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7:28
序论:在您撰写师德法制活动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发现的问题解决策略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在特定环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反思,巩固、重建意义结构的过程。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授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的解决策略。
一、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教师不能对活动进行及时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引领者。在实际的活动中,由于整个课堂活动过程都是由学生在操作,学生对知识和评价基本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必定会带有主观意识,不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和难点,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师生共同进行反思性活动,可由于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有些时候教师不能进行及时的指导。导致下课铃声响起时活动内容还没有完成,造成了教师对学生没能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失去了点拨知识点、进行反思性实践的最佳时机。
2.课堂时间弹性大,课堂活动脱轨
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课堂气氛高涨的同时却也产生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某些课堂上学生欢快的歌舞和表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高涨的学习热情却导致课程内容偏离主题或课节严重超时。而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是“双师型”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如何去引导和提点,当学生活动高涨面临“脱轨”时,如何及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把他们导向正轨,严格掌握课堂的步骤。
3.教学任务扩大,教师跨科学习
从课前布置任务开始,教师可能就需要从文学、科技和艺术等不同专业去收集资料,这就使教师在备课时无形中为自己布置了多学科的作业。以前的教师只能教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但现今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要求教师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电脑操作,运用多媒体、信息平台等进行教学,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符合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地探索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4.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过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和开发性的内在要求。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空间,需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访谈等等走出课堂的活动,而作为教师不但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授课任务,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外出活动联系,组织相关参观考察等诸多事情,这样语文教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在活动中还要注意每名学生的安全,无形中为教师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
二、对所发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1.教师要制定指导方案
为了使教师准备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应该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制定实践活动指导方案。对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探索研究过程的主人,而达到要求的前提是学生们必须走在正确的探索道路上,否则可能会把“自主”变成“自由”,课堂出现研究方向迷失,学生转移兴趣,课堂活动脱轨,教师没时间指导……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指导方案,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应体现不同的行为重点,否则,当学生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时,教师会十分被动。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的指导方案应该以行为动作为主,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确定活动目标、把握活动层次、明确指导任务,并且要把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因素做全盘考虑,以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和锻炼。此外,教师的指导方案要建立在学生活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内容制定出配合学生活动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准确把握学生的活动计划,严格控制活动时间,把握时机进行有效指导,避免学生活动脱轨和指导不及时等现象的发生。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在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的同时,也要会准确的控制课堂,做到“收放自如”。
2.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是由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决定的。在学科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自己的专业,以前的教学中和少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工作交往,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围绕课题研究,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教师跨科进行学习,这里既需要掌握包括计算机知识、各种专业知识、数据统计等各方面的方法和知识,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合作与人际交往技巧、心理调整、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指导,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师来说,个人很难独立完成对该主题的完全把握和全面指导,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与其他教师相互联合、共同协作,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学校组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团队,多位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工作,共同完成对一个主题,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的工作。另外一种形式是以一个语文教师为主,根据活动需求主动寻求其他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帮助。此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开发性,活动过程中的管理与调控单凭一个语文教师很难把握,此时教师可以与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学生处的教师进行合作,这样在活动中就可以加强团结合作、组织纪律和安全责任,加强教师与家长,与社区、企业的合作,做到既能够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又能保证活动质量,同时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使综合实践活动达到开发空间的真正目。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152.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