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3:37
序论:在您撰写财经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目前,中职学校对《财经基础知识》学习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单向授课的教学模式。往往就是以教材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强调概念,注重理论。教师在讲授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垂直传输方式,拘泥于书本了理论架构,“填鸭式”的进行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难以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较差的现象,加之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思想行为上放任自己,生活方面追求享乐,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所以像会计专业中《财经基础知识》这类经济类学科,学生对高度概括,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难以真正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放弃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开展多样性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和心性的特点,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对《财经基础知识》创新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基础概念以理解为主
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理论和基础概念,常常把书本上的理论概念都划做重点,强迫学生去记忆。这些概念咬文嚼字且抽象难理解,学生基本靠死记硬背,根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考试过后基本上把所学的东西全部抛之脑后。所以如何运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让学生去理解概念至关重要。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概念的记忆,而是引导他们去理解概念。比如举一些生活的小例子,讲一些小故事,名人案例去诠释这些概念,不但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涵义,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概念记忆。
二、善于运用案例启发
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真的是数不胜数,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不止是在经济活动中,甚至在生活中,常常我们能在这些案例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找一些引导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去分析、推理、提出看法。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并建立感性认识,使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过了课堂的互通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种方式可以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改变课堂上老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空的容器,而要认可和尊重学生,把学习资源整合后交给学生,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积极开展师生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章节,让学生备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教师只作知识补充和当堂检测。实行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首先要完成教师自身和学生间的角色转换。学生由配角变成主角,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成指导,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帮助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各项教学活动,适当评价学生的语言行为,引导课堂教学活动按一定计划,朝一定目标展开。这种教学模式能通过互相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主体学习意识,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营造师生合作呼应、生生互动提高的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老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心理需求,从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到完全自主,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解决学生实践量不足的问题。提前布置课题,让学生进行方案策划,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相互沟通,探讨,帮助,配合。收集背景知识,组织内容,独立制作课件,并派代表进行PPT演示讲解。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既能增强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有利于同学之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而且在准备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
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财经基础知识 实践教学 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财经基础知识》是经济学、财税基础知识、金融基础知识、证券课程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化改革的课程,可以有效克服各自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和重叠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经济理论的教学而忽略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内涵。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财经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经济学部分,主要讲述需求与供给、效用论、生产论、市场失灵、国民收入核算;二是财政部分,主要讲述财政基础知识、财政收支、财政管理等;三是金融部分,主要讲述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宏观调控等;四是证券部分,主要讲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
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因而任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应用。
枯燥的理论讲授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会让授课“掉胃口”,特别是《财经基础知识》这样一门涉及众多课程的入门课,使得学生失去继续学习其他相应学科的兴趣。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而《财经基础知识》实际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如需求与供给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股票分析等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目前《财经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不够系统,未形成比较常态的实践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财经基础知识》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捕捉经济热点的的敏感度,如何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何构建学生跨专业思维、跨课程思维的能力是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应为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故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将现实的经济现象、经济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使本课程的教学能教之有物、教有所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经济学、财税、金融和证券的理论知识,更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并能进行分析和评判,在实践性问题解决中掌握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
并且,教材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我们也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基本完成了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3.1、实践性教材的改革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打破经济学、财政、税收、金融、证券学科间的界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教材体系进行大胆的设计,针对现有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案例分析不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淡化纯理论内容的表述,强化了具备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案例,大部分案例都来自于当前财政金融市场的热点问题,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讨论,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水平,提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能力和自觉性,使之具有现实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在教材中力求反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知识、新技能,并且,教材要及时引入了我国最新的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实务等最新内容,使课程知识不仅具有前沿性,而且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性教学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需要完成适合课程内容以及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3.2、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创设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配套实践性教学的证券、期货交易系统等软件使学生体验炒股炒期货的感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来完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向学生提供统计局、财政部、证监会等相关链接网站,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财政金融最新动态,开通BBS论坛,对财政与金融热点新闻点评,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参与讨论,营造学习氛围。
课程改革中需要开展实践性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每年暑期考虑组织学生开展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情况等调查,实现学有所用。
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入证券公司实地参观和感受证券交易的过程,并定期举办炒股大赛,营造实践性操作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可以随时上网上课,阅读教材,做习题,巩固知识。并把疑难问题用电子邮件发往任课教师。教学咨询辅导也实现了网络化,教师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3、扩充性实践资料的使用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有效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要点、案例和阅读资料等。本课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扩充性资料:
引导学生编辑整理有关财政、金融的典型事件和相关报道、视频,形成案例库、专题库。
依据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建立《财经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网站,把《财经基础知识》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改革、教学案例、课程习题、教学成果、教学前沿等相关教学资源展示在网站上。
教师开始讲授《财经基础知识》伊始,就将上述扩充资料及其使用方法向学生讲解,在课程进行中向学生推荐相关扩充资料,对使用扩充资料有收获的同学进行表扬,其经验加以推广。
通过《财经基础知识》扩充性资料的学习使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运用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接触教学科研的前沿知识,从而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阮吟晖.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之浅见[J].科教文汇,2010(3).
[2]廖颖.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6).
[3]臧良运.高职经济学教材由学科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
作者简介:
1 高等财经教育实况
一是新世纪中高素质人才的塑造,需要教师的辅助与引导。纵观国内高等财经教育运行状况,其在师资队伍构建上缺乏科学性与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数目较少,以及教师对国内财经市场发展状况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了解的层面较为肤浅等方面。二是与财经教育相关的教材相对陈旧化,此时高校学生在经历四年的学习进程,有些内容理念反复出现,教材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致使学生对国际上因经济改革而不断变更的信息了解得少之又少。三是高校财经教育在教学目标编制上存在诸多缺陷,具体体现在没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设置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四是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的问题,“条块分割”的领导管理机制的长期沿袭,导致与高校财经教育相关的资源实用价值被大大削弱,也就是说高等财经教育跨世纪的战略性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面向知识经济高等财经教育做出的改革
2.1 建立健全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对财经工作者提出的标准为不仅要求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积极建设带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是极为必要的,国家教育部对其也是大力支持的,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内,针对财经专业编制了20个重点项目,其又被细化60余个子项目,其是几十所高等学校数百名教师智慧的结晶。整合进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中,为学生广泛的学习财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提供富足性资源,“T”型人才即“厚基础、宽口径”财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做好学科专业整改工作是基础,强化其兼容性,使其带有综合性特征,从而与知识经济时展模式存在大面积的交集,也就是说完善知识体系这一发展对策的编制与推行,强化了单科知识的广泛性。
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的核心为中心学科,在此基础上建设有关的学科专业群。知识体系以财经类核心知识为重心,囊括了文史哲、经管法、人力资源、国际法、国际准则等多样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技能。
总之,知识体系的建设健全,是高等财经教育迎合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策。
2.2 建立可持续教育观
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趋势,高等财经教育应该摒除一次性教育理念,构建终身型、高校与社会教育整合式的自主终身学习观念。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将自体局部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念取而代之,从而确保高等财经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教学成效等多方面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可持续教育观的建设与推广,重视的是对学生连贯性教育,而不是阶段式培养,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在完善学生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续教育重视的是因人而异,例如对一些群体积极开展计算机知识传授工作,强化他们现代化意识同时掌握一些现代化技术,而对于性格毛躁、敢于创新的青年W生,应该积极组织其参加技能培训以及知识讲座活动,宗旨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持续教育观的建设与实施,为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在财经教育进程中的应用另辟蹊径。后续教育模式的启用,使高校财经教育知识体系处于不断被优化与更新的状态中,高校也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工作,为后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有效运行奠定基础,可见其两者是唇齿相依的,从而使财经人员业务能力与素养与知识经济时代运行规律更加匹配。
2.3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个行业招揽的是具备职业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说高等财经教育培养出的高材生是具有现念以及现代知识结构的经济管理人才,并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经济市场多变的环境表现出强烈的适应性,对其各类问题有效的应答,这是创新行为方式产出的动力源泉。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参照财经市场发展形式以及学科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组织好学科与专业的基本框架,从而达到调动本校大学生积极应用新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为创新行为方式的产出奠定基础,同时高校为其供应与社会发展形式相匹配的知识内容。
此外,协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的基础上,明辨是非。对财经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优化办学条件均是极为有效的应对对策,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高等财经教育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深度而广泛的学习知识,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奠定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等财经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学生的辅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现存财经知识体系提出新见解,参与进学术体系研究进程中,为新型财经知识的产出铺路垫石。
3 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等财经教育重新设置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新型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借助优化教学条件的形式优化办学质量等发展对策的应用,在协助高校落实高素质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均体现巨大应用价值。也就说。本文论述的内容,对高校财经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南荣素.建立基于教育营销理念的财经高校筹资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2] 纪新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3] 苗月新,吴小龙,南荣素.基于STP营销战略的财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OL].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1).
关键词:中职;财经法规;记忆能力
学习是一个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想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就应当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财经法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之一,教材内容不算很多,但实际上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学生较难掌握。这门课的特点是“一强、两多”,即内容政策性强,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多,需要记忆背诵的内容多。笔者在多年的《财经法规》课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逐渐摸索、总结,积累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感到跟着教师学,一定会有吮吸不尽的知识琼浆,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崇敬感,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备教材的重难点,相关的练习题,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了如指掌,每一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考试题型都应明确告诉学生。
第三,教师上课时要充满激情,除了教态自然、仪表端庄和语言流畅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一些教学细节。比如,教师板书时,切忌拿着教案边看边写;讲课时,切忌拿着教案边看边讲,照本宣科。教师可在教室中边走边讲,不断观察学生的情况,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使整个课堂局面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给学生认真学知识、记知识提供示范。
二、对学生的要求明确而具体
教师应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做到目标具体、层次清楚。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能够重现知识点即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必须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力争弄清楚“为什么”,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要求“运用”的内容,要着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本知识,选择平时收集的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做到课本知识与案例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步骤明确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规范答题,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了,记忆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更新观念,创新记忆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总结,不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笔者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并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以下方法,以提高其记忆水平。
1. 关键词记忆法。
关键词记忆法即抓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并将关键词融入其中。这一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又能让他们快速记忆知识。 比如“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要求”为:①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或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②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职责分离”和“相互监督”来进行记忆。
2. 顺口溜记忆法。
将内容较多且较复杂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同时按照关键词记忆法的要求给学生讲解,学生很快便能理解并掌握,这样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观念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和其他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笔者要求学生记住“观” “规” “警” “其”即可。
3. 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即通过知识点的对比,发现异同,进行区别记忆,达到准确掌握知识的目的。如讲解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时,由于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将二者混淆,因此,教师在讲解了银行本票的概念和基本规定及办理程序后,可设计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具体项目包括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各自的概念、使用范围、付款期限及丧失措施等。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力。
4. 成语运用法。
用成语形容事物生动、形象,同时具有趣味性,易于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容易记忆。因此,在教学中若能把知识点用成语概括出来,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还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课堂也不会显得沉闷。如在讲授“伪造、变造会计资料”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无中生有”和“改头换面”这两个成语,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继而顺水推舟,讲解新知识点,并举例分析:企业为了逃税,从不法分子处购进空白的增值税,然后自行填入购进原材料,这就是“无中生有”;而原本是购入作固定资产使用的,却作为原材料入库这就是“改头换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他们掌握了教材内容,印象深刻,从而加深记忆。
5. 图示记忆法。
对一些数字较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利用图示的方法,将知识点简单化,明了化,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准确记忆,并具有持久性。如在讲述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时,可将几种情况涉及的时间用图表标示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关键词:财经商贸类专业 统计基础 教学改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和统计息息相关。本文仅从财经商贸类专业出发,谈谈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认识不到位
一提到统计,很多学生都认为统计和数学没有什么两样,课本里面都是公式、图表、计算题,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始终认为他们是来学会计、市场营销、金融、证券的,统计和他们的专业没有联系,对他们考证、考级也没有作用。所以,他们认为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学不学无所谓。这也是很多学校为迎合学生要求而停开这门课的原因。
2.教材和专业联系不紧密
现行《统计基础知识》教材的内容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提到与财经类相关专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介绍了统计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抽样推断等内容,很少介绍统计方法在会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等课程中的应用。
3.教师很少挖掘统计知识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由于很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或者基础课教师过多,多数学校的统计课程都是由数学教师兼任,或者由数学教师转岗任教。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师喜欢从自身专业出发,把财经商贸类的统计课程当成数学课来教,把教学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重视数理统计的讲授。即使是专业的统计教师,也很少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很少注重统计方法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强调统计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联系,上好第一节统计课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第一节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统计课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们了解统计这门课,让他们知道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市场预测与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不能让学生先入为主,认为统计就是一门数学课,而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统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举实例讲解统计方法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在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学习一些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教授《统计调查与整理》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举例讲解统计调查与整理在市场调查与分析中的运用,可以举实例讲解问卷调查法、街头拦问法、互联网访问法等。在介绍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可以举例讲解财务会计中存货的后续计量方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在讲到线性回归分析时,可以举例介绍线性回归分析法是财务管理中资金需要量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实,只要统计教师肯花时间钻研统计与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统计学的本质就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3.加强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
单个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是每个统计教师都是通才,只有与各科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过集体备课,统计教师能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上课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很好地把统计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财经商贸类各专业的课程中。这样,学生们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与不学都一样了。通过长时间的集体备课,逐渐积累,编写一本适用于本校学生学习的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三、小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式下,为适应现代化管理与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类新型网络化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和软件包,如会计电算化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网上银行系统、运筹与决策算法软件包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行业管理和服务与企业决策分析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促进行业管理与服务方式更新变化的同时,对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和知识结构的改进和完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财经类专业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面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不能及时反映专业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因此,如何将动态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融合到财经类专业课程中,优化财经类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必备工具。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传统的文字教材为主,以多媒体及CAI教学课件为辅。而财经领域内目前涌现了诸多与财经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如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电子(金融)汇兑等,这些属于电子教材或电子模拟系统。这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型知识获取须更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仿真操作,以及多方交互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显然,相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单纯的传统文字教材组织结构已无法融入最新的技术知识,不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问题在多数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有3门,即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和信息系统,并且这3门课已开设多年。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北京、上海、浙江10多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统计分析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数据库基础课程同时开设5年以上占60%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5年以上的有80%多,近2至3年才有学校开设ERP系统的课程。此外,从教学大纲来看,信息系统课程教材更新缓慢,信息系统范例单一,版本更新不及时,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与知识相对滞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作主张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财经专业融合的知识掌握不够。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时较少。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新知识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需通过实际运作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目前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与信息技术同步更新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应用环境,学生多数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获取知识,少有模拟仿真的有效实践,学生难以真正地操作与模拟实验这些新型的信息系统和工具。
另外,通过对北京、上海、浙江10多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统计分析发现:计算机类课程学分占必修课总课程学分14%,占必修课总课时量不到12%,如果包括专业选修课,则该比例均低于10%;从课程量来看,信息系统课程课时只占必修课总课时量的5%左右,其中实践课程只占信息系统课程总课时的1/6,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掌握信息系统实践操作能力的需要。
4.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同时具备财经类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通常是由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教师承担的,这些教师虽然具有相当水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各种类型的应用系统、工具和软件包也能驾轻就熟,但对其中所涉及的各种财经类专业知识就鞭长莫及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融合,在实践时难以找出数据出错的原因。另一方面,财经类专业教师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对各种高新技术的模拟系统难以熟练操作,不能独立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学。因此,学生在此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学习时,难以获得较好的指导,因而就难以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
三、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财经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导论教学。引入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前导课程,使学生在开始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之前,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结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例如,可率先在财会学院进行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财务结算、企业资源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等专业融合的前导性课程教学,学生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清楚地了解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方式、结算方法、发展的趋势等,了解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知识融合的意义和方法,这样对学生在后面具体课程的学习将起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这种课程导论教学对财经类学科专业的教学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其次,学校还组织各学科中的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等开设以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以满足各种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拓宽知识面,充实知识结构的要求。
2,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案例相结合的比较教学。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纯粹地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为例进行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因为教学内容不成熟不充实等原因而适得其反。因此,理应采用应用范围较广、技术较成熟、与财经类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和软件工具包为主的案例教学,并以较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为辅的教学方式支撑。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产品或工具的架构和功能等;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将更丰富的、动态更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专业问题的解决与教学中。
3.专业资源整合的实践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要广泛整合和应用除文字教材以外的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听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等,在锻炼提高教师利用资源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习惯;另一方面,广泛整合校内各专业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加大财经类专业与信息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资源整合,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网络环境下的面向实际应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与工具的应用。
开设课程设计教学,让财经类专业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分析、应用与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种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或者以解决某类专业应用问题为目标,自拟一个专业信息系统方案,进行系统架构和功能分析与设计,并按照要求编写需求分析报告和系统详细设计方案。众所周知,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合作完成。为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可以与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的信息系统开发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如何在企业环境中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课堂教学与独立研究结合的开放实验教学、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整合的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开放实验的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学习和研究。在财经类专业中建立信息技术开放实验教学环境,有助于改善实践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还应积极利用自身的科研与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各种研究和应用领域中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产学研、勤工助学等形式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通过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教学,把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5.兼备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从学校角度来看,为改善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应该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听课、讲座、进修等方式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提高各专业知识的结合程度,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从教师角度来看,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革新。因此,更加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知识与财经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需。学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财经类专业学生在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素质上的提高,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 力,吴国平,薛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09).
[2]安春元,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新尝试[J].中国高教研究,2004(05).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财经类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军周(1964- ),男,河南汝州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17-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如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等问题在高职高专财经类人才培养中也同样存在。需要加快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财经类人才。
一、高职财经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高职财经类人才是以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主,要求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能力强,有较强的核算、分析、应用和管理等实践能力,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适应不同岗位要求,从事财经和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财经类专业的岗位特点、人才目标决定了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特征。
1.复合型知识结构。财经类专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知识,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基础理论知识指公共类知识,涉及文学、数学、哲学、历史、法律等方面,是适应职业岗位的文化基础,也是终身学习、转职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是财经类人才藉以形成专业技能,胜任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素质知识有助于拓展专业技能,主要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2.多元型能力结构。(1)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具有高水准的职业能力,很高的职业素质,很强的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和专业技能,高标准完成财经岗位的工作。还要有思维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善于把知识、技能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完成工作任务。(2)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工作中需要协调各种关系,争取各方面理解、信任和支持,建立多方面合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形象。同时要善于在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工作任务。这就要求财经类人才具备公共关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要善于和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人沟通交流、协调关系、团结合作,形成团队力量。(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财经类专业人才必须能熟练使用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熟练使用各种财务、办公、计算机软件,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
3.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财经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要热爱财经职业和岗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顾全大局、吃苦耐劳,具有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4.良好的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不仅要“学会做事”,更应该“学会做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决心、顽强的毅力。
二、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对财经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岗位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体制机制更有活力。培养高职财经类技能型人才必须建立开放、多元、创新、高效的体制机制。办学投入多元化、人才培养多方参与、人才质量社会评价,构建对外开放、融合,对内灵活、高效,校企合作,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2.培养过程强化实践。实践能力是高职财经类人才的核心能力,要加强实践锻炼,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接近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去体验、锻炼,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3.专业设置贴近实际。财经类专业设置更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反映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开设新的专业。对传统优势专业进行改造,使其核心技能、人才规格符合新的职业标准。
4.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财经类人才培养标准要符合产业标准,就必须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有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专业课程要体现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标准。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素质拓展课要搭配合理,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用能力,又要技能突出、特色明显。
5.学制设置更加灵活。要使学生不断地从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多次反复,实行分段制、多学期、小学期等灵活学制,以适应产教结合、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
6.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财经类人才质量要合乎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教师也必须具备行业、企业经历,具备双师素质,既是教师又是执业会计师、审计师,既能上好课,又能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
7.人才质量多元评价。财经类专业人才质量要得到社会认可,培养标准和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产业和企业标准,要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参与、多种形式的考试、考核制度,评价指标既要反映学科成绩,更要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
三、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