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6:20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表扬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有人说:感谢阳光和雨露,赐万物以生命;感谢生活的艰辛,让我们学会感激……我们想增加一句:感谢全学院的无偿献血者,让人间充满了爱,让失血的生命重获生机!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最后,真诚地感谢法政学院所有献血的和有心献血的同学们!祝愿你们今后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一
教职员工朋友们:
无偿献血,利国利民;献血有限,爱心无限。
在教育系统组织的20xx年义务献血活动中,我校教职工踊跃报名,他们是:吴武夫、邓若梅、李文、文华云、薛玉成、王堃、赵清、程志红等。经学校安排,有吴武夫、薛玉成、赵清、程志红等四位同志于3月4日上午参加了义务献血。
无偿鲜血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奉献。以上同志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彰显出我校教师高尚的精神风貌,值得全体师生学习。同时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理解并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中来,用点滴热血筑造人间爱心长城,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倾注更多的热情。
XXX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二
可亲可敬的献血者:
有人说:感谢阳光和雨露,赐万物以生命;感谢生活的艰辛,让我们学会感激我们想增加一句:感谢全学院的无偿献血者,让人间充满了爱,让失血的生命重获生机!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xx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最后,真诚地感谢法政学院所有献血的和有心献血的同学们!祝愿你们今后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XXX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三
全体教职工:
无偿献血,利国利民,鲜血有限,爱心无限。
在高士镇组织的20xx年义务献血活动中,我校教师踊跃报名。他们是:曹金林、吴金犬、王进发、吴世平、肖蕾、吴真、梅宇、葛林峰、刘向阳、吴结苟、焦竹南、陈昌南、石轩、程建兵、朱小龙、檀兵、田为娜、王娣、沈水霞、曾军、林燕燕等21位老师。经学校研究,我校报名参加义务献血的老师分年度、有计划地进行安排。本年度安排曹金林、梅宇、葛林峰、肖蕾、林燕燕、石轩、程建兵、朱小龙、檀彬等9位教师参加高士镇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
无偿献血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奉献。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以上同志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他们的义举不仅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崇高美德,也充分彰显了我校教师高尚的精神风貌,值得全体师生学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理解并参与到无偿献血的活动中来,用点点热血筑起爱心长城,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倾注如火的热情,真情奉献自己的拳拳爱心,让人间充满爱,让社会充满和谐与温馨。
有人说:感谢阳光和雨露,赐万物以生命;感谢生活的艰辛,让我们学会感激……我们想增加一句:感谢全学院的无偿献血者,让人间充满了爱,让失血的生命重获生机!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xx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最后,真诚地感谢法政学院所有献血的和有心献血的同学们!祝愿你们今后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创新意识;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我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毕业后必然走上教师岗位。要成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拓宽教学思路,采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以化学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变革就在于它的新理念――以学生为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一,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现在要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平等对话、合作建构。过去我们视学生为“毛坯”,在学校这个加工厂中进行固定方向、固定专业、固定要求的加工;现在要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专业、方向。改革后的化学教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是化学基础知识,为必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模块为选修。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比作泥土。过去称赞教师为辛勤工作的园丁,但是园丁是对花朵进行修剪,除去杂草。而泥土是为花朵及其它植物提供养料、水分,更确切的描述了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教育与教学过程和目标也具有多样性,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课程改革是很必要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创新精神欠缺。我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薄弱,正如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属于追踪、跟踪,自主研发创新欠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启发思维,引导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情景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和注重发展出发,丰富情景内涵,对情景的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化学课程准要求情景的创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观察和操作,主动猜想和推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其方法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
从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入手,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开始,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化学知识,这样就给学生带了新鲜感。如‘硫和氮的氧化物’可以通过生活中天气预报关于空气质量的数据来引入。
(二)从自然、社会现象入手
自然和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与化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如‘氨 硝酸 硫酸’可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碱金属――纳’可与相关钠意外泄露的新闻联系起来。
(三)从真实的问题入手
真实存在的问题能够很直接的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如‘原电池’可以由教师制作的简易原电池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表偏转……
(四)利用认知矛盾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的矛盾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如‘燃烧条件’展示魔术‘烧不着的手帕’,占有一定浓度酒精的手帕烧着但烧不坏的现象。
(五)从化学直观手段入手
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为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方法与以上几种方法有所交叉,可以互相结合起来应用。
二、实验改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探究思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去学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的识记,即使有实验,大多数也只是单纯性的演示,往往使学生形成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习惯,而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探究思考过程,这对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不利。在力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下,新教材着力在化学实验上做了深刻改革。
(一)探究性实验内容比重增大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共有13个,占实验总数的32.5%。高中化学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7个,占“内容标准”实验总数的14.29%;“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18个,占“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实验总数的27.27%。
一、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的联系紧密.为此,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循环结构时引进电脑病毒事件“熊猫病毒”,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要回归认识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而言,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设置问题时要尽量具体,环环相扣,而且要多范围,最后也要有“从中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总结性问题,切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来源于自我认知,而且来源于外部的激励和表扬。可以说,表扬的心理需求伴随整个人一生的成长。罗斯福的父亲正是洞察了罗斯福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相应地采取了表扬与激励手段,成就了一个伟人的传奇人生。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注重表扬的艺术,方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一、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一、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针对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公平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公正性。学生追求平等、公平,是希望自己获得社会的认同,受到社会同样的关注,有享受同样待遇的权利。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教师的表扬就要把握分寸,特别注意公正性。同为一件事,教师表扬了甲同学,但不表扬乙同学,或者大肆表扬甲同学,而对乙同学的表扬只是蜻蜓点水,乙同学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另外,还要注意表扬的频率,如果将表扬始终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有亲疏厚薄之分,其他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心理抵触,教学和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课程标准;创新意识;教育观念;师生关系;评价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5-02
创新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实行创新教育,对教师来说,从知识储备、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启发、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发现问题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创新意识,要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有的教师说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发表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把学生看成过去的那种“徒弟”,要创设民主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质疑。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这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针对自己的不足,勇于冲破障碍,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上要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学会创新。
三、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促进创新教育
目前,教学安排和考试评价过多地考虑了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应结合平时的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