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5:39
序论:在您撰写考察探究活动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学研究;探究性学习;乡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5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探究性学习方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应用。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下面,笔者就乡土地理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活动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教学设想
探究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学习目的之一。探究性学习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此次探究活动中,笔者设想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考察了解家乡河流污染状况,学会简易的水质分析方法,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具体组织实施时,笔者特别强调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学生按照下列考察内容和要求设计一个调查表格,再对白银的河流进行具体考察,结束后写出考察报告。
(1)考察内容为:①观察水的颜色。②看水面有哪些漂浮物。③看河床淤垫情况并估测河宽和水深。④观察河岸植被,有无草木护堤,水土流失是否严重?⑤沿河有哪些工厂企业,有无向河流倾倒工业、生活垃圾现象?⑥沿河两岸有多少个废水排污口?其中工厂废水排污口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污口各是多少?⑦沿河有无粪堆、茅缸和厕所,共有多少个?⑧河岸附近农田菜地农药、化肥的污水是否有可能流入河流?⑨沿河有无医疗卫生系统的污水排入?⑩考察河流的供水、水产养殖、灌溉、航运和旅游等功能。
(2)考察目的:了解家乡河流污染状况,并作出分析。
(3)撰写考察报告,要求有观点、有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2.组织学生做一个水质分析小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采样:用大玻璃杯在河流中采取水样。
(2)观察水的颜色:取一小块白色瓷片放入水中30~40厘米深,水体在瓷片上呈现的颜色即是水色。
(3)闻水的味道:取100毫升水样,放在250毫升锥形瓶中,盖一表面皿,在电炉上加热至沸腾,立即取下锥形瓶就可闻其气味。
(4)测酸碱性:用石蕊试纸进行试验。如果红色试纸变成蓝色,即为碱性反应;如果蓝色试纸变为红色,则为酸性反应。若两种试纸均不起作用,则为中性。
(5)看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将水样倒入烧杯中,然后放两条小鱼在水里,如小鱼始终在烧杯中漫游,说明水质较好,污染不严重。如小鱼放进去过不了多久就死去,说明水质污染严重。实验做完后,要求学生做一份实验分析报告,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出家乡水质受污染的程度。
3.以按座位就近组合为原则,将班上每4位同学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沿河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
4.设计评价表格,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维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具体评价分为以下三项:
(1)日常学习。①课堂学习。主要有发言的主动性、信息综合运用学习、质疑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评价方式。②课堂练习。主要有按时完成、独立守成、正确率等评价方式。
(2)期末笔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笔试。
(3)地理活动项目成果。下列地理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选择:地理课题研究、地理主题活动、地理气象观测、地震观测、乡土地理探究、地理天文观测等。其评价方式可从行为表现、参与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以上评价采用百分制,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进行。
三、总结与反思
1.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笔者在这次探究活动中,通过调查表格巧妙地设问,引导学生围绕白银河流污染状况展开全面调查,使学生在后来的活动中目标明确、条理清楚、态度积极,获得了深刻的亲身体验,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此外,在做水质分析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体验了挫折与成功,获得了独特的亲身体验。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白银河涌污染状况(即对调查表格中的各个问题进行解答),并针对河涌污染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和合理化建议,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实施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究。
一、课题的产生背景
1993年1月1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在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88位。北方缺水区总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在全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城市缺水,90%以上城市的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并且城市河流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水日的确定,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天,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就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开展各项活动,以提高公众的水意识。
宝鸡市位于西部的秦岭北麓,渭河上游,是生态薄弱的地区之一,人口100余万。
我校地处川陕公路旁,清姜河流域的东岸。清姜河属渭河一级支流,整个流域在宝鸡市范围内,流域总面积234.4km2,河流长度为43km,属于清水区。据环保局的同志介绍,清姜河是宝鸡市主要水源地,九公里水厂向宝鸡市日供水量为4.5万m3,解决了宝鸡市十多万人的用水问题,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的14%。同时宝鸡桥梁厂、宝鸡灯泡厂、益门粮库、宝鸡发电厂等企业在清姜河日取水量约3.3万m3,加之沿途乡镇人畜用水,其最大日取水量可达12.8万吨左右。
这样一条被宝鸡人民视为母亲河的清姜河,其周边环境保护的怎样?河水是否被污染了呢?污染的情况如何?为此。我校环境保护小队的同学召开了一次讨论会,会上有的同学说清姜河水被污染。尤其是中下游污染严重,这是他亲眼所见。于是同学们提出: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世界水日的到来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次活动的子课题――清姜河段污染情况的考察。计划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清姜河段水污染情况考察。
2 治理清姜河段水污染的应对措施。
为了使这次活动能落到实处,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及要求:
(1)首先收集有关河水污染问题方面的资料。可查阅有关书籍,也可向家长求援,获取帮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收集资料。
(2)聘请环保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介绍有关清姜河的情况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3)将小队分为几个小组,分头收集资料。最后进行汇总。
(4)制订考察计划,以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
(5)实地考察所需准备的物品,交通工具如何解决,制定考察路线图,在考察中如何采取水样、如何做好原始纪录。
二、课题实施
(一)准备阶段
1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
首先,利用星期五第三节课后的时间,由学校出面请来了渭滨区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为我们小队进行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环保知识讲座。为了扩大影响,我们还将五、六年级大部学生叫来一起听了报告。报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环境保护的意义、清姜河流域的情况介绍、宝鸡市取水源情况介绍、目前清姜河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扩大宣传环保知识的力度,我们通过板报栏,将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制作了校园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同时指导学生制作了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电子科技小报,并在学生中开展保护知识系列活动,建立了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展示厅。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影响,使我校形成了人人知环保,人人讲环保,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良好风气,为我们下一步顺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由于受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部分人一直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这些“主科”就行了。其他科不用太费心。这样就给我们开展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转变学校、学生、家长的观念。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经过努力。我校的环境保护考察小队正式成立了。小队成员都是爱好科学活动,喜欢探究,对科学充满兴趣的未来的“小科学家”。
3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我们引导学生自愿分成了5个小组,并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进行信息的收集、考察活动中材料的准备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各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分头制订出了实地考察计划,有的小组的计划写得较详细。可操作性强,但个别小组的计划不够详细、不够实际,要考察的内容也没有写明白、写全面。这样的计划没法实施。让他们看看别的小组的计划,相互借鉴。不久他们就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
5 寻求各方支援,作好物资准备。
由于清姜河流域较长,全靠徒步行走不能完成任务,需要代步的交通工具。学校在_资金条件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我们小队派了一辆小面包车,但仍没法解决全体队员的问题,这时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向家长求援,经过与部分家长联系,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又为我们义务出了四辆面包车和一辆轿车,这样就解决了外出考察的交通工具问题。
解决了交通问题后,我们就着手准备考察的物品、记录、考察工具等。各小组按照计划准备好了采集水样的瓶子,用于测量排污口的卷尺、木棒,记录第一手资料的记录本,照相机、录像机。同时制订出了考察路线图。计划去时坐车,尽量走到离清姜河源头近的地方,从那里开始分上、中、下游三段进行考察取水样,做好记录,并进行拍照、录像。留下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阶段
1 信息的收集。
分好小组后。各小组都制订了考察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的实施,即信息收集阶段。同学们有的从书上查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有的同学寻求家长的支援,请家长帮忙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尤其是第三小组的
同学还从家长处收集到了过去家长在清姜河拍的照片,从照片上能看出那时清姜河的本来面貌。还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从网上查到了有关河水污染的一些资料,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2 信息的整理、交流。
星期六小队活动时。队员们带来了一大堆资料,如《环境保护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科技报》等,大部分的信息是从网上下载的,如:中国科普网、学生科技网等。大家分头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分类,整理,然后又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收集的资料能够资源共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报告
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分析、讨论,并通过走访环保专家,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我们指导学生写出了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清姜河段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上升为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清姜河段水域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清姜河水质情况分析。
我们从嘉陵江源头出发。将这一段流域分为上、中、下三段,在这些地段我们分别采集了十多瓶水质样本带回学校,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中、上游地段的水质清澈、无异味、水中无杂质,可以看见一些鱼在水中游玩。说明这一段水域基本无污染。中下游地段的水质轻度浑浊,偶见漂浮的杂质,有腥异味,没有见到一尾鱼。说明这一地段韵水质有轻度污染。下游的水质混浊,水中有杂质。有腥臭等异味,根本找不到一尾鱼在水中生活。说明这一地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为此我们得出结论:清姜河中下游地段的水已经被污染
2 污染源情况分析。
(1)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农村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沿岸,造成河道堵塞,河水严重荇染。其中沿岸的大小垃圾堆约33座,最大的一个垃圾堆约7500m3。这些是造成清姜河下游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2)位于清姜河沿岸公路旁的一些餐馆、洗车点、居民区、加油站等的污水。清姜河沿岸共有餐馆约148个、洗车点20个左右、居民区大约有25个、加油站11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清姜河中,是造成清姜河水污染的又一因素。
(3)小型工厂、养猪场等排放的废水污染。清姜河沿岸共有小型工厂约9个,养猪场2个。这些地方的废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造成河水的污染,其中就有一个宽1.3米、水深10厘米左右、流速较快的污水排放点直接将浑浊、散发着异味的污水排放到河水中,另一个紧挨岸边的养猪场将混有猪粪便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
(4)人为的盲目污染。在清姜河沿岸居住的人们,他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对他们自己乃至人类的重要性。在考察中,我们就亲眼看到一些妇女在河道中洗衣服,任凭泛着洗衣粉泡沫的废水流入河水,而在她们的下游就是我们宝鸡市自来水厂的取水处。正是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淡薄,无知,才导致清姜河水受到污染。
3 污染造成的危害。
(1)宝鸡市的城市主要取水点就位于清姜河的中游地段,河水严重污染,会使宝鸡市自来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到宝鸡市人民的身体健康。
(2)大量的生活垃圾、废物倒入河道中会使清姜河河道变窄、堵塞。降低了河道的排水能力,遇到雨水到来的季节,就会造成河水泛滥,淹没两岸民居的危害。
(3)记得小时候,清姜河水清澈见底,一到盛夏,河边总有一堆堆纳凉的人们,水中总能见到游泳嬉戏的大人孩子以及一尾尾的鱼,岸边也能找到一些螃蟹、小虾。如今中下游地段的鱼虾已不见踪影,人们只能远离这里。污染已严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
(4)考察沿岸,见到沿岸农民都用河水灌溉菜地,这样,污染的河水会进入蔬菜体内,人们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蔬菜,会得许多疾病。
4 我们的建议。
通过这次清姜河水质污染情况的考察,同学们觉得目前的清姜河环境情况令人担忧,都表示要强烈呼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加快治理清姜河沿岸环境工作的速度,大家纷纷提出了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召开环保知识讲座,尤其是针对沿岸农村居民,提高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自身乃至我们全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清理沿岸的生活垃圾,尽快建立垃圾处理厂。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垃圾的去向。
(3)严格清姜河沿岸餐馆、洗车点、小型工厂、养猪场等废水排放的管理,督促环保工作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应立即严肃处理,严重的要令其停业整顿或关闭。
(4)沿岸树立明显的宣传环保知识的标志,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环境,不要将垃圾倾倒到河床中,也不要在河中洗衣、洗车、洗牲畜,使河水免遭污染、生态免遭破坏。
(5)借鉴渭河两岸治理环境的方法,逐步将清姜河两岸建成花园式的娱乐、休闲场所,这样即美化了环境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我们坚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及不断努力,清姜河一定能重现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河边的景象。那时,我们就可以站在河岸激动地说:清姜河――宝鸡人民的母亲河,你是多么的美丽、迷人。
四、成果与体会
本课题实施虽历时一个多月,但师生都受益匪浅。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而且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直至危及到我们人类的安全。
考察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写出了小论文、文章、考察报告。并积极向各方投稿,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论文、考察报告在区教育局、区环保局的征文中获奖,小队的一名学生被区环保局命名为“环保小卫士”。我们的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重视,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基本步骤;基本要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它要求从地理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在设计活动计划、方案时给予一定指导,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分组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坚持地理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例如,在海水侵蚀-堆积地貌观测活动前交代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定期检查各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协调、控制各小组活动的进度,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指导。
关键词:实地考察;教师指导;考察规范
实地考察是学生认识周围环境、认识社会的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现场开展观察、体验、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和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学生深入地开展研究。在社会现实中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只能在教室里、在学校中开展。长此以往,学生的眼界无法拓宽,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背离综合实践课程设立的初衷。在安全教育、周密组织工作的保障下,综合实践课要大胆地走出去,不能忽视实地考察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验证信息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实地考察,如何开展实地考察,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考察规范和要求。
一、制定考察计划
制定实地考察计划乃是实地考察的第一步。有了周密的计划,学生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考察活动,得到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考察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由考察主题生发考察内容
考察主题即学生小组的研究小课题,在研究小课题的范畴内让学生充分提出通过考察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将问题转换为清晰的考察目标,再针对考察目标设计具体的考察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善于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实地考察相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新奇性、挑战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持久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去探究、去实践。比如:教师播放考察地点淹城野生动物园的一小段宣传视频,学生自然对动物园的面积、交通、环境、宣传促销、行程安排、动物种类、动物饲养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大大丰富了具体的考察内容。
2.确定考察地点、时间
选择实地考察的地点与考察主题、考察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引导学生确定考察地点时,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地点有助于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开展关于常州免费公园现状的研究,选择哪些公园去考察时,在学生开展讨论之后,教师进行追问:同学们准备选择一个还是多个公园呢,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对一个公园与对多个公园考察的区别,学生在对比后发现,考察多个公园,一个公园内的多个景点,可以使考察得出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更符合实际。在进一步具体选择哪些公园时,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经过思考,师生共同讨论,选择了大型、小型,中心城区、城区边缘等免费公园,因为它们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选择考察时间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确定,选择的时间要适当。比如:考察常州免费公园周边交通情况,就要选择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段,平时与周末分别进行考察,但也要兼顾客观情况,比如:小组自行考察只能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放学后的课余时间进行。
3.考察中注意事项的设计
实地考察是一项外出活动,对于好奇心重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往往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实施细节的考虑,从而可能使活动产生安全隐患或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考察计划时,引导小组充分讨论,从出行路线、方式、自我管理、活动安全、活动分工、准备工作、信息记录等方面设计本次活动的注意事项,并在全班进行论证,同学们相互补充,从而真正把活动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可以操作的细节上,让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按照注意事项开展实地考察,保障考察活动安全、有序、有成效。
二、考察中获取资料的整理
经过前期的考察,学生搜集到很多的资料,其中,有文字资料,有形象的记录,如:照片、录像、还有数据资料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这些资料有顺序、系统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得到的结果更具可信性。在此基础上,不能只满足于对这些文字、图片、实物的堆积上,或不能只从这些资料的表面上得出结论,因为其结果是肤浅的,不仅不利于自己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能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通过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习惯,收集信息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及探究精神。
比如:在“寻访南京地方美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小组实地考察南京的地方美食店——“小李汤包店”,欲将其与肯德基进行对比。在呈现考察中获取资料时,教师引导:怎样呈现资料才能让别人一下子看到它们的区别呢?学生思考后,小组进行实物展示:一边是小李汤包,一边是肯德基,同类放在一起,如:桌子、椅子、厨房文字、数据等,一目了然。接着学生就比较的情况畅谈自己的发现,认为传统美食与肯德基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在考察时不仅要找出差距,更应该找到各自的优势,为传统小吃进行诊断,提出改进的建议。谁都不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大地上遍布着洋快餐,而难觅中国传统美食的踪影。教师的点拨无疑使学生在考察中将问题引向深入,从庞杂中理清思路,从无序中寻找根源,步步深入,有效地落实了活动目标。
三、考察报告的撰写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三、四年级能在校内安全、有序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能将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有所发现,解决一些研究问题即可,五、六年级可以尝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规范的格式,让学生模仿迁移。比如:考察报告可以包括考察过程记录表,考察中的发现、我们的建议几部分,图文并茂,教师要注意当学生写作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予细致的指导。考察报告不仅是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撑,更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撰写的过程将培养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各种繁杂的资料进行梳理,有条理地分析,从多个角度,更深层次地发现问题,得出可能的结论。
桑树为桑科落叶乔木,是国家天然林禁伐后,解决农村用材与造纸业、板材业原料的替补树种之一,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重庆、四川、江浙一带居多。
2000年末,国家东桑西移、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全国各地再度掀起蚕桑发展热潮。2001年大足区县委县政府也再度把蚕桑生产列入了议事日程,并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规划在原珠溪片区、龙石、龙水、宝兴、复隆、中敖、高坪、天山等镇乡打造5万亩蚕桑产业化工程。龙石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有桑园1万余亩,嫁接优质良桑1500亩,年养蚕5000余张,产茧150000公斤,推广省力化蚕台32台,总收入达30万元左右,通过了“千担村”茧工程检查验收。桑树的种植和养蚕业的发展,成为我校特有的教育资源,为本主题活动提供了独特的活动载体。因此决定开展《我爱家乡的桑树》的科技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桑树的分布、分清叶桑和果桑、了解桑树的各种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知道科技新品种如何与经济效益联系,树立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四)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桑树有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进一步探究“家乡特色发展”的兴趣
三、活动对象
活动学生:龙石小学学生。
活动指导教师:科技辅导员,有经验的桑农,蚕桑技术员,果桑技术员,中药铺老先生,酒厂厂长,泡酒技术员,酿酒技术员,学生家长及邻居等。
四、活动内容
(一)了解龙石镇的桑树的规模、特性、作用、价值
(二)学习桑树的种植技术、嫁接技术
(三)学习桑葚酒的炮制方法
五、活动形式
在全校内,以学生个人、小组、班级等方式,并以主题方式开展活动。
六、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全校动员,明确活动意义
(二)利用基地,开发课程资源
(三)选定学生,依托课程活动
(四)座谈分组,确立活动主题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一)桑树种植组:认识桑树、学习种植、嫁接技术
1.组织学生到蚕桑基地去实地认识春天的桑树。观察桑树的茎、叶的形状。
2.完成表格。
[名 称\&基本介绍\&种 类\&产地分布\&生长习性\&种植技术\&\&\&\&\&\&\&]
3.学生小组分析考察资料,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观察日记。
4.活动预期成果。
(1)活动相片、观察日记、考察资料、考察报告、活动总结。
(2)向全校学生宣传“家乡的桑树”专题知识。(板报、手抄报)
(二)桑树种类组:分清叶桑和果桑
1.组织学生到白土村蚕桑基地、万福村果桑基地去考察认识常见的叶桑和果桑。访问蚕桑技术员,果桑技术员,并做好记录。
2.完成表格。
[名 称\&叶 子\&外 形\&味 道\&作 用\&叶 桑\&\&\&\&\&果 桑\&\&\&\&\&]
3.填写活动日记。
4.活动预期结果:
(1)活动相片、活动日记、观察资料、考察报告、活动总结。
(2)向全校学生宣传“家乡的桑树”专题知识。(板报、手抄报)
(三)桑树价值组:了解桑树的绿化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
组织学生去蚕桑基地学习种植绿化技术;去医院访问中药铺老先生;去酒厂访问酒厂厂长,泡酒技术员,酿酒技术员,就桑树的各种价值做好记录:
(1)学生从蚕桑技术员处了解到蚕桑的园林绿化价值。
(2)学生通过访问得知桑树可以作染料:桑树的枝叶和桑皮都是极好的天然植物染料,染料使用部位是枝叶、树皮。
(3)学生通过访问中药铺老先生得知桑树全身是宝。
(4)组织学生去酒厂参观酿酒过程,对酒厂厂长进行访问,让泡酒技术员、酿酒技术员介绍桑葚泡酒、酿酒方法。
(5)桑叶创新使用:“把桑叶打成浆,按一定比例混入面粉,制成面条。
(6)活动预期结果:学生活动的结果以相片、记录(笔记)、汇报(发言)、图片资料及实物标本(展示)为主。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到校外去考察要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庄稼,讲文明礼貌,真诚虚心请教,观察仔细,详细记录。
2.注意交通安全,确保组织纪律,防水防电防火,防岩坎等。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
(一)收集资料
收集整个活动期间教师的讲稿、记录、照片等,收集所有学生的记录、照片、汇报等。
(二)写活动总结
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这学期研究桑树的成果总结汇报,教师汇总写出这学期研究桑树的成果总结汇报,并将该项成果上报区教委。
(三)活动评价
对学生的记录、汇报、图片资料及实物标本集中放置于学校科技室,请全校师生参观,家长会时请家长参观。由学校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给每位同学的成果打分,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2名、4名、6名,在校会上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七、活动预期成果
(一)学生全面了解龙石蚕桑产业,掌握桑树的种植技术、嫁接技术,掌握桑葚酒的炮制方法
(二)学生科技探究能力、科技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三)形成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桑葚酒,桑叶标本等实物成果
(四)形成以桑树为资源的特色校本课程
我校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乡土地理资源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南小河沟(中学地理课本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二是甘肃省能源化工基地。为把这两大社会资源整合成教学资源,我从人文、自然两个方面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亲身参与,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
一、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1.组织对南小河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南小河沟位于距西峰城区13公里的董志塬西畔,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南小河沟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是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坚持半个世纪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的基地,也是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南小河沟的治理经验已在董志塬周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广泛推广应用,仅庆阳地区按南小河沟治理模式进行的小流域治理可谓遍地开花,收效显著。这种治理目前正在以更大的规模进行。西峰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面就近学习西峰水保站进行小流域和小区治理的新鲜经验,一面接受专家的指导,将水土保持与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目标结合起来,创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林牧生态结构优化模式,大力进行以保持水土、防治泥沙流失为中心的经济作物的开发利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做到土不下坡,青水常流,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南小河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法和显著治理成效受到国际水土保持界的关注,先后有俄罗斯、加拿大、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国际声誉很高。如今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的南小河沟,已经驰名中外,其青山秀水,苍松翠柏,吸引人们常去领略她那迷人的风光。通过利用周末、节假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生既理解了课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识,又接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洗礼。
2.组织学生参观庆阳石油开采基地和石油化工厂。我市位于陕甘宁盆地边缘,有大面积的古地理成油环境。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亿吨,新近探明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质储量1.0822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0316亿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2383亿吨,三级储量合计达4.3521亿吨,被称为中国石油近十年来的最大发现,日产塬油1600吨,已建成生产能力93万吨,开发前景广阔。通过实地考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尤其是看到石油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大火熊熊,浓烟滚滚,对环境污染很大,同学们深感忧虑。
二、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考察报告
1.根据活动前的要求,考查结束后要求每人要撰写。800字以上的小报告,而很多学生写了近2000字,还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观点,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2.在个人小报告的基础上,开展班际优秀论文交流。每班选出2―3篇,学生对推选的文章进行认真筛选,力争为班级争光,这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积极上进的精神。
3.在优秀论文汇展后,积极推荐参加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地球小博士”论文大赛,很多学生获奖,指导教师也受到地理学会和学校的表彰。通过这样的活动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经验和受到了环境教育。
三、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初步体现。此次活动不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体验成功与快乐,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前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实地调查,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如将南小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以小论文的形式推荐给自己的家乡,给石油化工厂写信,言辞恳切地和他们商谈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和地下水资源。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展自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研究性学习目标初步实现。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激发了观察生活、研究问题的兴趣,提高了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3.新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尝试。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习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过程和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过程,在组织活动中灵活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身临其境,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明确了,体现了学习为其终身服务的理念。
四、探究性活动的教学启示
1.单一的教学方式由灵活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所代替。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挖掘一些本地传统乡土地理资源和优势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也为其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在考查活动中,学生的反应、表现和情绪是平时在课堂中难以发现得,如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中表现并不突出,但从其考察过程和撰写的报告来看,却表现得很积极。这是开放教育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