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6:55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个体整改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86-0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活动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个人的信用信息息息相关。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信用教育是社会信用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据此,课题组选取苏北4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咨询有关专家反复论证问卷,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认真比对,分析出苏北高校大学生信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力求把高校层面打造信用苏北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研究设计
问卷设置:在对大学生信用教育问题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梳理、筛选、比较、分析以及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紧扣研究目的,课题组于2015年 9月制定了调查问卷初稿(含22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并在淮阴工学院某班级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放,经过信度和效度分析,修订与完善了问卷整体结构。
问卷结构:其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户籍、专业学科门类等方面。其二,测量被调查者对信用认知问题的基本评判,如对信用报告、征信认知、信用评价、信用档案、失信惩戒的理解。其三,测量被调查者对个体失信行为产生诱因的看法,如高校信用教育效果、大学生信用评价与评估体系、大学生失信行为等问题产生的诱因分析。其四,关于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教育策略选择,如档案管理、信用教育、征信课程等。
调查对象:课题组对苏北地区的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4所高校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一)调查对象的性别与生源类型
从461份有效问卷反映信息来看:男生占 58.7%,女生占 41.3%;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男女性别比例接近 1.4∶1,与整体男女生性别比例基本一致。从生源类型来看,农村生源比例远高于城镇生源学生。其中,农村生源为 313 人,占调查总数的 67.9%;城镇生源为148人,占 32.1%。
(二)调查对象的年级与学科
调查对象以二年级和三年级为主。相对来讲,他们经过大学初期的适应以后,对社会和学校能够有比较成熟和较为稳定的认识,进而对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能够做出理性回答,这点对保证调查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以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较多,多是苏北高校传统优势学科与专业学生。其中,理科专业67人,占 14.3%;文科专业 106人,占23.23%;农科专业 40 人,仅占 8.57%;工科专业 248人,占 53.9%。因此,他们反映的问题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问卷调查中所产生的数据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信用现状调查的分析
(一)大学生信用认知与信用行为
调查显示:近五成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大学生整体信用认知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关于信用报告的认知情况,竟有30.74%的大学生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里
的逾期记录会影响未来的金融生活,知道信用报告中逾期记录保存几年的大学生只有12.3%,进而可知,逾八成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
关于信用整体情况,在收回的461份有效问卷中,当问及“高校大学生学业信用、生活信用的失信行为多不多”问题时,选择非常多和比较多的占到45.57%;选择一般的占47.86%;选择很少和几乎没有的仅占6.57%。可见,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信用方面的失信行为比较多,这些失范行为必须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的注意。这表明,社会和高校在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信用评价标准
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信用状况最终评价主体是谁”时,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5.61%,选择家庭评价的占13.58%,选择征信机构评价的占31.45%,选择高校行政部门评价的占39.36%。这表明,在学生看来,能最终评价学生信用状况的主体有两种:一是学校,二是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但无论哪种主体,其信用评价的公信力都遭到了人们的质疑。根据国外信用u级市场的经验,由作为第三方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出具信用报告能代表大家的选择。但这一经验在我国是行不通的。由于我国高校信用服务机构经营较散,规模较小,行业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之,第三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获得的学生信息不全面、不系统,因此,难于保证向社会出具质量较高的信用报告。这表明,在高校信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健全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三)高校信用档案管理
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的哪些信用档案可公开”时,多数学生倾向于身份识别信息和公共事业信息公开,而对于自身比较敏感的个人贷款交易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不愿公开。这表明,大学生群体有很强的隐私保护感,他们认为只有本人才可以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如若有不守信行为记录,就不会主动向用人单位出示档案,那么,用人单位也就无法较为全面地获取学生的信用情况。
(四)大学生信用教育
当问及“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申请的助学贷款是否应按时偿还”时,选择无条件按时偿还的占67.38%;选择没找到工作不需偿还的占11.72%;选择离开学校就可不偿还的占3.54%;选择不清楚的占到17.36%。可见,大学生总体信用行为较好,但信用教育还需加强。
数据显示,有48.98%的学生选择了本校组织诚信人文讲座;有43.91%的学生选择本校组织了社团宣传;有32.99%的学生选择本校开设了诚信课堂;有35.4%的学生选择本校组织了诚信大型活动;有27.59%选择了本校开展的其他与诚信和信用相关的活动。这显示,高校诚信宣传教育已经开展,但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信用教育长效机制。
(五)高校信用制度安排
当被问及“学校有关学生诚信奖惩方面制度安排的执行效果”时,分析数据显示:选择执行效果显著的占13.87%;选择执行效果一般的占44.29%;选择没有执行的占9.05%;选择不了解的占32.79%。这表明,高校的信用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信用失范问题的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用教育
大学生信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2]。为此,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高校应围绕三个方面工作展开:首先实施信用引导工程,培养大学生的信用意识。高校要将信用教育引导工程贯穿于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等重要关口。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基础。其次,实施信用学风建设活动,培育学生的信用契约精神。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倡导诚信考试、学术诚信,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实施信用助学工程,锻造学生的信用品质。要紧密结合高校助学贷款和困难资助政策,引导学生还款守信,信誉做人的观念,时刻珍惜信誉这笔无形的资产。
(二)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
第一,夯实高校信用规章制度。完整的高校信用规章制度应涵盖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行为评价、信用监督以及信用奖惩等内容。高校信用管理人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遵守校纪校规、生活契约行为等进行归纳,在总结分析、对照考核量化标准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评估等级。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信用情况给予信用评级或信用指数,以此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及考察对象等工作的重要评价之一,从而在制度和校规层面上,对学生信用行为形成有效的刚性约束。第二,完善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编制一张严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网,能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完整的大学生信用管理制度是“集信用评级、信用奖惩、申诉救济以及信用报告为一体的制度范式[3]”。第三,建立信用监管管理机构。积极拓展信用监管的渠道,如建立信用公示制度、举报制度等,定期公布学生履行信用的相关情况,使每个学生既是信用的监督者,也是信用的被监督者。同时,设立对失信学生的举报制度,本着绝不冤枉一个学生的原则,对被举报的学生情况认真核查,核查无误后对违反信用行为学生予以通报、查处、提交给学生所在院系督促有效整改,真正做到学生失信有人查、有人管。第四,加快高校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加强和完善大学生信用档案,不仅在制度上使大学生信用行为有章可循,而且在机制上对其失信行为实行强制约束。要规范设置大学生信用档案账户,科学整理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并将部分信息转换为量化指标,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特别是美国在学生信用信息等级评定上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信用评级结构及指标。第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信用隐私保护。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校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大学生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不容忽视的。不论是学校行政部门,还是第三方征信机构都不得随意采集个人的信息,其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等工作,不得侵扰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三)完善高校信用教育体系
首先,夯实信用教育基础。高校要积极探索加强信用教育的理念、机制、手段与方法,要善于把信用教育纳入到学校“两课”教学、学生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日常管理制度之中,不断增强信用教育的针对性,努力使信用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创新信用教育模式。在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苏北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类信用主题课外活动,如信用讲座、信用主题演讲等,把学校的人文教育和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信用意识,树立正确的信用价值观。最后,开设信用或征信相关课程。苏北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适当增加信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将信用课程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学分制,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信用课程教育,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
(四)加强高校信用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信用管理队伍建设,为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面对多部门管理学生信用信息的现状,单靠一个部门很难把信息的录入、分析、审核等工作顺利完成,为此,加强专门队伍建设必须要提上高校管理的日程上来,建立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实行“分权控制、动态管理、持续维护、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严格责任制,由一名校领导专门负责,统筹协调教务、招生、就业等部门,定期整合系统信息,并在信息收集、日常管理、评价等级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基础,以辅导员队伍为骨干,保障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此外,鉴于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要定期对大学生信用管理人员进行责任意识、业务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专门培训。
(五)营造浓厚的高校信用文化氛围
首先,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全力参c信用文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用课堂知识教育、信用能力培养,倡导信用的品德追求。围绕信用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借助“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把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养成学生的信用观念,形成良好的信用行为规范。其次,理论先导,找好切入点,开展全员、全覆盖的信用文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信用文化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并将新理论成果作为学校信用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最后,推动校企间深度融合,共同开展信用文化建设。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信用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狠抓信用文化建设,对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苏北高校要将“校园信用文化渗透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实施全方位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的行为习惯、专业素养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信用文化的要求”[4]。同样,学校的信用文化建设也需要走出来,向优秀的企业文化学习,与优秀企业的信用建设深度融合,取长补短,良性互动,为共同打造有信用的社会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信用经济的起步以及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建立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是构建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较晚,所涉及的诸多环节还不完善,征信立法、征信评估及评价方法落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高校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有赖于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健全。
参考文献:
[1]王雪岩.社会信用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 [J].征信,2015,(11).
[2]王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教育[J]. 教育文汇,2015,(4).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就业质量评价
1.大学生就业质量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到就业质量一词,它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1]。刘素华认为,就业质量是综合反映劳动者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报酬及收入状况的概念,马庆发认为,就业质量是从业者工资水平、劳动保障、发展潜力及社会地位的全面体现[2]。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参加工作所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工作性质、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它是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具体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从宏观的角度看,就业质量指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从微观的角度看,就业质量指大学生个体的就业情况。2.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就业质量评价是对就业质量优劣做出客观的评判,以期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就业状态。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旨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做出衡量,并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借鉴。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意义
设立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举,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院校已成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政策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少数民族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因此,当前做好民族院校就业工作,提高民族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意义重大。首先,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大学生的工作、心理和价值观,并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形成潜在影响;其次,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民族学校办学水平及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最后,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对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展民族院校就业质量评价是促进就业、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将就业率、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就业相关因素建立关联,综合反映就业的绩效全貌。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各指标要全面反映就业质量的特征,要求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要具有合理逻辑关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系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就业状况。2.动态性原则。就业质量受社会、教育及院校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出动态调整,以便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客观性。3.可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的建立应措辞恰当、内涵准确、外延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就业质量评价实践之中。4.导向性原则。任何评价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出发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宗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应成为人才培养的依据和指南。5.针对性原则。从民族院校实际出发,针对民族院校特点及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建立能体现民族院校特色的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步骤
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参考我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经验及存在问题,建立了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经过了四个步骤。第一,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就业质量的内涵,收集就业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标,结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及指标。第二,通过调研、访谈,了解师生对初步建立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并与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进行商讨,对初定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2个维度、8项指标),并描述指标内涵。第三,通过专家咨询环节,就已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完善,调整指标项目,使之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且可操作性强。第四,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第五,为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在正式运用推广之前,应在小范围内进行预试检验,选择2-3个系部的毕业生,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做出评价,观察总结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及反馈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完善。通过上述几个详细的步骤建立起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能够对评价对象做出有效、准确的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与内容
本文所构建的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2个维度、8项指标,各指标项目及权重,见表1。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实施
(一)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
就业质量评价一般需要如下环节和流程。1.评价准备阶段。明确评价任务和对象后,要成立评价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及分工,制定评价计划与方案。2.评价实施阶段。运用本研究制定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评价,重点考察薪酬福利、社会保障、工作满意度等权重较高的指标项目。3.评价总结阶段。对每位被评价对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判,确定评价等级;整理评价过程形成的材料并归档处理。4.评价反馈阶段。向被评价对象通报评价结果,反馈评价意见;提出整改及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措施。
(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既可用它对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实现对大学生毕业群体进行就业质量的评价。就业质量评价的总分为100分,评价所得分数的高低即代表就业质量的优劣。个体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公式:就业质量(g)=每个指标项目得分(C、D、E、F……)*该项指标权重;g=C*15+D*25+E*20+F*10+G*15+H*15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z)公式:就业质量(z)=就业率*0.3+[(个体1就业质量q1+个体2就业质量q2+个体3就业质量q3+个体n就业质量qn)/n]*0.7z=A*0.3+0.7/n∑ni=1gi
其中gi=[g1,g2,g3,……gn]
四、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建议
(一)加强就业质量评价宣传工作
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不仅仅是对就业状况的衡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民族院校综合实力的发展。目前,高校及系部领导对就业质量评价的认识尚存在差距,没有认识到开展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对评价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今后,加强就业质量评价宣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开展评价工作前的预热,能够有效促进就业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更新就业质量评价理念
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理念应有所创新,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上,评价的重心转移到发展性评价上来,不能限于为了评价而评价,要将评价变为自我照镜子,逐步树立以评价促发展、发展是根本的思想。
(三)创新就业质量评价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分析趋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06-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业问题。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不同。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良或不及格,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自信心下降,有的学生得了考试恐慌症,每次考试都要生病或不敢考试。特别是有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都感到当前大学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2.自我意识问题。一些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这样导致对孩子的压力过大,心理失去平衡,严重的将导致轻生;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过于严励,不给他们留有私人空间,导致他们入学后在宽松的生活环境中缺少管束,对大学生活缺少规划;一些家长从小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缺乏在大学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大学新生,入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需要独立、自理的生活环境,个人生活一塌糊涂。
3.不良的意志、品质问题。有的学生个人意志不够坚定,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磨练,在挫折和意外变故面前往往成为失败者。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学生家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同是攻读大学,有的同学家庭富裕,与同学交往出手大方,而有的同学为了教育费,家庭负债累累。这种比较使贫困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4.人际交往问题。学生上大学后,交往的范围较以前有所扩大,具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是,由于个人生理条件和个性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困难。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大学生个体形态和相貌上的差异非常巨大,有的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过高、过矮、过胖、过瘦等外在形态,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了与人交往;有的学生性格急燥、过分争强好胜,自我评价超过自身的实力,在与人交往中也带上了性格的因素,从而引起他人反感,导致交往失败,心理失衡,失败又会产生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造成心理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性
1.数字式行为心理。大学生大多处于18~24岁的年龄阶段,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入探究精神。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一是影响学习,荒废学业;二是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三是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衰退,甚至造成心理、行为变异,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2.虚拟行为心理。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在网络环境中往往撇开了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和角争定位,把一些在现实环境中被控制的行为无所顾忌地表现出来。如低俗的语言、情绪化的甚至是错误的煸动言论、侵犯行为等等。这些心理和由此产生的偏离行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危害到大学生健康成长。
3.强烈的自主心理。我国当代大学生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具有较强的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平等、竞争和创新意识逐渐凸显。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自主性是大大地强化了,并对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在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的同时,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有所滋生、蔓延、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违反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
三、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高校大学生个体脆弱性与群体复杂性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成熟。物质生活上相对宽裕,精神生活相对欠缺,缺乏生存磨难,缺乏集体合作环境,更缺乏独立处理能力的锻炼,养成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等不良习性。这种不良习性则成为诱发独生子女心理疾病的病灶,导致他们产生性格孤僻、承受能力差、交际恐惧、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和暴力倾向及行为。
另外一个现实就是,我国大学生连续扩招造成学生群体成分复杂,各类生源学生汇聚一堂,不同生源的基本素质,个性特征、求学目标各有差异;大学生群体融入社会的程度加深,社会上种种不良观念和行为因大学生成分多元化而进入校园,导致学生群体内部交往中增加了很多潜在的冲突,这些都考验着稚气、单纯、充满好奇心的莘莘学子。
2.虚拟社会――网络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大学生上网的数量每年成几何数量增长。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这种“虚拟社会”交际方式迎合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满足的交际需要。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找倾述对象、聊天、交友、恋爱、痴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浏览非法、黄色网站以打发时光。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3.社会现实不良因素的影响。
(1)理想信念淡化。经济成分和经济效益多样化。使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注重经济,忽视政治;注重家庭,忽视组织;注重实惠,忽视崇高;注重索取,忽视奉献。
(2)传统美德淡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使一部分人的生活追求发生变化。这些人视勤俭节约为“小气”;视诚实劳动为“老坎”;视尊老爱幼为“发傻”;视助人为乐为“过时”。他们的义利观、节俭观、婚恋观、家庭观、孝道观等发生严重的扭曲。
(3)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加大;国外企业进驻中国,引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中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和差异更加明显,优势社会阶层的等级意识有所抬头。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化与心理咨询工作滞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机制、方式明显滞后,跟不上学生思想实际,没有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和教师本身就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重智育轻德育,实用主义意识较强,人文思想、人本意识较弱。使一部分大学生信念淡化、虚无主义、实用哲学抬头,这为大学生心理疾病滋生提供了温床。
四、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须清楚地看到,青年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没有清醒地认识,思想上存在模糊之处,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意识,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也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素质、人格培养;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崇尚自我、鼠目寸光,对心理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德育工作者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学生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干部队伍,及时解决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不能只关心学生学得如何,还要关心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在各种社会压力增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如果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就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已开设了临床心理学辅修专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中日益普及。同时,每学期要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在学生综合测评方面,要充分体现以德育和综合素质为首。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如在活动中体现的团队意识,可以防止学生犯个人主义的错误,注重集体荣誉,克服学生过分注重自我的狭隘思想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
4.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学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对大一新生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并提出进一步整改措施;对二、三年级学生积极关心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四学生则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5.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这种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或书信等方式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我们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心,配备更多经验丰富、严谨认真、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脑、电话等。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骨干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6.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系统,通过搜集招聘信息,努力提高就业率,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就业机会。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有侧重,低年级重点可进行就业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方法上,可以通过就业专题报告的方式。高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的培训,还可以组织有关就业的报告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签约率。
7.从学生个人角度看。大学生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精力用到提高文化素质上来,以较高的学识和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学习,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立、自理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大学生要加强个人心理控制能力的培养,提高对改革开放和新生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承受各种风险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自我学习和调节,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增强应对挫折和不幸的承受力。
8.从社会角度看。各级政府要承担责任,创造就业机会,为大学生今后出路多想办法,保持社会稳定,一是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二是促使各级企业调整用人的要求,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社会要提供舆论氛围。全社会都应关心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新闻媒体要关心大学生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爱护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引导。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做好思想工作。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模式,这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单纯的经验型走向科学型,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快地在现有基础上推广开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处事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重视二者联系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二者的区别,这样才能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的建设,首先,学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任组长,小组负责对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在学生工作部的指导下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具体负责接待来访学生的咨询。
六、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和今后几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魏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2.姜雪琴,胡晓芳.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3.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周小月.黑龙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亮点[M].黑龙江日报,2005.4.10
5.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学业困难 原因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84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to Help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YU Lianguo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general stroke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enrollment so that many college students did not complete the normal school,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ollege has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academic assistanc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academic difficulties; cause analysis; career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1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校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之前必然要经历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系统化、集中式教育,明确个体特征,校正自身的职业理念和就业规划,进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及就业,全面提升大学生将来求职就业、职业发展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一旦开始接触职业生涯规划,就意味着大学生开始步入社会,要正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给自己信心与动力去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时刻准备投身职业化行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知识角度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从而根据个人特点做出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化角色定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业的未完成部分充满信心,时刻保持对未来理想职业的憧憬与向往,看清了本专业的市场潜力与职业竞争力,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目标制定奠定基础。大学生可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督促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能够真正塑造自己的理想型人格,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榜样和标杆。
2 大学生的学业困难缘由解读
2.1 角色与环境的改变
大一新生自开学起就努力适应大学新环境,必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能很好适应,很容易出现学业问题。众所周知,现今中国的x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属于填鸭式应试教育,高中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已经依赖于这种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学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
2.2 缺乏大学阶段的目标与规划
高中阶段,考上大学成了大部分高中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很少或者基本没有科学确立自己大学阶段目标和规划,从而懈怠学业,大学阶段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大学阶段如果没有规划、没有为理想做出应有的准备,那么将难以在高等教育阶段取得实质上的提高。
2.3 专业错位与钻研不够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由于对专业不甚了解,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会盲从社会舆论,没有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从而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业困难。还有部分同学对本专业的钻研努力不够,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发现本专业的学习比较困难,进而畏苦怕难,导致学业问题。
2.4 众多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1)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中,很多家长认为通过物质奖励就能够换得学生对学业的重视。殊不知,这样的方式恰恰易对学生的学业观念造成扭曲。家长不能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予以引导,容易造成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厌学行为,进而出现学业问题。
(2)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生活受挫的学生,得不到家庭的关怀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业;校园内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生,为满足生计需求,解决学杂费用问题,常常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赶做兼职,进而影响学业。
2.5 社会影响分析
(1)现今社会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误导大学生的认知,进而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2)手机、网络游戏、暴力等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交等领域,导致出现旷课、厌学、考试作弊等现象。
(3) “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以及规模扩张导致生源质量下降。随着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的侵染影响,一些学生常对高校学业的完成存在侥幸心理,态度极其恶劣不端正,影响高校学术氛围的营造与校规校纪的建设。
3 对学业困难学生帮扶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承担着更多培育社会可用之才的重任。在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表明,职业生涯规划不局限于指导学生完善自我、人生规划以及就业和生涯发展,事实上对在校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指导效果也很显著。本文将以下述七途径来推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业困难学生提升实践。
(1)就大学生学业阶段特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开展校级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发展教育以及专业导论专题报告会、学术沙龙、座谈会、案例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帮助新生认清社会的竞争形势、了解高校学业的必要性、透析自我个性,从而有效划定职业考察范围,找准学习方向和目标,以自信、自主、自强的方式在高校中生活学习,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大学生的学业变化,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和专业素质等。
(2)学业预警贯穿整个学业,进而改进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大学生需要在高校完成既定学分,必然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参与选课、考勤、期中测试、期末考试、修课学分、学籍更改、毕业资格审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应该建立预警机制,确保“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的原则落实,始终保持校、师、生、亲等不同角色的联系。对于在受控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或开展针对教育。通过学业预警改进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3)构建“成长导师”、朋辈辅导帮扶团队。通过邀请社会精英等组建“大学生人生成长导师队伍”,等帮助大学生解惑答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邀请优秀的学生骨干、优秀学生党员等与学业困难的同学组成“一对一”、“结对子”朋辈辅导帮扶团队,进而帮助学业困难同学转变学习态度、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4) 建立家校联合双协同机制,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功效。高校有针对各院系专业设置的辅导员、班主任岗位,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制度与纪律建设,这些岗位人员应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建立家校联合双协同机制,每学期寄附有学生成绩单的家长信,对学业困难同学进一步做好家校联合教育工作,进而有力保障大学生成长。
(5)构建智能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情况,综合评价体系转向学生过程化学习考核,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当中都有展现的一面,从而提高学业帮扶的成功率,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6)校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营造美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身心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注重引导学业困难的同学从中得到表现机会以施展才华,进而可以引导学业困难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清现实、认识自我、系统分析、综合评价、适度调节、合理改善,促成个人素质的良性发展,巩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7)多方面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提供贫困奖助学金、增设勤工助学岗位等,多方面考虑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同时在学业上进行指导从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顺利就业。
4 小结
现在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和其他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也要求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适应时代的使命,关键在于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深入、科学的了解进而提高和完善自我,并根据大学生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成为一名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秀明. 朋辈辅导在高校学业预警中的意义及实践方法[J].大学教育,2014(3).
关键词:生物工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与职业院校相比,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明显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较为突出[6]。从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反馈意见来看,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高校、学生和企业对校外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部分高校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提高。(2)校企合作基础不牢,主要是因为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有着不同的本质属性,企业不是培训机构,第一要务是赢利而不是教学[7]。(3)缺乏系统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的操作和管理尚未形成规范和制度,主要表现在评价随意性大,人为因素过多,定量分析不足,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的矛盾[8]。由此可见,除了加强社会各方对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视之外,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我们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监控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及时把握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检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优劣及现存问题,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实施,形成集质量部署、监控、反馈、整改为一体的闭合循环体系[9]。
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通过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升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对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针对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设定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构框架由监控目标、决策保障、监控过程、质量评价和反馈整改五大板块构成。1.确立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主要是对实践教学中与企业关系密切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由校方实践教学的相关部门(校学术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协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其阶段性目标要具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总体目标的实现。2.合作决策机制与基础保障。成立由校企相关人员共同承担的校企实践教学质量工作小组,建立双方的互聘与交流制度。建设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求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制定相关的制度,有效保障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和使用效能。3.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及全方位监控。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明确各项实践教学质量目标和要求,严格监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分为三大块:监控主体、监控点以及监控内容。监控主体包括校企教学质量工作小组、实践教学相关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个体。监控过程包括事先、事中和事后监控。监控内容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大纲、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以及实践教学实施效果。4.构建多元化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校内专家、实习单位和社会。从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单位及具体安排的实践教学项目等情况综合考虑,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保证质量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并有利于收集符合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5.建立质量反馈与整改系统。通过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意见的分析,进一步核查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三方质量诊断小组,分别由校企质量监控小组、用人单位和学生共同参与,并及时反馈诊断结果。学院和教研室根据反馈结果调整管理策略和实践教学方案,为以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提供保障。
三、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1.建立了合作决策机制与基础保障体系。智力和人力资源是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高校教师的智力资源和毕业生的人力资源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高校需要依托企业建立实践和技术合作基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奠定基础,因此校企“双赢”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近年来,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重点联系了区内生物制药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知名公司或研究所,先后与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万禾农产品有限公司和桂林三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或联合实验室。2.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由于校外实习涉及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面,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的信息采集也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1)为学生设计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周总结》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收获与心得和存在的不足等,《满意度调查表(学生用)》包括实习单位、校外指导教师、满意度和主观评价等。(2)为实习单位设计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质量评价表(校外导师)》包括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纪律性、工作能力和责任感等评价。(3)为校内导师设计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质量评价表(校内导师)》包括对实习单位、实习效果和实习报告等评价。通过质量评价和反馈整改环节的实施,使我们对于实习基地质量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根据学生和校内导师对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建立了校外实习单位的评价体系。对于总体评价低的单位减少学生实习的人数或撤销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总体评价高的单位增加学生实习的人数。根据校外导师的反馈信息,使我们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基础水平和适应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3.持续改进。在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持续改进的环节,比如决策保障环节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作为校方实践教学的相关部门需要协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10];信息采集需要更加及时和全面,可以采用微信或QQ群等方式在线监测实践效果;针对三方设计的质量评价表需要完善,提高其调查的针对性,同时提高受调查人员的重视程度。
四、实施效果
经过近两年校外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教师“双师”素质,从而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校外实践教学涉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双创教育等环节,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锻炼及提升。近年来,学院充分借助学科建设中的有效资源,搭建各类平台,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6和2017年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分别有30%和50%与校外合作企事业单位相关,2017年立项的大创项目中有90%来自于校外合作单位,此外很多校企合作的项目也融入大学生“互联网+”和“化工设计大赛”的创新创业比赛中[11]。通过本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从根本上提高了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亲身经历和具体操作,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2]。为了提升教师的指导实践教学能力,我们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将校内导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将校外导师请进课堂。自2016年先后有三位教师在企业挂职,负责企业质检中心实验室的组建、相关质量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科普培训等工作。通过挂职锻炼,既服务了企业,又提升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从企业中聘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工作责任心和一定的指导实习经历,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的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来校为学生作报告,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就业前景和企业文化等有了直观的认识。
【关键词】地方院校;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
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更是学习、社交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文明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能够及时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强化制度建设,丰富教育载体,使得责任更加明确,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加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涉及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和专科。其中本科为第二批次,即我们正常所说的二本;专科主要为一批次,即为一专。高考文化分数一般低于知名、老牌本科院校一定分数,但差距不是很大。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下,相当一部分进入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导致心理、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容易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生公寓度过,他们在公寓学习、生活,同时部分学生也参与公寓的各项学生工作。公寓里的思想交流、感情碰撞,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上进的公寓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义感、合作和竞争意识,以及责任感。因此,利用好学生公寓这一特殊育人阵地,对大学生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的作用。
二、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内涵及现状
(一)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内涵
流程化管理是指:公寓的相关管理人员按照制度的要求和执行细则,完成工作所涉及的寝室内务、用电安全检查、秩序维护、学生公寓文化宣传等职责要求,及时消除不安全、不文明的安全隐患。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是按照检查-反馈信息-核对-整改-评比五个过程,形成学生公寓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现状
大多数新建地方高校所在地不像知名、老牌大学那样处在中心城市,几乎都在“非中心城市”,甚至有些偏僻。一方面,在社会和家长的该期望值下,进入地方院校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和失落感,导致心理、意志、行为的变化,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但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当前大学生追求行为个性化,集体的概念和功能逐渐淡化,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效果已经明显弱化。据调查显示:60%的学生违纪出现在学生公寓,或者由学生公寓引起。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采用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学院、保卫处、后勤服务部门联合管理。学生工作处负责公寓制度的制定;各二级学院负责执行;保卫处、后勤服务部门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而这样的联合管理制度,恰恰忽视了监督机制,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没有能发挥作用。
三、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框架和内容
(一)“三级三员”管理模式推进学生公寓管理流程化
根据地方高校的学生公寓特点,建立由学生处、各二级学院和其他职能部门指导的三级纵向管理组织,由各学院辅导员、公寓管理员、学生党员和团员等三员横向管理组织,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秩序情况,有序的开展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活动。各学院辅导员配备到各栋学生公寓,并分楼层负责管理,实行包干责任制,组织好学生干部、党员和团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公寓管理员主要负责公寓的生活秩序、内务卫生、用电安全、隐患排查的日常工作,掌握消防安全技能,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按照工作流程做好其他工作;学生党员和团员主要协助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开展工作,负责同学心理健康的日常疏导和反馈,在同学和老师之间建立起意见反馈通道,模范带领大家开展积极、健康、有益的寝室文化活动。
(二)“六流程五制度”规范提升健全公寓育人管理流程化
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学生公寓工作流程。六流程即:学生公寓检查评定-学生携带行李出公寓-学生早出晚归公寓-信息收集反馈-外来人员进入公寓-学生离校等工作流程。这样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对学生公寓管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公寓要实现育人功能,使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五制度:辅导员检查制度、学生党员团员信息反馈制度、学期评选“星级寝室”制度、寝室检查制度与奖助学金挂钩制度、学生公寓值班制度。辅导员检查制度,就是要求辅导员每周检查一次学生公寓的卫生、生活秩序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学生党员团员信息反馈制度,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团员同学及时了解同学们在公寓里的真实情况,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收集其他相关信息,为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提供信息支持;学期评选“星级寝室”制度,每学期按照学校和学生处关于开展寝室文化节的要求开展好星级寝室评选活动,并将星级寝室的评选纳入个人的综合量化考核;寝室检查制度与评优评先、奖学金挂钩制度,就是指在学年度内寝室内务卫生检查3次不达标、晚归3次或者有违规使用电器、夜不归宿一次记录的学生,取消个人评优评先资格和奖学金的评选资格。学生公寓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辅导员驻守学生公寓,接受学生的咨询、诉求和处理突发事件,做到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各部门。
四、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实施途径和举措
(一)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进公寓
公寓是学生的生活场所,也是学生人身安全、用电安全、用水安全、财产安全问题的集中发生地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多摆事实,多分析案例,多正面疏导。首先从新生入学开始,多层次、多渠道、反复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可邀请公安、消防专家来校讲学,也可以定期开展火灾逃生演习。
(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进公寓
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业余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心态较放松,很多问题都能在学生寝室中展现出真实的一面。依据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在学生公寓配置一名学生公寓心理健康联络员,建立学生公寓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学生公寓的心理健康数据收集工作,为学校的整体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三)开展文化活动进公寓
公寓内由于学生个体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公寓管理中,要始终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育人、凝聚、导向等重要功能。因此,公寓文化活动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要提倡楼与楼之间、楼层与楼层之间、寝室与寝室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做好党团组织活动向学生公寓的延伸工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开展美化活动进公寓
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节”和“星级寝室”的评定,树立学生“寝室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意识,让同学走进公寓就有回家的感觉和氛围,在增进寝室同学间的感情同时,在公寓楼为所有同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开展特色活动进公寓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各二级学院为范围开展主题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三笔一画大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开展有益的团队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等,通过这样形式的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肖平.地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 刘明生,张路安.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9(12).
[3] 闫立学,王彤.优化高校学生公寓环境的思考和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11).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阶段性教育
大学生的成长不同于其他团体成员。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学习直至就业,整个过程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学生本人,均需在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前提下,制定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在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征是:对知识和成功非常渴求、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须形成一定的教育机制、管理措施和专业队伍,结合课程设置和学生发展实际,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能力、性格和兴趣进行辅导和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且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①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普遍表现出以下特点:
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全面。大学生没有了中学升学的压力,紧张与繁忙之后是对自身的放松,生涯规划更无从谈起。很多大学生知道有就业指导中心,但仅知道这个部门负责统计毕业生信息、搜集并张贴用人单位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等。一旦被问及如果自己在就业方面遇到难题,会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吗?回答往往不令人满意。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遇到就业难题首先选择咨询家长,其次是亲朋好友,再次是老师,最后才是向就业指导中心求助。这说明,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的心目中只是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机构,而没有起到给学生很好的引导和提供帮助的作用。
就业指导中心师资队伍不完善。据笔者了解,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有10多位,分别负责对外联络部、职业发展部、就业管理部、网络信息部、办公室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而且各部室的工作还进行了细分。而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更好。比如哈佛大学共有12个学院,各个学院都设立了自己的职业指导中心;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很多人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士学位;职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与毕业生学生比,数量多、工作队伍力量强大。另如,肯尼迪政府学院每年大约有500名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就有8名。②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对于如何开设生涯规划课,如何针对全校学生的普遍特点及个性特征整合资源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工作等,还不够重视。高校需要在提高学生认知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及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对生源及就业市场调查、总结和宣讲的力度还不够。如何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来指导和支撑招生、就业工作,指导生涯规划课怎样开设,怎样引导每位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公司信息等,还有待高校做进一步的思考。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学生档案,档案除包括反映学生基本情况的客观资料外,还应以动态、发展的方式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思想品德、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等内容进行全面跟踪分析与了解。加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个体咨询,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③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
最初的职业指导是帕森斯(Parsons)于1908年在波士顿为就业困难的社会青年提供的帮助。哈佛大学的职业指导培训则开始于1911年。④国外的职业指导从此初见端倪,在大学或社会团体中被广泛用来规划个人的人生发展。众多理论研究成果与成功实例向我们说明,人生需要规划才能获得更大成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帮助刚入学的青少年确定未来成才目标,解决青少年学生在理想、信念和自我实现中的困惑,如自我迷失、对未来不确定、对生存缺乏安全感等,使学生能放眼未来并立足当前,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⑤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用人单位选人的第一标准,其次是知识和能力。开设生涯规划课,督促学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对学习生活进行安排,分阶段地发展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教导学生做人和做事,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标准,除去功利、虚荣和浮华的外衣,得到学术上、思想上和心灵上的真正宁静。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择业、就业相结合。职业生涯目标确立后,有利于教师制定生涯规划课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去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特别是与用人单位的实习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更清楚地定位自己,仔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择业时就不显得盲目,能尽快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合理设置课程,将生涯规划课纳入教学计划。首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要明确,学校的整改措施要到位、准确,学生才能自觉地用以指导自身的职业发展。其次,可以将生涯规划课设为必修课或限选课,丰富上课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师安排方面,由校领导或博士生、主管各二级学院的领导或者毕业生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内容方面,除了介绍就业形势,还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引导。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按大学生感兴趣程度高低排列的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依次为:求职技巧;面试辅导;职业前景及行业资讯讲座;专家一对一咨询;职业测评;网络职业生涯规划辅导。⑥在上课形式方面,可以采用团队报告、印刷辅导书、职业生涯专家讲座、企业观摩等。最后,可以将服饰礼仪、人文素质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等分章节编排在生涯规划课中,既整合了资源,又能给学生全面引导。
壮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整合各种资源,优化队伍。高校应对就业指导机构加派足够人力物力,明确方向,划分任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多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整合各种资源,安排专业心理教师、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外聘企业家等经验丰富的人员给学生上课。上课内容可以加入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锻炼临场应变力等实践活动。此外,可以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育:大一时引导学生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大学生活,尽快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比赛;大二时除了担任各社团干部干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该把能力延伸至社会进行锻炼;大三时确立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比如考研、出国或就业、创业等,并开始做准备,同时在假期制作好自己的简历;大四时整合自身学习成果,整理人脉资源,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
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服务于社会。学校要清楚地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在生涯教育中,明确规定学生每年应该做的事情。无论是送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实践基地实习,还是把企业请进来,与企业长期合作办学,都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生活,使学生更有学习热情和干劲,也更能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引导学生。多数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充分了解,社会阅历比较单薄,容易受家庭、亲戚朋友和同学的影响。⑦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要求学校教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学生毕业前,由二级学院毕业生辅导员写一封给家长的信,提及当今就业形式和学校就业情况,谈及家长正确引导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提出对家长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和给出好建议的希望,从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
建立职业生涯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及生涯规划课的实践,学校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评估体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并不断进行研究、创新和实践。此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当前形势的熟悉程度、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以及最关注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建立档案,搜集学生就业建议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及资料,确保就业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注释
①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教育探索》,2006年第4期。
②萧淑贞:“哈佛如何开展职业指导”,《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日。
③花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指导的调查与分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④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⑤沈烈敏,王玉凤:“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