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15:05:02

序论:在您撰写全神贯注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可以用那些形容他们。(一丝不苟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全心全意 心无二用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2.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罗丹的资料)板书:全神贯注

3. 自读导语,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要求。根据要求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小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来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在的事。)表现了罗丹在艺术创作中怎样的精神?

3.默读课文,把有关语句画下来,说说体会和感受。

三、全班交流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激发兴趣;教学;措施

G633.91

一、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学习兴趣可提高课堂上学生的认知效果

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内部来源,使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其外部表现为好奇心强、喜欢挑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性。其内部表现为:注意的广度、持久性提高;回忆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思维具有发散性、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水平。实验证明,在两组学生中,第一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认识内驱力,学生自发指向认识对象;第二组用讲述、灌输法,学生在指令下机械记忆。第一组方法对教师而言费时费力,而且在教学刚刚结束的测试中第一组与第二组并无显著差异,甚至有时第二组要优于第一组。然而,在过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再做一次测验,检查知识保持的程度,此时,前一种方法的优势就会凸显。兴趣可以弥补天赋的平凡,也可以使智能优秀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成绩。

2.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降低疲劳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为,“知道自身就是一个激起生动的、不可熄灭爱好的最令人赞赏的、惊讶的奇特进程”。学习者的学习爱好可使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充满热情,构成积极的探求欲望,对信息加工处于无意识的自动化中,或自动控制状况,学习中无须调集太多有意注意,对毅力尽力调集能量的需要降低。一旦问题解决,内涵根究的需求也随之出现,学习者会发生轻松、满足的心情体会,从而对学习的内容乃至学习环境发生接收、亲和之感,较少或防止焦虑、恐惧、惧怕被处分、惧怕失利等负面心情,降低疲惫度,苦学变成乐学。这也恰是我们在新课程变革中倡议的自主、开心的学习状况。

二、如何激发高职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用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高职课程是在初中内容基础上对生命科学的再认识和拓展,是从可视的宏观教学转入微观的分子和细胞,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再加工和发展。赫尔巴特说:“同旧有知识相关的新事物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我们全然未知的事物是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但是,凡是熟知的事物尽管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注意是不会永续的。可以引起我们最大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此为依托,学生不会感觉所学内容是空中楼阁,而是水到渠成地迁移接受,从而获得学习成就感,又进一步催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时,可先演示实验“不同条件下过氧化氢的分解”,学生有初中化学所学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方法――加催化剂,而感知和理解酶的作用就顺理成章。如在讲“免疫调节”时,由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感冒,到世界闻名的“泡泡男孩”大卫・菲利浦・威特,他们都是怎样发生的?是免疫系统出现了哪些问题才导致现在的结果?他们的免疫系统和正常人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和免疫调节相关的信息,对此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以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有人把兴趣视为“隐性的学力”,兴趣的广泛性与强度意味着一个人未来学习的潜力。因此,兴趣要激发,更要培养。不同学科都隐藏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巧妙实施。如高职在讲“高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时”以游戏情景导入,数三角形个数,由几个到几十个、几百个,学生都可以直接数出来,当数量增加到几十万几百万时怎么办?一时间学生激动万分,建议纷呈,有的画正方形样方,有的把印有图形的纸折成多等份,还有学生用水杯盖子画出图形取样……由此引入估算法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3.利用课堂小游戏激趣

针对学生上课小专心听讲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比如,“开火车”,分角色朗读课文,来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上《全神贯注》这一课时,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学习,使学生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以及从中学雕塑家罗丹那种对工作认真、一丝小苟的精神。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大意是“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塑像,竟然忘了他请来的客人茨威格”,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理解“全神贯注”我认为是难点,那么怎么突破这一难点昵?我先找了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来让学生体会“全神贯注”的意思,但这样效果还是小尽如人意,我就想是小是来个角色表演。我一说分角色表演,学生们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大家都踊跃举手,争着抢着担当角色。我叫了两个在班里比较幽默的男同学进行表演,没想到扮演罗丹的男同学把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塑像的表情、动作、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出乎意料。表演完后,教室里一片掌声,学生们个个乐得小得了。表演完后老师再问“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学生们都小难理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化难为简,老师小用强调专心听讲,小用组织课堂,所有这些已经吸引了每个学生。

三、结语

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接受自己所讲的知识,并让他们真正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求知识。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教师积极探索并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与方法,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过程中,这显然是每位教师要积极探究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生 习惯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7-02

新课标的逐步深入推进,不仅影响着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也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接受理念和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要求下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如何适应挑战。我认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什么是学习习惯?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那么相应的学习习惯,应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回顾总结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加之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我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提前对教本和有关方面的信息做出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认真预习的学生会对相应简单的知识层面有初步掌握,也会对较难的领域产生自己的疑问。预习的过程既是一个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逐渐培养了学生敢质疑、敢提问的好习惯。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对课堂教学目的顺利完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复习是完成新知识内容学习的重要环节。子曰:“温故而知新。”新课学习结束后学生的知识记忆停留在短时记忆中,研究表明短时记忆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后很快消失。而如果对短时记忆的知识进行有效复习就会成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终生记忆。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品质,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给学生如:直观形象记忆法、谐音识记法、特征识记法、歌诀识记法、列表识记法、归类识记法、重点识记法、活动识记法等。

二、勤于思考,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学习时勤于思考,全神贯注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缩短单科的学习时间。全神贯注,是对小学生注意品质的要求。而小学生阶段低年级学生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具体生动、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这要求低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有耐心多花心思。而且适当的监督管理、约束、强迫是必要的。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起来,教师和成人需要长期逐步培养,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向内部控制这种高水平的有意注意发展。

现在学生学习的课业种类多,如果没有全神贯注的好习惯,作业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不仅降低了作业效率更浪费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一写作业就叫苦连天的原因。不过客观的讲,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也要科学合理适量布置。

除了在作业时需要全神贯注的精神,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全神贯注也至关重要。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的《学弈》一课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部分是交往内驱力向内部动机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进而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其次要对学生的参与多给予口头表扬或激励式奖励,“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对学生的鼓励”。改变课堂活动只是“好学生”的活动的教学观念,多给予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参与机会和信心。改变“等待学习,等待答案式”的课堂学习习惯。

四、敢于创新,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课本质疑。而要做到这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于教师的指导,在于教师能放下架子与面子,在于教师的鼓励与参与。事实上,这才是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关键。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小学生在行为上监督、约束、正确引导,反复训练。且这个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学生的习惯养成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实情,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在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的精神所激励。

2.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第5篇

1. 《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声乐作品)

2. 《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器乐作品)

3. 引导学生围绕“钟声”这一主题搜集相关音响资料

[课时] 1课时

[年级] 小学三年级

[设计思路]

通过以聆听寻找感受、聆听引导发现、聆听引发想像的审美活动进入音乐审美观察、音乐审美体验;通过模仿积累经验进入审美反应;通过表达、分享、交流进入体验表现;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进入课余生活,关注形成性评价,促使学生的审美体验程度不断加强。

一、教学目标

1. 能初步感受教科书中几首歌曲(乐曲)的不同风格及情绪,能用肢体对不同的韵律做出适当的反应。

2. 能记忆音乐主题,对表现钟声的音乐有兴趣并乐意搜集和聆听相关的音乐。

3. 能够较流畅地歌唱《钟声叮叮当》,表达人与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进入感觉体验和知觉反应,调动音乐思维和音乐感知能力,注重关注表现钟声。

三、教学过程

(一)聆听寻找感觉

1. 进入知觉反应。按以下顺序连续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钟声叮叮当》、《灵隐钟声》、《美丽的黄昏》(不做课题提示)。

方法:提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最吸引你的音响部分可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比如走、跳跃、摆动、敲击等”,“在聆听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呢?”“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2. 组织交流聆听后的印象和感受(语言描述、肢体表示、声势表达等)。教师在此时观察全体学生的知觉反应情况,判断出有多少学生对四首歌、乐曲的韵律、表现钟声的音色、钟摆的节奏、特殊表现力的音响做出知觉反应和表情。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初步表达对情绪的感受。

(二)聆听引导发现

1. 提示课题,观看课件中描绘教堂、寺庙的图片,并再次仔细聆听四首歌曲(乐曲),按着歌曲(乐曲)的顺序出示各曲标题。

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在聆听过程中听到的“钟声”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这种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可用肢体表示)。每一首歌曲(乐曲)都有独到之处吗?它们又有相同之处吗?哪首乐曲表现了我国寺庙的钟声?与其他的“钟声”有什么不同?谁能哼唱最感兴趣的曲调?每一首歌曲(乐曲)的速度有变化吗?(可用自定义符号记录)。

2. 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

3. 听辨、模唱、记忆其中一至二首歌曲或乐曲的主题曲调(由教师变化顺序弹奏)请学生用手势画出旋律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聆听和歌唱过程中对所观察到的各种有表现力的音响特性有所反应。通过对四首音乐作品的综合听赏,初步感受作品风格的不同,引发学生在美妙“钟声”音乐中的无限遐想,从而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三)聆听引发想像

1. 讲《哈丽・亚诺什》组曲的故事,要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师生用不同的语言(力度、音色、速度等)有变化地多次弹唱《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曲调。

2. 听辨、记忆主题曲的主奏乐器音色(木管、钟琴)引发想像其节奏如同钟摆的滴嗒声。

3. 再次聆听全曲。提示学生“主题曲出现过几次,每次主题曲出现后音乐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主题曲出现时立即模唱并用肢体做即兴反应,每次最好变换动作。)

4. 组织学生在复听乐曲中交流想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中想像、想像中聆听,引导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在音响世界中,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体验,进一步促进知觉反应延伸。

(四)模仿积累经验

和声音程游戏。教师用电子琴(有音色分离功能)分别以低音钟琴(低声部),持续音色演奏(高声部)《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分别以个人、小组、全体追逐各声部的音响,用(听唱与看谱相结合)的方式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注意:低音声部进入的时间)。

设计意图:在聆听、模仿、观察、反应中,“用思维和感觉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力的音响当中”,加强审美体验强度。

(五)表达分享交流

1. 再次聆听《钟声叮叮当》。提示:“歌声中的小朋友是用怎样的语气把钟声唱得那么美妙?”(“当”字的发声要有敲击、回荡效果,次强拍起句的语气。)“歌声表达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2. 教师带领学生在聆听中用二拍子指挥图示随此曲的拍律挥拍。

3. 教师朗诵几小段描述钟声的诗歌,诱发学生在描绘钟声的丰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语气的变化,进入情景交融的内心想像。

4. 演唱全曲。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歌唱,在熟唱后,教师歌唱低音声部,师生合唱,在歌声中分享欢悦。

设计意图:培养有语气地歌唱,是有表情地歌唱的前提。

(六)课余延伸内化

师生交谈:今天的音乐课,我们用心聆听了用什么(音乐)表现的钟声呢?我们从这些音响效果不同的(钟声)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还能发现哪首歌曲或乐曲有哪些不同?譬如(乐器音色、表现钟摆的节奏、表达情绪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请同学们想办法、出主意,我们怎样能探索这些呢?(学生交谈)

教师提示:多用心去听;边听边做纪录;可以用肢体模仿;还可以写音乐日记;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听赏。

教师:同学们,时间象征着生命、生活,全世界的人们对此充满了希望,还有许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是描述钟声的。请同学们去搜集吧,别忘了,下节课将搜集到的资料带来,大家一起分享。

在《钟声叮叮当》的歌声中下课。

评析

用“听”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这是一节课以“钟声”为题材的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培养音乐兴趣―――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也有所创新。

一、在活动中感受和表现音乐

整体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在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听觉感受和听觉表现的。这不仅仅符合听觉艺术的学科特点,而且体现了“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如:课始播放以“钟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提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最吸引你的音响部分可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比如走、跳跃、摆动、敲击等”。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而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直至用肢体、表情、人声以及各种声响表现音乐。 孩子们是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了音乐,是在活动中表达了对音乐的审美反应。

二、注重模仿、积累音乐体验

模仿、逐步积累音乐体验,突出了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和有效途径之一。该课在“和声音程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弹奏电子琴(有音色分离功能)分别以低音钟琴(低声部),持续音色演奏(高声部)《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这些饶有兴趣的音乐活动促使学生在聆听、模仿、观察、反应中“用思维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力的音响”。加强积累音乐审美体验强度。

三、突出师生分享交流和课外的延伸

“教师郎诵几小段描述钟声的诗歌,诱发学生在描绘钟声的丰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语气的变化,进入情景交融的内心想像”、“教师唱《钟声叮叮当》的低音声部,学生唱另一声部,在歌声中分享欢悦”等。这样的师生合作的学习,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一员,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亲切、坦诚的交流,与学生共享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将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关注从课上延伸进入课余生活,更加关注和体现形成性过程与评价。

几点思考:

第6篇

关键词:flow理论;教学改革;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664-02

On the Flow-based Teaching Reform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in the Newly-upgraded Universities

YUE Xiao-h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flow theory can make the instruction take place in a light and pleasurable sett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teaching approaches to teaching the C programming course, namely, to integrate various teaching media technology and adopt the teach? ing method of mingling the experiments into classroom lecture, to let the students“learn from the process of doing, do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enjoy after doing”, finall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programming thoughts and capabilities.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flow; teaching reform; programme design

1 flow理论概述

我国从古就有“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乐于做某事时,就会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忘乎所以,乐也从此而生。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领导的团队对此心理现象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研究,将这种独特的心理现象称为flow。他认为当一个人处于flow状态时,不仅乐于做事,而且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1.1 flow的定义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对Flow的定义有过两种不同方式的描述:

“当人们全情投人时,获得的一种贯穿全身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动作与动作之间似乎受到一种内在逻辑的指引,而无须行为主体进行有意识的干预。他感受到的是贯穿各动作间的一股整体的流,并受控于自己的行为。此时,自我和环境之间、刺激与反应之间、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1]

“参与者进入的一种共同的体验模式,在其中他好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1】在我国,研究者将这种flow状态翻译为“心流”或“沉浸”。

1.2研究成果

1)通过大量资料的研究,最后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及其团队给出了“挑战”与“技能”的八种组合关系(如图1)。

随着挑战与能力的关系转变,个人的体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当低能力高挑战时,产生的是焦虑,低能力与中等挑战时,产生的是担心,低能力与低挑战时出现的是淡漠。中等能力与低挑战相遇出现的是无趣,与高挑战出现的是惊悚。而高能力与低挑战出现的是松懈,与中等挑战产生的是掌控。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2)心流活动的特点

有助于心流产生的活动,称为“心流活动”,因为这类活动令人感受到心流的出现,它可以让人全神贯注在明确、相关的目标上,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1)目标明确是心流活动的第一特点。活动具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2)立即回馈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刻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3)接受的挑战与个人能力要相互平衡。当能力与接受的挑战出现差距时,通过查漏补缺,学习新技巧或提高挑战难度,才会通向高挑战高能力的心流状态。(4)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心流活动的又一特点,人只有在全神贯注的做事时,才会丧失自我意识,对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反馈有反应。

3)心流活动产生的范围

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及其领导的团队近年来通过对美国青少年及成人日常生活的研究发现:[2]人们在有些娱乐中能够获得较高的心流体验。出乎意料的是:成人或青少年在工作或学习时,快乐的程度通常不及平时,动机也较薄弱,但注意力却十分集中,心智运作的投入程度高居一整天各项活动之首,通常也是心流频发的时刻。

2运用flow理论,实施计算机语言类教学的改革

1)组建一个多种媒体共用的计算机室,提供一个互动的、易于产生心流的教学环境

人们所处的空间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环境能够激发灵感。组建一个多种媒体共用的计算机室(如图2),让学生处于教师机控制之下的实地编程环境下学习。从简单基本的语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小例子,学生们都可以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教师也可以扩展性的为学生随堂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分难度的编程问题,让学生进行现场求解,调试成功的学生可以将答案上传给教师,由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讲解。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目标明确,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不仅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牢固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和学习兴趣。对于难以用多媒体展示、需要学生深思、感悟的过程、或概念,教师也可以利用黑板,边讲边做,提示问答,让学生理解掌握。在这样的一个现代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组织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高效,更快捷。

图2

2)讲授与实验合并授课,给学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能够编程练习调试的语言学习环境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特点是它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具有可操作性,而课堂中的讲授既是教师有一台教师机可以当场演示也无法使学生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久而久之,就会对该课程产生厌倦的感觉,从而失去了最初的兴趣。合并教学时,有以下优点:

①教师做到精讲,学生能够多练多做。

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可以立即编程操作验证,这样就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去做。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能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心流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②教师随时解疑演示辅导,学生现学现用现问。

对于课堂问题的处理,教师可以使用演示、讲解法解决学生中普遍出现的知识性问题,也能针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学生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问,随时调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差距。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指导,交流。这种多边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互助协作能力,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环境作用下,友谊诞生,人际关系融洽,学生对所学内容讨论热烈,心致盎然。

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从未受过算法设计训练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及时有意识地加强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讲授一些常用算法、典型算法,为以后编写程序、软件设计奠定基础,同时熟练的掌握算法,也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程教学以“研究型”教学为主,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编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强调“从做中学”,有目的的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案例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的完成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编程思想的建立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第六章循环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做:基础知识的教学:采用启发式中的问题引入教学,寻找典型实例,给出算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例,黑板归结算法。利用引导法指导学生在学生机上编写应用程序。在这个阶段,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教师的工作处于主动。在第二阶段,循环结构算法的问题实现。许多问题的算法都需要用循环来处理,例如排序法,穷举法,迭代法等,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算法,给出问题的流程图,学生组织语句写出程序。鼓励学生设计算法,探讨实现的过程,从中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活动的主动者是学生,他们分析算法,相互交流,自己动手编写程序。第三阶段,程序项目设计:课内安排设计项目,给出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在指定的书籍、网络、课件查找相关知识,写出项目设计报告。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4)整合教材,精选内容,加强课件、网络建设,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优化设计。对于教材中不完善的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予以适当、适度地补充。以研究型学习方法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课件、网站。通过公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上载教学讲稿、授课课件和演示案例,开设问题讨论空间和教师答疑信箱,实现了传统教学的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为学生的自学、复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了实时和非实时的通道。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

[2]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生命的心流[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3]胡燕.网络课堂教学研究[J].电化教学研究,2010(7).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组织;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97-01

面对新课程赋予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方式,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英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成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注意策略,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课堂上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学习中一丝不苟。二是指导学生运用组织策略,建构英语知识。三是指导学生掌握交流策略。指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四是指导学生掌握监控策略。教会学生对自身采取的学习策略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对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优化学习过程。

三、教师应成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首先,教师要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变为编制、组织、实施、评价课程的主人。要善于开发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加工选择、利用。第二,加强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第三,拓展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和渠道。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重要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第四,开发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关于英语学习的信息量很大,但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上不可能全面地反映,需要教师大力开发。

四、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师生角色上,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在课堂交往的方式上,教学设计要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在发展能力上,教学设计要倡导学习的创造性,形成创新的本领;在教学结构上,教学设计要强调合作、竞争和个体行为兼容并存;在教学评价上,教学设计要坚持对学生的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