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27:56
序论:在您撰写双边贸易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来说都非常重要,双方贸易互补性极强。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双赢,使中日双方的经济互补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两国在自然禀赋、要素相对价格方面的差异、产业结构发展层次方面的差异既是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内在机制,也使优化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二、中日两国贸易现状
1.双边贸易增速有所放缓
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中可知:中日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只有89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073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3倍。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200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了2367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比2006年将近增长了12%,连续9年更新历史最高纪录。1980以来,中日两边的贸易额一直呈增长趋势,除了1998年有些例外。2002年中日贸易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以来,美国和欧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开始贸易增长速度有所缓慢。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贸易额的增长率分别下降至9.8%、12.4%、11.9%。这其中不乏因为全球或地区经济动荡、政治关系多变、国家政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增长曲线中的断点和增长趋势的不连续。
2.中日两国贸易统计上的不平衡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分别对中日贸易额的统计数据表明,中方和日方对中日贸易的统计数据严重不平衡。90年代以来,对日贸易收支除少数年份外都是逆差。而日本统计中对华贸易则有巨额的逆差。例如,2000年中国统计的对日贸易收支为1.4亿美元的顺差,而日本的统计中对华贸易则有247.4亿美元的逆差。
2002年以来,中国对日贸易一直呈现逆差,逆差分别为2002年50亿美元、2003年121亿美元、2004年209亿美元、2005年165亿美元、2006年241亿美元。除2005年略有起伏外,总体呈现逐年扩大态势。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日方统计则出现相反的结果,日方在双边贸易中一直逆差,逆差分别为2002年219亿美元、2003年180亿美元、2004年204亿美元、2005年286亿美元、2006年257亿美元。由于中日贸易存在逆差使得日本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断然认为结构性的贸易不平衡,由此进行反倾销调查,紧急进口限制,引起贸易摩擦。日本对中国大葱,香菇等出口产品实行紧急进口限制的背景正在于此。
3.贸易产品结构发生转移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本向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消费品、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成套设备;中国向日本出口产品主要是煤炭等原材料产品和粮食食品等初级产品(80年代中期以前);电机、电器设备、机械设备及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8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日本向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发动机及零件、加工机床、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高级数码相机和高级轿车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中国向日本出口产品多数以冰箱、风扇等家用电器和计算机、计算机显示器、电话机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和少数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机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这成为中日之间贸易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上面分析可知:中日贸易由原材料、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贸易结构转移。
三、对中日贸易的政策建议
为了中日贸易的更进一步的交流,两国要充分认识以下问题。
1.持续保持中日双边贸易增长要确保两国的政治稳定。中日两国有诸多敏感问题,如历史问题,,问题,日美同盟新一轮强化问题等等,往往造成“政冷经冷”,使得中日贸易也受到影响。中日两国可以经常对围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加强节能环保合作、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和加强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四大领域展开讨论。
2.中日两国的贸易统计上的不同,往往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引起中日统计上的差异不作分析,而断定为结构性的贸易不平衡,由此进行反倾销调查,或启动紧急进口限制,这种做法有失平衡。因该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的成因并尽早解决。如近年来日本“直接投资型产品进口”急剧增加,由此出现的对华贸易逆差,应该用同过去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3.依据国际分工向优势产业转化。在现阶段,一般来说,中国的优势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两国依据现有的比较优势,对各自的优势产业进行正确的定位,并转化优势产业的话,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以动态的方法来把握优势产业的话,那么应该认识到他的构成是经常变化的。基于产业结构长期预测的两国政策调整,两国应该从多层次来把握优势产业,如不简单的把优势定在劳动力,技术,资本上,而按照劳动力与技术,劳动力与资本,技术与资本的多层次的定位上,这样才能更接近于现实。
总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和互惠性,是面向21世纪中日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要中日双方都能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消除人为障碍,中日经济贸易合作前景将更加光明。
注:“直接投资型产品进口”是指日本的纺织、服装企业和电器制造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从日本或从第三国及中国筹集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部分制成品以返销的形式出口到日本市场。
参考文献:
[1]刘军红.“中国成日本最大贸易国”的背后玄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2005.
[2]夏占友.中日经贸关系顾与展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2005.
[3]陈建安.中日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及中日产业合作.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2005,4.
[4]刘昌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海外经营的新动向.东北亚论坛,2007.
[5]中国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蓝皮书(ISBN7-80181-100-3).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摘要]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日经贸总量在世界排行第四。中日合作影响巨大,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是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机遇年,不仅会影响到亚洲,而且会影响到全世界。本文将以贸易角度,分别对中日贸易的必要性、现状、政策建议等方面来进行浅析。
一、中美贸易现状
中美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高速发展,优势互补明显,贸易结构日趋多元化。贸易的飞速增长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惠,给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贸易摩擦也在增加。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来,中美贸易出现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问题、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纺织品配额问题以及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等。例如,2002年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施钢铁保障行动;2003年美国对华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200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彩电和寝室木家具征收反倾销税,美国商务部还明令禁止美国进口中国购物袋,美国主要纺织品服装协会和工会要求推迟取消纺织品配额。
二、中美贸易现状原因分析
(一)美国的对华贸易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在美国可以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美国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这种贸易的不对称无疑是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即此时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高。而当收入水平比较高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其福利水平。而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美国一般是高技术高档产品。显然,不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这就导致美国会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由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却非常低。这种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政策都是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党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三)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的下滑
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贸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出口贸易额的下滑,而不是进口贸易的激增。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透露,在过去两年中,美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额减少了85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海外需求的疲软。相反,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却在增加。
(四)中美两国彼此对外直接投资(FDI)比例极不对称
中美两国间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与两国之间的接投资结构相关。美国近年来对华直接投资额均在40亿~50亿美元以上。美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代替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中国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又促进了前者对后者的出口。因此,如果中国具有同美国同样发达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直接在美国设厂,生产美国原本要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那么双方的贸易差额将会大幅度下降,贸易摩擦的几率也会随之降低。因此,中国资本国际化程度应大大提升。
(五)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限制。
(六)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一些做法也有不当之处
中国企业有“薄利多销”的传统,再加上中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导致不少外贸企业为完成出口指标对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因而经常被控倾销。甚至还有企业为了换取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无利也要销售,造成不规范的定价行为,结果为美国指责中国破坏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的准则提供了口实。另外,中国国内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中国政府全面履行世贸组织协议的进程。
三、促进中美贸易的相关对策
(一)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对中美双方来说,“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中国应在政治层面上对美国等采取歧视性措施的主要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二)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从而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差异。这种差异的缩小可以使得信任程度增加和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使中美贸易实现平衡,从而使中美贸易在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健康发展。
(三)改变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但这种依存是不对称的。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应将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在现阶段,扩大内需应将满足内需作为前提,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要求。
(四)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解决贸易摩擦
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包括三个部分:市场预警,政策预警和政企沟通。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加强三个主体的作用:1、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要跟踪一些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进口与出口激增,进口与出口价格急速变化的产品驻国外新闻记者也应具备极强的经济意识,及时跟踪和报导国外反倾销或限制进口的动向性信息,特别是对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一切限制进口措施要进行详细报道。2、建立对政府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以发挥其协调,谈判和行业约束及服务的功能行业协会,积极主动地应对,指导、协调涉案国内企业参与应诉,力争取得对我有利的结果。3、国内企业不但要学会规则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更要学会如何避免摩擦。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关键词:巴西;中巴贸易;贸易结合度;显示性比较优势
一、中巴贸易的快速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和巴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起,两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稳步发展。巴西成为中国在拉美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于2009年4月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巴于1993年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两国经贸关系保持稳定增长。1993年,双边贸易额仅10.55亿美元,到2000年,双方贸易总额翻番,上升到28.45亿美元;之后又以加速的态势猛增至2008年的48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0中巴间的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平稳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巴西也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困扰的情况下,步入经济增长周期。在此背景下,中巴经贸关系不仅持续增长,而且呈现直线上升的增长态势。
但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逆差。2001年以来,中对巴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其原因一是和巴西货币大幅贬值有关,贬值后其出口竞争力增强,进口相应下降;二是反映了中国对巴西产品的需求加大,巴西出口也更加有赖于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三是同巴西的贸易保护较为严重有直接关系,巴西对中国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已成为双边贸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中巴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中巴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一般来讲,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能够反映双方产品供求,尤其是产品需求的状况,而把握这一点对于调整国家对外贸易产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进出口策略至关重要。我们将用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国和巴西进出口贸易的结合紧密程度,用集中度指数分析两国各自出口的重点产品类别,最后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中巴两国不同类商品,并得出结论。
1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
贸易结合度指数主要用于分析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双边贸易的结合度分析是通过计算一国对另一国的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另一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了解两国贸易关系是密切还是松散。
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1ij=Xij/Xi/Mj/Mw×100其中争表示Xij/i国对j国出口占i国出口的百分比,MjW表示j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数以100为基准,超过100表明两国贸易关系比较密切,小于100则表明两国贸易关系较为松散。
表1测算了1998-2007年十年间中国和巴西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表明,中巴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对巴西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况相吻合。1998-2007年,中国对巴西的贸易结合度平均小于100,这表明巴西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而言关系较弱;2001年以后,中国对巴西的出口结合度不断增长,至2006年贸易结合度指数突破100,说明中国企业对巴西市场的开拓卓有成效。多年来,巴西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远远超过100,说明巴西出口贸易与中国市场结合紧密;2004年后结合度指数一度出现下滑,主要是2003年巴西已基本度过金融危机,货币贬值带来的出口竞争力增强效应减弱所致。
总之,上述结合度指数说明,第一,巴西出口贸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对巴出口的依赖度,这从数据上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是巴西在全球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而巴西尚未进入我国贸易伙伴前十名的原因;第二,中国对巴西市场的开拓较为欠缺,对巴贸易仍有较大空间;第三,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双边贸易联系日益紧密,相互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
2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集中度分析
进出口商品集中度是指一国进出口商品集中于某类商品的程度。这里采用经济学的市场集中度测量指标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来表示,这一指数主要用于判断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同样能够用来分析商品贸易结构的问题。该指数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商品的集中程度越高,越接近0则表明商品集中程度越低。这里将进出口商品按照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计算,得出中国与巴西进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指标。
从表2来看,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出口商品的集中度低于进口商品,这说明中国从巴西进口商品的多样化程度相对较低,进口种类比较单调,偏向于集中在某几类行业;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可以说巴西某几类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较而言,中国出口巴西的产品较为多样化,近年来主要对巴西出口计算机、通讯技术、电视机、无线电讯设备零附件、焦炭及半焦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附件、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钢铁板材、DVD机、针织服装、摩托车及自行车零件等商品。同时数据也表明,中国在出口商品的种类选择上,仍有改善和调整的较大空间,可进一步开拓巴西市场。中国和巴西贸易产品的集中度分析有利于在中巴贸易过程中做出更加准确的市场判断,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进出口策略。
3双边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由于它能够较好地反映该产品的相对优势,因而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RCA的计算公式如下:RCA=Xki/Xi/Xkw/Xw。
其中,Xki为国类产品的出口额;置为i国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总额;Xkw,为世界k类产品的出口总额;XW为世界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总额。若根据日本振兴协会所制订的标准,出口竞争力可区分为四个等级:RCA大于2.5以上,代表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介于2.5与1.25之间,代表具有次强出口竞争力;若RCA介于1.25与0.8之间,代表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若RCA小于0.8,代表出口竞争力较弱。这里我们采用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方法,将所有进出口商品分为0-9共十个类别进行分析。
分别测算了中国和巴西2001年到2007年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0类(食品和食用活动物):巴西RCA远远大于中国。可以看到,2001年到2007年巴西的RCA大都在3.4以上,属于具有极强竞争力;而中国都在1.0以下,差距十分明显。1类(饮料和烟草):巴西的比较优势也较中国明显,巴西的RCA始终徘徊在1.7左右,具有次强比较优势;而中国为比较劣势。2类(非食用原材料,燃料除外):巴西的RCA每年均远远领先于中国,一直在5.0上下,有非常显著的比较优势;而同期中国却属于比较劣势。3类(矿物燃料、剂等):双方RCA均不具优势,但巴西较高于中国。4类(动植物油、脂和蜡):巴西的比较优势超过了2.5,且2001年到2005年都在3.3以上,比较优势极强;而中国一直处于劣势。5类(化学品及相关产品):双方情况大体相当,中巴均处于比较劣势,RCA偏低。6类(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两国比较优势相似,属于较有竞争力的商品,巴西相比中国有较微弱的优势。7类(机器和交通设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在逐年递增,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而巴西这类产品的竞争力明显较弱,且长期维持在同一水平。8类(包括房屋装饰用品、家具寝具、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中国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巴西处于明显弱势地位。9类是STIC未分类的贸易产品,这里不再比较。
综上可见,巴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食品、烟草、饮料、原材料(非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和蜡;而中国的优势产品是机器交通设备、房屋装饰用品、家具寝具、箱包容器、服装、鞋帽、各种仪器和自动化设备等各种制成品。两国除了5类和6类产品类比大体相当,其他类产品两国的相对优劣势较为明显。由此证明,中巴两国贸易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
三、加强中巴双边贸易的途径选择
1加大我国对巴出口,充分挖掘两国贸易的合作潜力
从对中巴贸易结合度的测算明显看出,尽管中巴贸易往来的密切程度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市场开拓方面,巴西比中国做得要充分得多,中国对巴西市场的贸易结合度较弱。对于巴西这样一个拥有实力基础的拉美发展中大国,我国应当在市场开拓上多下些功夫,从而使长期对巴西贸易逆差的状况得到改善,使中巴进出口贸易趋向合理。而两国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恰恰说明,在出口商品种类上,中巴双方的互补性是大于竞争性的。这一点在客观上为我国发挥自身产品优势,有计划、有选择地加大对巴贸易出口提供了可能。这与中国和另一“金砖四国”之——印度之间的经济情况不同,中印经济互补性较弱,商品竞争性明显,因此相对而言,中巴两国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合作空间。
比如,巴西能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而我国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不足,因此与巴西开展贸易及投资合作,进口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能源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在此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此外,在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中巴之间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巴西是全球的酒精生产和出口大国,而这种生物燃料是汽车燃料的很好替代品,其应用将使汽油的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中国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工产品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扩大此类产品的出口是我国的强项,并有助于拉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2优化商品结构,有效应对反倾销,促进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市场多元化
从中巴进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来看,巴西出口品种相对较为集中,某些种类的产品,如铁矿石、大豆等原材料,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富有成效,占巴西对中国贸易的76.5%。中国出口巴西的产品相对多样化,品种较为丰富,其中工业制成品占97.7%。鉴于2008年我国对巴西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00亿美元的现实,中国需要大力优化商品结构,不断实现出口结构的升级,加大出口力度。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强,轻工业、家电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双边贸易磨擦时有发生,同时也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影响。巴西近年来对我国的反倾销产品大多为工业制成品,我国可以根据巴西市场的需求情况,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增加互补性产品的输出,并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对非互补型的低端产品的输出加以限制,对中巴双方具有相似性的轻工产品降低出口量,以削弱对方反倾销的意愿或动机,减少双边贸易摩擦和我国的损失。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FTA美国337条款社会责任壁垒贸易救济
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经选择,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作为一对并存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对外竞争时必须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一方面,如何选择经济发展的原则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发展水平、自身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另一方面,政策的选择往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在竞争中不断升级、完善。
相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更关注外界因素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作为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上世纪末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方兴未艾,保护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经济的范畴,通过绿色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达到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进而保护本国就业,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既有竞争加剧、经济理论发展的推动,也有多边贸易体制自身的原因,但根本原因依然是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自由和保护的相互交织必然贯穿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一方面保留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部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一、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一方面是区别于暂时已经过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脱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反复随时可能出现,因此,此阶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是对之前新贸易保护方式的延续和精细化。具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1.实施主体的全球性和区域性
一方面,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有所变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由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地区,通常一国对他国采取保护贸易措施,会引起他国“报复”,这样一来会引发贸易保护“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新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和FTA,区城性经济集团,集团成员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构筑贸易壁垒,以此保护成员国的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共同应对外部国家的报复行为。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区城化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中国迄今共加入了9个自贸协定,同时,官方和民间机构也在不断推动更多FTA的构建。
2.保护措施更加复杂和隐蔽
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日趋复杂,其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为:要求对方国限制国内商业行为,管制对方国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妨碍竞争的行为和干预对方国家经济政策等。此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从传统工业品和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制成品和劳务,并且开始进人高技术产品领域,以上这些方面也使得我国应对和解决其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新旧贸易保护主义区别的根本点在于旧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关税壁垒,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手段以非关税为主。其中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明显性的非关税措施主要是进口许可证制度、自动出口配额、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等,而世贸组织规则对以上这些非关税措施的约束越来越严。在这种情况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更多的采用更为实用的隐蔽性的技术壁垒如技术标准,质量认证,检验程序,环境保护与国民健康等。
3.保护措施表面日趋合法化
如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在WTO规则的约束下,经济发展都在向自由贸易的方向迈进,可现在的多边贸易体制还是存在一些漏洞,这样贸易保护主义总是设法从中寻找“合法”的生存土壤。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以保护本国的利益,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由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腾出了余地。另外,当前,WTO规则保留各成员国的经济自主性,不仅包括发达国家,而且还包括发展中国家。因此,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此外,各国同样通过自身立法来绕开WTO规则的规制,如美国337条款,337条款是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简称,它主要规范的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方法和不公平行为进行调查的行为,337条款并不要求实际损害为前提。若ITC裁决原告胜诉,ITC可向美国公司提供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和停止令等救济措施,但实践中,337条款更多起到的是一种敲山震虎的作用,往往程序一经启动,未等裁决,出口国方面即会规范自身行为以达到相应标准。此外还有以SA8000为代表的社会责任壁垒,它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劳工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目前,全球的一些大采购集团都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促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我国目前也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积极争取参与如ISO26000等相关规则的制定,以保护本国权利。总之,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日趋表面合法化,可其实质并没有改变。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主义的发展,全球竞争必然不断升级,对于中国而言,其工业自1949年后经过了几十年的保护发展,自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面对国内外竞争,在这些竞争下中国的多数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从历史的角度看,今日中国面对的挑战跟19世纪初英国面对的类似,一方面要继续开发海外市场以扩大出口,另一方面需要不断从国外进口各种资源。此外,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中国必须保证极大的海外市场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必须通过外资继续引入外来竞争,避免由于发展初期对国内经济的过度保护而导致的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垄断对经济带来的伤害。当今,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2009年我国整体出口市场受到阻碍,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20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2009年美国政府对我国轮胎增收35%进口附加税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轮胎行业产品的出口,还使得我国其他行业出口产品也遭遇到同样的待遇,总的来说,出口企业订单直线下降,利润严重下滑,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部分企业倒闭,失业率提高,还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继轮胎案之后的中国玻璃、无缝钢管等都遭遇无辜调查,影响恶劣,甚至于其他国家也都纷纷效仿,对我国产品不断的采取变相抵制措施,这些行为对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中国影响是极为负面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2.我国的外部经济风险开始向宏观层面渗透
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增加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在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往来中,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影响着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美国对我国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正是为了调整两国间的贸易顺差,维护其在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美国不仅对对中国产品进行贸易制裁,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对华投资、技术出口等领域对我国进行全面的施压,影响着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欧盟也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激化了当地企业与中国相关企业的矛盾,发生了砸店、烧货等事件,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也影响着中国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在欧盟各国家开始形成针对中国产品的“民间壁垒”。再者,中日“政冷”的常态化对两国经贸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两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方面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难度。
3.“中国”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由贸易领域向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扩散
由于中国在宏观管理和调控上存在一些问题,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而另外,发达国家提出的“中国”也是中国遭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的发展,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引来许多发达国家提出“中国”,认为中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他国的发展及世界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希望借以中国广阔的市场发展其经济,使其成为其成熟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另外,又担心中国不断的发展壮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的提高,会使得发达国家自身遭受经济发展的障碍。如今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中国”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由贸易领域向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扩散。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在全球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情况下,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共有10个国家对中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及中国出口金额12亿美元。而回顾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成员。此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筑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等新贸易壁垒,出现了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保护主义倾向,限制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投资,甚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针对以上新情况,我国应在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寻求经济发展之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1.宏观层面--政府
(1)我国应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必须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首先,中国应利用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如联合国、WTO协商机制、G20峰会,与其他经济大国进行充分沟通,坚决反对少数国家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遏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形成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其次,在制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及采取相关的行为中,应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尽可能保护我国企业,带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这样也会在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变得更有力量。最后,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争取改变现有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制度安排,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WTO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制定和修改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发挥主导作用,尽快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我国政府应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功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再者考虑到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在当前有关法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下,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
(3)加快建设中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虽历史不长,但其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还是在技术法规的合理性方面,其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负面影响更为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加快建设中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完善和提高体制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加强政策的艺术性,进一步地提高技术手段的多样性。我国应争取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力促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4)加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与FTA建设。当前,区域性贸易集团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其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而对区域外国家则实行贸易歧视,不利于区域外国家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国自身也应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去,争取在贸易自由化的世界浪潮中扩展国家利益的实现范围和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性目标。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和发展双边及多边FTA,在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获利。
(5)完善贸易保护主义立法。在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等诉讼中,应认识到我国贸易保护主义立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而只有我国熟练掌握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及技巧,贸易保护立法更加完善,才能在其他国家向我国提出贸易保护主义诉讼时应对自如,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于保护我国涉诉企业的利益。
(6)引导我国企业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我国企业应认识到新贸易保护主义又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竞争加剧,最初由发达国家为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保护贸易的措施。我国企业应一方面检讨自身的倾销行为,另一方面应主动参与到贸易保护主义诉讼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自身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受到公正的待遇。
2.中观层面—行业
中国应该转变观念,要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对行业协会的定性决不应仅仅将其定义为政府的“二机关”,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立性与中立性,这样行业协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便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企业的纽带作用,充分代表本行业,为规则的制定,行业自身利益的保护和救济等贡献力量。
3.微观层面——企业
(1)充分了解和学习WTO规则和各国的新贸易保护手段。我国企业应充分了解和学习WTO规则和各国的新贸易保护手段,以使在应对和应诉他国企业时,可以避免遭受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贸易壁垒打击。如今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呈现出新的特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趋复杂性和隐蔽性,我国企业只有通过认识和掌握这些新贸易保护手段和有关贸易调查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对方采取一些不利于我国的保护手段时,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应对和应诉,合理、合法的保护自身权益。
(2)优化出口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第一,我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改善自身存在的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经济性差等状况,改变中国商品低价的形象,并努力创建自主出口品牌,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从而占领新兴市场国家的高端市场。第二,我国企业应该正确的看待新贸易保护主义,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数量为目标向效益为目标的转变。第三,我国企业应着眼未来,努力拓宽出口途径、灵活选择生产和销售等,在品牌培育、营销、保护等方面要舍得投入,带动企业出口及长远发展。
(3)团结应对和应诉,避免同行业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当前,在我国行业遭受反倾销指控时,往往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能够积极应诉,结果也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企业若能够团结应对,做好充分准备,胜诉率也应该会有所提高,自身利益也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另外,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存在一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竞销谋取利润,而这样做却使得进口国找到了借口,向我国整个出口行业提讼,使其遭受严重打击。我国出口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协调组织作用,避免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恶性竞争”,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行为究竟应视为贸易保护还是贸易救济,由于标准的选取不一往往不容易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不必太纠缠于他方的贸易保护,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认真的学习并掌握世界游戏规则,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以便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竞争世界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齐洪华: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西方经济,2008年07期
[2]王佃凯: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原因、特点与趋势[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张晓霞: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J].企业研究,218
产业内贸易是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同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具有双向性、多样化、消费的互相替代性、要素的投入、生产过程与方法的相似性、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等。20世纪中叶以后,第三次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大大促进了使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由产业间和垂直型变化为产业内和水平型,不断促使国际贸易由产业间的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内贸易中占整个贸易比例呈现增加的态势,如1970—1980间,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分别增加了5.4%、1.4%、3.6%;当然,伴随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内贸易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国家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发展。
(一)世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
纵观世界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从产业间贸易,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分工的进一步提升和细化,面对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产业内贸易,推进了同质和不同质产品发展,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各不相同。对于发达国家,在战后不断升级了产业结构,为世界经中心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影响和决定了在产业内贸易中的主导。近年来,在制成品贸易中,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占有重要地位,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图1所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2012年的年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角色中处于边缘地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产业政策,大力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从世界产业内贸易纵向时间序列看,一些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都呈现增加态势。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不断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积极加强了与国外的联系,增强了对外贸易,也增加了产业内贸易发展,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亚洲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俄国、英国,北美达是美国和加拿大,非洲较少。近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进步,与法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大多是亚洲国家,欧盟、北美较少。在制成品贸易中,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和德国,产业内贸易有一定发展,但未居于主导地位。
(三)产业内贸易动因分析
本文根据研究视角,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收入水平分析产业内贸易动因。
第一,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发展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都进行国际贸易,这是主要基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能相互分割,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都会选择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品;在国际的国与国或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时都会选择自己具有优势或专业化的产品,进行产业之间的贸易。在贸易中,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越会提高生产效率,会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在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发展行业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或生产规模都有一定市场限制,在更广阔在市场中促进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当然,消费者在市场中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会促使产业内贸易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会生产具有差异性产品,获得规模效益。
第二,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
产品差异是制造和销售中基于质量、知名度等所形成的产品的差异性,不仅仅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产品的售后服务、广告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一般具有水平、垂直和技术差异性。水平差异性是同一类产品但一些不同属性会产生组合,产生产业内贸易差异性,不仅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差异需求,也是由于不同国家产品消费的差异性。垂直差异是在档次上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性不同,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不同,对不同阶级在市场上会有不同档次的需求,国家之间会产生贸易,发达国家会进口低档次产品,低收入国家会进口一些高档次产品。技术差异是基于技术水平差异而带来的差异性,也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差异,在产品的创新阶段、产品的成熟阶段、产品成熟化阶段而不同,在产品的创新时期,拥有充足的资金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以产品出口为主;在产品成熟时期,市场上会出现竞争对手,为维持市场,企业需要维持自身的优势,扩大市场优势和范围,保持技术的优势,会不断惊醒对外投资;在产品标准化时期,在产品规范化基础上,在相对优势上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劳动力优势,企业会不断投资,降低成本,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在需求的多样性方面转向差异化需求,形成产业内贸易。
第三,收入水平与产业内贸易。
产品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多样性、消费者收入水平、购买结构、为产业内贸易创造了可能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的结构就会越加复杂,反之也亦然,消费者不仅注重了产品的差异性,也会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当然,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需求结构也很复杂,进而影响了产品的贸易差异性。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关注产品药店相异,高收入国家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低收入国家关注产品的价值性,也会影响产业内贸易。因而,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也因收入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偏差性相异,引起产业内发生贸易。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上述文献,根据本文研究内容,本文变量因素选择如下:
第一,GD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Havrylyshyn等(1983)认为一国经济发展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影响,实践证明发达工业化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经过检测都表现较高,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不高,如美国59.4%,相比泰国为17.3%,本指标用GDP的增长速度表示,预计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正方向关系。
第二,FDI规模,可扩大一个国家的市场份额,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降低成本会利用当地的原料就地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不断提升了产业内贸易水平,这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种产品不同生命周期生产厂商,就产品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公司会不断扩大投资水平和规模;一种是以跨国公司额生产网络而增加,伴随生产网络和对外投资,对外投资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第三,HTME,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技术进步在对产业内贸易起重要作用。Dixit,A.(1984)认为一国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如美国,本文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方面的影响。
第四,TI,贸易均衡,根据Aquino(1978)等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假设一国贸易越不均衡,会对产业内贸易的负影响大。
第五,FED,要素禀赋结构,Dixit,A.等(1977)认为如存在不完全竞争等,一些国家如果生产要素禀赋相同,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杜杨(2005)也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两国资本总量占GDP的比表示,认为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大,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
根据上述变量和本文研究对象:以t为时间,我国与国家j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用IITjt表示,借鉴樊雅琴(2006)等相关文献,构建模型为:IITjt=α+β1GDPGRjt+β2FDIjt+β3HTMEjt-β4TIjt-β5FEDjt+ηjt其中,α为常数项,βi(i=1,2,3,4,)为回归系数,η为误差项。本文的数据选择为《中国统计年鉴2013》,是与我国贸易额较多的国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测算性,根据本文选择视角,本文选择2000年、2007年,2012年数据,根据国际贸易标准进行产业分类,根据需要,本文在SITC第二位数层进行计算,以前二位为一个产业,进行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为了进一步确保研究的精确性,产品介于SITCRev.3中的5-8类之间。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IITjt=60.120-3.940GDPGRjt+0.007FDIjt+1.130HTMEjt-0.352TIjt-0.801FEDjt+ηjt对上述实证分析可知,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显著,拟合度较好,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也不大。高技术产品比对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关系,伴随高新技术产品与制成品比的扩大,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上升的发展态势,要素禀赋差异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对外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正相关,虽然前者对后者较为模糊;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内贸易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影响,与预期相反,结果表明存在负相关,说明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在统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偏差,或许当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偏差时,需求不一致,虽然发展速度较高,但产业内贸易可能性小。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充分说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国的外贸发展大力促进了产业内贸易,但影响远远不够,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在国际间的贸易发展还较小,也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从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还是低技术、低附加值,当然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结合本文研究,说明高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对未来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意义。
第一,我国应该优化制造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力优化我国制造业结构,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我国要不断摒弃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一味满足于加工组装,要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对外出口结构的调整中,优化出口结构,追赶发达国家。
第二,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增强我国的竞争实力和能力。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制造业,CGE模型
一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竞争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内容,东盟①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结果,他是东亚地区为实现本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联合起来在本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式,这是东亚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盟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居,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实践,努力发展与东盟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东盟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将进一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在1997年的前30年里,东盟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经济步入复苏。2000-2004年东盟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恢复至5.0%,至2006年东盟GDP达到5.8%的增长率,东盟10国GDP总额已达10643.69亿美元,外贸总额14426.57亿美元,占GDP的135.5%。无论从其经济规模还是从其贸易规模来看,东盟已相当于一个经济大国。其次,东盟是一个拥有10个国家经济论文,5.67亿人口的地区组织,可以成为中国理想的销售地,也是中国最具希望的经济合作伙伴;东盟国家大量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的资本,还可以为我国引进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再次,东盟国家可以成为中国急需的资源供应地。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东盟国家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木材、橡胶等战略物资,而且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论文服务。中国海上石油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东盟国家的支持与合作。所以,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与东盟国家在能源方面的配合;另外,东盟国家与我国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正在加紧推进,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包括中国13亿人口和东盟5亿人口在内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是我国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由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所以本文的分析集中在制造业方面,着重分析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二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
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或新兴的工业园,国际贸易是中国和东盟的长期对外策略和战略目标。国际贸易对于中国和东盟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双方进行产业竞争以增进本国贸易额的同时,产业间的互补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各自的国际竞争地位。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
从贸易总量上看,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1975年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到1988年双方贸易额年平均增长18.8%。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和东盟各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以平均24.98%的增长速度稳步攀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88.64亿美元,到1997年达到226.51亿美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1997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200亿美元,此后几年双边贸易额基本稳定在200~300亿美元之间。200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家的双边贸易大幅度攀升,全年贸易总额达32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7.41%,2002年双方贸易总额突破400亿美元,10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增长了4倍。2005年双方贸易额更是达到了1133.94亿美元,同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四大进出口国,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见表2)。
表1①1999-2005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1993
88.64
——
45.28
——
43.36
——
1994
110.63
24.81
53.04
17.14
57.59
32.82
1995
133.31
20.50
62.01
16.91
71.30
23.81
1996
166.92
25.21
74.74
20.53
92.18
29.28
1997
226.51
35.70
91.68
22.67
134.83
46.27
1998
204.15
-9.87
92.03
0.38
112.12
-16.84
1999
219.23
7.39
95.91
4.22
123.32
9.99
2000
323.16
47.41
141.79
47.84
181.37
47.07
2001
319.15
-1.24
145.16
2.38
173.99
-4.07
2002
427.6
33.98
195.48
51.94
232.12
33.41
2003
553.16
29.36
270.44
38.35
282.72
21.80
2004
818.58
47.98
386.47
42.90
432.11
52.84
2005
1133.94
38.52
522.58
35.22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考虑到中韩两国的贸易现状,加入人口规模、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韩FTA等变量,建立模型如下:lnTij=α+κln(Yj)+γln(PiPj)+δln Dij +ρln CPIj+ηEA+λAPEC+μij(1)。其中,Tij表示两国双边贸易总额,Yj 代表伙伴国的GDP总量,其越大,该国潜在的进口需求量越大,从而促进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PiPj代表人口总量,即一国国内的市场规模,以往研究表明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人口规模呈负相关关系。Dij代表两国间的距离,即两国的运输成本,两国间的距离与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呈负相关关系。CPIj代表消费者物价指数,即一国市场价格的基本动态,与居民的购买力相关。伙伴国的CPI越大,居民的购买力越小,需求降低,从而影响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EA代表中韩两国的一体化组织,理论上认为制度安排会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由于中韩两国的贸易伙伴国主要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APEC),所以APEC必定对中韩两国各自的贸易流量产生积极影响。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中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中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见方程1、2)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见方程3、4)
由方程1的结果显示,该方程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R2值为0.64,对于截面数据来说,拟合优度尚好。D-W值为1.988,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就各个变量具体来看,回归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符号相同。除伙伴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两国的人口规模未通过检验之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部分原因在于,影响一国国内居民对商品需求大小的因素有很多,CPI不能完全反映出伙伴国对进出口商品的需求状况。鉴于此,本文依次对方程1中不显著的变量进行剔除。为了分析EA变量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最后在回归中加入EA变量进行测量,得到方程2。从方程2可以看出,伙伴国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将增加0.44%。APEC的促进作用较大,系数达到0.74。同时,EA变量的影响系数超过APEC,达到0.87。而两国的人口规模、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却不显著。也就是说,如果中韩两国建立FTA,将对中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并可能会大大超过APEC对中韩贸易影响的力度。这进一步说明,中韩两国间区域贸易协定签订的必要性和签订的长远意义。
(二)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国的相关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得到表1中方程3、4。由方程4可知,韩国与其主要出口贸易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伙伴国的GDP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双边贸易流量将增加0.41%;两国的人口规模乘积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双边贸易流量将减少0.38%;两国间距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双边贸易量将减少0.61个百分点。这说明中韩两国对距离变化反应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变量EA的引入,使得距离系数的绝对值下降0.1个百分点。同时,回归结果显示,EA变量对韩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非常显著,系数达到1.78,说明中韩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后,会大大增加韩国的对外贸易量,促进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敏,李淑艳.东北亚国家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及潜力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