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07:10:34
序论:在您撰写检验医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病灶细菌的分离培养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增菌,即对细菌进行数量的扩增。第二步是选择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标菌的数量。第三步是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进行各种生化实验等作出初步地鉴定。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细菌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酶,这些酶可以特异性地分解相关底物,使培养基呈现出某种颜色或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因而,我们只需在培养基内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和荧光的情况即可知道是何种细菌。一般情况,人工合成底物由显色基团和细菌可代谢物质如糖苷类、氨基酸或肽类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底物为无色。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产色基团并产生荧光或显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菌落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对菌种做出鉴定。
二、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
细菌的内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体抗原的结合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细菌,然后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抗体结合,酶催化的呈色反应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应的抗体,如抗HCV、抗HAV、梅毒抗体、抗HIV、优生优育TORCH系列等。该法具体程序为采用预先包被了的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供试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以便提高检出阳性率。此法除保留抗体、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外,由于标记酶的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更高,检出细菌极限范围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遗传物质的鉴定
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简称PCR,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培养困难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不易检测的病原细菌。该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扩增生物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而对生物进行鉴定的,例如沙门氏菌就有多个特异性基因,陈洪认为,编码细胞膜外膜含铁细胞受体的基因对沙门氏菌诊断有特异性;还有学者认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间的插入序列为伤寒沙门菌所特有,对伤寒有诊断意义,可以利用这些特异性的片段制作检测探针,目前,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用于人体或自然界中细菌的检测,并形成了试剂盒作为商品销售。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的条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反应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个阶段,经25-30个循环,一个DNA分子就可扩增106以上。该技术由于其具备快速、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不用进行细菌的培养等特点。
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指纹技术之一,AFLP通过PCR扩增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并进行电泳分析。具体步骤是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进行电泳呈现不同的谱带。由于AFLP可以使某一个体出现特定的DNA谱带,而在另一个体中可能无此谱带产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态性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指纹,为研究细菌属乃至株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特点,具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但该法不但成本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检验技术,目前一般医院尚难应用。
四、16sRNA鉴定法
不同原核生物的16srRNA古老且同源,既含有保守序列又有可变序列,保守性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为系统发育提供线索;可变性则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种属鉴定的分子基础,其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对应,在细菌种属分类鉴定中广泛应用。Edman等利用16srRNA技术将孢子病菌与其他38种真菌分子进化树进行比较,证实其为独立的一属。我国学者曾用16srRNA作探针,对来自贵州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209株伤寒菌进行核糖体分型(RT型)。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分属于26个RT型,以RTl和RT2型为优势,提示贵州地区伤寒存在众多的克隆群,这可能是贵州省伤寒多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的原因。核糖体分型技术虽然特异性较强,敏感性也较高,不需要特定的仪器,但操作较繁杂,需要较熟练的技术。
1.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3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1)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二、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三、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结果显示,我国检验医学论文数量逐年增加。1993-2002年5510篇,2003-2012年11649篇,论文数成倍增长。但2003年后每2年的论文数量差别并不大,都超过2000篇。2007-2008年数量为10年中论文最少的一个组别。
原因是“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版权被万方公司整体买断,2007年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部分检验医学期刊已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虽然本文的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检验医学论文数量的真实情况,但不影响论文数增长的态势。
2检验医学、临床检验、检验科等是检验医学研究的主要关键词
从表1可看出,医学检验、检验科、临床检验、检验医学、质量控制是我国检验医学论文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证明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某种疾病或某种检测方法的关键词逐渐减少,如脑脊液、军团病聚合酶链应、糖尿病等;而质量控制、教学改革、管理、实验室、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等与检验医学相关的关键词比例逐渐增多,说明检验医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研究层次和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
3临床医学、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和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是检验医学主要的研究领域
临床医学、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和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研究论文数量占前20个学科论文数的69.57%,说明这3个学科是检验医学研究最主要的学科领域。从表2还可看出,进入21世纪后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论文超过临床医学跃居第一,表明检验人员更加关注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的研究。
梁某, 男性,35岁。某日被他人用石头击伤右眼,检查见右眼上弯隆结膜有一裂创0.6m,右眼视力光感, 上眼睑青紫肿胀, 玻璃体混浊, 眼底不能窥见。诊断:右眼钝挫伤; 玻璃体出血; 视网膜震荡; 球结膜出血,左正常。诊断为外伤性白内障。经手术治疗疗效不佳, 右眼视力完全丧失。法医学鉴定: 右眼钝挫伤, 外伤性白内障, 导致右眼盲。重伤。
案例(二)
林某, 女性,50 岁。因土地纠纷与同村吴某长期结怨,某日因琐事与吴某发生打斗,随后被吴某丈夫黄某推倒在地。林某回到家后越想越气,决定要想个办法报复吴某夫妻。所以次日叫上儿子带自己去医院检查,让医院开了个外伤性白内障(左)、视力失明的诊断证明。公安部门在未经仔细审查的情况下,根据林某的诊断证明以外伤性视力障碍达到了重伤, 报捕了检察院。经检察院审查、调查未发现林某病历记载左眼周围有损伤的事实, 也没有证人证明黄某打了她的左眼,通过调查发现林某两年前有白内障病史, 于是对林某重新进行检查,最后认定左眼系病理性白内障, 视力障碍与外伤无关。
讨论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检验鉴定视力障碍比较常见,涉及的损伤性质也比较复杂,要考虑是否有过往眼疾、眼伤病史,才能鉴定出造成视力障碍是否与眼伤有关,避免存在诈伤情况。因此在检查视力障碍情况时, 应当结合病史、损伤事实等进行综合鉴定。 结合各类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在鉴定外伤性视力障碍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以下五个要点:
1、引发因素要了解
造成视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对外伤性视力障碍进行法医鉴定时必须要结合其中的各种因素,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视力障碍的因素。引起视力障碍的病因较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炎症,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老视、斜视、弱视。眼外伤:眼球锐创伤、钝挫伤、爆炸伤、化学烧伤辐射伤等。各种眼病所致之后遗症角膜瘢痕、瞳孔膜闭、瞳孔闭锁、玻璃体混浊。肿瘤:眼内肿瘤眼眶肿瘤或侵及眼球的眼睑肿瘤等。老年性和变性病变:老年性白内障角膜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其他如视路病变、诈盲。
由此可见,造成视力障碍不一定是由外伤引起的,外伤导致的视力障碍的只占视力障碍的一小部分,所以对于眼外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综合考虑,要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2、伤者视力要严查
鉴定的根本依据是视力情况,在对损伤导致的视力障碍进行鉴定时,视力情况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所以要对视力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据统计,在眼外伤鉴定中,接近70%的成年受检者有夸大或企图夸大视力下降程度的心理。因此,为了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要准确地查明伤者的视力情况。检查视力时通常用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距视力和近距视力。对颅脑损伤者,应作中心暗点、生理盲点和视野检查。对有复视的应进行更详细检查,分析复视性质与程度。但是这种检查方法误差太大,结果不够准确。所以还要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器材, 比如视觉诱发电位等把真正的视力障碍检查出来, 防止诈伤情况的发生。
3、损伤认定要严谨
进行外伤性视力障碍鉴定时,损伤事实是非常重要,损伤事实是鉴定的主要依据,所以在鉴定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定损伤事实。可以通过检查的皮肤擦伤出血、裂伤、挫裂伤、组织肿胀、眼球破裂、眼底有无出血等进行伤情判断。
除此之外,损伤病史对于鉴定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否有外伤史,对鉴定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在鉴定时要注意了解损伤病史,排除病史的影响。从案例(二) 可知,林某虽然其病历有外伤性白内障视力障碍的记载, 但是却没有损伤事实的记录,也无人证明黄某曾打击其眼睛, 这证明伤者没有外伤病。
4、鉴定时间要准确
在外伤性视力障碍的法医学鉴定中掌握合适的鉴定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的损伤都会有一个发生、发展、稳定的转归过程,视力损伤也同样如此。在对伤者进行视力鉴定时,必须要等到伤情稳定之后才能进行。因为伤情不稳定时,视力也不稳定,一般涉及到影响功能的眼外伤鉴定,都得等三到六个月视力情况稳定后再做。过早进行鉴定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为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就必须确定合适的鉴定时间。
目前,许多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在相互交流、学习和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这在某种意义上妨碍了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促进整体医学水平的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临床科室医师缺乏对有关检验知识方面的了解,大多数医师对检验人员和报告结果存在一些误解。在遇到患者质疑时,不能很好的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②大多数的检验人员只是负责做好当日室内和室间质控工作,把质控值好当成衡量检验结果的唯一标准,对异常结果缺乏分析能力和个人建议,不能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③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标本的采集规范和注意事项不是很了解,标本采集的不太规范,检验人员也没有及时下到临床做指导工作。④检验科在开展新的项目时,之前没有对临床进行可行性调查,只顾自己开展,不争求临床建议,难以被临床认可。这些问题的种种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检验和临床科室没有及时地进行有效沟通,没有把相互之间的沟通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来重视。
2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提高整体质量水平
据卫生部所提出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文件中明确指出,对检验科室的检验质量方面和对患者服务方面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检验科的评价标准要求达到所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对其满意度的90%,那么想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将检验科质量控制作为日常首要工作,使质量控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一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由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据资料统计,分析前出差概率为56%~68%,分析中出差概率为15%,分析后出差概率为48%,在分析中出现的错误概率明显低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出差概率,由此可见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是目前影响检验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想要降低分析前出差概率的可能性,就要保证临床采集标本的质量,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检验和临床科室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这样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对检验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科室之间也可以获得反馈消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室的方法学以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与普及。
3完善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具体措施
3.1合格的检测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和前提。
通常检验科的检测标本都是由临床医师和护士来实施采集的,采集后直接送检到实验室,这是在确保临床实验室检测质量体制中最关键的环节。一旦这个环节出现差错,如标本采集是否合格、送检时间是否正确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算实验室拥有再精密的仪器设备和方法也无法客观的检测出真实准确的结果,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误导医师对患者的诊疗。作为检验科室人员应主动到临床科室为医护人员发放标本采集手册,讲解采集标本的各项要求和标本采集不当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例如:做凝血四项时,要求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是9∶1,如果采血比例不当,就会引起PT和ATPP的升高或降低,不能为临床提供稳定、准确的数据,影响治疗。以此让临床医护人员知晓规范采集检验标本的重要性,引起临床对此环节的重视。
3.2建立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桥梁
3.2.1检验科室首先要重视和正确对待临床的反馈信息,定期下到临床科室与临床医师交流,虚心听取临床医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查找原因,纠正潜在的实验偏差,制定整改措施,以便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改善服务质量。其次,检验科主管人员应不定期参加临床查房及病例讨论,共同探讨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了解临床工作,加深二者之间的沟通。
3.2.2检验科室应根据医院自身的规模、专科特色等实际情况,建立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水平。检验人员当发现检验指标异常和接近危急值时,必须先确认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各环节无异常后重新检测,复查后及时和临床联系,并在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填写危急值报告,使临床医师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从而提高检验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3.3检验与临床人员加强医学知识理论学习,共同提高临床意识。随着医学技术的新陈代谢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知识,快速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与临床沟通与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专业人员应立即查找问题原因,对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方案,给与临床合理答复。临床科室也要提高对检验科室的重视,加强对检验工作特点的了解,不断扩充自身的医学知识,不能完全依赖化验结果,因为化验是有误差性的,要做到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发现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时,也应及时和检验科取得联系,防止贻误诊治。
4结论
血液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起初血液细胞计数方法是电容或光学方法,但是这种测试技术受干扰因素较多,因此50年代Culter发明的阻抗法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程度较高,相对便宜,血细胞数迅速取代阻抗方法。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方兴未艾,但只有通过测量细胞的血液计算(2步,大小细胞阻抗三步法),不深入的细胞内部结构分析。显然,这种划分是不准确的,80年代以来,激光法引入了血细胞分析系统。激光不但具有单色光、稳定等优点,而且能射入细胞的内部,检测核的形态和颗粒的情况,以此进行细胞分类。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一些高档仪器已可做白细胞的五部分类,如光电公司的激光法Celltacs8108K型,亚培公司的CD-3000、CD-3500采用电阻抗与激光结合,库尔特公司的MAXA、STKS采用电阻抗、射频及激光技术,东亚公司的NE系列采用电阻抗及射频技术,SE-9000加用硫化氨基酸可检测幼粒细胞,拜尔公司的TechniconH系列采用化学反应与激光技术结合原理进行五部分类测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生产,从标本混匀、吸样、稀释、分配、测定及打印结果,全部自动完成,不仅节省人力、减少繁琐劳动,且由于避免了手工吸样,大大增加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在涂片方面,自我涂片染色制剂生产和设备的应用,消除涂片染色手工操作,每小时可制120涂片检查,以及血液分析仪根据血细胞比容,血液涂片自动调整,推动电影速度和角度,可得最佳的血涂片。进入当代后,现代高端自动化系统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分析仪系统,自动染色涂片,用条形码阅读器和条码识别,可以轻松地分析功能试验室和全自动装配生产线结合在一起。使用仪器后可根据经营的指示将有用的信息,如样品的现状和涂片制备,在屏幕上可以显示,如果需要可以打印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中国的临床血液检验分析,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2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迅速在全国展开
血栓与止血是新兴的一门学科,临床各科几乎无一不涉及血栓与止血问题,在发达国家,血栓与止血的检验已作为常规,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我国临床检验技术的进步,国内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近年来,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学对内皮细胞的调节血栓与止血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蛋白的功能。不断揭示血栓与止血,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炎症和免疫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糖蛋白和凝血功能,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代谢及调节功能)的研究,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和对新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虽然血液凝血反应过程仍然是成立于1964年,麦克法兰和其他凝血级联理论为骨架,但近年来多修订和补充的内容。如多组分作为一个单位来研究及其辅助因子的蛋白酶凝血凝血反应,澄清的结构和功能,更新了观念许多复杂的酶。另一个积极的反应是凝血蛋白酶激活反馈,例如加速和扩大在反应的凝血和负反馈调节作用、活化凝血的作用,更深刻地揭示凝固行为。经典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路的激活不断发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凝血机制外源性和内源性的两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