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4:52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思想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儿童思想教育论文

第1篇

道德认知主要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电视广告可以借助多种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成长的儿童。儿童缺乏对信息的完全掌握和辨别能力,电视广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错误的引导儿童的的判断力,从而对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电视广告中所传播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儿童在大环境的作用下追求名牌、追求高消费,例如当前电视广告中的学习商品广告层出不穷。步步高点读机的广告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原来的“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到《爸爸去哪儿》节目热播后明星父女田亮、cindy的加入,广告词更改为“有了步步高点读机,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广告用儿童感兴趣的小明星来提高儿童的关注度。小天才学习机的电视广告也是不断更新,最新的由马伊琍和童星小葡萄代言,还配有儿童喜欢的喜洋洋动画,让儿童眼前一亮,从喜欢动画到喜欢学习机,很多儿童便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台来试试,在广告的作用下产生了利用学习机在学习上投机取巧的心理。

二、电视广告会使儿童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的评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电视广告中表现的强调自我满足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勤劳节俭的传统价值观形成对立,与中国重视人格修养和修身养性的优秀传统教育观念相背离。当电视广告对物质与消费的极大赞美与儿童无法拥有的现状形成对比,就会使儿童对拥有这些物质产生追求。电视广告对物质消费的过度宣扬直接导致儿童的物质主义倾向,使他们把物质消费当做获得幸福感的途径,而一旦未能获得想要的物质需求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电视广告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

物质主义价值观一旦形成,儿童会觉得拥有品牌商品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奋斗的目标。广告往往对商品赋予一定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意义吸引儿童去购买商品,一些儿童觉得广告介绍的商品都是名牌,拥有名牌商品在别人面前显着很有面子,这其实是潜意识的激起了儿童的炫富和虚荣的心理。在物质的占有与品牌消费的过程中,儿童陷入了攀比和虚荣的陷阱中,吃哈根达斯、坐豪华汽车、穿阿迪耐克都成为儿童间炫耀的资本。久而久之就使得儿童希望拥有名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炫耀,感觉这样能有面子满足虚荣心;反之就会感觉到自卑,丢脸。追求名牌其实就是要追求金钱,因此,一些儿童会将“我长大要成为有钱人”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滋生了这些儿童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很可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达目不择手段而走上邪路,成为物质社会的牺牲品。

三、电视广告会对儿童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当各类电视广告向儿童灌输相似的思想道德观念时,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就在儿童的思想中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它所引发的影响会存在于儿童的潜意识中。在广告的多次播出后,影响就逐步加深,慢慢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依据。

(一)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方向

电视广告中成人权威的表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影响很大,儿童的判断能力常常受其左右。儿童电视广告中的权威人物经常是家长、老师、专家等社会推崇的儿童榜样,当这些榜样以教育、劝说的形式引导儿童时,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权威形象电视广告能对儿童形成不正当的心理刺激。比如高露洁广告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拿着牙膏说的广告语“用高露洁”“没有蛀牙”,还得到医生叔叔的赞扬时,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也希望像电视机里的小朋友一样得到老师的赞许,家长的表扬,这样就很可能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趋炎附势,以换取榜样人物的赞扬。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避风的港湾,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典范。然而,以刺激儿童物质追求为核心的电视广告会导致儿童产生错误的道德判断,以是否满足其物质需求来衡量父母的好坏,这使爱变的不那么重要,物质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在电视广告中可以见到,儿童电视广告中一些表现儿童与父母亲情的画面,往往是建立在父母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为前提的,这无疑给电视机前的儿童暗示,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以物质为主,亲情为辅,如果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像广告中一样的好妈妈,物质等同于父爱母爱。长此以往,儿童不仅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标准也会改变,会使儿童变得唯利是图,这对儿童思想​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二)影响儿童的社交行为

许多产品广告都把主题定位在送礼的角度,如黄金搭档、酒品、脑白金、核桃露等,广告中反反复复表现出用物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讨好别人,笑脸相迎,获得好评,将成人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庸俗一面,阿谀奉承礼品往来的丑恶现象在儿童面前暴露无遗。许多儿童以此认为给别人送礼是为了讨好别人,请求别人帮忙的一种手段,需要别人帮忙就必须要送礼,加上大环境所致,周围一些成人送礼求人办事的表现,许多儿童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请客送礼、拉关系和走后门这些歪门邪道,在儿童心理留下了通过物质交换换取利益和友谊的印象。

(三)造成儿童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电视上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广告以新鲜的面目出现,这会刺激起儿童强烈的物质占有欲。因此每当有新的玩具、食品、文具和服装的商品在市场上出现并在广告播出,孩子就会急切地希望可以得到这样的新商品,之前买的很多曾经也非常喜欢的商品都被放置一边不再感兴趣了。在儿童电视广告中过多的传播这种只有得到新的商品才有快乐的观念会误导儿童在物质上过分地喜新厌旧,追逐新产品、新功能、新口味和新刺激等。在这种观念的渗透作用下儿童就会养成追求新鲜,奢侈浪费的不良道德习惯。

第2篇

1.以“儿童”为基本立场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

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儿童”作为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立场“。儿童数学教育”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进一步,我们需要提炼能反映儿童数学教育系统本质特征的因素。英国学者欧内斯特(P.Ernest)在《数学教育哲学》中,提出了数学教育哲学应围绕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参考这一框架,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提出了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观。(1)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儿童观”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使得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因此,儿童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及与同伴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活动,是一个自产生、自组织与自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儿童成长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发展。(2)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价值观”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浸润人格。为此,教师要教与生活联系的数学,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感受数学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要教相互联系的数学,在学习新知识中播下知识的“种子”,在沟通联系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教有思想的数学,注重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收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美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为形成美的心灵和情操奠定基础;教能完善人格的数学,使学生形成“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和会自省”的品格。(3)数学观关于数学本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对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J.Dossey)。M.Niss更是强调数学教师数学观的重要性,他有一段应当引起所有数学教师深思的话:“缺乏多元多维的数学观也许是今天数学教师的致命弱点。”对于“多元多维”的理解,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而是包括着数量、关系、图形、规律、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内容。数学不仅仅包括静止的结果,更包括生动活泼、富有创造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数学不仅仅需要演绎推理和证明,还需要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等火热的思考,还需要好奇、自信、毅力、实事求是…………

2.以特色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吴正宪团队创造了体现儿童数学教育的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用真心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用真情营造学生敢说敢为的学习氛围;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的基本特征是:运用情境唤起学生的经验;用学生经历过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激发学生在“问题串”中不断深入地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促进学生在解决“冲突”中提升。“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梳理学生心中的数学;在联系中启发学生新的生长。“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鼓励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体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创造。“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体现数学发生和发展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思考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积淀生活经验回归数学。

二、“再起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的提炼与创新实践

2014年12月8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为了真正体现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价值,促进实现既体现教育真谛又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儿童数学教育教学,提炼北京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正是对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深化。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深化。在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应该在儿童数学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第二,在价值分析、学生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儿童数学教学实践,离不开对于教育价值全面实现、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叩问。本研究将选择小学数学的某些核心内容开展教育价值分析、学生学习路线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和评价的整体设计。第三,在实践效果检验下的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做教学实验,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1.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儿童数学教育思想”

本研究将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内涵,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数学观,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具体说来,需要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下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数学观是什么?第二,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是什么?第三,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原则是什么?

2.开展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整体教学实验

能够对课程与教学实践产生最直接、最为具体影响的教育研究可能非教学改革实验莫属,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教学实验必然具备“整体”的特征:第一,教育价值在儿童发展中的整体实现;第二,基于价值分析、学生研究的教学评价的整体设计。根据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本课题的研究基础,本课题选择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整体教学实验、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统计教学整体实验。(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和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把原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展为“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第一,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一般经历了哪些环节?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什么?第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目标和过程方面有何差异?促进他们提高的策略方面有什么不同?第三,从整体设计上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之前,素材也不仅仅停留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还有哪些培养目标、培养时机、选择素材和活动设计?第四,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不同学生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2)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统计教学研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课程的核心,并阐述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人们对统计课程教育价值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实际中,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施,大家普遍感觉统计知识和技能的落实比较容易,但数据分析观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活动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的两个切入点,我们将采取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设计基于价值分析、学生研究的整体教学实验方案;按照新的教学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实验;对于教学实验过程中和之后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评估;分析实验的效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否有提高,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其典型表现(群体表现和个案学生表现)是什么;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和评价提出建议。

3.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第一,运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刻画特色课堂的具体特征。本研究将进一步提炼和明确课堂的具体特征指标,一方面运用这些指标对于课例进行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对于具体案例进行质性分析,由此描述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第二,分析和开发围绕着核心内容的课例。围绕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已有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优秀案例进行再次验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课例,从而形成案例资源库。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一)学习生活负担较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进城打工挣钱养家,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日常生活担子就落在了老人和孩子身上,留守儿童除了白天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放学回到家要做功课,要做各种农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做任何杂活,大一点的则要帮助大人到地里做农务,小小的年纪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二)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基本上属于较贫困的村县,仅靠父母外出打工的劳资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因此经常可见寒冷的天气下,留守儿童的衣衫单薄,鞋袜破陋,家里和学校教室因买不起煤炭而蜷缩过冬的现象。此外,留守儿童基本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身体发育阶段,但都因为缺乏营养而身体瘦弱矮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精神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大都与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相依为命,隔代的代沟、沟通不畅等问题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堆积,得不到解决,便形成了心理疾病。他们每天接触的环境是固定的,接触的人群是有限的,接触的新鲜事物甚少,父母不在身边,能够与之交流内心真实感受的对象缺乏,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是城里的孩子难以体会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性,外加没有定期的职业培训,致使专业素养存在不过硬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范围基本上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等基础性课程,有些偏远山区甚至连英语课程都没有开设,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法律思想方面的知识了,导致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自身及家人的合法权利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正直青春期,这个时期是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年龄,由于父母外出,他们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学校又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问题产生后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排解和解决,往往会使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轻者会存在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问题。

(三)普遍缺乏理想信念,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

由于环境封闭,条件有限,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不清,对爱国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一知半解,认为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更谈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学习奋斗目标。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三观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仅局限于眼前简单的书本知识,理想、信仰、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比书本知识更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当然前提是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变得任重而道远。父母教育的缺失可以从学校和亲友中得到弥补,形成学校与家庭间的联动机制,多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变化,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为留守儿童多送去一些关怀与温暖。我们不仅要使留守儿童身体茁壮成长,更要使他们的人格健全的成长。

(二)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孩子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还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家庭的全部寄托,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他们最担心和最牵挂的莫非就是自己留在家中还未成年的孩子了,父母不但要担心他们的学习状况,更牵挂家里的孩子是否安全、健康、快乐。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三)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之多,在全国总人口数中占绝大比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旗鼓相当、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的整体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奔向小康道路上需要妥善处理与解决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问题、农村社会的文化发展问题等等都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的组成者与建设者,只有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基本的生存与教育权得到保障,家庭才能和谐团结,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以及社会

第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注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但目前宣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客观报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社会企业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无论是金钱上、物资上还是情感上的帮助,都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多一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知道全社会并没有遗弃他们。

第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主要职责是关注中国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其业务范围里的第三项就是: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笔者的建议是每学年的寒暑假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可以参观高校,参观当地博物馆,科技馆,活动地点可以是父母打工的城市,既能让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短期相聚,又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眼界,让他们有机会走出闭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外面丰富精彩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理想、追求,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三)学校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父母长期缺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道德认识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拥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观条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反之相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这种溺爱的监护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强的留守儿童任意妄为,道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表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同时,他们大多由祖辈们照看,祖辈们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其逐渐社会化。”[5]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一直把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

(一)发挥农村中小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寄宿条件,为此,学校要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寄宿条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学校在保证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二)加强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

除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外,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组织要综合整治农村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安抚他们孤单的心情,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心。

(三)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迫于压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定期与他们见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同时,父母也要经常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他们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指导。

作者:高萍 单位:济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3]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6).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注:作者:张振丽 论文题名〔学校思想教育现状分析〕2009年12月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一等奖。

当今教育界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一番话不仅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学校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近几年来的学校思想教育的现状,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教育有所削弱。实践证明当前学校思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 学校教育思想单一化

从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来看,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以书面为主,不仅内容单一,其形式也单一,大多是口头上的教育,缺乏实质性、针对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教育途径单一。

二、学校教育教书与育人脱节

目前,大多数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化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所追求的智育第一,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一桩桩案例证实了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 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脱离

由于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不紧密,而导致学生把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带进学校,如个别学生品行不端,有小偷小摸现象,脏话秽语,打架斗殴等。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然而从目前学校思想教育状况来看却不尽人意。现在的学生发展趋势是早恋现象、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的世界观是“家”字,人生观是“我”字,价值观是“钱”字。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隔离

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志指出:加强思想教育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但前些阶段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不紧密,因而出现了“十多十少”的现象:好吃懒做的多了,吃苦耐劳的少了;拜金主义多了,马列主义少了;依赖父母多了,自食其力少了;书本知识多了,社会实践少了;喜欢表扬多了,接受批评少了犯罪率高了,法制教育少了;自由散漫多了,自觉遵守纪律少了;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教育少了;关心自己多了,助人为乐少了;课业负担重了,参加活动少了。从以上问题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都存在相互联系不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做到多管齐下,缺乏综合管理,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效能发挥不够

第6篇

论文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影响孩子教育的各个因素被人们备受关注。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个性塑造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日益凸显出严重的问题。文章针对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协调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将学习的重点全部转移到学生和学校上,却未曾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中来。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孩子个性发展密不可分[1]。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心和注意。

1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

表现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将责任全部归结于学校。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学校的沟通很被动,大多数父母只有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才会向老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些家长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脱。孩子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毫无家庭教育观念的思想,严重与学校教育脱节,孩子的身心发展增加了许多的未知因素。

1.2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思想“代沟”严重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成熟,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长期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对其正确引导的机会,表现为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问,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交流沟通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关心,缺乏爱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闭和自卑心理。

1.3缺乏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

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都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管。作为隔代的血缘关系,老人都会以溺爱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只顾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会管。作为父母,挣钱都是为了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只要他们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从不过问是否是必须的,而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最终导致孩子放任自流,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这便是农民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1.4父母受教育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都处于初中文化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容易造成对教育的不正确理解,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注意自身行为,更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2]。

1.5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实行错误的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仍是众多父母所欠缺的知识能力。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没有选择主动交流的方式,而是趁孩子不在时,乱翻孩子东西,偷看日记等行为。这种以爱、关心为理由不尊重孩子隐私权利的错误行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不仅容易引发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的模范者,而不是窥探者。

2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在社会方面,政府创设家长培训机构,定期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解决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在这一方面,可将政府作为组织培训的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全面了解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设立家长教育学习示范点,让其真正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与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表扬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之谈,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孩子的存在也不是父母成熟的标志。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不断沟通、学习的过程,父母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2.2在学校方面,积极和家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却自视孤高,不能正确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的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但在家里却十分懂事和孝顺父母。孩子在成长中所形成的这些行为及情绪,是需要学校和家庭高度重视的。因此,学校要和家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正确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3在家庭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的优劣也是影响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的环境好了,能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出外旅游等等,这些以家庭为主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让他们学会怎样的爱别人,而且极大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和视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目标。其次,家庭环境良好,有条件创设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能及早地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为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结束语

农村家庭教育的脱节是经济落后和父母文化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宇婷.浅谈家庭教育与儿童个性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0.1.

第7篇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浅谈小学教育艺术》

摘 要:每个活泼可爱的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纯洁无暇,你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就收获什么,因而小学教师的教育与管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呢?作为一名教师,光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

关键词:教育 学生教育 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89-01

儿童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育不断改进的今天,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教学艺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教育与管理孩子,使其快乐健康向上的成长呢?广大教师不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1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也许你一句鼓励的话,将会是孩子以后成功的动力。我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有不错的效果,那是在教授《同学,老师眼中的我》这一课时,我先叫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眼中的好朋友,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的把眼中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告诉我,让我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当轮到说一说“老师眼中的我”时,我看到了同学们那期待的眼神,霎那间,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高高举起,就怕我看不到他一样,于是我开始一个个说说他们在我心目中的样子,正当我评得兴致盎然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双胆怯的眼睛,她可是个文静的姑娘,可是她的书写一直让我头疼。我曾多次和她交流沟通,都没有多少效果,想到这些,多少批评责备话要冲口而出,可转念一想,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大人不例外,孩子更是如此,不是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批评中,她就学会了自卑,如果经常生活在赞美中,她就学会了自信。因此,我微笑着对她说:“在我心中,你是个聪明能干的小姑娘,老师特别喜欢你,作业再做认真点,老师都为你感到骄傲的!”她听了,好像明白了似的点了点头。

就这样,我惊奇地发现这孩子变了,交来的作业竟然比以前认真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她回家后就高兴的告诉她的妈妈说:“老师今天在班上夸她了,以后要做老师眼中喜欢的好学生”。她的变化让我意识到,班上像她这样的学生有很多,如果一味的批评,责备,只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只会让他们厌学,只会让他们讨厌老师。是她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作为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别人也是一种美德。

2 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小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班级中评选四好少年,让孩子们有学习的目标,当然,我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要严于律己。教学字词的时候,在黑板上的书写我也不敢马虎大意,书写字迹潦草,而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板书。学生这个群体有其个体差异,在教育中要因人施教,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我经常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我知道,身边的榜样是真真切切的,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班上树立榜样,寻找榜样,从而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有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我会在每周的周队会上专门提出表扬,给操行加分,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时间长了,不用自己强调,孩子们也会自觉捡起。这样教室干净了,校园变美了,学生也得到了讲卫生的思想教育。

3 适时引导

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孩子活泼外向,敢说敢做,有的孩子胆小内向,不善言语。对于胆小的孩子,我们主动和他亲近,一个微笑,一次温暖的拥抱,一次不经意的抚摸他的头,都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安慰与喜悦,从而自信心倍增。在教育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位同学经常迟到,你会怎么做呢?是批评,责骂,还是罚站,讽刺?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制将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予他适时引导。记得那次,我正津津有味的讲着课,突然一声响亮的“报告”打断了我的讲课,又是那个同学来迟到了,我微笑着说:“你今天又迟到了,你说怎么办呢”?他干脆的回答道,如果再迟到就抄《弟子规》三遍。我说,那么多你抄得完吗?他说不能抄完。“那你还说”,我说道。他不好意思的说:“因为以后不会再迟到了”。我默许了他的说法,还别说,他真的再也没有迟到过。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知所必备的一个条件之一。好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在学习中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给学习带来无形的阻力。有的学生上课时不专心,东张西望,对教的内容是一知半解。有的学生对学习用具今天不带这,明天不带那。因此,在工作中,我有意识地注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一入学的时候,我就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完成教孩子学会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检查第二天要用的学习用品,别人的东西再好看也不准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意识。许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可以变成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材。孩子经常不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老师既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也不能一味的迁就他,而是要在他的方式和我们想教给他的东西之间找个平衡点。事实表明好的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了人的一生。

总之,对儿童的教育是设计到很多方面的,在新课标指引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用爱滋润我们祖国的花朵,让花朵开得更红更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