时,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尽量关心安慰患者,并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架起护士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能起到辅助药物治疗的作用[2]。

3健康教育

自患者入院开始,我们就利用图片及一些医院编写的疾病手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健康宣教[3]。教会他们认识疾病的危害性,懂得护理、治疗、饮食、药物和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面对疾病,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健康教育使人得到了实惠,护患关系密切,病人满意度上升。同时也培养和训练了护士,护士自身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预防疾病,增强健康,提高生存质量的需要。

4体会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与护理实施,使笔者对本病有了更深的了解。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均有感冒病史、腹泻及病毒感染病史。应予以高度重视,且勿与普通感冒混淆,自行口服药物解决,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适宜的诊疗时机,引发运动、感觉障碍,使病情加重,造成不可逆的后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康复治疗也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改善肢体循环,部分肌力恢复时应鼓励病人主动活动。护理极为重要,预防各种并发症是保证功能恢复的前提。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