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7:26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审美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审美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审美能力 美育渗透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经过初步的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审美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教学 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 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 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75-01

新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及语文教学目的时,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着重指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可见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除了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兼有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审美教育意识,自觉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采用新颖导语

课前导语,先声夺人,往往能唤起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备课时,从内容和形式上精心设计课前导语,缜密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每一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应心灵的震动;或唤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体会教材的思想观点,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设计的导语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故事、谜语、诗词入手,巧妙编排,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情感;二是侧重评论抒情,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课堂气氛,自然引入对新课的学习。如:教《枣核》一文时,我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当我以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背诵完毕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流淌字里行间的浓浓的亲情,绵绵乡思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古以来,凡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海外华人,每时每刻都在深爱着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因为祖国有古老的文明,辽阔的土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勤劳勇敢的人民,这些怎能不引起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她的思念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咀嚼一下《枣核》中蕴含的赤子深情吧!”这段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这样,带着对课文思想内涵的初步认识去学习,就会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四、丰富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愈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只好学生的心灵,有的则幽默诙谐,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 的享受,展开美的想象。

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开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初一学生对鲁迅不甚了解,就应该一字一顿地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主要著作。使学生的记忆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加深,所学的内容也不大容易忘记。

第3篇

【关键词】审美教学; 审美情趣;涵养;追求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Zhou Xia

【Abstract】In Chinese teaching, the teacher should make use of various carrier , the life realm applying various way art to be appreciated melting to enter Chinese teaching middle , Eli giving the ability to control self cultivating a student to consummate personality harmony is beautiful runs after.

【Key words】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teaching;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Ability to control self; Run after

古今中外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等都构成了一个个精致、丰富,有人生的悲和喜,有世界的幽默和滑稽,也有美丑交锋的多彩世界……这些都为语文教师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应利用各种载体,运用多种方式将艺术欣赏有机地融入于语文教学之中。

1. 挖掘作品中的音乐美、自然美、画面美,创造性地再现作品中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是很多的。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突出。通过自然美的挖掘,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的,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构成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诗歌具有意境美和音乐美双重特征,人们读诗歌的过程其实是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诗歌其本身的作用。例如李白的那首《床前明月光》,经过梅艳芳的演唱,那种游子思念故乡的深沉、惆怅的情怀表达地淋漓尽致,可谓声情并茂。再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清澈澄明的水上烟波万状,迷的空中雾霭千层。这些优美的意境也正是通过充满绵绵情意的演唱,让人感觉宛然在目。再加上本诗重章反复,用韵先响后暗,唱出来之后那种余音绕梁、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而本诗中所塑造的一位踯躅水畔、热烈急切地追求心上恋人的痴情男主人公的形象也表现了出来。

2. 挖掘作品中的情感美,激荡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艺术欣赏和形象思维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想象就是盲目的胡思乱想。“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学生)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就得不到精神满足,产生美感。

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是思想,也不是诗。”文学作品美就美在一个“情”字上,它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在讲李白《将进酒》时,就需要充分挖掘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诗中看似表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怀,但是在消极的背后是他对人生的慨叹,是他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痛苦。李白的一生看似潇洒,他曾有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但最终只能在诗酒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李白,理解李白的痛苦感情,才能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的思想并不是消极的,而是诗人本真思想俊洒飘逸的体现。

3. 挖掘作品中的人性美,融入写作的创造活动中去

教材中,有许多是关于同一内容、题材的文章,但各具风格,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用不同的审美意识,对这一题材进行挖掘,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些不同的审美角度,细细领悟、品味这些作品的美学意境、美学情趣,提高学生鉴赏美、感觉美的能力,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不同角度地分析同一事物,获得丰富的写作资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创造。

第4篇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美育因素,学生通过学习可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绚丽多姿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例如,阅读《中国石拱桥》,不但能欣赏到中国古代石拱桥雄伟壮观的魅力画面,而且在愉悦的体验中,引起对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伟大创造力的遐想,从而升起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读着《沁园春•雪》,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北国的壮丽雪景,激起对北国风光的向往和对革命前辈的敬仰。我们学习《丑小鸭》时,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历经磨难,才能成为令人羡慕的“白天鹅”。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学语文课本,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又是帮助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师益友。可是,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那么,再好的课文也是徒劳的,进入不了心灵,审美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觉得应首先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有了它学生才能自觉地借助文字去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

二、增加信息量,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美的鉴赏力是一种对美的鉴别、欣赏、评判的能力。在审美鉴赏中,如果学生的欣赏能力不够,知识素养不足,尽管有审美客体存在,也产生不了美感。因此,必须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感受文字中的激情、忧患、良知中,引发学生对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探讨和拷问,去叩响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魅力。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这告诉我们,教育还得为学生增加美的“补品”(信息量)—在课外阅读中享受美。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中国也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说法。为此,笔者除利用课文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外,还精心为学生挑选名家名作,作为课外审美的“补品”。

三、初步确定了由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螺旋式上升模式,渐次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首先教会学生“美读”。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美读”品尝生活之美、人生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并从字里行间汲取语言的养分,把实用性和审美性统一起来。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想象与联想无疑是重要的心理因素。重视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

四、借助电教手段,以图像配以音乐展现文章意境

第5篇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地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境以及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转贴于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了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审美能力 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经过初步的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审美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第7篇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

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通过范读激情、配乐激趣、情景动情、角色悟情等形式,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语言美。在课外,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相声,写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