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遗产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16 17:50:40

序论:在您撰写遗产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遗产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原始风景科学和文化价值保护和游览规划旅游开发

自然地理环境受人类社会作用或干扰程度不同,分为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没有受人类影响或间接轻微干扰的,原有A的自然面貌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的自然景观,如极地、深山、荒漠、沼泽、热带雨林。次生自然环境,即指受人类长期作用和影响之后,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但仍保持一定的自然面貌,如牧场、农田、乡村。人造环境,即完全人工建设的环境,例如大城市。

这三种环境都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本篇则是论述原生自然环境的意义。

1原始风景定义和特征

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按其规律演变形成的,其中没有遭到人类改造利用的景观。人类今天拥有的科学技术可以染指世界任何地区,所以能够存留下来的原始风景就显得极为难得。

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人迹罕至的原始自然景观并不是由于人类没有去开发,因而成为人类文明中的空白一块,而是含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它对于人类独特的价值正是它的“原始本色”。

人类起源以及后来几千年的进化过程都是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的,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原始自然环境作为重要资源。全面科学的认识原始自然的价值是在近百年逐渐成熟的。

2历史实践以及主要事件

19世纪是世界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地球上原始风貌地域大量被开发的时代。大城市的迅速扩展使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19世纪初叶德国自然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就提出:必须建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地,以标志自然历史演变的沧桑过程。

19世纪中期,美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被后人称为“哈得逊河风景画派”的艺术家,在落基山一带用激情的笔调表现了美国西部广袤壮丽又极其原始的风光,对印第安游牧生活进行了如诗般而又略带感伤情调的描绘。他们的绘画作品带回东部,震撼了参众两院的议员。1872年3月,美国蒙大拿州与怀俄明州交界处黄石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自然风景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立国家公园之初,也只是为了人们欣赏到它的自然原始风景,从中吸取精神的艺术享受。

美国是在一块新大陆上建起的国家,短暂的二百年国家历史和广袤无垠的土地使得它有条件建立具有原始风景的国家公园;与美国情况类似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964年美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原始地保护法”(WildernessAct),鲜明地指出原始地对于人类生活质量有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美国新设的国家公园不仅是具有传统形式优美的山川,还有沙漠、沼泽、海滩、盆地等环境恶劣而有独特生态系统的地域。

美国国家公园内所保护的大自然原始景观,不同于中国的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中的自然风光。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河流、峡谷的“原始性”使人感到自己异常渺小和短暂。例如大峡谷公园(GrandCanyonNationalPark),峡谷底部激流奔腾,峡谷两侧峭壁由各种颜色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叠成,显示着20亿年来的地层演变。还有塞廓亚公园(SequoiaNationalPark),保存着第四纪冰川灾难后遗留下来的北美红杉,树高都在百米之上,直径都在3m之上。这些苍茫的原始大森林,险恶的峡谷,以至荒凉的河滩,恐怖的沼泽、残存的土著村落,都有其保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整体中的不可缺少一景。它们一旦消失同样会使人感到大自然整体不平衡和不协调。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纪念黄石公园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制定《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同年还宣布:将南极建成为国际公园(InternationalPark),在这里不得采矿、狩猎、办工业,世界各国共同协力保护地球上最后这片没有被人改造的原始风景。

遗产名录选择完全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全球代表性价值。自然遗产主要是地质、古生物、自然地理等方面特殊的遗址。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是:(1)地球进化史中主要阶段的著名代表者;(2)地质年代中,各阶段生物进化和人类及其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著名代表者;(3)某些独特稀有或绝无仅有的自然环境,具有异常自然美地区。(4)濒危生物种类栖息所在地区。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游览自然风景的雅趣,也早有保护自然风水的习俗,但是只是以“山岳崇拜”形式,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个认识保持稳定状态;真正开始以科学意识思想设立“风景名胜区”,还是在现代西方自然保护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

3原始风景的价值认识

3.1原始风景的科学价值

自然历史考古价值自然界的浩瀚土地和江河,还有千姿百态的天然风景都是地球亿万年演变的结果,然而人类社会文明有文字记载只有5000年。大自然所跨越的时光远比人类历史悠长,它演变过程丝毫没有文字记载。斗转星移,沧海化为桑田,大自然原始遗址风景就是惟一可使人回忆其历史运动过程的见证,是全人类的科学档案。断层、化石、古岩石、孑遗树种,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记录,虽然无字但却最可靠,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曾消失的时代,对于研究天体、地球、各种生物进化以及人类的起源极为重要,具有全球共识的普遍科学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史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这些伟大的学者就是依靠大自然原始遗址风景推断出古环境变迁的过程,从而把我们的追溯带到亿万年前:猛犸时代、恐龙时代、冰河时代等难以想象的情景。让人们知道地球起源于46亿年前,演变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这一系列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

掌握自然历史是推动现代人前进的背景和动力,而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记录,原始自然风景是人类开创未来的极有价值的资源财富。自然历史演变形成的原始风景,含有大自然运动真实痕迹和信息;人类将来历史发展应该与大自然保护协调进行,而这必须以自然原始风景作为认识的基础蓝本。

人类社会发展资源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没有经历人类改造和驯化,蕴藏有自然演化的生物多样性遗传特性。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存具有深刻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极其重要,而且对于全球生态、物种遗传、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娱乐和艺术审美都很重要,是人类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就地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维持其物种群体生存的特定自然环境。

全球生态体系变化现代地理学已经探明全球生态体系变化的来自地球内部和表层的驱动力有5个方面:气候变化、生物消亡变迁、土壤侵蚀过程、海洋升降、地质岩层运动。然而现代人类对自然界原有体系影响作用极大。这5个方面的运动演化都需要保存有相当大面积的原始风貌地域,使得全球变化保持自然协调、自然平衡。

3.2原始风景的艺术价值

大自然的高山江河、树木花朵历来具有无比深远的美学艺术价值,从而培养了世代精神文明。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的文化特性形成和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把原始风景地域设为国家公园,是人类获得灵感和美感的重要源泉。

现代园林审美农业生产时代里,人们为摆脱原始大自然的恐惧威慑,向往着建设美妙和谐的人造环境。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庭园、法国皇家宫苑、英国贵族庄园、巴比伦空中花园,都是这个时代这种意识指导下的人造艺术环境,是人们当时向往的理想自然景观。

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和审美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曾使人感到畏惧的原始大自然风景得到了极高珍视。人们在数千年以来,一直探索着在自己生活的环境里,设计建造陶冶身心、娱乐情趣的美妙花园。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演化运动给我们在自然界创建了最美的花园。原始的大自然风景面貌是最为珍贵的,山峦、河流、森林、草原,这一切哺育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勃勃生机,是任何人造花园无法比拟的。地壳内部岩溶运动形成了火山景观,水流冲刷运动形成了峡谷景观,自然界争斗保存下的动植物群落,森林、草原、花香、鸟鸣,万物都在极具奥妙地运动着、存在着。

在传统的动物园,人观赏笼子里的动物,现在人被自己关在笼子里,即汽车里,观赏追逐于森林草原上的狮子和野鹿,不仅能观赏到动物园不曾见的动物活生生野性,还能看到动物种群之间依赖、争斗而生存的相互关系。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园林,国家公园在审美空间界限以及景观多样性方面都是本质的飞跃。

现代文明社会的“返朴归真”和“寻根”原始自然风貌景观的保存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意义重大。现代社会文明集中在大城市,而大城市完全是人工化建设的环境,长期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仅仅接触城市内的公园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时常有机会接触自然界的景观。美国的城市发展规模最大,楼房密度最高,他们是世界上最早体会到必须在城市中建立公园,也是最早体会到必须建立保护原始自然风貌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指出:由于科技高度发达,人们日益受到自己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奴役,人的本性被“异化”,而原始的人性是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狩猎为生的生活中形成的,人们要挣脱“异化”,去重新寻找自我,就应该回归原始的自然,重返人类初期的原始社会。具有原生自然意蕴的返朴归真风格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顶峰,现代哲学思潮也已经浸透在国家公园的游览之中。

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之滨的平原上,由此被称为“大河文明”。黄河、恒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的起源都与其地理环境和生态景观相联系。保护这些河流,让它们波涛永远奔涌,其意义已不只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人类为追忆初创原始文明的地理环境,而将来创造更灿烂文明“寻根”的需要。

今天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保护森林,这不仅是因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更有现代人感情上离不开苍茫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在大森林里茹毛饮血地生活了几百万年,那里是人类起源生长的故乡。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单位使其名声大增,对于拥有遗产的国家来说,进一步明确本国优秀遗产的分类和整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得以有发现和珍惜这个遗产的机会,世界自然遗产的确定,促进了全球范围的科学旅游。

国家形象的景观标志典型的自然地貌被看做是区域“地标”,是某些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象征。日本的富士山,其白雪长年覆盖着沉寂的火山口,景观庄严、肃穆,是神圣的国家象征。而美国第20届总统罗斯福在巡察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公园(GrandCanyonNationalPark)时,庄严地宣称:“不要去破坏她的壮观,留下来给你们的儿子,给你们的孙子,给所有的后人;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看到这雄伟的奇景”。山川长存寓意着国家永在,这对于历史短暂的美国很重要。

在我国西部,绵延雪山化成了滚滚流水,奔腾东去撞击穿越层层山岩,形成地理上气势无比磅礴的“长江三峡奇观”大切割。这一处壮丽的大自然景象,公元前300年战国时代,宋玉在他名篇《神女赋》和《高唐赋》里,把长江三峡的峰峦云雾幻想为兴华耀目、美貌横生的巫山神女,使后人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神往不已。此外,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都在这里留下了风流千古的绝唱,更有许多无名作家留下大量神话和传说。这里不仅有险峰、激流,还有古栈道、石刻,三峡激浪中搏击而进的竹筏和沿岸奋力拉纤的船夫形象,历来为画家、诗人所讴歌,并寓意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勇敢精神化身。长江三峡风景,给我们祖祖辈辈以无限激情和启迪,其山川地貌景观也已是中国国家象征物。

艺术灵感的源泉创写人类一代又一代新文明,不是从唐诗宋词和古希腊艺术中推导演绎,而是依靠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这其中不断演变的人类社会。

在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生存斗争中,面对山川河流,奇花异草,无限幻想。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画面有日月星辰,五谷丰登,记载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西方也有山洞考古发现表示力量强壮的野牛岩画。

奔腾不息的河水给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启迪,孔子在大河岸畔触景生情曰:逝者如斯夫。孙子把军事斗争手法比喻自然景观:“兵者,诡道也。……不竭如日月,浩瀚如江河”。“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

自然环境变迁,产生了远古的神话传说。“大禹治水”传说与长期的大暴雨洪水有关,“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神话则与长期的干旱有关,“女娲补天”可能与大地震有关。

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年轻国家,其文化特色是北美洲自然风光和欧洲文化结合的产物。在美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吐温小说和霍默风景画,都是扎根以粗犷辽阔的北美风光为其艺术展示场景。

4原始风景的保护和游览规划原则

4.1现代中国自然风景“旅游开发”中的严重问题

现代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往往希望使景区面貌“现代化”,其理由是“仅仅看山看水,没有什么好玩的”。在这种浅薄的认识指导下,风景区规划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大型现代化游览设施,各种餐厅宾馆和五花八门的游乐场纷纷建设在风景区里,独特的天然地貌和珍稀的历史真迹被毁坏,有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被“旅游开发”搞得面目全非。

在美国,迪斯尼乐园与国家公园完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它们所具有的美学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景观规划中这两种形式是完全区别开的。中国近年出现的许多“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西游记宫”、“三国城”、“唐城”、“宋城”、“海底世界”等人造群体建筑应该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能列入风景范围。度假村和游乐场也只是为了游览风景而建的辅助设施,其建设位置与规模都有严格的控制。

4.2景观保护

什么是真正的现代自然风景区规划?风景区最为珍贵的是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原始景观,把真正的、本色的、完整的大自然遗产展示给游人,绝不是建筑景观或游乐设施规划。自然保护是首要的事,只有原始风景的存在才有源远流长的利用可能。原始风景区域的景观游览规划,应该将保护作为规划认识的观念尺度,进行规划的手段方法以及规划目标,最终要达到历史、自然、生态、美学等综合效果。

在美国国家公园采取绝对的保护政策:森林、野草、溪流都任其自生自灭,不得采伐和利用,病虫不加防治,因为病虫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员,甚至森林失火也不扑救,这也是大自然从一个平衡演替至另一个平衡(特大火灾例外),枯树任其倒伏腐朽,野生动物间天敌任其争斗,任何外来的动植物都不能引入园内;这里的自然地貌,地质土壤,动植物群落都按原始状态保护下来。

4.3资源利用

但保护也不必是小心翼翼的,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类的利用;只有当利用和保护联合推进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所以保护范围内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保护措施,而保护的概念应该是含有合理管理利用的动态保护。保护与利用产生冲突时,保护是第一,利用是第二。

原始风景的保护和游览一般分四个区:

一级保护区:指含有珍贵自然遗迹(如冰川遗迹、火山遗迹、断层遗迹、古树名木)或典型风景特色的地域,这是整个景区核心,这里不应该有任何庸俗的人工附加物。

二级保护区:只允许有与这一带景观直接有关的,体量适当的建筑物,如纪念碑等。

三级保护区:可以有些与旅游相关的建筑物,如纪念馆、小卖部等;建筑不尚华丽而崇素雅,形式多采用地方风格,力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的风俗民情相协调。

控制区:指对风景区景观范围之外边缘地带各种建设的控制,如不得建规模大、层数高的楼房,不得建污染水土的工厂等。

在我国境域内辽阔的土地上,名山大川,急湍回流,雪山野草、地形地貌变化万状,具有从热带到寒带,从海洋到内陆,从沙漠到高原的各种不同气候环境的天然风景。东部人口众多,商贸产业发达,交通网络密集,人迹罕至的原始风貌已经很难寻找。西部四川卧龙、湖北神农架、青藏高原等地至今依然有保持原始风貌的地区,它们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资源,自然保护与游览规划正在同时进行,制定科学的政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FreemanTilden,NationalParks,KnopfInc.1985:12-86

[2]CharlesE.BeveridgeandPaulRocheleau,FrederickLawOlmsted,RizzoliInternationalPublication,Inc.1995:16-57

[3]L.F.Mclelland,BuildingtheNantionalParks,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8:17-61

[4]J.O.Simonds,LandscapeArchitectu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83:13-85

[5]潘江.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第2篇

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为遗产日撰写了“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长文,包括“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几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内涵。本报今日摘发了“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一部分,使读者先睹为快。全文将于近期《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刊发。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吴良镛教授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livingorganism),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既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1、工业遗产的普查与认识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我国计划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业遗产应列为重要普查对象。面对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通过普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建立起我国的工业遗产清单。同时普查与认定、记录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宣传工业遗产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过程,是发动企业和相关人员投入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下塔吉尔》突出强调了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国必须对其需要为后代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予以认定、记录和保护”。“对地带和不同工业形态的调查必须确定工业遗产的范围。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为所有得到认定的遗址创建编目”。同时,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和支持。

科学认定是准确记录的前提。首先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具有兼容性,用以认定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合理、统一的认定标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应注意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其他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的差异。工业遗产应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业遗存。这样界定,既注重了工业遗产的广泛性,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在不经意中消失,又注重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过于宽泛而失去重点,保证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在历史价值方面,对形成年代应给予合适的尺度,如建国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企业遗存,尽管历史时间不长,也应在工业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准确记录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对工业遗产地的各类不可移动现状遗存应进行准确勘察、测绘,对各类可移动实体档案应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以文字、图纸、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不同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多重价值,是工业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技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一旦失传不可替代,应详细记录并加以传授。记录还应包括收集口述历史在内的信息,当事人的记忆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应尽可能加以记录。同时应注意在昔日就业者中广泛征集可移动的工业历史文物,并纳入记录档案。综合上述记录成果,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并将数字化及网上查询方式作为重要目标,以作为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依据。工业遗产完整的外观特征和遗址保存状况应在受到任何破坏以前载入记录档案,因为如果在生产活动停止或者工业场所关闭之前做好记录,将可以获得并保留更为真实的信息。

深入研究是科学认定的保证。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制定系统的研究计划,以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调查,判别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有必要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是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早期工业就有外资工业、民办工业和洋务工业等,建国以后,不少企业又先后经历过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丰富历程,通过分析上述演变过程,有利于工业遗产的科学认定和不同阶段的遗存和信息的保护。保护工业遗产还需要对其曾有过的用途有透彻的认识,它们往往随岁月的流逝发生过变化,因此需要对每次变更都给予关注和评价,使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保证。对工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是对工业遗产开展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必须按照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相同的高标准来开展考古研究,包括工业废料区所具有的潜在考古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应得到重视。工业遗产研究需要从事历史、建筑、工业设计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同时,由于众多工业活动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赖性,需要通过不同工业领域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协调行动实现工业遗产的综合研究。

2、工业遗产的立法和保护规划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因此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同时,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应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当前,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必须对这类调整给工业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预测,同时制定能够快速应对的各项程序,以防止工厂关闭停产后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损毁或破坏。在未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应立刻停止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行为。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在将工业遗产的保护纳入国家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措施。西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A.麦格斯(AlisonMaggs)先生认为:“为了找寻恰当的用途,人们必须首先通过制订包括管理政策在内的保护规划确定场所的重要意义。保护规划将有助于界定场所的文化意义,并将它与未来的有关问题相联系。政策也能为某一场所的恰当用途提供建议,这些用途必须考虑诸如法规控制和经济可行性等其他因素”。编制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应注意与保护年代更为久远的文化遗产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工业遗产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及时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并应针对机械设备、地下设施、地面构筑物、综合性建筑群以及整体工业景观制定相关保护规定,针对其未来适应性改动制定修复与合理利用导则。

鉴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的公益事业性质,保护目标往往需要通过资金援助和税收激励来实现。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基本保护资金的落实。除国家拨款支持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奖励等手段对保护措施予以鼓励,同时出台有利于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应出台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美国“1976年制定的《税收改革法》,激励了人们改建历史建筑的意识。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公众对于老工业建筑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建筑业70%以上的工程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有关。这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经济、建筑功用和历史特色所持的慎重态度”。

3、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认定,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实得到保护。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认定和保护工作先行,才能防止对其随意废弃和盲目拆毁。因此,由各级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确认。工业遗产也应根据其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明确不同保护级别,列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则选择价值特别重大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最高级别进行保护和管理。在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以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骨干的各个时期和各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原状保护必须始终得到优先考虑。特别是在考虑适应性改动的过程中,要慎重对待工业建筑或机械设备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保护规划过程中应解决如下问题:预期的用途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将会出现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变化是否达到最小或可逆?”必须认识到,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其实施的任何拆改,或对某些附属成分或辅助设施的随意处置,都可能影响其整体风格和质量,使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在一般情况下干预行为应具备可逆性,产生的影响必须降到最低程度。必须实施的任何更改都应得到记录,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得到妥善保存。

当前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必须注意到近现代工业遗产所用材料相对于历经风雨的古代文化遗产,往往性能寿命更短,老化的速度更快。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体现工业遗产重要价值的一些因素就得不到妥善的保护。目前,在发现问题和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在一些领域至今还没有研究出能够实现长期保护目标的维护或修复技术。如在工业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钢铁、混凝土、马赛克,以及化学材料等,在工业档案文献中广泛使用的纸质材料、感光材料、电磁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多种物质载体的保护问题方面,还缺乏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这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我们同时需要应对实践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分类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办法。

4、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只有把它当作文化资源,人们才能珍惜它、善待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进而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行列,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城市中所谓''''衰败地区''''(blightedarea),由于地区物质环境的衰败等导致地方税收之减少与市政补贴之增加,作好城市更新,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复苏经济,增加城市的繁荣”。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宽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工业遗产,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通常是比较经济可行的保护手段,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和理解。在制定保护性再利用方案时,对于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和每栋建筑都应经过仔细甄别和单独评估,并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同时,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和工业建筑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当保护性再利用方案中的利用功能与工业建筑和用地的遗产价值明显不相适应时,应重新进行调整。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如利用纺织厂房建设成为展示古代服饰,民族服装和国际时装的专题类服装博物馆等。但是A.麦格斯先生提醒我们:“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保持活力的博物馆数量都是有限的,愿意参观博物馆的旅游者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设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只是保护工业遗产的方法之一。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就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像空间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其特点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形成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首要目标是在展示与工业遗产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过程中,为参观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营造一个开放、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旅游氛围。通过寻求工业遗产与环境相融合,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对工业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的保护、整合和发扬。在工业遗产分布密集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形成规模效益。在旅游者为工业遗产地带来利润的同时,工业遗产管理部门也必须平衡每年大量游客给工业遗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设立工业遗址公园可以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要对工业遗址公园及其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努力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在传统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使工业遗址公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工业遗址公园内几乎所有的景观都可以向公众开放,通过引导式通道、视听同步装置、位置图、出版物和光盘逐步进行讲解和说明。由于在南方传统工业区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运河形成规模布局,因此,可以结合这些地区的整治,依托其人文资源,以穿城而过的河道为轴线,修复沿岸厂房、仓库、商铺和其他历史遗存,再现河道两岸传统风貌,形成工业景观与河岸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

5、工业遗产的宣传与教育

公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可靠的保证。如果没有全社会对于保护工业遗产重要意义的广泛共识,说服公众认可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很困难的,工业遗产将依然面临危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显示,要想获得所期望的公众支持,就要使人们分享对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方面的知识和兴趣,因此,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所有业经认定的工业遗产清单,均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对工业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积极地介绍,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工业企业的在职或离退人员在工业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对企业和职业的忠诚与眷念将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鲜活,他们的现身解说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行动,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处于妥善保护和开放状态下的工业遗产地都是宣传工业遗产价值和保护事业的重要场所。要保证社区居民和参观者方便地接近工业遗产,利用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和丰富的工业文物精心设计各类专题展览,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水平,使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具有独特氛围的场所中向观众直接形象地展示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展示工业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工业遗址和工业文物可以用自身的独特方式向观众述说历史,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起到更好地教育展示作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遗产宣传展示的途径和手段获得极大的丰富。要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采取多渠道的形式来展示、宣传工业发明创造,使不同年龄、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群都能通过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方式获得工业遗产的知识。

要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教育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应将有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从小学、中学开始传播关于工业历史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知识,针对中小学校教育为学生编写具体教材。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凝聚为一种尚德守信、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应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后纳入教材。学校应组织工业遗产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工业遗产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等教育则应在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中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专业教育的课程。如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建有工业考古学专业,设置了工业考古学硕士和博士课程,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工业企业应该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和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增强工业遗产保有者和使用者对这类特殊遗产的保护意识。

6、“为了明天保护今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和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实现前所未有的业绩,尤其在一些大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如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其建设规模、施工难度、发电量和防洪效益等多项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兼有调水、防洪和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如我国目前线路最长、管径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途经10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输气量大、施工条件复杂,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克服了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严峻挑战。这些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都堪称为人类的奇迹,应当与阿斯旺水库、苏伊士运河、塞默灵铁路等一样成为标志一个时代的工业遗产。

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建树都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不断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遗产。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些事物也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传之后世,其中工业遗产无疑也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充分考虑创造和保护未来的工业遗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经济价值,更要充分认识到其现实和潜在的文化价值。在注重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益的同时,注重收集和保存这些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实物,提高工程的文化含量,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使它们成为未来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目前正在生产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原因,也即将搬离原址,其中首钢和江南造船厂的搬迁和原址规划格外引人注目。首钢前身为石景山炼铁厂,始建于1919年,经历了几十年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首都钢铁公司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在全国工业企业中进行企业承包试点、创造了10年共为国家贡献96亿元,相当于10年增值了9个首钢的奇迹,轰动了国内外”。“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由此首钢搬迁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当这座钢铁之城成为历史,炼钢的锤声渐渐远去,熔炉的烈焰慢慢熄灭,如何面对天空下的大片工业遗迹,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第3篇

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进行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对文化的认识将全面改变我们对待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

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或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文化政策则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未来发展的方向。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向前发展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作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建立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一体的崭新关系。它强调我们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一国经济从人均低收入进入到人均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先升后降。综合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可知:一国经济发展从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无疑将会走向服务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以至体验产业。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第4篇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介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照种类划分,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组织工作,涉及主管部门、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等多个相关部门,所以必须具备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要求具有高强度的工作责任感、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熟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并熟练计算机操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登记、领用、使用、维修、调拨、出售和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为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财政部对固定资产管理十分重视,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加强资产优化管理方法是高效管理的一种捷径。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意义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物质条件,是事业单位实施各项公共职能、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保护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挖掘固定资产的潜力、改进固定资产的利用价值,不仅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规范处置行为,优化国有资产配置,还有利于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高效节约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

二、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目前,气象部门大部分预算单位只一味的重视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部分预算单位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重钱轻物;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基本都是由各级预算单位办公室人员兼职,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对固定资产登记管理不够及时,经常出现错记、漏记现象,对固定资产发生的调拨、毁损、报废等情况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从而忽略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日益改善,在固定资产迅速增加的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却远远落后于改革的步伐。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固定资产的总价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失去了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根据气象行业为公共服务的特性,气象部门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预算资金或专项资金申请购置的,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上缺乏完善的统筹计划,盲目采购、多个项目重复采购、购非所需等现象在一些预算单位比较突出,极大的造成了财力和物资的浪费,而相对应的是导致一些机构或部门因资金的短缺,一些必要的办公设备因资金有限而得不到购置,致使工作在一定范围内的开展受到极大限制,进而造成了气象部门拥有固定资产过剩与紧缺并存的局面。

三、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

1.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

气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实行申报审批制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和相关程序规定新增固定资产,对各级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及时发现问题并查找问题来源;对各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行严格报批制度,固定资产的出处、流向、种类、价值等的处置都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对各级预算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清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系统平台作用。

2.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气象部门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购置各类固定资产,长时间的累积,致使其对拥有的资产数量以及使用状况难以准确掌握,存在重复购置现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偏低,加上职工工作上的疏忽,资产变动时交接不完整、无法快速完整的查清经手的资产,从而造成资产的流失,存在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有出入较大的现象,给后期的盘点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四、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政策

1.完善气象部门的组织结构

固定资产管理是气象部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以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为先决条件,针对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现状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完善资产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实行定岗、定人、定位管理,制定合理的统筹计划,实施专业对口、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的组织体系,根据资产管理的权限,合理利用资产进行运作,按资产数额以及单位人员的多少因素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分配。

2.实施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和问责制

第5篇

关键词:精益生产;企业管理;管理创新;战略关系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过去企业生产所看重的是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量的大小,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当前企业生产越来越看重成本的控制,通过成本的降低来扩大经济效益提升的空间。在这样的企业发展情况下,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并成为了当前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精益生产管理最早是在日本被提出并得到应用,最初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探索精益生产模式,以求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帮助。

2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精益生产理念

所谓的精益生产就是指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的规模和批量,重视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并精简生产环节,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减少存货的积压。从本质上来说,精益生产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精益生产的主要理念是减少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精益生产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充分了解每一位客户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进行产品生产计划的制定,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真正做到满足客户需求。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企业生产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2常见的精益生产工具

通常来说,实现精益生产就是为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效果,就需要科学应用精益生产方式。常见的精益生产要素包括价值流以及生产节拍。从价值流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生产活动分为具有价值增值作用的活动以及不具有价值增值作用的生产活动。经过价值流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挑出那些不具有增值功能的生产活动然后进行删减,从而保留真正具有价值的活动。另外一个要素就是生产节拍。整个生产过程的节拍时间是指在一个生产环节当中,两个工序之间所用的生产时间。

3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特点

3.1精益生产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不同,精益生产管理所看重的是生产环节当中产品的质量水平,而不是经过检查和返工之后所得到的质量效果。产品最初的质量如何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的具体情况之中,而不是质检部的检查环节。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每一个工序都会有一个必要的质量检验时间,对每个步骤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在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下,员工的专业素质将会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产品生产的质量意识。一旦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现某个生产环节的质量出现了问题,相关管理者应当按照实际情况,首先停止该生产线上的产品生产工作,然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出炉。针对出现问题的生产工序,应当及时进行维修和改进。

3.2拉动式准时生产

通常所说的拉动式准时生产,是指上一个生产工序需要满足的下一个工序的要求的控制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将最后客户的产品要求作为整个生产的首要环节。拉动式准时生产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产品库存积压,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维护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平衡,根据下一个工序的需求来进行上一个工序的必要任务,从而精简了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实际价值的工作内容,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拉动式准时生产方式的优势,在具体的产品生产过程当中,企业中兴起了一个新的概念“看板”,即客户信息以及产品需求信息的主要载体,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工序之间的信息传递。在拉动式准时生产过程当中,调度工作与计划工作其实是在每个生产环节当中都有独立的负责系统,独立完成调度与计划,而不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总调度或总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调度与计划是独立完成的,但每个环节之间同样需要进行相互协调。

3.3重视团队合作

在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中,团队的合作与协助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每个参与管理和生产的员工都能将自己当作企业的一份子,真正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族当中,不仅关心自己分内工作是否完成,另外还应当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进行积极的建言献策,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建设中来。团队的划分依据不是管理层级或部门的不同,而是按照问题的类别而组建的。在团队中的每个员工都应当是对问题有了了解并有一定看法的。形成团队之后,每个员工的业绩就要受到客户的检验和团队成员的考核。团队的建立基点在于相互信任,并需要成员的相互监督,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水平。

4精益生产管理的科学应用策略

4.1组建精益生产单元

想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需要对企业过去的生产流程进行改善和优化,删除无法获得价值增值的生产环节,从而让整个生产线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利于生产成本的控制。调整生产流程,组建精益生产单元的必要环节包括对生产流程的规划和图表的绘制,然后对没有价值的过程进行删减,接着进行新的生产流程的绘制,最后再进行调整,以此循环,让企业的生产流程越来越精简、高效。

4.2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方法

想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生产效率,最根本的就是生产时间的减少、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从客户的实际产品需求出发,来规划整个生产线上产品的生产流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从而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概率,尽量避免因为故障而被迫停机的情况发生。

作者:尹向文 单位: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燕.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应用研究[J].经济视野,2014(12):107+109.

第6篇

(一)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因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不够完善,基本处于盲目状态,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部分医院在医院资产管理上的意识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医疗等工作上,相互之间沟通不够,资产管理的交接措施不规范等。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不健全,缺乏制约,没有明确工作人员及各部门的责任,在分级管理上常出现脱节现象,缺乏管理和维修,新设备购进未及时入账记录,导致出现账账不符、帐实不符等现象。有些医院为加强自身竞争力,盲目扩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不考虑设备的实用性,造成高投入低回报或高投入无回报的现象,导致资金大量浪费,同时固定资产使用缺乏协调、统一的机制,资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重复购置、固定资产闲置等现象。另外,因使用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未按正常程序进行人为报废,导致固定资产流入账外资产,造成医院固定资产流失。还有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落后,很少采用信息化管理,而是采用手工登记,管理效率较低。

(二)职能管理部门分工模糊,职责不清

大多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由财务科负责,未设立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临床各个科室是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因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健全,而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较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等不及时记录,不按时盘点,无法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的账物不清、账目不明,难以责任到人。大部分医院重视医疗设备的购置而忽视保管,致使固定资产的使用率降低,出现浪费现象。另外,由于医院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管理力度。另外相关部门中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未经过专业培训,对资产管理知识了解不够全面,管理能力缺乏,导致出现工作混乱情况。

(三)缺乏严格的审计制度

审计部门专业人员较少,多数是由其他部门人员担任,或直接和财务部门合并,造成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不了解,导致固定资产流失或账外使用现象,固定资产的审计工作发挥不到应有作用。

二、解决方案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医院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转变医院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观念,将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向全体职工宣传,提高有关人员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院长及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机构,负责医院资产管理的指导及监督工作)、使用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会计审计部门,采用分级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责任,使固定资产管理有序进行。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结构

固定资产管理应从效率性、经济合理性、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管理等内容纳入各科室绩效考核中,有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建立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管理不善、违规操作的人员,根据绩效考核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同时对责任性强、资产管理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以不断提高各科室和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机体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组织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三)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审计制度

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应首先了解医院现有固定资产。在清查过程中,需做到账物相符,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按照名称、规格进行分类,设置专门账户,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对财务收支状况、科室经济分配等进行审计检查,通过检查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固定资产管理不断完善。

(四)完善资产管理细则

在采购医院固定资产时,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并公开招标,给予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可行性报告,管理机构需仔细审核后批准,才可采购,避免盲目引进先进设备,而造成浪费现象。对固定资产应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固定资产保管档案,严格出入库单制,对资产的借用、领用、调用等经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凭单领取,对资产的购置、调入进行登记,对资产的增减及转移进行详细记录。成立固定资产维护机构,由其对使用率高的设备如呼吸机等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和调配。定期清点固定资产,对出现盘盈盘亏现象,应将原因查明,并责任到人,做出相应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需经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并上报财政部门,进行报废处理。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应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方便快捷。

三、结束语

第7篇

医院安全生产管理是医院运行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为医院建筑的改扩建,建筑的维修,医院院内锅容管特设备,以及水、电、能源、膳食的供应和管理提供可靠保障,保障医院的医疗设备、卫生耗材、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及配送等项的正常运行。安全生产管理渗透在医院运行、医疗诊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医疗基础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基本要素,是医疗、教学、科研等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医院安全生产管理肩负着极其重要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医院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事前加强安全教育,层层落实责任

随着医疗产业的不断发展,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在传统上的医疗安全、消防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基础上所涉及的因素增多,如医院空间动线规划、设备仪器保养、耗材物资补充、信息系统安全等因素。面对诸多安全管理的事项,必须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自觉、严谨、可靠、全面地贯彻执行一切安全措施,时刻保持对各类安全的高度警觉。医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法律意识,转变服务观念,落实全程质量管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多层次的优质服务,使医疗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同时,医务人员要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公共关系的理论和技巧辅助诊疗,确保各项软环境的安全。

1.完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与签约

通过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网络,全面贯彻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重视工作制度及程序,将责任制采用合约书形式落到实处。实践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虹口区卫生局签订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书、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安全干部承诺签约书、特种设备和重点危险源安全承诺书;与警署签订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安全工作目标协议书;与全院职工签订“班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电工、消毒等人员签订特种设备操作、安全生产责任书;与物业签订安全责任书。卫生中心也积极参加由虹口区卫生局创建的安全文化各项活动,根据要求“安全生产月”购买、张贴、悬挂横幅、宣传画等各项安全生产宣传活动。

2.完善预案,组织演练

针对医院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积极组织员工开展演练。做到工作预案到位,党政领导临场指挥,全员职工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医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应对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事中加强安全监督、落实隐患整改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检查的重点,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台、防汛、锅、容、管、特安全。

1.加强医院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加强医院各种特种设备,包括医院的客梯、杂货梯、高压消毒锅、医用氧气的安全管理。医院电梯实行定期保养和维修,做好保养记录;医院高压消毒锅由专人负责,定期保养;医用氧气定点放置,放置部位严禁烟火,置换氧气瓶时严禁非规范装卸,防止发生意外。每年对特种设备进行多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隐患及时通知保修单位即刻上门维修整改,并保证整改经费,避免安全责任事故。

2.加强防火、防盗安全管理

医院每年召开专题防火、防盗安全会议,播放防火警示专题片,提高防火意识。开展自查自纠,对全院各楼层和重点部位都加装了防盗实施、监控设备,110报警、切实落实防火、防盗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医院防火、防盗工作万无一失。

3.加强防台防汛安全

全力做好防汛防台准备工作,成立防汛防台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中心中层干部会议,制定工作预案,把防汛防台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做到思想上、物质上有准备,及时落实各项预案准备工作。在台风到来之前,全面疏通地下水道,确保汛期下水道通畅。对房屋顶层认真检查、清理杂乱堆物,确保台风期间安全。落实具体工作,加强值班巡逻,随时根据区局要求确保各网络的信息畅通。

4.加强医疗危险品安全管理

加强对医院医疗危险品的安全管理,从领取、使用、处置做到专人负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流程进行管理,并做好督查和反馈,以便及时整改,避免医疗危险品的泄漏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5.加强院内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为了加强院内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医院成立废弃物管理小组,制定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应急方案。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理要严格按照市、区、局所颁布的标准执行处理、排放。医院感染科要不定时的对收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防院内感染和院内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身健康。

(三)事后严格责任追究、及时总结提高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事后复查,对每次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以及整改情况,要对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有关规定进行分析评估,以确保问题和隐患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改。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罚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