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6:26:28

序论:在您撰写生产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产技术论文

第1篇

PVC精馏机制复杂,在进行工艺衡算时,需进行物料平衡、气液平衡、热量平衡及生产能力的衡算,这也是实际生产对各工艺参数设定和控制的重要依据。在氯乙烯精馏过程中,汽化的氯乙烯会改变塔顶冷凝器的热量平衡,而塔顶温度控制回路则通过增加塔顶冷凝器的冷冻量和液相氯乙烯的回流量反过来影响塔釜的热量平衡。实际控制中,塔顶和塔釜的物料和热量的交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克服扰动,通常在塔釜热量交换发生变化的同时,DCS就会对相关控制阀动作状态进行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实际生产中,参数设定正是基于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只有理清了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放矢,达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1.1物料平衡

实际生产中,正常的物料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气液相平衡也就达不到理想效果。一定状态下,物料平衡是精馏塔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通常物料平衡是通过进料量及塔顶和塔底的馏出量来调节的。当精馏塔的操作不符合物料平衡时,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塔的压差直接体现出来,进料量多馏出量少,则塔压差上升。通常压差应在一定范围之内,压差过大说明塔内上升的蒸汽速度过快,雾沫夹带严重,甚至会发生液泛与返混现象;而压差过小则表明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过小,塔板上气液交换的量过低且传质效果差,塔板产生漏液最终使塔板效率降低。生产中物料平衡异常通常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轻组分馏出量超过了物料平衡量。塔内重组分物料量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塔温逐渐升高,塔顶馏出物中重组分含量增加,得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

(2)重组分的馏出量超过了物料平衡量。塔内重组分物料量急剧下降,相应地导致塔温逐渐降低,使釜液中轻组分含量增加,得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这2种现象的发生,均会使整个精馏塔的操作处于混乱状态而达不到分离效果。如果正常的物料平衡被打破,那么气液相也达不到分离效果,随之影响热量平衡。在实际控制中,在保证工艺指标的同时要使塔釜液面趋于稳定,最终达到动态的物料平衡。

1.2液位的控制

一般通过调节塔釜再沸器热水给水量来调节塔釜液位,有时也采用排放釜液来降低液位的办法。实际生产中会出现以下5种情况。

(1)塔釜釜液组分变化。在压力不变的前提下,降低釜温就改变了塔釜气液平衡组成,相应地加大了釜液量及釜液中轻组分的浓度;在釜液排出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塔釜液位升高,此时应及时提高釜温。对低沸塔来说,这种情况会使乙炔等轻组分含量上升,导致最终氯乙烯产品中低沸物含量上升;而对高沸塔来说,则会使氯乙烯分离不及时,不但造成高沸塔分离能力下降,而且排放的釜液中氯乙烯含量会急剧增加。

(2)进料组分变化。当进料中重组分的含量增加时,釜液量也增加,此时应加大塔釜排液量或提高釜温,否则液位会上升。若保持正常的釜液排出量,以加大釜温来控制塔釜液位,则塔釜蒸发量相应增加,极易在塔板之间产生雾沫夹带,并随着气体的流动馏出塔顶,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这种现象表现在高沸塔就是会将部分高沸物带出塔顶,最终进入成品氯乙烯中。

(3)进料量的变化。当进料量增大时,釜液排出量也要相应增加,才能维持液位,一般通过提高釜温来解决,但若只提高釜温,会造成成品中高沸物的增加;相反,当进料量减小时,则需降低温度、减少釜液排出量来控制液位,此时则会造成成品中乙炔含量增加。

(4)调节阀失控。调节阀失控是极为严重的生产异常,通常该阀设定为气开阀,目的是防止系统阻力增大而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阀门失控应通知现场进行手动排液,并联系仪表部门进行校正。

(5)开停车。在开车初期,塔板上液体的量较少,还没有达到良好的气液接触状态,大量的轻组分进入塔釜后,被塔釜汽化的量还满足不了混合液之间的热传递要求。因此,对于刚开车的精馏塔,应在进料之前提前升温,在塔釜有液面显示时加大热水的循环量,否则塔釜温度不易提高,易导致塔釜液位升高甚至淹塔,这时釜液排出量就会增大,混合液中轻组分损耗就会增加。保持稳定的液面是维持精馏塔釜温恒定的首要条件。塔釜液面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塔釜排液量的多少。当塔釜排液量过多时,会造成塔釜液位降低或将塔蒸干,此时再沸器的釜液循环量减少,从而导致传热效果差,轻组分蒸不出去,产品质量不合格;如果塔釜排液量过少,将会造成塔釜液位过高,增加釜液循环负荷。塔顶馏出量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取决于进料量的变化。当进料量不变时,塔顶馏出量增大,则回流比就会减少,从而造成塔板上的回流液量减少,气液接触面积小,传质效果差,塔板效率低,同时精馏塔压力也会下降,各塔板上的液体组成发生变化,重组分馏出塔顶,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

1.3气液平衡

气液平衡主要靠调节塔的操作条件(温度、压力)及塔板上气液接触的情况来达到,只有在温度、压力一定时,才能确保气液平衡。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气液组成就发生了改变,产品的质量或损耗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气液平衡的组成又取决于每块塔板上的气液传质和传热情况,即气液相平衡和物料平衡是相互影响的。物料平衡控制得好,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合适,气液接触好,则传质效率高,每块塔板上的气液组成就越接近于平衡相,塔板效率也就越高。当然,温度、压力也会随着物料平衡的改变而变化。总之,气液平衡的组成与物料平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过来,温度、压力的改变又可造成塔板上气相和液相相对量的改变,从而破坏原来的物料平衡。例如,釜温低于指标,会使塔底的蒸发量减少,塔板上的液体量增加,釜液量增加,塔顶馏出量减少;当塔顶温度高于指标时,就会使塔板上的气体量增加,液体量减少,塔顶馏出量增加,釜液量减少。理论上,液体汽化要吸收热量,气体冷凝要放出热量,为了合理利用这部分热量,可以把气体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供给液体汽化时使用,也就是使气液两相直接接触,在同一平行空间内进行传质、传热的过程。气液动态平衡具有以下特点:

(1)气液两相进行热交换。利用部分汽化所得的温度较高的气体来加热部分冷凝所得到的液体混合物。

(2)气液两相进行传质交换。温度低的液体混合物被温度高的气体混合物部分加热汽化,此时,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表现为挥发能力的差异,低沸物要比高沸物易挥发得多,因而低沸物更易从液相转变为气相,气相中低沸物浓度增加;同理,温度较高的汽相混合物,因加热了温度较低的液相混合物而部分冷凝,同样因为挥发能力的差异,使高沸物从气相转为液相,这样液相中高沸物浓度就会增加。

1.4热量平衡

热量平衡是物料平衡和气液相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塔釜提供热量就没有上升蒸气,没有塔顶冷凝就没有回流液。热量平衡又是依附于物料平衡和气液相平衡的,例如,若进料量或组分发生了改变,则塔釜耗热量和塔顶冷凝量都会发生相应变化;若塔的操作压力、温度发生了改变,则每块板上气相冷凝的放热量和液体汽化吸收的热量也会发生改变。如果再沸器的循环量不够,就会造成釜温不达标,其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物料平衡破坏,塔釜排液量增多,塔顶馏出量减少,塔的生产能力降低。

(2)气液平衡破坏,塔内上升蒸气量减少,气液接触面积变小,传质效率降低;同时,气相中重组分含量减少,液相中轻组分含量增加,生产过程中轻组分损耗增大。

2结语

第2篇

1.1近10年玉米生产在塔城盆地粮食生产中的变化

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塔城盆地作物总播面积从2005年的17.219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28.665万hm2,增加了11.446万hm2,年均增长44.6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6.731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24.399万hm2,年均增长了40.55%;小麦面积从2005年的4.827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9.888万hm2,增加了5.053万hm2,年均增长16.36%;玉米面积从2005年的1.579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14.393万hm2,增加了12.814万hm2,年均增长了23.88%。小麦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71.72%,到2014年下降到40.49%,下降了31.23个百分点;玉米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23.46%,上升到2014年的58.99%,上升了35.53个百分点,从2012年开始玉米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比重超过小麦。

1.210年间玉米面积、单产的变化

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面积和单产水平总体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玉米面积增幅23.88%;同期,玉米单产由9677.3kg/hm2,增至12391.8kg/hm2,提高了2714.6kg/hm2,增幅28.1%。

2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变化的特点

2.1玉米主栽品种的变化

近10年塔城盆地主栽玉米品种经历了延续80年代后期,以选用高产、中晚熟、稀植大穗玉米品种为主,至以选用中熟、大穗、高产的玉米品种为主,到以选用早中熟、高产、耐密、抗茎折、中穗、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为主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至2007年,塔城盆地玉米主栽品种为sc704,由于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30~150d,对塔城盆地玉米的种植区域限制很大,此阶段盆地内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海拔500m左右的区域;第二阶段,至2010年,塔城盆地主栽品种为sc704和登海3672,由于登海3672属中熟品种,成熟期比sc704早熟7~9d,该品种的引进,使塔城盆地地膜覆盖玉米的种植区域扩大至海拔650m左右的区域;第三阶段,中早熟品种kws3376、kws9384,中晚熟品种kws2564、kws3564、农润919等耐密、抗茎折品种的引进,塔城盆地玉米的种植区域进一步得到扩大,种植范围延伸到海拔800m左右的区域。

2.2玉米种植模式和播种技术的变化

在播种技术上,2009年以前,主要采用鸭嘴式半精量点播机,每穴下种2~3粒,近几年盆地玉米播种主要采用气吸式精量单粒播种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要求种子质量高,整地质量高,土壤墒情好,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人工(可不进行人工田间间定苗),减少了大小苗。

2.3玉米收获技术的变化

近10年,玉米收获技术经历了人工收获果穗—果穗人工脱苞叶码垛自然风干—机械脱粒、机械收获果穗—果穗晾晒—机械脱粒、玉米站秆籽粒脱水,机械收获直接脱粒—籽粒烘干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至2006年,玉米收获采用人工作业,贮存风干过程中浪费大,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一般在45%左右,此阶段由于消耗人力太大,费工,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速度不高;第二个阶段至2009年,玉米收获技术发展到半机械化作业,此阶段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一般在40%左右,此阶段玉米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扩大,但由于果穗凉晒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凉晒场地,防水防霉措施要求严格;第三个阶段,2010年至今,玉米收获全部机械化,该项技术要求玉米品种具有成熟后期脱水快,玉米站秆脱水,茎秆抗茎折,果穗不易脱落,一般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28%左右。由于目前玉米收获机械化,玉米收获期比2005年适时晚收10~15d,适时晚收技术的应用,玉米籽粒产量就可提高8%,目前,塔城盆地玉米机械化收获率已达100%。

2.4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

近10年间,玉米节水滴灌技术经历了膜间沟灌与膜下沟灌相结合到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演变。2005年~2007年,塔城盆地玉米田间灌溉主要采用膜间沟灌辅助膜下沟灌的灌水技术。2007年塔城盆地裕民县开始示范推广打瓜膜下滴灌技术,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仅有60hm2,到2008年,玉米膜下滴面积发展到8.67千公顷,占盆地玉米种植面积的25.9%,到2011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4.28万hm2,比2010年增加3.25万hm2,到2014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已达14.132万hm2,占盆地滴灌面积的74%。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由于省地、节水、省人工、增产、肥料利用率提高等优点,推广速度迅猛。

2.5玉米田除草技术的发展

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田除草技术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以前,主要人工除草、机械中耕除草为主,辅助化学除草,此阶段,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主要为苗前用金都尔、仲丁宁播前土壤封闭和苗后莠去津化学除草,苗前土壤封闭除草技术的制约因素是气候因素和土壤整地水平低影响了除草效果,苗后莠去津除草技术,用药量大,残效期长、除草谱窄,对后茬有些作物有一定影响;第二阶段,2007年至今,该阶段玉米田间除草技术主要采用苗后化学除草技术,主要采用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二元复配除草剂,近几年,还采用了烟嘧磺隆、莠去津和甲基磺草酮(或硝磺草酮,或氯氟吡氧酸)的三元复配除草剂,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正逐步走向除草谱广、安全性强、机械化操作的技术路子上。

3今后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发展方向及建议

3.1加大塔城盆地玉米高产、抗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目前,塔城盆地玉米栽培技术还存在播种质量差,导致玉米出苗不整齐,大小苗现象较突出,后期空秆率较高,影响玉米密植的成穗率;偏重化学除草,轻苗期中耕;灌头水过早,一般头水早灌10~15d,轻视玉米蹲苗,导致株高增加,穗位提高,根系深扎不够,气生根数量减少,增大玉米后期茎折风险,因此,要针对关键技术点,加大研究示范力度,组装配套,提高塔城盆地玉米单产水平。一是,提高种子质量,要求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净度达到99%;二是加大土壤秋耕深翻,严格按照农艺要求,做好整地平地工作,做到上虚下实,土地平整,无大坷垃;二是提高单粒精播技术,要加快对现有单粒播种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播前播种机械的检查与调试,防止在播种过程中出现漏种、卡种和断条等现象,影响田间基本苗。

第3篇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6参考文献

[1]石其夫,庄召勤,程大勇.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53.

第4篇

无公害蔬菜是指没有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蔬菜,是集安全、优质、营养为一体的蔬菜总称。现根据北方地区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践经验,将其生产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生产条件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摘要:总结了北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要点,如生产条件的选择,进行细化栽培,推广应用病虫害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慎用化学防治技术,以及合理施肥,以期指导北方地区蔬菜无公害生产。

第5篇

常绿灌木,高1~2m,叶革质,叶长0.8~1.4cm,宽0.4~0.8cm,边缘略反卷,表面侧脉不甚明显,花序腋生,花密集,浅黄色,蒴果近球形,花期4月,果期7~8月。性喜光,稍耐阴,浅根性,须根发达,整个生长季节均可移植,喜温气候和湿润肥沃的土地。可耐-35℃的低温,生长缓慢,萌芽力强,耐修剪。

2朝鲜黄杨的生产技术

2.1播种繁殖方法

2.1.1播种时间:朝鲜黄杨种子成熟后寿命较短,辽宁地区播种时间为9月最适宜。秋季不能及时播种,种子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贮藏,以降低呼吸耗损,把自身的养分贮存下来,为胚芽解除休眠的萌动提供物质基础。

2.1.2播种方法:条播时,播种前要进行苗床整理,施腐熟好的农家肥适量(1t/667m2),然后深翻做成宽1.2m的矮床待播。播种时每床开四条深5cm、宽15~18cm的沟,浇足底水后施适量的防地下害虫的农药,均匀撒种,覆土平整后覆盖草帘即可。撒播时,苗床做成宽1.2m、深6cm的槽型矮床,筛好覆盖土和沙子。播种前撒适量防地下害虫的农药和化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然后均匀撒种,30~35g/m2。覆盖上筛好的细土4cm,沙子2cm。最后浇水即可,盖1层草帘,以保持土壤湿润。

2.1.3苗期管理:播种后10~15d生根,11月中旬土壤封冻前盖草帘并覆细土5cm厚,以防冻害发生。第2年3月中下旬,当地温达到10℃以上时撤帘。如发现苗床干旱时,可适时适量喷水增湿。苗期应加强管理,适时除草松土,以减少土壤水分、养分消耗和病虫害传播。幼苗刚出土时适应性较差,整个苗期应注意排灌水,在天气干旱时,适时浇水,尽可能在早晚浇水,每次要浇透,保持床面湿润,在雨季应及时排水,防止幼苗发生涝害。种子采收:朝鲜黄杨在辽宁地区于4月上旬开花,7月中旬成熟,当蒴果由绿逐渐变黄、内种皮变黑即可采摘。

2.2扦插繁殖方法

2.2.1作床。在7月中下旬,选水源条件好,背风向阳,便于管理地块作床,整平后用砖砌成高20cm,宽1m,长10m的长槽,槽内又铺16cm厚沙壤土,上铺4cm厚纯净河沙。河沙可使插穗早生根且生根数量多,而下部沙壤土则可在播穗生根后,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供其生长需要。

2.2.2剪取插穗。8月上中旬,在母树上剪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半木质化当年生嫩枝,剪下后应保持其新鲜,在室内剪成长10cm左右插穗,留叶3~5片,插穗切口要平滑,以利于生根。将剪好插穗基部放到60mg/kg吲哚已酸溶液中浸泡12h,插穗基部浸入5cm即可,不可浸入过长,否则将影响上部叶生长,处理后插穗可提高生根率20%,且根长、根粗、根分布均匀,苗生长健壮。

2.2.3扦插及插后管理。将插穗插到沙中1/2~2/3,即5~7cm,株行距4cm×6cm,插后用手将沙孔摁实,浇透水,床上搭塑料薄膜拱棚,上盖80%遮光度的遮阳网,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温度控制在30℃以下,当温度过高时应及时浇水或通风降温,湿度保持在90%以上。插穗经过50d后,逐渐开始生根。9月中旬可去除遮阳网,11月中旬土冻前用细雨沙土将整个插穗盖上,防寒越冬,次年4月上旬,土壤解冻后,除去盖土,浇1次透水,留床继续生长1年后分栽,成活率可达70%,当年扦插苗可生根2.5~3cm长,次年可生根6~7cm长,扦插苗经过4~5年可出圃绿化。

3病虫害防治

3.1立枯病防治

在播种前苗床每1m2用敌克松1g进行土壤消毒,同时加强养护管理。苗木感病初期向苗床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3.2黄杨绢野冥防治

(1)化学防治。可于5月下旬、7月下旬,人工捕捉缀叶中幼虫或蛹。在成虫期,利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在幼虫为害期,喷施2000倍液的植物源药剂烟参碱或1500倍液仿生药剂灭幼脲3号进行防治。在幼虫危害初期喷洒20%,除虫脲6000~8000倍液;或灭幼脲Ⅲ1000倍液。大龄幼虫喷洒1.2%,烟参碱乳油100倍液或其它触杀剂、胃毒剂进行防治。

(2)人工防治。在成虫危害期,利用其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越冬期摘除虫巢、虫苞集中烧毁;或冬季在被害树的根际周围和根冠下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消灭越冬虫茧。3.3朝鲜黄杨其它虫害危害杨树的其它主要虫害有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杨干象。防治方法:严格检疫,防止虫源进入;选用抗虫品种造林;及时剪掉虫瘿并集中销毁;成虫羽化盛期,喷洒乐果乳油、敌敌畏、广效敌杀死等杀死成虫;用杀螟松或辛硫磷胺乳油涂抹排粪孔或虫道,毒杀成虫或幼虫。

4结论

第6篇

1.1培养基准备

基本培养基为PP,添加6-BA0.05mg/L、白砂糖20g/L、琼脂粉4.5g/L,将各种物质混合后定容,pH调节至6.0,分装到350mL广口瓶中,每瓶装50mL,在压力0.1MPa、温度121℃下灭菌15min,冷却后备用。

1.2材料采集和消毒

本试验取尚未木质化的亳菊茎尖作外植体。选取长2cm左右的嫩芽,去掉外边叶片后,用洗衣粉水浸洗1~2min,然后用流水冲洗30min。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30s,再用0.05%升汞溶液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6次,用无菌纱布把材料表面水吸干后,置于已消毒的烧杯中备用。

1.3茎尖剥取和培养

在解剖显微镜下,左手拿镊子将芽夹住,右手用解剖针逐层剥取外层叶片,直至留1~2个叶原基。将茎尖迅速切下,接种到茎尖生长培养基PP+6-BA0.05mg/L+2%糖上,每瓶接种1个茎尖。为确保茎尖的成活率,整个剥取过程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茎尖培养分2个过程,先置于温度23~25℃下暗培养3d,再在光照强度2200~2500lux的培养室中培养,光照时间12h/d。培养10d后,茎尖开始长大,并逐渐转绿,30d后长成小植株,每个成活的茎尖单独建系。

2增殖培养

亳菊组培苗增殖采用2种方式。第1种方式是采用芽繁芽的方式进行增殖,将启动培养中获得的小芽接种到培养基PP+6-BA0.1~0.5mg/L+2%糖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200~2500lu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30d,增殖比例达1∶4以上。这种增殖方法使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极易出现弱苗,且玻璃苗的比例较高。第2种增殖方式是通过单株切段的方式进行微扦插,将培养的单株切割成1cm左右的顶芽和茎段,茎段带1~2片叶,接种到培养基PP+6-BA0.02mg/L+2%糖中,顶芽和茎段分开接种。顶芽接种7d后开始生长,30d后芽生长至5~6cm;茎段接种后10d左右,侧芽开始生长,培养30~35d后,侧芽生长至4~5cm,然后进行重复微扦插,平均继代增殖比例可达1∶3.5以上。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取第2种增殖方式。

3生根培养

将顶芽或茎段接种到生根培养基PP+IBA0.05mg/L+2%糖中,接种后10d开始陆续长根,同时芽开始生长,培养30d后,长至高度4~5cm、根3~5条、根长2~3cm,生根率可达100%。

4脱毒组培苗移栽

将长好根的试管苗取出,洗掉根部的培养基,再移栽到装好基质(泥炭和珍珠岩以体积比3∶1拌匀)的50孔穴盘中。组培苗移栽至穴盘后浇透水,苗床应搭小管棚覆膜,保持80%~90%的空气湿度,并覆盖防虫网。7d后逐渐掀开薄膜放风,然后浇1次透水,15d后完全除去薄膜,并视基质的干湿程度浇水。30d左右完成组培苗的驯化过程,使成活率达90%以上。

5病毒检测

第7篇

1.1深入研究转炉低氧位控制技术,实现碳、氧全面降低

转炉低氧位控制技术是指顶底复吹转炉脱碳过程加强动力学条件,实现在1个大气压下碳氧反应平衡均匀进行,降低钢水冶炼终点氧含量,减小炉渣氧化性的一种冶炼技术。该技术采用以下两大控制方法。

1.1.1合理控制炉底涨幅,提高底吹效果

控制炉底涨幅不超过100mm,确保转炉底吹效果。动态掌握底吹供气效果,通过数量判断底吹效果是否满足要求。

1.1.2优化转炉超低碳钢冶炼模式

对转炉冶炼超低碳钢操作过程进行优化:1)转炉造高碱度渣,碱度控制在3.5~4.0;2)采用高硅高温铁水,确保转炉操作热量富裕,过程矿石加入量达到5t以上,确保全程化渣效果;3)终点前加入一批石灰,稠化炉渣;4)终点前,提前测量TSO,根据TSO温度调整供氧量,保证转炉终点温度为1710℃左右,保证进RH炉温度满足生产要求,终点碳的质量分数控制在0.04%~0.05%,保证氧含量满足要求。

1.2优化改质剂配比,实现钢包顶渣改质的最优化

和顶渣低全铁含量控制目标改质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钢包顶渣全铁含量,提高顶渣吸附夹渣的能力,提高钢水的纯净度。因铝镇静钢夹渣主要是Al2O3型,根据Al2O3—CaO—SiO2三元系相图分析,将渣成分控制在CaO饱和区,向低熔点区靠拢,具体做法是将炉渣CaO/Al2O3控制在1.7~1.9。优化前,改质剂中铝的质量分数控制在8%左右,改质后全铁的质量分数较高,达到13%左右,改质效果不明显。为深入研究改质剂配比,对改质剂铝含量进行准确计算:转炉终点炉渣全铁的质量分数按17%计算,改质后炉渣全铁的质量分数按5%计算,钢包顶渣按100mm厚度计算,钢包直径为3.3m,渣密度按3.4g/cm3计算。按照生产DDQ转炉加入改质剂300kg计算,对改质剂中铝配比按87/300=29%进行控制,根据理论计算,对改质剂进行了优化和成分调整,增加铝含量,提高炉渣的碱度。采用铝粒30%、颗粒石灰10%、预熔渣60%的混合配比,提高钢包顶渣改质效果。

1.3优化RH低氧位深脱碳技术,稳定控制钢中碳含量

冶炼SPHE,DDQ级冷轧钢等超低碳钢要求RH进行深脱碳处理,针对低氧位深脱碳技术要求,在保证终点碳含量稳定的前提下,对深脱碳冶炼过程进行低氧位控制,为此建立了RH低氧位深脱碳模型。利用该模型并结合RH气体分析仪,对终点碳含量可以进行准确预判。

1.4实施连铸机全保护浇注,提高铸坯质量

根据莱钢板坯连铸机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控制技术,对连铸机钢水进行全面保护。

1)设计全新中间包包盖,增加包盖吹氩功能,在浇注料内布有氩气管道。全新包盖设计成弧形,应用后具有防掉料、防变形、使用寿命高、密封效果好的优点。

2)对中间包冲击区进行全面改造,增加活动小包盖,大幅度减小了中间包冲击区与空气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少了钢水二次氧化。

3)在包沿与包盖接触处和块与块对接处垫约40mm厚的硅酸铝耐火纤维毡,并在中间包盖各孔处使用纤维盖板预制密封件,以增强中间包盖的密封隔热功能,达到全保护的目的。

4)中间包冲击区采用环形氩气装置。主要是在冲击区钢液面上形成氩气沉淀,防止因钢水造成二次氧化。

2效果

解决了连铸机浇注过程中二次氧化大的问题,浇注过程增氮量明显减少,通过低倍检测分析,DDQ级冷轧料铸坯中心偏析、中心疏松、中间裂纹达到了“零”级。

3结论

1)采用转炉低氧位碳氧积控制技术、钢包顶渣低全铁含量控制技术,解决了超低碳钢钢水氧化性强、钢包顶渣改质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采用精炼RH炉低氧位深脱碳处理模型预判终点碳技术,应用废气分析仪,准确判断终点碳含量,提高超低碳钢终点碳的命中率,缩短了脱碳时间,为生产超低碳钢提供了技术保障。

3)应用连铸机全保护浇注技术,钢水在浇注过程中二次氧化明显减少,过程增氮量减少,保护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