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郊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7:17

序论:在您撰写城郊经济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郊经济管理论文

第1篇

首先,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的理论相似处,寻找二者的理论契合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与主要观点为:李心合(2002)教授认为,正统财务学是依据“理性选择范式”来进行理论研究的,这种范式认为财务分析框架不包括制度框架,由此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缺陷。企业财务行为的制度性和社会性,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进行理论融合提供了基础;饶晓秋(2004)认为,二者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包括:责任会计、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等几个方面。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对于企业成本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在优化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减少企业成本支出,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优化成本管理的方法,为成本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贺颖奇、陈佳俊(2006)认为,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中,管理会计应该作为一种控制范式进行研究,而且它也是组织控制的一部分,应该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其次,计量层面的研究,由于企业交易种类繁多,要准确计量所有交易成本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很多企业都试图将管理会计理论运用于交易成本的计量中,以期能够找到一些对成本计量具有建设性作用的实施建议。Miller和Cooper等人将交易成本运用与“作业成本”核算之中,得到的结论是,企业交易容易产生间接费用,所以,控制间接费用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减少交易的发生。黄鹏、陈钢(2000)认为,交易成本会计系统对企业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交易成本会计系统,对交易成本进行进一步控制和管理。段秀芝、黄晓波(2009)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计量交易成本,第一种是改进企业日常的会计活动进行直接计量,另一种是利用企业的成本会计系统以及会计核算资料进行间接计量。最后,应用层面的研究,具体做法是先找出管理会计某些操作方法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联系,然后将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管理会计问题的解决中,这些问题包括:企业重组、企业并购、转移定价和预算管理等。对于企业重组,魏亚平(2000)认为交易成本也存在于其中,并对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而且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减少企业交易成本的建设性措施;对于企业并购,陈玉罡、李善民(2007)认为企业并购中的交易成本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两种,并证明了企业并购就是为了节约这两种成本;对于转移定价,潘飞等人(2007)论述了交易的特征对内部定价的影响和转移定价系统应该实现的目标;对于预算管理,王炜瀚(2010)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建立有关的激励机制来减少交易成本的产生。

二、企业的交易本质:从不完全契约到层级结构

市场让很多交易者明白:交易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减少犯错。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常常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交易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易的本质也经历了从不完全契

(一)交易的本质与不完全契约

一个完整的交易涉及到多方利益,这些利益可能互不相关也可能相互冲突,因此,在交易发生之前,需要以契约的形式将涉及的各方利益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应对方法确定下来,所以,契约的本质就是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契约的签订过程也就是交易的实现过程。因此,对交易本质的研究离不开对契约的研究。交易契约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即正式的交易契约和非正式的交易契约,其中:正式契约是指那些以具体的文本形式表现出来的契约,它们一般都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受法律的保护;非正式契约则是指那些没有用具体的文本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由组织中绝大部分人默认而得到的一种契约形式,这种默认包括风俗习惯、管理行规等非文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完全契约不可能存在,这些原因具体包括:交易双方的疏忽、契约条款语义的模棱两可、信息不对称和契约条款的成本较高等。所以,交易的本质是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存在而存在的。

(二)交易的本质与层级结构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层级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层级结构设计得当将会提高组织效率,节约交易成本,反之,则会降低组织效率,增加交易成本。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企业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交易契约,这些交易契约大都是由委托人与人签订的,其表现形式可以用层级结构来概括:企业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部门机构,其权利下放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下放管理权给董事会,使其有权对公司的日常管理和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另一方面是下放监督权给监事会,使其有权监督董事会和总经理的日常工作;董事会又将管理权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给总经理,以此类推,总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部门经理与部门主管之间、部门主管与下属员工之间都存在这种权利下放的关系,这样在企业中就形成了一层管理一层的层级结构,这种层级结构不仅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带来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组织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这种至上而下式的层级结构能够对企业内部交易进行有效控制,具体可以用图1表示:

三、管理会计:企业交易治理的制度安排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各种签订合同的行为都是重要的经济制度,一旦签订合同,企业就成了一个由外部交易和内部交易综合而成的综合体,如果出现交易行为,必然会带来交易成本,可以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对交易行为进行有效治理,从而节约交易成本。

(一)企业是交易的综合体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道,一旦签订契约,就表明交易已经实现,现实生活中,交易总是无处不在的,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这些形式包括劳动合同、产品购销合同等,甚至连企业的出库单、验收单和考勤表等一系列简单的文本形式也属于交易契约的范畴。签订交易契约后,企业就成了外部交易与内部交易的综合体。企业的外部交易主要反映企业与外部交易对手之间的竞争。显然,外部交易涉及到交易对手,其发展形式并非完全由企业单方面决定。因此,为了协调双方利益,使外部交易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有必要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部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社会舆论等规范因素,然后再签订合理有效的交易契约。在理想的交易环境中,交易的最终结果并不是可以事先预见的,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双方的谈判能力、资源丰度、经营战略等因素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政府的行政权威都会对其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企业的内部交易时刻在企业中发生,而且这种发生是井然有序的,即沿着企业的层级结构来运行。内部交易存在三大特点:一是其交易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如今,企业内部交易的主题是“市场”,而在19世纪中期以前,其主题则是“生产”;二是其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如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资源入库和设备更新等,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业绩评价和管理条例的落实等;三是其交易类型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网络型交易、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交易和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易三种形式。这两种交易对企业的运行都有着重要作用,外部交易可以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内部交易可以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流动,相互分工,各司其职,又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对企业交易的治理

企业是交易的综合体,企业的存在必然会有交易的发生,而交易的发生又必然会产生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在关注事先既定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降低交易成本,管理会计便是企业交易治理的产物。首先,管理会计对企业外部交易的治理。随着企业交易范围、性质和主题的变化,管理会计也随之变化,从早期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到现在的战略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内部交易的治理,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其中,传统管理会计主要关注契约中的交易双方,为交易双方签订契约提供相关信息,并跟踪契约的履行情况,价,从而降低签约成本;而战略管理不仅仅只关注契约中的交易双方,还将关注点投向了顾客和竞争者,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减少签约成本的目的,还可以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交易的治理。上文已经论述了企业构建合理的层级结构对企业运行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来治理企业的内部交易,不仅可以解决一些由团队生产所带来的失灵问题,还可以有效减少成本的发生。管理会计能够将企业运营中的各种情况反馈给企业的管理层,使管理层时刻掌握公司的运营动态,为其提供适时的决策信息,加强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敏感度,降低决策失败的风险;管理会计还能对层级结构中的委托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也就是上一级能根据所掌握的管理会计信息来监督下一级的工作,使每一层级的工作都能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合理运行;管理会计还可以依据事先制定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评价机制,对人的合规行为进行正强化,对违规行为进行负强化,减少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从而节约交易成本。

(三)管理会计的制度化

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认为,管理会计是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制度现象,所谓制度,其实就是众多习惯、规则和惯例的有机结合体,但是制度对员工的影响比这些习惯、规则和制度的影响要更广、更深远,它要求所有成员在行为上和心理上都要认同并严格遵守。因此,制度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制度一经确立,就不容易改变。在组织的实际运行中,组织会要求其成员严格遵守这些制度,管理会计在此是就会发挥应用的控制性作用,通过其行政权威和层级制度,使组织成员严格遵守惯例和规则,并通过长时间的强化练习,使他们从心里认可这些惯例和规则,从而实现制度化:从表面上看,管理会计的制度化是通过管理会计实践,将其规定的流程、制度等付诸实践来完成的,这个过程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质上看,管理会计将抽象化为组织的惯例和规则,管理和规则的制度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历一个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化过程,就是这一过程,使企业的文本上的规范变成了企业成员行动上的价值观,也就是使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具体的行为模式。

四、管理会计的归宿:交易成本最小化

契约签订的过程就是交易产生的过程,一旦交易产生,必然出现交易成本,管理会计是治理交易成本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一些人为因素的存在,管理会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

(一)生产领域

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18世纪工业革命后,企业主敏感的认识到规模经济的优势,将手工作坊型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了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并雇佣一些固定的长期工人,与这些长期工人签订长期雇佣合同,也就避免了频繁签订短期合同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到了20世纪50年代,很多企业都主张“生产第一性”目标,推动式生产系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属于企业的卖方市场,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能够被很快的销售出去并获得可观的利润;后来,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又被机器制造所取代,企业开始集中力量进行批量生产,这就减少了交易发生的次数,节约了交易成本。企业对成本的控制经历了从标准成本到目标成本的转变,标准成本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它渗透到了企业管理层级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它的制定也是采用相对民主的协商式方法,既吸纳了企业不同主管部门的代表参与协商,也尽量吸收企业底层员工参与讨论,这一民主式讨论过程,既降低了决策失败而带来的损失,又避免了由于员工与领导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员工实施过程中交易成本的产生;第二,标准成本为企业内部交易提供了一个依据,每个企业成员在进行内部交易时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个依据进行,比如员工领取材料要填领料单,材料入库要填入库单等等,这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交易成本。但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的加剧,再加上标准成本本身存在的预测偏差和随机偏差等问题,它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了。此时,为了最小化交易成本,目标成本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它的关注点已经扩展到企业的外部市场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内部市场,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价格来确定目标成本,再激励企业员工通过改进生产和提高效率等方法来达到目标成本,从而使企业在生产领域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二)业绩评价领域

员工获取工作机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行为,企业会通过劳动合同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易行为确定下来,为了避免劳动纠纷和交易成本的产生,劳动合同会对一些必要的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进行详细规定,其中,量化指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助和工作时间等,非量化指标包括工作能力和晋升机会等。其实,每份劳动合同都相当于一份交易契约,由于契约不完全性、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存在,签订交易契约就会存在一定的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管理会计对业绩评价领域的控制所采取的方法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起初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一般都是只进行全面的财务业绩衡量,比较著名的方法就是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它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通过线性关系把一些财务比率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但是由于其衡量指标相对单一,它所得出的结果缺乏足够的灵活性、科学性和说服力;后来又出现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经济附加值评价法等评价体系,前者综合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后者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方法。1993年平衡计分卡出7现,它是市场环境变化的产物,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多维度、多视角的对企业业绩进行衡量,能够全方位的节约交易成本,是企业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重大实践,其衡量路径就是按照四个维度对企业的业绩进行客观评价,这四个维度分别是:财务维度、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和客户与市场维度,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财务维度强调企业整体职能范围的绩效;流程维度强调生产流程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优化;学习与成长维度强调员工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客户与市场维度强调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平衡计分卡与以前的评价体系的区别在于:首先,它强调人的重要性,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它所强调的学习与成长维度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它不仅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而且在企业中营造自觉学习的企业文化,使学习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内化行为,从而节约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其次,它强调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它要求企业及时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来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提供顾客满意和喜欢的产品,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浪费;最后,它强调变革的重要性,企业的生产流程、销售流程等环节都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和改善,节约交易成本。

(三)战略管理会计领域

第2篇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许多中小城市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1.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系统性科学性

部分容易堵车的城市大多是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工、商、农、学及居民出行等因素,造成城市人流跨区出行,行程较远,形成交通量增加。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住宅小区和临路的商业街的细部规划中,部分商业门面直接面向主要干道,经营者占道经营,人行道上违规停车,造成行人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快车道的现象。再有就是主城区停车场规划过少,私家车大多靠路边停车,出现了道路越修越宽,行车也越行越堵的局面。堵车的现象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快捷性,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交通管理职责不统一

目前城区车辆管理单位涉及到交通、交警和城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资质和营运行为管理;交警负责所有车辆的驾驶人驾驶资格、车辆户口及行车行为管理;城管负责城区停车场管理。城区车辆管理职责分散,造成城区交通几个单位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打游击”、“躲猫猫”,车辆违章行驶和停车的行为屡禁不绝。

二、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对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公共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引导人们积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要想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减少城区通行拥堵

要重视城市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运行快速通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合理分区,区域内合理规划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医疗、教育、农贸等功能,减少城市内人流跨区域流动。其次是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与支线道路交叉,采取辅道引入的方式,尽量减少红绿灯交叉口;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强与交警、电力、通讯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预留各种管线铺设功能,建设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两边,不得建设临街门面。合理规划城区停车场,要增加老旧商业区、住宅小区停车场数量。在城市四郊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停车场,郊区和外地车辆进城时停靠郊区停车场,城区内出行使用地铁、公交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和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公交与班车等便利换乘。在主城区,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资源,综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首先是帮助出租车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出租车公司利用网络组建电召平台,市民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通过网络预定车辆,或即时打车,方便群众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将老旧公路、出租车逐步更新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及纯电动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同时,增加车辆的密度和班次,合理规划路线和换乘中心,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乘客转车,使市民坐公交车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第三,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客运服务水平,购置舒适性更高的公交、出租车,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加强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市民出行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合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部门履职情况考核,提高交通管理效能。将分散在交通、交警和城管等部门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交警机构,这样可以更加明晰部门职责,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因为交通警察既可以管理车辆又可以管理驾驶员,既可以管理营运车辆,又可以管理非营运车辆,既可以管理驾驶员,又可以管理非驾驶员,其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更加有力。合并职能后,将营运汽车的营运证功能合并到行驶证内,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功能合并到驾驶证内,也大大减少了车主和驾驶员的负担。

4.大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要想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城区公共交通基本情况、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和通畅性,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智能运输系统,提高对交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新世纪交通管理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陆续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也展开了对于相关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第3篇

职业技能定位。 财务管理属于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是获得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其内容为企业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即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方面的活动,并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侧重于成本、资金、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公路工程经济学属于工程管理类核心课程,是获得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造价工程师等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研究内容。 财务管理由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活动和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等内容组成, 包括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资本融通、资本购置、现金流量与资金分配管理。公路工程经济是由资金时间价值、公路工程经济要素、公路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多方案的比较与选择、工程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以及其他类型项目的经济评价、不确定性经济分析、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经济分析、设备更新经济分析、工程项目后评价等内容构成。研究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资金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研究企业利润最大化即利润和投入资本,时间和风险价值;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 公路工程经济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公路建设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围绕多个提供资金的建议或筹资方案,选择最有利的资金方案;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评价和完善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出发,分析和鉴定一个公路建设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影响。通过财务管理与公路工程经济课程的对比分析来看, 两者之间内容有相近点、融合点。 在教学过程中将财务管理所讲授的财务活动过程、经济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在公路工程经济中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筹资、决策、评价等方面。

二、财务管理在公路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基本设计思路

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公路工程经济衔接,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的讲授方法与公路工程经济学的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实训,避免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脱节,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组织注重合理得当。 财务管理是有理论深度的课程,公路工程经济是有实践广度的课程,教学方式突出灵活多样。 财务管理与公路工程经济的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社会调查和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本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课程改革为理念,注重实用学科和技能训练,强调职业准备和能力培养,重视传授工程技术和实用生活知识的结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专业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与未来工作岗位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对财务管理课程应用于公路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后的思考

1.教师的重新定位

“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越往 深处越 艰 难,改革 最难的是课程体系,转变最痛苦的是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转变思路、提升理念,跨专业学习并讲授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师知识面的拓展与丰富,有利于在课程衔接教学中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与理解。 教师应更多的关注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只是灌输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应提升专业课程衔接教学中的艺术性,机智性,创新性,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理念。

2.柔性教育的新理念

第4篇

(1)课程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不适当,专业选修课程类型少,忽视对学生专业特长和兴趣的培养;有些高年级学习的课程放在低年级就进行学习,根本没有打好相应的基础,造成学生最后对知识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课程之间不注重知识的联接,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课时的浪费;设置课程时未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企业抱怨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尽管高校都能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目前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很大程度都是在教师讲授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只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程度不够;注重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公式和方法模仿使用的能力,而对学生自己独出心裁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

(3)教师实践能力较弱。我国目前提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口号,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们的实践机会非常少,大部分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去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验,而一些高校对教师的实践也没有重视,提供相应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教师们普遍反映缺乏实践的时间。

(4)忽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我国毕业生普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很少有自主创业意识,毕业后大部分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但是有些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大型企业的要求,因此只能到小型企业就职,有些甚至选择待业,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自主就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条件,但这些学生从没有考虑过自主创业,这与学校对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缺失有一定的原因。

(5)缺少对企业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当今市场瞬息万变,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的一点点变化有可能就会决定企业的生死衰竭,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是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企业各部门运行和管理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有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甚至从没有关注过新闻事件,对市场的灵敏度非常低,没有掌握企业管理的精髓。

2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专业课程改革应当确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课程改革目标,我们应当坚持以下原则: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坚持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为总的教育目标;第二,课程的广阔性原则。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课程的设置与教育过程不应只局限于专业本身,应当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将知识更加顺利地转化为自身能力;第三,课程的整合性原则。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需要对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第四,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表达、自我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改革的原则,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为: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对所有本专业学生采用同一份教材和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经过培养后很少具备自己的思想,前一段时间媒体上报道一位博士高材生毕业后居然为自己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而迷茫,遭到了现场评委的批评,这正是目前教育的悲哀。其实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结构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但这些都被目前的教育一一抹杀了。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北京大学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大学应该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一种渴望不断学习的兴趣,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素质,这才是大学留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2)增加创业创新类课程。在加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时,应注重设置一些创新性课程,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还可以开设一些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使用现代管理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今企业管理的要求,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前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创新管理教学方法,高校应当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的素养,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高校要把专业知识及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暑假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参观、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活动,或者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园,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为学生的实习和创业提供一定的场所和条件,从而促进经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5篇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与真实性

传统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实、不生动、背景材料少、案例过时片面等不足之处。而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直观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观、真实等优点。学生可参观实习基地,跟进案例全过程,自主学习。

2.实践性与实验性

高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一种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任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教学案例等,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开发和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亦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

3.动态性和系统性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和环节。各阶段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整合。实习基地企业的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较,伴随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教学案例面临着动态更新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某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环环相扣,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这些阶段或环节的系统的嵌套体系。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关联,以此反映实习基地企业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逻辑思维。

4.互动性强与收益性高

案例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因此必须与实习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性的的伙伴关系。无论从实习基地企业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授权使用等,还是课堂或企业现场上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都需要实习基地企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师生的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厘清认识,促进思考和行动)。

二、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如下4个实施步骤:

1.建立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机制,与企业共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种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企业获得了紧缺人才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实现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2.撰写教学案例

在实习基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合作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要注意几点: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撰写要针对经管类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得到乐趣和肯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2.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实习基地企业的典型和关键事件、成功经验、优秀的管理实践。3.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管类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案例应跟上时代要求,根据实习基地的发展及时更新,反映当前实际。

3.实施教学

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先期参观和了解案例企业。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企业兼职教师或主要当事人分享案例,引导案例讨论,高校教师参与讨论。假如企业兼职教师或当事人无法到场,可采用录音、视频资料丰富和充实案例,增加其直观的感受。

4.总结改进

为了保证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效果良好,在实施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后期的总结,对教学成果有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继续发扬,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内容与形式就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存在如下3个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

当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还处于一种自发、散漫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联系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成熟的机制。当前,我国虽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其具体操作提出指导性办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是许多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和实习基地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群案例资源共享体系,目前的情况通常仍是一个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业对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与运作体系

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体系,包括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主体以及组织运作。首先,从案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经历,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案例教学的主体来看,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形成师生的互动。再次,从案例的组织运作来看,完整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提出方案或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很难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2.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而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案例资料要真实全面,但现实中企业会因为某些原因隐藏部分资料。4.企业兼职教师和当事人因为工作任务和业务很难安排时间参与案例教学,时间经常冲突,难以配合案例教学。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缺乏

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实习基地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拨出不足以维持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教师撰写案例、带学生参观、企业兼职教师来访等,均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总结

第6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毕业论文是其毕业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设计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自身专业素养。庆元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以此推动本行业、领域以及社会的进步和發展,从某种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一、对学生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

对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这一阶段而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毕业论文是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还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两者相结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去。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若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自身毕业论文写作提出的意见,在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同时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积极性教育意义。

(二)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本文所讲的文献资料,具体指的是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与其所选择的题目相关联的专业书籍以及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实际论文写作时,重点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验,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是多多关注近年来与本次选题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通常来讲,若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越高的情况下,则说明该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通过这种类型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之后的问题分析方面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学生应该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在有限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针对性查阅。

(三)积极听取教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时,若没有指导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论文选题开始主动与指导教师就本次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征求教师对自身进行论文写作的意见,学生听从教师提出的意见并改进。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而言,学生遇到的写作困难以及问题都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并解决问题,若出现因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困难或问题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也应尽最大可能将困难与问题对毕业论文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二、对教师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认真履行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职责

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行使自身作为指导教师的权利。(熟体而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对毕业生写作全过程的指导,对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结构、文字质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签署自身对该论文的评审建议内容。从整体上来讲,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主要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文终稿以及论文答辩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符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顺利毕业。

(二)指导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合理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选择以及需要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基于以上,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尽可能贴近当下实际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就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例如题目《浅析企业领导如何在管理中实现有效授权》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如题目《当前中小企业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人才》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对于以上几种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一定的制止和纠正。例如题目《A市XX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策略》这样的论文题目比较清晰,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选题。

(三)定期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指导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明确当前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知识;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领域专业知识,也应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在之后学生毕业论文上提供比较全面的、深入的指导。基于以上,这就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有《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时还要对当前各大行业、政府机构等的最新经济动态以及数据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者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需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当前信息化手段,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因其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时间比较少,这时候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以便于学生在之后论文写作中借鉴使用,作为班主任、管理机构等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培养学生对电子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能力,引导其访问各大高校、省级等电子图书馆,以此来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来;除上述网络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自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例如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提出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

(二)对指导全过程的监控

就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学生很容易因论文写作期间某个困难点而放弃写作,教师因此放弃指导,而这也就从侧面对远程教育组织者提出了挑战难题。基于以上,为有效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监控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解决其在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定期与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系,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对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应对毕业论文写作建立全过程的长效监控机制,并将其提升至对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中,以此来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三)对管理制度中提出的要求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