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27:39
序论:在您撰写就业经济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存在就业矛盾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未知青返城,到农村经济改革带来劳动力剩余,再到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职工下岗,就业问题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正当连续5年的高增长即将冲淡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再一次笼罩了就业市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昔日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与农民工一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2009:就业形势严峻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和各级媒体对就业市场的频繁关注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这组庞大的数字显示出了2009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群体就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二、大学生:毕业失业
据统计,今年全国新增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10万,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使在经济发展正常年份,消化这样一支高学历的劳动力大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在就业市场遭遇寒冬的2009年呢?“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这样一句以往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调侃,在2009年变成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到2009年2月底,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这与社会保障部期望的70%的就业率还有很大差距。而往年就业率较高的几个大省市,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不容乐观。据悉,截至今年1月底,天津市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10%,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而截止1月中旬,广东全省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则只有2.2%。
三、农民工:回家≠过年
2008年春节,数十万农民工因为雨雪灾害被阻隔在广州火车站无法回家;2009年春节,风和日丽,却仍然有数十万农民工在广州火车站徘徊,今年,他们则是因为遭遇了就业市场的寒流而不得不回家过年。同样是回家,心情却迥然不同,新年的快乐与期望被失业的无奈和迷茫冲刷得无无踪。
据统计,2009年春节前,约60%左右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而根据人保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其中的5.4%是因为失业。以我国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至2009年1底,四川省共有212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占外输劳务总量的17.8%。200年春节后,全国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需求却一降再降。作为解决了全国1/6就业岗位的广东省自2008年以来,全省用工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由第一季度的228.7万人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11万人。另据预测,今年第一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约为190万人次,比上季度下降约4.99%。短短十几个月时间,“工荒”戏剧性地转化为“民工过剩”2009年就业形势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四、谁该为“就业寒冬”买单
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但百分之百的就业即使在理论上也是很难实现的。一定规模的失业率是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发达国家平均年登记失业率也在5%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2007年已降至4%。而2008年下半年来,就业矛盾却突显日益尖锐之势。究竟原因何在,可谓众说纷纭。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尽管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多,但从影响力上来看,金融危机以绝对多数票被指认为罪魁祸首。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一方面,大量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外需求减少的双重打击而接连倒闭;另一方面,国内上游企业因遭受牵连而举步维艰。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迹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外,剩余企业招聘计划也纷纷被冻结或缩水。
往年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吸纳就业人数众多的地产、汽车、广告、石油石化、能源、物流行业,也因前景不明而无法给就业市场缓解压力。
五、高等教育的反思
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到考研热、公务员热,知识型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势”使人们反思高等教育的呼声日益升高。各方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1999年以来的大学疯狂扩招难辞其咎。1999年,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9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政府数据显示,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而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今年更猛增至611万人。国内人力资源市场“青黄不接”的状况早已完全改善,并且日益饱和,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
另外,有关专家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国内教育的倾向使得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这种片面的理解往往使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
六、经济转型的必然之痛
经济转型是引起失业率短期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在金融危机的放大作用下,人们已经忽略了它本身的影响。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到了转型期,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是时势所趋。事实上,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始于金融危机来袭之前。也就是说,即使不存在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带来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阵痛。但是,它最终会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而自行解决。
七、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充分就业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这不仅是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尽管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短短两个月内,相关政策就已接连出台,但在目前复杂的情况下,要缓解就业压力却并非政府一家之责,企业和就业者本人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八、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就业增加使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得到就业机会,使全社会的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最终消费品,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导致居民收入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和投资也会相应增加,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关系。反之,失业的增加则会导致经济增长向相反方向运动。按照奥肯定律,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反向的替代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失业率每上升1%,总产出就会减少3%。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就业是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不景气导致就业形势恶化,失业又造成居民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因此减少,企业产品滞销,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令经济增长乏力。如果不集中力量解决就业问题,“保增长”的目标很难顺利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复苏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九、就业与社会稳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其经济收益和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50%以上为劳务所得,这就意味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样不仅无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受阻,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会给失业农民带来很大生活压力,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十、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随着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单位,以及机械制造、桥梁设计等行业,也发展迅速。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尽量提供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今后的蓄势待发储备充足的人才。
十一、就业者应该摆正心态
论文摘要:径流林业技术措施的核心技术是集水整地。集水整地系统由微集水区组成,一是产生径流的集水面,二是渗蓄径流的植树穴。根据地形条件,以林木为对象在全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与栽植区,组成——通过这种措施的应用,基本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有效的水分调节措施,在一般年份使土壤水分基本维持在林木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范围之内;二是在短期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不低于苗木的凋萎湿度以维持林分的稳定性。
1集水整地措施
1.1栽植区面积
在定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于防护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cm,经济林80~100cm。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应当采取较大规格的整地,但是整地规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发也随之增加,而且径流进入后渗蓄的深度相应减少,也增加了地表蒸发量。因此,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应考虑生物经济兼顾的原则,既考虑到树木的根系生长发育及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地形、土壤等自然与经济条件。经济林树种一般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比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较宽,栽植区的面积宜大一些,其宽度一般在1.40~2m,长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决定,一般在1~2m左右;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阔叶树因根冠较大,一般栽植区宽度在1~1.60m,长度在1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则整地宽度可适当加大;薪炭林、护牧林等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区面积可适当小一些,一般宽为0.60~0.80m,长度可依据地形条件而定。
1.2集水面积
在确定栽植区面积的大小,即径流渗蓄与水分消耗区面积大小之后,即可确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积的大小主要根据栽植区面积大小、降雨量、地表的产流率、栽植区水分消耗需求、树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来确定,其目标是所产的径流水能弥补土壤水分的短缺量。一般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由栽植区的水分亏缺量与进入栽植区的径流量来确定,总的原则是所亏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径流补充的水分。在定西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400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000mm,据此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对于经济林一般为4:1~8:1,对于防护林一般在2:1~6:1,具体的比例要考虑当地的立地与树种来确定。当然,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出较准确的比例。
1.3蓄水工程
集水面:集水区应当修成一定的坡度,地表较结实、平整、不易产生水土流失。集水面的整修可分为坡面和梯田等平缓地两种情况。在整修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要破坏植树带,集水面坡度不要过小,整地回填时就要注意回填土的高度,预留要挖去的高度,保证集水面能形成的坡度、植树带有足够的蓄水容积。通过集水面所产生的径流直接流入栽植区渗入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有较强的降雨发生,径流量太大径流来不及渗入土壤中,有可能冲毁坡面整地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与集水面相配套,在径流渗蓄区要修筑比普通整地规格更高的蓄水工程,保证有一定的拦蓄暴雨的能力,保证坡面安全。蓄水工程的断面形式在山坡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形式,在平缓地有穴状、条带状等形式。在修筑时要考虑本地区可能暴雨量、暴雨强度及所产生的最大径流量,同时还要考虑幼林无覆盖时地表土壤侵蚀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积损失量。
蓄水工程是栽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筑与栽植区整地同时进行,按照整地的断面形式,外埂要达到的一定高度,特别是反坡梯田时,一定要在外侧修加固埂,顶宽为20~30cm,高度在40cm左右。为了使径流能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林木,在整修外埂时应与等高线垂直,每隔一株或几株树木修一横档,以起到防止因径流渗蓄区过长不水平而使径流水向一侧过分集中冲毁蓄水工程。一般可以每隔3m左右修一个,横档的高度与外埂平齐,顶宽30cm。
1.4集水整地施工
在定西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土壤瘠薄、紧实度又高,致使造林苗木的根系初期生长不良,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也影响到后期的生长发育。通过整地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减少幼树生长的阻力。在进行整地施工时,一定要达到预先设计的长、宽、深的标准。如果是经济林,则结合整地可以施足底肥。同时在回填的工程中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绿肥、有机肥、复合肥、土壤改良剂、蓄水保墒材料等,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施肥的数量与种类主要由所选的造林树种确定。为了减少地表蒸发的损失,栽植区表面的形式以在阳坡的造林地能造成小阴坡为较理想,可以降低夏季的土壤蒸发;在阴坡的造林地修成水平面较为理想,可以改善春季地温,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
2集水面防渗措施
提高小雨、强降雨的产流率是增加旱季林木水分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降水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黄土地区年降雨、中小雨、强降雨,分别占总降雨次数和降雨量的80%和70%以上,一般很难引起地表径流。因此,通过一系列的地表防渗技术对集水区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增加降水的利用率,减小土壤的无效蒸发,而且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1压实拍光处理
压实拍光是一种以紧实地表土壤,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黏结力,形成一层高密度入渗阻力层为特点的地表防渗措施。表土层压实拍光的程度与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施工时的土壤含水量、压实力大小与均匀程度等因素有关。表层土壤密度越高,水分的入渗阻力大,降雨产流率也越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强压实力,提高表层密度。在整修时,先把地表的杂草连同干燥土层一起铲除回填到栽植区,出湿土,按预定的形状整修好集水面后,根据需求即可进行压实拍光处理。
2.2防渗剂处理
在极干旱或林木需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依靠压实拍光已不能满足林木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必须对地表进行适当的防渗处理,以进一步提高降雨的产流率,增强对降雨的空间分配强度。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防渗化学材料有钠盐、乳胶、蜡状物、沥青及YJG-1、YJG-2、YJG-3和生物材料如地衣等。对要进行防渗剂处理的集水区应事先仔细地压实拍光,除去浮土,平滑表面,而且一般应在苗木栽植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栽植时人为的破坏集水面。在集水面压实拍光并整理好后即可进行防渗处理。如使用YJG-1,可取YJG-1原液加水按照1:10~1:15的浓度配制好喷洒液,装入喷雾器内备用。喷洒时应选在无风晴朗的天气进行,否则因风吹散、雾化的喷洒液会造成材料浪费而且很难喷匀,如果有雨时喷洒还没有等膜形成与土壤接触牢固而被雨水冲失。
2.3生物防渗处理
与化学防渗剂相比,生物防渗处理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和更广阔和应用前景。在对集水效率要求较高的地方可以使用化学防渗剂,但在对径流系数要求不高时则可以用生物材料来代替,此外,在压实拍光的集水区表面也可以使用生物材料,对集水面起到保护作用。
对集水区地表进行处理的生物材料,经过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测,使用了一种自然存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衣-石果衣。这种地衣紧密贴生于土壤表面,耐干旱,在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可以进行营养繁殖。繁殖好的地衣营养碎片,喷洒在集水面上,利用夏季的有利条件,经过1~2年即可形成地衣保护层。石果衣的集水效果虽然不如化学材料,但它是一种纯生物材料,又具有极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促进全林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2.4其他处理方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防渗处理方法和材料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材料也在试验研究中应用了。其中有水泥和107胶混合起来喷洒在集水面上,也具有较高的径流系数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在干旱区还使用了在集水面上铺设油毡纸、塑料薄膜的方法;此外还试验了沥青、拒水粉等材料的防渗性能和使用方法。其中有的材料和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也可以使用。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一是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1990年,我省第三产业的产值就超过了第一产业并且保持持续增长,而第三产业直到1999年,所占比重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二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分布不合理。合理的产业分布应该是产值越高就业比重越大,从发达地区的就业情况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低,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较高,大都在60%、70%以上,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的比重,就业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也是如此。我省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足9%,从业人员比重占到33%之多,占产值比重40%的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为32.7%,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三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较大。第一产业为负偏离,表明该产业中就业结构份额大于产值份额,存在劳动力浪费的情况,而二、三产业为正偏离,产值份额大于就业结构份额,说明这两个产业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足。总体而言,我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不够协调,劳动力浪费和就业不充分的情况并存,产业结构分布对就业的拉动效益较低。三次产业中就业问题相互关联。
一是第一产业需要的转移的劳动力仍然较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变小,从业人员却未能合理转移到二、三产业,目前仍囤积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没有起到促进就业结构发展的作用。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农村劳动力人口过分冗余,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低下,继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且影响到二、三产业的人员供给。二是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有待加强。2002年以后,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第二产业的就业状况得以改善,机械加工、通信设备等代表工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技术密集型部门快速发展,制造业和建筑业近年来表现出巨大的就业需求。除了工业排除“富余人员”后就业弹性自然回升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工业结构由传统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改变了工业依赖常规技术和资本的粗放发展模式,资本深化不利于就业的状况得到逆转。但总体来看,第二产业拉动就业的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弹性虽然有所恢复,但水平仍旧较低,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三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作用不足。我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2012年北京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75.6%,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6.5%,而我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只为32.7%。主要表现为就业弹性系数不高、就业偏离度较大、新兴服务业就业拉动不足等。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劳动力供给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共同作用,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错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从供给看,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尽管出现连续下降,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2014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近19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半数以上。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还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这既表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也更意味着就业总量压力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从需求上看,按照我省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7万人左右计算,年经济增长预期8.5%左右,能提供6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但每年仍会有40万缺口。由于高校毕业生素质较高,对就业岗位的要求也较高,但因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尚不到位,高端岗位供给不足,同时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技能水平比较低,与中低端岗位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综上所述,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峻。
二、对策建议
着力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把就业指标完成情况、就业形势平稳程度作为评价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中,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继续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就业结构由“二、一、三”格局逐步改变为“三、二、一”格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构建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提高吸纳就业能力。着力构建有利于就业增长的投资机制。在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改革投资体制、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从而提高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把就业岗位增加、人力资源配置和就业质量提升等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内容;二是要积极扶植低端制造业和建筑业,并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业等第三产业;三是信贷机构要充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资需求,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让各行业部门按照市场要求具有公平的机会获得资本要素。
着力构建扶持各类群体创业的助推机制。强化资金扶持,完善小额贷款担保贴息政策,加强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担保基金使用管理和持续增长制度。搭建创业载体平台,坚持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导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省培育扶持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承载能力强,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服务。探索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展。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政府公共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联手帮扶的机制,切实加强对创业者的创业孵化服务。着力构建劳动者就业技能提升机制。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将有培训愿望和就业要求的城乡劳动力全部纳入职业培训对象范围,全面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实行分级培训制度,重点开展中高层次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强化职业教育,建立需求导向型学科专业设置机制,强化实习实践。推进技工院校改革,搭建中职教育统一招生平台,扩大中职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互通”试点,开展技师教育与高职教育合作培养试点,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并购;信息结构;支持框架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劣结构性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3.多主体性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3.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6.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3.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6.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一)硬件方面,实现酒店建筑设计低碳化酒店规划之初,需要考虑到外部因素对能源消耗产生的直接影响。如黑龙江气候寒冷,采暖费用很高。应尽量使用具有保温功能的新型材料,且应在人流进出频繁的地方设计安装专用设备,阻断内外气流交换,以减少能源消耗。另外黑龙江是我国纬度最高省份,昼短夜长的地理位置特征造成照明用电消耗较大的特点,占电力总供应量的20%以上,远远高于国内12%的平均水平。酒店照明设施应采用LED灯等节能灯具,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声控灯具或其他节能的灯具设施。
(二)软件方面,打造低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它能够为员工提供共同的企业理念,指导他们的工作行为。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科学的管理工作,才能使酒店业的低碳化有机延续。黑龙江酒店业要打造低碳绿色酒店,就需要在酒店企业形成低碳企业文化,用其指导员工思想,并用员工行为引导客人的行为。酒店业在建立低碳企业文化时,首先要认识到低碳管理与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经济意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低碳化与经济效益不仅不相违背,反而能互相促进,低碳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推进酒店技术与管理的低碳化。打造低碳酒店文化应首先树立管理者的低碳管理意识,制定严格的低碳管理制度,以酒店内部的制度为保证,在不降低客服务标准的前提下降低能耗,实现低碳管理,把低碳意识真正融入酒店的管理环节。如制定严格的节能降耗实施细则,规定人走灯关、水关、空调关、电脑关、电视关等这样的“一走五关”措施。员工是酒店生产的主要行为者,也是企业文化的主要遵循者。企业低碳文化确立后,要得到真正的实行,就要员工们真正在行为中遵循企业文化。酒店是一个能耗大户,资源消耗面广,因此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服务的每一位员工。因此酒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加强低碳意识的熏陶,只有每位员工都提高低碳意识,让低碳意识根植于酒店所有员工的意识之中,才能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主动做好节约资源的工作,实现酒店整体的低碳化。员工的低碳行为和低碳意识可以对客人起到导向作用。通过员工对酒店客人的宣传,引导客人减少“六小件”的使用,不要求天天换洗床单,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低碳行为。
(三)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支持和市场融资解决低碳化的资金问题低碳酒店的建设成本比传统酒店要高,传统酒店转变为低碳酒店也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酒店设施和技术的升级,资金瓶颈成为许多传统酒店不愿转型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可灵活利用政府资金支持和市场融资这些手段,为低碳酒店筹得资金支持。
1.政府资金支持我国政府从减免所得税、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了低碳企业大量政策资金支持。2007年3月,我国第十届全国人代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企业所得税法》,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规定凡从事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减免企业所得税。凡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2008年1月10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国家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支持广大大宗用户和城乡居民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如LED灯等,以替代在用的白炽灯等低效照明产品。该办法规定,大宗用户采购高效照明产品,中央财政按中标协议供货价格给予30%的财政补贴。这一系列政策均可以降低酒店企业的低碳投入和运营成本。
赤水河流域气候类型
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降水量大的特点。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酿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自然景观最美、革命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长江流域唯一没有筑坝并且污染较轻的干流,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球意义,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
2.1白酒工业产值
据初步统计,贵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业有1400家,白酒产能达到40万kL,其中酱香型白酒产能约30万kL,现行白酒产量占贵州省的85%以上;现有贵州茅台酒和仁怀、习水、金沙、七星关区、赤水等白酒产业园区,培育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业经济产值达319.89亿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产业集聚区仁怀市这一比重高达65.4%,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对人均GDP的贡献
人均GDP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评价和比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2012年流域各县市统计年鉴统计(102个乡镇),流域内人均GDP为1.60万元,基本达到同期贵州省平均水平,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3.50万元)的45.7%。上游七星关、大方、金沙人均GDP为1.13万元;下游习水、赤水人均GDP仅1.09万元;中游仁怀、遵义、桐梓人均GDP达2.53万元,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作为白酒产业集聚区,中游是流域内经济发展最好区域,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异,与白酒工业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对产业结构影响
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为600.17亿元,三类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产业值。第一产业较贵州省(12.7∶40.9∶46.4)高1.5%,较全国(10.0∶46.6∶43.4)高4.2%;第二产业已超过贵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不同区域来看,流域上游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较为贫困,产业结构比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质与气候环境,白酒酿造业发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效应显著,产业结构比为6.1∶63.1∶30.8。下游区随着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比为14.8∶44.6∶40.6,但与全国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减小
赤水河流域贵州境内设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台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个水文站。根据监测数据,2009~2011年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3.7%、34.6%和37.1%。急剧减少出现在2010~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减少13.7m3/s,减少34.9%;茅台站年平均流量减少30.1m3/s,减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减少80.1m3/s,减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上游来水量在减少;但从茅台站开始水量减少幅度明显增大,茅台站到出境之间白酒工业取水对水量减少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3.2水质变差
根据赤水河干流设置的8个水质监测,采用2012年平均水质数据(由贵州省环保厅提供),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各断面水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COD值、氨氮、总磷均达到规定表水功能区划的水功能要求,但总磷存在严重超标现象,上游清水浦断面浓度最高,而随着河流流至茅台河段,总氮超标量呈减少趋势,这得益于河流自净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该河段总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时,贵州境内坡耕地比重大,垦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顺坡而下”进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体大部分总氮超标。
3.3白酒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
根据全省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白酒产量要达到80万kL,赤水河流域为白酒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届时从赤水河年取水量将达3200万t,新增废水2560万t;即使污水100%达标排放,到2015年也将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将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非常惊人。到2020年,白酒产量规划达到135万kL,从赤水河年取水量为5400万t,产生废水4320万t。赤水河白酒工业生产用水高峰时间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在这3个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减少导致水环境容量急减,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质必定超标,水环境必将遭受严重污染。
4可持续发展方式与布局
4.1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间
水质水量作为赤水河白酒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白酒产量和品质的保障。应加强流域水资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数量,推行取水收费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下,划定流量安全阈值作为红线,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时段;加强白酒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规范排污口位置、数量,实行区域管理责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间权限管理与控制监管,根据不同河段水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容量、污染状况,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将其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污权空间,并分配到流域内各县(市、区),再分配到辖区各企业,形成“流域整体-区域-企业”一体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取水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收益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补偿。
4.2发展白酒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
赤水河流域以贵州茅台为领导品牌的优质酱香型白酒,在国内外赢得美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总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缺失白酒产区的文化,极易受突发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依托白酒工业园区、旅游园区、农业园区等工程建设,将白酒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三产业联动,以“白酒产业激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白酒产业”的内生循环,大幅拉动当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赋予不同白酒以鲜明的品质特色和文化个性,使白酒成为生态、文化、服务等产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4.3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构建白酒产业集群
以“国酒茅台”为龙头,带动习酒、金沙回沙酒、茅台迎宾酒等系列优质白酒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参股控股、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流域内白酒企业,培育一批重点品牌和核心企业,带动酱香型白酒的全面发展,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仁怀国家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习水白酒工业园等园区基础上,带动与白酒产业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物流、商贸、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强大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4.4流域整体产业发展布局
论文摘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识需要人才。知识和占有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资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立全国人才信息网,以期利用这一电子人才信息平台,使林业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人才资源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其次,加快整体性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科技人才自觉参与国家林业创新体系建设,在林业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促进部分学科、专业有重大突破。让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知识经济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资本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技术成果可作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依据效益应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开发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吸引人才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坚持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依托,以需要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既保证人才分布的动态平衡。人才要坚定不移地稳步推向市场,以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优质化。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与科学管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及基层对人才的需要,两种手段结合并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