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色彩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7:58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色彩设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色彩设计论文

第1篇

城市家具”一词的概念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在广义上指大众比较熟知的环境艺术设施。这是不同于室内家具的含义。“城市家具”指人们在城市外部空间中生存的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用具,比如城市中的户外座椅、照明灯以及电话亭等等,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外住中经常看到的并可以触手可及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因此,人们对城市色彩逐渐重视的今天,环境、色彩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环境与色彩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近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于人文关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更多的是优美的环境设施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进步,导致城市空间的发展存在着多种问题,比如城市家具的功能设施不健全、颜色混论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等等问题。这就对于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上,人们对于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一致更加重视。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点的不同,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也不同,尤其是在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上,更多的人注重的是美观和实用的相结合。比如,城市家具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本身设施上的实用和安全保护作用,才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些信息的引导功能,城市街道的照明灯主要是为了夜间的照明,才能保证行人以及车辆的安全行驶。另外,在审美的观点上,城市家具能够以自身的形态美来衬托环境的艺术美和文化,这是与当地的环境特点相呼应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环境特点的个性,或者为了代表某个城市的标志。以上就是城市家具的功能表现。

二、影响城市家具色彩设计的因素

影响一个城市色彩景观的设计是多种的,尤其是在城市的特质和可操作性上具有明显的标准,这是形成城市色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代表了对于城市精神文化的全面解读。色彩能够左右我们的情绪,这就使得我们需要了解人对色彩的共有的心理感知特性,才能可以更好地运用色彩语言对城市家具进行适宜的色彩设计。因此,在设计城市的色彩的同时,要根据城市色彩的整体性来了解当地城市家具的需求。影响城市家具色彩设计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人们对于某个要素的设计往往具有更好的把握,但是在整体的色彩感觉上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这就间接造成了城市布局的不协调性,尤其是并没有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上的需求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城市家具色彩设计应该从整体上处理好人、环境和色彩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家具色彩成为城市色彩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城市的整体色彩增加亮色。要处理好城市的总体色彩,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处理好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结合城市规划以及设计所处的色彩环境统一规划,从而实现城市整体的色彩,建造良好的城市。

2.城市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城市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气候等多种原因,使得不同地区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如果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当地的城市环境具有更多的共性,只能使得每个城市并不能显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对城市家具色彩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结合。对于城市色彩环境的建设,要突出当地的地域性特征,尤其是当地的文化气息,这不仅能够使城市的色彩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弘扬中华的民族文化,从而展示独特的民族气息,如果每个城市的家具设计是采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人们就容易忽视对于此城市的留恋。

3.城市的民族性特征

民族是在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的社会集团,体现了一个文化上的共同的心里素质。然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对于色彩文化的喜好也有不同。比如西北的民族服饰就凸显了当地的地域特征,由于受到日照强度的影响,西北民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民都和纯度高的搭配凡事,但是由于都设计在一个繁复、细密的组合方式里,色彩的过渡、跳跃性混合产生了区域特殊的色彩协调感。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保持民族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城市的家具色彩设计上也要体现世界色彩的文化发展,才能够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黑格尔说,“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色彩本身没有情感,但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自然界季节的交替、经验的积累逐渐对不同颜色的刺激赋予了相应的感情,形成了对于色彩的要求。传统历史文化随着历史的潮流而发生不同的变动,而色彩的设计原则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我们要遵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历程,从而在城市家具的历史脉络中现实文化色彩带来的魅力,并使得该城市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色彩系统。因此,研究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同样需要在追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喜爱体现具有代表地域特色的城市色彩。

三、加强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方法

1.加强城市家具的主题色彩

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特征进行适当的划分,尤其是针对设计对象的功能特点而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在城市家具设计的区域范围内感染主题色彩带来的分为。比如在儿童的活动区域可以设置平和安静的色彩氛围和热烈奔放的色彩分为,才能使设计对象的每个部分都嗯呢刚刚呈现出一定的氛围,这种采用主题色彩的对比方式进行协调,能够突出某些具体的城市家具特点。如攀枝花市体育场的周边环境要求达到活泼、大方、积极向上的气氛,则可以对周边城市公共设施多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而在儿童活动区域,则可以将其活动设施的色彩设计的更活泼,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好的吸引儿童,而儿童提供一个活泼轻松的娱乐环境。

2.加强城市家具的区域色彩

城市的区域性是划分城市区域的最好标准,这就要求在色彩的设计上要根据区域的属性进行合理的搭配。比如,在色彩的使用上要根据区域的面积进行合理的分配,采用多种搭配方式,以防止多种区域都是同一色的状况。在不同的文化、历史等背景下,橙色给人光明、快乐、华丽、冲动等心灵启迪,在寒冷地区,那里的居民总是希望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因此许多高纬度的地区都喜欢橙色的视觉景观。这就要求在重点的区域建设也要用色彩进行重点的标准,才能够是大众能够对于某个地方的记忆。同时在各种不同区域的实用功能上,也要对于该地区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变化,才能够使人们更好的分辨自己所在的区域。城市家具的色彩设计是城市色彩的重要组成,是体现了城市特色的代表,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的象征,城市色彩的设计原则应该服从于城市设计规划中所提出的原则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城市特色的色彩文化。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整个城市的定位、定性可以说是决定城市整体色彩基调定位的政策环境因素。

3.根据色彩的运用方式的不同进行设计

色彩三要素的性质对于城市家具的设计颜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改变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调都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设计中同一色彩或色调可以形成一致,同一色系且相近的色调可以形成相关,不同色系但互补的色彩可以形成和谐的对比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城市的环境色彩,在配色的过程中要实现色彩不同的运用凡是,从而能够增加城市的多样性。尤其是再涉及到建筑所处的位置、面积和功能的情况下,要根据此城市家具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和整体的意义进行合理的搭配色彩,从而能够运用色彩的特点为人们合理的规划。

4.结合城市家具的类型进行色彩设计

城市的性质指出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依据,因此在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对于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重点景观的确认等都有着指导意义。结合城市不同的区域的功能从而能够分辨出城市家具的不同类型,然而城市家具的类型划分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体现了不同的设计特征,护栏、垃圾箱以及环境标志等等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这就需要结合城市家具的类型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某个城市的环境标志是信息的识别过程,要从科学的理念进行设计,这就需要采用整体大方的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标准。通常而言在色彩的控制上要避免和字体颜色的混淆,要根据标识的属性进行色彩设计,从而强调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征,使得人们能够一眼就能够辨别出来。

四、结语

第2篇

蒙古族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造就了蒙古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世界上的各民族和部族,由于地理环境,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等条件的差异表现在对色彩的选择上,也都有自己喜爱和赞颂的颜色,同时也忌讳一些颜色。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有白、蓝、红和黄四种,最厌恶的颜色是黑色。除黄色可能是接受了汉族和佛教影响之外(表示尊贵),其他四种颜色代表着蒙古人对世界的理解。白色通常与乳汁相联系,被赋予圣洁的含义;蓝色代表着苍天,与广大、力量等概念相联系;红色代表火和鲜血,表示生命的延续和某种魔力;对黑色的反感,应该源自于人们最初对黑暗的恐惧,在蒙古语中黑色与邪恶、灾难等一切坏的事物相联系。

二、城市色彩景观的本土化特征

城市色彩目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城市色彩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等,城市色彩景观是体现一个城市的总体面貌,是体现一个城市带给人的第一印象,那么,城市色彩的本土化特征是城市特色设计的重要内容。

2.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造就了地域文化特征,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养成了对本地环境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蒙古高原的地形分布大致以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为主,辽阔的大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地,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北方各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碧蓝的天、碧绿的草、洁白的羊群,金黄的戈壁滩,这是对蒙古族生活环境的自然印象,成就了蒙古族独特的传统色彩文化。

2.2历史文化特征

城市的色彩景观设计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发扬,在城市设计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蒙古族地区城市色彩景观设计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研究城市的色彩设计就要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都有着各异的历史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民族的代表,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蒙古族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蒙古族有着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影响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对蒙古族色彩审美观的养成以及对色彩的喜好亦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蒙古族崇尚白色,象征着纯洁高尚,热情的红色,是与对火的崇拜有关,草原充满生机的绿色,天空的蓝色等等是蒙古人喜欢的色彩,蒙古族的宗教文化也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代表,从早期的萨满教到后来藏传佛教的信仰,极大地丰富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对蒙古族的传统色彩审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像在宗教建筑中的金色、银色、黄色、浅蓝色等等色彩都是蒙古族的典型色彩特征。

三、蒙古族传统色彩对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影响

3.1建筑色彩的传承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的颜色,既不可以脱离自然环境,也不可以脱离地域文化和个性特色。想到蒙古族,第一印象就是大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普通百姓的蒙古包都是蓝白相间的,很好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古代的蒙古族贵族住的是金色大宫帐,金币辉煌,富丽堂皇,在元朝时极为流行,这是蒙古族独有的建筑艺术。宗教建筑也是蒙古族历史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建筑色彩极其丰富,在召庙中菩萨的蓝色金乌、是代替了黑与黄的颜色,还有遗留下来的历史民居,蒙古族府邸颜色多为红、蓝、绿,且色彩明度高,而普通民居色调以浅淡为主。公共建筑是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在公共建筑的色彩可以运用这两种色彩基调,有既传承文化的意义,也是整个城市风貌定位的关键,文化积淀多年的意蕴告诉我们城市的色调不能简单轻易地改动,避免城市色彩污染,才能很好的传承蒙古族建筑色彩的特征,从而传承了蒙古族地域文化特色。

3.2地域特色的体现

地域性的体现,是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一个向度,是一个城市色彩特色的标志。通过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统筹规划,使其与本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建设美观、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蒙古族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思考,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塑造具有民族特色风貌城市设计,尊重蒙古族的地域文化,发掘地域色彩,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

四、总结

第3篇

1.1全城色彩规划的弊端

目前许多城市都编制了色彩规划,大多数的城市色彩规划都会为城市设定一个主色调,如广州为黄灰色、哈尔滨为米黄色、昆明为浅黄色系。但多数的色彩规划都不了了之,因为影响城市色彩的因素和色彩本身一样多,基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很难得到有效执行。而且即便规划真能有效实施,广州、哈尔滨、昆明不是都成了黄色,长此以往,城市与城市间的区别便越来越小。可见宏观层面的城市色彩规划很有可能导致城市越来越相似,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千城一面”。

1.2片区色彩设计的可行性

面临这些种种的问题,几年实践后的城市色彩规划已经逐渐由宏观转向中观以及微观层面。国外也不乏有色彩规划的成功案例,大多不是针对全城,而是某一具体区域,规模较小。并且从塑造城市形象的角度来看,不需要也不可能对全城进行设计改造。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可见城市片区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点要素,也应是城市色彩规划重点涉及的部分。尤其是像攀枝花这样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需要一个与操作对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立足于个案的研究设计过程。综上所述,片区色彩设计将会是城市色彩规划可行的出路,并且对城市形象塑造方面也是必需的,此次对攀枝花市色彩规划编制也加入了城市新区的色彩设计。

2城市色彩规划的色彩学理论

城市色彩按照所占比例可以分为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主色调一般是指色彩面积占城市总表面积约60%~70%的城市建筑色调;辅色调一般是指色彩面积占城市总表面积约20%~30%的城市建筑色调;点缀色调即总体比例在10%以下的城市建筑色调。色彩是由色相、明度、饱和度这三个要素组成的,而色彩本身并无美丑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搭配、如何协调。

2.1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可分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以及彩度对比。同一色相对比在色相环上的色相距离角度是0°;邻近色相在色相环上相距15°到30°;类似色相对比在60°以内;中差色相对比在90°以内;对比色是120°以内;补色相对比在180°以内见。明度对比:在全部可见的色彩形象中,黑色和白色是反差效果最强烈的明度对比色,两种不同的明度可根据差值可以分为长调对比、中调对比和短调对比见。彩度对比:将色彩按彩度分为10个级别,两个不同彩度的色彩,根据彩度差的大小可分为强调对比、中调对比、以及弱调对比见。

2.2色彩调和

色彩调和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色彩和谐地搭配组合在一起,使整体达到变化统一的效果。可分为趋同调和、渐进调和、间隔调和、呼应调和、强调调和。

3现状调研分析

攀枝花干坝塘片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休闲、居住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核心新建区域。而对于新建地区,不要求色彩的历史特性,应原则上强调同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相协调,必须具有美学上的价值。当地的自然气候以及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环境)便成为了主要影响城市新区色彩设计的重要因素。在进行设计之初,应当首先对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

3.1自然气候

攀枝花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平均气温为20℃左右,温差较大;攀枝花市日照十分充足,太阳辐射比较强。因此,攀枝花的建筑因避免采用反射强烈的墙面、材质,对人刺激较大;受气候较热影响,视觉感觉会受到生理和心里感受的影响,应避免使用强烈的色彩。

3.2环境色彩

攀枝花属于山地城市,城市色彩景观也相应会受到山色的影响。攀枝花5~10月为雨季,11~4月为干季,雨季山体植被较充裕;而由于干季较长,不能维持森林植被的生存,因此干季时候山体植被较稀疏。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色彩,城市色彩应与之较好呼应,形成统一、和谐城市景观。

3.3区域色彩采集

干坝塘片区位于东区南面与仁和区交界的位置,通过对周边区域的建筑色彩拍摄照片以及进行色卡比对,采集并绘制了区域的主色与辅色现状图见,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绘制出周边区域大致的色彩分布图与走势图见。新区设计应与现状相协调,区域色彩采集则对后期的设计提供了现实性的依据。

3.4色彩评价调研

对上述客观情况进行了调研后,也需要主观方面的评价作为补充。为此,特地在攀枝花进行了现场实地调研访谈,以获得居民对色彩的主观意见。区域内的A、B、C、D、E五个建筑,请根据您认为合适的深浅度(明度)进行排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到居民认为建筑A和D的明度比较合适,C的明度一般,E的不太合适,而B的明度最不合适。询问其原因,在日照强度较高的攀枝花,明度值过高会让人觉得刺眼,而明度过低,会让人觉得颜色太深。通过现场色卡比对得到五栋建筑的明度值分别为:A:8.0;B:9.0;C:7.5;D:6.5;E:5。综上,明度大致在6.5~8.0是让人觉得比较合适的。(2)下列五个居住小区,您觉得其色彩是否好看调研结果分析可发现市民对金瓯广场、金海花溪谷、金海学府花园的认同度比较高;新宏国际一般;比较不能接受印象马德里。再分析其各自的色彩值可以得到,彩度过高会令人不舒服;而完全无彩色,人们会觉得太灰。从对金瓯广场、金海花溪谷、金海学府花园调研分析中发现,明度与彩度控制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互相搭配,高明度对应低彩度、低明度对应高彩度。

4干坝塘片区设计

在对攀枝花干坝塘片区进行设计时,首先按照区域色彩走势确定新区色彩基调,强调同城市景观环境相协调;其次,根据前期调研的结论,对区域明度彩度进行控制,确保区域色彩和谐舒适。最后,根据区域调和、辅色调和、主辅色比例以及主辅色互换原则和方法进行色彩设计。

4.1主色同色系范围

为了使新区与周边城市景观环境相协调,从之前调研所得的色彩走势图中提取出相应的色系范围,新区的城市色彩也应大致在这个色系范围之内。因此,将此色系作为区域主色,再根据现状和场地、功能等条件确定具体色彩,以形成丰富变化,层次秩序感的城市色彩。

4.2明度、彩度控制

攀枝花日照充分,明度过高的建筑会让人觉得刺眼,因此对新区建筑色彩明度的上限值必需有效地控制,最高只能到8,多数建筑色彩最好在6.5~8之间,为了丰富变化,部分色彩明度可在6.5以下。在色彩的明度对比上,为了避免色彩对比过于强烈或者过于暧昧,尽量采用中调对比。在彩度方面,按照高明度对应低彩度、低明度对应高彩度的原则进行控制。同时,色彩搭配方面尽量强调彩度弱调对比,使城市色彩更加的自然和谐。

4.3区域的调和

干坝塘片区地块按照功能空间等原则进行分区,在不同区之间,按照其不同的功能和空间形态的色彩调和选取可采用趋同调和、渐进调和、间隔调和、呼应调和、强调调和,如大片的居住区域内,应采用趋同调和、渐进调和;在学校、社区活动等公共服务类区域可采用间隔调和、呼应调和;在商业、大型公建类建筑则可采用强调调和。用地两侧环山,由于山体颜色多变且色调较重,毗邻山体部分的建筑可以适当降低明度、提高彩度,以达到与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4.4辅色的调和

辅色是与主色搭配的,可采用趋同调和、渐进调和的原则,色彩可以选取主色的同色系,改变其明度;或者中性灰进行搭配调和。在同一区域相邻建筑,可进行主辅色对调,以保证建筑色彩的协调但又不是活泼。

4.5主辅色比例适宜

在配色过程中,主色和辅色应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搭配,避免出现某种大面积的单彩,主色占70%左右,辅色占25%左右。通过主辅色适宜的对比,使建筑色彩更为丰富多彩,避免让人产生视觉压迫感。

4.6主辅色互换

在分区配色过程中,主色与辅色定调后,进行配色设计。在各自小片区中,如居住组团、商业组团等,允许存在主色与辅色的置换,以保证区域色彩协调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变化。按照上述的原则与方法,在攀枝花市干坝塘片区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色彩规划设计见(图9、图10),为干坝塘片区建设提供了色彩搭配的一种可能性。

5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色彩;色彩效应;构成元素;设计原则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分为人工装饰色彩和自然色彩两类,包括建筑、道路、标牌、广告、服饰、绿地、河流等城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色彩,它们触及人们的活动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狭义的建筑学上的城市色彩仅指城市内建筑物、构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观是由多种元素组成,并非单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内涵应拓展到更广的范围,从而避免在城市景观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色彩效应

(一)物理功能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热吸收系数(取值介于0-1)也就不同[2],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效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总爱穿浅淡色的服装,感觉凉爽些;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偏爱穿红色、橙色等暖色调的衣服。同样,对于装有全空调的楼宇而言,其外粉刷色彩宜选用浅淡色调,具有节能省电的功效。日本已将浅色作为墙体外隔热的一种主要色调。还有墙面的色彩若选择不当,墙面温度高,使外墙产生伸缩变形应力,有时会使外墙面粉刷脱落,而影响美观。另外,不同色彩对光的反射系数也不同,黄、白色等反射系数最高,浅蓝、淡绿等浅淡色彩次之,紫、黑色反射系数最小,因此建筑外墙上采用高反射系数的色彩可以增加环境的亮度。

(二)视觉美感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经色彩实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是色彩[2].如果物体的色彩协调优美,就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视觉的兴奋,进而影响心理感受。如帕提农神庙,在纯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的金银花圈图样,在晴朗的天空衬托下,色彩十分鲜艳夺目,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色彩幻想空间。又如我国汉唐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再如服饰的色彩变幻无穷,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给人以不同的美的视觉冲击。

(三)心理效果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冷暖、轻重、膨胀与收缩、进退、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疲劳、联想与象征、感情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雪地、冰山的白色令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色、橙色使人感到暖和;海水的蓝色使人沉静;色彩缤纷的花卉使人愉悦,这都是人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强烈心理反映。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人们对明度越小的色彩感到重,比如黑暗的房屋令人感到厚重,而明亮的房屋却显得轻盈。色彩的活泼与忧郁感,通常是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中心的明亮纯色使人感到快乐,而看到蓝色和蓝绿这些冷的暗浊色时就变得抑郁,这也是在阴雨的天气人们往往情绪低落的原因。色彩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热情、喜庆;橙色代表快乐、积极;绿色代表和平、理想;蓝色代表沉静、理性等,可以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心理效果是多种多样,在选择色彩时是不能忽视这种效应。

(四)经济效应色彩中还蕴涵着经济效应,成功的色彩选择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结果。从物理性能上说,合理的色彩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的能量、物质消耗,降低城市的运作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美观大方的色彩环境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影响游客和投资者的行为决策,间接影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的能力,所以色彩环境的改善提高必定也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广州市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形象工程中,注重城市色彩的更新,把主要干道的沿街建筑立面重新“涂脂抹粉”,色彩规划得恰当,因而形成亮丽的风景,也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色彩设计日本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城市色彩设计是将现代色彩学原理运用到城市规划中而产生的一门新的色彩规划研究学科。“城市色彩”(Urbancolour)一语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对它的重视和研究是基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色彩混乱而展开的。①日本的城市化是在1869年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发展成为强国之一。笔者有幸到日本做为期一年的艺术设计考察,对日本各城市的色彩有强烈的印象,并期望能对中国的城市色彩设计有所启示。

一、知错就改的东京

没有一个城市在形成的初期,就有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整体规划。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规划而不得不多次调整的漫长进程。现在日本或西方的不少城市的特色感,特别是在色彩上,多是经过研究并细致调整后的结果。巴黎是较早开始城市色彩规划的城市,80年代更是将色彩规划作为政府条例颁布,其旧城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即使是必建的新建筑也尽量在色彩、体量和式样上与旧建筑统一,走进巴黎旧城会有置身中世纪的感觉。

东京在60年代为迎接奥运会的举办,到处大兴土木,在建筑上大量使用饱和色甚至是极色。不少人面对艳丽的建筑立面或玻璃幕墙,五颜六色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和广告,感到特别刺眼而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鲜艳的外墙颜色又很快褪色,城市因此变得污秽不堪。为此,不少人对东京的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部门提出了严厉批评,迫使日本官方在70年代初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上的偏差,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的决定,并委托都市色彩研究中心完成了《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后来该报告成为了东京城市色彩规划的蓝本。现在,有人提出了按奥运五色粉刷城市的“五彩北京”设想。笔者认为,这种为奥运会造气氛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做法一定要科学,东京就是前车之鉴。

二、留住历史的奈良

任何一座成功进行色彩设计的城市,必定要尊重自然地理环境赋予它的基本颜色,城市建筑的色彩设计尽量要与之和谐并适当进行对比。一座被蓝色海洋包围的城市,自然要区别于内陆城市的色彩。同时,任何一个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必定有一些历史文化积淀。

在日本的奈良,还有京都,建筑上因为承传了中国唐文化的特色,基本照搬了唐代的黄色琉璃大屋顶加红墙的土木建筑形制。今天的这两座城市,还完好地保存着拥有中国高僧鉴真像的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建筑。这些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建筑基本保持原样,至今还掩映在青翠的林木中间,显得特别的古意盎然,周围的新建筑也没有破坏这两座有着深厚唐文化色彩的城市,这是日本人自觉地对其精心呵护下的奇迹。在“二战”后期,美国实施对东京等城市的大轰炸中,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为这两座城市的完好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向盟军指挥官建议: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城市绝对不能炸,因为日本的古建筑不仅仅属于日本,也属于全人类,因此,这两座城市才幸免于难。每座城市,因历史和风情的不同而对颜色偏爱有所不同,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城市色彩。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北欧的厚重和温暖等,这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千百年来民族审美的结晶。这些城市的现代化扩展显然应该尊重其色彩传统,以延续其历史文脉。但是国内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虽然有的还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少有民族特色的街道、古镇因为旧城改造而丢掉了历史的颜色,即便有一两处古迹留存,也基本不成群落。

三、严格执法的大阪

日本并不是最早为城市色彩进行规划或立法的城市。意大利的都灵市,早在19世纪就注重城市的色彩规划,这一做法得到欧美很多国家的效仿。从实践层面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出台的措施就越细致,执法也越严格,今天人们能够领略到欧美各具特色的城市色彩,有赖于这些法规和严格的执法。

在1918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硬件环境(如交通、公共卫生、空气保护等)进行管理,但是没有具体涉及到城市的色彩;1968年《新城市规划法》开始涉及到城市景观的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各自城市特殊状况的相关地方法令也相继出台,城市色彩的研究课题也相应在70年代展开,研究成果很快在城市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中得到运用,建立了一系列地区性的色彩控制法规。上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型建筑与传统景观的矛盾,以及城市色彩污染严重的现象,1981年日本建设部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对城市色彩进行规划,并编制《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建筑活动。2004年,日本又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

特别是在大阪,1995年出台了世界知名的系统色彩规划方案。②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城市规划审批中增加了“色彩规划审批”专项。而这样的规定相当于拥有对建筑等行业的一票否决权。该色彩规划使该城市向着“水清、花香、草绿又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的现代城市的面貌前进。从实际效果看应该非常不错,每年有近100栋建筑面积大、楼层高的房屋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和检查。③

结语

城市色彩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系统,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运作,日本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城市色彩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反映,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认真研究。

注释:

①张海兰,尚磊.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J].城市,2004,1:49.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城市规划控制,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陌生又难以令人喜欢的新城市。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和对城市色彩的重视,城市建设的投机、浮躁和短期行为,在大中城市蔓延起来。无论你到哪座城市,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少,面貌越来越雷同,而杂乱无章的色彩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既然重新建设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去改变目前的现状,给城市建设披上一件和谐的外衣,这就是要积极开展城市色彩设计。

一、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合。城市色彩有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硬质广场地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凡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共与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招示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这仅是对城市色彩概念性的分析,真正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光的原理、材料的表现机理、环境色彩、建筑位置都有关系。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和自然色的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色彩确定一个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城市和城市区域功能。

(一)自然美的原则。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二)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四川九寨沟和福建武夷山,作为旅游城市,其色彩鲜亮,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良好效果。或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最近,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延续。

(四)城市功能区分原则。如同医院工作人员的服装颜色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色彩不宜商业化。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彩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的置放到城市建筑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将整个城市的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造成严重的色彩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感。

(二)城市色彩不宜过分个性化。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为了突出自我,使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的眼球。一些单位或企业,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以自我为重心、重点,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颜色装饰建筑外表。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显示自己,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的屹立于城市之中,由于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就更严重。

(三)城市色彩不宜赶时髦。多数情况下,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对城市色彩研究和规划,城市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仅仅是为追赶新潮,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建筑有其时代性,但盲目追赶仿效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就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外表清一色的白瓷面砖风靡全国,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白面砖,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关键不在白色本身,而是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从不给人以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与城市的其他色彩相协调,又不是人们所普遍喜爱的色彩。因此,只有当每个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基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色彩;色彩效应;构成元素;设计原则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分为人工装饰色彩和自然色彩两类,包括建筑、道路、标牌、广告、服饰、绿地、河流等城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色彩,它们触及人们的活动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狭义的建筑学上的城市色彩仅指城市内建筑物、构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观是由多种元素组成,并非单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内涵应拓展到更广的范围,从而避免在城市景观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色彩效应

(一)物理功能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热吸收系数(取值介于0-1)也就不同[2],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效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总爱穿浅淡色的服装,感觉凉爽些;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偏爱穿红色、橙色等暖色调的衣服。同样,对于装有全空调的楼宇而言,其外粉刷色彩宜选用浅淡色调,具有节能省电的功效。日本已将浅色作为墙体外隔热的一种主要色调。还有墙面的色彩若选择不当,墙面温度高,使外墙产生伸缩变形应力,有时会使外墙面粉刷脱落,而影响美观。另外,不同色彩对光的反射系数也不同,黄、白色等反射系数最高,浅蓝、淡绿等浅淡色彩次之,紫、黑色反射系数最小,因此建筑外墙上采用高反射系数的色彩可以增加环境的亮度。

(二)视觉美感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经色彩实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是色彩[2].如果物体的色彩协调优美,就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视觉的兴奋,进而影响心理感受。如帕提农神庙,在纯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的金银花圈图样,在晴朗的天空衬托下,色彩十分鲜艳夺目,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色彩幻想空间。又如我国汉唐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再如服饰的色彩变幻无穷,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给人以不同的美的视觉冲击。

(三)心理效果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冷暖、轻重、膨胀与收缩、进退、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疲劳、联想与象征、感情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雪地、冰山的白色令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色、橙色使人感到暖和;海水的蓝色使人沉静;色彩缤纷的花卉使人愉悦,这都是人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强烈心理反映。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人们对明度越小的色彩感到重,比如黑暗的房屋令人感到厚重,而明亮的房屋却显得轻盈。色彩的活泼与忧郁感,通常是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中心的明亮纯色使人感到快乐,而看到蓝色和蓝绿这些冷的暗浊色时就变得抑郁,这也是在阴雨的天气人们往往情绪低落的原因。色彩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热情、喜庆;橙色代表快乐、积极;绿色代表和平、理想;蓝色代表沉静、理性等,可以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心理效果是多种多样,在选择色彩时是不能忽视这种效应。

(四)经济效应色彩中还蕴涵着经济效应,成功的色彩选择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结果。从物理性能上说,合理的色彩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的能量、物质消耗,降低城市的运作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美观大方的色彩环境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影响游客和投资者的行为决策,间接影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的能力,所以色彩环境的改善提高必定也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广州市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形象工程中,注重城市色彩的更新,把主要干道的沿街建筑立面重新“涂脂抹粉”,色彩规划得恰当,因而形成亮丽的风景,也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转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