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伟大的悲剧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8:02

序论:在您撰写伟大的悲剧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伟大的悲剧教案

第1篇

2、课时安排:三课时。

3、整体感知,理清线索: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4、回顾旧知。

第2篇

导入一:

有关南极的视频导入

师:这是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

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要求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导入二:

聊天对话

同学们,你喜欢探险吗?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喜欢、因为有趣、好玩,也可能说不喜欢,因为有危险等。

师:这是我们想象中的探险,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斯科特经历一次真正的探险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

三、研读

承上面学生的概述

1、关于“悲剧”的理解

师: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

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稍做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2、关于“伟大”的理解

师: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成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或“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伟大之处究竟是在于何处)请你找出来,分析一下,并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生分析朗读、老师参与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一定要让茨威格因为知己了。他不选成功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物的心灵。

四、悟读

是啊,这一幕伟大的悲剧令我们深深的震撼,也给我们留下了长长的思考,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迪呢?可以联系自己生活来谈谈吗?

师生交流(学生说启发估计太空,一定要提醒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第3篇

[关键词] 温敏原位凝胶;壳聚糖/GP体系;吲哒帕胺;三元溶剂系统;潜溶-表面活性剂相结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 R9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b)-0047-03

温敏原位凝胶(thermosensitive in situ gel),又称温敏在位凝胶,是指高分子材料以溶液状态给药后,在用药部位对温度产生响应,发生分散状态或构像的可逆转化,形成半固体状态的药物储库[1]。近年来,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含游离氨基的碱性多糖――壳聚糖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2-3]。然而,壳聚糖不溶于有机溶剂,而只能溶解于酸性的水性介质(pH < 6)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在生理pH值(6.8~7.2)下,于壳聚糖溶液中加入甘油磷酸盐(Glycerophosphate,G),得到的壳聚糖溶液在低温(4℃)下呈现溶液状态,温度达到37℃时形成凝胶[4-5],即所谓的温敏性质。该体系中的GP也是公认的高生物相容性物质,故壳聚糖/GP体系在关节修复、组织工程支架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6]。

潜溶-表面活性剂相结合技术(CoSol-Sur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少量的、适于注射给药的、安全性得到广泛验证的潜溶剂(Cosolvent),如Pharmasolve、Glycerolformal,作为脂溶性药物的溶媒[7],借助安全高效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如Cremphor ELP、Solutol HS15、生育酚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ocopheryl polyethey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通过过饱和原理在体形成脂溶性药物微晶(microcrystal)[8-9]。

笔者以往的有关研究已经证明壳聚糖/GP体系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水溶性药物传递系统中,但在脂溶性药物的运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采用CoSol-Sur技术,以脂溶性降压药物吲哒帕胺(Indapamide,IPM)为模型药物[10-11],为壳聚糖/GP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在脂溶性药物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LC-10A型HPLC系统,SPD-10A检测器(日本岛津株式会社);MD200-2电子分析天平(奥豪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NDJ-8S旋转式黏度计(上海精科天平);SHA-BA型水浴恒温振荡器(江苏荣华仪器公司);Dimension 3100原子力显微镜(美国Veeco Metrology)。吲哒帕胺(北京燕山制药厂);壳聚糖(脱乙酰度96%,济南海得贝海洋生物有限公司);α,β-GP(紫光古汉生物公司);β-GP(Fluka);Pharmasolve(ISP国际特品有限公司);Glycerolformal(Servon XGF,广州纪雅);Tween 80(Croda,美国);Cremphor ELP(德国巴斯夫);Solutol HS15(德国巴斯夫);TPGS(伊士曼化学公司),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利用CoSol-Sur技术制备IPM壳聚糖/GP原位凝胶

于0.13 mol/L的盐酸中在高速搅拌的条件下加入壳聚糖,室温下搅拌24 h得到澄清溶液(3%,W/V);冰水浴下,于去离子水/潜溶剂/表面活性剂三元溶剂系统中分别溶解处方量的GP、IPM。磁力搅拌下,先将IPM溶液滴加到壳聚糖盐酸溶液中,搅拌5 min。然后再滴加GP溶液,4℃搅拌5 min,即得原位凝胶。

2.2 胶凝时间与胶凝形态考察

将2 mL壳聚糖/GP溶液分装到6 mL西林瓶中,放置于37℃水浴中以保温;每隔0.5 min将西林瓶倾斜以观察体系由自由流动液体转变成半固体所需时间,记为胶凝时间。以评分制为标准,评价壳聚糖/GP溶液保温1 h后的胶凝形态,考察药物,GP含量和壳聚糖浓度胶凝时间和胶凝状态的影响,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第4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1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解读教材是专业基本功,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地理解及读懂教材讲什么,教学要求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什么。我在教学《斑羚飞渡》、《珍珠鸟》这一类文章时,有忽略老斑羚的牺牲精神以及人和动物和平相处却一味强调“环保”问题。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主题,以免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在领会教材意图,掌握教学思想,抓住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2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经验,不少时候教学目标是迷失的,如,在教学活动课“戏剧大舞台”时,课堂从头到尾唱京剧、黄梅戏、扬剧以及表演,这样的课堂活也活了,乐也乐了,但学生最后并没有掌握戏剧的知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正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1.3设计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训练设计的简单化。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是合作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各种探究活动。我在教授“戏剧大舞台”活动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几种戏曲,提出第一问“这是哪几种戏曲剧种?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剧种?”正当同学们讨论兴奋时接着提出第二问“能说出几个著名的戏曲故事吗?”此时学生兴致极高,课堂气氛活跃。于是又提出第三问“这些故事中人物有怎样的性格?常用些什么样的脸谱表达出来?”。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围绕仲永“泯然众人”这一结果,原因是什么?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再延伸: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呢?你如果是仲永,你会怎么做?最后指导讨论:“谈谈成才的因素”“你将如何面对学习”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在探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把课堂教学推向。

2.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实施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有效地实施教学。

2.1有效讲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只能“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授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讲的内容、方法。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内容是必要的,二是讲授方法是清晰到位有效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发生的讲授是最有效的。

比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这样讲授:“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文题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文是“悲”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们又伟大在何处?”我抓住文眼——“悲”和“伟大”,以“悲剧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作为分析内容,成功讲授本文的主题。

2.2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把握空间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在教授《行道树》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用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法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我让他们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①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②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随了哪些痛苦?③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容易解答。再把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注意提问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

2.3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真实含义是“有效的关注”。因为这里的倾听不仅指用耳朵,同时注重用眼睛。有效倾听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况,心中有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首先要求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及作业中的问题,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2.4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于有效的反馈。首先反馈宜适时,这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力求在积极的反馈中交流情感,实现精彩的互动。学生对学习越是投入课堂反馈越是积极。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有效实施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有效活动以及有效管理来达到综合的有效教学的效果。

3.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是通过有效反思来实现的。

第5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1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解读教材是专业基本功,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地理解及读懂教材讲什么,教学要求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什么。我在教学《斑羚飞渡》、《珍珠鸟》这一类文章时,有忽略老斑羚的牺牲精神以及人和动物和平相处却一味强调“环保”问题。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主题,以免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在领会教材意图,掌握教学思想,抓住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2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经验,不少时候教学目标是迷失的,如,在教学活动课“戏剧大舞台”时,课堂从头到尾唱京剧、黄梅戏、扬剧以及表演,这样的课堂活也活了,乐也乐了,但学生最后并没有掌握戏剧的知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正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1.3设计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训练设计的简单化。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是合作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各种探究活动。我在教授“戏剧大舞台”活动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几种戏曲,提出第一问“这是哪几种戏曲剧种?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剧种?”正当同学们讨论兴奋时接着提出第二问“能说出几个著名的戏曲故事吗?”此时学生兴致极高,课堂气氛活跃。于是又提出第三问“这些故事中人物有怎样的性格?常用些什么样的脸谱表达出来?”。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围绕仲永“泯然众人”这一结果,原因是什么?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再延伸: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呢?你如果是仲永,你会怎么做?最后指导讨论:“谈谈成才的因素”“你将如何面对学习”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在探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把课堂教学推向。

        2.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实施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有效地实施教学。

        2.1有效讲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只能“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授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讲的内容、方法。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内容是必要的,二是讲授方法是清晰到位有效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发生的讲授是最有效的。 

比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这样讲授:“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文题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文是“悲”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们又伟大在何处?”我抓住文眼——“悲”和“伟大”,以“悲剧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作为分析内容,成功讲授本文的主题。

       2.2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把握空间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在教授《行道树》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用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法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我让他们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①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②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随了哪些痛苦?③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容易解答。再把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注意提问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

        2.3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真实含义是“有效的关注”。因为这里的倾听不仅指用耳朵,同时注重用眼睛。有效倾听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况,心中有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首先要求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及作业中的问题,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2.4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于有效的反馈。首先反馈宜适时,这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力求在积极的反馈中交流情感,实现精彩的互动。学生对学习越是投入课堂反馈越是积极。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有效实施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有效活动以及有效管理来达到综合的有效教学的效果。

        3.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是通过有效反思来实现的。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人格培养

一、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育的实质和宗旨始终是教人并非教术。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教师的作用时,把“传道”放在首位,其次才强调“授业、解惑”。有人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这话与古人的教育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1.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本,把情感教育以单元的形式归类,重点突出,思路非常清晰。《雷雨》《哈姆莱特》等课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悲剧。在教案里,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都写到“从美学的高度鉴赏悲剧: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悲剧是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的手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悲剧的功能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和净化”。鲁迅先生则指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导学生鉴赏悲剧。要突出事物的价值被毁灭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时反思价值被毁灭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少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引导学生产生怜悯和恐惧之心,这两种情感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亲手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许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避免。

外国有句谚语叫“喜欢看悲剧的人不会犯罪”。《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为了篡夺王位,毒死国王老哈姆莱特,最终酿成大量无辜人物的死亡惨剧,学生在对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克劳狄斯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毁灭他人的价值,给他人带来不幸。这样的怜悯和恐惧心也会促使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看到坏人危害他人利益、毁灭他人价值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阻止价值被毁灭,我们的社会正气也将得以弘扬。

2. 作文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审题有误,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即人需要有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助,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敏锐的思辨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学习马克思拥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第7篇

【关键词】 师生互动;转变观念;创设环境;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前言:教学中师生互动如此重要,为什么实际教学中,相当多的老师仍坚守灌输式教学方法呢?就是害怕学生活动,他们认为: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就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易组织教学,还可能有问不答,使老师的问遭遇尴尬。很多老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师生互动。但是,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需要课堂上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师生互动的首要前提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受支配的对象。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答案是固定唯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不同就是答错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也像柳叶。结果老师听了这个答案批评了这个同学,说她搞特殊化。这个答案不是老师教的,因此,不对。试问:这种论断正确吗?那个女同学,今后在语文课上还敢举手答题吗?

原有教学模式中重应试教育,老师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作课本中有的习题,限制了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大大地拓宽了。完全拘泥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绝不是单向(即由教师到学生的方向),而转变为双向(即师生之间的互动),要给学生更多地发挥和发展空间,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要想在语文课上展示师生互动的场面,就必须灵活的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我上初中时,语文课很热闹,同学们可以充分地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给每个学生发A、B、C、D四个选项卡。讲完课后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们选择A、B、C、D哪个选项对,当时并没有学生自主提问这一项。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一节课,中间学生们不会有疑问,也不会出错。现在,面对具有主观性很强的学生,致使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不可预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有适度的预见性。对于教材要深挖,并且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准备材料,以适应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生成。万不可将教案写得过死,上课时可灵活掌握。否则,死的教案限制了老师,也会限制教学方式的生成。教师要明确教案只是预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调整,不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调整中创新。例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我在设计教案时,准备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斯科特为什么接受阿蒙森请求,为自己的对手充当证明的使者。我希望以此凸显斯科特的形象。可是,问题一出,学生们就有意见了,说他傻,如果他是斯科特,绝不会为阿蒙森当信使,因为,那样会使斯科特丢失尊严。这个问题是我原有教案中没有的,于是我就此让学生做了一个三分钟的讨论,让其他学生来分析那个学生发表的见解。同学们各抒己见,最终理解了斯科特的作为。如果我按原有教案进行就只能否定该学生的看法。那样,就可能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在语文课的课后题中及阅读题中常会出现主观感受或启发性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不要求语文答案完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语文教师必须要灵活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使用教案。引导学生发展多端,发散、逆向、求异等思维见解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由有趣变为兴趣,使提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标有关语文评价方面的内容提到:“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与培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评价活动看成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过去那些因受卷纸限制而不能进行评价的智能素养点如:表情朗读,口语交际,晨读演讲等,用小试卷的形式进行。并用如:较好,好,一般,的形式评价结果。在此,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同伴的学习效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敢于放手让学生评价。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价,让其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激励。学生在准备评价别人时,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合理的组织语言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激活,个性才能张扬,才会敢说,敢问,敢答,也才能真正的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师生、生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只有这一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才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互动、灵动与生动》(当代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