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30 00:24:37

序论:在您撰写精读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精读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精读课;提问答疑;一言堂;填鸭式;启发式

一、关于“提问答疑”法

1.什么是提问答疑法

提问答疑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狠抓课前的课文预习。每次上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通常让学生写一个故事梗概(summary),这样学生就可以做到带着问题来听课。上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由教师简单扼要地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介绍有关课文和作者的背景知识。

考虑到尽管学生已经进入到大学本科阶段,但在朗读上仍需下大工夫这一事实,每段课文都应由学生朗读,教师略加改正语音语调,然后由学生就这一段提问题。提问内容可以是学生预习中难以查考或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如:语言点、语法、理解和含义等。对一些学生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均由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只讲解一些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且讲解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太可能理解却又没有提出来的问题。

例如:《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第五册第八课《I’dRatherBeBlackThanFemale》,其中第四段有一句话:PartoftheproblemisthatwomeninAmericaaremuchmorebrainwashedandcontentwiththeirrolesassecondclasscitizensthanblackseverwere.这句话的汉语意思是:“问题部分在于,比起黑人来,美国妇女思想上受到更多的灌输,更满足于二等公民的角色”。学生对“brainwash”这个字眼理解不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出国的所见所闻予以解释。在美国,新闻媒介,如电视、杂志等曾大肆宣扬过,妇女应该做孩子们的好母亲,丈夫们的好妻子,经理们的好秘书等等。经过思想灌输,大多数妇女认可了这种角色。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brainwash”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结束之前还有几个讨论题可供学生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从中加以引导,使讨论走向热烈和深化。

2.提问答疑法的六大优点

(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传统的一言堂使学生成为消极接受知识的对象,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问答疑法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局面,恢复了“精讲多练”原则的地位。经粗略计算,提问答疑法是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课堂时间各占近课时数的1/2。

每个学生每次上课能获得大约1.6分钟之久的实践机会,这对英语专业的实践课来讲确实是一次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但又丝毫不影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2)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人的思维是需要启迪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一切思维活动都需要教师的启发,而不是无休止地单方面的灌输。有些东西课堂上不需要都讲,学生经过查找资料、词典等工具书,进行一番自习后,是完全可以懂得的。对于教师来讲,问题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大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习,学生渐渐地培养并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想变得敏锐了,这是教学的根本宗旨。这里存在一个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的问题,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重要。那种知识上的一味灌、塞、填,能力上的“抱着学生过河”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的弱智和低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3)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对于教师来讲,什么问题需要讲,什么问题不需要讲,需要讲的问题要讲到什么程度必须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可以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般来讲,学生通过自习提出的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课堂上答疑式讲解的正是学生不明白的东西,正是教师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此时此刻学生听课达到了最认真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有客观性的,也有主观性的,很有意思。有些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特见解,只需要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认同而已。例如:《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第五册第十一课《WhyIWrite》中,第五段有一句话:……butbeforeheeverbeginstowritehewillhaveacquiredanemotionalattitudefromwhichhewillnevercompletelyescape.这句话的汉语意思大体上是:“……但他在提笔为文之前,会养成一种在后来的创作中永远不能彻底磨灭的情感倾向。”学生们对emotionalattitude这两个词的理解不尽相同。其中有一名学生问教师这是否可以指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早已形成的世界观,或阶级感情,阶级立场。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对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见解予以认同。反之,教师盲目的、无的放矢地讲解,只能给学生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种厌学情绪,这样的教学会适得其反。

(4)活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会使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事情是无法做好的。试想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还能指望学好吗?又谈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问答疑的方式可以调节教室空气,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对于某个问题的各种不同的说法,再加上自己的参与,于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强,人人主动索取,而不是被动接受,尤其是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跃跃欲试。而伴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是教师简洁易懂的讲解和风趣幽默的用语,把活跃的课堂气氛推向,从而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严谨学风和幽默气氛和谐统一。

(5)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外语实践课,学生光听不说或说得很少不能被视为是实践课。从学生一味地听讲、记笔记到获得近1/2的时间进行课堂实践,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而学生就课文内容有准备地提出问题,并伴之以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课堂讨论应视为一种有指导的口语实践活动(guidedconversation)。这种既生动活泼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又有指导地进行了口语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上的一箭双雕的举措。

(6)节省珍贵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凭增加课时,应改革教学方法,以争取时间。从前是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备课笔记讲课,准备什么讲什么;学生不懂的固然讲,学生早已懂了的也不厌其烦地照本宣科,这纯粹是时间上的浪费。提问答疑法为长达十几页的每课课文能在有限的4个学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赢得了时间,这样就可以把赢得的时间用于学生的“练”实践上。

二、结束语

提问答疑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的应用,也是英语精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尝试。尽管很多语言教授者一直在倡导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成效甚微。只有将其进行透彻分析,全面推广,才能够使其行之有效,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上升一个新台阶。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NationalPaul,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NewburyHousePublishers.

〔2〕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陈涛.英语教学法.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2篇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第3篇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散

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创设情境,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训练,由传统的封闭型静态化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动态化、议论模式教学转变,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创设一种无顾虑、愿意发言、喜欢与老师、同学交流见解,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在知识上、感情上进行传递和交流,特别要注意形成学生自己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参与知识的发展和创造的局面。

1、让学生讲

阅读教学的开始,应让学生先去读、思、讲。讲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难,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散发性汇报。先通过大脑思维,把初读结果归纳,用口头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见解,这个过程既是自学、想象、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又是发散求异思维训练。初读时主要汇报对词语、结构及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讲不同看法,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对学生所答,只要有一点道理,就给予肯定,使他们感到动脑筋的乐趣,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后的兴奋。

2、让学生议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议,是学生主体活动活跃的表现形式,议论能力培养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此时,教师要不怕乱,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发问。

通常议论的形式,我是以读来过渡到议的,开头由两人的交头接耳过渡到三三两两的议论,由三三两两的议论到全班性的议论,整个议论提倡是自觉的,所谓自觉是指学生由读生思,思而想议,议中求异,议而求解。在议论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把自己的观点或答案强加于学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议论的内容多种多样,这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1)围绕课后的问题议,如《奴隶英雄》,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根据。(2)围绕中心议:如《我的战友》,为什么说是一位伟大的战士?(3)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议: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3、由教师引

每次培养学生讲、议时,教师都先要注意引导确立探索目标,有机地安排发散,集中过程,关键时刻——学生呈现出求知心理状态时,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或指点线索。例如,我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在仙台》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之后由学生汇报过程中讲了开头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受到的是“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接进行引疑:“课文在物以稀为贵后,为什么扯到白菜上去了?”鼓励学生思维的散发,有的学生说:“这是用实际东西说明”。有的说:“这是前面概括讲,后面用具体说明的表现手法。”此时我进一步导:“从白菜、芦荟这一部分能看到物以稀为贵。”有的说:“还有一层,地点不一样,一个是北京到浙江;一个是从福建到北京,地方特产也物以稀为贵。”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在学生汇报课文后半部分写了藤野先生几件小事后,我以引疑:这部分与前部分的物以稀为贵又有什么联系呢?有的说:“前面是交待了当时的情况背景。”有的说:“还是用对比的方法写藤野先生真正关心鲁迅。”有的说:“前面鲁迅受到日本职员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是假的,吃的并不好,藤野先生关心鲁迅才是真的,进一步说明了物以稀为贵的意义。”有的还说:“第一段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它,就突不出藤野先生的品质。”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角度打开了,同时也有了浓度。此时我才小结:“大家都说得很正确,我们思考问题要注意事物的前后联系。”是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且也教给思维的方法。

二、不求统一鼓励求异

第4篇

1.情境创设虚有其表,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诸多新颖教法,通过角色扮演将场景重现,便于学生理解。但由于提供的角色有限,大部分学生仍游离于课堂之外,情境创设华而不实。教师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生活,缺乏足够的情感体验,其收效甚微。

2.教学目标设计欠妥,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对文本的钻研,缺少与组内教师的交流研讨,只是将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盲目地套用目标。教师不分析学情,统一目标、统一问题、统一作业、统一评价,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阅读时间安排不敷,学生自主思考匮乏

部分教师运用现代媒体,将“重点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加入了对话、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阅读课应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过程,没有读书环节的阅读课怎能算得上真正的阅读课?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破解之道

1.转变传统观念,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1)拟定明晰、可调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南针,如果明确不明确,往往会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应使三维目标力求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教学目标也应有可调整性,以备在出现新问题时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品读、体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创设阅读情境,重视学生情感熏陶

(1)阅读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有效,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自觉融入情境之中。阅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进入状态,应紧扣教学内容,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掌控,不能放任学生自流,不能为创设情境而脱离教学目标。

(2)阅读情境具有多样性。阅读课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应追求多元化的创设模式,除角色扮演之外,还可创设视频播放、音乐渲染等情境。阅读教学除了“读”,还免不了教师的“问”。通过适当“问”,使学生的理解由简单走向具体,思维由浅表走向深入。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文中讲述了由于一只受伤的鸽子躲在我家书架底下孵蛋,由此,引发了我们家“明天还封阳台吗?”的讨论,并最终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其理由是什么呢?“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了一个可敬可爱的父亲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作品所表达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一主题,是我们分析作品时应始终关注的。

3.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第5篇

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从学校直接走上讲台,其优点是经济理论扎实,但也存在若干弊端,比如:教学中偏重理论,案例较少;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对经济学前沿问题关注较少等。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推导感到头疼。因此,学习“宏观经济学”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理解困难

独立学院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母校,其余的来自于学校招聘的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其授课的共同特点是以讲授经济理论为主,并且在经济理论的讲授中又以数学模型的假设、推导及经济图形的解释为主,较少介绍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社会现实联系较少,没有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这门课没有用,更不会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

(二)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兴趣

独立学院自身缺乏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老教师,年轻教师迫于经济压力,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基本没有时间去关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基本没有时间参与省部级的课题研究,因此,在课堂讲授中自己的见解较少,讲授内容空洞。另外,“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宏观经济政策比较“高、大、上”,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基本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形式,故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商科类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数学推导,大量的经济图形需要数学解释(例如“最大值、最小值、边际量、最优组合”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反应慢,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注意要点

宏观经济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GDP、经济增长与衰退、通货膨胀与失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变动等等宏观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每家企业的经济决策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判断。因此,如果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对经济政策进行分析,那么,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只要设计恰当,准备充分,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加入实践环节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地区和行业相结合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诞生的,并且独立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省内生源,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是服务于本省。因此,在设计“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时,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具体情况。例如,在讲授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时,笔者就让学生统计并比较兰州市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当中GDP的地位、甘肃省在全国31个省份中GDP的地位、人均GDP如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率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序等等。分析本省本地区GDP当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比重,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

(二)与经济热点、时事相结合

经济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每年的经济热点都不同。“宏观经济学”教学要结合经济热点和时事来介绍经济理论,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例如,2011年中期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因此在讲授通货膨胀与失业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查找2010—2013年的CPI指数,衡量一下2011年中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提的对策与当时经济学家所提的对策进行比较,并让他们互相点评。今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政府对经济进行“点穴式”微调,因此,对经济增长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重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内外经济热点和时事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

“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这个时候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方式,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因此,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操作方案就非常必要了。所以,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并筛选想要的资料、如何在可行的范围进行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等。例如,在设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一章的实践环节时,笔者给学生的题目是:2008年11月国务院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同时,我们对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指导方案:第一部分概述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的背景分析,主要描述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等;第二部分描述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内容,侧重阐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十项措施具体是什么;第三部分分析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际效果,例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至今五年多了,该计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弊端”等等。这个题目较大,学生可以选择十项措施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具体分析。应该注意的是,给出指导方案是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按照这个步骤分析问题。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实践题目,没有指导方案,没有实践步骤,学生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结果就是实践方法各种各样,抓不住实践内容的重点,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辩论演讲等。课外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以外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组织形式包括课题研究、创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专题讨论是比较适合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对经济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宏观经济学”每章的内容,为每一个章节设计一个或多个相关经济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按宿舍分),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给出1-2周的时间让学生收集资料或者进行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或列出主要观点和论据)。接着,在本章讲授结束后抽出1-2个课时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问题进行陈述。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并制作PPT,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同时,可以设置两名评论员对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为了防止某些组员“搭便车”,可以采用组内学生匿名互评的方式确保所掌握情况的真实性。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各个小组在实践环节中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专题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分析陈述。课后要求学生将修改过的专题研究报告作为平时作业交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时间、把握节奏,力争使整个活动紧张而充实。除了专题讨论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的理解。比如通过播放《大国崛起》美国篇,让学生贴切感受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方面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大批人员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农场主把牛奶白白的倒进河里等经济现象,使学生更直接的理解短期经济波动的特征,理解什么是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并感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的魔力,以及国家如何干预经济等。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实践环节组织形式。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的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从被动、消极地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听课,而且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研究,既发散了思维,又扩展了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泼生动。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模型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更深的问题时,会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尝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题讨论时,分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未必相同,每个人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各异,一个小组6-8位同学,在讨论问题时必然会有争论,说服其他同学同意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锻炼自我能力的过程。同时,研究问题时要进行分工,每个同学都要负责一部分,最后进行总结,因此,最终成果也一定是大家合作的产物。这样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结语

第6篇

(一)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在高考招生中,独立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总分相对较低,并可以适当降分录取。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特别经济学类的专业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更差,而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公式的推导,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基础知识较差的原因大多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正,所以很多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觉难跟上,听不懂。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新生事物能力较强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所以能上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一般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活跃,情商高,兴趣广泛,大多有文艺特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讨厌刻板的理论学习。

(三)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较差,在大学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很难改正,导致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不显著;学习方法也缺乏灵活性,由于习惯了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会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严重依赖教师。此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愿深究,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扎实基础、加强课程教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畏难态度,使学生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学好

(一)扎实基础知识

主要体现在数学和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上,在大一的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拿出相当的时间复习高中的数学知识,另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打实基础。在经济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例如案例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等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历代经济学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经济理论和历史或现在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独立学院的学生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是想符合的,通过形象的各种实际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三)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的利用教授法,这样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应该充分理由学生知识面广、才艺突出、对计算机和因特网的熟悉来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通货膨胀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通货膨胀经历,然后用小品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失业问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典型国家的失业率指标,然后用PPT的方式进行演讲;而对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章节,就可以通过课程提问的方式互动,多做练习,多多激励和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相应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完善激励制约机制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制能力较差,逃课现象比较突出,上课不专心听讲。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面也要在制度上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制约。例如,在上课时,对积极互动发言的同学加平时学分,对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和迟到旷课的学生减平时学分,对旷课严重的学生给予退课处理等。通过奖惩两方面的作用,从外部起到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并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总结

第7篇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践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能力非常关键,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通常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财务、营销、管理类教学软件,或者跟企事业单位或政府达成稳定的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的场所。目前,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短,经济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也非常年轻,教学经验不足且从业资历不高是普遍存在现象,无论是指导学生校内或是校外实践都缺乏经验以及必要的社会资源。加之实验指导老师配备数量偏少,一些独立学院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指导老师,而是由理论课老师兼任所授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使本身就有限的实验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环节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对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不好。

2独立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2.1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教学考核环节

对于独立学院来讲,经济学专业的讲授不能过于理论化,晦涩的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学校效果,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需要多引入一些应用实例,分析知识点。根据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尽量为专业课程安排实践课时,以求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指导老师先向学生介绍SPSS、Eviews、用友等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然后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能独立运用这些软件,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讲,实践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更具有开放性,传统的考核方法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应相应地改革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设置实践考核的环节,考核依据课堂小组讨论情况、课后实践作业完成情况、实训软件运用情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这种注重实践的考核方法也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2.2制定适宜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借鉴普通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制定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这需要我们适时地调整学科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考虑到本校是体育类特色院校,开设的经济学专业偏向体育产业经济方向,因此我们设定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度地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在前两个教学年度完成所有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两个年度集中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主干课,如体育产业经济、体育营销、赛事运营管理等,并配以相应的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科特色。同时,将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的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课时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了克服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独立学院应形成毕业生跟踪评估机制,评价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并掌握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以便于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能符合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2.3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经济学专业有许多专业课程实践应用性很强,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体育市场调研与预测、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这些专业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模拟实验操作和实地演练来进行,离开了仿真实训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独立学院必须逐渐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借助母校相对成熟的实验室资源和实践教学场地设施,例如我校经常组织经济学专业学生赴武汉体育学院校本部的休闲健身场所和拓展训练场地进行实地观摩,了解目前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此同时投入资金,全力推进自身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立足于与周边中小型以及新兴企业的合作上,校企共同创建创业孵化基地,以此吸引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有利条件,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实现从学校到社会有效对接。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更多选择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践平台。

2.4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