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6:23
序论:在您撰写学期教育实习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习期望
一、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实习期望现状
1.学生对实习形式的期望
现代的许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不想在依靠别人,而是靠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只有约三成的学生想依靠外来的因素为自己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一类学生独立自主性较差,将来失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2.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期望
当前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希望在实习前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以利于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大多数实习生希望实习单位给自己少安排点工作,多给自己一些空闲时间,让自己在工作之余能多看一些各类考试的资料,为毕业后找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学生对实习培训的期望
实习培训是实习生在实习前参加大学里实习指导教师或班主任甚至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许多实习学校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前都会组织相应的短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才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许多大学生在实习前都很少参加过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教学经验,所以,许多学生都希望在参加实习前能够较多地参加学校和班级里组织的各种培训,也希望实习学校能在参加教学活动前能组织一定的短训,同时也希望给自己较多的展示机会,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技能。
4.学生实习前教师指导的期望
根据访谈记录和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在自己参加实习之前多给些指导,包括如何与周围的人处理好关系,如何管理好学生等。并且还希望实习指导老师能够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指导自己,能为自己解决一些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反正到时候都能够完成实习,而且实习也只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只要自己愿意,什么时候都能参加锻炼。
5.学生对实习评价的期望
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中,约有90%的实习学生希望原就读学校和实习学校能对自己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希望在自己实习结束时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实习成绩,以对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四个多月的肯定。当然在当前实习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学生参加实习的目的除之外就是获得一个较好的实习成绩,鼓励他们在实习中辛苦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是实习成绩。
二、基于学前教育学生实习期望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时代教育观的提出,对学前教育教师这一岗位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针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实习期望的现状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解决。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在现实中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到过去思想观念的影响,总是对实习抱有很多幻想,认为实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不重要。
2.领导更多的关注
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领导的关心与指导是很重要,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能够使实习生在实习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还能让实习生在枯燥的实习生活中感到一丝欣慰,从而鼓舞他们在实习中更加勤奋的工作。
3.完善相关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实习规章制度,加强实习各个环节管理是规范实习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管理中没有相关条例的约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一定的活动规则,许多人会随心所欲的去行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以让许多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具有干劲,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预期实习目标。
4.建立完善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
在实习生管理工作当中建立完善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长达一个学期的鼓噪实习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对实习工作和实习质量的正确评价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对他们以后的工作都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古璧慎,刘怡君,黄向.台湾旅游专业大学生实习的期望与评估研究[J].旅游学刊,2006(1).
[2]李敏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策略[J].现代教育,2014(2).
[3]任伯玲,吴晓雯,方娟.规范实习管理,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4]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8).
[5]朱家雄,郭敏华,曹宁.记录,让教师的教育有意义[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01).
[6]朱小娟.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4).
关键词:教育实习;英国;“三明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19-02
一、普通高师实习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在校生毕业之前能够得到最全面、最真实、最权威、最准确的中小学教改情况的信息源。可以说教育实习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涉及到教育实习所占课程学分低,实习地点落实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还在于教育实习时间短且集中。
我国教育实习的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短而集中。在时间上,我国的教育实习在各校教学计划中本科一般为6~8周,只占其总时间的5%,专科为4~6周,其中要除去实习前一周的准备时间以及实习后一周的总结时间,实际实习时间仅仅才一个月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即集中在大学四年级秋季。而外国的实习则相反,英国非常重视实践体验特别是教育实习对教师发展的作用。首先是绝对时间长,即教育实习的时间几乎占了全学年的1/3,二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教育见习分散于1~3年中,而教育实习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英国的教学实践不仅有教育实习,还包括各年级段中的教育见习,时间一般在20周以上。学生在至少四年的实习过程中,要在多所不同的合作学校见习、实习。低年级每周半天到中小学见习,以了解中小学实际,熟悉和积累教师职业技能。高年级的实习则强化“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不仅实践体验的时间长,而且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经过各方面文献收集与整理总结,现把英国对师范生“学校体验”时间作的明确要求列于下表1[1]。
短时间的实习只能让实习生完成几节课的教学或者配合中学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则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样,在师范生和正式教师之间缺乏一段重要的体验、尝试、适应、熟悉、提高的自我培训阶段。这就把教育实习从整个高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使教育实习成为高师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将教育实习贯穿于高师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与高师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二、英国的“三明治”教学
美国学者研究总结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2]培养反思型教师,必须从教育实习开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所谓“三明治”教学,即是指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合作讲授有关课程;“三明治”教学又可分为“厚三明治”教学和“薄三明治”教学。前者指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在后三年课程的安排上着重于实践性课程;后者指学生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先在学校读一年,第二、三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全在学校。基于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参考“薄三明治”教学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培养模式上,英国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要求,幼儿教师有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3年或4年制的本科,另一类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证书,我国目前只有前一类,后一类主要是针对非师范生的,英国不仅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对非师范生的实习也很重视;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都有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证书,同样是针对非师范生的,另一类是2年制的培养模式,其中包括2年学科专业,2年教育专业,后两年更加重视教师技能方面,这是英国教育注重教育理论和教育体验结合的体现;在实践体验上,师范类幼儿教师实习时间需要达到32周,非师范生类幼儿教师也需达到18周;小学教师非师范生需达到18周,师范生必须达到32周,而中学教师非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也需达到24周。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合格优秀的教师。
三、 英国的“三明治”教学对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对师范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新教师,针对目前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短和集中,笔者参照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主要体现为延长实习时间,将教育实习与教育理论课结合起来。
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的时间短而集中,应参照英国的教学模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习。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需要,我们可以将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排在第二学期,时间为2周,以观摩、听课为主,并结合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参与中学教学改革的调研;通过见习班主任工作,观察了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写出相关的教学论文或总结。第二次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4周,结合所学的学科教学论和其它课程,以听课、讲课、评课为主,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讲三节课左右,协助班主任工作,参加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第三次安排在第六学期,实行集中实习,时间为10周,主要实践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的指导、班集体管理和个别教育以及教育调研等,实践的主要方式有讲授、指导、调查和撰写报告。这期间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综合地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高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对中学教育现状的考察、体验,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识,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对中学教育现状的考查与研究,形成对教育现实的初步了解,培养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实习都安排在第七学期,笔者认为,第七学期可以安排一些教育类的课程,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老三门”教育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可以在师范生实习阶段结束之后,带着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来结合具体的教育类课程进行反思性的学习,比如,中小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学、中小学教师技能、班主任管理等学科。
我国师范生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换句话说,本科阶段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不同。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师范生应该注重第二、第四、第六学期的见习与实习任务;硕士阶段在本科充分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再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学习;博士阶段则需更加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旨在以更加殷实的理论指导实践。
在对初任教师的要求上,我国要求不同年级的老师需要有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据调查,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一般都会直接拿到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生类的学生相对难一点。相对美国、英国来说,我国教师资格证的获得要容易得多,在教育理论和职业体验上的要求都比外国的要求要低。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实习,不再是师范院校单方的任务,而应是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的责任;不应仅着眼于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还要促进实习学校教师的发展;不仅要改善高师院校的教学质量,还要促进实习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2]一方面加大对合作的中小学的资金投入,多方联系,力求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要一年一个实习点。另一方面高师学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个基地是大学教师、实习生和中小学教师共同的活动场所,实习生成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联系的枢纽。大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基地进行实证调研,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此进行交流、讨论、学习,提高行动研究的能力,比如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就和银山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还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师范生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就业率。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减轻师范生心中的焦虑,由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如果能以“准教师”的身份任教,在实习过程中责任心则可以大大加强,有效的提高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国金,高艳梅.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19-21.
关键词: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09-02
从当前高职顶岗实习运行实际来看,学生顶岗期间,存在着管理、安全等诸多问题,一些院校对于顶岗实习疏于管理,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本来的目的。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教育、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更是薄弱,基本没有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具体的工作抓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较为涣散无序的状态。对此,本文主要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浅谈如何构建和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职业类院校一般采取2+1教学模式,学生大三期间在校外顶岗实习,使得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此时正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这个阶段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了很多他们在学校所思考不到的问题,对学生的择业心态、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顶岗实习这一阶段对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1.做好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前提。顶岗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必要环节,是学生身份转变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必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的压力,需要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此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有利于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素养,从而顺利实现零距离就业。
2.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顶岗实习的效果和安全。自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下发以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业务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恰恰是高职类学院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高职类院校必须做好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顺利平稳通过顶岗实习阶段,使学生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
3.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为企业培育真正缺乏的人才。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企业职工的标准从事企业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吸收相应的企业文化,感受企业价值观、企业操作管理规范等,同时,其思想政治觉悟也要跟上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只有在顶岗实习期间着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吸纳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为企业培育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当前职业类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身份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在校生变为即将进入社会的职业者,糅合了学生和职业者的共同特性。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学生很难适应心理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加之现在孩子生活环境的舒适,也使得他们对于顶岗实习的枯燥甚至不尽人意的工作环境产生心理失衡,导致与周围工作环境格格不入,产生适应障碍。
2.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发生变化。学生顶岗实习的环境与学校里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相比,更加复杂多变,这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另外由于顶岗实习学生区域分散度大,不能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要更加注重针对性,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难度。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变化。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具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必然对学生先前的思想意识产生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不仅仅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也包括企业本身的一些个性化内容,比如:企业文化本身、企业操作规程、企业规章制度和与之相关的一些道德品质。
4.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尚不完整。主要体现在:大多学院对于顶岗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没有具体方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没有真正组建起来;另外,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力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工学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育力度,等等。
三、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加大顶岗实习前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力度。我院每学年定期举办职业讲座8次,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为在校生讲授企业工作经验、工作要求以及当前的市场需求,让学生在校就能及时了解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对就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顶岗实习学生返校之际,召开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请顶岗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为低年级学生讲述了他们顶岗实习期间难忘的经历,分享了实习感悟和收获。调动学院全体同学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为下一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顶岗实习前针对顶岗实习情况,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介绍顶岗实习相关考核办法,明确顶岗实习相关纪律要求,举例说明顶岗实习常见问题,提醒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思想准备。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明确顶岗实习要务,确保顶岗实习保质保量有序进行;另外,我院还根据具体情况,学期内定期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直观了解企业现状,为顶岗实习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2.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我院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思想政治指导老师和一名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另外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实习学生提供一名技术过硬、品质优秀的专业技术导师,加上学院每个年级一名专职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学校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深入顶岗实习单位,与企业联系密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协调各种问题和困难;企业单位的技术指导老师在言传身教中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形成优秀的职业习惯。我院的顶岗实习学生在思想、技术等方面都有老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我院充分发挥了辅导员、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企业相关技术指导人员等多方力量在顶岗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生顶岗实习因较为分散,难以实现教师一对一的常规教育管理。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党员、干部在顶岗实习中树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顶岗实习小范围内争做先锋。另外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切实利用起学生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量。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担任顶岗实习小范围内的临时负责人,负责学校与顶岗实习学生的联络和调节工作,经常性开展顶岗实习经验交流,在与相关老师沟通交流中及时发现顶岗实习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具体要求,敦促学生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周记,及时总结反思,主动分析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规程,主动发挥专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4.建立完整的顶岗实习考评机制,提高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我院通过顶岗实习指导老师、顶岗实习单位、所在班级班主任推荐,学生自荐申请书等形式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综合考评,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评优激励制度,每个班级评选优秀顶岗实习标兵一人、优秀实习生两人,并给予推荐选的优秀实习生相应的奖励措施。在实习结束后,在全院召开顶岗实习表彰大会,激励低年级学生在今后的顶岗实习中争当先锋,营造良好的顶岗实习氛围。另外,我院坚持学生在顶岗实习学返校后,召开顶岗实习座谈会,认真了解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研究,给予下次顶岗实习以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切实增强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思政教育平台,增强思政教育实际性。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受外界事物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学院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灵活运用网络阵地,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班主任、辅导员等通过微信、QQ等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班级qq群、召开网络班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关注学生顶岗实习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通过网络及时给予指导。
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院的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在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下,仍然有很多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秀常.高职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21).
[2]金志宇.顶岗实习阶段职校学生学业评价之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3]龙伟忠.学生顶岗实习伤害事故预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9).
[4]朱萍萍.提高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
[关键词]校企合作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黄斐(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1)高姗姗(1981- ),女,天津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63-02
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方式,校企合作已经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及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对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无论是教育环境、文化氛围,还是教育目标、教育手段,高校与企业双方均呈现较大差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法、途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因此,要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仅仅是学校教师一方;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除了学校教师,还有企业方面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于沟通机制不健全、管理目标不一致等原因,高校和企业双方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认识、目标,到具体的管理要求、管理手段均有所不同。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课堂、书本、各类校园文体活动等,环境相对简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接触更多的是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工作要求,以及全新的文化氛围和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除了接受来自校园的人文环境熏陶外,学生还会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所以思想特点更加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企业,营利是其根本目的。所以,企业往往更加注重自身效益,对员工尤其是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制度管理层面,有时过于刚性和硬化,人文关怀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呈现新特征。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分散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实习,原来的专业、班级、宿舍被打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班级和宿舍之间开展。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缺少朋友,比较孤独,渴望沟通。所以,“90后”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电话、短信、QQ、微博、微信、空间等形式与人交往,通过网络获取新知识、掌握新信息,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生自身的角色转变慢。“90后”大学生是在备受呵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条件较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相对轻松,但进入企业后的工作却相对繁重,企业对员工的日常管理也较为严格。由于一直生活在家庭、学校的环境中,“90后”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较低,进入企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员工角色,因此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工作懈怠等情况。第二,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在目前阶段,“90后”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往往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由于对顶岗实习缺乏客观认识,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实习就是在充当“廉价劳动力”,与自己期望中的工作存在较大差距。还有部分学生打算升本、出国、考公务员等,不愿到工厂就业,认为实习对自己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正向的激励与合理的引导,学生就有可能心生倦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第三,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大多为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技能操作经验,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出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实习成绩和实习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还不如工厂的一线操作工,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1.关注“90后”的个性特征,加强人文关怀。“90后”是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勇于挑战、富于创新的一代,同时也是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和独立的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他们的个性特征进行教育引导,发挥其性格优点,挖掘其潜能。校企双方应广开言路,完善意见反馈机制,鼓励“90后”对工作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融入公司环境。对于反映的问题,要通过条件改善、制度完善逐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信任。
2.强化学生对顶岗实习意义的认识。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使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例如,学校教师可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意义,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强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校企双方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优秀实习生表彰大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进行示范引领;学校可邀请企业人员来校作报告,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要求,认清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参与实习实践的热情。
3.渲染企业文化,加强职业教育。“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在团队中生活,又不希望被约束和管制。要想让“90后”大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之中,顺利完成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高校应通过企业文化来逐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自身行业的环境特征,使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契合点,学会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同时,企业在弘扬自身企业文化时,也应考虑到“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要采取灌输或强加的方式,而应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他们的需要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校企双方均应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一方面,满足“90后”的交往需要;另一方面,强化他们的团队意识,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中。
4.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发挥较强的模范带动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教育形式由过去的班级集体授课转变为在企业的不同车间分散实践,人员不集中,工作和学习时间不集中,所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很有必要。要结合实际,在每个生产区域、每个宿舍选定信息员,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例会,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规范与自主教育,及时消除学生中的隐患,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引领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5.用现代信息手段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等、快捷、实时、隐蔽、互动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教育引导。一是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网站,以充足的主流信息占领网络空间;二是借助网络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毫无保留地谈心,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QQ空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利用辅导员博客、手机短信、QQ群等形式及时实习工作安排、评奖评优通知等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四是设立网上调查问卷,了解真实的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6.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解决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制订一套包括实纲、轮岗方式、管理考核制度在内的实习实施方案,不但要翔实有效,而且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校企合作;见习;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21-0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定位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一线幼儿教师,毕业即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能快速适应职业特点及企业要求。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尤为重要。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决定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前就拥有足够的实践性知识是学前专业课程设置、学业考核的重要目标。
1 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
通过对学生见习期实地跟踪走访和学生见习后的反馈,总结出幼儿园对于见习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点共性问题。
见习形式大于内容 幼儿园接收学生后会将其分配给每个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负责管理。由于没有详细而具体的见习制度与考核标准,见习往往流于形式,成为见习生“观光放松”的好机会。负责管理的教师很不愿意拿出精力管理流动性大且与本园无用人协议的见习学生;见习生也因为受自身素质限制不够自觉,无人管理较放松时无法把握学习的内容方向。当教师开展教育活动时,见习生往往在班级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学什么、看什么。
见习内容空洞 见习生回学校后普遍反映,在见习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主班教师抄写教案或工作日志;工作之二是帮助教师进行环境设计中的剪纸制作、折叠、粘贴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一无所获;工作之三是帮助幼儿园进行洗刷桌子和椅子等简单的清洁工作。见习生带着在幼儿园工作就是不停地抄教案、做保洁的印象回到学校,见习不仅没能帮助学生,反而害了学生。
见习制度严重缺失 见习生在见习时会带着学校设计的见习报告走进幼儿园,但是由于见习报告设计脱离企业实际、制度无人监管、见习结果与学生学业和就业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和见习生都没能重视和珍惜见习机会。个别带班教师甚至利用学生见习期间满足私欲,让学生从事完全与见习无关的工作,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
见习时间短 本校见习为一周时间,幼儿园因企业管理和行业特点,无法在见习之初就让年轻没有经验的见习生直接深入一线工作,而学生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就到了返校的日期。学生普遍反映刚要摸到一点儿门路,见习期却结束了,很遗憾。
2 校企合作之中职院校在见习期的建设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首先要对见习制度进行整改。
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1]。中职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本身就处于青春期,尚未成熟,对角色的理解和就业的前景尚未认知。为了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定向阶段,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建议每学期让学生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或优秀的私立幼儿园见习两周时间,请企业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以讲座或演讲的形式,用他们自身的优秀业绩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见习时要按照见习计划确定每日见习内容,将每个学生分配到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等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减少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大连市公办幼儿园目前使用的是《探究式B版教材》,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将五大领域系统融合,目的是让幼儿在3~6岁发展关键时期,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情感发育,都得到合理发展。在校期间学校会安排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理论课课时,但学生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唱会跳,基本上不用学教育学原理等纯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从企业要求出发,将工作内容及时引进到学校课堂里。幼儿园课程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B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包并进行活动准备。在实训周中,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看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时间。教师讲课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发挥和融合过程,这是形成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见习时找到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漏洞,回到学校课堂才会重视理论知识。
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及人才储备 每一学期,学校会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幼儿园见习两周,势必会给幼儿园的工作和日常管理来带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一线的班主任无疑加重额外负担,因此,幼儿园教师对见习生进行管理时难免出现精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为企业支付经费和课时费,确保见习的有效开展。同时,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人才储备,在毕业实习分配时优先选择校企合作期间大力支持并培养见习生的幼儿园,激励幼儿园为学校见习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与企业合作,加强交流 在学生见习期间,学校应组织因为见习周而停课的教师集体到幼儿园参观学习,有条件者可以在见习的企业驻点调研。这不仅是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让中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企业,成为理论性实践者。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教师免费授课,给他们带去最前沿的政策和理论;同时听取幼儿园教师对见习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校只有和企业经常往来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3 校企合作之企业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想要通过见习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和氛围,与幼儿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加强实习指导 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幼儿园的主要岗位就是教师和保育员,见习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幼儿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详细系统地为见习学生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环境概述”“3~6岁幼儿发展指南在园实践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小朋友的沟通技巧”等辅导工作,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在见习期间盲目、被动地适应环境。
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考核工作 考核是学生的动力,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考核是否严格规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考核标准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学生见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
考核时要本着实事求是、严格的原则。尤其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求见习学生必须完整地进行一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由指导教师为见习教师打分、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活动过程是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等等。
为见习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 幼儿园指导教师是学生见习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见习生未来工作的楷模。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是行业的标杆。因此,在学生见习周期间,一线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传递正能量,让实习生心中充满爱,充满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德高为范、技高为师,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见习的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护见习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中职院校要培养符合幼儿园要求的技能型劳动者,就必须走出学校迈进企业;而企业既然与学校合作,就要尽责任和义务。校园和企业共同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完善的见习场所和见习过程,才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教学
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唤醒状态。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可见,动机是语言学习诸多因素中最具能动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需要。
一、外语学习动机分析
国外最著名的动机研究始于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他们于1972年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对居住在加拿大,美国的一部分地区和菲律宾的外语学习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找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的态度和动机方面的因素。他们归纳出两种动机即“归附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 “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这一著名的外语学习动机分类一直被视为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按照他们的分类,归附型动机的特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怀有强烈的想要更多地了解目的语社团的愿望,希望能更好地与目的语社团的人交际,期望融入目的语社团的社会生活;而工具型动机则反映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需要是出于某一使用目的,比如谋求职位,阅读目的语国家的科技文献,提高社会地位和获得好成绩。在这两种动机中,关于哪一种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更大些,研究人员看法不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持归附型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比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更容易成功地习得语言。然而以后的研究表明:工具型动机和归附型动机,作为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两类动机,其重要性是相对的,是由很多其他的变量所决定的。这些变量包括语言学习的环境,能被感受到的目的语社团的支持和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布朗(Brown)也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没有一个单独的方式:有些学习者在有些环境中,持归附型动机,成功更大些;而有些学习者在另一些环境中却从工具型动机中获益更大些。
目前对学习者动机和态度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达成的共识包括:
(1)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因素。
(2)动机和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高度的学习动机的那种。
(3)有些情况下,归附型动机有助于成功掌握外语,有时工具型也能。有时两种动机同时起作用。
(4)动机的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动机和态度主要影响外语习得的速度,对习得的程序并无影响。
加德纳的动机理论对我们描述学习动机提供了一个很好框架。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加德纳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都是“二语”习得者,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外语”习得者。他们之间的学习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对于国内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毫无疑问,动机在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失去学习动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学习态度
我国加入WTO之后,学习英语的热潮高涨。由于周围的同学都在学习这一目标语言,那么自然也会加强他外在的学习动机;如果他周围的同学对于学外语不感兴趣则也会对他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样,如果学生的父母对这一目标语言的文化持否定态度,那么就会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态度。反之,父母支持的态度又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生动机。
2、学习经历
如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缺乏成功的体验,这很可能对他的再一次的外语学习带来影响,降低他的学习动机;而以前成功的经历会加强他的学习动机,促进他获取更多外语知识,体会更多成功的喜悦。
3、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又怎么可能被激发呢?然而,当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拥有自信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增强。这对所有的教师来讲恐怕也是最困难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期望值不同,对有些学生有效的方法对于其他人不一定有效。且教师可以很轻易地使学生感到他的词汇量、语法等的不足!但是,尽管如此,有一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失去自信,他的学习动机也就不易被激发。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
4、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嘈杂,教师的要求和指令不容易被学生尤其是后排和角落的学生听清和执行,教学活动秩序不易开展,且活动效果不佳。同时,语言的习得需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但是由于人多,教师也无法顾及到每一个人,学生所得到的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机会相应减少,造成学生自信心下降从而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对教学的启示
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教学应该采用如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探讨,还可以活跃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感性中获得教学内容的兴趣,易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活动的性质。即要学什么?怎么学?如何测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目标和方向后,才能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形成。
2、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这种观点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引导出来的。缺失性需要指生理、安全、归属及尊重的需要。马斯洛主张只有缺失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成长性需要。也就是说,缺失性需要是成长性需要的前提与基础。学习动机的基础即学习需要,属于成长需要。试想一个遭受父母虐待,时常提心吊胆的学生如何能专心读书。因此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是尤为必要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儿童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学生的归属、爱和自尊等需要不一定得到满足,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以亲切感、归属感和自尊感,并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予以正确的引导。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的反馈(尤其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信息(支持或拒绝)会给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成败归因的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时,不要只按团体标准,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信心的个性较依赖的学生,教师的肯定反馈会促进其学习的进步。但是要避免学生产生“自验预言”的现象。
4、恰当运用奖罚方法
奖赏是指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即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良好行为的肯定评价,能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起到鼓舞学生上进的作用。惩罚是指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也就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行为主义心理家斯金纳主张利用奖惩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奖罚必须运用得当,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强化作用,反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形成趋奖避罚的心态。此外,教师在运用奖罚时应该注意,奖罚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即客观,公正),奖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切忌体罚学生,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
以上四点建议主要是对教师提出的,但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家长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保护学生积极的态度,家长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以免无形中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社会应给学生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改变应试教学的现状,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动机的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与之相关的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能与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交流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只有当学生的归附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受到重视时,才能真正在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①Brown,H.G.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7
②Gardner,R& 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g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 Newbury House,1972
③Jakobovits,L.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Issue.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0
④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国语》,1994(4)
⑤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⑥王初明:《应用心理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⑦张雪梅、戴炜栋,《反馈 二语习得语言教学》[J].《外语界》,2001(2)
⑧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著名学者张文质指出,教育从来都存在三个向度,传授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者润泽生命,往往学校教育中重视了前两者,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第三方面,然而,点化或者润泽生命其实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众所周知,“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发展,造就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提升生命质量。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以成全每一个生命为目的,才可能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有力的回击,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唯有点化或者润泽生命,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靠近语文教育的本真:在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交汇地建构诗意栖息地,使生命的发展、完善成为可能。初中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为根基,贯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才能促进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发展,也才能靠近诗意的栖息地。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养有着较大优势,整个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线索,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点化和润泽的作用。基于这样的优势,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为整个生活世界提供一个图式,借助这样的图式,受教育者能够关注生命的完整,重视生命的体验,实现生命价值,获得应然的意义性。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如教师单方面唱独角戏,表演性较强,缺乏师生互动,盲目服从权威;忽视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自主构建,填鸭式教学充斥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世界脱轨,受教育者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学习评价方式单一,学生无法感受到期许,无法获得较高的生命价值体验。面对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整策略成为一种呼之欲出的趋势,迫切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野看待教与学,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浸染生命化特征是一种必然。
一、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立人”
生命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所谓的“生命化”教学,强调每一个生命的在场,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生命情调或精神境界的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感悟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境界,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生命化的语文教学,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重视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生命体验和提升的过程。
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因子是人,教育的唯一目的也是成全人,教育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人所代替的人必须放到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上,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无论”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张文质《跨越边界》)。关注人的生命完整性,培养人生命的独特、丰富、多样,培养人文精神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富有魅力,但践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样的教育探索永无止境,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不断生成新质,从而超越原有的基点,它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二、生命化语文教学强调主体间的商谈
生命化的语文教学是自由对话的过程,教育者借助教材创设情境,形成海德格尔所谓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场域。诗意的栖息地,充分的考虑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场,点化润泽生命,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完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没有上位,也没有下位,有的是主体之间平行、交互的交往,教育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博大而深层的情怀作为旨归,唤醒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摆脱“单向度的人”,造就学生完满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互动,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点化和润泽生命的教学活动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反对预成性,整个生命化教育过程是开放的,自主生成的,在师生的商谈中,不断超越原有的生命,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生活在应然世界里,人才能获得动力,也才能获得生命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从内在超越自己,提升生命价值。
三、生命化语文教学以培育自由精神为旨归
美学家宗白华曾经把人的生命境界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明显看出从高到低人生的境界逐步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向道德、艺术、宗教境界攀升,在此过程中,解放自己的心灵,获得精神的自由。当下的学校教育往往过于功利,学生成为没有文化之根的人,无根之人表现为心灵枯竭、思维定势,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形,无生命意义可言。而语文课堂却充满生活气息,点化或者润泽生命的潜隐功能容易在师生主体间互动中,在对话交流中实现。为此要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通过“立人”、“成人”的人文教育使学生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生命炽热的追求。
适宜的栖息地本质上是“自由的境界”,这样的场域中,没有压迫者,生命的形态是自由的、自主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生命化的语文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自由对话,师生之间思想独立、情感自主、意志能动,教学过程即为师生主体间对话的过程,生命化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品质的人。
四、生命化语文教学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形式
语文教学的应然状态是诗意的,蕴藏着富有生命气息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意会,在朦朦胧胧、似知非知的境界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进而形成个性心理特征。比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把至情至性的生命感悟表达出来,让学生体悟无理却有情境界,体悟语言背后的生命色彩。“诗意”只能“心领神会”,“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己的“得意”、“会意”和“悟性”,反对教师一言堂。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强调个性解放、怡情悦性,千万不能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必然肢解了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唤醒学生人格性灵,唤醒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生命感和价值感,从而培养独特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与哲学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肖川.教育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