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27:21
序论:在您撰写村落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是政府职责。政府要主导,组织古村落外部环境整治,内部建筑维修,基础设施配套,村民搬迁安置等。旅游经营可由市场运作,成立保护利用有限公司(股份制),国有控股、村集体控股、社会资金控股均可。为启动新叶古村保护利用,建德市成立8人编制的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文体副局长专职负责,财政投入500万元/年,同时落实60万元专项管理经费(12%)。黟县成立遗产办,设专职人员编制,统筹西递、宏村的规划、文物、文化等管理事项。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古村落保护利用,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行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并举。对于有保护利用条件、街巷肌理尚存、传统建筑较多的古村落,应该整体原地保护;对于散布在偏远村落不便就地保护或即将倒塌急需抢修的古建筑,可通过异地搬移的方法集中保护;在保护措施上,可采取认租、认购、认领多种形式,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3)有效利用、文化传承。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晋商、徽商两大商业主流。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正是从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中得到延续、传承,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从文化层面统领古村落保护利用,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建设美丽乡村、小康村、生态旅游村有机结合。如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寺平村、杭州建德市新叶古村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建德市对新叶古村保护开发定位为“游秀美新乡村,览千年古建筑;体验耕读文化,品尝农家土菜”。寺平村在保护利用中将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获得了浙江省特色生态旅游村、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等称号。
2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思考
1)政府主导。古村落历史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保护利用必须政府主导,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拆迁安置、资金筹措等工作,在处理好村民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利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行企业化运作。
2)规划先行。编制古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古村落的主题和特色,包括保护、完善、村民安置、旅游利用等内容,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一经确定,严格实施。古村落保护区内,村民建房必须报批后才能动工。今后的规划修编,也尽可能邀请原编制单位,以保证保护与利用思路、理念、技术方面的连续性。
3)科学保护。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保护利用中应注意古村落周边环境营造,尽可能的保护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对于需要新建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必须与历史建筑保持传承关系。
4)多元投入。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非单个部门、乡镇、村力所能及。针对财力紧张状况,可建立政府、部门、乡镇、村集体以及民间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坚持政府扶持、项目争取、部门协作、民间资金和村民投资投劳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融合资金。
5)利益共享。古村落保护利用必须把村民收益纳入计划,让村民通过保护利用增收。可借鉴安徽黟县西递村、宏村经验,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村民以房屋、家具、古董等入股,每年从利益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古建筑维修和村民参与旅游的补偿。同时,可引导当地村民投资一些“短、平、快”的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办原汁原味的农家菜馆、乡村旅店等,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主动参与到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让古村落活起来。
3对祁县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建议
1)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高质量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祁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众多,古村落富有特色,文化遗产价值高。借用建德市宣传部长的话:“晋商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你们那的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建议县委、政府统筹文化、文物、旅游、规划、农业、林业、村镇等各方,由文化部门牵头,落实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特别要规划先行,组织编制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扎实做好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编制过程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评审报批,保证规划的法定性和执行的连续性。
2)以点带面,构建旅游文化产业体系。2014年,谷恋村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历史古迹众多,明清肌理完好,文化积淀深厚。《谷恋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批准实施。根据祁县实际,应突出重点,政府牵头成立谷恋村保护利用机构,把谷恋村保护利用纳入祁县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完善祁县“名城—名镇—名村—名院—名园”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千朝农谷庄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乔家大院—谷恋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祁太秧歌—塔寺村苗木基地—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河湾村罗贯中故里—九沟风景区—梁村遗址及麓台山、紫金山、上庄沟等”为一体的“慢城”旅游休闲格局,为祁县文化强县夯实基础。
3)古城、古村联动保护利用,功能互补。昭馀古城以渠家大院晋商博物馆为核心,晋商名街为主轴,除了明清建筑本身外,可展示晋商商业票号、镖局、珠算、茶庄、山西面食、民间剪纸、手工艺,增加历史名人馆,制作历史名人蜡像,介绍历史名人事迹等。乔家大院是北方传统民居一颗明珠。2014年,乔家景区已获批国家5A级景区,充实景区内容必须依托大院作文章,保存或恢复大院周围民居的原貌和疙道的尺度,保存乔家堡古村落完整群体。可展示地域传统食品加工文化,如醋作坊、酒作坊等制作工艺流程;可利用演艺再现民间婚嫁、生日、满月的全过程;可开辟一些民居院落,用于游客体验当地民俗生活、模拟剧情精华片段、游客参与制作传统食品过程等互动项目;可在服务中心等游客接待、小憩地设立电子显示屏,轮番播映《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晋商题材的影视作品。谷恋村重点突出传统村落形象和祁县民间聚集肌理内涵,可增加传统戏剧表演、庙会、家谱等反映农村民俗文化的内容。整合各种文化资源,要规划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在祁县主要出入节点设立醒目的旅游导游图和指示标志;对沿线景观进行重点整治,拆除改造所有不协调建筑,统一(或协调)建筑风格,凸显晋商建筑特色,文化气息。所到之处,让游客无不有一种身处晋商文化核心地的感觉。
视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感知方式,也是人类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种知觉工具。室内设计首先是要通过装饰材料、图案、色彩、灯光等元素所组成的视觉表象,使人们认识这个空间,并从中获取大量信息。
1.1情景重现
在楠溪江古村落里,有许多能体现前人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这种建筑方法在目前的21世纪生态设计学术界有很高的研究与借鉴价值。比如在古村落里随处可见的四合院内铺设的透水砖地。浙南的夏季漫长而燥热,透水砖地能使地面保持凉爽、清洁、不起尘土。庭院内地面中间微高,两边低,雨季时雨水会顺势流入两旁的阴沟,地面不会积水。砖缝里有可爱的小草挤出,起到防滑的作用,视觉上青石与绿草映衬着,透出清新的气息。蛮石、青砖、青石板等材料在楠溪江随处可见。利用丰富的楠溪江地域材料和传统工艺,不仅降低了成本造价,更多地发挥本地工艺条件的优势;而且大量使用地域材料,进一步强调了材料本身的质感对比,巧妙利用材料原始肌理所具有的独特效果和美感形式,使室内空间环境气氛具有独到的地域魅力(见图1)。几百年前,人们就致力于设计和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且美学效果极佳的人居环境,这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产,作为设计师应尽力将其展示出来。设计师可按古建筑的布置原则将各种历史构件复原,创造出现代空间的历史片段和场景,给空间中的体验者以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享受。在江南阿二美食坊餐饮空间设计中,通过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色彩和图案的运用,就地取材,构成有地域特色的室内空间环境。这种通过地域性室内设计诱导所散发出来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时空场所改变后的再次视觉重现,使体验者无时无刻地感受到浓烈的地域风情的同时,得到淳朴敦实的心灵感受。这也是基于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文化的生态室内设计最明显的设计方法。
1.2元素提炼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装饰艺术图案简洁朴素、自然灵巧,充满生活气息。各种形式、各种纹饰的石雕柱础、木础和木雕隔扇与斗栱昂头、各种花纹与人物砖雕照门楼、漏花墙等,都是地域文化艺术的集中写照(见图3、图4)。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传统的装饰图案元素可丰富设计的内容,深化地域文化内涵。但是,如果只是利用各种中式传统装饰图形图案来予以表达就会显得雷同而无意义。比如图5的作品,乍看美轮美奂,细看却难免落入堆砌的俗套,华而不实,真正的奢华应该是质佳、大气的。元素提炼要求设计师运用生态的室内设计手法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元素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具有地域性文化气息的空间氛围。许多地域性的元素特征也有可能是繁冗复杂的,不符合现代生态的的设计理念。设计师要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涵蕴,懂得取其精华,适当地进行抽象简化的再创造,使其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具时代特色,表达更有新意的地域文化。
2行为动“象”
中国古代把空间艺术理解为过程艺术,既注重形象的空间完整性,又着重揭示这个完整性的生成过程,寓动于静,寓时间于空间[3]。空间设计是一个动态的思想过程。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论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楼(见图6)的内部景观:“他展现了诱导访问者穿越充满着视觉诱惑和惊奇、如迷宫般悦人景色的专业技能[4]。”贝聿铭探索了在一个空间中的多重视点的理念,在这个空间中的获得一种既独立又连续的景观,其实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园林的布局和形态的艺术。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习性不同,呈现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也不同,室内空间布局也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空间布局带有明显的地域人文特征,有着简明的组织规律,庭院前后串连,层层递进,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见图7)。浙南地区人民性格含蓄婉约,这种布局适合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具备较高的心理舒适度。温州万和•豪生大酒店的整体空间布局借鉴了这种手法(见图8),从前庭穿过隔音门和隔尘门后进入豁然开朗的大堂,南面的玻璃幕墙,保证了大堂的日间自然采光,节约能源。经过左右两个小门,来到中庭,中庭光线幽暗静逸、气氛与大堂截然不同。中庭的中央是一座玲珑剔透的亭榭,体现鲜明的浙南地域建筑形态,但采用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和技术(见图9):小亭的柱子和梁采用黑色烤漆玻璃包面,四周用钢化玻璃进行围合。小亭的四角有四个青石地灯,整个中庭几乎只靠这四个地灯进行照明,体现设计师的节能理念。中庭与露天的后院用玻璃门隔开,后院从整体建筑结构的角度来说是个天井,设计成露天的休闲茶吧,中间是个自然蓄水的月牙形水池(见图10);后院的西面又是一个独立的别苑。前庭、大厅、中庭、后院,层次分明,每一次空间的切换,呈现给人们不同情趣的景象,不断给人新的惊喜。
3意境意“象”
中国古典艺术是以“意境”为核心,以“意象”为纽带,以艺术符号为表现形式的生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诗歌和绘画,都不约而同地把“意境”作为最高审美范畴。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借助于艺术符号,通过不同意象的聚合而生成的一种新质。地域文化的精神呈现属于更高的层次,要求设计师在对地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吸收精髓,在精神上给人以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重在其神。这种精神意境的表达是努力地给空间体验者以更积极的方式来参与其中,勾起他们的主观感受。这种手法在室内设计中更侧重于精神性,体现出历史场所不一,情感依旧延续的特点。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也很讲究,可以用传统的建筑方式和现代的材料来表现;也可以用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现代的处理手法综合表现。总之,需要融合各种要素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抽象化提炼并加以运用,以形写神,犹如石涛在绘画中所言:不似之似似之。重在其内而勿以为外,重在其神而勿以为形。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强调对本土地域文化精华的吸收与提炼,让浓郁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气息有机结合。没有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考虑文脉、地域环境、多元化就无法体现出时代性,也就创造不出适合体验者的情感空间。如图11所示,是一家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和中国特色美食融合为一体的全新时尚餐饮店,不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味觉享受,更体现一种精致生活的质量追求。空间设计没有繁杂的形式语言,只有低调而恰当的色彩和简化的格子窗花,创造了一个写意的中式空间,一副欲言又止的动人,却是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的,此即意境。意境是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在情景合一中所产生的美感,是通过人们的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的。室内设计作品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通过所装饰的空间环境的启示和诱导,获得更为深刻的心灵感受。如图12,兰亭别院餐厅设计中提炼了地域性传统图案竹子为艺术符号,采用简约的表现手法和现代的装饰材料,用现代的装饰技术将竹子图形印制在绿色环保的材质——麻布上,并在过道上排列了方型的石块,自然联想到清新竹林,汀步流水,体现设计师对高古文人雅士的精神认同,营造了一个极富地域性特色的绿色餐饮空间。竹本清秀雅致,古人又赋予它高节亮丽的清高品行,引发人们对它所象征的精神的思考和向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大自然的原始和纯净,在这里以现代人的视角,营造了一个不同于外界的世外桃源,使人的心情也宁静下来,符合现代都市人暂避喧嚣、心灵安逸的需求。
4结语
现代社会,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便捷迅速,应用广泛,除国家法律限制之外的所有的现实交易都可以成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对象。近几年,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农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电子商务业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开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传统的农村文化消费,主要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往往交易渠道狭窄,搜集信息时间长,而且信息量小,文化产品单一,消费者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网络普及以后,信息量骤增,网络文化产品数量丰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参与性文化节目和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地方文化产品,备受农民的青睐,农村文化市场的运作模式逐渐由以前单一的“一对一”模式向以网络为平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的开放式、多样化模式发展。
2我国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广阔,网络文化的发展前景无限。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整体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优秀人才缺乏,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善,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文化产品不丰富,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不高。近几年,农村网络文化逐渐发展,但受内外在条件的制约较多,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
2.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相对于城市来讲,整体上而言我国农村网络的普及较晚,且普及率较低。虽然我国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并向纵深发展,但农村网络文化站的设立主要集中在电力供应比较稳定、使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所在地或者各村村委会所在地。这一方面便利了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电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到位,也导致偏远地区农户或者一些散户难以实现安装网线的愿望。同时,从网络运用的情况来看,农村的网络宽带能力显得不足,网速较慢就是其显著特征。网络使用和维护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在一部分地区,使用网络还被农民认为是奢侈品。
2.2农村网络文化管理不规范
规范化的管理是农村网络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体现。从目前农村网络的使用和管理来看,这方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政府在推动有关工作方面更看重的是显而易见的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方面的管理。当地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往往受思想、能力等的影响不重视网络文化的管理。一是忽视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走访调查来看,一些乡镇村干部及管理人员更加看重网络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网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就很难保障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将网络文化管理视同对网络文化载体的管理,认为保障网络的畅行就是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不了解网络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受经济收入等条件的影响,农村网络入户的比例较低,大多数网民都是去网吧上网。农村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差,突出表现在对经营性网吧管理不善,从准入到经营到监督漏洞不少,无证无牌经营的网吧不少,收费不规范,安全措施不到位,网吧管理混乱,尤其对未成年人上网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是农村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3农村网络文化市场建设薄弱
农村网络文化市场的建设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显得十分不足。一是农村网络文化产品严重不足,且质量不高。打开各地的农民网,更多的看到的是有关经济和科技富农的信息,有关文化的信息不多,尤其是缺少贴近农民生活、反映农民心声、体现农村新变化、展示农村新面貌、凸显当地民俗民风的特色网络文化产品。与健康需求相反,由于监管不严,一些非法网站还在宣传低级媚俗的文化产品,还有以高科技包装的迷信欺骗的迷信等产品,五花八门,农村网络文化产品市场显得较为混乱。二是市场管理体系极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监管不到位,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的自发状况。三是农村网络文化市场的开发力不足,没有形成投融资活跃、运行健康、要素流动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2.4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互联网的发展最早兴起于城市,在农村的普及较晚,而且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让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都有赶不上发展的感慨,而对于刚刚熟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农民来说,更是跟不上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农村网络建设人才就更显得不足。从走访调查来看,当前农村从事网络管理的人员多为返乡就业的初高中生,部分是接受过初级电脑培训的年轻农民,专门受过计算机网络及软硬件系统培训和学习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仅仅懂得基本的网络操作,因此,农村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3我国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但网络普及入户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电信、移动和联通等大运营商的良性竞争,形成整合力,节约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推动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尤其是要积极鼓励运营商发展农村手机网络市场,当前手机上网已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3.2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村网络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是农村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发展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清晰的认识到网络文化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深远影响。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应对以适应网络时代要求,不能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也不能因其有弊就将其视为异物予以排斥。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议政府制定有关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专门管理制度,明确农村网络文化管理的目标、原则、方式、监管的措施等等,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职责权限。再次,加强已有制度的执行和监管。通过有影响力的媒体宣传已有制度,公开信息,引导个人、组织参与网络管理,形成全民监管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严惩农村网络文化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整治不良市场,提升管理效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政府评价反馈体系。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量化考核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以评促建,引导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3.3多方联动繁荣农村网络文化市场
繁荣农村网络文化市场,积极培育丰富多彩的产品市场,一方面当地政府要采取各种扶持措施,积极鼓励和挖掘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努力创作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的作品,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广泛宣传优秀作品,激发民间草根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性力量。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对不良农村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立防火墙,启用过滤软件等对网络内容进行甄选,屏蔽过滤有害信息,还原农村文化市场的清新面目。同时,培育农村网络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投资特色区域文化产品,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4加强培训促进农村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农村建设因为现代化生产思想的洗刷,大部分人员已经对传统文化表演和艺术形式产生记忆裂痕,过渡到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等也不再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层级文化心态和时代精神难以赢得改革浪潮的信任。再就是网络信息资源已经过度泛滥,有关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长期侵蚀着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令整个文化秩序处于混乱不堪的破碎状态之中。
类似上述网络文化现象已经不再是正常的失衡表现行为,其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已经不能忽视,现下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效益,积极推动新农村经济适应和人员素质稳固步伐,所以日后一大段期限之内需要大量农民主动登陆网络,并做好自我学习和自我精神充沛的打算。其中有关互联网低俗文化内容的影响作用因为着实难以分辨,所以要配合农民个人思维角度出发,以及正规思想疏通渠道的劝说,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其中的关键维系地位所在,并能够主动投身于此类建设项目,避免产生任何威胁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上层建筑效用的行为。
二、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应对策略分析
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步伐,实现乡村中国改造策略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利用,实现有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结构,扩大这部分人群消费能力基础以及促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战略控制地位,是值得我们严格对待和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内容。
(一)将农村网络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高度整合
按照总体趋势观察,网络文化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仍旧摆脱不了起步流程效应,但因为网络和农村自身存在必要的特殊性效果,这部分建设对当地文化体制影响势必较为突出。目前我国不同党委和政府在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网络科技应用理念,并且主动摒弃其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效应。应该令网络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整体规划长期结合,保证相关文化交接任务的统一部署和高度落实;为农村网络服务提供多种优惠政策,进而提升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准。
(二)培养专业从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人才组织
为了让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需要结合素质强化措施实现综合型人才结构的建设目标。首先,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进行系统讲解和科学疏通,把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其次,实现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主动建设高素质网络文化管理组织,为农村网络知识教育和设备维修提供技术保障。再次,注意资源的高度整合工作,开发高质量的农村网站,网站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需要利用个人信息专业优势,对农业产品供求关系信息和种植技术等进行系统加工和有序化整理,建立留有鲜明特色模式的数据库,为农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技术学习提供进一步帮助。与此同时,对于用户的互联网操控规则和技能培训活动实现引导,充分使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媒体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等级。针对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和无规则性特征,对广大农民实施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灌输,消除新型农民对于网络文化活动的提放心理作用。
三、结语
1.整体布局和街巷空间
九都村整体布局座北朝南,西面和北面是绵延的山体,南面则为大片农田。西北山坳里有一水库,一条水渠蜿蜒而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基庙地处九都村内,两侧被古民居包围。属于两层高一字形或凹字形的建筑体块,随地势的高低组合布局。随着时间的变迁,为了适应生活状态的变化,居民不断由基本单元向周边生长、加接、翻新,建筑之间挤出曲折蜿蜒的街巷,形成不拘一格的古村落空间。九都落主要街巷只有几条,路网简单。街巷宽度一般为1~3m,尺度亲切、宜人,曲径通幽,野趣天然,与民居共同构成古村落传统风貌。街巷两侧主要由卵石的围墙或夯土的墙面和卵石的墙基所围合,形成狭长的特色街巷空间。
2.现状建筑质量
九都村内大部分传统建筑建成的年代相对久远,质量较差。存在木板墙破损剥落,屋顶残旧漏雨,内部出现墙体倾斜、木结构被白蚁侵蚀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进行整修。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表面看似完整质量却一般的建筑。其内部装饰极其简陋,同时结构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一小部分较新的质量较好地建筑,是砖混结构,外墙贴上了瓷砖,层高比周边的建筑高。还有一些居民在庭院内私自搭建的简易灰厕,有砖有棚,为质量较差地建筑,需要进行拆除,整理。
3.现状建筑层数
九都村内主要是1~2层的传统建筑,二层的高度较低,多低于2.8m。部分较新的建筑为三到四层,局部带有阳台,具有保留价值的盘谷第建筑,为两层的凹字形建筑。庞大的建筑体量和高度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4.现状建筑风貌
九都村内主要是传统风貌的建筑,一般为一到两层的木结构建筑。正立面处理一般为对称式构图,大门居于中轴线上。有些在总体上对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又自发改造,两侧边部逐渐有了变化,变得不对称了。三合院的形式较多,屋顶大多是悬山式屋顶,少数为歇山式屋顶,瓦片为红瓦和青瓦相间。但年代都较久远,如今都质量较差。还有一些经过村民自己改造的建筑,在原有老建筑旁的空地上加建一或两个开间。有较现代的平屋顶也有较传统的坡屋顶形式,窗多为铝合金窗,少数有在红砖外抹灰,做立面修饰使用。剩下少量新建的、较现代的建筑,建筑多采用瓷砖贴面。层数较多,层高较高,体量较大。对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也需进行改造。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1.传统风貌建筑质量普遍较差,现代多层建筑与整体风貌不协调九都村内很多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40%的建筑质量较差,包括一些简易建筑。50%的建筑质量一般,还有10%则是居民新建不久,建筑质量较好。一些建筑中居住人口的密度过大,每户原有的建筑面积又都很小,因此私搭乱建现象普遍。又由于缺乏规划,导致布局凌乱,对整体风貌破坏严重。还有一些建筑由于内部缺乏良好布置,造成空间极大的浪费,导致居民感觉现有的面积不够用,而进行盲目的扩建。还有一些新建的多层建筑体量过于庞大,对村落风貌造成巨大的破坏。建筑外观不仅呆板平淡,还破坏了整体景观。
2.道路空间杂乱,缺乏通顺的街巷流线除了城镇道路较新,内部道路都比较杂乱,整体面貌缺乏整治。一些地方杂物占领了外部的街巷,还有些石板路遭到破坏未及时整修,雨水淋湿后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村内的道路标高较复杂,由于建筑钻空而建,常出现死胡同,因此缺乏通顺的街巷空间。
3.绿地空间零乱,公共空间不足村内除了沿主要道路和西南面有几块较集中的农田,其它都较散乱的布置在建筑间的空地上,环境等都缺乏治理。建筑原有的庭院空间也被违章建筑占领,杂乱无章。不仅缺乏供村民聚集的公共空间,景观小品及休息设施也很缺乏。
4.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生活质量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排水排污设施,目前居民都是自由排放。卫生设施也很缺乏,厕所都是临时搭建的茅厕,没有化粪池,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地破坏。还有架空的电线,线路杂乱,老化现象严重。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严重影响街道风貌。
5.局部区域人口密度过大,且居民结构老龄化严重村内传统民居住户大多是世代居住于此,对自己的家乡既熟悉又有感情。年轻的一代都去县城或者城市工作,滞留于此的多是老人,年龄结构老化,经济自我再生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合院建筑随着家族的壮大,如今住了几十户人家,每一户都只有一个小房间,生活条件很差。
三、保护更新
1.保护范围
以刘基庙为核心保护区,其周边村落作为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对于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此范围内的建筑物、坏境不受破坏和改变。对于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体量,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两层(檐口高度小于6m)。风貌协调区则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建筑形式和环境风貌,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
2.街巷空间的延续
九都村的街巷应保持住原有的空间尺度,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建筑格局。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整治与更新,使新老建筑的立面协调统一。保留现有的少量石板铺地,对水泥地面进行改造,运用古村落常见的元素进行铺装。村落内以步行为主,严禁机动车驶入,在城镇道路沿线增加小型停车场。3.建筑风貌的整治与更新合理地对古村落的各类建筑进行保护、整治,才能有效地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村落的物质基础。根据村落建筑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保护:对质量和风貌都较好地建(构)筑物,采取保存的方式;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理;对于风貌好而质量较差的建(构)筑物,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修缮,使之修故如故;对于质量较好而局部风貌遭到改变和破坏的建(构)筑物,可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局部翻修;对具有较大历史意义但已经遭到破坏或改变风貌的,可根据现状及历史资料,运用当地传统材料、施工工艺及历史资料进行重建,原址原样恢复旧貌。
(2)改善:对质量较好地建(构)筑物,将原有结构保留不动,进行局部修缮改造;对质量一般或较差的建(构)筑物,可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结构加固、落架大修或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运用整饬手段也难以达到效果的或建筑质量很差难以维修的危房,可根据现状及历史资料,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重建,原址原样恢复旧貌。
(3)整饬:对一些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严重破坏和影响古村落、古民居建筑风貌及其空间环境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小或视觉干扰不太大且质量较好的建筑,可采取外观和立面形式的整饬,使其高度、材料、色彩、门窗、屋顶等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对部分建筑范围基本不变得建筑进行原拆原建,优化建筑结构、平面局部和建筑立面,使得建筑空间的利用达到最高效,有效节省建筑面积;另外,可以对一些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立面和内部改造。
(4)拆除:为了改善古村落的景观环境与公共设施状况,可以梳理背街小巷消防通道,打通院落间的必要通道,这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空间营造;对于私自搭建又严重破坏原有建筑布局和历史空间形态的建筑,应予拆除。
(5)新建:为了补偿被拆除的建筑面积,可以在规划范围内进行选址。在风貌协调区较隐蔽的、较平整的场地新建一部分建筑,以就地安置被拆迁的居民。这样既能解决安置问题,又不会破坏区域的整体风貌。
(6)重建:村内原本拥有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三合院,但是在2012年2月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相关部门应努力恢复其原有的布局和建筑形式。
四、结语
现代社会,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便捷迅速,应用广泛,除国家法律限制之外的所有的现实交易都可以成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对象。近几年,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农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电子商务业务在农村文化市场的开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传统的农村文化消费,主要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往往交易渠道狭窄,搜集信息时间长,而且信息量小,文化产品单一,消费者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网络普及以后,信息量骤增,网络文化产品数量丰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参与性文化节目和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地方文化产品,备受农民的青睐,农村文化市场的运作模式逐渐由以前单一的“一对一”模式向以网络为平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的开放式、多样化模式发展。
2我国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广阔,网络文化的发展前景无限。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整体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建设优秀人才缺乏,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善,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文化产品不丰富,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不高。近几年,农村网络文化逐渐发展,但受内外在条件的制约较多,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
2.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相对于城市来讲,整体上而言我国农村网络的普及较晚,且普及率较低。虽然我国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并向纵深发展,但农村网络文化站的设立主要集中在电力供应比较稳定、使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所在地或者各村村委会所在地。这一方面便利了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电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到位,也导致偏远地区农户或者一些散户难以实现安装网线的愿望。同时,从网络运用的情况来看,农村的网络宽带能力显得不足,网速较慢就是其显著特征。网络使用和维护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在一部分地区,使用网络还被农民认为是奢侈品。
2.2农村网络文化管理不规范
规范化的管理是农村网络文化建设质量的重要体现。从目前农村网络的使用和管理来看,这方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政府在推动有关工作方面更看重的是显而易见的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方面的管理。当地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往往受思想、能力等的影响不重视网络文化的管理。一是忽视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走访调查来看,一些乡镇村干部及管理人员更加看重网络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网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就很难保障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将网络文化管理视同对网络文化载体的管理,认为保障网络的畅行就是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不了解网络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受经济收入等条件的影响,农村网络入户的比例较低,大多数网民都是去网吧上网。农村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差,突出表现在对经营性网吧管理不善,从准入到经营到监督漏洞不少,无证无牌经营的网吧不少,收费不规范,安全措施不到位,网吧管理混乱,尤其对未成年人上网管理不到位等等都是农村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3农村网络文化市场建设薄弱
农村网络文化市场的建设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显得十分不足。一是农村网络文化产品严重不足,且质量不高。打开各地的农民网,更多的看到的是有关经济和科技富农的信息,有关文化的信息不多,尤其是缺少贴近农民生活、反映农民心声、体现农村新变化、展示农村新面貌、凸显当地民俗民风的特色网络文化产品。与健康需求相反,由于监管不严,一些非法网站还在宣传低级媚俗的文化产品,还有以高科技包装的迷信欺骗的迷信等产品,五花八门,农村网络文化产品市场显得较为混乱。二是市场管理体系极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监管不到位,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的自发状况。三是农村网络文化市场的开发力不足,没有形成投融资活跃、运行健康、要素流动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2.4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互联网的发展最早兴起于城市,在农村的普及较晚,而且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让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都有赶不上发展的感慨,而对于刚刚熟悉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农民来说,更是跟不上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农村网络建设人才就更显得不足。从走访调查来看,当前农村从事网络管理的人员多为返乡就业的初高中生,部分是接受过初级电脑培训的年轻农民,专门受过计算机网络及软硬件系统培训和学习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仅仅懂得基本的网络操作,因此,农村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3我国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信基础设施的支撑,2010年我国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目标。但网络普及入户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电信、移动和联通等大运营商的良性竞争,形成整合力,节约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推动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尤其是要积极鼓励运营商发展农村手机网络市场,当前手机上网已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3.2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村网络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首先各地政府尤其是农村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发展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清晰的认识到网络文化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深远影响。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应对以适应网络时代要求,不能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也不能因其有弊就将其视为异物予以排斥。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建议政府制定有关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专门管理制度,明确农村网络文化管理的目标、原则、方式、监管的措施等等,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职责权限。再次,加强已有制度的执行和监管。通过有影响力的媒体宣传已有制度,公开信息,引导个人、组织参与网络管理,形成全民监管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严惩农村网络文化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整治不良市场,提升管理效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政府评价反馈体系。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量化考核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以评促建,引导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3.3多方联动繁荣农村网络文化市场
繁荣农村网络文化市场,积极培育丰富多彩的产品市场,一方面当地政府要采取各种扶持措施,积极鼓励和挖掘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努力创作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的作品,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广泛宣传优秀作品,激发民间草根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性力量。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对不良农村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立防火墙,启用过滤软件等对网络内容进行甄选,屏蔽过滤有害信息,还原农村文化市场的清新面目。同时,培育农村网络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投资特色区域文化产品,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4加强培训促进农村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陂下古村;建筑;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44-02
1、前言
陂下,古名潭溪,坐落于富水河畔,现为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辖区。其东邻江域、文山和富田王家,西靠泰和车下、巷口,南接泰和洞口、舟山,北与匡家、奁田、王田村等相连。
古村的人文建筑众多且极具特色,从唐代肇基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陂下先民营建了36座祠堂(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存古祠堂25座)、古牌坊6座、古门楼3座及近180栋古民宅,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
2、村落历史源流
陂下村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唐,而陂下望族胡氏历史则始于北宋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曾为参军的胡晃由文陂甲村溯水而上,在此肇基,为陂下村胡氏始迁祖,自此晃公子孙开始在陂下繁衍生息。
据史料记载,晃公后四代均为单传,晃公生子良,子良生百泰,百泰生邦彦,邦彦生巨济,单传四代。巨济育三子:元美、元达、元吉,其中元美、元达世居陂下,而元吉则迁湖广;传至第九代景渊公和景星公,晃公后裔才开始枝繁叶茂、繁衍分脉,发展至今,全村胡氏一族约四百户,人口达2000余众。
吉安市陂下村于2008年10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3、崇礼尚仁
儒道文化毋庸置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主体的儒家文化影响并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更是首当其冲。儒家文化中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观维系着宗法家族和封建家庭,它们也通过建筑这一凝固的史书展现出来。
陂下古村是一崇尚儒家文化的历史文化名村,早在元朝,陂下村就开办了高级私塾(遗址被毁),近代洋学传人中国,陂下在村中创建了书院(遗址尚存)。此外,陂下先民甚至将一代儒宗欧阳修供奉于吉先祠,长期祭拜,现为欧阳修庙。古村中的门楼、祠堂、亭院等建筑无一例外的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的物化表象,如星聚堂、报恩院和安人亭等,其它不一而足。
星聚堂居古村南偏东,是一栋有着三个朝向的宗祠,极为特别,其中供奉胡氏十世支祖景星公及其下牌位也。
星聚堂落成后,当时兵部恭赞机务尚书周延为星聚堂撰文道:
潭溪有故处仕景星者,盖所谓孝弟、力田人也。衍息仅十世,而竹立者,五六百。指其子姓,感先泽之长,谋建支祠以妥处士公之灵……,至五六百,其心五六百,其顶、指、口、目往往饥寒不相恤,疾病不相问,患难不相持,心殊志分,一身之中已涣散痿瘅而漠然不灵矣。故君子甚惧涣而痿也,而必求所以聚之。聚何?礼云:君子建宫室,先营宗庙。昔孔子见野有被爱而祭者,咄嗟夷之谓其亡于礼也。况人不能无所见,而思敬不能无所遇,而兴衰欲以奉祖祢而联宗支,顾非建祠不可……,今潭溪子姓感忠烈而孝悌,笃孝悌以力田,朴而不漓、真而不饰,自能见委以下,寻源见枚以探本。惶惶乎春秋之事不修则惧,先世之灵不妥则惧,少长之志不联则惧……,虽然胡之裔以力田而孝弟,孝弟矣!将终于力田乎?即堂之所以榜为星聚者,而知其将来之必以文颞也。昔陈太邱当遇苟季和,时所聚首止其子、若孙而巳。
上文明确地指出陂下先人建星聚堂的初衷是“妥处士公之灵”,以聚族人之心,兴胡氏一族后裔。这充分地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其一,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其二,在儒家看来: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星聚堂未建之前,景星公族人虽众,然饥寒不相恤,疾病不相问,患难不相持,心殊志分,其中缘由为“礼”不存。其三,希望通过建祠敬祖未一改数世力田的命运,图后裔能出文显入仕之人,这符合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安人亭位于古村西北角,始建于道光甲午,即1834年,距今180年,为一座单体古朴建筑。
世界胡氏通谱江西庐陵分谱记对安人亭作如下记载:
潭溪胡氏聚居之后有馀地焉,盖数十旧宅废址也。道光甲午,里人设亥市于此,有闽有街,百巷有廛有井。不数月,间人迹纷如百货辐辏,遂成一大圩……,州同胡君绍亭建安人亭于东南隅,亭畔构唐肆数楹,取其凭值设茶亭中,以饮渴者,而东南喧阗矣。初,君太翁儒林郎尝念族中年老无依者,饥予之食、寒予之衣。由日而月,而岁而数十岁不怠,独未得其地以居之。至是,君建安人堂于西北澳,使托处焉。
由上述史料可知,安人亭谱书详载建安人亭之心愿是为前来赶圩之人有饮渴、歇脚之所和胡氏族中老无所依者有安身之处,实为安定人心。数十年不懈,充分体现儒家“仁”的核心思想及以人为本、爱人、爱己之仁爱思想与普世价值观。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具体化到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之中,从本质上而言,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忠、孝、节、义都体现了一个“恩”字: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
报恩院既不是书院、也不是宅院,而是一座“报恩”之院,为何?个中缘由胡氏谱书有详细记载:
己丑进士郎侯未宰吾邑,同事幕友皆一时名士,其尤著则司刑名陈先生也。候宽而明,常求民间疾若而拯之。所向如春风化雨,无一不被其泽。更得先生调剂而县无冤民矣。客岁,吾族遘无妄之灾险,陷不测实有,媒祸者阶之厉,侯欲芡其生而不得,而先生憨然力为保全,候于是却同僚之意,将吾族媒祸数人薄惩而教诲之,其恩将何以报耶!吾弟含堂诞告族众,愿于财神之右,立龛以奉候与先生之禄位。众皆日菩,龛面树坊,金碧交辉。虽日非院,俨然一上院焉。
从上文之意不难看出,建院的缘由是胡氏族裔感于进士郎、司刑宽仁、贤明地对待数名负媒祸之死罪的族人。当时,在胡氏族人看来,进士郎、司刑乃其亲、君、友也,大恩无以为报,乃建院是记,体现了儒家孝、忠、义等思想。
4、以“气”为上
在我国,传统建筑、村落规划选址均大多看重风水,主要表现为看山、看水、看方位。吉地的标准为山环水抱,背山面水,负阴而抱阳,山环有利于聚“气”,水抱是为了生产、生活环境的便利,“负阴抱阳”即是风水的讲究,也是建筑本身朝向、采光、通风的上乘选择。
陂下村风水地理环境极佳,山清水秀,山水环绕,前有紫瑶山、甫公山拱翠,后有龙山、紫沙庙揽护,五条水系环抱村落且均朝东,同时,百余棵千年古樟树、枫香树掩映古村,让这里充满了灵性。
在陂下村不计其数的古建筑中,居西南的迎龙门和处东南的朝天门寅宾桥均极富民间风水文化。
传统风水学理论以“气”为核心,注重龙脉(即山脉)的勘察与遴选,因为山脉起伏婉转,气随山形游走,龙脉形止之处气最旺。为迎接龙脉之气,胡氏先人在村落东南方修建高数仞的凹形迎龙门,以期子孙后裔繁衍生发。这在谱书中有如下记载:村居形势而南屏,缘龙干由兴国之覆笥蜿蜒而来,故门于西南以迎龙名。斯门也,面瑶山而带富水,天马定崴,左古拱峙,山川英秀,无美不备,磅礴,郁而必发,……
位于村落东侧的朝天门、寅宾桥的修建也是为了聚气,因为在传统风水学看来,屈曲之水方能聚气,直水则气不存。有关文献记载如下:
顾吾始祖参军公祠不宅于中,而独建于东。意前人经营,必以东有天马文峰超拔其下,富水贯注屈折萦洄,灵秀之气于是乎萃故,以莫大宗基焉。又前当孔道,四达之衢胥由此合而后分,且村中回龙水之枢也。第涂虽中正,微涉直贯,形家所忌……,余尝与族父老议,欲完其西墉,开门于东,以收灵贶;更于前为大堤,亦改道于东,以避其直冲之势。
文中两处均提到曲水聚气的风水效果:其一,所指第涂虽中正,微涉直贯,形家所忌;其二,更于前为大堤,亦改道于东。胡氏宗祠敦仁祠居位虽正,然被富河之水直冲,此为风水大忌,为避其直冲之势,故而改道修桥,以达到曲水聚气之风水效果。
此外,就外部地形而言,陂下村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似竹排,故又称“排形”,任洪水何等凶猛不淹村,此符合风水择高而居和东下西高多富贵英豪的风水要则。据考证,历史上陂下村最大的一次受洪水侵袭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连降暴雨,富水河河水猛涨,下游许多村庄被淹,房屋倒塌无数,然陂下村依旧安然无恙。
5、自然质朴
道家强调师法自然,推崇天地间有大美的自然美学思想。具体而言,道家思想的审美的标准为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中朴为朴素之义,素为白的意思,即没有任何装饰。
陂下古村落建筑具明显的道家文化特征,无论是选址规划,建筑营建、装饰,还是整体景观,无一不是如此。
建筑营建因形就势,以木、石、竹等为建筑材料,墙体为一律青砖,不施粉黛,屋顶统一为白瓦,内部木制结构、木门、木板等均不施彩漆,保持木质固有纹理、色泽,建筑本体从外至内,各部分无不强烈地体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美,质朴而素雅。
毫无疑问,任何人文建筑与外部环境关系紧密,外部景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的文化符号。一处景观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
其一,任何景观均离不开其所处大环境,陂下古村注重村落与自然环境之山、水、田等的有机联系。村落山环水绕,南向紫瑶山、甫公山,北靠龙山,东西两方为丘陵拱卫。村西为一南北向的大水渠和紧邻村东的富水河均绕村而过,村落南向不远处则为数干亩农耕水田,极为开阔。远处青山绿树郁郁葱葱和近处茫茫一片水田与村中青砖白瓦建筑相辉映,浑然一体,俨然一幅如山水画的自然景观。
其二,作为以农业为主的陂下古村,水系极为发达,为村落景观的主体之一。邻村之水绕村而行,村中之水穿村而过,形成了独特的“五水朝东”的水系景观。村东富水河、村西干渠绕村而行,村中之水由西通过水圳引入,经五条自然形成的明、暗水沟遍流村中宅、祠、堂、亭、台等建筑,或直或曲、或绕或抱,两者相映、相融、相谐,似自然化成,再经村中数座水塘蓄转,最终流入村东富水河。水系入水口窄,出水口宽,整体形态呈倒漏斗形,极为独特。
其三,街巷是陂下古村另一重要景观。村外部有三条较宽合围道路,入村须分别经过高大轩昂的朝天门、迎龙门、安人亭、延福门四门,鹅卵石铺成的巷道纵横全村,连结180多栋明清古祠、堂、民宅等,村中要隘再设数门,共同组成古村内部交通网络,形成“围中有围,门中有门”的独特景观。村中街巷宽处成街,窄处为巷;街巷相交或直或曲,皆因地形而成,极为灵活,有时曲径通幽、有时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总的来说,选址规划、建筑群、水系、街巷四位一体地集中体现了道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建筑形制多样统一,布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始终不离自然主旨;街巷布局纵横交错,变而有序,自然意境各异;村落水系分布独具一格,五水朝东,村落整体给人以优美、自然、质朴且文化底蕴深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