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4:55
序论:在您撰写检验科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教学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二年级开设分析化学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凌和王淑美主编的分析化学上册和下册,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现状
本人在我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学习了基础化学,没有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因此,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还有很多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转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此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数学公式,但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一没有学过高等数学,部分公式理解起来吃力。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六个实验项目和药学类专业一致,与临床检验联系并不紧密,专业相关度低,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此外,由于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型实验,且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实验中所需的试剂都是由实验教师配制准备好后供学生使用,学生参与的实验并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的实际体验并不好。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一)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时
分析化学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实验教学为26学时,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无论是理论教学课时还是实验教学课时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受到课时限制,要不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调整,要不就只能给学生讲授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4],而不能就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进行扩展,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感受不到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在医学检验的过程中体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5],提高教学效果。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课程设置的探讨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于第一临床医学院,而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由药学院承担,课程的设置不是很符合实际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之前,任课教师应该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负责人员充分沟通,优化教学体系,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适当减少滴定分析的教学内容、增加色谱法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是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而言,并不具有针对性,应重新选用教材。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项目设置的探讨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应该尽量与临床医学检验接轨,以培养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应该更新实验项目,减少滴定实验项目的学时数,提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学时数量,并增加原子吸收光度法和色谱法中相应章节的实验,如学时紧张,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方式,间接增加学时数量[6]。此外,应该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让学生独立准备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试剂,如果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分组的方式。
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结合实际,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和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7]。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将“人体血清钙指标的测定”引入到配位滴定法的课堂教学中[8],围绕配位滴定法“能不能测人体血清钙?”、“为什么能测?”和“怎么测?”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和掌握配位滴定的理论知识,感受分析化学对医学检验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
在每章理论课结束,要求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并书写好预习报告,老师在实验课开始前要予以检查,实验课时,老师只要简单讲解一下实验的内容、强调关键的步骤即可,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让学生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解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去,避免有人做有人看,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实验考核
现有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主要是依据出勤、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计算分数,这种考核不能够真正地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内容和技能,同时也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不够用心,因此,应该在所有实验课结束后增加实验考核,让学生在平时实验中感受到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对疑惑的地方主动向老师提问,主动掌握实验技能。
[关键词]农林;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库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我国农林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为例,每年有过一半的大一新生(近3000人)要学习该课程,足见其在农林院校的重要地位。一般有如此多学生的课程都会采用统考的方式考试,因此试卷的全面性、公正性、区分度和客观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某些原因,部分农林院校仍以人工命题的方式出卷。人工命题方式有其优点,但在当前信息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其缺点越来越突出。首先,人工命题往往易受出题人的主观影响,存在对课程内容覆盖面不全、难度把握不好、重点不够突出、题目容易跟往年类似或重复等缺点,对学生的考查不够细致,区分度可能也不好,达不到考试目的[1]。如果情况严重,甚至可能造成教学事故。其次,人工命题容易出错,如符号错误、分值错误、数据错误等。出题人的责任心不同,试卷的质量往往差别很大,责任心强的教师出的试卷质量还比较高,但责任心较弱的老师所出的试卷质量则不能保证。再次,人工命题效率低、成本高。命题一般在教师课程未结束的时候同时进行,教师在上课之余,要花很多时间命题,往往是人付出了很多精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可能也没有得优良的试卷[2]。
1试题库系统结构
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科技爆炸的时代,电脑、手机和网络已是我们日常生活、教学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农林院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建立计算机试题库系统。试题库系统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计算机试题库系统可有效避免人工命题的诸多缺点,如实现教考分离,更好把握课程内容的覆盖、难度分布、重点突出、不易出错等等[3]。再次,机器出卷效率高,只要设置好一些基本要求,就会很快组成试卷。另外,试题库系统还有其他方面的用途,如满足学生的日常练习,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利用试题库系统出一些较简单的练习题,供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之用。最后,考试完之后,考试情况可以反馈给试题库系统,进一步改进试题库系统,那么以后的试卷会越来越好越客观。当然电脑组卷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结合电脑组卷和人工修改,即可结合二者的优点,得到一份优秀的试卷。建立一个优秀的试题库系统,工作量巨大,需要大量细致长期的工作。总的来说,试题库系统首先应该有一套优秀的试题库软件,然后问题就在于要采集大量试题,最后就是管理与参与者的长期完善。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所示,应该包含四个基本子系统,即题型管理、试题管理、用户管理和组题管理子系统[4]。题型管理子系统可以设置加入不同类型题目,除传统的填空、选择、判断及计算题之外,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题型;试题管理子系统对试题进行管理、设置难度、归类等,如批量输入试题,设置修改难度系数等;通过用户管理子系统可设置不同权限的用户,用户通过网络可以登录系统,根据要求使用系统,保证多用户使用,同时保证安全;组题管理子系统可以设置不同组题方式,产生试卷。另外还有试题质量评价模块,为考完试后进行评价反馈而设置。
2试题库系统软件
试题库软件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即商业软件和使用者自己编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化学工作者来说,编写一套较好的软件有一定难度,故采用成熟商业软件比较可行。不管那种方式,试题库软件系统应包括以下方面:(1)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管理,功能齐全:试题库系统不仅管理员使用,普通老师也要用,如出一些练习题、小测验等。大多数化学老师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因此简单易用的界面能为更多人使用。界面简单易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如题型的设置,普通的选择、填空、判断、计算题必不可少,还有其他题型,如概念、证明、小论文之类。另外用户管理、组题出卷等都要包含。每个题目设置相应的难度系数,组试卷时根据难度系数的分布情况组卷,这样考试时一般都会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难度系数可由管理员修改。(2)化学语言友好:由于化学试题必不可少的出现化学语言,如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中热力学部分的热化学方程式、热力学函数关系式,原子分子结构部分的分子杂化轨道显示、化学分子结构式,四大平衡对应的滴定实验示意图等。因此试题库软件应该正确显示这些化学语言,兼容CHEMDRAW等化学软件绘制结构图,而且必须是WORD软件友好的软件,以正确显示化学语言和数学公式。(3)网络题库:试题库系统不仅在考试时使用,平时也要发挥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本中的练习题非常有限,学生可能需要做更多些练习题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试题库系统可以提供网络练习接口,让学生可以更灵活地获取知识。另外网络题库可以发挥其交互的优势,让学生和教师更好的交互反馈。(4)安全性: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因此试题库软件的安全性一定要高,如果出现试题泄露、黑客入侵等情况,将严重影响教学工作,造成教学事故。因此,软件系统一定要提供良好的安全性。
3试题采集
试题库系统的另一大关键就是试题的数量和质量,即试题采集。大量试题需要大量人员完成,是一个大工程。有经验的老教师承担试题的核验、确定难度系数、试卷的把关等工作,其他老师可搜集试题,试题翻译,试题录入及管理等工作。系统管理可由几位老师承担,每位负责某种题型。试题采集是最为繁琐且庞大的工作,必须由多人承担,按章节划分,每1至2位老师负责一章,结合科学前沿有趣的东西,收集翻译编写题目。试题采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已有资料。西农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命题近年都由不同老师轮流命题,教师一般都有出题经历,有一定量试题资料,因此首先将每个老师的试题资料收集、归类,就是试题库的基础试题。(2)外文课本翻译。相对于国内课本,国外教科书或参考书中一般都有大量题目,可以联系版权方,获得题目的使用权,然后进行翻译。(3)自编题目。组织教师自己命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特点,负责某一章节试题的编写。(4)另外,试题库的题型可多样化,不局限于考试,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写小论文,将小论文的题目也可加入试题库共享。
4不断实践、反馈和改进
试题库系统是不断建设、实践及完善的长期工程,每次组卷考试后,根据考试情况进行反馈,然后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修改,如难度调整等。另外,每年都应该往系统里加入一定量的试题,淘汰陈旧试题,保持更新。经过几年的改进完善,最终会建设好一个优秀的试题库系统。
综上所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是一门农林院校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应该充分重视其考核方式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实现教考分离,淘汰陈旧的人工命题方式,有效组织起来,建设试题库系统进行组卷考试。
作者:蒲亮 张忠 王文己 杨正亮 单丽伟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袁东华.高校试题库、试卷库建设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3,4:77-78.
[2]陈红兵,贾俊仙,武英耀,等.创建农业院校化学网上试题库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8(12):50-51.
一、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一)改革课程结构,构建教学新体系
由于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部分内容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了更好地发挥两大基础课各自的优势,减少教学内容上不必要的重复,教学中应首先抓住这两门课程的结合点,使知识揉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内容联系最紧密、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2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即在新体系中首先介绍溶液中四大化学平衡的定义、性质及特点,然后将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应用分别穿插在其中,将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作为四大平衡理论的引申部分和应用过程,达到内容简练、完整,思路清晰、明确,重点突出,加深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新的化学课程体系以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将化学教学内容重新调整,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和分析检验基础理论等。二是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训、分析检测(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将实验内容、操作技能及应用等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减少了教学中的重复和脱节现象,有利于教与学的有序进行。
(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随着高职院校单招政策的实施,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础薄弱的状况,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化学在科学中的应用等知识不太熟悉,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作为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与高中化学跨度较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学习困难很大、无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前补充与中学内容衔接的相关知识,以缩短中学到大学的学习适应期。讲授过程中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注重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对有规律和共异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三是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既增强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又拓宽了课程知识面。引入自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安排学生自学,课前列出自学提纲和要求,并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通过辅导答疑方式,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探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化学发展的要求,应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将学生已学的基础学科理论与实验方法有效融合后开设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前,由教师提供测定样品及相关信息,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讨论、讲授,给予正确指导,并鼓励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设计分析方案、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由教师给予及时正确指导。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深感实验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实验中应付了事或盲目操作等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资格考证结合,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实践教学中,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时重视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培训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相应专业的上岗资格,又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实践证明,受过培训并获得“双证”的学生,其专业和技术素质高,用人单位满意。
(三)实施工学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资源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 信息智能化 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模式必将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将逐步形成。这种转变不仅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地提升,而且将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专门机构,是一个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冲击的领域,必然会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沿阵地。智能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迈向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的构建部分[1]。现代高端技术形成的智能化教学模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弊端,是我国高等基础教育改革重要部分和高等本科应用型院校走向现代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重要举措[2]。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智能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形式和作用进行研究,并构建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应用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基本框架。
一、信息智能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和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被动的心态。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两种现象:一种是对老师和书本盲目崇拜;另一种是对老师盲目抱怨,把学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向老师。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久而久之,求知的积极性和勇气慢慢失去。这就等于移走了创新型人才赖以孕育和成长的全部土壤。问题总结为:(1)教学资源严重不足;(2)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3)虽然一些好的教学制度、培养方式在一些高等应用型院校得到推广,但是始终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4)教学效率低;(5)智能化现代教学设备和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优势
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1]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信息智能化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和学习平台,让学习者充分便捷地体验动手操作和设计创新的困难和兴奋[3]。
三、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建设的具体举措
1.工科类课程体系改革
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标准的内涵和要求,高等本科教育培养应充分结合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层次并结合当地职业市场特点及产业结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模式包括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标准,因此课程教育体系改革必然紧紧围绕其所基于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现代信息化、智能化产业技术涉及面广,对传统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必然促使高等教育下培养的人才综合要求提高。鉴于此,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必然随之发生改变[4]。
针对某高校新兴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基础较薄弱,因此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时代要求下的人才培养形势更严峻。基于该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结合信息智能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应引入现代化课程,向着有利于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教学资源建设与专业发展及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
任何课程教学都涉及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应当通过综合利用网络、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建立基于Internet的智能化网络教学平台和兼容于此平台的智能化课件,协调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使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有效实施教学设计、组织、调整、管理和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发挥应有的作用。
尝试建立:(1)智能化教学平台。以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引入UG、CATIA专业软件,利用其强大的CAD/CAE/CAM模块整合理论教学与模拟教学资源。(2)智能化课件。以课程的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为一个小的模块,以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教学章节)或认知规律为线索构建知识系统。使其教学内容被组织成包含文字、表格、图片、声、像等多媒体构建超文件(HTML文件),发挥出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育的优势。比如:配合各单元内容建立习题库,提供各种形式的习题及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定制使用专业门类网站;对习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类型的特点设置作业;在习题库的基础上建立相对习题范围较小的试题库和答案;针对学习者在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中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解答。(3)师生无缝对接软件。考虑到教学秩序的维持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智能化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出勤和学时量,引入网页签到实时反馈至教师建立的对应课程微信公众号终端,实行教师与学生的无缝对接。
3.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不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上。一个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则由课程间的依赖、衔接和配合构成。而实践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车辆工程专业因其特殊的背景,更需要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书本与实践的结合使学习者完全深入领会“想和做”的关系,形成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为此,车辆工程专业应着重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通过智能选课系统,建立虚拟实验平台,进而重点进行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践教学竞赛及学生动手比赛,建立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以零部件理论设计模型参数化分析数字化加工为主线的模拟实践创新应用平台。同时加强与地方汽车企业的校企合作,让教师和学生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学习,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四、结语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造就了全新的教育环境,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学成本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智能化教学模式将成为新世纪高等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蔡雪梅.试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远程教学模式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2).
[2]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27).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学校中作为一门小学科,学校和教师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强。特别是许多农村中小学,往往把信息技术简单等同于计算机教育,甚至不知道从何抓起,出现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或“放羊”现象。有的甚至变成了学生的游戏课等,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等等。归结以上这些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规范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评价等引起的。另外,就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知识结构相对较新,但教学经验明显不足,非常迫切地需要有一套基本的学科操作要求来规范他们的教学行为,以引导并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养。本文接下来就根据浙江省教研室最近出台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如何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从而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工作更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概念界定
教学规范是搞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最基本途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定义为:积极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从规范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准备与教学设计开始,以规范课堂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为重点,通过规范的教学测试与评价手段,从而实施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之目标。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的措施与着手点
1.积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首要的是教育理念要进行更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实验与实施的主力军、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验的成败,所以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来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主要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素质教育观,调整好教师角色和转变教学行为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合理的评价等各方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具有了适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开展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从教师的课堂准备与教学设计开始
更新后的教育理念只有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所以规范教师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设计就是规范化信息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深入理解和钻研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熟悉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从“三维目标”进行考虑,要符合学情;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根据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备课中要合理选择与组合“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游戏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备课时学生的作业设计也应充分考虑。
(2)教师每学期应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学情和环境分析、主要措施、活动安排和教学进度表等内容。
(3)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检查计算机、网络等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在上课前将教学中要用的相关资料复制到学生机,并做好调试工作。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以课堂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为重点
信息技术课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机会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此,我们要努力规范地做好以下几点:
(1)规范课堂教学引入时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情境创设可以采用“问题提出”“现实情景”“场景模拟”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2)规范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
(3)规范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
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实时将教师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步骤进行广播教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应随意中断他们的操作练习而进行讲解,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邀请操作熟练的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进行演示,做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可以说规范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有助于减轻老师的课堂负担,做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4)规范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让学生机安装还原卡、通过屏蔽和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机的管理、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玩游戏(前提是先完成学习任务)一些措施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从而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5)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同时,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6)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
规范“板书”设计应着重体现四点:①选择板书的形式要准确,体现教学意图;②板书的内容要精,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能够画龙点睛,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③板书文字精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④注意板书的易操作性,辅以适当音响、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以规范的教学测试与评价手段促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化
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要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教师评价时还应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订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另外,教师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或测试手段、方式最后都要及时统计、分析和反馈。规范化的教学评测将促进规范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5.其他促进教师规范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的有效方式
(1)利用行政化管理。根据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地方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规范,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并利用一定的监督机构和激励机制使之有效地执行,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规范的教学行为。
(2)利用校内的学术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学校可以通过年级组、教研组等基层组织来进行教学规范的指导。如通过教研组内的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带动组内教师;通过组内的共同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形式,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规范。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向规范化的轨道,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也可使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有经验可循,确保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的教学和人才、网络资源的浪费。让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做到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实施课程,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徐丽萍博客.初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范..
[2]李日舟.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3.5.
[3]刘元宗.课堂教学规范与评价探析[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s refined manage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eful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and refine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re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reducing teaching, but emphasizing the process, and thus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inally building up refined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 精细化;课堂教学;机制构建
Key words: refined;classroom teaching;mechanis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63-02
0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保持学校的竞争力将越来越重要,学校作强作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精细化的管理将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学校发展有很多因素,但内部管理依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洞察市场行业的变化、如何制定对应的方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创立品牌都是可以通过到位的管理来加强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应变能力,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将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有其重要意义。
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起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管理战略的永远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泰勒科学管理思想。泰勒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劳动的方法和标准化进行研究,然后提出了标准作业的方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战后,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技术也变得日趋复杂,不仅大大缩短了产品换代的周期,更大大增强了社会化协作,这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此时,一批专家学者在经济领域引入了严密精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用来解决企业管理上的种种问题。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为了将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求抓细并量化每一项工作。“精”就是要切中要点以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具体量化、考核以及督促和执行管理标准。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落实以及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
2 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构建
企业随着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一大批企业正在积极寻找对策并苦练内功,慢慢的走上了精细化管理的道路,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海尔。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企业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在具体操作层面和个别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原理与内在规律是相通的。为此,利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构建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也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把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构建起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我们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2.1 精打师资队伍,细化能力标准 著名管理学家汪中求说“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更多的是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者,要推进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让教师理念上认同是首先要解决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三个环节进行精心打造:一是严格把关师资引进,引进各行业的能工巧匠;二是加强岗前培训,转变教育理念;三是强化过程控制,及时关注教师平时的教学,并进行指导和监督。
2.2 精理教学内容,细分岗位需求 客户有需求,才有产品生产;岗位有需要,才有学习的必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也是关键的一步。对精细化教学管理,与传统的“推式”原理刚好相反,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来“拉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在教学内容梳理方面把好两个环节:一是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结合行业、专业、岗位调研,汲取行业企业专家、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现“课岗证”融合;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充分发挥专兼双师教学团队的作用,做到“两个引入”,即“引入行业标准、引入企业编著委”,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教材,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实用性。
2.3 精设教学过程,细备课堂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传统的备课重点是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备课仅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的。精细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为:第一,考虑这堂课程准备安排几个学生活动,每个活动应当如何安排;第二,考虑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当怎样指导学生,怎样与学生产生互动;第三,考虑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或者遇见那些问题,老师应当如何进行控制和评价;第四,将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课堂教师临场发挥且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但是即便准备在充分,在课堂上还是会遇见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课后教师通过反思进行二次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记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闪光点和困惑。我们倡导这样的备课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他不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更是改进课堂教学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2.4 精改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者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无论教师教的多苦都是无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习很苦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那么这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影响下能否主动的构筑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知识是死的,如何运用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学习的精髓所在。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教学,求新求变,坚持一对一的因材施教。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体验式教学”等不同授课方法,做到目中有生,以学生为中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语言风格的幽默感,课堂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在精细化教学过程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
3 结束语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教师往往特别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忽视研究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忽视研究如何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将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引入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精心地组织教学,精细地实施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减少讲授,注重过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起精细化课堂教学管理机制,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念怀.精细化管理Ⅲ[M].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教学设计;整体设计;单元设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8.5;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2
0 引 言
所谓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1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传感器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性质的分析,即明确课程的学时、学分、授课对象和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即明确课程总体目标以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拓展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即明确授课内容,确定具体授课项目,包括引导项目、主导项目和拓展项目等;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即明确每个项目的所需课时,每个项目应该完成的任务,每个项目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完成每个项目所需的知识整理与每个项目需要用到的训练方式手段、训练步骤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课程进程的设计,即对整个学期进行计划,设计每次课程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第一次课授课过程的设计,第一次课程非常重要,需要明确整个课程的方向、整体构架和教学环境;考核方案的设计,即明确整个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比如考核内容都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分值占比,每个训练项目的考核内容等,考核方法又分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过程考核、期中期末考核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用;授课环境、硬件设备和所需工具材料等的设计。
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适合在一个课时内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而单元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教材中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章节或单元以及综合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时安排方面,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利用一个课时就能实施完成的,而单元教学设计中一个单元的内容一般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在教学形式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般只有一种教学形式,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根据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需要设置,通常包括多种教学形式。
《传感器技术》课程采用单元教学过程设计,通常需要多个学时才能完成一个单元内容的教学。该课程以项目实施为载体,进行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同学间与同事间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其中,线上学习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即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学生管理,在课程“教与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使之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以促进“教与学”;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与学”的各要素中,如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既成为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对象。
没有科学教育不能成其真,没有道德教育不能成其善,没有艺术教育不能成其美,没有技术教育不能成其优。有科学,才有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有艺术,才有教育的灵动和活泼;有信息技术才能使教育更优化,将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少、慢、差、废为多、快、好、省。信息技术使教育更优化,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帮助、优化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育教学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好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兴起,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快速出成绩已得到普遍应用,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也在快速的发展当中。于是在《传感器技术》课程中也与时俱进的采用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和成绩管理。比如利用信息技术预先将课程设计、授课计划、考核要求等内容上传到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开课前对课程做基本了解和准备,然后老师每次课前再通过师生交流平台将课上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要求下达给学生,还可以下达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学习内容,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比如《传感器技术》课程中采用录播手段,将一些安装操作过程录成小段视频上传到班级的QQ群里,供学生在课前观看学习,从而避免了课上演示时因学生人数多、传感器体积小、安装位置局限等造成的不良演示效果,使学习过程得到优化。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平台进行同学间的相互学习、讨论和及时反馈。另外通过一些作业反馈软件和一些交流平台,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交作业人数,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和自我考核,增进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我们面对的是伴随着数字技术长大的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效率已经远远不及在网上交流,学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而在课堂上提问却很少有人主动回答,所以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而且在课程考核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随机分组、题库中随机抽题、异时异地考核、自动阅卷、自动分析成绩并排名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师必需具备的素养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所使用手段和方法的汇总,是当代教师必需具备的素养。
如今大学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大学已不再是当年的大学。高等教育景象已发生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记本、印刷讲义和教科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是iPad、智能手机和电子书的时代。现在的学生是伴随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数字原住民。如果做老师还秉承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那么就已经落后了。当今时代,老师知道的,九零后的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的,九零后的学生也有办法知道。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作为老师要引领九零后的学生学习,而这正考验着现代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发送信息的能力。
5 结 语
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和不断提升的能力和素养。作为高职课程教学,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技术,探究的教学模式,规范的教学管理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才能完成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2]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7(1):54-57.
[3]苗兴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与未来发展关系[J].物联网技术,2016,6(1):97-99.
[4]郑黎明.高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6):148.
[5]王胜.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4,5(4):292-293.
[6]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