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5:18

序论:在您撰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第1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看动画,释题

1.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喜欢)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好看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想)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动画讲了一件什么事?(播放动画片)

2.生利用填空题叙述故事梗概。

出示:古时候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 ),就( ),结果( )。

3.说得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揠”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生答)对了,这个农夫想让禾苗长高就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可结果禾苗却枯死了。刚才我们看的故事是用白话文讲的,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讲的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

(二)以读悟文

1.了解作者。(看作者孟子的肖像,了解作者简介)

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用白话文讲述的,那么孟子笔下的《揠苗助长》又是如何讲述的呢?和老师一起学习课文。

2.教师泛读课文。

3.学生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通顺地读课文。

4.教读课文,总结学习方法。(这样的文章离现实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学生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再读。)

5.学生练读,读懂故事。要求读得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机进行指导,按照标出的停顿读。

6.学生单个读、师评读、生互评、男女生比赛读。

(三)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大家读得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

1.小组借注释讨论句意。

2.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机问:“你是怎么读懂的?”(生:结合注释)

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3.生解释全文。

(四)回归整体,练习表演

1.小组合作,白话文表演。

2.小组合作,文言文表演。

(五)感悟

1.这个农夫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他为什么没有成功?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适得其反”。(师板书)

3.发挥想象:假如你是种田的人,你会用什么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

4.揭示寓意: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

5.联想词语: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赅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生: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6.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呢?

小结:同学们,课程到现在已经接近了尾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学会了什么或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我明白了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应该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生2: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3:我知道了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总结:的确,在生活中不能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主观地急躁冒进,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好,同学们,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结束今天的课程。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伊索寓言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小学生,因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对故事存在着强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毕竟对于中学生来说,童年的告别也让他们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告别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里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而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寓言故事的教学困难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困难。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设计时,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毕竟,如若学生对于寓言所要讲述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知晓,那么,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师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的解释,固定语句的阐释讲解来进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揠苗助长”这个名字来进行阐释,揠苗助长首先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帮助,长“长大、生长”,揠苗助长字面意思就是通过提拉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揠苗助长》的内容大致为: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内涵

寓言虽然篇幅短,字数少,但它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绝不输于那些篇幅上,字数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内涵往往简单易懂,但又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经常去犯错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的一个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儿童、孩子的思想启蒙意义。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比如《揠苗助长》是关于农民种农作物的故事,《掩耳盗铃》是小偷偷东西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都见到过,亦或是遇到过的事情,因此,对于寓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掩耳盗铃》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过与故事中小偷类似的错误,比如偷吃了零食却忘了擦嘴巴;说完成了作业,却不见把作业交上来,等。

三、注重扩展性延伸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学,比如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故事书,比如《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此外,还可以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据自发的寓言故事编写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寓言故事的叙述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寓言故事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的,它对于健全学生的任何,启蒙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故事能够有一个好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

[1]苗增科 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2012,16:12。

第3篇

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一文为例来谈谈寓言的教学。

一、剖题激疑,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或者思想的高度概括。阅读教学从题目入手有助于对文章的总体把握,破题、整体感知文章,然后品读、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归纳、总结,符合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的阅读规律。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对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寓言故事大多以事情为题,题目多为四个字,高度概括。因为这些故事多为编造的,这些题目除了提示故事情节外,还极具喜感,所以,从题目入手就可以整体把握故事梗概,从题目入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揠苗助长》一文的题目就具备这样的特点。故事的情节在题目中集中反映出来——一个人通过揠苗的办法来帮助禾苗成长。现实中有这样傻的人做这样傻的事吗?这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所以,在寓言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从题目入手,理解诸如“揠”、“助”这样的关键词,首先把握寓言题目的字面意思;再次,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针对“揠苗助长”提出问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他是如何“揠苗”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带着疑问,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高涨。

二、品词析句,连点成线

学生在剖析题目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问有的是关于故事情节的,有的是关于故事的意义的。这两类问题都是达成寓言学习目标的线索。线索指向目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依靠线索来串联。在《揠苗助长》一文中,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是为何、如何、怎样,相应的语言训练点是描写人物“巴望”“焦急”的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回答“为何”的问题)“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回答“如何”的问题)“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回答“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巴望”体会那个人对禾苗的生长不满意,急切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心情。品读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比较:去掉“好像”,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天,两天,三天”说明什么?);品读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理解: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接着品读句子理解“筋疲力尽”等词语。通过品读来深入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语感、学习运用语言,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语言训练点由指向内容理解的为何、如何、怎样等三个问题串联起来,语言训练与内容理解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对寓言的解读自然不能停留于文字本身,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最终的目标。为什么会“揠苗”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这个问题是寓言与生活相连接的线索。

三、还原生活,明了事理

第4篇

一、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背景

1.面对知识发展和科技活动的全球化,学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2.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受到压制。

3.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家庭、个性、知识、经验、能力以及思维的特点等各不相同,统一的授课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倾向。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对“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语文课堂“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的模式注重教师创设情境,并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学习;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主的探索和交流,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这种学习模式都突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特点。

三、“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程序

基于对 “课内外一体化”自主学习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下面我以《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这一模式的教学程序。

(一)课前——抓住课文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根据这一课的重难点,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如,田里的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理解重点词句:“揠苗助长”“精疲力竭”“焦急地转来转去”等。学生根据提示预习课文。

(二)课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1.鼓励质疑,自主研读。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诱发学生疑。在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学习。如教学《揠苗助长》的最后一段时,在学生读后,我便提示:“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话音刚落,有个学生便站起来提问:“为什么农夫这么勤劳,最后它种的禾苗都枯死了?”我及时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默读课文。随后,便有学生说:“我们学了科学课上的《植物的成长》一课,我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农夫把禾苗拔起来了,禾苗喝不到水了,当然就会枯死了。”显然,这位同学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这种教学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的开始,以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探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多读感悟,自主品读。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就要让学生对词语揣摩比较,联系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如,教学《揠苗助长》的第一自然段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出农夫的着急,我在重点指导“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时,让学生读——评——读后,他们能较快地悟出“焦急地”应读得重、快些,才能体现出农夫的“急”。但他们还没有体会到“自言自语地说”的神态。于是我启发说:“你们已经读出了农夫的急,可‘自言自语地说’又该怎样读呢?”在我稍作提示后,有个学生在读到“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时,稍微放慢了语速,又像在凝神思索。我想他已经完全领悟到了“自言自语”之意,于是让他上讲台表演读。

就这样,学生们读课到了“眼到”、“口到”和“心到”。只有用心感受课文的感情,才能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3.放飞个性,自主评价。个性化的评价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学生全力投入学习,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朗读“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时,有的学生说,这句应该读得快些,因为这部分写农夫很着急;也有的学生说这句应该读慢些,因为农夫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禾苗长得慢,读也跟着慢些才好。我认为他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便表扬他们说:“你们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很欣赏你们。”

4.创设情境,自主悟读。学习这则寓言,在揭示寓意、升华主题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创设了农夫(教师)与儿子(学生)的对话情境,让学生明白:农夫想让禾苗长大的想法是对的,但把禾苗拔高的做法却不对。最后,教师总结:“浇水”“施肥”“除草”,还有“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就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如果违反规律,就会把事情弄糟。这就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道理。

第5篇

我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在语文教学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教学风格。我的宗旨和做法是“五子登科”,即“结对子、搭台子、给梯子、树样子、摘果子”,大力推动他们走上名师之路。为此,我邀请省内外特级教师,策划了成员与名师同课异构的活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相信,与名师同台教学对工作室成员的精神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同课异构活动第一站到的就是隆亭实小,邀请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工作室安排施萍一与吴建英校长同课异构《如梦令》。正如施萍一自己所感受到的,她的课与吴建英校长的课一比较,课堂逼仄、不自由、不大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不成气场。按照我工作室的惯例,每次上完课都要花几个小时来评课,我称之为“课堂CT”。大家对施萍一的课展开了全方位的“诊断”,提出了许多建议。

她后来受邀去区内的云林实小送教这一课,汲取了评课中的好建议,有了很大改进。两周后,她向我提交了《辩课》一文,对自己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的不畅、不足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案例研究,并结合送教,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理念转变、具体策略等方面提炼出了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得。课上得不算出彩,但课堂外她的勤奋与钻研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她的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成熟,《珍珠鸟》、《揠苗助长》……每一课都不乏精彩的教学细节。2013年,施萍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施萍一在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她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还受邀到淮安、常熟、宝应等地进行送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找到一条突破旧我束缚、获得新经验的最佳路径――公开教学,每一次公开教学都是一个典型课例,都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和深度省思。”的确,虽然公开课一度为人所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开课这个教学“特例”能否自觉地开展研究与反思。施萍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年,我与工作室成员经常参与她的公开教学研讨与评课。教研中,看到她对“语文教学要带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思考与践行逐步清晰、敞亮;交谈中,得知她为上好一堂课,为使教学愈来愈有底气,经常会深入研读文本、文学评论等;每节课后,读到她富有思考、主题聚焦的教学设计以及论文……不禁为她欣欣然的生长态势感到欣喜。

成尚荣先生曾在报告中讲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动力是追求,第一品质是反思,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这似乎可以在施萍一身上看到一些影子。这三者之中,使她能在短短三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内生原因,恐怕就是她善于反思实践。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认为,反思实践者是行动者,擅长在行动中反思:与情境反思对话―重新框定问题―行动中新的发现―新的行动中反思。这套从反思到实践再到反思的逻辑思维,在施萍一的《水滴集》中略见一斑。

第6篇

关键词:弹性预设 激活动态生成 有效引领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则是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我们如何把握,去追求课堂的精彩呢?

一、课前充分而又弹性的预设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1.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实实在在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还应通过书籍或网络系统的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未必都要传授给学生,但教师必须了然于胸。只有进行了这种充分预设,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能信手拈来,不至于乱了课堂阵脚。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于教学生成之时,以使学生生成时教师不至于错失教育良机。

2.拓宽师生学习空间,专“一”蓄“百”。“打铁先得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位教师要做到课堂悟懂学生的心理、带领学生探索,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难!而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信息视野,难上加难。教师应该是智者,教师应该博学,渊博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有力保证。

3.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不同角度多作假设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4.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动态生成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课堂常会因此而精彩。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越充分,生成越精彩,高明的预设总是能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表现,作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

二、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有效引领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生成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对文本不断探究和感悟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重视他们的存在,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需,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进而探究、感悟文本。尊重学生是动态资源生成的前提,是战胜语文学习困难的法宝。

三、激活、捕捉和运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尽管预设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状况,是课前预设不到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请看《揠苗助长》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老师,古时候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

师:你们认为呢?

生:我认为没有。

生: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以前农夫没有文化,不懂科学,他不知道禾苗拔起来后根受到了损伤就会死的。

……

师:小朋友都有各自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这很好。至于这则寓言,由于它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我们很难印证它是真是假。但我们可以确定,作者之所以写这则寓言,就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故事中愚蠢的农夫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做出了傻事。当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禾苗全死了,他是多么伤心啊。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他禾苗枯死的原因吗?你能帮助他明白道理吗?

生:农夫啊农夫,禾苗是自己会长高的,你拔它反而伤了它的根,你以后千万别做这种傻事了。

生:农夫,你要记住,做任何事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否则将一事无成。

……

孩子们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常常是难以预料的,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于是,我把教学过程切入到对寓言故事道理的领悟上,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进行拓展,由学生自己来讨论。他们独到的见解,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认知冲突生发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明白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道理。

2.“错误”催生教学的“美丽和收获”。语文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理想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是很正常的事,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失误,那也是再平常不过了,有错的课堂教学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我们善待,提炼和激活,这种课堂上随处可见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我任教四年级上学期时,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在静静地看课文思考课后问题,“轰隆隆”,巨大的雷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把头朝向窗外,安静的课堂开始骚动起来:“你看,你看!树叶、操场上的尘土……”。我正想生气,突然乌云密布,天越来越暗。显然如果这时整顿纪律,效果肯定不佳,停下教学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于是我顺水推舟,停下课来,和学生一起冲出教室,欣赏起窗外的景色。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过后,我请同学们来讲讲这场雨,学生反应热烈,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我再布置作业――写作文片段《雷雨》。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效果出奇地好。“意外”或许打乱了教学的节奏,改变了教学的流程,但不曾预约的精彩却不期而至!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课堂生成提供一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成的课堂中自由流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2.

[2]蒋莉莉.别让美丽的“错误”擦肩而过.教育在线论坛.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问题;对策

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笔者结合对重庆市凤鸣山中学的调研,探讨了课改前后生物课堂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课改前存在的问题

课改前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忙着教,很少关注如何教;忙着讲课,很少提问;忙着“指手画脚”,很少“等待聆听”。教师以考试大纲上的考点为中心,学生以听讲为主。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寻找题眼”,而非“提出问题”,妨碍了学生思维开化。这样的课堂模式造成了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参与课堂,看书、听讲、记笔记成为了课堂上学生常见的动作习惯。学生的积极性、思考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教学低效、无效,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环境下对多面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改后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后的生物课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作为设计者、引路人,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课堂准备简单化

教师课堂准备的简单化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教师认知出现偏差。部分教师认为生物课程内容简单、机械,重结构、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依然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教学情境设计、动画制作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第二种,部分教师已经按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行学案和教学设计,但放手程度低,偏重部分板块,教学设计不紧凑,问题设计不连贯,探究力度低。生物教师任教班级多,日常的教学已让教师感到十分疲惫,无法留出充分的时间备课、分析教学目标,造成了了解学生学情不到位,收集、整理、诊断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及时的情况。第三种,部分教师在教法上逐渐尝试使用“生成性教学”的方法,但准备力度不足。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教师偏重设计课程的框架,细节方面设计不具体,难以做到环环相扣。

(二)教师心态焦虑化

课改后,教师思想有所转变,尝试使课堂更有生命力。但学生历经三年高中后,终要面临高考的检验,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高考约束,教师时时刻刻都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线人数、双有效人数,仍为此感到焦虑。

(三)学生心理顽固化

学生本应快乐的高中生活,却被其头脑中的“知识主义”“前途主义”绑架,价值导向被框定在“知识世界”“考试测验”之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所言非虚。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知其然”比“知其所以然”在分数上更有优势,使得学生思维固化,具有死记硬背的能力,却只有薄弱的想象力。学生思维、心态未能及时调整,依然被标准答案、正确答案束缚。

(四)家长期待着急化

如今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为了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教育方面,全然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喜好,横加干涉、霸道安排,给学生报培训班,不舍得给学生独立冷静、自由梳理的空间。家长诸如此揠苗助长的行为,使得孩子负荷重,不能勇敢也不懂勇敢。

(五)评价机制复杂化

高中是大学的预备机构,社会以某个数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判,如升学率、重本上线率、双有效人数等,这些数字对学校声誉、生源、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先度都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高中办学理念的准确表述。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学校日常管理,也关注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引领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高中教育质量评判标准总是在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徘徊,在社会和家长的期盼中徘徊。这导致了评价体制复杂化,难以在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获得平衡。

三、问题解决途径及策略

教师在思想上应充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组织开展关于“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生活动,和班主任联手为宣传气候开展积极对话、成功对话工作。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打造“活”课堂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在一节课中呈现的知识,既不能超出又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经验。教师应借助生活实例、新闻热点、微信等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增加与学生互动频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通过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语言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打造“活”课堂。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打造“妙”课堂

于漪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堂应有好的导入和过渡。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现状、分析教材、分析学情、设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参考课程标准,再结合一定的教育观念,形成教学方案,打造“妙”课堂。

(三)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打造“和”课堂

教育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给养,需要每个人用生命去投入,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养料,汲取学习方法,培养学科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共生共荣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与教师争论,同时进行角色扮演、汇报演讲、游戏教学、设计模型等实践。即便学生犯错,教师也应表扬学生敢于犯错的精神,找出错误的根源,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占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2007(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