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7:46
序论:在您撰写专业主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什么是专业主义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专业主义就是要强调专业素质,要求在专业上符合规范,有所专精,并精益求精,一句话,就是“具有专业水准”的知识。那么,什么是“专业水准”的知识呢?一般认为那就是能体现和贯彻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或者是把握一个学科的基础原理和权威资料,经过这类“学科训练”的知识。它有较为严格的专门化研究领域和专业界限,往往用同一套语汇、方法、文献、权威、规范,并可以用这些话语记号来进行学科的自我辨认。如果这种知识被称为“专业”,那么这种知识取向叫“专业主义”。
这种专业主义有它有利的和有益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利的和有害的一面。专业主义的问题不在于专业,而在于把学术研究与关心社会和政治问题割裂开来,让知识分子只是满足于他们自己的小专业(specialty),而对这之外的事情丧失了兴趣和关心,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闲事”。
专业主义异化了,就要告别它
这些小专业的知识只能在学院里的小圈子里内部流通。但是,作为真正有眼光、有见识的研究文学和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运用的是与专业主义不同的知识,知识取向也不同。他们的知识取向不是与专业主义顶牛或对着干的“反专业主义”,而是把专业主义搁到一边的“业余作为”,这种业余性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征。萨义德在《世界、文本和批评者》(1983)为文学研究者提出的就是这样一种走出专业主义的研究途径,他称之为“业余性”(amateurism)。
“业余性”是知识分子与学院体制里专业主义保持距离的一种批判姿态。在主张“业余性”的知识分子看来,专业主义指的是某些学院人士在知识活动中画地为牢、自我孤立、逃避社会责任、丧失对现实的批判意愿与能力。专业主义使得知识和学术脱离现实,变得狭隘、琐屑、僵死,成为一种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和精致游戏。专业主义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用来与体制合作,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其实,在中国和在其他国家一样,专业主义开始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后来才发生了异化,转变到反面去了。
知识分子最初把“专业”确立为学术自身的价值,是为了用专业诉求来争取自主独立,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威胁、控制或金钱的收买、利诱。专业主义最初强调的是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知识要客观真实。专业主义要求尊重真实,真实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学术之外的势力对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横加干预。这本来具有争取知识民主的意义。因此,参与到专业主义中去,开始是一种进步的政治行动和反抗策略。但后来“专业化”和“专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于旧日科举制追名逐利的知识方式。
就像科举制度必须对知识士绅社会政治意识的衰退负重要责任一样,新科举的专业主义也必须对“专门学问”所包含的政治冷漠和疏离负相当大的责任。它对知识的作用和知识者的使命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兴趣。在他们的“学问”中,很难看到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关怀和想法。
萨义德反“专业主义”
而且,任何一个在大学体制内端饭碗的人(更不要说追名逐利者了),要批评专业主义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提倡体制外“业余性”著名的美国批评家萨义德,他一开始也是一个专业研究者,也不敢公然宣告他的业余性,至少是没有这么做。他的第一本书是论英国作家康拉德的,第二本书《开始:意图与方法》仍然是一本标准的关于文学研究的专著。一直要等到他出版了《东方主义》(1978)、《巴勒斯坦问题》(1980)和《报道伊斯兰》(1981)后,他才从文学专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
萨义德批判专业主义,亮出“业余者”这个身份,是因为他有两个本钱,第一,他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专家,有内行的认可;第二,他有社会、政治批评的著作,有社会的认可。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种本钱,他都不能理直气壮地以“业余者”自居。业余者这个说法本来有点以谦虚来自夸的味道,一般的教授、专家根本没有这个本钱。
如今“专业”与“业余”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感受到,甚至微博上也开始相关讨论,怎么看这样一个过程呢?是知识向下流动、扩散开来的必然过程,还是和中国社会某些结构性的变化相关?
业余,不是降低标准
人们对“业余”有误解,以为业余就是“玩玩”和不专精,所以向下流动、扩散,成为一般民众的普通知识。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说的业余,是很有实力的那种业余,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就是这样。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说,他希望自己能像一个业余提琴手那样演奏。
麻省理工学院的莱特曼(Alan Lightman)是一位物理学教授,他业余写了一本叫《爱因斯坦的梦》(Einstein's Dreams)的小说,在全世界畅销。莱特曼要探索的是何种灵感,让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改变了当时世人的时空观念。书中描写的就是猜测爱因斯坦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梦”。有人对此书这样评论,“这个‘梦’是三十篇有关时间的故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时空,流动着不同的人生故事。有时是用雕刻的艺术,把时间凝成永恒的石像。有时用图画的艺术,把时间绘为缤纷的落英。有时用音乐的艺术,把时间谱为一曲悠扬的歌,唱来哀乐却不由自主。有时用灯罩上的虫蚁来写轮回的时间,爬了半天,回到原位;有时用河流中的聚叶,来写淤塞的时间,漩于角落,再出不来。时间如丛立的镜面,影像复制成千,重映成万;时间如枝头的小鸟,人们想捉而捉不到,但捉到时鸟却立即死亡”。这种对人与时间关系的思考,是很有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业余”。
中国人把“业余”理解为“降低标准”是因为不大有机会见识高水准的业余。捷克人在家里跟朋友一起演奏室内乐,就像我们国人在家里打麻将一样,虽然是业余,水平是一点不低的。
业余性不是不要专业主义,也不是反对专业主义,而是要在专业主义之外另有作为。许多信奉专业主义的人,自以为是“专家”、“学者”的,其实许多不过是有专业无智慧、有知识无见解的庸人,或者根本就是小心眼的知识小贩。他们的全部本钱就是那一点点专业知识,把它说成是了不起的独家擅长,不过是想奇货可居而已。
专业主义起“拉平”的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一直到今天,也不能说专业主义一无是处。专业主义的好处是起到“拉平”(equalizer)的作用,不是拉平起跑线,而是拉平终点线。以前,学问的高低与家庭的文化背景有极大关系,受“幸运”因素的影响特别大,谁如果幸运地能从小在家里学好两三门外语,广泛涉猎中外古今的书籍(并不需要读得太精),就能比没有这个条件的同龄人占先许多,因为少年时代没学到的东西,以后一辈子花大功夫也未必能学好。
你去看看西南联大的那些名教授,差不多都有这种起跑线优势。在古代那就更是如此了。西塞罗少年时代,罗马已经有了拉丁文的修辞学校,但他还是一定得到更高级的希腊文修辞学校去学习。昆体良跟名演说家阿弗尔(Domitius Afer)学习修辞。他们的资质当然都很高,但能在同代人中鹤立鸡群,又何尝不是因为赢在起跑线上?
有了专业主义,情况就不同了。没什么文化家庭出来的孩子,只要小学、中学、大学一路上来,把课堂里的那一点功课学好了,考上研究生,把硕士、博士学位拿到手,得到个大学里的职位,升到教授、博导并不是太难的事情,这叫按部就班、水到渠成。
在这个终点线上,每个人都有一个专业,每个人都是专家,他们安守一隅,兢兢业业,在专门知识的范围内授业解惑,是大学里最适宜的劳动力。办了那么多大学,招收了那么多学生,要想每个教室里站一个像当年西南联大的教授,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现在的学生的知识量和知识面就这么一点,他们上学也不过是为将来在劳动市场上找一碗饭吃,并不是要当什么学问家。
这种时代的变化,不是知识分子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艾略特(T S Eliot)嫌大学生素质太差,建议把大学生人数砍掉三分之二,也不过是说说气话、发发牢骚而已。今天的大学生比那时候又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没有专业主义下培养出来的大学教授,一大半的大学都得关门,这么多的年轻人到哪里去上大学?专业主义至少还有这点好处的。
目前的专业已经太细致了
但是,我们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可能指望能把专业越来越小地传递下去,目前的专业已经太小,太细致了。你写了一个关于某作家的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一辈子没有长进,成了这个行当里的“专家”,除此之外,其他的知识非常贫乏,甚至完全没有。
即使在“教书匠”这个低标准上,这种狭隘专业的教师在英语系里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教师。好的教授可不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18世纪苏格兰思想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写有《国富论》,但并不是我们今天专业主义意义上的“经济学教授”。1751年,斯密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的逻辑学教授,并在1752年改任道德哲学的教授。他的讲课内容包括了伦理学、修辞学、法学、政治经济学,以及“治安和税收”的领域。在1759年他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一书,把他在格拉斯哥讲课的一部分内容具体化了。
车子驶稳,我们开始聊天。经过攀谈了解到,他的不耐烦,源于对工作的不喜欢。他说要不是没办法,谁这么大岁数还来干这活儿。聊起来之后才发现,他的职场经历真丰富:当兵回来后,做过射击教练。做过卡车试车员,曾经去过某个山区,给东风卡车测试轮胎,开着车跑山路,看多久会爆胎。还玩过水上飞机,设计的小飞机是当时台湾水平最高的。也和朋友做过多次生意,几起几落。
最后,他拍着方向盘感慨,咳,年轻时不懂事,兴趣广泛,不定性,这个也好,那个也喜欢,最后哪个也没干成。当年一起当射击教练的,如今在做专业教练;一起玩水上飞机的,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一起做生意的,已经建了好几个厂。自己呢,一事无成,就在老家剩下个仓库,里面塞着两架小飞机,时间一长锈成了废铜烂铁。这些年一直晃晃悠悠,现在老父亲快八十了需要人养,自己也五十来岁,老无所依,只能又出来工作。
作为职业规划师,我十分理解他的处境。在生涯发展理论里,舒伯将人的生涯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退出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核心任务和核心角色,上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角色没有扮演好,必然影响下一阶段的生活。这个司机,在职业生涯角度,探索期太久,始终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根本没有进入建立期。同样的年龄,别人只要维持自己的工作就好,而他始终没搞定该干什么,没有自己的专业。上一阶段欠的债,下一阶段总要还,剩男剩女的家里比较着急也是这个道理,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生涯任务没完成,必将影响下一段生活。
第二个故事有关一个女孩,二十七八岁,做行政。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一段攒点儿钱便辞职,拎起背包去旅行。旅行腻了,再回来找行政类的工作,工作一段再辞职去旅行,自我而潇洒。一次闲聊,职业规划师问她一个问题:三十岁之后,你该怎样生活?她现在还年轻,很容易谋得一份行政的工作。而行政是一份专业性很弱的工作,刚毕业的孩子都能从事,待她过了三十恐怕很难跟粉嫩的小孩儿竞争。即使她竞争得过,行政职位的待遇,或许也满足不了她那时的生活需求。听到职业规划师的问题,她受到触动,开始思考后面的人生。在她的年龄,正是该探索和建立自己专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必将影响以后的生活。
其实,背包客最佳的状态,是通过旅行建立自己的职业和谋生能力,比如给杂志写专栏,给画报拍照片,组团给其它旅行者作导游。否则,将荒废建立专业能力的时光,把岁月蹉跎在风景里。人的生涯是连续的,这段过于潇洒,下段就得更多付出。
工作,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我们付出专业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支付相应的薪水和待遇。要想过的比较好,我们就得让自己更专业。所以,在企业里做行政的,做助理的,转去HR会更好,因为比较行政和助理,HR是更专业的工作。而打工的,做保安和建筑小工,就不如去做装修,做厨师,因为后者更专业,随着经验的累积,未来钱景更美好。
最后一个故事,有关水浒。梁山好汉的结局,最好的就是神医安道全、玉臂匠金大坚、紫髯伯皇甫端、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轰天雷凌振。这几个人最后大都被政府征用了,为嘛儿呢?看病、刻字、养马、写字、唱歌、做火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手艺人,都有一技之长。历史如何变迁,专业人士,总能混口饭吃。
他接过我的行李放在后备厢,然后坐进驾驶位置,摘下帽子,随手扔在前面,发动了车子。动作里没有宾馆司机常见的礼貌谦和,透着不耐烦。
车子驶稳,我们开始聊天。经过攀谈了解到,他的不耐烦,源于对工作的不喜欢。他说要不是没办法,谁这么大岁数还来干这活儿。
我问那您以前是做什么的,他开始滔滔不绝讲述当年的故事。嗬,他的职场经历真丰富:当兵回来后,做过射击教练。做过卡车试车员,曾经到过大陆某个山区,给东风卡车测试轮胎,开着车跑山路,看多久会爆胎。还玩过水上飞机,设计的小飞机是当时台湾水平最高的。也和朋友做过多次生意,几起几落。
那怎么又做上了司机,我问。他拍着方向盘感慨,唉,年轻时不懂事,兴趣广泛,不定性,这个也好,那个也喜欢,最后哪个也没干成。他落寞着总结,当年一起当射击教练的,如今在带台湾国家队;一起玩水上飞机的,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一起做生意的,已经在大陆建了好几个厂,包了好几个二奶。自己呢,一事无成,在基隆老家就剩下个仓库,里面塞着两架小飞机,时间一长锈成了废铜烂铁。这些年一直晃晃悠悠,现在老父亲快八十了需要人养,自己也五十来岁。老无所依,只能又出来工作。
作为职业规划师,我十分理解他的处境。在生涯发展理论里,舒伯将人的生涯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退出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核心任务和核心角色,上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角色没有扮演好,必然影响下一阶段的生活。这个台湾司机,在职业生涯角度,探索期太久,始终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根本没有进入建立期。同样的年龄,别人只要维持自己的工作就好,而他始终没搞定该干什么,没有自己的专业。上一阶段欠的债,下一阶段总要还,剩男剩女的家里比较着急也是这个道理,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生涯任务没完成,必将影响下一段生活。
第二个故事有关一个女孩,二十七八岁,做行政。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一段攒点儿钱便辞职,拎起背包去旅行。旅行腻了,再回来找行政类的工作,工作一段再辞职去旅行,自我而潇洒。一次闲聊,职业规划师问她一个问题:三十岁之后,你该怎样生活?她现在还年轻,很容易谋得一份行政的工作。而行政,是一份专业性很弱的工作,刚毕业的孩子都能从事,待她过了三十,恐怕很难跟粉嫩的小孩儿竞争。即使她竞争得过,行政职位的待遇,或许也满足不了她那时的生活需求。听到职业规划师的问题,她受到触动,开始思考后面的人生。在她的年龄,正是该探索和建立自己专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必将影响以后的生活。
人的一生,要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很多人被这句潇洒而不负责任的话害了,首先,绝大多数爱情都不会轰轰烈烈。其次。旅行可以说走就走,但注意这句话里说的是“一次”,而不是多次,不是随时。背包客,最佳的状态,是通过旅行,建立自己的职业和谋生能力,比如给杂志写专栏,给画报拍照片,组团给其它旅行者作导游。否则,将荒废建立专业能力的时光,把岁月蹉跎在风景里。人的生涯,是连续的,这段过于潇洒,下段就得更多付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工作,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我们付出专业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支付相应的薪水和报酬。要想过得比较好,我们就得让自己更专业。所以,在企业里做行政的,做助理的,转去HR会更好,因为比较行政和助理,HR是更专业的工作。而打工的,做保安和建筑小工,就不如去做装修,做厨师,因为后者更专业,随着经验的累积,未来前景更美好。
最后一个故事,有关《水浒传》。梁山好汉的结局,最好的就是神医安道全、玉臂匠金大坚、紫髯伯皇甫端、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轰天雷凌振。这几个人最后大都被政府征用了,为嘛呢?看病、刻字、养马、写字、唱歌、做火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手艺人,都有一技之长。历史如何变迁,专业人士,总能混口饭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裴立杰
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家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
全球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为我们清晰地阐述了国际化专业人才必备的四种能力要求: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对于现代职场人士的个人职业修炼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前研一还客观地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以翔实的案例和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企业和国家在复杂的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挑战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在当今世界格局中,这对于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发展也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先见能力包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怀疑一切,享受变化,不怕失败、执着探索,磨练直觉能力,对事业倾注全力等。
大前研一首先提出了“看不见的新大陆”的概念,即“眼睛看不见、手触摸不到的无形的活动将成为主流。”置身于“看不见的新大陆”、全新的经济空间,专家需要有先见能力,需要以往的常识,能够看清别人看不到的事物。
在全新的经济时代,战略已经不能起到过去那样大的作用了,这就要求专家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依靠战略。“真正有效的答案存在于新的竞争领域中,只能依靠每一位专家去发现。这需要能力,能够更迅速、更准确地认清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同时也需要气魄,能够在发现商机的瞬间以最佳方法抓住商机。”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后危机时代;地市电视媒体;专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60-02
中国地市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地方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一直以来,为地方党政机关的舆论宣传,政府与民众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广电科技的进步和行业政策法规的限制,地市电视媒体长期处于夹缝生存的艰难中。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席卷而过后,包括电视业在内的媒体行业发生震荡重组,地市电视媒体由此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来审视中国地市电视媒体,或许对其应对困境,探索发展之路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观念的核心和西方记者恪守的职业准则。它起源于美国,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和商业化运作的背景下,在新闻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标志性事件是,以哈钦斯为首的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这个报告正式地号召新闻媒介的专业化。此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成为西方主导性的新闻观。
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1]其内涵不同于政治权力对媒体的要求,也不同于市场经济行为对媒体的要求,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要求。
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特点有:1.客观性,新闻工作者应保持中立的立场,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不带个人偏见地、不歪曲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2.真实性,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展现事件原貌,传达给受众真实的信息。3.独立性,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独立于政府、社会组织,在政治上、经济上保持独立。4.自由性,新闻自由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包括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下,有采集和信息的自由。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专业精神是强调新闻媒体具有专业服务性,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准则和伦理道德,客观、真实、独立、自由、负责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二、“后危机时代”下地市电视媒体的主要困境
“后危机时代”的来临,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并未如同宏观经济那样进入相对平稳期,其面临的生存困境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马太效应”作用明显,加剧了地市电视媒体的弱势地位
“马太效应”下,电视产业格局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的态势。较之央视、省级卫视等的强势电视新闻媒体,地市电视媒体作为弱势媒体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1.在重要资源的获取、信息报道的速度等方面远不及强势媒体,导致收视率下降;2.企业的广告投放更多地向强势媒体集中,导致地市电视新闻媒体广告收入不容乐观,广告市场渐趋缩小。
(二)“口红效应”不断扩大,娱乐化势头难挡
近些年,娱乐化的浪潮在电视行业风起云涌,金融风暴更是推动了娱乐的抬头。当人们的生活、心理压力骤然加大,迫切需要得到心灵抚慰、精神激励时,会对轻松娱乐、价格低廉的文化消费品产生强烈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而“后危机时代”,娱乐化继续呈现扩大化,地市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甚至达到了泛娱乐化的地步,势头难挡。
在广告市场萎缩、收视率低迷、社会追求娱乐等几重因素循环作用之下,地市电视媒体不得不为自身的命运担忧。为了在“后危机时代”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纷纷无限使用和放大媒体的娱乐功能,深陷商业化娱乐化的泥潭不能自拔。“娱乐至死”现象的背后,正是地市电视媒体职业道德的沦丧,这对其生存和发展有极大的危害。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况为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之后,美国学者赖特又在“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娱乐”的第四个功能。可见,“提供娱乐”是媒体重要的功能之一,在社会中起到“减压阀”的作用。可是,当一切媒介的信息日益以娱乐化形式出现的时候,媒介的娱乐功能也就发生了扭曲。在这样被扭曲的媒体功能的作用下,人们的神经普遍被“麻醉”,不辨优劣,玩世不恭。也许最终真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地市电视媒体的启示
后危机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应该加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有效地发挥其专业性和服务性,倡导客观、真实、独立、自由、责任等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的服务性,要求地方电视媒体能够充分行使社会“t望角”的角色,在“后危机时代”不仅充当地方党政机关的喉舌和宣传利器,更要发挥其服务性,发挥地域优势,成为地方百姓及时获取当地有效信息的窗口。地市电视媒体可以有效利用本地信息来源的快捷性与便利性,正确定位,打造地方特色,在栏目制作、编排等方面更贴近地方观众的口味。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增加观众对本地电视媒体的好感度,这是那些以重要性和显著性吸引观众的强势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市电视媒体收视份额被强势媒体抢占的尴尬局面。收视率的增加,必然有助提升广告市场份额。因此,地市电视媒体遵循服务性准则,既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也为“后危机时代”地市电视媒体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导向。
新闻专业主义秉持客观、真实、责任的原则,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媒体履行好“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理论”强调媒介组织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筛选的作用,其有权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以及如何通过。地市电视媒体掌握着“把关”大权,信息传递单项性强,其播出的内容,对观众乃至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把关人”角色的缺位,削弱了地市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并且过分注重电视栏目的娱乐性,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就降低电视媒体的水准和品味,甚至沦落低俗粗糙。因此,地市电视媒体应当遏制“泛娱乐化”势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在商业利益面前不丧失新闻专业主义,有效引导大众健康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以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为支撑的电视媒体才会最终赢得观众的信赖和支持。
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自由的专业精神,要求地市电视媒体要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地方电视媒体不仅是当地政府机关的喉舌,还是自负赢亏、自由竞争的媒介组织。如何在自由竞争中拔得头筹,不是依靠泛娱乐化的手段、同质化的内容,而是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富有创新精神,才是地市电视媒体不断进步的灵魂,才是摆脱收视率下降、市场份额降低的有力武器,“娱乐至死”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同质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和观众的审美疲劳,使地市电视媒体陷入更尴尬处境。因此,唯有自主地、积极地创新,以创新占得优势,以有品味有内涵的栏目赢得市场,才是地市电视媒体的生存之道。
四、结 语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西方的舶来理论,由于意识形态、理论本身的矛盾性等因素影响,仍未实现完全的本土化。就当下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占主导性的新闻主义或新闻价值观是宣传新闻主义,而非专业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宣传新闻主义处于中心的、核心的地位,专业新闻主义、商业新闻主义处于边缘的、次要的位置。[3]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不是核心、主导的新闻观,但其作为一种职业理想,在不断建构和消解中能走到今日,体现出具有传承发扬的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中国地市电视媒体如何有效应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问题,改善处境、谋求发展,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看,需要媒体本身和媒体从业者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构建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专业主义理念,加强专业主义意识。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大众的理解,便是对中国地市电视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莫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侯迎中,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扫地也能扫出名堂,小庙里也能成就大事。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建筑在其他人类成员的协助,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之上。我们崇尚简约而不是复杂,有的时候需要对一些项目说不,才能真正专注于那些确实重要和有意义的少数项目。
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曾经说过:“一切价值都是由专业服务创造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专业主义精神时代,社会更急需大批具备职业素质的专业人士。
小铅笔的家谱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弗里德里曼曾经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名叫“小铅笔的家谱”。一支小铅笔异想天开地开始讲它的故事: 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怎么造出来的。”
首先制造铅笔的木材来自一棵树,一棵长在北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笔直的雪松。工人们把它砍倒,运到站台的过程中需要锯、卡车、绳子……无数工具。这些工具的制造过程涉及许多人和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先采矿、炼钢,然后才能制造出锯子、斧子和发动机;先得有人种麻,然后经过各道工序的加工,才制造出了又粗又结实的绳索;伐木场里要有床铺和食堂……单单伐木工人喝的一杯咖啡里面,就不知包含有多少人的劳动。接着,木料被运进木材加工厂,在那里圆木被制成板条,然后板条被从加利福尼亚州运到威尔克斯巴勒,最后在那里做成这支讲故事的铅笔。但这还只是铅笔的外皮,铅笔的铅心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铅,而是从锡兰开采出来的石墨经过许多复杂的加工而成。
铅笔谈到自己头上的那一圈金属是黄铜时说:“请想想看所有那些开采锌矿和铜矿的人吧,想想看所有那些运用自己的技术把这些自然的产物做成闪亮铜片的人吧。”
那个被我们称做擦子的东西在铅笔制造业上叫“笔擦”。人们一般都以为那是橡皮做的。实际上橡皮只用于结合的目的,真正起擦除作用的物质实际上叫做“硫化油膏”,这东西看起来像橡皮,其实是用荷属东印度群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产的菜子油和硫氯化物化合反应制成的。
讲完所有这些之后,小铅笔最后问道:有哪个愿意出来反驳我上面说过的那句话:地球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怎样制造我吧?”
这个故事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专业化分工在人类生产和进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使人类可以创造出阿波罗登月、 神五升空这样的奇迹,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分工,一个人穷其一生,连一支小铅笔也不可能制造出来。
成千上万参与制造铅笔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需要铅笔而去干这一行。他们中间甚至有人从未见过铅笔,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铅笔就这样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在这个生产过程中的人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不同的语言,信奉不同的宗教,甚至也许彼此憎恶……但是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工作,最终生产出一支铅笔。这是如何发生的?亚当斯密在两百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在专业分工链条中的任何一个角色看起来毫不起眼,容易被人忘记,但正是他们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专业性工作才创造出如此完美的小铅笔。正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所言: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种植自己的粮食,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学……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已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专业化与职业化
人类越是进步,分工就越是精细,专业化程度也越高。随着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专业主义精神成为时代主流。专业化与职业化虽然已成人们嘴边的时髦口头禅,但就像其他风行一时的管理用语一样,人们习惯处于对新名词一知半解的程度。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表现形式才算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
专业化就是通过劳动分工,将类型相近的工作统一由具备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来完成的过程。普通的非专业性群体经过培训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从业者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那么专业性人才就完成了向职业化的转换。一大批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出现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职业化的“专才”首先必须是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并不等同于职业化,一个人如果仅仅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只能称之为专业化人才,而只有当他同时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并将该职业作为长期的追求时,才能称之为职业化“专才”。
一个组织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就需要一大批职业化的“专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1800多种职业,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社会化大分工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更多的专而精的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对专业钻得深钻得透,而非蜻蜓点水式的“万金油”。受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与职业化教育滞后的影响,一方面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又特别缺乏技术工人之类的专才。只有当一批批立志于所从事行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员工不断涌现时,一个组织的竞争战略才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的支撑。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树立自己岗位的专业品牌,每一个部门都能树立部门的专业品牌,就能缔造出一个组织的专业形象。
专业主义精神
专业主义精神,首先意味着超越世俗和功利的价值和信念。专业,对一个专业工作者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要求任何一个从业者有需要有一种为之献身的勇气和决心,这表现在对工作的极其热爱和投入,把工作视为天职。
专业主义精神是一种专注、敬业的精神。对于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人来说,专业精神就意味着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意味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在当今生存和竞争压力日趋加重的形势下,要怎样胜出?只有专业精神才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并不是天才,但通过专注于某一领域,完全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扫地也能扫出名堂,小庙里也能成就大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人才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进入一个好单位并不一定能保证一辈子的饭碗,但专业化素质却能帮你永远找到新的饭碗。什么样的组织最具“人性化”?一个组织能提供给你专业化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你在行业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就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也是“人性化”在市场经济中的新注解。
专业主义精神是一种不断追求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行政职务的空间是有限的,你的行政职务可能会被长期封在一个“涨停板”上;专业化的空间却是广阔的,你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持续性地创新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如财务专家、市场营销专家、产品开发专家。超越一般的专业水准,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优势。
专业主义精神更意味着团队整体能力的有效搭配和整合,一个团队的力量并非每一个个人的简单叠加。分工的细化使得行业之间的的差异越来越大,所谓隔行如隔山,人与人之间需要分享、相互依存,单个人无法包揽一切工作,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我国专业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雷锋说:“机器由许许多多的螺丝钉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巨大的工作能”。
一、证券新闻的功能和特点
证券新闻是对证券市场上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的报道,从内涵上看,与其他新闻品种相比,每时每刻都在变动和变化的证券市场,决定了传播信息是证券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功能③。这就要求证券新闻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的基本价值规律。
证券新闻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层面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相关政策法规解读;中观层面大盘行情指数涨跌变动,个股板块涨落;还包括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新闻,证券产品新闻及股民新闻等。因此,证券新闻还有连接宏观经济政策、中观市场和微观上市公司、股民的桥梁功能。
证券市场每天都要产生出大量的信息④,没有哪一类新闻能像证券新闻那样与受众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在证券市场上,准确的信息获取时机和速度,往往关乎投资者的财富增值还是减值。
上述功能决定了证券新闻采编更要符合新闻操作的基本规律和体现新闻价值要素。同时证券新闻更为特殊和专业,对市民报采编人员的财经、证券专业知识要求更高。此外,由于证券新闻关乎每一个股民的证券财富状况,对证券新闻的准确性、客观性、服务性等要求更高。
二、市民报证券新闻采编的优势和不足
随着中国股民群体的扩大,证券新闻成为占有率急剧扩大的新闻品种。大体上,证券新闻市场的媒体可以分为专业财经证券媒体和市民报两种类型。前者以《中国证券报》等全国性专业证券媒体,及新浪财经、和讯网等专业网络财经证券媒体为代表。
《中国证券报》等专业证券媒体,专注于证券领域,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和专业编辑记者,为读者提供权威证券政策变动、上市公司表现,市场运行和个股表现等信息,具有更深、更透、更准的报道特点。新浪财经等网络证券新闻报道,不仅包罗各地传统媒体的重要报道,而且其报道形式丰富,兼具网络媒体的及时性、海量信息、较强互动性和易检索的特点⑤。
与上述专业媒体相比,市民报证券新闻采编,存在着对宏观证券政策和发展趋势视野不够宽阔,专业的证券编辑记者缺乏,以及采编上力量和报道范围有限等不足。
但市民报以最广大的普通市民――股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读者对象,紧密联系本地证券市场和本地上市公司,传播手段和内容具有鲜明的市民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因此,以本地市民的证券信息需求为基础,以通俗化的语言和活泼的新闻采编形式来吸引读者,帮助读者了解证券市场和各类证券理财产品,做实用性的服务。这些正是市民报在证券新闻采编方面显著的优势。
三、采编理念:专业主义、市民主义、实用主义
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带动了证券新闻市场的扩大。虽然此前绝大部分市民报都有相应的证券新闻版或者财经新闻版面,但基本上以刊载证券市场行情或者转载全国性媒体的证券新闻报道为主,缺少专业证券采编人员,缺乏新闻原创,忽略证券新闻版面规划,采编理念相对保守和落后。
通过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三个采编理念。
(1)专业主义―真实、准确、客观
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今新闻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新闻操作理念。其涵义可以概括为⑥: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等。其核心的理念之一是客观新闻学⑦。
相对于其他新闻品种,市民报证券新闻的专业主义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⒈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国的证券新闻报道,信息的真实度不尽如人意,信息污染与信息误导现象较严重,有些证券新闻报道简单甚至充当一些造势者的传声筒,传播一些干扰股市的不实信息⑧。
真实性是证券新闻报道理念中最基本的部分。证券新闻较之其他新闻品种而言,更能直接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凡有关市场或公司基本面重大变化的消息均会引起投资者的敏感⑨。作为传播证券信息主渠道的新闻媒体,面对不同信息来源时,要坚守应有的理性和冷静,严格遵守中国证监会等监管当局的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涉及公司盈亏、股权变动这些足以直接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信息时,一定要认真核实信息的来源,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⒉准确。所谓准确就是市民报采编人员在操作证券新闻时,要考虑各种因素,找出复杂事件背后准确的原因。同时,证券新闻中充斥各种术语和大量数字,也要求采编人员力求准确,以免误导股民,造成损失。
证券市场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场所,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可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编人员在进行证券新闻操作时,要撇开复杂的现象,运用专业知识和新闻敏感找出事件背后的准确原因,服务于受众的证券投资活动。
同时,证券新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果采编人员缺乏良好的证券专业知识储备,采编过程中就难以把握题材,容易出错。经常使用的专业性强的术语和大量的数字,如不加以改造置换,传播效果肯定不佳。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准确领会证券新闻中的专业性问题,并想方设法将艰涩难读的专业性节点,置换转化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和景致。将专业性内容通俗化、生活化,可以降低阅读门槛,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方便读者理解⑩。
⒊客观。新闻专业主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新闻报道活动服务于全体人民,而非某一利益团体。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
中国股民中绝大多数是中小散户投资者,他们对证券市场了解不多,有的甚至一无所知,是在所谓的“赚钱”示范效应下匆匆入市。市民报证券新闻的读者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投资者。这些投资者迫切需要有人指点迷津,点股成“金”。市民报作为他们可以信赖的大众媒体,往往成为其证券操作的信息来源。市民报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要立足广大股民读者利益,一方面在报道证券新闻时坚守新闻客观性的底线,同时,要鉴别形形的咨询机构,以及素质参差不齐的 “股评家”、“分析师”,以免这些机构误导读者,甚至借市民报的平台干出违背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甚至为某些机构和庄家做“托”等行为。
坚持专业主义理念,要求采编人员一方面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守新闻采编基本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财经知识和证券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专家型”记者编辑。
(2)市民主义―让证券新闻“软”起来
市民报证券新闻操作必须坚持专业主义,但同时,必须考虑最广大的普通股民读者的特点和要求,使证券新闻“软”起来,贴近市民读者需求和口味,把可读性作为首要诉求。这就是市民主义操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