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非效率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5:04:37

序论:在您撰写非效率投资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非效率投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过度投资投资不足信息不对称冲突

投资决策是企业的三大核心财务决策之一,其决策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能否最大化。然而,现实中企业却大量存在着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盲目多元化等非效率行为,这不但影响资本的最优化配置、浪费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还形成呆、坏帐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探究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内在形成机制,进而提出治理约束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其成因

(一)过度投资行为及其理论解释

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仍实施的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股东—经理之间的矛盾。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股东与负责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经理层之间出现利益冲突。Jensen&Meckling(1976)认为经理努力经营的成果由股东和他们一起分享,而成本却由经理人独自承担,这势必降低其努力水平,表现在投资上,经理会选择有利于自身而有损于股东的投资项目。而经理牟取私利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扩大企业规模,建造“企业帝国”以满足获取由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货币、非货币收益的欲望。的确,经理收益是企业规模的增函数,大规模企业经理的货币非货币收益都远高于小规模企业经理(ConyonandMurphy2000)。因此,目标的偏离使经理倾向于消耗企业的资金进行过度投资以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这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在股东与经理目标一致的前提下,Jensen&Meckling认为,当企业以负债契约的方式融入资金后,股东倾向于选择投资高风险项目,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一旦成功,股东就享有投资带来的高收益,而债权人却只能获取合同事先规定的固定利息收入;如果项目失败,按企业的有限责任制股东也只是承担其出资额的部分损失,而债权人却要蒙受超过股东损失额以外的全部损失。这种股东与债权人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使得股东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

(二)投资不足及其理论解释

投资不足主要指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被动或主动放弃投资的现象。对投资不足的理论解释主要有:

Myers&Majluf(1984)基于信息经济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他们认为在企业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关于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外部投资者往往会低估企业证券价值,导致外部融资成本偏高而经理为维护股东的利益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形成投资不足。

Berkovitch&Kim(1990)进一步提出因负债过度而导致投资不足。企业通过负债融资会导致财务杠杆的增大,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就会降低,当企业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若内部资金不足而负债又较多,便有可能因企业负债过高而无法为新项目筹集到资金,所以债务过高也会导致企业不得不放弃正NPV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有时候,虽然可以筹集到资金进行投资但项目盈利可能要全部用于偿还债务利息和本金,对股东来说在承受风险的同时得不到任何收益,那么该项目就不会被实施,也会导致投资不足。

(三)其他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分析

与上述情况类似,经理还热衷于可以给个人带来威望、权利、地位和报酬等额外私人收益的多元化投资,产生不合理多元化投资所带来的价值减少的“多元化折扣”(Jensenandstulz);出于对己声誉和职业生涯等因素的考虑,经理还倾向于投资那些能较快看到回报的短期项目,因为回报很快才能迅速引起各方的关注从而建立起管理者的声誉(Narayanan,1985)。

现阶段我国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表现

(一)行业投资过度

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分析投资产品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市场供需状况。在行业整体或产品已出现过剩特征的情况下,企业就应该考虑减少在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但部分企业考虑到已获得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设备投入,不甘心放弃此成熟市场向其他领域转移资本,就只能靠继续追加投资和扩大规模,通过过度竞争方式把其他竞争者排挤出局以维护自身利益。这种过度投资行为不仅使得企业无法全面实现其经营目标,而且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电器行业的多次恶性价格战就是行业过度投资行为的结果。

(二)盲目多元化

多元化是企业向不同行业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有部分企业把多元化经营视为企业做强做大的最佳途径,在设立初期,企业范围大多比较集中,经营目标也比较明确,初步实现了资金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张。但在未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和战略规划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实施多元化投资,企业资源的分散影响了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削弱了原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降低了优势产业在市场竞争有利的地位。而在新投资的领域内又达不到规模经济,产生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状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多元化经营作为分散风险的解决思路,当一部分业务陷入萧条或亏损时,其他方面的经营成功可以弥补亏损。但实际上,企业若实行关联性较低的多元化投资,要面对多种产业和多个市场,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过分强调投资多元化在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而忽视其可能诱发和增加的低效率问题,会使企业走上加速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是破产的道路。

优化我国企业投资行为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对管理层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改变“橡皮图章式”的董事现象,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确保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同时要积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通过多方监督和制衡减少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积极发挥负债的治理作用

负债融资迫使企业“吐出”(disgorge)现金减少管理层控制的资源,同时也能带来债权人的监督,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减少过度投资。在债务的选择上,为防止过于借助单纯的负债而带来的“破产威胁”所引起的投资不足,可以发行带有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

(三)积极推行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政策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积极的经理层薪酬计划及科学的激励制度可以减轻委托冲突,降低成本。通过实施管理层持股、制定退休金计划等多方位的激励制度,使管理者的报酬不仅与企业的短期经营绩效相联系,更与企业的长期绩效挂钩,从而提高管理者理性决策的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

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在决策过程中尤其是要排除个人意志和绝对权利对决策的影响,抛弃仅凭高层管理者个人心理、情感、喜好、作风,价值观和经验,纯粹依赖个人直觉的精英型、直觉型和随意型决策模式。严格按照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审核决策—决策形成—执行反馈的程序制定投资决策。只有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才能有效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袁春生,杨淑蛾.经理管理防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经济问题,2006(6)

第2篇

投资过热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2000~2004年中国投资率分别为36.4%、38%、39.2%、42.3%和43.9%。呈现一路飙升状态。而与此同时,中国最终消费率却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并保持持续走低态势,最终消费率从1985年的66.36%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下降尤其厉害,从1981年的53.1%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众所周知,过低的消费率以及与之相伴的高储蓄率将导致投资的迅猛增长。所以,在考察中国投资过热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国内的消费水平进行考察。

一、中国低消费的内在原因

在2006年3月,中国国内的平均消费水平占GDP比重约为45%,然而在2000年基尼系数为0.417时,占总户数20%的富有阶层收入便已占到全部收入的51%以上。2000年后,基尼系数每年呈增加趋势,一直到2006年,基尼系数攀升到0.496。毫无疑问,在2001~2006年的六年中,每年的占总户数20%的富有阶层收入占全部居民收入比已经远远超过了2000年的51%。而2005年,中国居民收入总额为83,246.6亿元,以2000年20%的富有阶层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51%以上保守数值估计,2005总收入中也仅仅只有低于49%的部分,即40,790.834亿元被80%普通居民所拥有,而截止2005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亿人,80%的人口数量是10.46048亿人。所以,保守估计在2005年,我们发现全国80%的普通收入者的年平均收入仅为3,899.5元。而2005年全国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7,942.88。就算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普通大众相同,在扣除占有51%收入的20%的富人后,2005年全国80%的普通大众的消费支出也在7,942.88数值的一半3,971.44以上。而如果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全国80%的普通大众的消费支出则将远远超过3,971.44,而该保守估计数值也和全国80%的普通收入者的年平均收入仅为3,899.5元相差无几。这表明,普通大众的收入就算没有全部用来作为消费支出或超额支出,也绝大部分用作了消费支出。

所以,由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消费问题,我们一直以来感到彷徨的问题的解答竟然是因为我们提错了问题!换言之,如果将中国的居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拥有国内居民收入51%以上的20%的居民;另一部分则为拥有低于49%的国内居民总收入的80%的居民。问题可以被改提为:对于这两部分居民,其平均消费倾向是否仍然较低?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很明显,就是占人口总数80%的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很明显地接近于1,而占人口20%左右的富裕阶级的平均消费倾向则较小,但是这较小的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构成让我们困惑的问题,因为对应这部分拥有较小平均消费倾向的人群拥有社会51%以上的财富,而较高的收入所导致的较低消费又完全可以为经济学理论所解释。所以,在将国内的居民划分成两部分后分析发现:中国的平均消费倾向并不存在过低的问题!真正引起国内总体消费与国内总体收入存在较大脱节的原因在于:国内越来越大的基尼系数和收入分配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投资过热的深层次原因

1、低消费的内在原因导致了高投资的无法平抑性。由此可见,在国内由于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所导致的长期消费的低迷状态下,国内投资的长期迅猛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投资在我国的这种增加情况有其独有的特征:由于收入分配的两极差距所导致的高收入阶层的过多收入无处可去,在一定情况下必然转化为资本投资。国内的高收入阶层基本上都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获得高收入的阶层,这是因为现行中国的劳动力众多,导致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低下,从而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在资本报酬与劳动报酬之间必然出现分配上的极大差异。而这一极大的收入差异又导致了占80%的普通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的低下,从而导致了对消费品需求的疲软。在国内市场上,虽然存在对消费品的需求疲软,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及对经济前景的盲目乐观,则导致了20%高收入阶层将其收入投入到国内的消费品生产中或投资到资本品市场及房地产市场上。在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受到收入制约,消费需求疲软的前提下,增加的消费品市场上的投资则造成了国内现存的盲目乱投资现象,而近几年迅猛的房地产投资增长势头及房地产价格的上升程度则很清楚的表示了资本在资本品市场及房地产市场上的翻云覆雨。

2、高投资势必引发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由20%高收入阶层盲目投资所导致的生产原材料的渴求,将势必在国内引发对于原材料的渴求及对于中间产品的需求增加,而这将进一步引起由成本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最先反映在初级产品及最先投入品的价格上涨,或产业链较短、生产的纵深层度不高的初级产品行业的产品价格的上涨上,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冶金业、金属矿藏加工业等行业产品价格的上涨。最近国内的猪肉等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无疑是由于高投资所导致国内出现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最好例证。

通货膨胀开始萌发后,将进一步扭曲现存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的作用。由于国内劳动力市场上的供过于求,所以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明显地受到“短边法则”的作用限制,也就是说,国内劳动力的定价机制并不直接反映为工资等价于劳动的边际产出,而是买方垄断市场。在养老保险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极小的我国,劳动者不能选择用闲暇去替代劳动,而是只能接受既定的低额劳动力回报,在无限次劳资双方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进一步失衡,也就是失业的进一步增加。既然国内的劳动者对于由于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真实工资下降无能为力,则通货膨胀将明显地在长期内(而不是经济学所分析的短期)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这将导致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及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然而,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存在明显的较大的失业与通胀压力,但是还不会出现西方国家在1970年后出现的滞胀现象。因为在国内,由于产出还远低于充分就业下的国民产出水平。所以,在短期内,由于投资所拉动的国内需求增加将引起国内价格与产出在短期内的同时增长,所以在中国,由于分配的不均及劳动力的众多及普通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了大量失业的长期存在,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但由于其所导致的成本上升的通货膨胀侵蚀了劳动者的真实工资收入,这将使劳动市场上的供给增加量远远超过由于投资所引起的岗位增加量。从而使国内的高失业与高速经济相伴相生,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菲力普斯曲线,还是货币主义学派的长期菲力普斯曲线,统统都是无效的。这也就意味着,由于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均,国内并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可替代关系。

所以,通过对投资的分析,我们又重新发现,中国现有的投资情况,仍然取决于我国的收入分配机制。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对国内消费对投资的影响及中国特有的投资特征分析我们发现:国内的低消费及高投资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决定因素。由当前的收入分配机制所造成的国内居民收入两极分化过大是产生这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在长期内,如果国内的政策方针重点不转到缩小这一过大收入差距上来,首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高收入阶层在消费品生产领域上的盲目投资及国内80%居民的消费品需求在低收入制约下的疲软,最终必然造成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这将对经济稳定发展运行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其次,由于国内独特的劳动力市场情况,由高投资所引发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导致国内收入差异的扩大,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将造成失业率的进一步上升并由于利润获得者的更高收益引发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再次,在执行政策决定时,由于收入分配的过大差异及国内劳动市场的特殊结构,并不能依据国外经济理论中的菲力普斯曲线所体现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折衷关系来作政策决策。在国内,如果收入-分配机制并未得到改变的话,失业率在长期内必然以较高的数据形式存在,并且伴随着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通货膨胀将逐渐增加,并且这种增加并不伴随国内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如果真正要解决当前国内的低消费、高投资、盲目投资、通货膨胀苗头的出现及较高的失业率等经济情况,必须要从引起这一系列问题的本源——我国不均的收入——分配机制着手,所谓治标方能治本。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和谐经济、和谐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本文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投资率逐年上涨,但是投资效率却没有相应上升。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效率投资现象确实存在,且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管理层作为决策的直接发出者,可以说是企业过度投资的源头,所以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从股权激励角度,探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管理层;股权激励;非效率投资;抑制作用

一、引言

21 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企业投资规模迅速上升,但是较高的投资率却不能带来高的投资效率。如何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有的能力和条件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理论界和实业界都普遍关注的课题。但是总的看来,大量学者对非效率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股利政策、资本结构、会计稳健性方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所以探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国1999年开始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显著地影响高管人员的投资决策,股权激励是否有抑制非效率投资的效果,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认为股权激励会进一步扩大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

罗富碧和杜家廷(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交互作用及内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实行股票增值权公司的投资量较其他激励模式公司的投资量更大,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对投资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应地也会增加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规模。但是,仅凭非效率投资是企业总投资的一部分就顺势推出股权激励也将扩大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规模是不严谨的。股权激励带来的投资规模扩大也可能是有效投资单方面带来的。

(二)认为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赵璇(2009)认为管理层持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有一定的治理效应,但模型回归结果并不理想,这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不普遍且持股比例低有关。

简建辉和何平林(2011)研究表明公司过度投资水平和公司的经理人股权激励情况没有显著关系,原因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刚开始推出,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和股权激励力度都很有限,该制度体系有待建立健全。

(三)认为股权激励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

唐雪松(2007)通过研究得出独立董事持股和经理层持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是不同的,经理层持股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独立董事持股却并未在制约过度投资行为中发挥预期的作用。

(四)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取决于公司的控股权性质

强国令(2012)从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有效性及内在机理,强调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为结构断点进行Chow检验,发现股权激励治理效应回归方程在2003—2009年全样本期间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减少了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权分置制度变迁对国有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影响显著,缓解了公司问题,但是对非国有公司没有显著影响。

二、总结

目前我国对于管理层激励的研究多集中于管理层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而选取投资行为这一新视角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且很多是从管理层的单一薪酬结构研究薪酬激励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没有将高管持股情况融合进去一起做全面的分析。另外。控股权性质是否会影响股权激励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以及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改革对股权激励效应有没有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ertrand,Mullainathan.Enjoying the Quiet Lif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Prefer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043

[2]Shleifer,A.,R.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June 1997,52(2):737 783

[3]Morck,Shleief,Vishny.Characteristics of hostile and friendly takeover targets. National Breau Economic Reserch Working Paper,February 1989:1102

[4]唐雪松.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07):4496.

[5]韩亮亮,李凯,宋力.高管持股与企业价值——基于利益趋同效应与壕沟防守效应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4):56

[6]齐静妙.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2011

[7]梁利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硕士论文,2010

[8]赵璇.管理层薪酬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2009

[9]朱庆伟.高管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D].硕士论文,2008

[10]简建辉,余忠福,何平林.经理人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中国A股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1(04)

第4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既需要人力资本, 也需要物力资本。合理的效益增长过程, 实质上是两种形式的资本在数量上增加和质量上提高的过程, 也是两种形式的资本投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既需要人力资本 也需要物力资本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收益取得的迟效性所谓迟效性, 是指人力资本投资并非当时投资当时就获益。物力资本投资往往很快见效, 如新的投资设备调试安装完毕, 即可发挥其生产效能, 而人力资本投资在其投资过程中, 并不会产生“通电即转”的效果。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 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得到不断积累和提高, 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标准后, 投资才能发挥生产性作用。所以, 人力资本需要优先投资, 这样才能在企业战略转移或上新项目时, 使人力资本投资形成资本的速度与物力资本投资形成资本的速度相匹配, 不至于使一段时间物力资本投资处于闲置状态。这在劳动力或人才较紧缺的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3 人力资本投资要与物力资本投资合理配置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既需要人力资本, 也需要物力资本。合理的效益增长过程, 实质上是两种形式的资本在数量上增加和质量上提高的过程, 也是两种形式的资本投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作为促进企业生产能力提高的两个主要方面, 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增加企业投资, 是促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有力手段, 但是只重视企业投资总量的增加, 而忽视投资结构的优化, 必然会导致企业资产的闲置或浪费。所以,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的合理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 在未来市场经济的竞争中, 人才将是竞争取胜的制高点, 谁拥有足够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直接参与市场的竞争。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是其求生存、谋发展、树立自身竞优势的关键。因此, 企业应如何改进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使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长远而巨大的推动作用, 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善于利用、合理管理人力资本, 才能使人力资本投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5篇

关键字:投资者情绪 企业投资行为 资源配置效率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经济史实和理论逻辑都已经证明,资本市场上投资者高涨或低迷的情绪会导致股票价格系统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并且不限于此,投资者情绪还会对企业实体投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Keynes,1936;Baker et al., 2003;Polk&Sapienza,2009)。鉴于投资者情绪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影响的重要性,文章深入探讨了投资者情绪对于实体投资行为影响的经济后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文献述评

目前的研究文献对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求投资者情绪的有效变量并研究投资者情绪是否对企业实体投资行为产生影响,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投资者情绪是如何对企业实体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

三、论文简述

文章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 对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这种影响对资源配置效率所产生什么经济后果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与企业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而与投资不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绩效的影响表现为正向影响――负向影响――逐渐消退的过程。

四、研究思路及结果分析

文章首先借鉴Richardson(2006)的模型,估算出上市公司正常的资本投资水平。然后,用上市公司实际的资本投资水平减去估算的资本投资水平(即回归残差) 代表企业投资过度(残差>0)与投资不足(残差< 0)的程度。随后,分别采用上述估算的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指标作为因变量,对投资者情绪及若干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最后,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 (PVAR)模型,刻画投资者情绪的冲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过程。

1、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计量模型

文章采用的模型是Richardson(2006)提出的估算企业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模型 ,及

回归结果表明除年初的 Growtt-1不显著之外,其余变量的回归结果都和预期的符号相同。检验的结果得到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观察值分别是6215、12195个,这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投资不足问题较投资过度更为严重,并且投资者情绪与投资过度正相关,而与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

2、恶化效应与校正效应的研究模型

文章采用以下模型考察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影响,以期检验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恶化效应和“校正效应”。

从模型 2的回归结果可以知道,在控制了自由现金流(FCFt)、管理费用率(ADMt) 、大股东占款(ORAt)以及行业和年度效应(Industry、Year)的影响之后, 在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样本组中,投资者情绪 (Sentt-1)的系数在1% 水平上分别显著为正和负。这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过度投资具有“恶化效应”,而对投资不足却带来“校正效应”。这与前文投资者情绪对资源配置影响的“两面性”假说相一致。

3、总体效应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文章采用的是如下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 刻画企业绩效(Roe)在受到投资者情绪(Sent)冲击后的反应形态及其受影响程度,以期进一步检验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总体效应”。

在进行了相关处理建立了稳定的 P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文章分析了企业绩效(Roe)在投资者情绪(Sent)冲击后的反应形态及其影响程度,刻画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效应”。

4、稳健性检验与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 文章进行了如下敏感性分析: ( 1)本文采用分解TobinQ的方法对投资者情绪进行衡量, 以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 2)将模型(1)的残差按大小等分成三组并删除中间一组,然后,将残差最大的一组作为投资过度组, 将残差最小的一组作为投资不足组,再相应地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稳健性测试结果与前文研究结论没有实质性不同,因此,前文的结论是比较稳健的。

五、论文评述

1、 文章贡献

文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资本市场中,首先证实了 Baker et al(2003)在其文末的警示: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未必一定带来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第二, 2008年以来的金融海啸及其引致的实体经济危机已渐渐远去。然而,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究竟带来哪些方面的深刻影响, 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监管层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2、不足之处

对于样本数据的选取上,文章选取的是中国沪深股票市场 2000年12月-2008年 12月的所有A 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我们在做统计研究分析时,对于异常数据通常会做剔除处理,此处的08年的所有公司样本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影响,而模型分析的框架本身并未能将这种影响考虑进去,及企业行为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不仅仅受投资者影响,还受到更多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08年表现尤为突出,因而将08年这一特殊年份的数据提出会更加合理。

第6篇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2006级财务X班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虽然做财务分析的人很多,但我仍选择了做财务分析,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为了系统的学习这部分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因为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过财务分析;另外,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学会并进行财务分析也已显得非常重要。而我之所以选择以中石化为例,是因为我认为中石油是一个财务体制相对健全的企业,对这样的企业做出的财务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下面,我将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优缺点以及写作论文的体会四个方面作具体地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繁盛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利益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权益投资者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治理层和管理层、雇员、顾客、政府及相关监管机关、注册会计师等都主要依据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的详尽的财务报表,判断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前景,并据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财务报告是一种非常专业的信息披露方式,一般的投资者面对深奥的、专业的财务报告有时如坠雾中不知所云,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相比较的分析。

由于受财务分析主体利益的制约,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但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有很多,唯有正确使用财务比率才能从中挑选出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的分析不仅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投资者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其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在文章开头简单阐述了对上市公司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在目的中,我谈到: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文中,我通过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几句话主要介绍了财务分析对投资者的重要性。

接着我便以2008和2009中国企业500强之首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做出具体的财务分析。在做具体的案例分析之前,我先从宏观方面综述了2008年世界和中国的石化工业状况,并简要介绍了中石化在2008年的经营概况。我之所以要对这部分做介绍,是因为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 、筹资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财务影响。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减少库存 、降低人工成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在投资活动中要减少投资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抓住投资机会提高权益性投资;在筹资活动中要提高借款比重、充分利用应付账款。通过对这些宏观背景的介绍,可以得出一些后面对三大报表的分析中具体项目变化的原因。

开展财务分析需要依据一定的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除了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的解释和讨论、审计师意见、其他公告、社会责任报告、媒体和专家评论,以及监督部门处理公告等。由于分析的主体不同,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搜集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防止片面性。

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财务报表最主要的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正因为如此,我对中石化07、08年三大报表做出具体分析,对于资产负债表,我选取的是中石化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集团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作分析,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除了在股东权益部分分了归属于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权益。而其他两张报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我则是分析的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分析报表后,我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具体的变动原因,并做出对投资者的建议。在分析原因和得出结论时,我主要结合国内外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公司内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利用了财务报表的附注进行分析。

在进行三大报表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趋势分析法,也就是:通过对比中石化07、08两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中石化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趋势。其中,我具体主要运用有两种方式:财务报表的比较和财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接着,我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主要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具体做法是将08年与07年的各个相应指标做出对比,并分析引起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财务指标有很多,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我只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意义和对我分析有利得指标。在进行各项财务指标分析时,我充分利用了财务分析方法中的比率分析法,也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经济活动的变动程序,有构成比率,有效率比率,也有相关比率。

对中石化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也选用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与之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评价。这其中有历史标准、行业标准、也有经验标准。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论述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产生原因以及相关弥补措施,对于这部分,我主要是通过阅读几本报表分析的电子书对这部分的介绍,综合它们的观点,并结合一定的实际,分析而得出的观点,所以,更偏向于“文献综述”。同时我对财务分析面临的挑战及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做了一定的介绍。虽然这部分参考价值并不大,且很多方面已体现出来或已开始改革,但由于并未完全变革,所以,我也就顺便提了一下。

再次,我想谈谈我这篇论文的优缺点。

优点:

1:结构

2:格式

3:分析

4:重点

。。。。。

缺陷:

1.删除、剪切内容不完全:从初稿的56页到最终定稿时的47页,这篇论文在最后阶段进行了大量的“瘦身”,但在瘦身过程中,存在一些删除不完全的内容,比如:第5页的表头。而有些地方应该有的,在截图时又截掉了,比如:第22页合并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负债的部分项目以及第24页股东权益的部分项目。

2.还存在一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是很通顺的地方。

3.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比如因素分析法和某些比率计算

4.分析三大报表的具体变动原因还不够透彻、全面,多数地方只做了客观的分析,对投资者的主观建议偏少,对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建议也不够突出、具体。

5.计算有部分错误,在计算指标时,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例如:第9页净利润的计算,第16页的发展能力指标的部分计算。

6.没有进行综合分析,本来是打算利用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但由于在最终定稿时,内容过多,有56页的内容,且由于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图做的不够好,所以在X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删除,回避了这部分我认为相对重要的部分。

最后,我想谈谈我写这篇论文的体会与收获。

第7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多方因素的考虑,侧重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来分析股权结构。就我国创业板市场来看,多数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相对控股的状态。有关研究表明,即使上市公司中不存在绝对控股的股东,但如果其他股东无法协调统一行动的话,第一大股东仍可能取得实质控制权。研究发现,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25%时,通常很容易争取到其他股东的支持,使其处于表决权的有利地位。

虽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低于国有上市公司,但创业板市场上的“一股独大”现象却颇为严重。本文整理了2011年底我国25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的数据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投资效率间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创业板市场上普遍存在着非效率投资的问题;并且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越集中,则非效率投资行为表现得越明显。因此,治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改革公司的股权结构入手。

参考文献:

[1]See Leech, D., Leahy J. Ownership Structure, Control Type Classifica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 British Companies[J].The Economic JournalVol.101,1991(409):1418.

[2]Richardson, S. Over 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 (11):159-189.

[3]颜令媛:《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研发投资研究》,

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4]张功富、宋献中:《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过度还是不足-基于沪深工业类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实证度量》,《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5]袁玲、杨兴全:《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过度投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6]张栋、杨淑娥、杨红:《第一大股东股权、治理机制与企业过度投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Panel Data的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7期。

[7]韩笑:《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成长性关系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