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息化监管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9:13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化监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息化监管

第1篇

一、标准、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满足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需要,满足风险监管和预警体系评价的需要,满足银行监管透明度的需要,是“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增强透明度建设”的现代监管理念在银行监管统计工作领域的反映。本文基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银行监管统计信息平台的目标,从理念、制度和技术层面,探讨了银行业监管统计工作转轨和创新的观念变革以及充分发挥监管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的路径。

一、统计理念:统计信息是公共产品

统计信息资源不是由政府垄断的产品,更不是统计部门的私有财产,而是为全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因此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统计部门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强调银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包括不良债权在内的信息的公开披露已成为监管的一种趋势。树立统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的理念,打破对金融统计信息的屏蔽,满足外部审计和公众机构查询的需要,不仅符合先进的统计思潮、国际惯例,更是银行监管的本身的技术前提。

二、统计制度:需求多层面的整合和观念的变迁

(一)依法界定监管者与监管对象在统计上的关系。树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的新观念。从行政法律关系上,银监会统计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树立法律地位平等的观念要求我们依法规范监管统计工作,加强对统计监管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银监会行使统计调查权力应减少随意性,尊重被调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权益。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据,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二)准确把握监管统计工作的核心。风险是监管工作的核心,揭示和控制风险就是监管的目的。监管统计工作要始终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风险状况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底数、风险指标变化情况、风险的关键部位和特征作为监管统计的核心,为真实的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盈亏水平,为全面评价银行业机构发展能力和风险状况提供基础数据。为此,构建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监管实际,全面反映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的信息情况的监管统计体系是监管工作的基础。各项统计工作都要以风险统计为核心,必须以风险为切入点,全面反映银行业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情况以及银行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这不仅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内容、重点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方法的变化。

(三)丰富监管统计工作的内涵。现代的监管理念越来越强调商业银行的内控和治理。监管统计工作不仅仅是监管部门风险监管的需要,是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统计以风险统计为核心,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质量,二是资金流动性,三是盈亏情况。这些内容也是银行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以及银行的投资者所关注的。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报送监管统计报表,也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资金流动状况和经营成果,本身就是进一步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前提。对监管统计报表填报过程的信息收集和判断本身也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加强内控的重要的手段,银行业监管统计制度也应是银行业内控的重要制度框架。这对监管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监管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的设计要体现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的最新发展要求,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有敏感的反应。

(四)科学地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统计制度。

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提醒我们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即必须认识到实施监管也是要耗费资源的,在追求理想的监管目标和设计监管法律制度时必须有监管成本的观念。这意味着我们的监管统计制度和方法上都要坚持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在新的制度和方法制定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被调查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科学论证,既满足监管和各方面的需求又避免繁杂烦琐,做到科学、合理、简洁、规范。要做到这一点,统计观念的改变是必须的,要有开放的先进的统计理念,既运用成熟的统计方法,又借鉴先进的统计技术成果。

(五)完善监管统计的技术平台。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生产方式和统计生产模式。既要建立与监管工作相配套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报表制度,同时也要建立与统计工作相配套的银监会独立的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始终是统计工作所必须依托的工具和载体。推进监管统计工作信息化其实质就是实现监管网络化统计。所谓网络化统计,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

三、统计功能:银行监管统计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常说统计具有“三大功能”即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银行业监管统计的基本功能也同样是信息功能、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信息功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信息,为银行业金融监管服务;咨询功能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和专题研究,为各项银行监管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监督功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银行业体系的运行状态,对银行业体系及单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

发挥监管统计的三大功能,必须从监管统计部门职能定位入手,使监管统计部门成为银行业监管的“数据库”和“资料库”,充分发挥统计的矩阵式管理功能,成为银行业监管的“信息中心”、“风险预警中心”和“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监管统计的“数据库”是一个以描述银行风险为核心的一个有机协调的互为补充的数据集合体,针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状况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这个“数据库”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子系统:非现场监管数据系统、现场检查数据系统、风险评价预警数据系统。所谓“资料库”是相对于“数据库”的数字形态而言的,是指和金融监管统计相关的反映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风险状况的各类经济、金融情况反映和分析报告。“数据库”和“资料库”的完备是监管统计发挥信息功能的基础。“信息中心”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对“数据库”和“资料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实现统计的咨询和监督功能。建立“风险预警中心”可以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功能,及时地向监管部门通报和反馈预警统计信息,提示监管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起到窗口指导的作用。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中心”是用信息化推动监管统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不仅是监管统计功能实现的技术保障,它本身也是监管统计信息化、实现网络化统计的重要标志。

四、统计信息披露:监管走向透明的必由之路

第2篇

一、掌上酒店的概念及特点

掌上酒店,简单来说就是酒店的客户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一个叫MCRM的系统,MCRM的系统是一种基于ERP系统结合移动电话的短信平台而实现手机用户作为ERP系统终端并接受跟踪管理的综合性平台,该平台的终端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最普遍的通讯工具—手机。掌上酒店系统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做到人性化服务,从而提高酒店经营效率,增加效益。掌上酒店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收集客户反馈的信息,为下一步的饭菜质量以及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2.对客户做到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分类管理,满足不同需求客户的需要。

3.系统的终端是手机,无需酒店出资购买特定的设备,减少酒店开支。

二、掌上酒店管理的应用

1.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资料管理主要表现在酒店现有客户的管理,在MCRM系统中对客户资料的管理包括:新增客户管理,需要沟通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调查管理,跟进客户时间安排管理等。这些模块在掌上酒店管理中均以表格的形式存在,做为酒店客户部的人员只要用手机登陆,即可对表格中的内容予以下载,然后指定出每日的客户跟进以及维护计划。

2.客户满意度信息的反馈以及客户定向需求的下载。我们知道不管是酒店还是其他的服务行业,抓住回头客户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目前随着酒店业竞争的加剧,酒店之间客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如何让客户回头是酒店客户管理部门所最关注的问题,这样就意味着酒店以什么样的特色值得客户再次光临,总结起来也无非是:饭菜质量以及服务做的是否到位,我们从客户最关注的话题出发,在掌上酒店管理中设立客户反馈模块,也就是让客户给酒店提出好的建议,说好的建议,其实是要客户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以便酒店及时改进。同时采用好的建议有奖采纳的具体模式,使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以及使获取的反馈信息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3.客户人性化管理。我们知道,对于任何的行业来说,客户就是上帝,酒店业不例外。但是做为酒店来说,如何做到客户的人性化管理呢,有的酒店采用根据客户到酒店消费情况,以及消费次数,给客户一定的奖励,或者是打折,或者是赠送特色菜等。这些都是从物质上维护老客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客户来酒店消费,多了肯定要照顾,慢慢的成为自然,感觉不到酒店额外的“照顾”的成分,而且送菜当时吃过,时间一长也就忘记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掌上酒店管理系统中增设客户资料详细管理的模块,对客户的身份、家庭住址、年龄、以及客户的生日等(这些客户资料要绝对保密)做到详细记录。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记录客户的生日呢?这正是我们掌上酒店管理的优势所在,系统在实行客户管理时,又有给客户发送祝福短信的功能,酒店不妨在客户生日的前一天给客户发送短信,代表酒店祝客户生日快乐,如果在客户过生日的当天去酒店消费,酒店可以送给客户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换位思考一下,倘若收到短信的是您,您是不是会带着您的家人去该酒店消费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客户并不是冲着蛋糕去的,而是看重的酒店的服务。这就是掌上酒店客户人性化管理的优势所在。

此外,掌上酒店管理还可以实现酒店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接收通知等,以及酒店的日程安排,掌上酒店管理系统的使用,使酒店业不需要再配备专门的通讯员去下发通知,MCRM系统既保证了通知的准确性,又可以实现通知的及时性,还可以用系统的短信群发功能对酒店做必要的宣传。

三、掌上酒店管理成功模式方案

1.软件系统。掌上酒店MCRM系统,Windowsxp/2000,SQLServer,电脑主系统控制。

2.硬件平台。只要是能上网的手机都可以用,手机嵌入运行java,手机wap。

3.网络连接。互联网,主要是移动的GPRS。

4.方案成本。系统成本根据模块选用数量约5-8万元。

分析:掌上酒店管理,避开了繁杂的硬件设施的安装,解决了必要办公设施携带不方便的的难题。一个系统,把整个酒店所有员工的手机联在一起,通过手机wap和客户及时沟通交流,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收集。通过对回收数据统计分析,为酒店科学决策提供帮助。

掌上酒店管理还可以根据酒店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可以实现MCRM管理系统与酒店的财务、人力、采购等管理系统的对接。而且还具备管理软件的权限管理,在完善安全的系统下,还可以提供7×24小时工作服务。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交流,时时刻刻沟通的效果。

第3篇

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指的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及相关外设设备。软件系统指的是财务业务相关软件和财政业务综合系统的平台。财政业务综合平台由相关业务流程的业务系统构成,包括如下几个模块: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用款计划编审系统、财政资金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等,这些业务系统基本上涵盖了资金预算、日常结算业务、决算等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工作。②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本身要求数据集成化程度高,而在财务会计部门,由于其部门性质的特殊性,几乎包罗了企业所有的数据,因此它的数据纷繁复杂,从而要求集成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各种数据,不仅真实准确及时,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功能子系统平台之间必须能够实现良好的数据交互,系统间能实现很好的无缝连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能够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一致性。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其他业务部门紧密结合,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部门作为输送“血液”—资金的环节,需要和其他部门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不是简单地处理财务数据本身。在开发系统软件的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财务部门自身处理的财务会计数据,还要面向流程中的其他业务单位或相关业务部门。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障碍,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和剖析,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终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体制问题,二是技术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体制问题分析。

(1)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正处于紧锣密鼓之中,取得的成绩也令人鼓舞,但是其自身存在的固有弊端不容忽视,比如上下级之间关系复杂、多头管理,实施主体多,导致管理层次复杂,流程紊乱,业务标准也难统一。

(2)信息化制度建设不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上的存在诸多缺陷,这也导致财务信息化工作在制度上缺少足够支持和帮助。因此从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3)缺乏承上启下的规划。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划分和岗位设置上的特点,导致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从中央至地方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管理部门。但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却缺少上级主管部门对相应归口管理单位的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各单位、各部门的数据交互与集成存在着诸多困难,诸如数据多样性、接口难以统一、数据传输困难等。

(4)缺少上级对下级的监控技术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系统中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和制度设计,只有这样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才能在充足、有效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监管和控制。但是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正是缺少这样一个系统的、可控的信息来源平台,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来自基层单位的财务信息及其质量都无法判断其有效性,尤其是当基层单位处于某种目的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意加工时更是如此。②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技术问题分析。

(1)技术手段落后。在现代管理理念中随着大量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已经发生了革命的变化。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领域,由于自身机制问题对先进技术尤其是现代管理理念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信息化实施程度严重地参差不齐。许多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没有部署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单位即使上了系统,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然而财务软件的使用不仅仅是使用会计记账软件,更重要的是利用软件使现代管理理念在单位管理和部门决策中得到体现,从而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财务信息化软件的实施往往流于形式,管理理念及其方式的改革在现有条件下也无法实施。

(2)从业人员技能素质不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一支具备一般性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还需要了解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甚至工程方面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队伍。而对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这种既熟悉财务业务,又掌握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方面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匮乏的。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会计岗位年纪较大的人员,虽然熟悉财务知识,却几乎不了解信息化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导致软件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需求无法向系统开发商准确提出。另一方面,普通的计算机学科的信息化从业人员也很难掌握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在知识结构上的高要求导致了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3)财务软件安全存在隐患。现有的各类财务软件,尤其是国产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数据处理过慢、系统稳定性不高经常死机、兼容性不足等缺陷,甚至出现数据错乱、丢失以及相互干扰等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财务管理软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财务软件功能越完备、计算越快速精确、操作越简单方便、安全性越高、网络兼容性越好,就能排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从而加快信息化进程。④

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化制度。现代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可以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尤其在财务管理领域的改革,建立与现代管理制度相匹配的会计组织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切实落实会计管理的一体化,有效实施集中核算,规范化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得到强化。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包含着评审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施的一种手段。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将更好地在组织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消除经营管理与会计核算中的漏洞。

2.将信息化建设规划化、制度化。从系统理论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来自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级别,无论是数据情况还是单位组织结构或地位都非常复杂。必须充分考虑大至国家,小至一个具体的行部门、单位的不同业务流程以及功能诉求,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的传输问题,包括自下而上的财务信息共享,以及自上而下的财务信息采集。从目前整个系统的实施现状来看,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及其模块不统一,因此必须对子系统的数据接口提出规范性要求,只有接口统一了才能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3.提高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素质近年来得到很大提高,有很多“高、精、尖”人士走上了公务员岗位,为我国行政职能的提高和升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岗位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岗位职责的要求。为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充分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对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上岗条件和后续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从而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与信息系统的发展相适应。

4.深化和提高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信息量非常巨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基础,来获取有效、准确的财务信息。但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另一面就是安全问题有很大的隐患。无论是网络安全问题,还是软件本身的bug都会给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并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更新。⑤

第4篇

一、 财政管理信息化的涵义与现实意义

财政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政管理模式,但是并不是将财政管理工作中加入几台电脑,架设几根网线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它不只是信息技术的采用、相关工作流程的重组与人力资源潜能实现充分调动的过程。在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当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对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定义指的是在财政部门中人员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财政管理流程重组,充分调动管理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对各种财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进而更好地组织部门的财政活动,处理好财务关系, 进而实现部门的财政目标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传统财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集权为特征的财政管理模式, 财政管理部门应当顺应形势,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能够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从而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当将资金在国库集中支付之后,能够有效地解决在传统财政资金多个环节支付与多个户头存储的问题。让传统的财政由过去的多头拨款转变为向一头拨款,将单位原有的分散存放的资金转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并且将原来的层层下拨支出转变为国库直接支付。

第二,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能够强化财政预算执行,进而有效地防止单位挤占、挪用与截留财政资金。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能够将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与事中监督,将原有的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转变成对每笔支出的控制,让单位的各项支出能够严格地按照预算执行,进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实现强化预算的目的。

第三,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能够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与遏制各部门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从内部实行预算的编制、 执行与监督相对分开,在实际制度上防止营私。 财政预算部门、资金支出单位与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个机构能够形成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的有机整体,进而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杜绝不合理支出,提升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建轻联,自成体系。在财政部门的管理信息化中呈现出盲目性,各个级别的财政管理部门自己建设,网络并不联通。然而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当前,如何让局域网向广域网转化,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管理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困扰单位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重硬轻软,管理效率较低。当前一些单位的财政部门对于网络服务器十分重视,因此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投入较大, 却忽视整个网络系统的开发,财务、人力资源等计算机系统软件出现了重复开发的现象。如果不下大力气来转变单位的管理观念,不从财政部门自身情况出发解决管理问题,就难以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第三,财政部门重投轻用,资源闲置。当前许多部门的传统工作方式依然没有改变,一些领导依旧习惯用白纸黑字发公文, 将计算机当作打印机来使用。 财政管理人员并不习惯网络办公,依然用手工完成工作。

第四,财政管理部门内部配合不顺畅。 在当前的实拨资金模式下,财政管理部门对于预算工作有着明确的指标拨款职能, 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之后,由于系统软件并不完善,相关的流程并不规范, 部门预算增加了多种审核计划,这让员工抵触情绪扩大,并且经常耽误了审核时间,阻碍了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

三、 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第一,单位统一领导,明确各级部门与人员的职责任务。 在财政部门中,网络建设是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级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与运用信息网络对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与办公效率的重要意义,能够自觉地将财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运用的工作做到位。 一是要加强部门组织领导,从上而下地组织成立统领全局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领导小组,将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单位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建设之中,对人员加强领导与落实检查。 在能够掌握现状的基础上,紧抓财政管理工作,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二是要实现分工协作,明确部门的组织与指导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系统的使用、管理等工作,进而切实履行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与使用的职责,避免与减少盲目建设、政出多门等情况。 三是要实现归口管理,单位的各级主管部门是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的主要归口业务管理部门, 一般是负责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大量投入与组织协调,并且具体负责单位网络设计、功能开发与技术保障等。 各单位需要统一分配好网络资源, 在运行总指挥的有效指导下, 能够规范使用财政管理系统。

第二,财政管理信息化要对管理观念更新。在财政管理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现代的管理思想,可以说它不只是一个单一的 IT 系统, 并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仅涉及个性化的管理流程,还要求转变原有的领导方式与内部政策和标准,这种作业不仅减轻了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转变了传统观念并实现了思想的变革。财政管理信息化通过不同于传统的观念形式,对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的工作环节与过程进行判断,并对账户分配、时间耗费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研究,通过大胆的构思来实现最佳的工作效果,在质量、服务、效率等绩效考核的关键部分达到改善的目的。

第三,强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功能与水平。对于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有效应用,因此,只有不断扩大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才能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由于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会涉及整个单位的资金管理模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与财政管理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实现财政管理与工作一体化,这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都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财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懂财政管理,还需要懂得其他业务。而对其他部门的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要掌握一些财政管理知识,甚至需要转变原有的工作管理方式。这就需要人员在思想观念上更新与转变对财政管理的理解与认识,在最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就要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且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快落实,进而提升财政管理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从而提高财政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知识与提高运用财政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自觉性。

第四,安全机制有助于信息化财政管理的信息保障。当前财政管理信息化让财政部门原有的单一会计信息与纸质管理资料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区域,然而财政管理业务的特点要求需要对许多数据进行保密,因此安全问题成为当前财政管理信息化中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网络世界黑客猖獗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对文件进行加密,就难免会泄漏信息, 因此财务数据中安全传递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通过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 能够有效地防止黑客窃取政府机密信息。 单位需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相关的财政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度等安全措施。 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财政管理法律法规,让财政部门在信息安全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才能全面实现财政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第5篇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概念

笔者认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的一种监管方式。它的主要内容是: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把棉花加工、检验、销售等相关数据上传到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由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建立辖区内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核查比对,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将分析得出的结论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让企业按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要求加工经营棉花,从而实现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的全程监控。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技术性。是运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中非正常现象,克服常规的棉花现场巡回检查方法的不足之处,其监管手段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性。

(2)系统综合性。它的数据来源较广,包括加工企业的加工流水线数据和棉花销售数据以及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公证检验数据。在数据分析上采取加工数据、检验数据、销售数据的纵向比对以及三组数据之间的横向比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单一问题系统化,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服务指导性。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找出数据的非正常现象,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对这些非正常现象进行分析,核查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指导企业进行棉花收购、加工、销售经营,提高企业棉花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监管及时性。企业把数据上传到指定的计算机网络后,计算机能自动快速进行分析,及时反映问题,缩减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与企业之间空间、时间差距,弥补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在质量监管方面因人力、物力、财力带来的不足,提高为企业服务的及时性。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必要性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是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棉花质量水平的需要。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推行了四年,为防止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曾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特别是在2008年度国家实施棉花收储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棉花质量问题。如伪造条形码、调换样品、货证不符、人为降低回潮率、人为改变重量、编造质量信息、改包回包、虚高等级、以次充好、异性纤维含量严重超标,还有棉包重量超过标准要求、回潮率超过标准限度、人为降低毛重及虚高净重等等。这些质量问题多数可从加工、检验、销售数据信息中表现出来。如果这些信息数据企业能及时上传到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计算机网络,那么,这些质量问题就能被及早发现,及早提醒,及早制止,就可以避免质量问题连续发生。这种有效的监管措施,能提高棉花质量的总体水平。

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的广泛开展,客观上要求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要有一套配套的完整的棉花质量监管体系。这个配套的完整的棉花质量监管体系应当是: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棉花现场巡回检查+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建立配套的完整的棉花质量监管体系,才能实现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棉花质量的有效监控,才能让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的结果落到实处,才能让纺织用棉企业真正享受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结果带来的益处。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是扩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质量意识的需要。研发的棉花质量监管信息系统软件载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通报、通知、公告等内容。专业纤维检验机构通过这些信息的,更加有力地加大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推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棉花质量信息化是缩减时空差距,及时服务指导企业的需要。传统的棉花质量巡回检查工作是每个企业一年检查二至三次,这种工作模式对于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指正,往往是事后发现,事后处罚。虽然这种做法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得到企业的理解与支持,企业是被动地接受这种监督管理模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与企业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差距引起的。如果采取了质量信息化的监管,那么,就能缩减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与企业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差距,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一旦发现企业上传的数据有不合理的非正常现象,就能及时告知企业,提醒企业,指导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加工经营棉花,就可以避免事态的继续发展,从而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质量问题,使棉花质量监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可行性

有完善的设施条件作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基础。一是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已建好的棉花加工条形码信息系统完整地记载了棉花加工流水线情况和每包棉花的公证检验质量情况;二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大多数都配备了局计算机网络,只要把局计算机网络和棉花加工条形码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并配备新开发的棉花质量监管软件,就能形成棉花质量监管信息系统。

有企业坚强的信心作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后盾。笔者到加工企业调查摸底了解得知,绝大多数企业希望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建立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质量监管,又有利于企业自身进行质量管理的网络体系。

有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监管职能作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保障。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职能就是检验、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加强管理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依法行使职能。对不服从管理,不积极参与棉花质量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可认定为不接受棉花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可采取一定的行政管理措施,从而迫使企业积极参加到此项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中。

另外,此项质量监管信息系统投资少见效快。笔者曾咨询了有关软件开发公司,此项质量监管信息系统投资2万元左右,开发时间约30天。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 食品安全 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7-03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空前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每年均有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被报道,引起公众担忧。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既损害了大众身心健康,也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不仅影响政府威信,还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迫切需要政府强化监管责任,维护食品安全和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2]。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3]。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潜力无穷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链条中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政府机构实施的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管理活动[2]。尽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受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等局限,食品安全监管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1.1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部分监管失灵

当前,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市场繁殖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食品生产与消费者“渐行渐远”,食品生产、流通及相关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无法保证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监管部门难以收集到所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其监管能力的局限,进而引发部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失灵[4]。

1.2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有待改进

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配套的法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尤其是地方性食品安全监管法规、规章,存在严重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级别、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整体综合协调性较差[5]。此外,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混乱,标准水平偏低滞后,部分标准执行力差等等。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1.3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监管缺位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环节多,属于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情况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追责,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波及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6]。

1.4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滞后,风险评估基础弱

食品监管预警机制滞后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隐患。食品监管重在防患于未然,但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者却往往是在问题曝光后才出现。另外,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也存在着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未能起到有效的警示和监管作用[5]。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评估检测基础较弱,缺少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在处理以及综合分析监测数据与食品安全信息当中能力较为欠缺,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1.5 非行政监管主体参与受限,潜力难以发挥

食品安全监管的非行政主体主要指社会力量,包括消费者、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特别是广大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直接受害者,同样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受益者,今后应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力量。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力量,消费者、媒体以及消协这些社会力量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无法有效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举报困难、反馈缓慢[7]。

2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优势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作用和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有关部门应创新思维,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注入新的思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与其他监管方式相比,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数据信息管理优势

依靠信息化技术可以支持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充足、可靠的数据信息。政府部门、企业、媒体、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查阅各种所需的信息,如政策法规、安全标准、技术指标等,实现信息共享[1]。

2.2 人力资源节约优势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有限。信息化技术在规范食品监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人力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周期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并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前和事后监管,极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成本。

2.3 企业信用跟踪优势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充分保证食品质量。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调查,进而完善企业信用系统,以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效率[1]。

2.4 风险预警评价优势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高效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根据预警和评价结果,对食品安全发展形势做出准确预测,进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1]。

3 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提高工作效能

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确保监管部门能在独立行使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间协作,最终实现有效监管。这样既可避免各部门间职能重复,又可排除非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人为干扰,促使各部门合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共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3.2 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管

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将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政府监管部门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环节的集成化和无缝的食品质量信息流和控制过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8]。

该系统通过对食品供应链各个节点进行监控,可以实现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达到对食品安全信息全程监控和实时监管的目的。

3.3 建立面向社会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及时更新信息

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应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帮助,让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有据可查,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可以查询所需标准,以获得权威有效的标准信息。此外,应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以及民众意见进行整合,结合食品行业发展以及政策变化实时更新,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接轨。

3.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提升行政智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行政力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然而现有行政力量在食品安全监管当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体现在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评价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行政监管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对食品安全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食品安全静态智能信息,还应具备动态能力,及时将食品安全方面的紧急问题通过系统,由监管部门召集专家研讨,以此提升行政智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需应对各类纷繁负责和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效果,真正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莉.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9).

[2]喻文德.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伦理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2(6).

[3]周燕妮.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J].数字化用户,2013(7).

[4]宋慧宇.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为视角[J].行政论坛, 2013(4).

[5]刘雪梅.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6]焦明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 现状与反思[J].人民论坛,2013(5).

第7篇

一、统计理念:统计信息是公共产品

统计信息资源不是由政府垄断的产品,更不是统计部门的私有财产,而是为全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因此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统计部门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强调银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包括不良债权在内的信息的公开披露已成为监管的一种趋势。树立统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的理念,打破对金融统计信息的屏蔽,满足外部审计和公众机构查询的需要,不仅符合先进的统计思潮、国际惯例,更是银行监管的本身的技术前提。

二、统计制度:需求多层面的整合和观念的变迁

(一)依法界定监管者与监管对象在统计上的关系。树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的新观念。从行政法律关系上,银监会统计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树立法律地位平等的观念要求我们依法规范监管统计工作,加强对统计监管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银监会行使统计调查权力应减少随意性,尊重被调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权益。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据,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二)准确把握监管统计工作的核心。风险是监管工作的核心,揭示和控制风险就是监管的目的。监管统计工作要始终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风险状况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底数、风险指标变化情况、风险的关键部位和特征作为监管统计的核心,为真实的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盈亏水平,为全面评价银行业机构发展能力和风险状况提供基础数据。为此,构建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监管实际,全面反映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的信息情况的监管统计体系是监管工作的基础。各项统计工作都要以风险统计为核心,必须以风险为切入点,全面反映银行业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情况以及银行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这不仅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内容、重点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方法的变化。

(三)丰富监管统计工作的内涵。现代的监管理念越来越强调商业银行的内控和治理。监管统计工作不仅仅是监管部门风险监管的需要,是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统计以风险统计为核心,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质量,二是资金流动性,三是盈亏情况。这些内容也是银行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以及银行的投资者所关注的。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报送监管统计报表,也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资金流动状况和经营成果,本身就是进一步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前提。对监管统计报表填报过程的信息收集和判断本身也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加强内控的重要的手段,银行业监管统计制度也应是银行业内控的重要制度框架。这对监管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监管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的设计要体现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的最新发展要求,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有敏感的反应。

(四)科学地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统计制度。

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提醒我们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即必须认识到实施监管也是要耗费资源的,在追求理想的监管目标和设计监管法律制度时必须有监管成本的观念。这意味着我们的监管统计制度和方法上都要坚持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在新的制度和方法制定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被调查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科学论证,既满足监管和各方面的需求又避免繁杂烦琐,做到科学、合理、简洁、规范。要做到这一点,统计观念的改变是必须的,要有开放的先进的统计理念,既运用成熟的统计方法,又借鉴先进的统计技术成果。

(五)完善监管统计的技术平台。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生产方式和统计生产模式。既要建立与监管工作相配套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报表制度,同时也要建立与统计工作相配套的银监会独立的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始终是统计工作所必须依托的工具和载体。推进监管统计工作信息化其实质就是实现监管网络化统计。所谓网络化统计,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

三、统计功能:银行监管统计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常说统计具有“三大功能”即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银行业监管统计的基本功能也同样是信息功能、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信息功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信息,为银行业金融监管服务;咨询功能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和专题研究,为各项银行监管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监督功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银行业体系的运行状态,对银行业体系及单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

发挥监管统计的三大功能,必须从监管统计部门职能定位入手,使监管统计部门成为银行业监管的“数据库”和“资料库”,充分发挥统计的矩阵式管理功能,成为银行业监管的“信息中心”、“风险预警中心”和“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监管统计的“数据库”是一个以描述银行风险为核心的一个有机协调的互为补充的数据集合体,针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状况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这个“数据库”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子系统:非现场监管数据系统、现场检查数据系统、风险评价预警数据系统。所谓“资料库”是相对于“数据库”的数字形态而言的,是指和金融监管统计相关的反映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风险状况的各类经济、金融情况反映和分析报告。“数据库”和“资料库”的完备是监管统计发挥信息功能的基础。“信息中心”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对“数据库”和“资料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实现统计的咨询和监督功能。建立“风险预警中心”可以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功能,及时地向监管部门通报和反馈预警统计信息,提示监管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起到窗口指导的作用。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中心”是用信息化推动监管统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不仅是监管统计功能实现的技术保障,它本身也是监管统计信息化、实现网络化统计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