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9:09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这样的课程在我跨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展现在我的面前,给我的震撼是不小的。
我对自己不曾接触过的技术有一种自卑与恐惧,对这样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环境有一种低效的怀疑,对自己对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否有能力去适应有着一些担忧??????不否认这些都是我学习技术的绊脚石。
可以说,我来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个电脑方面的文盲,心里方面有着许多压力。
进入大学前,我是一个十足的电脑盲。除了会开关机、会打字、会浏览网页和一点Windows、Office极少功能外,我一无所知。记得面对一台新电脑时,我是即兴奋又沮丧。那时我对电脑是一种敬畏之情,高兴的是我们可以用电脑了,但担心误操作会将它搞坏。
在开学之前,对于这一门课也是抱有很多想象的,例如:老师会滔滔不绝地讲很多Flash的精彩效果是如何做出来的,而且老师都是闪客帝国的一流闪客。
初到教科时,我在技术方面一片懵懂。虽然在高一高二的时候也学到一些,但那时的学习只是因为对电脑有一种新奇感,上课时只是知道拿鼠标乱点一气,高中时所学的那点技术在经过高考这场洗礼之后更是一无所有了。
可以这样说,之前的我在技术面前就是一张白纸。由于基础较差,使得我对技术的学习一度停滞不前。经过了半年的摸索,当然不能说自己达到了何以高的程度,只能说作为“菜鸟”的我多了几根羽毛。
转变:
从开学初的心惊胆颤到现在的胸有成竹,我感觉自己的确进步了不少。最大的收获是感觉自己找到了一条学习软件的路子,至少我不会在一个新的软件面前感到恐惧或害怕。
其次是改掉了一个不良习惯,原先我学技术太费时间,不太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实践操作,喜欢先看书,再操作,觉得这样比较省时省力,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所以后来改变了一个方式,在摸索中学习,遇到困难再去翻书,结果效果好很多,学到的东西也不太会再忘记。
当时走入大学的时候还是把电脑当成一个打字机的我。现在已经把它作为我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渐渐的,我发现我的失望似乎消失了,因为在教别人的时候,自己可以说是复习了一遍,而且在复习几遍之后,从中又学到的新的方法,新的东西。虽然技术的水平没有大幅提高,但是技术的基础渐渐变厚。
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学着摸索电脑,我有些不敢,因为我怕计算机会比我还脆弱,我怕万一按错了键会出问题。可是没有人在身边指导,只能大胆做,经过了几天的练习,我可以面对计算机而心不跳了。接下来这种学习就从被动变为主动了。
得意、感觉有小小成就感之时:
尤其是做出一个作品时,那种是非常奇妙的,甚至超过花很长时间解出一道数学、物理题。
说狂点,惟恐不知道,知道了我就可以找到,找到了我就可以学到,学会了我就可以应用。
当学到一个技术时的感觉很高兴,比做出一道数学题目还兴奋,学到后有种想立刻就用的感觉。
技术学习的总结:
当我在FLASH学到一定程度时,并且对其他的软件也有一定的了解时,发现其实很多软件都是有相同之处的,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我想这对我今后专门学习其他的软件是很有好处的。
简单说,我在学习技术中,开始阶段比较依赖有这方面的高手带我入门,而入门后比较重视实践,实践过程中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兴趣,技术终究是做会的,不是学会的,这点我自己感受颇深。
自己学开始时候的效率可能很低,我开始时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越到后来效率就越高,因为自己学习技术的能力提高了。
就我而言,我喜欢逐个击破式地去学习,而不想这个学一点,那个再学一点,我感觉这样学习太散乱了,系统化不强。
[关键词]北美高校;大学经历;学术经历;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77-07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关注于对大学生群体“大学经历”(或称为学术经历、学习经历、学生投入)的调查研究,比如自2000年起在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支持下发起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的系列研究:加州大学系统于2002年始开始了对其本科生的“研究型大学学生经历调查”(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SERU):英国于2005年发起了全国范围的“大学生调查活动”(NationalStudent Survey,NSS)等等。这些研究通过大规模、持续性地收集大学生“大学经历”(尤其是学习经历)的相关数据,以便能够相对客观而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支持、质量保障、信息技术规划等提供研究和数据的支持。
除了上述关于“大学经历”的综合性研究之外,聚焦于“信息技术与大学经历”这一主题的专题调查也日渐增多,其目的都在于研究和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来扩展和丰富大学生的“学术经历”(学术经历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皮尤基金会赞助的“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就开始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应用问题,并于2002年了《互联网进入大学:大学生如何使用今天的信息技术生活在未来》的研究报告: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于2004年发起了“大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年度调查,至2010年已连续了七份研究报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高校于2006年起开展了专门针对大一新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相关学习经历的调查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组织JISC自2005年开始主要借助于质性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大学生的电子学习经历。
本论文将主要基于EDUCAUSE在2004-2010年的系列调查。系统梳理和分析北美高校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及学术经历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性。
一、研究背景概述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大学经历和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EDUCAUSE的应用研究中心(ECAR)从2001年开始酝酿收集、分析和总结美国高校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数据,并将研究聚焦于调查大学生群体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行为、偏好、期望及对学业的影响等,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1)大学生在使用哪些类型的信息技术?(2)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水平如何?(3)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大学经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学术经历(学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ECAR正式的调查启动于2004年,自此以后每年都实施并了相关研究报告。每年参与调查的院校和学生人数见表1: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来自四年制本科院校(还包括一些社区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和三年级学生:年龄大都在25岁以下(即出生于1980年之后,属于“新千年一代”);大都是全日制(占到85%左右)学生;学院类型以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大型院校、公立院校为主——即被调查的对象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群体”。除了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之外,还采用了面对面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二、大学生拥有信息技术电子设备的基本情况
2004至2010年间,北美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含台式机和笔记本)拥有率一直很高(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没有这些设备),笔记本电脑已经非常普及(占到近85%),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高速互联网(占到98%):并且,有六成多的大学生都拥有可以上网的手持设备。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04-2010年大学生信息技术电子设备拥有情况统计
三、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状况
(一)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技术采纳特征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在创新扩散理论中将技术创新的采纳者分为了五个类别:具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深思熟虑的早期大多数、持怀疑态度的晚期大多数和墨守传统的落后者。ECAR调查了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创新扩散中的角色比例,如图1所示,呈经典的钟形曲线分布,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男生的创新扩散角色与总体样本有所不同,男生中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的比例较高,如图3所示。
(二)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现状描述
1 各类软件的应用状况
目前大学生群体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PPT、电子表格、在线图书馆资源、课程管理系统(CMS)、即时通讯(IM)、社会网络(SNS)、维基(Wiki)、网络购物、计算机游戏等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在即时通讯应用方面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2008年时SNS的应用开始超过即时通讯。大学生在网页制作和视、音频制作方面的应用有限(占三成左右)。主要软件的应用情况如表3所示。
由于所学专业对信息技术软件的要求不同,不同学科(专业)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方面各有所长,如表4所示:
另外,ECAR连续多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正在从“看他人到网上的内容”转变为“自己创作的内容”及“和他人交换内容”。Facebook的相关统计也可以说明这一趋势:至2009年3月,Facebook上每天上传的视频有451000个。其中有155000个视频直接来自于网络摄像机。2008-2010年大学生主要的网络参与和创作活动如表5所示。目前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3D虚拟世界(比如“Second Life”)的参与比例最少。
研究者还发现,大学生学习各类信息技术的最大动力来自于课程的要求,但视音频技术是个例外,绝大部分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
2 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花费
从调查数据中可知,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在逐年增加。其
中有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小时,相当于全职工作的时间投入。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与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和学校类型无关,而与信息技术的采纳角色和所学专业相关:信息技术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比其他学生花费在网上的时间要多:工程学专业的学生平均上网时间最多,而教育学专业最少:另外。2007年的研究显示,越是低年级的大学生,花在娱乐上的时间越多。如表6所示。
3 其他事宜
2006年的调查显示,有50.3%的大学生愿意使用学校提供的电子邮件账号。2007年时。82.5%的学生倾向于使用学校所提供的账号,其中18-19岁的低年级大学生最为强烈。
(三)大学生对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素养)的自我评估
信息素养是大学经历中的一种重要能力。从2004年开始,研究者每年都会请被调查者评估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及相关的信息素养。七年持续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对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自我评价普遍较高,尤其在PPT、电子表格、课程管理系统、大学图书馆网站等这些常用软件的应用方面。大学生在常用信息技术方面的自我评估得分如表7所示。
大学生对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估结果与信息技术采纳角色、性别、年级和专业密切相关,而与学习成绩无关——男生及那些信息技术采纳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群体的自我评价更高;不同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见表8);相比于低年级新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在图书馆电子资源、PPT、电子表格和CMS方面得分较高。另外。随着学生在大学里年级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
ECAR的系列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往往会过高地评价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男生尤其如此。许多研究者对大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过高的自我评价表示怀疑,其实很多大学生的信息检索、信息评价、识别及判断能力远没有自己认为和感知的那样好。2004年,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焦点小组访谈也发现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如问题解决)方面仍有所欠缺;2005年的研究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问题解决方面,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准备远远不够;2006年的研究同样认为,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信息技术,但他们对信息技术在学习(学术)中的应用并不熟练;2008年的研究建议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存在。
四、信息技术与大学生的学术经历
学术经历是大学经历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生活、交流和娱乐等方面的影响,信息技术开始在大学生群体的学术经历中占据重要角色。ECAR的调查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1)大学生倾向于在课程中使用多少比例的信息技术?(2)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使用哪些信息技术?(3)大学生是否使用课程管理系统?如果用,他们对CMS持怎样的态度?(4)大学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持怎样的看法?(5)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有哪些作用?
(一)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是不是越多越好(信息技术应用偏好)?
ECAR每年都会请大学生回答“你倾向于课程中使用多少信息技术”?七年的调查结果非常一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课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他们倾向于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适当(moderate)。”应用(如图4所示)。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结论。
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的是:虽然七年来大学生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他们对于在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期望却始终没有改变。从图4的曲线可以发现,2006年之后持“适当”观点的大学生比例增加了近20%。2005年的研究中大学生们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课堂学习的补充(能够提高课堂的参与性和便利性),他们更喜欢面对面的课堂交互”;2009年的调查表明:“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不能够代替‘真实的书本和真实的教师’,不能够取代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互”:在2010年的调查中学生们再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ECAR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是否倾向于在课程学习中选择信息技术主要和先前课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性别、所在年级、所处年龄阶段、所学专业、自身所处的信息技术扩散角色、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密切相关;而与学分成绩不相关。就年级来说。相对于高年级而言,一年级的本科新生对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兴趣相对较低:就年龄组而言,18-19岁的学生最不支持在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而30-39岁的学生群体最支持:工程学和商学专业的学生希望在课程中使用更多的信息技术,而艺术和人文专业的学生正相反:男生期望在课程中应用更多的信息技术。而女生则相反。那些自身信息技术技能较强、属于信息技术扩散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的大学生,更支持在课程中使用更多的信息技术。另外。教师熟练的信息技术技能能够提高与学生交流和反馈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会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影响到学生对复杂、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倾向。
(二)大学生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
ECAR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自2007年开始调查大学生希望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来学习。研究者设计了下列五种学习方式:(1)通过网络搜索来学习;(2)通过可控制的项目(视频游戏、模拟等)来学习;(3)通过基于文本的交谈(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等)来学习;(4)通过创建网站、博客、维基等来学习;(5)通过创作或收听播客及网络直播(webcast)的方式来学习。选择采用上述方式学习的学生比例如表9所示,事实上仍有近一成的大学生不喜欢任何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管理系统(OMS)的应用现状
美国的高校在1997年左右引入课程管理系统(cMS),据EDUCAUSE的“Core Data Service”调查,2009年时全美各类高校中已有九成多的院校拥有各式各类的CMS(通过商业购买、自行开发、开源软件等方式获得),这一数据也被ECAR的调查所证实。但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强行命令教师们使用CMS,是否使用CMS仍由教师自愿选择。
关于CMS的应用状况是ECAR调查的一个重要主题,2004和2005年的报告中还对CMS进行了专题分析。总体而言,使用CMS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长(如表10),每天使用CMS的大学生人数也在增长(如图5)。
1 大学生经常使用CMS的哪些功能
CMS是大学生入校后最先接触到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他们对CMS各功能模块的应用情况见表11和表12。
2 大学生对CMS的总体满意度
虽然CMS用得越来越多,但大学生对其越来越不满意(如图6所示),相关学者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3 CMS的主要作用评价
2004年的调查表明,CMS的优势在于其便利性和学习管
理功能,而在改善学习自身方面贡献较少(即CMS的信息和教学管理功能要远远大于其改善学习功能);2005年大学生认为CMS的三大主要作用为:便利性、连接性和学习者控制性,其最大的价值仍然是便利性。另外。历年的调查表明。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更认为CMS有用:年龄大的学生比年龄小的学生更肯定CMS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对课程学习作用的评价
2004和2005年大学生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评价如表13所示。可见,“便利性”排在第一位。接下来的优势是“有助于交流”,其次是“帮助管理课程活动”,而“改进学习”的认同比率并不高。另外,虽然大学生承认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其管理课程活动,却并不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提高了其课程活动的参与性: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更多承担的是交流和管理的功能。2006年的研究再次强调: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是其便利性,对于大学校园中的成年学生而言,这种“便利性”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自2007年开始,研究者开始从大学生成功的视角来研究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问题。基于全美中学后教育协作组(National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NPEC)对大学生成功方面的研究成果,ECAR将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成功的影响和作用分为了以下四个方面:学生参与、便利性、改进学习和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2008-2010年持“支持”及“强烈支持”的比率如图7所示:
2008-2010年的结果仍显示:便利性排在第一位,与前几年的研究结果一致。相对而言。参与性的比率最低。研究者发现,上述结果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偏好、大学生在信息技术采纳中所处的角色、高校教师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大学生对CMS所持的态度、所在院校信息技术的服务质量、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等:而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学分成绩无关。
(五)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评价
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信息技术使用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对复杂概念的理解。
ECAR从2007年开始调查大学生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持肯定态度,但仍有13.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CMS的应用经历)很糟糕。存在过度使用、误用信息技术等情况,认为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包括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和教学方法相整合)。在开放问题的回答和面对面小组访谈中,大学生们多次谈到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尤其是当教师不适当地应用PPT或CMS,不能够充分理解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其与面对面教学之间的区别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008年时,研究者改变了问题,调查有多少教师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2008-2010年中三个年份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相关数据见表14:
五、结果与讨论
(一)“数字原住民”(或“网络世代”)特征只适合于大学生中的技术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
在2004年的首次调查中已有95%的大学生属于“新千年一代”。“新千年一代”的大学生也被Prensky描述为“数字原住民”,人们通常认为他们更擅长于信息技术,喜爱团队合作,愿意参与各类活动,更愿意使用信息技术。事实上,那种认为今天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都是理所当然的“网络世代”或“数字原住民”,都是信息技术“高手”或“行家里手”的观点显然是应该受到质疑的。ECAR的系列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相关行为方面表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特性,符合新事物创新推广的一般规律,即“数字原住民”或“网络世代”的特性只体现在部分大学生(尤其是那些信息技术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身上,这些人约占大学生群体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已经非常擅长和适应信息技术,已经能够把信息技术和他们的社交、娱乐、工作和学术生活有机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大学生(尤其是那些低年级学生)不符合“网络世代”的特征,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并不熟练,甚至不喜欢信息技术,更有一些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持怀疑态度。澳大利亚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他们并不都拥有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
(二)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中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现象
ECAR的研究者发现了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现象:那些信息技术应用较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纳新技术,更欢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学习,在网络学习方面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更熟悉各类复杂技术,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和影响方面更倾向于持肯定观点(态度)。也更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自身的学习:而反之亦然。
(三)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熟练和强大
虽然大学生们正在大量地将各类信息技术(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社会网络、移动互联网、图书馆网站、课程管理系统等)用于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大学生活,但他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熟练和强大,其自身评价往往会高于他们的实际水平,仍然需要得到所在院校及教师的辅导和支持。
(四)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不能够取代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应该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ECAR所调查的以全日制学生、以大型公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大学生们仍然看重和坚持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他们中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全网络课程形式学习(2008年的数据为2.8%)。选择混合学习方式的学生也不多(2008年时占11.9%)。在全日制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人选择通过全网络课程的形式来进行学习,而非传统学生(即那些有工作或家庭职责的非全职的、年龄较大的学生)比较倾向于选择全网络课程的形式。这再次说明了目前北美高校网络学习的首要选择群体是那些成人学生。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英语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在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及时革新。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实用性、生动性、直观性等显著特征,可以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框架,增添英语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思维需求,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并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大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促使它们发展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英语教学情境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授课信息容量有限,大量课堂时间用于讲解和板书。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百分之八十左右来源于视觉,百分之十左右来源于听觉,百分之二左右来源于触觉,百分之四左右来源于嗅觉。而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可以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元素展示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帮助学生及时获取信息。例如,在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需求,及教学大纲要求,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进而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用买衣服的flash动画进行导入,用听觉和视觉刺激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进而引出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Is thisyour skirt?”在学习词汇时,则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根据录音填写单词,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新单词,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之后则可以以可见形式进行课堂检测,帮助学生系统复习本节课内容。为了进一步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打开购物页面,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商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并根据浏览内容进行组间讨论,且派代表用英语表达小组意见,这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锻炼机会。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将英语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组织“英语能力竞赛”,通过小组内部赛、组建比赛、专业PK等形式,丰富比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辩论主题,然后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各小组相互讨论,围绕主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展开全方位辩论。这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过于关注知识的讲授,这使得英语课堂枯燥无味,大学生的听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造成“哑巴英语”现象在部分高校不断出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技术设备,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设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情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机会,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自由发挥,并积极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各国的风俗文化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China、Japan、America、Korea等国家,并配备相关图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经验,用英语介绍这些国家的文化、习俗、趣味。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锻炼机会。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众所周知,语言并非单项活动,需要双向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PPT形式展示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或以音频形式记录学生口语表达内容,并及时回放让学生根据录音自觉改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同时,还可以让小组成员根据录音内容相互提出纠正意见,加强小组交流,促使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比如,在学习“Helping tourists”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外国游客迷路的语言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帮助游客的策略,进而让小组口语展示谈论成果。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用箭头形式展示每个小组的路线,并鼓励学生讨论每条线路的优缺点,最终教师进行点评,并对每个小组都加以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适当奖励,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英语评价体系
现代课程理念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性格、基础、兴趣、能力等因素,完善英语评价体系。首先要进行问题分析。即是指通过收集学生的英语学习信息,来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考核内容。同时,还要在遵循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英语教学的内在发展规律,从多角度分析评价内容、顺序、目标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测量标准。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表达能力、学习态度,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潜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评价标准还要符合时代需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学生对评价标准的意见,并综合考虑这些意见的可行性,在评价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再次,要综合运用总结性评与形成性评价标准。所谓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要考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观看课堂音频和画面记录,综合收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信息,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总结性评价是以学期为单位的评价方法,主要检测学生的阶段达标程度,教师不仅可以用试卷测试来考察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并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考成果。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大一学生; 网络应用行为; 网络学习行为; 网络娱乐/交往行为;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相关研究综述
自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之始,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就一直在进行着,这些调查一般都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倾向、网龄、上网频率、上网时间、上网动机等方面,典型的相关研究概述如下。
在皮尤基金会赞助的“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中,研究者专门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应用问题,研究者借助于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的方法调查了美国27所高校的2954名大学生,并于2002年了《互联网进入大学:大学生如何使用今天的信息技术生活在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与普通的美国公众相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是信息技术的早期采纳者,①而且是互联网的深度使用者;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方面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中仍处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的地位;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生活。[1]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于2004年发起了“大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年度调查,[2]至2010年时该组织已连续了七份研究报告:2004至2010年间,美国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含台式机和笔记本)拥有率一直很高(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没有这些设备),笔记本电脑已经非常普及(占到近85%),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高速互联网(占到98%);有六成多的大学生都拥有可以上网的手持设备;大学生群体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PPT、电子表格、在线图书馆资源、课程管理系统(CMS)、②即时通讯(IM)、社会网络(SNS)、维基(Wiki)、网络购物、计算机游戏等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大学生在网页制作和视音频制作方面的应用有限(占三成左右)。另外,大学生正在从“看他人到网上的内容”转变为“自己创作的内容”及“和他人交换内容”;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在逐年增加,其中有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小时,相当于全职工作的时间投入。
2006年,澳大利亚学者对2120名澳大利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的网络应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台式电脑拥有率为89.5%,笔记本电脑拥有率为63.2%,手机拥有率为96.4%,有72.9%的学生在使用宽带接入;有63.6%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教学平台;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活动是下载音乐;博客文化在这些大一新生中相当流行;有23.8%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会网络(例如MySpace),但很少使用Wiki。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在交往、娱乐和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的依赖,如何将互联网从大学生的“生活技术”转变为“学习技术”,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对网络行为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包括网络使用方式、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实证调查与定量研究;二是对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4]本研究属于第一类研究,即“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系统调查和总结、分析大一学生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网络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娱乐与交往行为和手机应用行为。在问卷具体内容的编制方面,本研究部分参考了EDUCAUSE的“大学生与信息技术”年度调查问卷和澳大利亚学者的相关文献,并着重选择了一些关键类目,便于开展中、美、澳对应数据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四所高校的2010级学生,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1所、省属重点高校2所。调查时间为2011年4~5月(即大一学年下学期),采用了班级集中发放、回收问卷、手工输入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772份。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别:男生50.9%,女生49.1%。
(2)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为30%;理工科为49.5%;医学为20.5%。
(3)生源地:有15.1%的学生来自发达城市,32.8%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24.7%的学生来自县城,27.4%的学生来自农村。
三、研究结论
(一)大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
本次调查显示,有81.8%的大一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高校大学生98.6%的拥有率[5]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99.4%的拥有率[6])。其中有58%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83.8%的拥有率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63.2%的拥有率);③有98.8%的大一学生有电子邮件,学生常用的电子邮箱为QQ邮箱(89.7%);92%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上网,84.5%的大一学生在校内可以上无线网,35.6%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免费使用校内数字化资源;④大一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99.3%(高于澳大利亚2006年96.4%的对应数据[7]),其中有56.7%的大一学生拥有普通手机,有42.6%的学生有智能手机,97.3%的手机开通了上网功能(远远高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62.7%的对应数据[8])。
大学生通常的上网地点为学校宿舍(77.5%),还有很多同学选择用手机不限地点上网(60.5%)。另外,学校机房(47.4%)和学校图书馆/自习室(31.2%)也是大学生经常上网的地方,有23.1%的大学生会去网吧(与2011年全国青少年网民27.9%的比率相近)。[9]
(二)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且娱乐性是目前吸引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六)网络学习已逐步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调查发现,61.2%的大学生所在学校(或院系)为学生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美国高校的对应数据为9.3%左右)(还有34.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有66.6%的大学生会经常使用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网络资源;有62.4%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互联网上的名校公开课;另外,大学生提交作业的方式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手写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81.5%),其他还有打印(39.6%)、电子邮件(39.2%)和网络教学平台(25%)。
(七)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方面,大学生的态度比较保守
在信息技术对学校学习的具体作用方面,“扩大知识面”排在第一位(77.8%),其他分别为,开阔视野(75.1%)、提供了学习辅导材料(73.1%)、给学习带来了方便(60.4%)、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47.1%)、增加了和同学交流的机会(37.8%),而在“增加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一项上的认同度最低(24.1%)。关于手机对大学学习的作用方面,1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及非常有帮助,有23%认为没什么帮助,有11%表示说不清。
随着大学生拥有的各类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大,一些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信息技术也会干扰课堂学习的效果。有77.5%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带笔记本电脑(或其他能上网的设备)到教室,其中有36.9%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活动,但仍有23.3%的同学在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有32%的大学生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发信息,有9%的学生在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从事一些和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
(九)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和娱乐
(十)大学生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1)在信息技术的拥有方面:仍有近18.2%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电脑,有8%的大学生在宿舍不能上网,有15.5%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无法使用无线网络。
(4)在学习和娱乐/交往方面: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类似,信息技术在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要远远低于娱乐/交往领域,大学生在交往、娱乐和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的依赖。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方法 主线式教学 自主学习 启发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53-02
随着世界新军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越来越具有主导作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提高军队人员尤其军校大学毕业生的信息素质成为必然。为提升军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我院新开设了30学时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介绍信息的基本概念,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介绍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多种基本技术,全面提高军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学员更好地运用信息化装备、指挥保障信息化作战打下良好的信息素质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既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又不能固守陈旧落后的教学习惯而懒于进行教学创新。本文的最后部分,着眼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等现实性问题,属实践性研究。
一 教学内容设计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依据课程特点,课程组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遵从模块化设计思想:以信息及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要素,内容模块化,结构框架化,且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注意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掌握信息技术及运用技能。
基本概念:着眼于大学生实际,从信息的定义、特征、作用等基本概念入手,以信息的流程为主线,将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系统讲授。初步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基本技术:通过对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存储、加工、服务、安全等技术相关内容的讲授,培养大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基本技能:通过指导大学生实践信息加解密和保密传输、数据加工技术演示等实验,对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强化训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基本概念是整个内容体系的基奠,基本技术是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基本技能是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以此培养学员独立获取知识、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方法及手段设计
根据本课程及学生特点,课程组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群策群力,发挥众人之长,构建一个全方位、灵活多变的教学体系。其中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如下:
1.注重整体授课思路的主线贯穿始终的教学法
课程中涉及各种模块化信息技术的讲授,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后有所得,首先教师的讲课思路要清晰明了,为此所有主题均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五个问题为主线进行讲解,并合理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研究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实例贯穿其中,便于学生理解“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同时结合学员关注的相关案例引导学员理解“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从而保证知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注重能力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本课程开设于第五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通信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有些内容(如信息传输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五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的主线式思路,自己梳理学习内容,自己走上讲台,讲给教师和同学听,然后共同讨论,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辅助,关键时引导。多次实践证明,通过此种方法,既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启发+案例”式教学方法
课程组在授课时,为激发学生兴趣,一般从人们熟悉的海湾战争实例谈起,细致分析战争中各种场景下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武器装备上应用的各种信息技术,各种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原理,并从技术角度总结其优缺点,结合实际战争场景,分析其适用场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战争场景的需求有哪些,归纳总结什么样的技术可满足需求,现有武器装备中应用的各种信息技术能否进一步改进等。通过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递进剖析案例的教学方式,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思考,教员适时引导讲解,学生参与度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
4.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程组坚持“一切手段要有利于引领学员思维”的原则,合理运用板书、图片、动画、视频、实物等媒介构建一个利于学员接受信息的教学环境。如在讲解基本概念和术语时(如并行、串行传输),多采用自制动画或图的手段促进理解;在讲授技术原理(如声呐技术)时,则采用视频演示和原理图讲解结合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分析各种技术(如红外信息获取技术)的优缺点时又引入各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实例(“成也红光败也红光”)强化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同时向学生推荐各种关于新军革的视频节目,鼓励学生课下观看思考,实现系统加趣味等多种学习形式间的相互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三 结束语
课程组每次授课完毕,均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评估,综合500余份调查问卷,学生认为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非常必要的占100%,认为提高了自身信息素质及技能的占92%,认为授课主线清晰明了的占94%,对启发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0%,对教学手段运用的满意度为85%,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支持度为88%。总之通过本课程学习,我院大学生普遍认为,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主要特色及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也能切实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前景以及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等,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设计的评价从确定教学目标时已经开始,并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要以评价反馈为途径,检验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计划、方案,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可以说,没有评价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就会缺少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设计成果也难以达到真正完美。所以,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和地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内容多课时少、实验实践课少、考核形式单一等,目前正在探讨对策及解决途径,相信通过课程组的共同努力和改进完善,一定会使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取得更加满意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崔静、李宁、齐剑锋等.基于信息化案例教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7)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创新;创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6-03
为培养优秀的专业级和应用级、创新型及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自2011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与来自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数万名学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参赛中找到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新途径。
一、建立健全竞赛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构建学生竞赛的管理平台
为做好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学分的记载办法》、《青岛科技大学学科竞赛建设规划》等制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指导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计入教学工作量,获奖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有突出表现的给予科技创新学分奖励,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大学生各类大赛获奖或代表队骨干成员可取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资格。为鼓励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学校每年投入竞赛专项经费为相关培训、学习交流、购置仪器设备等提供充分的保障。
针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我校由教务处、团委、传播与动漫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策划整个竞赛活动的竞赛规程与实施方案,明确宣传、报名、辅导培训、参赛、评审、颁奖、总结、经验交流等关键节点的具体安排及负责人员。利用海报、传单、校报、校电视台、网络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赛事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学生踊跃参加,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跨院系组队参赛,并加强对竞赛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报道,以便使竞赛活动发挥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学生竞赛构建了一个管理平台,有效地保障了竞赛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为竞赛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科竞赛采取牵头学院负责制。各负责学院将竞赛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一,把学科竞赛体系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并将之长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以竞赛作为带动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龙头,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的、创造性的和全面提升完善的学习,要求大学生由接收型学习向接收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赛促进了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的更新与补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参加比赛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010年,我校申请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扩展、更新课程内容。培训基地九十余门流媒体课程全部对学生开放、共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培训基地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快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必备的IT知识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2011年开始,我校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情况如表1所示。
2.以赛促教,引领教师专业提升
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竞赛负责学院选择具有较强责任心、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提高培训和指导效果。
为加强对我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大赛,学校安排《计算机辅助编辑》、《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运营》等课程教师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专业培训,并将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经过研究、整理,融入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扩充教学内容。每年大赛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都是现在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也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赛促改,推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竞赛要求,竞赛负责学院将竞赛辅导和强化训练进行综合设计,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竞赛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对参赛学生的培训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竞赛水平。
依托大赛,学校把部分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将“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沙盘”嵌入到《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中,通过一个虚拟的世界,参与者组成多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在市场分析、战略制定、产品采购、营销策划、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网站运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可以有效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增强认知,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此外,大赛引领学校关注企业的需求点,从而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赛科目由企业参与设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评判,比赛内容体现产业一线生产工艺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年的“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科目需要参加决赛的队伍完成服装工序树状图,分析工艺难点并进行缝制模板设计与制作,合作企业提供了最先进的设备支撑,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完善了课程教学,也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学到了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我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勇于创新,做有科技含量的创业。为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早在2009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获得学校提供的3-5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主要成员学籍在学校规定基础上可延长一年,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对创业团队学生全部免费开放,成功创业成员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免研究生。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实用、高效、创新、创业”为理念,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的创业之路是从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运营开始的”,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生冯海廷说。在完成创业策划书的过程中,她的参赛团队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创办了“青岛南轩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书来书网”、“微享网”等参赛团队也在参加电子商务运营比赛中开始了创业之路。
经过多年的培育,青岛科技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已成功孵化企业85家,其中成功孵化并推向社会53家,正处于孵化期内的企业32家。通过学科创业带动学生就业,青岛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毕业生签约率连续八年位列山东省属本科高校前茅;2014年,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的竞赛管理平台,全方位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加大赛,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提高了创新创业水平;教师接触到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学水平;学校掌握了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进行课程建设,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笑林.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大赛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33-34.
[2]丁海燕,周小兵.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对C语言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32-134.
[3]方霞,刘风华,张军.信息技术大赛对新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促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43-44.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本课题的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专家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还参考了相关文件,并根据某高师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而出。问卷共36道题,从信息素养的五个构成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进行调查,以某高师院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3份,回收率91%;有效问卷264份,有效问卷率88%。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118人、占44.7%,女生146人、占55.3%;文科141人、占53.4%,理科123人、占46.6%;农村216人、占81.8%,城市48人、占18.2%。为了对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研究以个别访谈法走位辅助方法。
1.大学生信息意识现状(1)关于及时掌握外界信息对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见表1)。表1说明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均能认识到信息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大学生也越来越来重视信息的获取、组织和加工。(2)对于将计算机和网络运用于日常学科教学的态度上。31.4%和59.8%的学生表示完全赞成和赞成,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同时6.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对上课采用何种手段不关心;还有1.9%和0.8%的学生表示不赞成和完全不赞成。(3)关于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态度(见表2)。从表2中可知,大多数学生对于用网络工具查阅学习资料的意识不强,利用网络技术解决自身学习问题的意识和技能非常欠缺,不能主动上网查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4)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仍然习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为主要学习方式,信息来源主要来自课堂和书本;有目的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的意识较差。另外,有24.2%的学生对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所下载的资料背景、文化及其来源分析其是否对学习有用持不一定态度,同时1.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对于能否表达出信息需要,并能否及时地去查询或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来满足这种需求,有29.9%的学生表示不一定,有2.3%的学生表示不能。
2.大学生信息知识现状在关于信息知识的调查中,针对学生我们设计了信息基本知识(见表3,表4)、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搜索工具、学习检索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网络交流工具等常用的信息技术知识等)方面的题目。从表3可以清晰地看到某高师的大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从表4调查结果看出:大学生对信息搜索工具、学习检索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网络交流工具等常用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好。结合个别访谈发现:大学生对于部分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比较好与学校开设大学计算机文化课与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学校网络环境的改善有关。但在这部分学生中,非常熟悉的学生比例较小,其说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方面,该校的大学生只有较少一部分学生善于学习和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在满足基本学习、娱乐所需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之上。因此,该校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在信息技能知识掌握方面处在底层次阶段。
3.大学生信息技能现状从表5显示:25~40%的学生经常制定采用良好的检索策略和方法,这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总是执行这些知识点的学生不到10%,并且有时不制定检索策略和方法的学生达50~70%。某高师的大学生在信息搜集之前没有制定检索策略的习惯,对不同的检索系统查找信息时不能有效采用不同检索方法,并在认识到检索内容的差别后重新编制检索策略的能力很低,这必然会对检索效率和检索结果造成影响。从表6显示:38.9%的学生偶尔总结归类,12.3%的不知道如何分类。调查中发现有将近半数48.5%的学生偶尔能识别信息,还有20%的学生几乎不能识别信息。
4.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调查中发现,76.1%的大学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时能遵循伦理规范和礼节,这表明大学生能文明规范的使用网络。65.5%的大学学生会合法地获取信息,说明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合法使用信息的重要性。但在对待不良信息上,虽然有48.8%的大学同学能抵御不良信息,但还应看到有36.7%偶尔能抵御、14.4%的完全不能抵御干扰,这说明还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另外,37.1%的大学同学不能维护信息资源和相关设施完整性;34.7%的大学同学偶尔会标记引用别人的劳动成果。
5.大学生信息安全现状从表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和能力较差,无论学校和个人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了解。
三、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潜在原因分析
1.性别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8)由表8可见,男女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较好,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差之。男女的信息意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信息知识、技能和安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均为男生分数低于女生,因此,男生在这三个方面能力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利用信息能力强于女生;掌握的信息知识多于女生,更熟悉网络知识;比女生知道更多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更懂得如何保护信息安全。
2.专业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9)由表9可知,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信息安全较好,信息意识次之,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较差。除信息意识存在文理科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均不存在。可以看出文科大学生信息意识强于理科大学生。
3.生源地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10)从表10可以认识到,四个纬度均存在生源地的显著差异,并且城市学生普遍好于农村学生。从调查访谈中发现某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这可能与其受当地经济文化、师资的影响所致高中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普遍没有正常开展有关。城市经济比农村经济发达,网络普及率高,网络信息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4.师范专业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11)由表11可知,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安全三个纬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在这三个纬度上普遍好于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方面存在师范专业的显著差异,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好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
四、结论
1.信息意识方面总体上,某高师的大学生信息意识有待加强。多数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运用信息手段解决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意识和技能较欠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现状呈现出文科学生信息意识高于理科学生信息意识;来自城市的学生信息意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意识;师范专业学生信息意识高于非师范专业学生信息意识的特点。
2.信息知识方面大学生对较低层次的信息知识掌握较好,而总体上掌握“一般掌握”,因此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比较薄弱,应努力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在信息基础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图书馆、专业软件、数据库的使用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随着高校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开设,大学生对信息搜索工具、文字处理、网络交流工具比较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处于低层次阶段,对更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如网页制作的了解很少。并且大学生的信息知识现状呈现男生比女生信息知识好;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知识好的特点。
3.信息技能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能采取有效检索方法和策略获取信息,面对繁多的信息不知道如何筛选、整理、综合和创新。另外,大学生的信息技能现状呈现男生比女生的信息技能掌情况较好,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技能掌握情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