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信息系统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5:03:27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信息系统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会计信息系统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应用普及和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融计算机技术、会计学和信息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随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会计准则的修订变化较快,教师必须及时掌握与课程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规章制度;课堂理论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创新和研发能力,而实验教学则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技能。国内大部分高校通常基于手工会计做账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开展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实验教学,相对于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有所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部分学者分析了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思路。具体包括:谷增军(2008)指出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硬件设备、前期课程基础、教学软件、实验教材、师资水平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艾文国和张华(2010)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历程为基础,介绍了相关经验与体会,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几个要素。刘颖和张丽梅(2011)也概括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评价考核、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问题。徐玮(2011)总结了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条件面临的问题。吴沁红(2011)从人才培养、应用需求和系统构成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并设计了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孙波(2012)则论述了如何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蒋艳辉等(2012)探讨了应用REA(Resource,Events,Agents)模型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理念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设计了一套基于REA模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并通过实践肯定了REA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相对于陈丰照和王中华(2014)提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ERP的优势,李小龙(2015)则从会计实训角度提出了改进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方法。下文将探讨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

二、课程现状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程序开发、会计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学科,要求学习者既要了解基本的数据库开发理论,还要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部分高校虽是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学生并不能理解数据库开发的核心,上机操作仅关注进度和结果,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即便采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基础课程设置不足

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课程既包括专业课程(如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也有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等)。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大学计算基础、C语言和VB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原理等,但是只有计算机基础是必修课,而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等只是选修课,只有少数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去学,学生没有具备全面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

(三)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部分高校目前虽然开设了会计实训、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但课程的时间顺序有先后,再加上各门课程任课教师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掌握程度,学生无法全面把握企业信息化管理。

(四)教材选用不够恰当

目前高校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一类是系统研发设计为主,没有对应的实践操作;一类则是介绍某种特定会计软件(如用友U8、金蝶K3)的具体操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系统设计架构等介绍相对欠缺。不规范的教材无法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高校的教学设备(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财务软件版本)缺乏日常维护,不能满足正常教学要求;且因为经费等原因不能及时更新,严重滞后于会计准则的变化,教学软件也经常受到演示期限的限制(一般为三个月),超过试用期软件就无法操作,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操作流程做一套完整的实验账套,但他们无法了解财务软件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理念。实验案例数据较少或者相对滞后,且通常为单人单机模式,学生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忽略了内部控制和审计的功能,与实际企业运行方式脱节。

(七)考核方式不够全面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较为困难,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采用考试的方式,但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没有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只能评价操作结果,对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到的技能则无法了解。

(八)教师自身水平欠缺

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了解软件设计开发的相关理论,又要具备财务软件具体操作技能。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较快,会计准则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修订,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面临的问题,为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信息系统全方位人才,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三、建议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系统研发设计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又要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具体操作技能,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系统开发和运用能力兼备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二)基础课程设置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在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同一学期或前后学期开设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其他子系统课程,即便不开设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其他子系统课程,也需要先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再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并且讲授相关课程的老师们之间需要经常沟通交流,避免重复授课,保障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相关课程的设置,将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原理等设置为必修课,其中C语言、C++或VB等程序设计类课程选择其一为必修课,其他可作为选修课。使得学生重视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具备相对全面的计算机知识技能。

(三)合理选用教材

根据学校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以及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合适的教材,如注重系统研究开发的理论教材,侧重软件操作运用的实践教材,或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需要理论部分尽可能的涵盖完整的设计体系、深入浅出,实验操作部分要内容详实、数据准确、案例丰富等等)。

(四)更新教学设备

更新教学软件版本,延长其演示期限,并同国内用友或金蝶软件公司协商提供售后服务,定期处理相关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可另安装目前外企常用的SAPR/3财务软件演示版,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操作两种软件并对比他们之间的异同,了解目前市场上主流财务软件的发展状况。升级实验室硬件设施。可将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及相关程序软件等升级为较新版本,如将WindowsXP系统升级为Windows7/8系统,将相关的Office软件至少升级到2007版;定期检查计算机设备,查杀病毒,保证其正常运行,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对正常运行计算机的需求。

(五)充实教学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部分要重点讲解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理念和方法、各个子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计算机技术进步、管理思想改革和会计准则变动带来的影响。实验操作方面,学生按照教材的指导掌握操作流程后,可以根据某一行业企业的真实业务设计一些实训资料,加强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处理业务的能力;将学生分组,由各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自行研究设计案例,仿真企业环境,不同的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领域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的角色,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完成企业的财务流程并互换工作岗位再模拟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分工协作能力以及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软件设计所体现的内部控制思想及时的传递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将相应的数据导出进行财务分析。

(六)变更考核方式

会计信息系统的考核可以包括平时考核(如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结果、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的对策、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和期末考核(如教师设计一些案例,学生上机操作,根据完成进度和结果进行考核)。如果学生有条件到企业调研,结合课堂学习体会,针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提交企业管理人员参考,如果有效,企业可以将相关情况反馈任课教师,适当增加课程成绩。

(七)拓展校企合作

学校可与软件公司共同成立财务软件授权培训中心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走校企合作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学校可根据教学进度邀请软件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来校给学生作报告,使学生深入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结构和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亦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到软件公司实习,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研发流程;学校和企业亦可以合作开发实训案例库。相关合作项目的开展将有效地帮助学生将会计信息系统研发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财会人才。

(八)强化教师培训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任课教师的水平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定期选派教师到科研院所深造或者深入软件公司实践,教师通过进修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以及企业实践需求,并将最新的管理理念、计算机技术和社会需求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去。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也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需要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需求,优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财会类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增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22):106-107.

[2]艾文国,张华.“会计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7-50.

[3]刘颖,张丽梅.基于ERP环境下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经济,2011(9):111-115.

[4]徐玮.论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的优化[J].财会月刊,2011(5):104-105.

[5]吴沁红.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5):65-67.

[6]蒋艳辉,熊希希,蒋超群.基于REA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4):122-126.

[7]孙波.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23):96-97.

[8]陈丰照,王中华.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4):31-32.

第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四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43-03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既有特定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规范的技术操作要求和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严谨厚实的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规范的技术要求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及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将这一目标贯彻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适时选择与创新至关重要。本文拟从研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教学要求入手,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实践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ERP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涉及到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前后承接的重要作用,是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高的重要课程。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必须以会计学、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同时又要紧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ERP等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前后承接作用。它被确定为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多个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涉及的知识面也要求宽广。

2.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除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条款外,还要求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会计准则、信息技术管理等相关规范,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些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办法构筑成会计电算化最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理论讲解上要求体系严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严谨规范。相应地,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专业理论娴熟,业务操作精准、综合素养优秀等较高的要求。

3.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旨在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这种复合型后备人才应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必须较好地结合实验、实训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规范、准则的掌握与变通。这种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资源上也比单纯理论教学要求更加完善。除了要求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设施、软硬件等,还要求具有与工作环境对接的模拟场景、顶岗实训的校企合作基地等。

4.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新信息,新业务不断涌现。以“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求与时俱进、速度更新,以全面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首当其冲的缺陷是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培养能力定位层面过高或者过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因而缺乏针对性,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失去了导向和依据。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方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变成纯粹的“灌与输”。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本位,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观能动作用。教与学逐步演变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对立端。教师日渐失去教学热情,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轻理论讲授,片面追求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差。随着中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呼声四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也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趋向。《会计电算化》应有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轻视对指导操作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不能较早地独当一面。

4.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渐成空。教学资源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实践条件欠缺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另一方面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尽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到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素养的形成,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应用能力不规范,实践操作水平低。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日渐成空。

5.课程考核主体单一,方式机械,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目前,对该门课程考核的实施主体仅锁定在院方,主体单一;且多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学生掌握能力的指标就是试卷的一纸分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通常被理解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管理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良好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技能、职业道德高尚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就要承担起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终身自我学习的技能,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又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关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则要求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拟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以教学模式五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本文借鉴“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刺激―反应”要素,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即针对课程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四基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它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基本和具体政策面。

基于项目,即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分解成功能独立且完善的功能模块,同时,把教学内容相应设计成一个个特定的课题项目。将功能模块与对应课题项目相结合,从项目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逐步渗透到整个课程的系统学习。

基于平台,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它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系统学习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要以会计信息系统平台为面,比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面,延伸到掌握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

基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理论的载体,两者相倚而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无论基于项目还是基于平台,实践操作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是检验理论知识掌握与否的手段,也是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解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对这四个基于的实施,既要有计划、分阶段,也要恰当融合、适时跟进。

2.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定位不足,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教学目标究竟定位在那一个层面?以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意愿为导向,根据上述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本文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结合课程特征和教学要求,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分解为可操作性强、具体化的能力目标。这些具体化的能力目标包括: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两到三种财务软件七八个功能模块的运用、掌握ERP的运用与管理、通过相关认证资格考试、参加一至两项信息管理类职业技能大赛等。

3.教学程序要合理安排,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升华理论,理实一体。教学中,针对四个基于,以模块和平台为载体,要做到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即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的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起点,实践跟进,共同作用于模块与平台的教学。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合理安排学时充分讲解,并借助于对项目与平台的教学,设计一些案例项目,引入符合这一理论体系的相关实训、实践。理论为指导实践的规则、不断完善实践,实践的开展又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的掌握与应用。两者相倚而生,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程序。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手段讲科学、有策略,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为发挥“四基”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项目趋动,即以项目为教学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实践、解决存在于既定课题项目的实际问题。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规划,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遵循一定原则,制定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创设仿真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情境;再次就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转变教师本位为项目中心;最后是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该手段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5.课程考核体系多元有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法多元化,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三是考核标准多元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我校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于教学要求,彰显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民办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明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意义,按照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优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把好考核鉴定关,切实注重技能培养质量;适应未来技能培养的需要,积极坚持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关键词】

民办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一、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白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意义

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大力发展的当代社会,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作为嵌入了新兴生产力方式并对实践活动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而越来越受到教育各方的共识。实践有力的证明接受了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对电子商务、会计信息化产生了巨大的应用推动作用,继而影响到全方位的商业模式、经济模式、生产模式甚至是社会关系模式的改变,而这些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又必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重大创新和知识变革,从而又对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人才培养观念、教育理念方法产生与时俱进的变革更新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将IT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工作中(包括数据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供等环节),应用ERP软件指挥IT设备完成会计工作,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事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等提供财务信息、分析信息、决策信息的人机结合组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会计学、财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

(2)实践性。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知识类会计课程相比,对实践环节要求更高,只有及时进行操作实验,掌握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才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上岗后能较快地适应会计信息系统工作岗位的要求。

(3)发展性。IT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随着会计理论、法规制度及IT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从应用实践到变更实务,再到突破理论的过程。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使本校学生通过学校所提供的多种财务软件学习平台和整合资源,能够以较少的成本代价和较公平的学习环境借助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和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电算化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网络会计软件的使用逻辑和主要功能模块,培养学生电算化应用操作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财会类本科专业课程在高年级开设,既能让学生对前期所学的会计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融合,又能让学生对即将面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工作有所准备,因此其重要性逐渐受到学生的认同和重视。学生计算机素养一届比一届有所提高,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教学精力集中到专业知识的教学设计当中去;学生因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而产生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有着更高的期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教师想方设法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模式优化,达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二、教师要按照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优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

1、 教师要深刻钻研教学内容,让目标引领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必须将这些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来有效整合并呈现。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院集中力量编写了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课程大纲和应用型特色教材,作为贯彻教学目标和承载教学内容的自编会计信息系统特色教材,通过几届学生的连续使用已经取得了稳定的教学效果。在依据大纲和教材设计符合自身授课特点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精讲精练,充分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力求保证相关的应用技能在课内时间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紧迫感和务实感,同时不增加大多数学生的课外负担。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课程逻辑体系的宏观认知,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关键操作技能的微观把握,鼓励学生利用精讲精练所获得的内化的知识技能,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知识升华、技能迁移等方式来自主完成。考虑到高年级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融合的迫切要求,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原有教材进行了改编,编写了具有特色的实验案例,有机的将手工会计实训内容、专业会计课程中的教学案例与电算化会计实训内容相互衔接,取得了稳定而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师生互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面对新世纪知识面广、头脑灵活等特点的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学习潜能,笔者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为原则,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并实践了现代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教师自身的特点,恰当而灵活的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现场问案法、学生一对一探讨法、计算机问卷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真实操作的场景教学方法,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对现行的教学设计不断做出评价和改进。任课教师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这种教学手段的潜能,在教学课件设计、课堂秩序管理、师生沟通交流等方面做出很大的改进。学校与某知名ERP软件供应商开展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在各方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软件已经升级到较高的版本,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实验的完善。

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任课教师始终坚持连续运用并不断地总结改进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深入把握学生课堂学习及上机操作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利用团队合作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了解课程基本内容,掌握上机基本操作,同时也使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团队合作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和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处事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教学法则是在传统演示法的基础上,改变教师全盘填鸭式机械灌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能力训练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只用很少的时间演示关键性的或者有难度的内容,其余的时间由学生个体根据任务目标来自主完成。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好处是真正做到了个性化教学,学生由于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交往认知、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在完成同样的目标过程中会遇到不尽相同可大可小的问题,可能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另一个学生那里根本就不是问题,或者一个思维活跃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思路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充满耐心和爱心的鼓励和反馈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解决每一个细小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品格培养。在自主学习教学法过程中,如果学生普遍性的提出同样的问题,就能使教师不断证实或发现教学内容中的难点或重点,或者是在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师要把好考核鉴定关,切实注重技能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更是一个民办教育工作者立足和发展教学职业的根本,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非常差,在求职过程中,则容易受挫。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作为高年级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全面纳入并落实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现行的过程性考核形式多样,包括小组学习、专题讨论、上机实验、作业笔记、课堂测验、模拟助教等,能把这些方法全面落实在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中,既贯彻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又形成了科学的规范的过程性考核评价记录,从而将学生的专业培养、素质培养、品德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始终。

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终结性考核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命题,注重检查学生对“三基”和重点知识的掌握,基础题分值不低于全卷总分的50%,难题分值不超过全卷总分的20%,不给学生增加考试负担和心理负担,考试目的是使学生的课程理论体系认知升华和贯通,同时对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法除了学校和教师组织的考核方法以外,还开展了以技能认证带动技能练兵的校企合作项目,在课程结束后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校外统一的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从连续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又给学生创造了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的机会和参加校内外竞赛锻炼的机会,为学生就业增添了砝码。

四、教师要适应未来技能培养的需要,积极坚持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在社会对财会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更高的定位,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应灵活变化,教学平台应加快完善。

第一,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将逐步向会计信息化课程转型。会计信息化(也可称为财务信息化)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结合ERP软件供应商不断升级的产品解决方案,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同时也会更加侧重会计信息、财务信息的分析、预算、管理和决策。

第二,以会计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学习为基础,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将合作企业请进学校,与各类行业企业联合培训认证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并做好就业准备,同时也让企业提前考察、选聘培养合适的员工。

第三,会计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将以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为基础,继续针对财会类专业各具体专业方向的差异化研究,按照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改革和创新。

第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研究新技术信息及新产品、设备,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不懈精神,既满足民办高校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在自主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放建主编.会计信息系统[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2]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 《会计电算化》课程 教学模式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对象定位不准,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片面强调服务社会、具备复合型信息系统管理技能、与职业胜任能力接轨,对选课学生基础能力和计划培养能力层面要求较高,忽略了我院学生的实际素质,定位严重不准。其次,相关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规划。

2.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不到位。

教学资源不充分,首先体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条件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其次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双师资历及兼职教师相对欠缺。最后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这三方面的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3.片面追求实践操作,轻理论讲授,学生实务动手应变力差。

《会计电算化》所具备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学生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若仅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而轻视对理论指导的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

4.课程考核主体单一,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现阶段我院对该门课程考核的由院方实施,主体单一化,且仅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务部门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机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授要求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其二是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其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其四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同时,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也是这门课程教授中必不可少的。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重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重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教学模式的五要素,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基于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即将“刺激-反应”原理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课程特征与教学要求,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环境与机制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重设了适用于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2.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基于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首先是基于理论。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设计上,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这些理论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约束性政策。

其次是基于项目。把项目管理理论运用至该课程的体系架构,采用项目化开发方式驱动课程。基于平台,要明确界定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基于实践,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升华理论的载体。

3.以项目化功能模块为驱动主体,科学化教学,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精准定位,因人制宜。

要发挥出该教学模式的效力,首先要在课程对象与教授内容上做到精准定位,因人制宜。其次要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驱动。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组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遵循服务社会和职业胜任的原则确立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要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加强校企合作,并创设仿真教学情境;最后要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

4.课程考核主体多元化、方式多维化有效。

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二是考核方式多维化,比如可以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与建议

我院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信息系统与ERP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丁修平.会计电算化教学项目开发设计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信息系统 体验式教学 应用

“黑板+粉笔”或者使用课件的传统教学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围绕课堂和教材来进行的。这些方法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都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是中心,他们通过体验来获取相应的经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成果。在这种模式下,课堂的中心已不再是老师,他们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并预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地完成老师分派的任务,并通过实践得到验证。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和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验式教学的步骤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可围绕下面三个阶段展开:

1.课前教师应做好任务的设计和准备工作。教师根据内容设计好相应的任务,并分派给学生。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及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及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及审计等。学生在接到具体的任务以后,应依据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完成相应的任务。

2.课堂中主要做好学生的成果展示工作。课堂上,各小组应该把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展示出来,其他学生和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评议。对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及抽象的、不好理解的内容老师应该详细讲解,对重点内容应多次强调。同时,对学生展示的多元化成果应积极地进行鼓励和赞扬。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了学生的团队观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后应该做好反思与交流工作。课后学生应该进行反思并总结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及时给出相应的书面资料。当然,教师课后也应该思考课堂进程及对教学任务的设计等,并给出总结性的材料。此外,师生之间、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应充分地进行交流,完后形成相应的书面资料。

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例。在课前教师需要设计好任务,学生应该了解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相应步骤。根据需要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课题定义小组、系统分析小组、系统设计小组,程序设计小组,软件测试小组等等。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分配,各小组还应准备好在课堂上回答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当然,作为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以总负责人的身份进行课堂设计的。课堂上,各小组的同学要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有目的进行讨论。课后,学生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取的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形成书面材料。

体验式教学环节的设计

分配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数是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它们应该各占一半。所以,应精心做好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学生而言,是不是应该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把会计软件的编写工作考虑进去呢?首先,这部分内容是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很枯燥;其次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很少有人会从事编制程序方面的工作(有专业的编程人员从事);另一方面也不现实,因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够,再加上本课程的课时数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怎么样去编程,那么这方面的实践就没有必要进行了。因此,应本着将学生培养成为系统的审计者、使用者及管理维护者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计划环节

1.设计好教学时间。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要合理地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把两者很好地衔接起来。当然,不能把实践课时安排得过多,从而挤占了理论课时,两者的比例应该为1:1。

2.设计好教学的活动背景。在进行会计软件操作实验的时候,常常要对一个企业某月发生的业务数据进行虚构,然后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完成:系统的初始化设置(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型、录入期初余额、设置辅助核算项目等);对日常业务进行处理(审核凭证、处理凭证、记账、往来及工资的核算等);月末处理(业务及费用发票处理、调整分录、对账、结账等);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现在,会计软件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也越来越简便,界面也越来越友好。同时,还有一些软件公司专门开发出了针对高校教学使用的会计软件,所以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使用说明书及老师的指导就可以很快掌握相关会计软件的操作。

3.制订好规则。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希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相应的职业技巧,所以制订规则就显得十分关键。因此,在应用体验式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制订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演练规则。

二、实践环节

1.角色分配。ERP沙盘模拟实践是通过设置企业的总裁、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等角色来实现一种体验式的管理教学方式。各个角色既要考虑本岗位的决策问题,又要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尽力。当然,学生通过相应的角色扮演,可以深入了解各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加强了全局观,形成了完整、全面的信息系统的概念。具体在实践时,老师或班干部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分组,分组时各小组的实力应该均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不同的虚拟公司,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在后面的实践过程中将相应的会计工作分给不同的组员,每个组员都应该有自己的岗位,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同时,在实践中对每个同学的工作岗位都应进行轮换,这样对企业里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流程,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会计软件的实践教学中可以让不同的组员去建账、初始设置、处理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报表、维护系统等,并以不同的身份(财务总监、结算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完成一个相应账套资料的处理。这样就有了职场的气氛,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学习效果。

2.现场指导。分阶段进行总结,把握好进度,用心观察教学效果,这是老师在体验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实践期间,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注意提醒学生怎么解决,怎么协调。比如,在使用会计软件时突然出现了断电现象该如何处理?电脑系统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又如何处理?在使用有关软件时怎样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等。

三、反思环节

学生进行反思的目的就是要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同时,教学完成后,要对各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总评。例如,在会计软件的操作中,往往选取的是典型的经济业务和一两个会计软件来进行实践,所以“遇到的,操作过的就会,反之就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此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学原理结合起来,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总结。实践完成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会计软件的相关操作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书面资料,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时,应该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自身组织能力的提高: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相关的职业经验或优于学生进行内容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的,所以要及时指出各小组操作上的不恰当之处并进行纠正,这就对教师的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2.要协调好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及有效分配课时的问题。由于要求教学环境具有职场气氛,因此,购买什么样的教学软件?如何建设实训场地?相应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等等,都应该是着重考虑的。只要实训场所充满职业氛围,配备的教师是双师型的基本就可以了。

3.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应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成就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实践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靠一两个人来完成工作,必须保证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参与进来,对于报告的人选应临时指定,这样可以保证成员的参与程度。在学生上机练习时,为了避免学生不用心,玩游戏或者上网,可以通过特定的措施来控制学生上网或对电脑中安装的软件进行控制等。此外,对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测试并给出分数,让学生对实践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从体验式教学来看,教师由以前的讲解者变成了现在的组织者、评价者,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从实践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强化了ERP沙盘模拟,提高了学生相应的操作技能,加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有意识地转化知识,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及思维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庆男.基于体验学习的课堂文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2]黄莉萍.体验式教学法在《ERP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5).

[3]何忠伟等.体验式教学与经管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35) .

第6篇

【关键词】流程整合 核算操作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叉学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在会计工作岗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该课程侧重于财务软件技术应用的教学,重点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了解企业会计流程的设计和开发。所以主要从这两方面来讲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问题。

首先、从软件操作方面来讲的话,主要是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公用基础信息设置模块

公用基础信息设置对后续模块的操作有重要影响,学生需格外注意操作的完整性,避免遗漏操作步骤。笔者对容易遗漏的操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如下: (1)职员档案设置。根据实训资料要求,对“其他应收款”科目设置“个人往来”辅助账,在输入该科目期初余额或填制涉及该科目的凭证时,在辅助窗口个人栏无法找到相应职员的名字,则应返回职员档案设置,在该职员档案窗口中是否业务员前打“√”即可。(2)外币设置。已录入了汇率,但使用时却显示汇率为空。 这是因为录完汇率后没有成功保存就退出了。返回外币设置窗口,重新录入汇率,而后点一下回车或将光标在别处点一下,即可保存。(3)票据管理。在录入涉及银行存款科目的凭证时只弹出辅助项窗口,没弹出票号登记窗口,这时返回到结算方式窗口,在是否票据管理前打“√”即可,同时确保总账“选项”的“凭证”选项卡中勾选“支票控制”项。

二、UFO报表系统

(一)资产负债表不平衡检查原因分析:

1.没有进行制造费用结转和没有进行期间损益结转;

2.有新增的一级科目,没有修改公式;

3.套用的报表模版行业性质与建账的时候选择的不一致;

4.需要对利润分配和未分配利润进行对应结转。

(二)关键字设置的问题

UFO 报表子系统提供了六个常用关键字:单位名称、单位编号、年、季、月、日。点击工具栏中的“数据―关键字―设置”,可设置关键字。每个关键字只能定义一次,如果第二次定义一个已经定义过的关键字,系统会自动取消第一次的定义。设置好关键字的格式后,关键字的值只需要在数据状态下录入,按照要求输入相关关键字的值即可。利用模板生成的资产负债表,在“数据”状态下录入关键字后,有可能会出现不能按要求提取数据的情况。因为在部分的行业性质下的报表关键字是需要客户自己设置的,而在格式状态下利用资产负债表模板生成的资产负债表,关键字是以文本的格式由编制人员手工输入的,所以此表页中的关键字不能起到关键字的应有作用。其纠错方式可以直接选中进行删除后再按照上面所说的设置关键字的方式重新进行设置。

其次、从流程教学方面的问题来讲主要设计到这些问题。

一、实践教学平台落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应用平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条件和上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技术平台相对落后,基A设施投入并不到位。同时。由于缺乏校企联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采取在实验室单纯模拟操作的方式。学生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最终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无法彻底弄明白其中的原理。业务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这对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约束。

二、教学方法单一。

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现有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方法还是老师讲,学生按老师设计好的题目去做。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验证式实践教学法。学生按实践内容和步骤进行实践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考察会计信息处理结果。这种形式的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虽然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践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但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需要,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有必要进行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新路子。

三、教学模式在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在理论学习中要增加介绍公司运行实务中的流程操作,提供真实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的功能,对环境和实验流程的的设计应该能够让实验者有一种置身于真实企业环境的感觉,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和创建自己的实验计划和实验过程。实验环境不但要求企业内部工作环境要真实而且与外单位的联系也要真实,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根据业务流程编制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全面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2、要增加学生在公司实习中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增加系统开发的感性认识。

3、可以提供综合案例让学生进行实验。为了增加真实体验,教学方式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可以设置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总账、出纳等。然后对每个角色具体的任务进行分工。

参考文献:

[1]盛香林, 2013年:《用友ERP-U8.72软件实践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浅析》,文化经济2013第7期。

[2]王风华 张鹏,2012年:《ERP软件财务系统功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新会计2012年1月。

[3]张渭育,2013年:《用友软件凭证填制环节常见问题》,财会月刊2013年7月。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很多应用型高校都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事情。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其实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跨学科的课程,它是融合了会计专业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的产物。他的前身是由会计电算化课程演变而来的,而最初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是把重点放在了操作上。而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已经转变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

开设课程的目的,是想培养学生成为能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应用会计软件,使其不再是单纯的操作者,而是一个知道如何进行事务处理,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和能够应用决策支持层的综合型人才。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我们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利用会计的理论知识应用各种不同的会计软件,使其不但能够用计算机来替代手工账务的核算,还能够通过软件的不同模块来实现对公司未来的预测,内部的控制,远期的规划和帮助公司进行决策的技能。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

对于现在各大高校会计专业在开设本门课程时基本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材问题,另一个就是教学方法问题。

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还有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各种会计信息系统的教材,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有操作部分,而没有针对会计业务的讲解。也就是说,把信息系统当成了计算机类课程来编写教材。岂不知,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是要在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应用的。

而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第一、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教材作为辅助,教师很难将此课程进行系统的,横向的讲解。第二、讲授本课程的教师的构成,一般情况下,讲授本课程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和教学经验问题,又不能很好的将本课程进行系统的重新的归纳整理,只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只能学操作,而不能利用操作去解决问题,理论和实践已经脱轨。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几点具体措施

现今很多高校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强化和改进这门课程的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大多还是停留在最初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和摸索,提出以下几个改革措施:

(一)完善教学资源的建设

应当全面和及时的掌握会计软件的最新成果,之后进行筛选和总结,编写适合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本学校学生的,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的教学资源文件,包括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库等。此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一定时期的经验的积累和改革的决心。

(二)改进教学内容

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的时候,要注意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何为知其然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在主流会计软件界面中进行无阻碍的操作。知其所以然就是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会计知识来应用会计软件,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且经过多次的实验,只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完全能够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将书上的实验完成。这个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没有必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如何操作。只需要把经济业务安排下去,之后讲解这些经济业务在常规下是如何进行核算的,之后在操作的时候注意哪些就可以了,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去操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课时安排上。按照本课程的性质,本门课程在实验环节上应该占的比重很大,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做练习。但是做一遍练习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一个内容做两遍。第一遍是熟悉过程,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做,第二遍是消化过程,当书上的步骤都弄明白了之后,学生就会自己主动的想为什么要这么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什么样的实验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块来操作。这就在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了。

2、应该积极推广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增强其综合素质。

笔者曾经在一次本课程实训时,让两个班的学生自己分组。每组任务就是虚拟出一套公司的数据来,包括:期初余额、固定资产、员工的薪资、等等。之后由小组成员自己虚构各种业务进行核算,最后要把自己的作品成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利用这种方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是相当好的一个方法。当时交代任务之后,笔者下班时,会看到很多学生都自主的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其实,这不就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达到的目的么!

3、利用成绩进行教学的制约

学生的主动学习是需要调动的,但很大一部分程度也是由成绩来制约的。学生既想学到知识,又想拿到好成绩。会计信息系统是个很特殊的课程,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在实验室上课,这个时候作为教师是看不到学生是不是认真听讲了的。所以最好的查验方法是看他们做出来的账套的好坏,和熟练程度。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经常进行考试,每讲授和练习完一个模块之后,就要考一次试。这样学生其实在这一个学期中都是处在一个紧张的备考状态下,怎么能够学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