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17:09:58
序论:在您撰写电力保障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维护安全,性能优越
继电保护对于维护电力系统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或是避免外界因素对装置所带来的干扰,确保了装置的安全,而且通过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实现有效的防范监测,确保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投资较少,安装便捷
继电保护装置由于自身重量较小,装置小巧,易于安装,所以在电力行业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减少了所占据的空间,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安装过程中也有效的提高了操作的效率,减少了成本的投入,只需按照电气图纸安装人员即可完成继电装置的安装工作。
1.3检测故障及防范
电力系统上安装继电保护装置后,一旦系统中有设备或是元器件发生故障,则继电保护装置则会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值班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在发生故障的第一时间内,继电保护装置还会向断路器发出跳闸等指令,对故障线路进行及时切断,有效的保障了正常线路的运行,减少了故障所给设备及元器件所还来的损失,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故障防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2继电保护故障处理的原则
2.1处理继电保护故障时要保持正确、冷静的态度。
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的连接片要根据运行方式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投、退处理。在进行这两项处理时要求工作人员同时进行,而且要经过细致的辨别清楚后,才能够操作。而且对于跳闸回路的连接片来说,只有相应的开关在运行的过程中才能够投入。
2.2能够根据信号状态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点。
在继电保护现场中出现的光子牌信号、事件记录以及故障录波器所采集到的图形、继电保护装置的灯光信号或者其他信号等都是对继电保护的故障进行处理的基础依据。所以,在对继电保护的故障进行处理之前,要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出信号处的故障和真伪。
2.3对人为故障要给以紧急处理。
在继电保护装置对故障进行处理时,人为故障的处理具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继电保护装置处理故障过程中,根据其所提供的故障信息无法找到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时,或者当断路器动作后没有发生预警信号时,这时无法判断出导致故障的原因是人为因素还是设备、装置自身的故障,所以给处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再加之继电保护现场中,部分运行人员由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工作缺乏责任心,对故障不重视,不能及时对存在的故障进行处理,操作过程中也极易发生误碰等情况,从而导致人为故障增加。这就需要对现场人为故障进行如实反映,这样对于能够为工作人员进行故障处理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对于现场这类人为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式也要进行如实的记录,确保类似故障不再发生。
3差动保护二次回路检修方法
3.1负荷检修
一旦负荷过大时,则会导致电流互感器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下,这样会导致电流互感器的使用寿命降低,所以需要利用差动保护来对负荷进行严格控制,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适当的对电流互感器的励磁电流进行降低,通过对电缆的电阻及选择弱电控制用电流互感器等来降低二次负荷,同时还要对互感器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查。
3.2质量检修
目前电流互感器的种类较多,市场上的产品较为多样化,这样就需要在实际购买过程中需要选择与系统保护方式相适应的电流互感器。在差动保护过程中,当继电保护装置的测电流过大时,则需要选择带小气隙的电流互感器,由于该种类的电流互感器的铁芯剩磁小,有利于差动保护装置性能的提升,而且其励磁电流也较小,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失衡电流的有效控制。
3.3电流检修
在差动保护实施过程中,电流互感器作为差动保护效果的重要元件,所以需要对互感器的使用型号进行科学的选择,通常D级电流互感器最为适合进行差动保护。当电流经过差动保护装置的稳态短路电流时,一旦电流达到最大值,则需要有效的控制好差动保护回路的二次负荷,使其误差在规定的范围内。
3.4保护检修
1.性能要求
保护信息独立对数据进行采集,不经远动系统进行传输等处理。各个厂商、各种型号的保护装置应遵循相同的通信协议,以保证系统的通用性与可扩充性。为便于查询与修改,系统中所有设备、数据均具有全局唯一的ID。为便于多个调度终端的操作,系统内信息须可以共享。
2.系统组成
地区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主站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数据由主站的WEB服务器向区调的WEB服务器单向流动,主站不接受区调的数据信息。WEB服务器需加防火墙及物理隔离。通信服务器与数据服务器分离设置。通信服务器按2台互为热备方式设置,即运行的一台故障时,热备的一台能瞬时自动投入运行。数据服务器按2台双备设置,即正常2台同时运行,承担同样的任务。应用工作站按5台设置,即调度员工作站、运行管理工作站、故障分析工作站、整合计算工作站、专业管理工作站各1台。另设数据备份工作站1台。
2.1子站网络结构与功能。各变电所配置一套保护故障信息远传系统(子站),子站经通信通道向区调主站传送保护故障信息和故障录波器的有关信息。保护故障信息远传系统的信息传送采用10BASE-T接口接入通信ATM设备。保护故障信息远传系统组成一个单独的以太网,能提供以太网接口的设备直接接入该网,不具有以太网接口的通过RS485或者经采集柜转换后接入该网。子站管理系统可实现自检和巡检设备、数据查询和检索备份、数据处理、数据上传、远程通信、信息功能。而且不影响不影响原有继电保护和故障录波装置的正常运行。
2.2调度端功能。
2.2.1基本功能:通信管理功能;图形及监控功能;告警管理功能;数据库管理功能;运行管理;网络功能;安全管理。
2.2.2继电保护专业管理:故障分析高级应用;报表管理;设备管理;统计分析;检修管理;定值单管理。在故障发生后,调度端可以实现以下功能:首先故障信息可按事件的时间发生顺序在调度屏幕上显示。其次,可以综合分析保护与录波的数据并判断设备的运行情况。再次系统还应具备可同时接受多个子站信息的功能。调度端主站具备访问各子站的功能,并能通过站端子站进一步访问具备条件的各种装置。
二、经验与认识
1.与远动系统的关系
由于数据采集对象与处理目的的不同,保护信息和远动信息的主要区别如下:
1.1保护信息主要应用于事故的分析处理等,并非用于实时控制,所以对数据的完整性要求比较高,信息量比较庞大。保护信息主要需求部门是运行管理部门,所以系统也应有运行管理部门负责。
1.2远动信息则主要应用于实时调度服务,信息的实时性要求高(信息传输时间一般1-3S内),但信息量要求不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种信息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传输过程不宜用相同传输通道。
2.与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关系
变电站的监控系统主要是针对电厂或者变电站正常运行的监视与控制,系统采集的信息很难满足事故分析功能;而且,保护与录波信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导致监控系统不能处理所有的保护与录波数据。所以保护信息系统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然而为避免系统重复投资同时缩减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应将保护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与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既节省费用又可方便系统扩充与信息共享。
3.通信接口设计
3.1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110kV及以上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应一律选用新型的继电保护、故障录波器宇安全自动设备,新型装置可提供双RS-485或双以太网接口(IEC870-5-103规约)。满足监控系统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单独组网要求。
3.2常规变电站。常规变电站保护设备基本上为老型微机装置(南瑞LFP系列、四方CSL系列等),通信接口与通信协议完全不一样,所以首要是解决通讯问题,包含设备的硬件接口形式与通信协议的转换。将RS—232,RS—485,RS—422通过各厂家保护设备专用保护管理机转换为统一接口,考虑到RS-485在通信速率与通信距离方面的优势,宜将其他接口转换为此种接口。对开关量和信息不上网的装置,由子站管理机集中搜集和处理送调度端。
3.3数据的规范处理。为便于数据的存储、传送与调用,保护与录波装置提供的信息需按信息的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形成规范的数据格式。
4.数据共享
同一个网络内数据共享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信息服务,同时一定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兼具一定的灵活性。为满足这三点要求可以考虑使用SQL数据库。针对不同网络的数据共享,则需要综合考虑各个部门对站端数据信息的不同需求,在尽量减少投资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
5.对站端信息的需求分析
站端信息的需求决定了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所以下面先给出站端信息的需求:
5.1信息可用来提高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该系统在对全网保护与录波装置的实时监测下可大大减少保护由于异常导致的停运事件,提高设备的可用率。
5.2信息可以为系统事故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为保证运行人员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电网的故障情况,从而提高事故分析的准确性,完整的保护动作与录波数据信息应可以迅速准确的传送到调度端。
5.3信息可以作为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电力系统的故障信息传递多是经由厂站值班人员的观察汇报实现,信息的实时性与精确性均存在一定问题。特别针对复杂重大事故,全面快速的动作保护信息与录波数据对于事故处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完整、精确、实时性高的站端信息是整个系统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调度与生产水平提高的根基。
6.站端子站与调度主站传输方式
(1)通信机房与保护室在同一楼内,距离不超过100米。
(2)通信机房与保护室不在同一楼内或距离超过100米。
7.两点注意事项
电子公文是指以电子形式表现的并通过网络传送的,用于政府机关相互之间联系事务的专用文件。电子公文的特点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联网的特性而产生的,因为电子公文的制作、发送及接收都需要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这两种媒介来进行。首先是电脑,它的最大作用是将政府公文中所有具体的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的改变,这里所说的数字化是指电脑将输入的具体信息以“1”和“0”来进行存储和运作,这不像传统的政府公文是以具体的书面形式来表示的。其次是互联网,互联网将电脑里的数字化信息在各个政府机关之间迅速地传送。互联网本身有其特殊性,即公开性和全球性。所谓公开性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出互联网,而全球性是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递是没有边界障碍的。根据上述分析,较之传统的政府公文,电子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电子公文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化的文件形式;(2)电子公文的传送是在公开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的;(3)电子公文的传送可以在各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之间进行;(4)电子公文的广泛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显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政府机构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公文传送方式使政府机构背负着沉重的时间负担和经济负担。传统公文在这一场变革中受到了电子公文这一新生事物的强有力的冲击。电子公文的制作、发送和接收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们以快速和便捷。可是电子公文毕竟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新生事物,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待解决。特别是,由于电子公文刚刚开始启用,有关电子公文的法律纷争还颇为鲜见。就世界范围来说,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无强制性的原则可以遵循。可以说,其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二、电子公文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目前,电子公文应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
1.黑客问题。黑客入侵网站的消息在近年被频频报道。以前黑客们往往挑选美国国防部和雅虎这些安全防范体系堪称一流的硬骨头啃。而随着各种应用工具的传播,黑客已经大众化了,不像过去那样非电脑高手不能成为黑客。如果安全体系不过硬的话,黑客便可以肆意截留、毁灭、修改或伪造电子公文,给政府部门带来混乱。
2.电脑病毒问题。自电脑病毒问世几十年来,各种新型病毒及其变种迅速增加,而互联网的出现又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媒介。不少新病毒直接利用网络作为自己的传播途径。试想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府体系中某个环节受到病毒感染而又没有被及时发现,电子公文系统全面瘫痪,那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病毒的感染会使一些电子公文毁灭或送达延误,整个电子政府将会指挥失灵、机构运作不畅。
3.信息泄漏问题。目前,各大软件公司生成的网管软件使网络管理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方便地对网上每个政府用户的各种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此外,网络中存在不少木马程序,如果使用不慎,就会把公文中的重要信息泄漏给他人。而某些大公司生产的软件或硬件产品所带的后门程序更可以使这些公司对政府用户在网上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对政府而言,信息泄漏将会给其工作带来麻烦,甚至会危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国防利益,有关的政府工作人员会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对这些大公司的法律管制,对于在信息产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来说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光靠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管制的合力。
三、电子公文安全体系法律制度建构
1.科学的密钥使用制度规范。密钥是一种信息安全技术,又称加密技术,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中。它包括两种技术类型,即秘密密钥加密技术和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其中秘密密钥加密技术又称对称加密技术。倘利用此技术,电子公文的加密和解密将使用一个相同的秘密密钥,也叫会话密钥,并且其算法是公开的。接收方在得到发送的加密公文后需要用发送方秘密密钥解密公文。如果进行公文往来的两个政府能够确保秘密密钥交换阶段未曾泄漏,那幺,公文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是可以保证的。这种加密算法的计算速度快,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又称为非对称加密技术。这一技术需要两个密钥,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私有密钥只能由生成密钥对的一方政府掌握,而公开密钥却可以公开。用公开密钥对公文进行加密,只有用对应的私有密钥才能解密。用私有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只有用对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此二种技术相比,显然第二种技术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但这种技术算法速度较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公文的秘密等级,采用不同的加密技术。对于一般的公文往来数量大且频繁,不宜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还有秘密等级较低的公文亦可采用对称加密技术。而对那些重大的通知及秘密等级较高的公文则必须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凡违反上述技术性规范的要求造成公文泄密或是公文的完整性受到损害的,需追究其法律责任。
2.完善的政府证书管理制度。公文传送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通过加密和数字签名得到了保证,但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甚至两个密钥对,不同的用户之间要用公开密钥体系来传送公文,必须先知道对方的公开密钥。公文传送中有可能发生以下情况:用户从公钥簿中查到的不是对方的公钥,而是某个攻击者冒充对方的假冒公钥;或者公文互换的双方在通讯前互换公钥时,被夹在中间的第三者暗中改变。这样的加密或签名就失去了安全性。为了防范上述风险,我们可以仿效电子商务中的做法,引入数据化证书和证书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政府证书管理制度。这里所说的证书是指一份特殊文档,它记录了各政府机关的公开密钥和相关的信息以及证书管理机构的数字签名。证书的管理机构是个深受大家信任的第三方机构。考虑到电子政务的特殊性,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根目录证书管理机构最好由一国的最高政策机关设立的专门机构出任,其它各级目录分别由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去管理。在我国,根目录的管理工作可由国务院信息办来承担,其它各级目录分别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各政府机关须向相应的证书管理机构提交自己的公开密钥和其它代表自己法律地位的信息,证书管理机构在验证之后,向其颁发一个经过证书管理机构私有密钥签名的证书。政府出面作为证书的管理机构,其颁发的证书信用度极高。这样一来将使电子公文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都相信可以互相交换证书来得到对方的公钥,自己所得到的公钥是真实的。显然,电子公文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政府证书管理制度的确立。
3.有效的数字签名制度。在电子公文的传送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问题:(1)假冒,第三方丙有可能假冒甲机关给乙机关发送虚假公文;(2)否认,甲机关可能否认向乙机关发送过公文;(3)伪造,乙机关工作人员可能伪造或修改从甲机关发来的消息,以对自己有利。这些问题要靠数字签名来解决。数字签名在电子公文传送中的应用过程是这样的:公文的发送方将公文文本带入到哈希函数生成一个消息摘要。消息摘要代表着文件的特征,其值将随着文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公文将得到不同的消息摘要。哈希函数对于发送数据的双方都是公开的。发送方用自己的专用密钥对这个散列值进行加密来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然后,这个数字签名将作为公文附件和公文一起发送到该公文的接收方。公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公文中计算出消息摘要,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公文的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两个消息摘要相同,那幺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通过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公文的鉴别和不可抵赖性。目前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本等国政府已通过专门的立法对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予以确认。在电子公文传送中引入数字签名也是必然的选择,只是我们要从法律上确认数字签名的效力,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努力设法从技术和制度规范入手不断提高安全系数。以数字签名只有相对的安全性来作为反对其应具有法律效力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所谓安全保障都是相对的,橡皮图章就经常被不法之徒伪造。
关键词:电子公文电子政务互联网
一、子公文及其特点
电子公文是指以电子形式表现的并通过网络传送的,用于政府机关相互之间联系事务的专用文件。电子公文的特点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联网的特性而产生的,因为电子公文的制作、发送及接收都需要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这两种媒介来进行。首先是电脑,它的最大作用是将政府公文中所有具体的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的改变,这里所说的数字化是指电脑将输入的具体信息以“1”和“0”来进行存储和运作,这不像传统的政府公文是以具体的书面形式来表示的。其次是互联网,互联网将电脑里的数字化信息在各个政府机关之间迅速地传送。互联网本身有其特殊性,即公开性和全球性。所谓公开性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出互联网,而全球性是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递是没有边界障碍的。根据上述分析,较之传统的政府公文,电子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电子公文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化的文件形式;(2)电子公文的传送是在公开环境下,通过互联网进行的;(3)电子公文的传送可以在各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之间进行;(4)电子公文的广泛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显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政府机构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公文传送方式使政府机构背负着沉重的时间负担和经济负担。传统公文在这一场变革中受到了电子公文这一新生事物的强有力的冲击。电子公文的制作、发送和接收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们以快速和便捷。可是电子公文毕竟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新生事物,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待解决。特别是,由于电子公文刚刚开始启用,有关电子公文的法律纷争还颇为鲜见。就世界范围来说,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无强制性的原则可以遵循。可以说,其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二、电子公文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目前,电子公文应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
1.黑客问题。黑客入侵网站的消息在近年被频频报道。以前黑客们往往挑选美国国防部和雅虎这些安全防范体系堪称一流的硬骨头啃。而随着各种应用工具的传播,黑客已经大众化了,不像过去那样非电脑高手不能成为黑客。如果安全体系不过硬的话,黑客便可以肆意截留、毁灭、修改或伪造电子公文,给政府部门带来混乱。
2.电脑病毒问题。自电脑病毒问世几十年来,各种新型病毒及其变种迅速增加,而互联网的出现又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媒介。不少新病毒直接利用网络作为自己的传播途径。试想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府体系中某个环节受到病毒感染而又没有被及时发现,电子公文系统全面瘫痪,那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病毒的感染会使一些电子公文毁灭或送达延误,整个电子政府将会指挥失灵、机构运作不畅。
3.信息泄漏问题。目前,各大软件公司生成的网管软件使网络管理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方便地对网上每个政府用户的各种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监测。此外,网络中存在不少木马程序,如果使用不慎,就会把公文中的重要信息泄漏给他人。而某些大公司生产的软件或硬件产品所带的后门程序更可以使这些公司对政府用户在网上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对政府而言,信息泄漏将会给其工作带来麻烦,甚至会危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国防利益,有关的政府工作人员会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对这些大公司的法律管制,对于在信息产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来说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光靠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管制的合力。
三、电子公文安全体系法律制度建构
1.科学的密钥使用制度规范。密钥是一种信息安全技术,又称加密技术,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中。它包括两种技术类型,即秘密密钥加密技术和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其中秘密密钥加密技术又称对称加密技术。倘利用此技术,电子公文的加密和解密将使用一个相同的秘密密钥,也叫会话密钥,并且其算法是公开的。接收方在得到发送的加密公文后需要用发送方秘密密钥解密公文。如果进行公文往来的两个政府能够确保秘密密钥交换阶段未曾泄漏,那幺,公文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是可以保证的。这种加密算法的计算速度快,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又称为非对称加密技术。这一技术需要两个密钥,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私有密钥只能由生成密钥对的一方政府掌握,而公开密钥却可以公开。用公开密钥对公文进行加密,只有用对应的私有密钥才能解密。用私有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只有用对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此二种技术相比,显然第二种技术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但这种技术算法速度较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公文的秘密等级,采用不同的加密技术。对于一般的公文往来数量大且频繁,不宜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还有秘密等级较低的公文亦可采用对称加密技术。而对那些重大的通知及秘密等级较高的公文则必须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凡违反上述技术性规范的要求造成公文泄密或是公文的完整性受到损害的,需追究其法律责任。
2.完善的政府证书管理制度。公文传送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通过加密和数字签名得到了保证,但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甚至两个密钥对,不同的用户之间要用公开密钥体系来传送公文,必须先知道对方的公开密钥。公文传送中有可能发生以下情况:用户从公钥簿中查到的不是对方的公钥,而是某个攻击者冒充对方的假冒公钥;或者公文互换的双方在通讯前互换公钥时,被夹在中间的第三者暗中改变。这样的加密或签名就失去了安全性。为了防范上述风险,我们可以仿效电子商务中的做法,引入数据化证书和证书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政府证书管理制度。这里所说的证书是指一份特殊文档,它记录了各政府机关的公开密钥和相关的信息以及证书管理机构的数字签名。证书的管理机构是个深受大家信任的第三方机构。考虑到电子政务的特殊性,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根目录证书管理机构最好由一国的最高政策机关设立的专门机构出任,其它各级目录分别由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去管理。在我国,根目录的管理工作可由国务院信息办来承担,其它各级目录分别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各政府机关须向相应的证书管理机构提交自己的公开密钥和其它代表自己法律地位的信息,证书管理机构在验证之后,向其颁发一个经过证书管理机构私有密钥签名的证书。政府出面作为证书的管理机构,其颁发的证书信用度极高。这样一来将使电子公文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都相信可以互相交换证书来得到对方的公钥,自己所得到的公钥是真实的。显然,电子公文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政府证书管理制度的确立。
3.有效的数字签名制度。在电子公文的传送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问题:(1)假冒,第三方丙有可能假冒甲机关给乙机关发送虚假公文;(2)否认,甲机关可能否认向乙机关发送过公文;(3)伪造,乙机关工作人员可能伪造或修改从甲机关发来的消息,以对自己有利。这些问题要靠数字签名来解决。数字签名在电子公文传送中的应用过程是这样的:公文的发送方将公文文本带入到哈希函数生成一个消息摘要。消息摘要代表着文件的特征,其值将随着文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公文将得到不同的消息摘要。哈希函数对于发送数据的双方都是公开的。发送方用自己的专用密钥对这个散列值进行加密来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然后,这个数字签名将作为公文附件和公文一起发送到该公文的接收方。公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公文中计算出消息摘要,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公文的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两个消息摘要相同,那幺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通过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公文的鉴别和不可抵赖性。目前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本等国政府已通过专门的立法对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予以确认。在电子公文传送中引入数字签名也是必然的选择,只是我们要从法律上确认数字签名的效力,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努力设法从技术和制度规范入手不断提高安全系数。以数字签名只有相对的安全性来作为反对其应具有法律效力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所谓安全保障都是相对的,橡皮图章就经常被不法之徒伪造。
水利水电工程存在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需要格外受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者的重视。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隐患,比如在引水洞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深度达到几十米的浇筑混凝土大坝上开展。这种施工要求,不仅十分艰巨,而且十分危险,非常容易出现伤亡事件,有时会引发坝体裂痕。不同的天气和温度也会对施工造成重要影响,这种不稳定因素一直都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难以完全克服的困难。在施工过程中,在立体交叉的高空作业,是一项非常容易出现危险的工作,有时危险会严重危急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那个高的施工位置,却要完成在陆地上也很难完成的工作,这对施工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能有恐高症,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保持流畅性,熟练掌握高空作业的各项安全措施。在开展有关带电工作的时候,因为电是十分危险的不安全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安全问题。实施有关爆破的工作也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难题。在施工过程中,这种大规模爆破工作一直以来在安全系数上都比较低,也一直是施工过程中屡见不鲜的难题之一。爆破的地方、程度和波及范围都是安全管理问题的重要内容。所以实施爆破工作必须有关部门协商,而且下达了详细的批准范围之后,才能实施,预防发生施工安全事故。
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事关国家长远发展,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要想法设法加强安全管理,必须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
1逐步建立动态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有效控制机制
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符合安全生产实际需要的对策,我们要逐步建立起动态安全管理和有效控制机制,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安全生产人员队伍建设,采取各项针对性强的方法努力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要求:第一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水利水电行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第二是对水利水电行业的生产作业环境和生产系统非常熟悉。第三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第四掌握水利水电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知识。第五掌握水利水电行业主要设备的结构,熟悉专业技术。
2对施工过程中危险和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辨别
在辨别危险源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对存在的危险和危害因素认真分析和辨别。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第一是现场查看:通过现场实地观察,发现隐藏的危险源。第二是安全检查表:充分发挥已经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开展系统的安全检查,从而发现潜在的危险源。第三是查看相关记录:查看以往的事故资料和职业病记录,从而搜索到潜在的危险源。第四和作业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和一线作业人员进行交流,能够初步辨别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第五还可以分析工作任务。对周计划、月度计划和年度计划的工作任务进行细致分析,能够发现其中涉及的可能出现的危害。
3加强危险因素的防控
关键词: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事故报警
0引言
在变电站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做出事故判断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事故进行有效地判断,能够帮助值班人员在繁杂的电力运行信息中变得快捷,这也是能够锻炼自己的时候。而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才是整个过程的重要因素。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用,使得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全面实施,调度自动化系统监视的信息逐渐成为更大的需求。但是对于调度自动化系统而言必须做好相应的报警工作,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1技术发展背景及需求
电力工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组成部分,能够在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方便。但是如果电力系统出现安全问题,能够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其不仅危害了客户的实际利益,也能社会进行创造了条件。由于国民经济的不断增加使得计算机电子技术的飞速变得更加深入。而电力系统管理基础的电网自动化系统也正逐渐沟通呢,其具体体现在了:
1.1根据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电量逐渐增大,限制了电网的容量也增大。随着变电站不断地兴起,其带来的社会建设和改造存在着很大的故障隐患。从部级颁布CDT以及积极推广的IEC60870系列规约,远动规约争逐渐走向电网信息量的发展要求。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得到重视。只有具备了突发的事故信息的判断、分析、处理才能达到相应的监视效果,发挥出应该具备的作用。
1.2但提升电网可靠性要求过程中还要重视电力系统对运行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变电站需要展开大规模的无人值守综合自动化的改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电子以及通信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而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等每个措施也具备了良好运行能力。变电站的信息量不断增长带来的是微机保护的应用,变电站的遥信信息与以前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设备的各种型号能具备自己的作用,如:位置信号、保护信号、压板信息、直流信号。随着保护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的监控要求也不断增加,异常信息得到了缓解。
1.3电网容量的不断增大以及运行效益的关注,使得电网调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这样才能对相关的设备进行检查,并对相应的信息进行信号分析,出现异常后必须做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结合这些情况不难看出,调度人员和监控人员实施电网的监控时应该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这样才能保证电网的有效使用。
目前变电站信号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很多异常信号的出现,这使得大量的异常信号被接受但大部分信号都是没有作用的。当发生电网事故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大量的信号,这就给调度员的查看带来麻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析方式,对故障进行科学地处理。这项工作的实现应该依赖于自动化系统能够对各种事件做出处理,主要是针对调度人员和集控人员展开深入的技术差异。
2事故判断的基本实现
当前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在判断开关事故时,主要是利用开关跳闸变位信息和事故总信号变位信息实现的,主要是将开关跳闸的前后时间规定好,这样能够观察出相应的故障信号病做出相应的处理,但检测到了动作信号,需要将其划定为事故跳闸,启动事故追忆(PDR),并进行相应的图形、语音等报警功能。
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信息的技术改进,事故总信号也逐渐被新型的事物代替。这些使得各种保护动作信号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这就提醒我们在判断时要根据科学的理论知识展开。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判断方式:
2.1根据定义厂站是否为无人值守变电站。若开关跳闸所属厂站是无人值守变电站,并且开关并非利用本系统遥控操作变位的,需要根据开关检修状态、开关对应远方就地压板信息来实现事故的科学判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满足监控中心系统使用,但不能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使用。
2.2根据保护信息对应开关。观察事故的保护信息对应相应的开关,若为保护动作需要根据对应的是否存在分闸变位,出现后要展开事故判断。根据各种不同的信息数据进行判断,对于一些极为特殊的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主变的保护信息,一旦某个保护信息出现变动将使得主变各侧开关的公共判据,加上该类型保护信息数量较大。因此,在判断此类保护信息的事故时出现了较负责的对应关系,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就难以直接处理。
3综合保护信息在事故判断的应用
综合保护信号,也可以理解为虚拟事故总信号,该信号不一定针对整个变电站,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间隔装置,如开关、母线、主变压器等。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具备逻辑运算的功能,可以通过定义运算,将各种保护信号通过逻辑或计算为一个综合保护信号。如果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信息众多,则此种方法将大大地增加自动化人员对系统的维护。而在系统的实时处理中直接引入综合保护信号的概念,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
实现:需要保护表中等保护综合信号定义,其名称需要按照相关的间隔进行区别;再根据不同的具体保护信号于保护表中的对应部件来取得有效的保护综合信号;需要根据开关表来选择对应的保护综合信号,以此当成开关变位的判断依据。
在实时处理上的实现:当保护信号上传后需要根据保护信号所属的部件类型和所属部件做出判断及其对应的部件,并检验其对应的保护综合信号是否为ID。当保护信号为1,则把所对应的部件保护综合信号置为1;即将对应开关事故总保护(SGZId)对应的保护表中保护状态置为1;若保护信号为0,则仔细检查该保护综合信号,以及其在保护表中的一切保护信号,若全为0,则把保护综合信号置为0,若有一个为1,则将其置为1,这就使得保护信号状态处于正确的围位置。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对信息实现全面监控时,也使得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信息量增加,这就很容易出现信息疲劳的状态,经常发生对紧急告警信息的疏漏。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了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以与各位同行互相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1]辛耀中.新世纪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1.(12):1-10.
[2]孙宏斌.调度控制中心功能的发展-电网实时安全预警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15):1-6.
[3]石俊杰,孟碧波,顾镜汶.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8):1-5.
1.1配电设备落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用电需求也不断增加,虽然部分地区配电线路已经开始进行整改,但是由于多数地区配电网仍在使用一些陈旧落后的电气设备,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落后的技术和设备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供电线路逐渐无法满足高效社会生产活动的需求,供电质量下降。同时老旧落后的电气设备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主机和零部件耗损严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用户的用电安全。常见的就有配电线路中的绝缘材料绝缘子技术规范不够,在使用过程中线路发热,绝缘层被破坏,发生线路接地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2配电线路规划不合理
对配电网络架构的规划不够科学,配电线路规划不合理,变电所位置安排不当,导致部分地区的送电线路过长,这不仅会浪费材料,增加资金投入,还会导致线路的分支增多,增加电能在配送时的耗损,浪费电力资源,使供电末端的电压不足,影响配电供电的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导致配网在出现故障的时候不能够及时找到故障点进行检修,且众多分支还很可能会造成大面积停电,扩大故障造成的不良后果。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配电线路的整改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维护和改造方案,但是由于电力施工人员对配网线路改造的经验不足,导致线路整改工作不能够贯彻落实,或者进程缓慢。长时间的整改工作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这不仅会影响区域用户的用电质量、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工厂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配电安全保障体系
2.1配电安全管理制度保障
全体施工人员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各工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提高全员安全施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施工项目的安全建设工作,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实现本工程安全生产无死亡的目标。
2.2配电安全设备保障
现场各种用电机械、电气线路要实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应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规定。漏电保护装置应符合规定,配电箱应上锁,并有防雨措施及安全标识。专职安全员应组织电工、机械工经常定期检查其完好程度。
2.3配电安全技术保障提高
对配电技术人员的要求,坚决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对于高风险性的技术操作要求技术人员一定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高压电工进网许可证”,持证作业。除了熟练操作各类配电操作之外,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灵活处理配电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技术人员要熟悉电气设备的各个环节的作业情况,提高安全意识,准确判断设备作业的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问题。
3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
3.1加强管理
加强对用电安全的宣传工作,供电部门要定期到社区和农村进行用电安全知识以及用电法律知识普及工作,例如在社区内开展安全用电讲座、发放传单等活动,提高居民的用电安全意识和用电法律意识。对不合法用电、偷电的行为要加大纠查处罚力度,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大众的用电安全。将用电安全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负责人,加强对配网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部门的管理条例,当出现用电事故的时候,将安全责任追究到底,严格处罚相关负责人。
3.2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定时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逐步淘汰老化的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气设备,引进国外电气性能优越、扩容性和延展性强的电气设备,提高整个配电网电气设备的技术水平,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对于一些陈旧、落后但是还没达到报废标准的设备定时进行检修,更换耗损严重的零部件,从源头上预防,降低故障发生的几率。对设备的运行状态一定要严格监控,预防工作和检查工作双管齐下,从设备的运行上保证用户用电的安全性。
3.3合理安排变电所的位置
科学规划线路、合理安排变电所的位置,尽可能缩短线路之间的长度,减少线路分支,从而降低长线造成的电能耗损,提高电能的使用率和供电末端的电压,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在进行布线施工前期,一定要做好调查工作,分析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对于一些泥石流高发区和树木茂密的地理位置或者雷雨天气高发地区尽量减少布线,避免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线路接地故障,影响沿线用户的用电安全性。倘若必须要在这些区域进行布线,一定要定期做好维护工作,定期加固线路塔杆,清理沿线附近对线路可能造成危害的树木,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保证供电安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