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3:12
序论:在您撰写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阐述了黄姜的形态特征,并总结了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与管理、病虫杂草综合防治以及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以期为黄姜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黄姜形态特征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250~3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125~1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250~3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拉索1500~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7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辽南地区银杏丰产栽培技术,以供生产者参考。
银杏又叫白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银杏树寿命长,树干挺拔,材质优良,果实营养丰富,兼有药用价值,发展果材兼用银杏,可以帮助农民致富。据预测,21世纪初国际银杏市场白果的总需求量约为6万吨,而目前产量仅为需求量的10%;银杏叶的总需求量约为10万吨,而目前产量仅为需求量的20%。可以断言,银杏果、叶产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笔者根据多年来对银杏栽培技术的观察和实践,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目前,主推品种有洞庭佛手、大园铃、大佛指、扁佛指、大金坠、大马铃、七星果、龙潭皇等。
2育苗
2.1种子处理
银杏于10月份采收果实,采收后种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发育才能发芽。通常采用沙藏的方法,雌雄种子分开沙藏,一般雌核圆形,具二棱;雄核尖头,且具三棱。将去除外种皮的白果用清水洗净,将手握成团、手松即散的河沙按果沙体积l∶3混合,置于阴燥处,沙藏期间要防止高温和沙过干或过湿。3月底筛出种子洗净后催芽,方法是用30~35℃的温水浸泡2~3d,每天换1次水,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摊放在席子上,约5cm厚,种子上面盖上麻袋片;每天早晚揭开麻袋片,用温水对种子淋浴l次,室内温度保持30℃左右,48h左右种子可全部发芽。
2.2育苗移栽
育苗地宜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施腐熟渣肥30t/hm2,适量混入磷肥和尿素,深翻整地,锄碎耙平;做成高畦,畦宽1.2m,宽窄行点播,宽行40cm,窄行20cm,株距15cm,沟深3cm。播种时将种子侧放于沟底,使胚根向下,胚轴向上生长。覆土3~4cm厚,压实,然后盖草保温。苗期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和病虫防治。为培育成优质砧苗,一至二年生苗木可于秋季落叶后进行移栽。移栽时剪断主根,以促发侧根。经2~3年,根颈直径粗度约1cm以上时可作嫁接砧木用。
3定植管理
3.1定植
定植一般在秋季落叶后到翌春萌芽前均可进行。矮密早果园株行距为2m×4m,按5%配植授粉树;矮密早叶园株行距为0.5m×0.8m。每定植穴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与过磷酸钙或饼肥混合堆沤的复合肥20kg,与底土混拌均匀,上盖细土10cm厚。然后将嫁接苗主根留20cm左右切断,修理过长的细根,栽入穴内,使根系舒展,回土压实,浇透定根水,再覆细土稍高于原地面。
3.2土肥水管理
由于本地土壤属比较黏,所以定植后前3~4年要做好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一般于4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各深翻1次,深15~20cm,可提高土温,有利于根系生长。在每年7月中旬以前最好能做到15~30d施1次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适量配合磷、钾肥,促进枝梢老熟(最好施用腐熟的人畜肥),施肥要结合灌水。银杏根系不耐涝,春夏雨水多要提前准备清沟排渍。夏秋干旱要注意灌水。在定植后的第3年,6月中旬以后要开始控制肥水,特别要控制氮肥,以利于形成花芽,为翌年进入丰产期奠定基础。4病虫害防治
4.1银杏叶枯病
加强肥水管理,促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如7月份前多施锌肥或硼、锰、锌等微量元素混合液(1∶500)泼浇银杏根基附近地面,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此外,在发病初期,对苗木或幼树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进行防治,视发病轻重隔15~20d喷1次,连喷2~3次。
4.2银杏早期黄化病
该病主要由土壤水分不足或地下害虫危害,或土地积水、缺锌等引起,发病后易感染叶枯病而早期落叶。发病时期多在6月中旬出现,7月上旬黄化增多。防治上要找准病因,注意干旱灌水、积水排湿;如缺锌应施锌肥,如硫酸锌或多效锌等。
4.3霉烂病
在贮藏期危害银杏种仁,在温度25℃左右、湿度较大的条件下蔓延致病,未成熟或破碎种子发病较多。种子必须充分成熟后采收,同时避免损伤种皮。贮藏前要充分晾干,拣去碎种、病种,贮藏室要保持低温,并注意通风。贮藏前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min,或用40%甲醛稀释10倍喷洒消毒。
4.4银杏超小卷叶蛾
成虫羽化盛期前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进行防治。幼虫孵化初期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喷洒被害枝。用油雾剂喷洒树干,防治已蛀入树皮的幼虫。用涂白剂涂刷树干,防治羽化成虫。
4.5银杏大蚕蛾
8~9月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幼虫3龄前摘除群集为害的叶片。发生严重时,在低龄幼虫期喷洒2.5%溴氰菊酯2500倍液或90%敌百虫1500~2000倍液。
5采收
5.1白果采收及处理
银杏的适宜采收期是以自然落种始期为主要指标,黄河以北白果采收期大约在10月上旬,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一带大约是在9月下旬。银杏果实充分成熟后,外果皮橙黄色,较松软,果面现白霜,此时即可采收,我地时间约在10月中下旬,密植果园宜人工采摘。银杏采收后,可采用传统堆沤的方法至外种皮腐烂有臭味,然后反复揉搓除掉外种皮,用清水漂洗干净。注意此过程中,人体不要与银杏有直接接触。洗净后的白果应立即进行漂白,方法是:将0.5kg漂白粉用适量温水化开,过滤去渣,再用清水稀释,约50kg溶液,不要用铁容器。一般1kg漂白粉可漂白100kg白果,漂白时间5~6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至果面不留药迹药味,摊放在通风处阴干,干后可自行分级或直接出售。如需贮藏,量少时可用麻袋装好置于阴凉通风处,贮藏时间不宜过长;量多时可放入地窖或冷库中,温度维持在2~5℃、湿度应低于50%,并注意检查,防止过干、过湿。
5.2银杏叶的采收及处理
为了不影响银杏叶的药用成分,保证银杏树的正常生长,银杏叶的采收标准应是药典规定的黄绿色,这个时间与白果采收基本一致,甚至略有提前。采收方法以人工采摘为主,如是秋末一次性采收,不能将叶片采光,应保留枝梢先端的叶片,采叶量为叶片数的70%~80%。叶片采摘后应摊开晾干,厚度不要超过10cm,严禁太阳曝晒,注意经常翻动,干至用手抓起能脆碎为好,然后打包贮藏或销售。
参考文献
[1]曹福亮.中国银杏[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杜仲为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从播种繁育、造林、抚育管理、皮叶的采收与贮藏等方面介绍了杜仲的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促进杜仲的栽植生产。
杜仲为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杜仲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除酸痛、降血压等功效;杜仲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及人体需要的10余种元素;杜仲除木质部外均含有重要的工业原料杜仲胶,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粘着性,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和电讯器材工业;杜仲干直,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树姿优美,适应性强;既是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又是丘陵山地和平原造林的重要经济林树种。现将杜仲育苗、栽培管理及采收技术总结如下。
1播种繁育
杜仲播种育苗一般春、秋播均可,但以春播为多。播种的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砂壤土。播种前要对圃地进行翻耕冻垡,并做成宽1m、高15~25cm的苗床。同时,结合翻耕,施腐熟有机肥30t/hm2。为了减少地下害虫,还可适量施生石灰、福尔马林等对圃地进行消毒。为保证种子纯度和质量,提高发芽率,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2~3d,每天换水2次,待种子吸水膨大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杜仲播种常采用条播方法,播种沟深3cm,行距20~25cm,用种量一般为150~225kg/hm2。播种后覆1~2cm细土,并浇水盖草保墒。种子出芽后,要趁阴天或傍晚揭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除草。当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并进行第1次追肥,施用尿素22.5~30.0kg/hm2,此后每月结合除草追肥1次,并逐渐增加施肥量,最后1次追肥应在立秋前进行,以钾肥为主。当幼苗形成5~6片真叶时,结合间苗进行移稠补稀,保留30~45万株/hm2左右。
2造林
2.1造林地选择和造林密度
杜种造林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杜仲造林密度主要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来确定,一般株行距为2m×2m或2m×3m,栽植1500~2400株/hm2。
2.2整地
杜仲为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深达1m以上,所以杜仲造林要实行大穴。对缓坡和平地造林,要力求做到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对坡度超过15°的造林地,除局部可以全垦外,一般应进行带状整地;对坡度25°以上的地,禁止全垦,应进行带状或穴状整地。带状整地必须沿等高线进行,带间保留2~3m原有植被;穴状整地要求规格为60cm×60cm×60cm,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应分开放穴旁备用。
2.3栽植
栽植宜在3月上旬进行。在栽植前,要修整好根系,浸沾泥浆。栽植时,先将表土与基肥混合后垫入穴底,然后放入苗木,埋入细土,轻轻提苗,让根系舒展,再填土至穴满,踏实,上覆心土。栽植深度稍深于苗木原土痕处即可,切勿深栽。
3抚育管理
3.1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每年进行2次,第1次在4~5月份,第2次在7~8月份,中耕除草宜浅。对土壤粘重、板结林地,从栽植后第2年开始,必须进行深翻,以后每隔1年进行1次。同时,提倡间种豆科作物或绿肥,增强土壤肥力。
3.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次。追肥以腐熟有机肥加尿素混施为好,每株每次施入0.3~0.5kg。
3.3病虫害防治
杜仲在苗期易发生立枯病,在幼苗出土后1个月内,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0d喷洒1次,1个月后用1.0%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5d喷洒1次,2~3次即可。地老虎、蝼蛄等害虫用毒饵诱杀。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良的林地,杜仲易发生根腐病,导致整株死亡。因此,要加强排水。同时挖出病株烧毁,对树穴用5%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150g/株,施入树冠土壤中防治根腐病。猝倒病和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
4采收与贮藏
4.1叶的采收和贮藏
4.1.1采叶时间。一般采叶时间可在7~10月,8月是采叶最佳时期。选择无病虫害和没有喷洒过农药的树木,要采绿叶,忌采发黄的叶,因绿叶有效成分含量高,发黄叶含量少。
4.1.2树叶采集后的处理。为防止腐烂,杜仲叶采收后要先摊放在室内,并及时进行杀青处理。常见杀青方法是以普通铁锅作为炒锅,翻炒至叶面失去光泽、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手握叶不粘手、失重30%左右即可。
4.1.3贮藏。杀青处理后的杜仲叶要及时烘烤或晾干,去杂质装袋。制胶用的杜仲叶也要晾干装袋,存放于干燥、通风的仓库里,注意防潮、防晒、防虫、防鼠害。
4.2皮的采收和贮藏
4.2.1剥皮时间。杜仲在生长季节的5~7月剥皮效果最好。剥皮宜选择气温25~35℃、相对湿度80%以上的阴天或晴天16时后进行。注意不要在下雨天剥皮。
4.2.2剥皮方法。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可在剥皮前7d将杜仲树浇透1次水;不能浇水的地方,最好在下透1次雨以后抢时剥皮。要选长势旺盛、枝叶茂密、树径6cm以上的中龄树为剥皮对象。剥皮时先在主干分枝以下5cm处横割1圈,深达木质部,再从地面上10cm处同样横割1圈,然后从上下两刀口之间纵割1刀,深达形成层,注意不要损伤木质部表面的幼嫩木质部的细胞。轻轻将树皮全部剥掉,再对树杆木质部喷施杜仲“增皮灵”或杜仲“促生剂”,最后用地膜将部位包扎好,上部包扎要紧,下部稍松,剥皮40~45d后揭开地膜。
论文摘要阐述了黄姜的形态特征,并总结了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与管理、病虫杂草综合防治以及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以期为黄姜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黄姜形态特征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250~3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125~1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250~3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拉索1500~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7参考文献
关键词:油茶;栽培;管理
油茶为常绿小乔木。叶厚革质,树皮光滑,能起到防火作用;喜光但幼龄具有一定的耐荫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寿命多在百年以上,盛果期一般60a左右。属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具有萌蘖性,再生能力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立地选择
油茶造林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山地红壤、黄红壤地或pH值在5~6.5、微酸性的砂质壤土。海拔500m以下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坡度在25°以下的中下坡为宜,在山区谷地宽度不足50m的两侧山坡不宜造林。为便于经营管理,造林地宜相对集中。凡土壤含石灰质的地区,油茶生长不良,忌选为油茶造林地。
2整地
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栽植前1个多月进行,通过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可进行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40cm×40cm×50cm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因地制宜确定栽植密度,一般采用的密度为2.5m×2.5m、2m×2.5m和2m×3m。
3栽植
冬季和春季均可栽植。在立春至惊蛰之间的2~4月雨季的阴天或小雨天气造林为宜,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要求顶芽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一年生苗高20cm以上,地径0.15cm;二年生苗高35cm,地径0.3cm以上。苗木应保持根系湿润,切忌风吹日晒,起苗时多带宿土,栽前适当修剪主根,栽植时先把整好的树穴挖松,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适度的穴,去除草根和石子,将油茶苗放入穴中使根系舒展,栽后踩实,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略为深栽,栽植深度比苗木根径高1~3cm左右,栽后要注意浇透定根水,用松土将基茎部分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降水渍死苗。
4抚育管理
4.1幼林抚育管理
新栽油茶要通过抚育管理促进成活,造林的头3a每年中耕除草2次,分别在春末夏初和秋季进行,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扩穴,逐步连成带;第三年后,每年秋季中耕除草1次,每3a垦复深挖1次,可进行农林间作,以中耕施肥代替抚育。当树高70~80cm时,要进行幼树整形修剪,幼林的修剪要轻,一般在采摘茶籽后或翌年3~4月进行,主要是剪去萌芽枝,控制徒长枝,选留数个生长强壮的主枝,适当修剪脚枝,以形成低矮的自然圆形冠形。4~5a以后,中、下部内膛枝可让其着生适当果实,把上部花芽抹去。
4.2成林的抚育管理
一是垦复:垦复的方法有带垦、穴垦和壕沟垦。分冬垦和夏垦,一般采取“三年一大垦,一年一中垦”的方法,深度15~25cm。二是施肥:肥料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要配合使用,才能对油茶每个生长发育阶段起到协调作用,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的肥料,幼林以施氮肥为主,成林以施磷、钾肥为主,秋冬季以有机肥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为主,采用沟施或穴施。三是修剪:因树修剪,因枝作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保持单枝清脚亮心,大年轻剪,小年重剪,使林内通风透光,增大结果面而提高产量。阳坡宜轻剪,阴坡酌情多剪;冠下适当重剪,中上部不剪。总之,不能修剪过度,以免树体失去平衡而导致枝条过多萌发,影响生长发育。同时,油茶一般是顶梢开花结实,所以只宜疏删,不要短截。
5病虫害防治
5.1油茶炭疽病
易发生于湿度大、温度高条件下,4~5月发病,7~9月蔓延最快,落果也多,在整个生育期内病原菌反复多次侵染叶芽、枝梢、叶和果实。防治方法:一是结合营林措施,清除病源;二是3~4月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喷2次,发病高峰期的7~9月,用20%的茶麸水15d喷1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2油茶煤烟病
在叶正面及枝条表面产生黑色煤尘状物,并在枝叶表面形成覆盖层,使光合作用受阻,病株衰弱至死。油茶煤圬病菌利用棉介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并由介壳虫来传播,因此本病常和棉介壳虫共同猖獗。3~6月和10~11月为发病盛期。防治方法:一是适当修枝疏伐,加强营林管理,改善林内通风透光条件;二是用50%三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500~1000倍液杀死介壳虫。
5.3茶梢蛾
以幼虫为害叶肉和蛀食春梢,危害率达10%~20%,严重的高达30%,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一是成虫盛期,人工剪除被害叶、梢集中处理;二是药剂防治,在严重为害林分病虫转移时期喷敌百虫500~600倍液或杀螟松1000倍液,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4茶籽象甲
又名象鼻虫。成虫为害果实,幼虫蛀食种仁,一般6~7月为危害盛期。防治方法:一是捕捉法,利用茶籽象甲有假死的习性和飞翔能力弱的特点,进行人工捕捉;二是8~11月幼虫出果入土越冬期间,定期收集落果烧毁;三是5~7月成虫羽化出土期,用40%氧化乐果和80%的敌敌畏1∶1对水配成1000倍液,喷药2~3次,可有效防治。
论文摘要从林地选择、苗木选择、整地挖穴、造林密度、造林方法、幼林抚育、松土除草、肥水管理、整形与修枝、间伐等方面介绍了杨树栽培技术,以期为杨树的速生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为了让杨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棵“摇钱树”,应推广先进实用的杨树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把杨树发展的重点从扩大面积转到提高单产和质量上来,变望天收的粗放式生产为集约经营方式,以提高杨树经济效益。
1林地选择
科学研究表明,杨树要求生长季节雨量充沛,土壤有效层厚度在1m以上、地下水位1.5~2m是最适宜杨树生长的立地条件;土壤有效层厚度80~100cm、地下水位1m左右的为中等立地条件;土壤有效层厚度在40cm以下、地下水位长期在50cm以上,如无排水条件,则不宜栽植杨树。
2苗木选择
一是杨树品种繁多,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生长状况有很大差别,所以要按照“适地适树适品种”的栽培原则,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切不可盲目引进推广新品种。二是杨树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长有重要关系。一般选择二年生的苗木,即2年的根1年的干。要选择苗木高度3.5m以上、胸径4cm以上、梢不弯曲的壮苗。
3整地挖穴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宜采用“三大一深”栽植技术,即要大苗、大穴、大株行距和深栽。这样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杨树根系发育,增强抗旱、抗风能力,有利于培育圆满通直的无节良材。造林密度在造林前进行细致地深翻整地能使低产的林地转变为丰产林。深翻整地能降低土壤的紧实度,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杨树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利用。根据造林密度,在定植点上挖80cm×80cm×80cm以上的大穴。
4造林密度
根据杨树人工林培育的目的材种,采用适宜的造林密度。培育大径级材,在一个轮伐期内不主张间疏伐,通常稀植,并实行农林间作,以保证每株树有充分的受光条件。采用6m×6m、7m×7m或8m×8m的株行距,间作5年左右;也可以采用行距10m、株距4m的规格,或者是大行距20m、小行距3m的大小行种植形式,间作农作物6~7年。在这种密度下,轮伐期为10~12年,成材胸径40cm,每公顷立木蓄积可达到180~240m3。培育中小径级材,株行距可以小于4m×4m,轮伐期可短些,约5年左右,胸径20cm,每公顷立木蓄积100m3。在杨树片林栽培中,密度偏大的现象比较普遍,但通过调查对比可知,栽植密度过大,不但费用增加,且生产的木材径阶小、价格低、效益相对较差,而培育大径材效益则较高。
5造林方法
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即首先在80cm见方的大穴中回填1/3左右的土,把苗木放入穴中扶正、标直;然后再填土一部分,轻提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接着踩实浇2桶左右的定根水,等水渗透后再填土踩实、培起风堆等。
6幼林抚育
抚育杨树幼林,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是实行林粮间作。实行林粮间作不但在栽植后的几年内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间作,抚育了幼林,给幼林生态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林粮间作应以矮杆豆科作物为主,如花生、黄豆等。
7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促进林木生长效果十分明显。每年夏冬两季都要翻耕土壤,除掉杂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让杨树根系生长发育更良好。在沿河土壤比较粘重的地区尤其需要推广这种技术,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施肥。实践证明,仅此一项技术,就可使用材产量提高1倍。
8肥水管理
杨树对水分的要求很高,一般每年应灌水3~4次。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前灌返青水;5~6月灌促生水,促枝叶扩展;11月灌防冻水,促进根系生长。施肥后遇天气干旱亦应浇透水。施肥分基肥和追肥。基肥是在植树时施入穴中,一般株施有机肥5~10kg或过磷酸钙250g,将所施肥料与熟土掺匀,回填于30~60cm的根系活动层内。施追肥在树冠边缘下开施肥沟,沟长80cm、宽20cm、深20~30cm,株施尿素250g。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中耕除草。
9整形与修枝
整形与修枝应在秋冬与初春树木停止生长时进行。幼树的修枝,如果用大苗造林,苗高在6m以上,3年之内不进行修枝,3年后6m高处直径达10cm以上时修枝1次,把无侧枝的主干再提高3~4m,以培育较高的无节良材,但修枝绝对不能过度。应当强调的是,整形应在第1年生长结束后或第2年春天就开始,直到3~5年树高10~14m已形成通直的主干时为止。整形的方法是剪去影响顶部主梢生长的竞争侧枝,随着树木长高还要修去树冠下部和中部粗大的竞争枝,直到8m以下通直无枝。8m以下树干上侧枝着生处直径达到10cm时即应修去侧枝,由下而上修枝直到干高8m为止,以保证干材芯10cm以外没节。修枝高度大致是1~3年少量修枝,4~5年修枝到树高1/3处,6年以后修枝到树高的1/2~2/3处。主干上发出的萌条应及时除去。
论文摘要阐述苍术的特征特性,并介绍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苗床管理、种苗冬季管理、田间管理、病害防治、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苍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1特征特性
1.1植物形态
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又名南苍术、茅苍术,为菊科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肥呈结节状,外皮棕黑色。主茎直立,株高25~80cm,圆形,有纵棱,上部分枝。叶互生,革质,椭圆状或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3.0cm,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锯齿。头状花序顶生,下有羽裂的叶状总苞一轮,多层总苞片。瘦果长圆形,密生白色柔毛,冠毛长约8m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1.2药理作用
苍术以根茎入药,具有健脾燥湿,祛风辟秽功能,用于湿阴脾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寒湿吐泻、胃腹胀满、风寒湿痹、水肿等症。烧烟辟秽气。药理试验证明:苍术挥发油对109食管癌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苍术醇、β-桉油醇有较强的催眠作用,苍术浸膏对家兔有降低血糖作用,对蟾蜍有减低心脏搏动及使心律就慢作用。
1.3生长习性
苍术性喜温暖、通气、凉爽、较干燥的气候,耐寒,怕高温高湿。苍术喜生于向阳山坡,最适生长温度为15~22℃。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生长最佳,其次是轻黏土。丘陵山区半阴半阳荒坡地为最好的种植场地,低洼地不易种植。苍术不能连作。野生于干燥草丛中及疏林边缘。忌水浸,水浸后根易腐烂,易发病。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选海拔偏高的通风、凉爽、土质深厚肥活疏松的土壤,有一定坡度或排水良好的地块、疏林、林缘荒坡或者以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为前茬的田块。移栽地选择海拔500~1000m的山坡地、带状地或梯地,宜东晒避西晒,生荒地、抛荒地好于熟地,最低海拔高度不宜低于300m。海拔300~500m高度的种植地宜选阴面;海拔500m以上地区逐渐向阳,700m以上宜选阳坡,山峡两边坡地,通风好的山坡地有利防病。土质以含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为好。大面积的坡地应开厢成1.3m左右宽的地块,以利于排水和管理。打垄种植,垄宽30cm,沟深15~20cm,沟宽20cm。垄向南北最好,通风透光,但不是绝对的,要依据地势而定。带状地、梯地均应在靠上一块崖面处开沟,过长的带状地应在适当的地方横向开沟,以利排水。秋冬播种与移栽的田块,应及早翻秋坑;春播、春栽,宜早冬耕地,以利疏松土壤和减少病虫害。播种或移栽前再翻耕1次。苍术是喜肥植物,施足底肥是保证苍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底肥以腐熟的土渣肥为主,厩肥、草木灰等均可,施15~30t/hm2,一般结合整地时施下。土渣肥特别要注意腐熟透,杀灭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
2.2种子选择与处理
应选颗粒饱满、色泽新鲜、成熟度一致的无病虫害的种子作种。苍术的种子属低温萌发型,发芽快,发芽势强,种子的吸水力高(达干种子的3~4倍),田间出苗时间15d左右。因此,播种前用25℃温水浸种,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严格掌握温度在10~20℃。待种子萌动、胚根露白,立即播种。
2.3播种
利用秋末三年生植株采集的种子,用种量60~75kg/hm2。秋播优于春播。秋播时间10月底至11月初,气温仍在10℃左右,种子可萌发生根,翌春气温回升达10℃即可出苗,且出苗整齐一致。比春播2月底至3月播种的可提前出苗25d以上,且出苗率高,比春播出苗率增加1/3。条播为主。株行距15~20cm,播幅5~10cm,开2~3cm深的浅沟,沟底宜平整,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1层火土,以淹没种子为度,施入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或复合肥料,再行覆土。上盖茅草、稻草遮荫,保温保湿,提高出苗率。为防止伏旱、阳光曝晒,可以沟边植玉米遮荫。
2.4苗床管理
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拔除杂草,间去过密苗、弱苗、病苗,当苗高2~3片真叶时,地下根茎开始形成,按株距3cm定苗,保证幼苗生长迅速,平衡健壮。及早进行第1次速效肥料的追施。幼苗期,如遇干旱,早、晚用清洁水浇灌。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要防止水分过多。根据苗情,在7~8月再进行第2次追肥,注意不能过量施用氮肥,以免造成生长过旺,提早抽薹,若有抽薹者应及时摘除。遇干旱、日照过强干燥气候,没有遮荫植物的,可以在厢面用遮阳布或树枝等材料遮荫,遮荫能明显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2.5种苗冬季管理
在地上部分枯萎后,挖起根茎,剪去茎蒂及须根,剔除病株,置于室内通气阴凉处摊晾3~5d,然后置于阴凉干燥室内。在地面上先铺1层清洁的3~5cm厚的砂,整齐放上种苗,厚约15cm,盖上1层薄砂,再铺种苗,如此层层堆放,高不超过50cm为宜。最后盖上5~10cm厚细砂。堆积前,按照种苗一定级别,分别堆放,以利分别移栽和堆积过程中经常检查。如果堆积面积过大,可在堆中间插上几束草把,通气散热,防止种苗霉烂。种苗耐寒性较强,可以田间越冬。越冬前,应清除地上部分残枝落叶和杂草,适当培土,保护根芽。翌年2月下旬,种芽开始萌动,3月上旬边起苗边移栽,安全方便。操作时,务必不要挖伤、碰伤种芽。栽种时,按种苗级别种植。
2.6田间管理
2.6.1中耕除草。5~7月杂草丛生,应及早除草松土,先深后浅,不要伤及根部,靠苗周围边杂草用手拔除。植株封行后,浅锄除草,适当培土。
2.6.2追肥。“早施苗肥,重施蕾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是指4月上旬施速效氮肥1次,以促进幼苗迅速健壮生长;5~7月植株由营养生长盛期进入孕蕾期,可以适当增施1次氮肥,保持植株茂盛。7~8月,植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地下根茎迅速膨大增加,这段时期是苍术需肥量最大的时候,主要施钾肥,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如施用过多,则植株生长过旺,降低植株抗病能力。开花结果期,可用1%~2%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进行根外施肥,增施磷、钾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对根茎膨大十分有利。
2.6.3摘蕾。孕蕾开花,消耗养分。在植株现蕾尚未开花之前,选择晴天,分期分批摘蕾。摘蕾时防止摘去叶片和摇动根系,宜一手握茎,一手摘蕾。除留下顶端2~3朵花蕾外,其余均应摘掉。
2.7病害防治
苍术地下部分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天气,目前危害苍术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白绢病、根腐病、铁叶病,苍术一旦染病,治疗较为困难,因此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主要预防措施有:轮作;开沟排渍;栽种前用多菌灵浸种;注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