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13:36:02
序论:在您撰写终身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 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性
促使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这使得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适合不同个体的所需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1.2 现代远程教育的自主性
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新型模式。学习者在充分掌握远程教育 资源的前提下,享受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从现代远程教育中获益,贯彻与执行未来最大的终生教育体系 。
1.3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弹性教育结构,是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远程教育机构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成人进入教育机构学习。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学院蓬勃发展,对成人的开放性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从而达到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都可以进行学习的终身教育的目的。
2、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
2.1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把教育看成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各种形式。
2.2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所有的人只要掌握了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2.3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远程教育使得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终身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均由个人决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和实用。
2.4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远程教育可以极大的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和特性化。个性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远程教育将丰富的教育目的、手段、内容、方法进行多重组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积极的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是在课堂授课中,对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基本相同,“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组织和管理,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去安排自己的学习,使接受终身教育的学生,虽然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不同,但是可以根据自己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特点,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对本人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各自选择、按需所学,实现了终身教育的个性化辅导。远程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个性教育。
3、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将现代远程教育融入其中,必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据着最宝贵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黄金教育期。常规的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教育。许多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能在网络中找到。各种网校的资源,优秀的民间学习网站脱颖而出。比如中国的基础教育网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丰富的学校课堂教育的课件视频等资源共享的信息。中国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基础必修课程,为远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期的基础条件。高等教育学府校的网络教育面向全日制大学生 ,在普通本科的选课学习上采取网上学习方法 ,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更多热爱学习人可以欣赏名师名家的授课。
3.2 成人教育
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强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分校在祖国各地遍地开花。现代远程教育的在职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证书考试、岗位培训等 ,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成人提供学习服务 ,省掉了许多全日制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提供开放、自主、高效的学习模式,成人通过个人的学习方式,学科成绩和在校期间表现达到所需的标准和要求的,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达到不用离家就可以获得权威、高水平的证书,用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3.3 老年人教育
老年人教育包括老年人所需要的保健、休闲、文化等多种所需教育的总和。老有所依,老有所好,老有所喜,老有所学。琴棋书画、旅游、家政、保健、烹饪、外语等高雅的文化学习成了老年人喜爱的追求方式。现代远远程教育最适宜因距离问题或身体不便利的老年人的群体。远程教育中的社区教育是老年人实现终身教育的最好方式。
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是市教育局依托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办的一家老年大学,是宁波大市区范围内第一家由高校主办的,教育局直属的老年大学。所以该中心具有普通老年大学的所有特性,现在以该老年教育中心为例分析一下老年教育师资的一些情况。通过对老年教育中心的老师发放教师情况调查表,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调查问卷可见附图1~6。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类:从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层次来看,女性比例要稍高于男性教师,教师的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要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从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来看,具有高学历、中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主流。但是教师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还有部分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由于老年大学中动态类的、艺术类的课程比较多,但是根据对该中心课程及课程任课教师的调查,80%以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都集中在此类课程中。而且根据调查在该类课程教师中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占到了70%以上的比例。从任教年数来看,老年大学的教师从教时间都比较长,教学经历丰富。从教师来看,除了一名老师是老年教育中心的,其他老师全部是外聘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老年教育中心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来自电大的在职教师,这是和其他老年大学有所不同的。
二、城区老年教育师资的现状
我们对宁波市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的师资情况也做了一些的定向分析,发现和老年中心师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1)城区老年教育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大学的老师一般以兼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师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普遍在多个地方任课,在上课时基本都抱有“做客”的心态,一般凭良心做事,没有长远的规划打算,和学生进行交流时间不多。而且兼职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这对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老年大学的最大来源之一就是退休教师。
这是对退休教师资源的第二次开发,也是退休教师“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这批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于老年教育,具有奉献精神,对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可靠保证。
3.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年龄一般偏大,这与教师的来源有非常大正相关性。
2)城区老年大学在师资建设方面给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老年大学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基本都靠教师自己摸索。
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对这个领域理论、实践的研究远远不如其他教育那么成熟。老年教育最近几年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是有丰富老年教育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现在参与老年教育的老师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原来不是专职教师,这就更需要老年大学对师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这对整个老年教育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2.老年大学教师薪酬较低,已引起各老年大学的关注。
老年大学的教师报酬普遍较低,特别是最近几年CPI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老年大学的课酬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该老年教育中心中的一部分教师是电大在职教师或者退休老师,薪酬来源基本不依靠老年大学的课酬,所以对老年大学支付的课酬不是很计较,但是整体老年大学薪酬普遍偏低、全靠教师的奉献、自觉,对于提高整个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都是很不利的。各个老年大学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2013年开始宁波市区各老年大学大幅度地提升了教师课酬,增幅在40%左右,对于提高教师积极性起到了正面导向作用。
3.老年大学教师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在老年大学一般教师的工作质量如何是不会影响到薪酬的,教好教坏基本一个样,全靠教师自己的责任心,没有相应的约束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利的。加强教师管理,逐步建立老年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老年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前提条件之一。
三、高校参与老年教育带来老年教育师资新亮点
通过对该教育中心与城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师资的比较,该中心师资队伍呈现出明显的特点。该中心依托高校,优化了师资。在老年大学任教的很多老师就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在职教师,这支师资队伍年龄一般集中在30-45之间,精力充沛,基本上都是高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虽然高校教师对于老年大学来说也是兼职老师,但是由于这两所学校的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大大改善了由于兼职教师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实情况下为老年大学配备大量的专职教师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老年大学和高校紧密结合,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是快速发展老年教育的一个有益探索。类似宁波电大这样的省级电大和一些高职院校其实拥有数量众多、素质优良的教师资源,在招生情况日趋下滑的大环境下,这类学校出于它学校本身发展的考虑有很强的转型需求和动力,有需要的高校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局面。随着各个高校的进一步转型,很有可能有更多的专职教师参与到老年教育领域中来。这对稳定双方的教师队伍,提高老年大学整体教学水平,发展壮大老年大学规模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效果在社老年教育中心和宁波电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中心良好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老年学员的肯定。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数据表明:90.2%的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只有9.8%的学员认为“一般”;没有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并且在这次调查中显示老年学员对电大在职教师的评价普通较高,满意率达到100%。而电大老师也由此得到了自己转型的一个机会,对自己职业规划多了一份选择。
四、对于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老年教育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随着老龄社会的全面来临,老年教育肯定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变得刻不容缓。下面是我对于老年教育师资建设的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老年教育和地方电大、职业学校的结合
各地方电大、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数量总体萎缩。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市校为例,最近两年招生下滑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趋势是非常惊人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地方电大、职校都存在转型的压力和动力,都在积极主动的寻求各种办学方式和途径。而这几年老年大学招生情况却是非常火爆的,很多老年朋友想读书但是由于老年教育规模限制的问题被拒之门外。而各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老年教育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现在的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庞大的学习需求。合则两利,对于电大、职校,一方面可以拓宽办学途径,部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参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老年教育则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快速地扩大办学规模,大大缓解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宁波社区大学(宁波电大)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
由于成规模的老年大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现在基本没有正规老年教育专业出来的教师,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中也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现在具体由哪个单位,通过哪种渠道对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都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中,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第一线,直接和广大的教师接触联系。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老年大学配合,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培训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①有效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积极拓宽培训的覆盖面。教师能否得到有效、有针对性的培训直接关系到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否持续良性发展,也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成长的源泉。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培训方式基本都是传统的见面交流模式,比如各个老年大学每个学期初都会召开教师联谊会议,不定期召开的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等;面向的对象范围很小,基本是老年大学管理人员,而对最需培训的广大一线教师并未涉及到。考虑到现在老年教育中的一线教师大量都是兼职教师,在培训方式上更要加大创新力度,应采用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电大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采用时间上空间上交叠开展的培训方式,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参与培训教师的时间,扩大培训的参与面;培训形式上要多样,灵活应用名师观摩、技能培训、专家讲座、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②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引导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其他教学形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紧扣“老年”这个教育特征,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交流研讨基本都是关于老年教育日常运行机制及事务管理方面的,对于如何提高教师本身素养较少涉及。在培训内容上我们要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老年教育理论的培训。目前有关老年教育的理论主要有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社会参与权利理论等,但是在职的老年教育教师基本都是没有受过系统的老年教育理论培训。适时举办各种关于老年教育理论的讲座,让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年教育本身,了解老年教育特点,对提高和老年群体的沟通技巧,提升老年学员的教育满意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二是突出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技能是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既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上碰到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论素养。
3.加强教师管理,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随着老年群体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这块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过去几年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教育的建设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添置方面。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推进,为了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门逐渐加大了对软件设施方面的资金倾斜力度。建设一支素质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的是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既要加强教师管理,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上来,也要提高老年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增加岗位吸引力,让教师安心从教,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老年教育工作中来。
4.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创新积极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自己所在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且参与老年教育的一线教师大多都是兼职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科研方面的兴趣很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及其有限。在老年教育理领域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搞研究的不教书,教书的不做研究。这样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论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研究理论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正视这一现实,要创造条件,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勤思考、多研究,积极申报课题,争取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规律,把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相互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高度的优秀人才,担负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任。
五、结语
1.多边互动性
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学习模式是按照个人意愿所安排的,强调参与教育的学习者拥有受教育的自主选择权,这一权力不被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所从事职业、社会地位所限制,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注重受教育者独立性的体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可以说,成人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进一步的扩展,所针对的是已经有相对教育基础并且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相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目的、原因都体现出更加明确成熟的性质,同时也普遍具有自主性学习意识。在成人教育中,扮演施教者角色的,更确切地说,是可以和受教育者共同进步、彼此完善的身份。因此,成人教育的开展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与知识获取,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与施教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边互动。
2.长期性和阶段性
终身教育是在一个人生命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一种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对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升完善自己,所以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校园教育无法达到实际的需求标准,而成人教育是具有长期性特点的,并且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虽然我们需要一直获取新知识让自己得到充实,但也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在某一阶段接受专门性的教育,让不足得到快速、有针对性的弥补。长期性与阶段性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长期性是终身教育最直观的表现,而阶段性则是终身教育的切实实施。
3.非正规性和非强制性
从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都是非正规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受教育者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统一规范的上课作息时间。成人教育所针对的都是较为成熟的成年人,他们相对而言有更加清晰的受教育目的,有更强的主观意识,但每个人的目的性及主体意识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法采取同样的活动去限制他们,不能用统一的规范活动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对于一般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学业,学习具有相对的被动性,因为他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在成人教育中,学习不一定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应该更多地依靠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自觉地自我设计学习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更加强调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权的体现,所以成人学习体现出十分鲜明的非强制特征。
二、我国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存在欠缺
从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受教育者一般都具有相对的教育基础,尤其是对于专科学历者来说,在接受成人教育时,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大部分之前就已经掌握,成人教育的实际价值并不能真正得以体现。同时,课程知识的设置一般都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导致知识理论与实际运用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依然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成人教育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课程知识架构不完善
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其课程知识架构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般体现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失调,甚至有的高校在对课程进行教学安排时一般都是根据实际的师资来确定,导致课程架构不稳定、不规范,教学时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缺少规划性及创新性,不能体现成人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3.课程设置水平不一致
就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说,成人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的教育课程来说,专科课程可以看作是对本科生课程的缩减,而研究生课程则是对本科课程的进一步强调与知识点强化。各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中这些教育目标的不同没有得以明确体现,很多高校在成人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建立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标准的基础上,即教育开展必须是适应现实要求的。结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合理设定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评判准则,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综合考量学校本身发展、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因素。在设计教育课程时,应在保证原来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真实的能力情况设计相应的方式。成人教育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地区限制以及行业要求,教育对象不同,以及知识结构、个人需求、工作环境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制定多样性的教育战略,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实施统一化的课程是不可行的。
2.系统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学习渠道以及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整理,使之系统化。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还应对课程之间的链接问题加以充分重视,防止出现课程之间不连贯的问题。在进行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时,还要尽量防止出现知识反复或遗漏的现象,以实现教育的高效性。
3.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提到的统一性是指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时,要按照当地或者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规范性,遵循统一性原则的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类课程;而多样化则是指开设成人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满足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遵循多样化原则的课程通常都属于专业类课程。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地区或国家的课程设置要求,注重课程多样化的原则。无论哪类课程的设置,在加强规范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多样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确保人才的全面发展。
4.现实性与前瞻性共重的原则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这就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同抓共重的原则,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注重多行业知识技能的彼此融入,充分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够顺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方向
1.逐渐趋于人性化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以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成人职业需要为基点。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与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要强调社会需要和教育的外在功能。关注成人的职业世界和职业需要,强调以成人职业实际需要为原则、基点,围绕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按需进行课程开发,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限制,以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理念来适应发展着的生活现实,在生活中教育人,在教育中学会生活,以培养个性完善发展的人。这种做法能够弥补成人在工作中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使其适应不断变换的职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或实践机会的成人能够很好地发挥优势,学用结合。
2.逐渐趋于主体化
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上所施下所效,忽视成人学习者的能动作用和经验作用;着重凸显出教师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及所掌握的主要导向功能,对于学习本身的主置却往往予以忽略;过于凸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单方面参与,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很明显地体现出教育工作中成人学习者的参与力度不够,不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满堂灌是反主体教育的典型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性特征。这显然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的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呼唤人的主体性,需要有主体性的人。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教育模式从之前的教为主转变成当前的学为主,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3.逐渐趋于多元化
要促使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需要时及时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成人高等教育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既有正式教育、正规教育,也有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既有普通教育课程,又有职业教育和闲暇生活教育课程,且注意结合成人的生活和经验,随着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变化而灵活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统整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以适合成人终身持续发展学习需求,配合人生各阶段的社会角色与发展,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导向,有利于成人个体的学习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以达成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适于成人学员的需要,便于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教学方式呈个性化趋势。
五、结语
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审美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保证自身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语言的美、意象的美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教师应每天坚持阅读,不断积累文学知识,加强自身的语感。同时应注意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语言规范、表达形象生动、节奏控制得当。讲课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妙语连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声情并茂的为学生阅读文章,为学生创造出文章中描述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品味作品,让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内涵。并且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更有效的体会教师通过语言创设出的美育情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文字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语文教学中很多形象都是反映社会的,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会受到来自文学作品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影响。文学中塑造的形象都具有可感性,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这些形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够准确的对文章中的想象进行捕捉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作品,然后让学生感知美,并逐渐积累对美的对象的分析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并作出相应审美价值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悟更多的东西。如在讲解《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泰山风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美,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并通过分析“目视而脚不随”、“悬崖棱蹭”等词句,体会文章作者敢于攀登、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也启迪了学生勇往直前的生活哲理。通过感知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的美,进而感知文章的内涵美,使得学生逐渐将身心融入到美的意境中,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内涵,并树立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解《蒹葭》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歌词,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主动唱几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趁机将歌词和文章中的诗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蒹葭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自己体会,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将蒹葭的内容翻译出来,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朦胧美。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高校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仍旧趋向于竞技体育,但值得重视的是,现代体育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健身以及探险等,一言以蔽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下,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还是略显单一。具体包括篮球、排球、健美操、足球、田径等,而时下或将来比较容易用于个人自身体育锻炼的韵律操、网球、羽毛球、兵乓球等由于受制于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成本高等因素,而开课量不足或压根不开这些课程。
二、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
(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结语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及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一)终身体育的由来
终身体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教育家保罗•郎格郎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终身体育这个概念。我国终身体育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且经验还不够丰富。
(二)终身体育的概念
针对终身体育,国内外体育理论专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国外体育理论专家比较倾向于将终身体育定义为人的一生坚持接受体育教育,并进行体育锻炼。并把终身体育的含义分为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指人的一生都接受体育教育,并坚持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于体育的热情,并能够依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制定长期的、有效的、适合自己的练习计划;另一方面,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思想,是指人们通过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信念来影响其一生的体育行为。国内体育理论专家将其定义为:终身体育是指人通过接受阶段性的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长期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伴随一生。终身体育教育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进步,它是将终身教育的理论应用于体育教育的创新成果。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在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体育热情、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自己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应用在学校学到的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坚持锻炼身体,进一步增强体质,并且针对社会体育活动要具备应有的组织和裁判能力,使体育伴随一生。
(三)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大学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它是体育教育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做好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大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最重要场所,大学的体育教育的设施、项目、课程设置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步出校门之后的社会体育而制定的,其一般都具有周密的时间计划和课程强度安排,这对于学生培养体育热情、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知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将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社会体育教育的前一阶段,它衔接着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其体育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之后的体育锻炼。因此,做好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前提与保证。
二、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各项体育活动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终身体育教育开展以来,我国各大高校进一步丰富了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项目,在传统的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健美、太极剑、中国武术、跆拳道、体操等体育项目,新增的体育项目进一步满足了学生的体育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灵活的教学方式
大学体育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强制性课程安排、不分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不考虑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考虑到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其课堂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学生通过自选体育课程的方式与和自己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会更容易、更高效地掌握体育技能和方法,在课下还可以与同学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必定会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丰富的社团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大学中的社团活动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关体育活动的社团也越来越多,社团活动越来越丰富,活动内容越来越新颖。这些社团,如滑板、街舞、轮滑、台球、拳击、健美操等,它们在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学生们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在各种竞技比赛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相关方面的体育技能,又能在组织这些社团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在自己步入社会之后的体育实践中都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社团之中,学生们又可以结识很多与自己有着相同体育爱好的同学,这对于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意义重大。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角色,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授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教学内容只针对考试范围,同时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只注重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部分,而忽视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导致终身体育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学生没有端正对体育教育的态度。有些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好专业知识就足够了,对于体育教育根本不予重视,没有把体育课程当做正规课程来对待,参加体育教学完全出于一种随便、散漫的心态,有些男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女同学则整天担心体重增加,又怕苦怕累,不愿参加体育锻炼,于是采用节食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导致营养不良,使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2.基础设施不全
有些大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或没有真正理解终身体育的理念和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削减或挤占体育教学经费,以节省办学资金,这使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甚至因基础设施配备不完整,或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部分体育课程。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基础设施配备不全,必然会导致师生的部分体育教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更无从谈起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教育。这将严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得终身体育教育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3.考评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时只注重学生在体育考试中,相关课程的运动技能是否达标,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忽视了学生是否通过参与体育教学提高了体育热情,增强了身体素质,掌握了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树立了终身体育观,这是一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差异,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来就比较好,那么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速度就比较快,可能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可以在体育考试中拿到优秀的成绩。相反,有些学生本身体制就比较弱,或体育水平比较低,可能其经过刻苦努力,体育考试成绩也不够理想。因此,如果只单一地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标准必然有失公平,也不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1.提高重视程度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实践者,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树立终身体育观。并且要对学生做好正面教育与引导,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了解终身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促进其增强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2.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勤于锻炼、乐于锻炼。教师要改变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竞赛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也要注意讲解知识时语言的生动性和动作示范时动作的优美性。另外,教师要多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进步,增强其学习信心,对于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3.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负责,更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能,培养其终身锻炼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重要意义,从日常生活做起,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要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得随意削减、挤占体育教学经费。与教育主管部门做好交流,进行专项资金申请,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需求,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体育教学仪器、设备等,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三)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高校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掌握学生体育水平,并针对其程度完善下一步的教学方案。高校不能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变化,将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加入到考核机制之中,使考核机制能够反映学生在体育教学整个过程中的心理、身体、技术水平、体育意识等多方面的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教师要因材施教,将学生作为个性化的主体进行个性化的体育辅导。
四、结束语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师素质的美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观念美。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美的素质,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二是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爱生的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许多语言才能出众的教师,讲述都非常生动、有趣。三是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设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作品中,学生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创设情境,利用课件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听着轻柔的音乐,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桂林,眼前出现“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水。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还可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闭眼进行想象:桂林的山是怎么个奇法,是怎么个秀法,是怎么个险法。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陶醉在如诗如歌的语言描写中。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讲到当小艇行始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修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这一段内容动静对比,文字优美,语言极富魅力,教师可通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位与积累。学生通过情境学习,仿佛身临其境,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及语言的美。
教师通过以上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五彩池》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五彩池的美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老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激发起学生从心里去体会五彩池的美,才能在读中表现出五彩池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朗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利用对古诗词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是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古诗词教学,从古诗词所展现的优美意境中,引领生品词析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解不好的情况,这也就影响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创新地利用联想教学方法,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合理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针对诗词展开联想,并在联想的基础上品词析句,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关于“美”的感情,进而发展审美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并着力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不仅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而且也要让学生在产生心理愉悦、精神满足、情感共鸣,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想认识,进而在使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以及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