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管理沟通作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5:04:41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沟通作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管理沟通作用论文

第1篇

沟通与绩效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绩效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对于绩效管理系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企业来讲,它可以传达管理者对职工所创造的的绩效所赋予的期望和态度。通过沟通管理者可以全面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工作进展信息。对员工来说讲,他可以从沟通中及时了解企业动向、企业目标调整,然后在恰当的时间改变个人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绩效目标。第二,在沟通中塑造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绩效考核体系,传播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只有不断地发现并改正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企业成长,而这正是沟通的价值,所以说沟通的过程也是企业绩效管理能力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管理者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第三,沟通使绩效管理顺利进行。虽然它存在于绩效管理环节中,但却是必不可少并被广泛运用。企业要使绩效目标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关键是要做好沟通,使绩效管理顺利进行下去。

二、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1.沟通有助于制定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计划的过程是一个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所要制定的目标,防止了管理者的硬性分配任务、员工被动接受的情况,员工对自己确定目标的认识会大大提升。感受到管理者的全力支持,对完成目标充满信心,斗志高昂地投入工作。因此,绩效计划阶段沟通的主要作用就是管理者与员工就绩效目标和指标经由讨论达成一致。沟通在绩效辅导中能促进绩效目标顺利完成。通过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通过沟通联络感情、增进了解,从而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管理者应当正确认识绩效辅导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帮助员工提升业绩水平和绩效能力,促进绩效目标顺利完成。

2.沟通可以使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深入人心。沟通使绩效考核在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管理者通过听取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评价获取员工信息并对员工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由于员工亲自参与了考核过程,所以其对考核结果也更容易接受,考核结果才会顺利运作。绩效反馈的过程中,沟通让员工和管理者相互之间有更多地了解,共同改进,增强企业凝聚力。绩效反馈,不仅是将绩效的结果告知员工,而是建立企业在发展战略中的的传递系统,引导员工的行为,因人而异,实施差别化的绩效激励措施。

三、提高绩效管理中沟通效率的方法

1.在各个不同的绩效管理环节中选择恰当的沟通方法,全面的了解到存在的问题,更有效的实现绩效目标。在绩效计划阶段,为使绩效目标更加公平全面,就要从员工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沟通采取面谈形式。上级指定目标时应和下级进行充分沟通,使上下级之间就绩效目标达到一致的意见。在绩效辅导阶段则较多采用日常性非正式沟通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绩效目标的达成。在绩效考核和反馈阶段采取一对一的正面沟通,在沟通中,上级就下级在考核期内的工作业绩、工作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估,指出下级的优点和不足,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与下级进行沟通分析,共同确定下一阶段改进的重点。

2.通过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沟通技能,使绩效沟通更加有效。为达成绩效沟通目的,对管理者进行沟通能的培训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培训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本沟通技能训练,让管理者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第二,沟通技能的培训,目的是通过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绩效沟通技能。只有管理者掌握了沟通的技术,沟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否则,不会沟通的管理者,只会使员工反感,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

3.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和良好的沟通文化,使员工积极主动的沟通。对企业来讲,营造企业沟通文化的根本在于完善企业绩效沟通机制,企业拥有了良好的沟通文化后,企业的绩效沟通就顺理成章,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都应掌握优秀的沟通理念,培养主动积极的沟通意识,倡导积极的沟通文化。对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讨论。对员工来讲,也需要转变已有的沟通方法,积极参与到绩效沟通中,通过沟通寻求帮助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

四、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管理以人本管理为主流,有效沟通成为平衡和调节员工心理的有力杠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管理的沟通理论,阐述了有效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从而肯定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定义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沟通的功能从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控制、协调、激励、交流等作用。有效沟通不仅仅能传递意义,还对其加以理解并让各方达到共识。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有效的沟通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控制

指员工必须遵守组织中的权利等级和正式指导方针,执行企业的行为规范。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沟通才能把企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员工,并把员工的不满和抱怨反馈给管理层,以适时调整,使控制真正得以实现。有效沟通使公司决策得到准确理解,迅速得以实施。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决策的描述应该是准确、清晰、简洁的,决策的表述应该能够充满活力,引起职员的注意力和共鸣。有效沟通往往考虑到下属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们现有工作状态的影响等。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经过这么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公司的新决策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实施。

二、协调

有效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部门,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途径。一家公司的部门间能否及时消除误解,密切合作,不仅关系到同事间的团结,而且关系到公司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严重的会影响到公司的安全收付。如业务部门间合作一笔业务,在工作中需要大量的合作、交流,并且难免会有一些误解,甚至利益分配上的冲突,此时就需要两部门认清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进行有效沟通,即在实际操作中互相补充,互相信任,避免暗箱操作。每个部门要想做到有效沟通就应该擅长相互理解,正是差异的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保证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部门间合作沟通所依据的信息的客观和准确性,即沟通的有效性,促进部门间的团结和合作,保持工作的高效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的发生。

另外,一个企业要提高整体形象,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全体员工全身心的投入。管理者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全体员工及时、清晰、准确地认可、遵守和执行,并且不断地深化,灌输“员工以企业为本,企业以人才为本”的双赢理念,创造良好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极有价值的软约束和软激励。

三、激励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每个员工都有要求得到他人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对于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构建“心理契约”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也是保证员工产生高水平的内聚力和承诺(表现为高能量、延长工作时间、意愿多干并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才能构建“心理契约”。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沟通转变职员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激励使职员从拖拖沓沓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力,把员工改造成充满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人。[在实际的沟通激励工作中,对待不同的职员,管理者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激励方式。如对待年轻员工,管理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经常与他们交流,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直接传达给他们,并多给他们鼓励和提醒,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时机成熟时,给他们自主行动的自由,让他们独自承担和完成较重要的工作,保持经常的接触,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肯定成绩和进步,公开地表扬和奖励工作优秀的员工等。对待资历深的老同志,首先要把他们看作是财富而不是负担因为他们的经验、责任还是年轻员工所缺乏的。管理者应尊重他们,把他们安排在适合的岗位,经常与他们交流,适时给予培训和提高,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样,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同样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管理者的有效沟通一定能创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气氛,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对公司的归属感,激励员工成为绩效接触者。

四、交流

在国际化时代中,对于现代企业,跟其它企业交流可以说是今后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公司的观点、意愿及立场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简洁的,富有说服力,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共鸣。“无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其他人并被其他人理解,都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要选择通过何种方式传达和沟通,是用书面形式还是面对面商谈,是坚决还是委婉,是肯定还是留有协商余地,是告知方式还是警告方式等,应根据事情的具体内容和其重要性以及双方合作熟悉程度选择合适的传播沟通方式、方法。在信息时代有不少企业完全没见面对面洽谈过,然而合作非常成功。有效沟通应考虑到对方的理解能力,共同之处以及对对方企业的影响,达到双赢的目标。沟通只有建立在信息准确、清晰、简洁和具有活力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而有效沟通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使信息准确、清晰、简洁乃至生动地传达下去。

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时难免会有些误解,甚至利益分配上的冲突。能否及时消除误解并达成协议,关系到公司千万美金的安全收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进行有效沟通,即在实际操作中互相补充、互相信任,避免暗箱操作,遇到特殊情况双方随时进行沟通,这样就能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把企业之间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猜测、误解和矛盾得到化解。企业合作的最重要一环是资金的安全收付,在此过程中,需要双方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消除误解从而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收付。

五、小结

曾经多次在各个公司合作谈判会上充当翻译,我深刻地感觉到,有效沟通是企业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和经营当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方式,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职员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取决于管理者与其沟通的效果,所以,高效率的管理和经营离不开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刘光友.《经理人员的管理沟通及其发展趋势》[J].《JOURNALOFGUANGDONGBUSINESSCOLLEGE》,2002,(3)

[2]丁岳枫,刘小平.《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及策略》[J].《商业研究》,2003,(13)

[3]曾吴.《营销危机中的公众沟通管理研究》[J].《JOURNALOFGUANGDONGBUSINESSSTUDIES》,2005,(1)

第3篇

关键词 :教师;财务;技能

21 世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技能培养是满足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应用型和创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生财务技能培养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本出发点,适时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基层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认清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处理好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协调性。

一、教师的渗透作用

(一)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内容中

根据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技能的要求,即熟悉会计主体业务的财务技能;掌握机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的财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和报表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财务技能。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相关专业课进行分类为业务课程类、法规政策课程类和信息课程类,教师将财务技能分别渗透到这些类别的专业课程类型中的。

(二)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模式中

教师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

业务课程教学内容是财务技能培养的根本,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直接的作用。基础会计课程侧重在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导。企业会计课程侧重在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方面加以引导。成本会计课程侧重在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成本会计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导。管理会计课程侧重在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方面加以引导。财务管理课程侧重在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方面加以引导。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侧重在以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为依据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方面加以引导。技术经济学课程侧重在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导。

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属于法规政策课程,是业务课程内容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间接的作用。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侧重在基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内容方面加以引导,为更好地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课程,是业务课程的延续,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手段更新与扩展的作用。利用会计软件,培养学生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的财务技能。

(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引导

实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接受财务技能的培养。

1.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信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信息多、快、准, 谁就能取得经济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财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及时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开发信息资源,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利用训练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总结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积极发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增强创新的财务技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法规等要求,具有区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实际分析财务技能。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在学院教学活动引导下,除论文以外,设立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多种文体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在多种文体毕业论文设计之间进行选择,尤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财务分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其应有的财务分析职能作用,参与经济管理,设计出相应的文本。练就人际交往能力,发挥其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作用。

三、教师的沟通作用

教师在渗透和引导过程中,有效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作用是强化学生财务技能培养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导向,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财务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观念。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领财务基本技能操作,指导学生财务问题解决分析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财务技能培养活动,训练学生财务分析的能力。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所示。

基金项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研究”(晋教高[2009]44号);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研究”(YB-201309)。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 .北方经贸,2007, (8).

[2]巩建闽.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6 ):102.

第4篇

关键词:期刊级 作者共现 学科服务 用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067-05

1 引言

学科情报服务是图书馆深化情报咨询服务和学科化服务的重要举措,它是以用户学科情报需求为中心,收集相关学科信息,利用情报研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及其专有方法,从研究的角度进行情报分析,为用户提供科技决策、科技管理的信息保证和科技决策的依据、建议和方案等的一种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深层次专业知识服务。加强学科用户的研究, 是保障学科情报服务高效运行的措施之一,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用户数量规模、用户研究方向、信息需求类型、需求量、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方式等, 并据此对学科情报服务人员、技术与设备等相关资源加以合理配置。

目前,大部分学科情报服务实践中,用户的学科属性是基于其所属机构的。以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情报服务——学科馆员服务为例,所有用户的学科划分均依据其所属院系,学科馆员的配置及其学科定位均以此为基础展开。然而当今科技发展一方面呈现精深细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高度的交叉性。由此直接导致同一机构内科研人员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显著,而不同机构间科研人员研究领域间的关联却越来越强。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很多传统农学相关专业当前的关注点与生物学院下设专业有着很强的交叉性,其研究内容相关性非常大;而生物学院内设专业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其关注点又各不相同,研究内容也大相径庭。

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有基于论文合著关系的,也有基于论文引用关系的。通过论文合著途径,可以揭示科学家之间较为明显的联系[1],而引文途径则可以揭示科学家之间隐藏的或未知的联系。20 世纪80年代White和Griffith 提出的作者同被引分析方法主要是以两两作者被同一文献引用为出发点,有将其用于科学共同体结构特征比较[2]和科学家学科地位评价[3]等方面的研究;作者引文耦合分析方法是以两两作者对同一文献的引用为出发点,其结果可以与作者同被引分析相互印证和补充[4];尚无将作者同被引分析与作者引文耦合分析结合用于学术共同体识别的相关研究。本文试图从学科用户间的同被引和引文耦合现象入手,结合其情况,在期刊层面上考察其共现现象,探索基于期刊的作者共现在学科用户分类中的应用。除此之外,还通过分析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的属性,揭示不同学科作者组和不同期刊在机构科研网络中的表现,以期为推出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重点更突出的学科用户服务提供依据。

2 数据来源和构建

本文数据来源于ISI-Web of Science(SCIE & SSCI)数据库。分析数据集构建过程如下:

1)利用检索式“AD = china agr univ”,限定文献类型为“Article”、“Proceedings Paper”、“Review”,检索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共计6125篇(检索日期:2012年7月2日),导入EXCEL,构建初始论文集Article_1;

2)利用Web of Science的“引文报告”功能,获得Article_1的引文15662条,导入EXCEL,构建引文集Citation_1;

3)从原始论文集Article_1中筛选通讯作者地址(RP字段)为中国农业大学的论文,获得分析论文集Article_2;

4)清洗通讯作者,合并同名作者,获得作者908位,构建作者集Author_1,;

5)提取分析论文集Article_2的参考文献信息,构建参考文献集Reference_1;

6)利用EXCEL VBA统计各通讯作者文献发表、文献引用和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情况,生成作者基本信息表(见表1)、作者-论文表、作者-参考文献表和作者-引文表。

3 研究方法

3.1 “作者-作者”共现矩阵的构建方法

由于各作者研究方向和主题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单个作者、单篇文献涉及范围的局限性,各作者在单篇文献层次上的共现概率很低,以致出现较多孤立作者,不利于进一步聚类分析,所以本文扩展了作者共现的范围,确定以期刊层面的作者共现作为统计对象。

本文关于期刊层面的作者共现统计,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期刊,二是论文引用期刊,三是论文被引期刊。利用表2所列方法,统计生成基于期刊的作者共现矩阵Ma、基于论文引用期刊的作者共现矩阵Mr和基于论文被引期刊的作者共现矩阵Mc。

由于Ma、Mr和Mc分别受作者发文量、作者引用文献量和作者被引频次的影响,因此整合三个矩阵时先利用表3所列公式将其分别转化为等价矩阵,然后对Ea、Er、Ec求和,构建基于期刊的作者等价矩阵[5]。

3.2 “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分析

采用离差平方和方法,以绝对值差为度量标准对基于期刊的作者等价矩阵进行聚类[6]。将聚类结果代入作者-期刊矩阵、作者-论文引用期刊和作者-论文被引期刊矩阵,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各作者组在发表期刊、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上的分布情况,

Ck,m=∑Ck,m,i (1)

其中,Ck,m表示聚类簇k在期刊m上的出现频次,Ck,m,i表示聚类簇k包含的作者i在期刊m上的出现频次。

考虑到各作者组发文量、引用文献量和被引频次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发表期刊、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分布频次的不可比性,本文利用各作者组发文量、引用文献量和被引频次分别对其发表期刊、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的频次进行了修正。对修正后的作者-期刊矩阵、作者-论文引用期刊和作者-论文被引期刊矩阵求和,生成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

二模网络描述的是两类群体(模态)在网络中的关系,通过中心度的测度可以揭示不同群体成员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本文采用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来测度作者组节点和期刊节点在二模网络中的表现。其中,“点度中心度”是基于“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如果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存在的联系越多,那么该节点的中心地位越突出,其在该网络中拥有的权利越大”的思想,通过计算与某节点间有联系的节点数量来表征该节点的重要程度;“中介中心度”表征的是节点在网络中处于其他两个节点之间路径上,对其他节点的中介作用,即其控制其他两个节点之间交往的能力。在本文构建的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中,作者组节点的点度中心度表示的是与该作者组相关联的期刊的数量,而期刊节点的点度中心度则表示与该期刊相关联的作者组的数量;作者组节点的中介中心度是指该作者组在网络中作为两种期刊连接桥梁的重要程度,而期刊节点的中介中心度则是指该期刊对连接两个作者组的重要性[7]。

4 结果分析

利用本文提出的“作者-作者”共现矩阵的构建方法,构建基于期刊的作者等价矩阵,如表4所示。

基于作者等价矩阵,采用离差平方和方法,以绝对值差为度量标准进行聚类。由于聚类过程中存在部分聚类簇规模过小的情况,本文预设将规模小于全体作者数2%的聚类簇剔除,在保证保留聚类簇与学科馆员人数(中国农业大学学科馆员共有15名)相等的前提下,经多次试验,最终确定聚类数为24,结果见表5。

使用本文3.2部分给出的方法构建“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由于该二模网络涉及期刊过多,结构过于复杂,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修剪:首先对作者组-期刊间的关联强度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小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5625个;继续对余下作者组-期刊间的关联强度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低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1267个;继续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低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833个;继续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低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172个。以这172个关联强度值所涉及的作者组和期刊为基础生成作者组-期刊相关矩阵,对其求平均值,将大于等于平均值的赋值为1,小于平均值的赋值为0,生成作者组-期刊二值矩阵[8];将该二值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生成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图(见图1)。

进一步分析各作者组及期刊在网络中的表现情况,结果如表7、表8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农业与食品化学)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均为最高,表明其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关联度最高,且在网络中对其他节点的沟通作用最强,因此该期刊对整个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网络而言最为重要,对该刊应重点保障,开展学科情报服务时应针对该刊进行动态监测。

从表8可以看出,作者组4和作者组7的点度中心度最高,表明这两组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关联度最高,对整个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网络最为重要;作者组4和作者组18的中介中心度最高,表明这两组作者在网络中对其他节点沟通作用越强,节点的中介作用越强。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学科情报服务时,应重点针对作者组4、7、18,尤其是作者组4做需求分析,进行重点保障。

4 结语

本文基于期刊层面的作者共现聚类分析方法对揭示同一机构作者间研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聚类结果为基础进行的二模网络分析进一步识别出机构科研网络中应予重点关注的研究团体和学科资源,从而为学科情报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决策依据。

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科情报服务可依据作者聚类分组情况,为每个作者组配置相应的学科馆员,根据各组与其相关期刊相关性的强弱,决定重点保障与推送的资源和内容;依据作者组在网络中的表现,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学科优势与劣势,为学科发展献言献策;根据期刊在网络中的表现,进一步深入分析期刊的内容,挖掘期刊对学科的意义,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学科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璇,郦芳.图书情报学学术团体现象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3): 20-25.

[2]雷银枝,宋歌.科学共同体测度方法的改进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4): 13-19,97.

[3]Ding Y. Topic-Based PageRank on Author Cocita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

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2(3): 449-466.

[4]肖明,李国俊,袁浩等. 国外情报学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基于JASIS&T(2000-2009年)的引文耦合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1, (2): 1-5.

[5]王林,冷伏海.施引关键词与被引作者交叉共现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J]. 情报学报, 2012, 31(4): 362-370.

[6]朱星宇,陈勇强. 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7]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9.

第5篇

1企业管理中的沟通问题

1.1对管理沟通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由于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很多企业成立时间也较短,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很多企业在企业管理这一方面都将权利集中在高层领导层面,基础乃至中层员工根本没有相应的决策权利,甚至于他们没有基本的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与自由。尽管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高层领导往往能够决定企业的发展走势,但是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还是正确的,毕竟高层领导不可能考虑清楚所有情况,在集思广益的情况下,员工的献智献策更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地借鉴。但是现实中,很多企业管理者们,他们忽视基层员工的意见,公司内部没有较好的沟通平台与方式,不能在企业内部设置完善的管理沟通机制,导致内部消息传递不畅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1.2缺乏有效的管理沟通方式

一个完善的沟通渠道对于信息传递以及内部沟通来说至关重要。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他们成立时间较短,很多都是在业务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了如今的发展规模,他们很多都是只注重企业的业务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建设来说很少有重视,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不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沟通渠道的建设,仅仅依靠了企业业务发展而推动企业进步,这对于小企业的初期发展来说还可以,但是到了后期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

1.3管理沟通机制不健全

在现阶段企业管理中,除了领导对管理沟通不重视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沟通渠道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它便是企业内部的系统机制问题。企业内部系统机制不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很多都不重视系统机制的完善性,很多企业管理行为都会被人认为是缺少公平性,这种问题的存在很多都是由于企业内部系统机制的不完善性。

2企业管理沟通问题解决对策

2.1企业领导者需要提高沟通意识

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管理沟通问题,论文前文进行了相应的论述与分析,针对相应的问题,论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并对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而言,针对企业内部管理者不重视的问题,应该努力提高内部管理者自身的沟通意识,让领导认识到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领导充分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管理沟通不到位的问题。

2.2改革并完善管理沟通机制

一个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来说至关重要,现阶段管理学界所流行的沟通方式为双向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与传递,更为重要的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这种双向沟通机制充分了解到企业基层员工的意见与看法,对于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够有更加充分的认识,而基层员工可以通过这一沟通机制充分了解到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各个方面的看法与意见,能够准确的执行管理者的决策,对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至关重要。

2.3通过多种管理沟通渠道促进企业内部信息交流

在现阶段,除了集团化公司注重渠道的重要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虽然两者之间所说的渠道有所差别,前者所述的是渠道与营销渠道,后者所说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渠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个有效的管理沟通渠道能够让企业内部的信息更快速更准确的进行传达与传递,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出现信息传递失效与失灵的情况。首先而言,由于渠道的多样性,因此在管理信息传递与管理沟通中需要使用多种渠道共同作用,这些渠道可以相互之间形成借鉴与弥补,一个消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上下传达,在传达过程中了解不同渠道的信息传递准确性,另外还可以让员工自行选择可用的渠道。其次,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公众意见箱,通过匿名的方式收集员工的意见与看法。最后,企业内部可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沟通奖励机制,对于那些敢于沟通、敢于表达正确观点的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员工积极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意见,为企业的发展共同献计献策。总而言之,只有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内部管理沟通平台与沟通渠道,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声音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员工执行领导决策。

3结语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行政管理动态管理绩效问责绩效沟通持续改进

论文摘要: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可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和管理水平。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高校行政管理绩效应用的对应措施。

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意义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三要素中,行政管理是高校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及科学管理方法的逐渐来袭,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对高校行政办公实施绩效管理,既是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可以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达到双赢的状态,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实力,最终与国际接轨,实现靠近、比肩乃至超越国际名校的战略目标。

2、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应用现状简析

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高校发展战略和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行政人员的行为,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挖掘其潜力的活动过程。高校在发展战略既定的前提下,遵循目标管理原则来构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这样更容易调节和带动全体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效率将会明显提高。

2.2应用问题分析

在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目标管理法中,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当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综合体现在两端环节(岗位分析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忽略,中间两环节(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实施不到位,这样绩效管理实施中,没有形成持续推进的循环,由于没有了“根本”,中间环节实施起来也就难免流于形式。实施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

2.2.1应用岗位职责不够清晰

绩效考核的依据是绩效标准的制定,而标准的设定依据是岗位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实施过系统的岗位分析的院校为数不多。不做工作分析,那么岗位的职责就界定不清楚,绩效考核就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依据。

2.2.2对考核定位存在模糊与偏差

考核的定位,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解决什么问题。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目标上,对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

2.2.3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

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在行政管理中实施了绩效管理,然而实际收效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大多数止于绩效考核阶段,并没有延伸到罪关键的应用阶段,更有甚者,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中,对绩效考核结果采取保密状态或者选择性公开状态,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地影响了被管理者的参与兴趣,对工作的改进与绩效的提高根本起不到积极作用。

2.2.4缺乏开放式的持续改进的战略思维

当前,绩效管理方法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实施应用中,往往将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视作一个“闭合环”,即将岗位设计、绩效制定、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这四大步骤作为一个完结项目,绩效管理缺乏整体的持续性和连续性。简单分析,绩效管理只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项目,则对于我们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而言,明显是舍本逐末。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用举措

管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将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进;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督,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1服务第一

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分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须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摆在基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

行政管理既有管理的职能,又兼有服务的职能。服务是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活动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目前,部分高校行政人员自我定位失当,存在“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淡薄。

3.2动态绩效管理

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维的管理观和方法论,是最能挖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挑战的新管理哲学。高校行政管理的动态管理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方面。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由于高校必然会受到校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对学校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和各种管理都产生动态影响,因此,高校行政办公的绩效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管理原则。

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只有在动态管理的框架内才能得以妥善解决。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注重对现状和未来能力发挥态势的考察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最后,动态绩效管理确定目标的合理性在于达到组织、个人与社会目标的统一。高校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在宏观的动态把握下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管理体制。

3.3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

第一,重视绩效沟通、建立沟通制度。高校的行政管理层要明确绩效沟通在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绩效沟通作为提高行政人员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第二,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是一种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目标要求高的活动。为了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全通道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得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线行政部门、其它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

3.4绩效问责

高校问责制是指以绩效为核心,对高校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高校问责不仅是高校稳定与发展的一项保障制度,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公共服务以及增强高校回应外界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通过绩效评价对高校校长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管理实践。当预期的绩效没有实现时,校长就有可能被董事会解雇。这是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绩效问责的一个具体层面。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高校利益主体地位的法律缺失,致使高校一方面以同体问责代替多元利益主体问责,另一方面内部问责又流于形式,甚至出现问责主体迁就问责对象的现象,从而偏离了高校问责制的航向,大大弱化了高校问责制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法人治校”理念下高校内部权力的错位与失衡,导致内部权力无序,直接影响学校绩效难以满足相关利益者对高等教育办学的公平、效益、质量的利益诉求。其结果是,法人的权责不对等,高校自治主体不明确,容易产生权力的泛化和责任的边缘化,最终难以落实高校问责。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上述困境,必须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绩效问责制度。绩效问责结果不仅是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担负各项任务的监督,而且对于维持现状和有过失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究,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3.5持续改进

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生,改善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用继续改进的原则来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能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获得不断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4、结论

高校是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行政管理的规律,实施绩效管理,科学合理实施岗位分析、绩效制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阶段管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实施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绩效管理与绩效问责,才能使高校行政管理朝着健康、有序、持续提升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赫尔曼阿吉斯著:《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陈中武著:《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3]方振邦著:《战略性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4]周亚越著:《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出版;

[5]季诚钧著:《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6]于中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

[7]《重塑高校行政管理之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三期;

[8]《我国公立高校在行政化体制下的改革误区及其原因分析》,《高教探索》,2006年第一期;

第7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三要素中,行政管理是高校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及科学管理方法的逐渐来袭,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对高校行政办公实施绩效管理,既是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可以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达到双赢的状态,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实力,最终与国际接轨,实现靠近、比肩乃至超越国际名校的战略目标。

2、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应用现状简析

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高校发展战略和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行政人员的行为,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挖掘其潜力的活动过程。高校在发展战略既定的前提下,遵循目标管理原则来构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这样更容易调节和带动全体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效率将会明显提高。

2.2应用问题分析

在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目标管理法中,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当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综合体现在两端环节(岗位分析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忽略,中间两环节(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实施不到位,这样绩效管理实施中,没有形成持续推进的循环,由于没有了“根本”,中间环节实施起来也就难免流于形式。实施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

2.2.1应用岗位职责不够清晰

绩效考核的依据是绩效标准的制定,而标准的设定依据是岗位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实施过系统的岗位分析的院校为数不多。不做工作分析,那么岗位的职责就界定不清楚,绩效考核就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依据。

2.2.2对考核定位存在模糊与偏差

考核的定位,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解决什么问题。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目标上,对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

2.2.3缺乏绩效反馈与沟通

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在行政管理中实施了绩效管理,然而实际收效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大多数止于绩效考核阶段,并没有延伸到罪关键的应用阶段,更有甚者,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中,对绩效考核结果采取保密状态或者选择性公开状态,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地影响了被管理者的参与兴趣,对工作的改进与绩效的提高根本起不到积极作用。

2.2.4缺乏开放式的持续改进的战略思维

当前,绩效管理方法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实施应用中,往往将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视作一个“闭合环”,即将岗位设计、绩效制定、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这四大步骤作为一个完结项目,绩效管理缺乏整体的持续性和连续性。简单分析,绩效管理只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项目,则对于我们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而言,明显是舍本逐末。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用举措

管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将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进;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督,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1服务第一

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分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须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摆在基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

行政管理既有管理的职能,又兼有服务的职能。服务是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活动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目前,部分高校行政人员自我定位失当,存在“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淡薄。[来源:论文天下]

3.2动态绩效管理

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维的管理观和方法论,是最能挖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挑战的新管理哲学。高校行政管理的动态管理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方面。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由于高校必然会受到校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对学校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和各种管理都产生动态影响,因此,高校行政办公的绩效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管理原则。

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只有在动态管理的框架内才能得以妥善解决。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注重对现状和未来能力发挥态势的考察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最后,动态绩效管理确定目标的合理性在于达到组织、个人与社会目标的统一。高校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在宏观的动态把握下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管理体制。

3.3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

第一,重视绩效沟通、建立沟通制度。高校的行政管理层要明确绩效沟通在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绩效沟通作为提高行政人员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第二,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是一种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目标要求高的活动。为了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全通道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得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线行政部门、其它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

3.4绩效问责

高校问责制是指以绩效为核心,对高校权力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权力进行责任追究。高校问责不仅是高校稳定与发展的一项保障制度,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公共服务以及增强高校回应外界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通过绩效评价对高校校长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管理实践。当预期的绩效没有实现时,校长就有可能被董事会解雇。这是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绩效问责的一个具体层面。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高校利益主体地位的法律缺失,致使高校一方面以同体问责代替多元利益主体问责,另一方面内部问责又流于形式,甚至出现问责主体迁就问责对象的现象,从而偏离了高校问责制的航向,大大弱化了高校问责制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法人治校”理念下高校内部权力的错位与失衡,导致内部权力无序,直接影响学校绩效难以满足相关利益者对高等教育办学的公平、效益、质量的利益诉求。其结果是,法人的权责不对等,高校自治主体不明确,容易产生权力的泛化和责任的边缘化,最终难以落实高校问责。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上述困境,必须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绩效问责制度。绩效问责结果不仅是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担负各项任务的监督,而且对于维持现状和有过失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究,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3.5持续改进

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生,改善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用继续改进的原则来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能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获得不断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4、结论

高校是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行政管理的规律,实施绩效管理,科学合理实施岗位分析、绩效制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阶段管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实施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绩效管理与绩效问责,才能使高校行政管理朝着健康、有序、持续提升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行政管理动态管理绩效问责绩效沟通持续改进

论文摘要: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可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和管理水平。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高校行政管理绩效应用的对应措施。

参考文献:

[1]赫尔曼阿吉斯著:《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陈中武著:《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3]方振邦著:《战略性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4]周亚越著:《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出版;

[5]季诚钧著:《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6]于中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

[7]《重塑高校行政管理之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三期;

[8]《我国公立高校在行政化体制下的改革误区及其原因分析》,《高教探索》,200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