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林业索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5:13

序论:在您撰写林业索道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林业索道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保护区;科学管理;雾灵山;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57-02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之间,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 246.9hm(142平方公里),主峰歪桃峰海拔2 118米,为燕山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93%,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1984年建立河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建设和发展,使雾灵山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近几年,雾灵山保护区管理局走出了一条以保护为宗旨、积极开发、永续利用、自我完善的新路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保护为根本,确保生物多样性安全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等陆生脊椎动物17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等高等植物1870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座“物种基因库”。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因此,保护好雾灵山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保护区管理局的根本首要任务。

1.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体系。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及社区护林组织形成了较完整的资源保护组织网络和管理体系。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管护人员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采取学校家庭联动式防火宣传模式,经常性的深入乡村开展联防工作,每年组织周边乡村干部召开一次“护林防火联防会议”,与周边乡村和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防扑火能力建设,成立专业扑火队组织,完善防火装备;加强宣传教育,张贴宣传标语、出动防火宣传车、利用乡村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

2.建立起了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电子监测系统。使保护区真正实现了防火监测数字化,资源监控网络化,防火指挥科学化。

3.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制度。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指挥、宣传、扑火和案情侦破系统逐步完备,值班住宿、防火瞭望、电子监测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由于资源保护成绩突出,保护区管理局先后被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森林防火先进集体”和“三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二、科学规划,积极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雾灵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遍游雾灵山。明洪武年间,中丞刘伯温曾到雾灵山巡视,并留下巨型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碑。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清王朝划为 “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封为皇家风水宝地。时期,多次派高级领导到雾灵山组织抗日活动;、、姜春云等先后到雾灵山视察。

雾灵山是大自然的缩影和沙盘。在平地里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植被变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致变幻,只需在这里从山下到山上几十公里便可以尽情无遗地展现出来。在海拔落差1 600余米范围内,从山下到山上依次排列松栎混交林带、阔叶林带、落叶松云杉林带、亚高山草甸灌丛带,带谱界限清晰,季节分明,规模宏大,景色壮丽,集峰、石、林、泉、瀑、涧与各种野生花卉为一体,是座立体式的多资源的大花园,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古迹为点缀,自然景观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山水画卷。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雾灵山周边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局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编制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在保护区实验区开发了仙人塔、五龙头、龙潭、清凉界四个生态精品景区150多个景点。

目前,雾灵山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已具备一定规模,年接待游客20万人,年经济效益1 000万元,年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就业、产业调整、百姓致富创造了新亮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拓出了新的增长点。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雾灵山保护区已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护、科教、交通、旅游等系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保护区多功能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1.管护设施不断完备。投资1 600万元完成了防火指挥中心工程、基层管理区、管理站工程、落松台至清凉界防火公路工程建设。

2.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投资7 000多万元建成了龙潭景区观光索道工程、防火、旅游公路的硬化工程、精品景区建设工程、山门、生态博物馆工程。

这些工程的建设为保护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为保护区跻身全国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50千米的生态旅游和资源保护公路工程,彻底解决了制约雾灵山森林防火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工程,集实时监控与远程指挥于一体,使雾灵山森林防火自动化、资源监控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生态标本馆的建成,成为展示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基地;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使旅游景区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知识性和参与性,使雾灵山真正成为了享誉京、津等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胜地。

四、依靠科技,促进保护区快速发展

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是保护区工作的灵魂。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保护对象开展了常规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全面掌握了保护对象的习性和规律。同时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优势和价值。完成了科研课题12项,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7项,出版了科研专著6部。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奖5篇,省部级奖16篇。这些科研成果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对策研究;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28-02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仍、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作出选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David A.Fennell)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作出贡献。”[1] 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出现了一些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中国自1993年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到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短短的几年时间,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正在全球兴起。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问题

1.最不生态的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1982年,中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并没有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以较好的保护,反而使这些地方声名鹊起,引来游人如织,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厘米~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2]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张家界、南岳衡山大规模的路面硬化,虽然提高了可进入性,但造成了快餐式旅游的烦恼,以前需要两天才能游完的南岳,现在有观光车进入南天门,有观光电梯登顶,已经很难找到昔日还要在禅寺寓宿一宿的乐趣了,更不用说和方丈谈经论佛的荣耀了。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生态法制有待完善和健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规章制度,缺乏从立法的高度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只由开发者自觉自愿的保护,难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此外,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一些具体标准要求的条款大部分分散在别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这大大不便于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开展和环境管理的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有的保护区违反《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中国由于没有具体可行的生态旅游法案,致使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 776米,公路只修到2 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中国,有些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2.制订发展计划和战略。在发达国家,都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纳入社会公益事业,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在2000年有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国家公园局每年预算为1.148亿澳元,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市政税收,而公园本身经营收入仅0.1亿元。新西兰也是如此,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就是韩国,每年也有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管理。这些国家都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因而拒绝商业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正是由于这种公益性质的正确定位,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立法和管理,一切与基本目标相抵触的活动,均在禁止之列,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自然属性,竭尽全力维持它们的自然状态。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山上游,山下住”,即功能分开,把旅游服务设施安排在区外,使区内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 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就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其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自然景观多姿多采。有壮美的大森林;有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中国有60亿亩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83%的面积分布在中国西部。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加拿大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生态旅游了,进入生态区的外国旅游者都会得到生态旅游导游册:“生态旅游是由加拿大林业部为作为旅游者的您准备的,旨在帮助您了解加拿大全国各地您所能看到的风景,包括对景区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描绘和说明。生态旅游线路将涉及各种主要的风景类型和生态区,每个生态区的图标上都标明了观光点(由序号标出)。大部分景色您可以驾车观赏,有些地方则建议您停车观赏。各观光点的距离都标明了公里数,如果要进入支路观光,在高速公路路口上都有路标标明距离。如果您能记录好旅行的距离并在达到每个观光点前阅读有关说明,您就能从生态旅游中获得最大限度的享受。”[1]这种生态旅游以跨加拿大的高速公路为中心,沿途划出几个生态区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边划出若干个生态旅游区,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联系起来,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作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 。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人类能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邓爱民.浅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BE/OL].省略.

第3篇

关键词:森林工程,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Engineering Program (Lifting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 Machine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Wei ZhanGuo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nded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proposed proportion increas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tudied forest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forest project itself is a practical disciplin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can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enterprise first line design or tech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have goo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quality, it should not only study the exis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sign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alk the road of innovation, make our forest engineering gradually catch up with and unique, complete the shift towa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professional.

Keywords: forest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一、课程教学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针对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在教学体系中增加实践的课程比重,这是非常正确的,是适应中国的实际现状的。对于学习森林工程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森林工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能独立的完成企业第一线设计或技术应用工作。

然而,从我校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森林工程学生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抱怨自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行业新技术知识面对招聘对象的现象较为严重。经过分析,我们觉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⑴本专业办学时间虽然较长,但教学培养方向尚未明确,课程安排趋向于机械工程方向,相关机械设计新理论、新方法课程、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安排不足;

⑵招收的学生均是理工生,实践能力需要入校后临时培养,留给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多,有时在上专业课时还要补实践课程内容,耽误了完整进行设计课题实践的时间;

⑶与第二点相联系的是,由于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造成很强的挫败感,对森林工程专业形成厌学情绪,于是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后放弃专业课,开始潜心准备考研或出国等等;

⑷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缺乏配合、条理,内容没有联系,各自为政,而且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等等。同时因为缺乏配合和条理,学生反映有时实践课挤在一起,设计与实践课的作业便会大量积压;而有时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践课。当积压的时候,量大造成每一件都无法完整地完成,学生或随便应付,或厚此薄彼,如此种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没有好的东西也做不出好的作品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统一的思想和合理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合,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是混乱的,不知道各门课程的关系和用途。

以上第四点在我国有森林工程专业的学校都普遍存在,教学与实践相脱离也是当前中国森林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很长的传统专业来说,这一问题更是突出。所以我们认为,为了让学生具有优秀的实践作业能力和素养,就既要学习国际国内设计教学的已有成功经验,更应该结合我校特点走创新之路,使我校森林工程专业逐步赶超并独具特色,顺利完成向工程机械专业的转变。

二、课程教学问题的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形成了以下观点:

⑴顺应学校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大新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比重,从2008级学生开始,开设工程机械相关的课程;

⑵根据我校招生特点将实践课程合理的分为几个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培养机械设计理论素养、机械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应用的素养,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构设计、外观设计等等);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群(包括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加工工艺、金属材料、金属结构等);工程机械课程群(包括工程机械概论、内燃机理论、工程索道、汽车摩擦学等);专业应用技术课程群(包括几个方向的专题设计,如林业工程机械设计、路桥工程机械设计、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等等);

⑶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在我系前两年的教改过程中已基本完成),将包括理论课在内的各课程有机的编入整个实践课程群中;

⑷关于第二点,四个不同的课程群之间大体上是串联递进的关系,第一个课程群延续的时间最长,大约有四个学期,第二个课程群从第三学期开始,持续到第五学期,第三个课程群从第四学期开始,也持续到第五学期,第四个课程群从第五学期一直到第七学期,因此各课程群之间是串并结合的关系;

⑸对于不同的课程群,相应的制定合理的总的教学目标,将各课程有序的填入到相应的课程群中,使各课程教学有了统一的目标和规范,不再各自为政,也不会出告,这样从二年级到四年级,每位同学至少有四份具有一定份量的设计作品集与实践成果;

⑹各课程群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由专人负责该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现内容、课程要求和实践设计的重叠,各课程也能合理的组织在一起;每一个课程群在结束后有严格统一的要求,如要求做一份课题报告,报告包括的内容对应相应的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完成成型的设计作品(包括从二维设计到三维成型的模型)和报的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督促这一课程群的各教师相互讨论、按照统一的目标共同搞好教学,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做到客观有效。老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也能出成果。

⑺通过各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涉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具体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我们相信,如果按照以上想法实施,再结合我校的特点,定能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甚至对于专业的认识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

通过对森林工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设计课程的实践课程的科目及内容;各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要求;实践内容的要求;各实践课程族群的之间的配合关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合理组织实践课程的研究内容、体系以及统一的要求,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设计,更明确地了解各课程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形成独具个性的设计观念,促使学生沿着实践体系要求完成几件具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其次,完善健全实践课程体系,并逐步形成我系在这类课程教学上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与实际需求更接近,以便更快而且自信的适应将来设计第一线的实际工作。最后,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

参加课题研究的森林工程教研室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在读1人,硕士学历1人,另外本专业教学时间10年以上4人,专业教学经验丰富。

课题参与人员科研能力较强,近三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EI检索10篇以上,积极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校厅级科研项目。

森林工程本科专业所在二级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有较为完善的实验环境,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积极认真的教学改革团队。

四、课程教改的研究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法

主要实施方案包括:带学生赴教学已很成熟的国内工程院校交流学习,尽快熟悉一些实践的内容和目标;考察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工程院校,制定实施办法;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计划和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以最终有形的设计成果呈现出来;举办设计成果的交流、展览与等。

以上研究成果和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为了保证此研究的实施、实施过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推广,学校给予了充足的经费资助。

目前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环境单位数量不多,有时会因为企业自身的因素调整学生实践的安排,对实践环节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后将发挥各种渠道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合作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选择机会。

五、研究结论与可行性验证

森林工程专业设计课程教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时俱进,根据目前我校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对工程机械设计课程的需求,提出了设计课程体现族群的串并系统研究,使得森林工程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地结合一起,真正地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着想。

目前在保留部分专业传统课程的前提下,修改了原有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已经初步实现了向工程机械方向的倾斜,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及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大纲上已经体现上述改革思想,逐步增设工程机械设计课程,减少无关课程,增加新技术课程的授课课时及实践教学课时,并有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及,已经成功组织学生申报获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两项,其中一项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全省同类项目成果汇报展。另外,森林工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本科毕业生已经连续5年蝉联全校本科就业率第一的专业。事实证明,本研究的构思具有较大的应用与推广价值及突出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肖生苓,王立海,董希彬,等.森林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2] 肖生苓,王立海,张佩剑,等.国家级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51-154.

[3] 吴志强,张学洪.全面提高本科实验条件建设质量之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3.

第4篇

1916 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 开辟了国家公园管理的新篇章。国家公园系统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克林顿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后, 新的公园管理体制于1995 年开始实施。新的管理体制是在华盛顿总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领导下, 全国设立7 个地区局, 并以州界划分管理范围, 地区局下设16 个支持系统。一般由生态环境和资源类似的公园组成一个公园组, 以便按其资源类型和特色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 。

内容一: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由美国内政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独家管理, 而国家公园管理局由美国内政部直接管辖, 不受各州干涉。这是一个国家所有、国家单一管理、目的明确的垂直管理系统。它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实现设立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自然保护和公众游乐。

内容二:完善的管理原则。首先是保护第一原则。美国修建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是自然保护和公众游乐。而其中自然保护是国家公园成立的首要目的, 观光游览次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诸多的经验教训, 终于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与游览相协调的方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国家公园内不允许建造索道缆车和娱乐性设施。美国大多数国家公园面积广大, 高山峻峰较多,但为了避免对环境大规模的破坏, 均不允许修建索道。如黄石公园的主峰华体布思山, 海拔约3 350 m, 就没有索道。公园除了建设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旅游设施以外, 在国家公园内不搞开发性项目, 更没有什么豪华度假村、旅游城镇、高层豪华酒店等。

车道选线十分谨慎, 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资源。即便是在完善可进入性方面, 为了避免修建道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也尽量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著名的“野生动物跨越道”就是为了使各种生物能同样使用道路两边的生态环境而设计的。

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在国家公园内, 游人住宿的旅馆床位和野营地床位, 都是严格控制的。这些生活服务设施都必须远离重点景观的保护地。游客也是人为控制的, 游人必须事先申请, 获批准后才能进入。园内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在园内自由来往生息, 游客不能喂食野生动物, 不能追捕狩猎等。

国家公园内的建筑风格, 力求与当地自然环境和风俗民情相协调, 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资源。只允许建造少量的、小型的、朴素的、分散的旅游生活服务基本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完善, 公园内不设有任何生产性设施及库房, 但设有先进的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

其次是以公众游乐为目的的原则。国家公园严格限制门票等的征收, 门票也相当低廉。目前, 大多数公园门票控制在30 美元左右,仅为美国中产阶级年收入的千分之一。另外, 还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推出了各种优惠措施。如美国有近400 家公园联手推出国家公园年票制度, 只需50美元就可以在一年内畅游美国所有的国家公园。

内容三:独立规划设计管理。美国国家公园规划设计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全权负责, 独家垄断。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保证规划的质量, 另一方面又预防了违反规划的事情发生, 确保资源与环境保护。在丹佛规划设计中心有职员665 人, 其中有风景园林、生态、生物、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还有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专家。美国国家公园的设计、监理均由该中心全权负责, 进一步确保规划实施的整体质量。规划设计在上报以前必须先向当地居民广泛征求意见, 否则参议院不予讨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公开性于此尽显, 并与事前监督、事后执行相呼应, 在管理体系中体现出周密与协调。

内容四:具有美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经营管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的最高宗旨是切实保护好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向国民提供宣传、讲解、培训、科普知识等方面的服务,把国家公园当作大自然博物馆。因此, 国家公园在经营管理上要求层次很高。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公园的管理人员都由总局直接任命, 统一调配。职员都要求有本科以上学历, 而且必须经过上岗培训, 要求掌握国家历史、游客心理学、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生态学、考古学、法学、导游甚至救生知识等。

对公园食宿设施的管理。国家公园食宿设施实行特许经营权制度。美国国家公园虽由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日常管理, 但国家公园的管理者更多是将自己定位于 管家保姆角色, 而不是业主的角色。国家公园作为非营利机构, 专注于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其日常开支由联邦政府拨款。国家公园的食宿设施则公开向社会进行招标, 使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旅游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无任何经济利益牵扯, 从而更加有利于国家公园管理局对经营商的监控。

对门票的管理。如上述所述, 国家公园的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国家公园严格限制门票的征收, 现行的门票价相当低廉。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允许下达创收经济指标, 这一方面是基于美国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也是堵住公园乱搞开发项目以谋取收入的借口。

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经营管理比较落后

我国至今拥有27个世界地质公园,是全球拥有最多世界地质公园的国家。这些地质公园的建立, 对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恢复地质生态环境, 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管理体制复杂。我国的地质公园属国土资源部管辖, 而具体的工作则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 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关系未理顺的问题。而且, 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世界地质公园分属建设、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管理。如作为世界遗产的湖南张家界景区, 既是国土资源部的世界地质公园,又是建设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林业局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局的4A 级景点。多年来, 在世界地质公园( 或保护区) 的管理与开发中, 一直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利益冲突。

经营管理相对落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地质公园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科学性很强, 在地质公园的规划、导游讲解等方面需要经过专门知识培训的人才。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大部分都建立了地质博物馆或者陈列室, 展出了本区的地质基础工作成果图件、标本、专著及论文等, 还有不少国内外相似地质遗迹的对比研究成果, 这无疑是大众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但其缺点是科普性不够, 太专业化。各公园导游人员的地学知识培训应进一步加强, 不少导游人员还不能自如地将地球科学知识融入解说之中。

二是自然旅游资源破坏现象比较严重。营造本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目的之一, 但近年来, 不少地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甚至把某些旅游胜地出售给大企业来经营, 企业参与公园管理的权利过大, 使景区的社会公益性变得越来越市场化。上述做法对地质遗产资源造成很大的威胁, 破坏了植被、地貌、水文状况等。如修建索道、缆车、道路等一些旅游设施, 选址不当, 或形式与原景观不协调; 景区内饮食服务业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垃圾, 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两国旅游体系发展的不同, 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和美国国家公园在概念界定上有所不同, 因而管理模式也不同。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对我国的借鉴

公园的合法性。美国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就是对地球演化史上形成的重要而独特的地质遗迹, 予以有效的保护, 如美国的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等。从1872 年的《黄石公园法》到1998 年的《国家公园系列管理法》, 美国国会的立法、决定以及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始终伴随着国家公园发展的全过程。几乎每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立法, 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各项政策也都以联邦法律为依据。在中国, 地质遗迹资源的立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们对地质遗迹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还不够。对如何保护世界级或国家级的地质公园, 国家暂时还没有出台有关的法律。而目前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发展正处于一个申报与开发的上升期, 建议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地质遗迹法”或相关规定, 使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公园的公益性。美国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始终强调这一概念: 必须把国家公园的资源和价值完整地留传给子孙后代, 让他们永久地共享这些资源和价值。公园应属国家所有, 受法律保护, 不准任意开垦、占据和买卖, 公园应该成为为人民永续利用的社会公益事业。即美国人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服务排在其使命的第一位, 且非常强调充分满足当代人的可持续利用需要。

相比之下, 由于我国在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方面还存在相对复杂的管理层面, 即便是被列为世界级或国家级的地质遗产的管理经营也常常是地方政府主导。由于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 政企不分, 在行使行政权利的同时也从事营利活动, 因此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由此, 笔者认为,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国家公园有关特许经营的规定: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不得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 公园内商业经营项目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委托企业经营, 管理机构从特许经营项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费用作为公园补偿。公园管理机构则为游客提供大量的展览、展示、说讲解、咨询、安全保护等公益。此外, 对那些合乎法规、规划及与景观协调的设施进行特许经营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公园的完整性。所谓的完整性就是指国家公园系统类型的完整性。我国地域辽阔, 地质地理条件复杂, 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其中有不少是独特乃至世界罕见的景观。这些罕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以其独特的方式, 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多的、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科普价值的世界级地质公园科普教育之旅。

公园的科学性。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内外都有大量的科学家, 对国家公园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这使国家公园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正是由于具有系统的科学研究基础,使国家公园游客中心的展示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国家公园不愧于“天然博物馆”的称号, 成为大、中、小学生乐于前往的“天然课堂”。

但在我国, 很多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管理技术的应用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状态。部分地质公园缺少旅游环境检测系统和保护设施, 污水、垃圾处理仍采用原始的方式, 就近排放, 造成环境污染, 景观质量下降。为此, 各世界地质公园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 请专家配合, 长期进行资源保护及旅游服务的研究、规划工作; 对地质公园内的从业人员, 则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 使之能更专业、更有效地传递地质公园的科普信息, 增强游人的保护意识; 对公园内的各项工作及服务设施都应以不破坏资源及自然景观为原则, 突出自然, 展现地质景观的自然之美; 对游客, 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科普和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工作。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初始条件;转型;张家界。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明显变化。概括地说,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期、战略提升期、矛盾凸显期。”[1]旅游产业转型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经济体制转型的总体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趋势(马波,1999)、产业政策(唐留雄,2006)、面临的问题(马波,2007)、发展模式(夏卫红,刘嗣明,2008)等方面,此外,张辉等(2005)对转型时期的环境、制度与模式等问题予以关注。上述成果实际上讨论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假设条件下旅游产业转型的共性特征,然而共性特征并不能掩盖旅游产业发展初始条件的差异所造成的转型路径与绩效的差异,因此,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及其对转型的影响是研究旅游产业转型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

中国的旅游产业转型在本质上是一个以产业现代化为目的的旅游体制转换过程,体制转型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体制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产业发展也为体制转型创造条件和动力,它们共同统一于旅游产业转型过程当中。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初始条件是自然科学经常使用的一个学术术语,它是指产生某个结果的所有原始条件的总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初始条件主要是指转轨国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最初形态,如转轨开始时的人力资本存量、法律结构、法制意识及经济结构等。转型经济学也注重对初始条件的研究。“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运动,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制度变迁,而各个小的变迁又与变迁的初始条件、变迁的过程,以及变迁的结果及其评价等各个方面相联系,这就决定了社会转型必定是异常复杂的,甚至难以从纯经济一个方面加以解释。”[2]在旅游产业转型研究中初始条件与世界银行所讲的初始条件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在这里,初始条件是指转型初期的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产业结构、制度等的总称,它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旅游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前提。

(一)资源因素。

旅游产业研究中的资源是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传统旅游业的旅游资源观比较典型的是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现代旅游业中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更注重挖掘当代各种社会资源(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康体、重大节事、现代科技成就、军事工程等等),依托整个现代城乡环境,依托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不断扩大旅游供给的品种和质量。社会资源无限论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旅游资源的禀赋的差别形成区域旅游的特色。张家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可以从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其资源品质的一系列认定中见出:1982年被批准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又被国际地质联合会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目前,张家界以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为核心,以茅岩河、黄龙洞、天门山、普光禅寺等为卫星景区,景区总面积达500km,融山、水、洞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中国少有的大规模、高品位的旅游风景区。魏小安等(2002)在分析中国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时认为,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市场拓展的重要品牌,是发展全国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3]。张家界因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而使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开发张家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不仅充分展现了自然景观,增加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挖掘了旅游潜力,创造了宣传效应,更重要的了丰富了旅游品种,形成了新的旅游社会资源。直升机两次飞跃天门山的惊险表演,通过电视的直观报道,吸引了世人的注目,激发了旅游者的探险心理。这个事件和由此生成的话题,已成为附加于天门山自然资源之上的新的社会资源,由此产生的旅游产业效益是可观的。飞行事件是无形的资源,而横跨山峰的观光索道及观光电梯,则是有形的新资源。张家界奇峰林立,神奇秀美,索道实现了多角度的观览,最大程度的展现了自然资源的特殊禀赋与其观赏价值,“无限风光在险峰”,现代科技使游客的观览、猎奇心理得以满足,而它本身也是新的旅游社会资源。土家风情园和大庸府城则很好地展现了土家民俗风情。据统计,张家界

开发旅游以来,游客人数由1989年56.5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18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989年的249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1.12亿元。张家界旅游经济效益是独有的自然资源、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的人文资源和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出来的新的社会资源合力的结果。

(二)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与地缘因素渗透在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使人们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作出不同的反应。它们对旅游产业转型方式和绩效的影响更为深远,有可能加速或迟滞产业转型的过程,进而影响了产业转型的路径和绩效。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传统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制度变迁的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中国中西结合部,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2007年末总人口162.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就达117.68万人,其中土家族103.17万人、白族11.38万人、苗族2.71万人。张家界在开发旅游前区位闭塞,经济落后。由于世代依山而居,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稳定思维习惯,旅游景区的开发,打破了长期的封闭,部分居民抵触心理严重,不愿搬迁下山,影响了景区的开发速度和整体规范。因此,开发初期,政府的参与是必要的,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适应了现实情况,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是其后产业转型的必经阶段。

(三)产业结构因素。

这里研究的产业结构包括三大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张家界1989年建市之时,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7.0%,第二产业为18.7%,第三产业为34.3%,是典型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到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1.0%;第二产业为18.4%;第三产业为40.6%。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张家界的旅游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速度缓慢,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虽有下降但仍然占据最大份额。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张家界的第一产业的产值为22.7%;第二产业为21.1%;第三产业56.2%。从中可知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已经完全确立。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由47∶18.7∶34.3调整为16.4∶24.2∶59.4。2007年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6.8%、23.8%、59.4%。从中可以看出张家界国民经济增长从建市时的第一产业带动演变为第三产业带动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产业具有门槛低、就业容量大而且灵活、产业带动型强等特征,相比较而言在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

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的所有制结构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张家界旅游开发是在改革政策实施以后进行的,地方和部门成为旅游产业经济运行中极其活跃的利益主体,在投资、上项目等方面拥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张家界是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为满足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大力引进资金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开发,产生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结果,也是其加快转型力度的积极因素。

(四)制度因素。

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旅游立市的定位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的,地方政府在发展初期担当了“先驱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中国特殊的所有权制度使得很多旅游资源和产品归政府所有,并且在政府内部又有多个管理主体。首先,不同资源性质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如,1988年国务院正式确立武陵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和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门管理;“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8处人文古迹由文化部门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风景名胜区”体系在旅游资源管理中占据主体。其次,具有不同资源特征的同一旅游资源同时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张家界的旅游资源在管理上呈现“多龙治水”,旅游、规划、林业、国土、文化、宗教、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权限。

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体制在旅游发展的前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是需求推动型产业,政府主导模式下不可避免要发生诸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发育水平低、产业效益水平低等问题,并且容易形成狭隘的利益集团。这是由于在旅游资源管理中,政府的各级各个管理部门都在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资源性资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二是国家行政管理者。这两种角色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旅游产业转型的速度和产业效益的增加。如黄龙洞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谈判就长达8年之久。

二、旅游产业转型初始条件对产业转型。

的影响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的影响基本符合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规律,即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各种制度选择将会对未来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与绩效产生影响,从而加速或迟滞制度变迁的过程[4]。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转型的路径和绩效的影响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始条件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旅游业是一项极富特色的产业,是集“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旅游开发必然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推动区域经济实力的成长。张家界依赖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政府推动下发展旅游业,尤其在1993年以后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为促进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列的制度创新,如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使旅游也迅速成为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由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成长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地区,对于属于典型“老、少、边、穷”地区的张家界,这种变化显示了产业转型的效益,体现在旅游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在2001年以后比重不断增加,到2007年达到了60.3%。张家界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除农业以外仅有的产业是林业,属于一种资源输出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也取得了经济的一定增长,但环境退化、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抗周期性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对独特的地域文化加以保护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在旅游开发之后,随着旅游产业转型进程的步伐,张家界不仅摆脱了旧的发展模式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互为依存。第二,初始条件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这些生产要素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这就是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的演进过程。它反映了一定的人均国民收入和一定水平的产业结构的密切相关,即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高附加价值化”的趋势,高附加价值的部门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19年来张家界的产业结构变化,正体现了上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向。同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相应变化。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排序由第一、第三、第二产业转变为更为高级的第三、第二、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共同协调得到成长的,即政府理性构建与市场主体自发演进共同作用调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②张家界是以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来张家界的旅游者大多数是观光而来,但是随着旅游需求的形式与规模的变化会带来行业结构的调整。③张家界开发初期的多元主体所形成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为旅游产业结构顺利转型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三,初始条件对旅游客流及收入的影响。20多年来,随着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铁路、高速公路的修建与开通,华天、最佳西方等高档次酒店的进入等,使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趋于成熟。1989年以来,张家界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0.13亿元,尤其在加入WTO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迅速。由统计数据可知,张家界旅游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客流增长,旅游收入增长与游客数量增长成正比。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和农民的收入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明显提高。张家界旅游业的主导地位虽然十分突出,但目前客流量已达到甚至超过旅游承载能力,受旅游环境容量限制,依靠增加客流增加旅游收入将受到限制,必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路径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是两种力量推动的结果:一是受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旅游业发生转型,这是旅游产业外部力量推动形成的制度上的转型;二是受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旅游需求变化的决定,旅游产业发生转型,而这种转型是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是一种旅游产业发展自身的变型。由于初始条件的差异,旅游产业转型的具体路径也呈现多样性特征。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最初的结构性安排决定了今后的发展道路,由于存在充分竞争的完全市场和交易费用高昂的不完全市场以及制度报酬递增产生的自我强化机制,制度变迁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条是相互依存的路径,经济沿着良性循环轨迹发展;另一条是闭锁路径,指制度向好的方向关闭了。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是内生的,它无法超越“制度可能性边界”,这就是所谓的锁定效应。张家界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是其经济的增长高地,成了经济要素的集聚之所。在其巨大的吸纳力作用下,各种经济要素被固化在旅游产业领域,与此相对比,其他产业处于弱质和从属地位,难以形成产业吸引力,发展机会明显减小。当旅游消费需求升级时,单纯观光型资源的张家界旅游产业竞争力降低就不可避免。由于锁定效应,观光资源型旅游产业发展的应变性、适应性均较差,相反却具有较大的发展惯性和超稳态性,不能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张家界旅游业是依托山水自然风光以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是目前张家界理想的运作方式。同时,由于受自身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特征的制约,其转型在遵循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原则下,按照“初级阶段单纯观光旅游———高级阶段品质型综合型观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点线旅游———板块旅游”的发展思路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高张家界旅游产业素质。

三、结语。

首先,从旅游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的绩效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但初始条件并不能完全决定产业转型的绩效。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开放系统,旅游产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人们的消费结构变化等。其次,对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应偏重初始条件对转型绩效某一方面的影响。张家界在发展旅游业之初,落后的农业经济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对于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低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进入旅游业又影响了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客观上阻碍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影响产业转型的绩效。综上所述,对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应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加以全面客观地认识,要根据特定的初始条件制定符合本地区的转型战略,这样才能克服初始条件的不利影响,或者充分利用初始条件的有利方面推动旅游产业转型的顺利进行,相反,盲目克隆是注定失败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发.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旅游学刊,2007,(4).

[2]王黎民.转型经济的初始条件[J].上海经济研究,2003,(9).

[3]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N].中国旅游报,2002-12-11.

[4]Douglass C.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于立新,孙根年.从张家界的旅游开发看旅游城镇的形成发展[J].调研世界

[6]徐慧.试论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J].学术论坛,1987,(3).

[7]景维民.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化与相对市场化进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06.

第6篇

Abstract: Bulky cargos mainly refer to some large mechanical equipments with overweight and oversize.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large equipments transport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time to reach the dest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ity of large equipments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oad barriers, and discussed the exclusions of obstacles.

关键词: 大件设备运输;障碍排除

Key words: large equipments transportation;obstacles exclusion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20-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网建设的逐步完善,公路运输近些年发展迅速并占领很大货物运输市场份额,由于公路运输办理手续便捷,可以实现货运的“门到门”的服务,公路专业大件运输行业及生产厂家自设的大件汽车运输队伍也迅速崛起。

大件运输面对的对象多为超重、超长、超宽、超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货物。多数货物都超出了普通载货车容许的承载容积和重量,较大的运输难度使大件运输对运输装备水平以及工程技术能力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 “庞然大物”中,大多是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设备,其战略意义重大、附加值高,确保这些货物安全、快速、便捷地运达目的地尤为重要。

CHEN Shi-tong对军用大型设备运输进行了研究[1]。许少白阐述了大件设备运输的道路问题,提出了防止纵、横向倾覆的具体措施,此外,对空中障碍排除,特殊安全处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的合理举措[2];刘雪峰对桥梁结构的安全进行了分析,得出桥梁验算的结论,提出加固建议,制定出安全通行的措施,以确保运营安全[3];吴丽丽介绍了重大件公路运输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并分类说明各障碍的处理办法[4]。

大件运输对象具有超高、超宽、超长、超重的特殊性,为保证大件运输安全、快速、经济地运往目的地。在运输前对运输路线进行勘查,及时发现道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排除障碍的方法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大件设备运输障碍及排除方法进行讨论。

1 大件运输概述

1.1 大件运输概念 货物在高度上超过了公路线形和桥涵通过能力的规定限界,并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了普通载货汽车容许的装载容积和重量,运输时就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运输组织措施。公路大件运输指公路运输中对庞大、沉重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货物的运输。

大件运输(如图1)包括超限和超重:超限设备(货物)是指装载轮廓尺寸超过车辆限界标准;超重设备(货物)是指车辆总重量对桥梁的作用超过设计活载。

1.2 大件运输的分类 大件根据长、宽、高、重量可分为四级(表1)。

1.3 运输受限条件 由于大件运输在我国公路运输法规中属于超限运输,同时受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与《超限运输车辆标准》的限制,对于路宽、桥高、拐弯半径空间等都有一定要求。所以大件运输主要限制有:

①净空要求:设备运输过程中所需的线路最小净高与净宽。

②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车能够通行的最大横坡度;二是指车能够通行的最大纵坡度。

③最小转弯半径要求:最小转弯半径要求主要是指超长设备对线路转弯半径要求较高。

④载荷强度要求:载荷强度要求主要是指超重设备对线路载荷强度要求较高。

⑤收费站:大部分收费站保持5m净高、4m通道宽度。

2 大件设备运输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及排除方法

2.1 大件设备运输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大件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主要受高度,宽度、长度、重量的限制,对运输线路净空、最小转弯半径及载额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净空要求主要是指设备运输需要的线路最小净高与净宽。空中障碍主要有各种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架空通讯线、电缆或光缆、架空索道或缆车、架空管道、渠道、隧洞、立交桥,收费站顶棚、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等。净宽主要受限于道路两旁的树木、交通标志牌、收费站、建筑物等因素。一般大件的长度主要影响道路的最小转弯半径。载额强度是相对于重量而言的;主要指通过桥梁和道路的承载力。

2.2 空中障碍的排除方法 空中障碍物主要是指不能满足大件设备最小净高和净宽的要求,要通过此障碍必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方法。

2.2.1 净高不足障碍的排除方法 现在运输大件设备采用的货车货台都可以进行升降,应尽量采用降低车辆的货台高度来排除,如采用凹式挂车运输;对于影响大件设备运输的空中障碍,若此法无法将障碍排除,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落地法。对于净高相差较大又难以移(顶)高的电力线,可采用落地法。为免遭受外力(如车轮辗压)损伤,落在地上的电力线或通信线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在临时停电或中断通信后进行落地处置。

②拆除法。收费站超宽通道尺寸大约在3.5-4米,超过3.5米以上的设备需要拆除收费站部分设施。对横跨运输道路上空且目前已停用的各种障碍,可以咨询相关管理部门后彻底拆除。线路上方的管廊若管廊集中分布,就只能新建道路;如是支线管廊可以提前拆除、抬高或重新布设走向。交通标志牌可以采取临时拆除或转向的方式以提高线路净高。

③移(顶)高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路面的净空高度与大件设备运输车辆通过的净空要求相差不多时,对于柔性空中障碍(如较为松弛的低压架空电力线或通信线),可用移高法或顶高法将其移(顶)高,让运载大件设备的车辆通过后,再移低恢复原状。设备通行前将通信线路架高;设备通行中,利用云梯、竹竿等将线路抬高。移(顶)高的工具,为防触电或静电感应,应该采用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干燥竹(木)竿。电力线的移(顶)高,应停电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

④挖地法。对于无法采用以上各种处置的空中障碍,可采用此方法,但此法不适用地下管网密布处及交叉路口处。路面下降后,将形成凹形坡道,为保证运输设备的车辆通过,可采用破路挖地法来降低障碍物下路面高度,在坡道处形成缓冲坡道,待运送大件设备的车辆通过后,再重新修复。

⑤地面拖运法。是指用地面滚(滑)动法穿过障碍物后,再重新装车,对不能使用上述几种方法排除的空中障碍,可将大件设备从车上临时卸下,继续进行正常运输。

⑥其他方法。可采用设备分部出厂,在工地组装的方式,但必须要先具备进一步压缩尺寸的可行性。

2.2.2 净宽不足障碍的排除方法 运输线路的净宽分成两部分,一是道路路面自身的宽度,能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二是道路两侧空间宽度,能满足设备运行中扫空区域的要求。

道路两侧空间宽度主要受限于道路两旁的树木、灯杆、交通标志牌、建筑物等因素。为确保设备运行所需要的最小道路净宽,树木可以修剪、移植、砍伐,交通标志牌可以临时移位、拆除,灯杆和临时建筑物可以临时拆除。

2.3 承载力不足障碍的排除方法 为保证大件运输车组的顺利通行,在遇到道路和桥梁承载强度不足的情况时,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承载强度。

2.3.1 桥梁承载力不足的处理方法 桥梁通过能力是公路大件运输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大件运输过程中要通过的桥梁,都要经过承载力验算,对于承载力不足的桥梁,如果附近没有可以满足它通行的线路,可采取“桥上桥”技术,在桥面上铺垫钢板、桥面上铺设钢轨或工字钢、增加挂车轴数;如果有其他的路线,可直接拿来使用。对于经常有大件货物经过的桥梁,交通部门应该采取永久加固措施来解决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桥梁通过能力是公路大件运输的主要限制因素。

2.3.2 道路承载力不足的处理方法 采取铺设钢板沙石、增加挂车轴数、浇灌水泥等加固方法增加路面的负载能力,大多适用于不能满足大件货物车辆通过的路段。

2.4 载荷强度不足的排除方法 为防止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道路凹陷、坍塌,运输线路的载荷强度校对必不可少。校对的重点是泥土或碎石路段、桥梁与涵洞、线路弯道处、地下管网铺设处。

当运输车辆选定后,可以根据设备的重量计算出轮胎的胎压,以核定道路载荷强度是否能满足要求。对于部分不能满足要求的泥土与碎石路段,可以通过铺设8-12mm厚的钢板。若有大范围不能满足运行要求的路段,就需要重新修建。线路弯道处,由于设备体积大,车辆需要反复移位,因此所要求的路面载荷能力更高。

运输线路选定后,还需查看线路下面的管网铺设状况。一些石化企业地下管网密布,一旦出现管网破损,会影响到整个生产。在弯道处、地下管网上方铺设钢板是提高道路载荷强度简单有效的方法。

2.5 转弯交口障碍的排除方法 对于超长、超宽的设备运输时,在交口转弯时常会遇到通行障碍。这主要是超长车辆在转弯时需要有很大的空间,而车辆上的超长设备同时也会产生很大的扫空区域,这个范围内如有其他物体存在,都会阻碍设备及车辆的通行。此项排障一般都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道路路面的铺设,超长车辆转弯时的通行轨迹一般会超出正常通道的范围,在超出范围内就要进行拆除路阶、栅栏、铺设钢板沙石;另一方面是道路两旁构筑物的拆卸,如电线杆、指示牌、红绿灯、路灯以及建筑物等。对此,运输技术人员需进行详细的查勘,绘制转弯交口地形图并进行多次模拟来寻求一个经济、合理、可行的排障方案,然后再进行实施。

2.6 收费站障碍排除 当大件运输车辆经过收费站时,有些收费站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高度和宽度达到大件运输通过要求。

2.6.1 宽度受到阻碍时的排除方法 当宽度上受到阻碍时,可使用的方法是加大收费车道两侧可通过的净宽,因为收费车道宽度为3.2m,一般可满足运输车辆的轴距要求,增加净宽有如下方法:①设置可移动式收费亭;②超宽车道宽度,直接满足通行要求;③减小收费亭尺寸以增加车道两侧净宽。

2.6.2 高度受到阻碍时的排除方法 对于收费站处高度的限制,一般可设计为6.5m,若高度为6.5m,高速公路设计中规范要求收费站天棚的净高不小于5.5m,设置这一高度,则可满足大部分大件运输车辆通过。若不满足高度要求时,当选择中间收费车道通过时,采用可装卸的拼装式天棚顶,将车道上方天棚顶设置成中间分开可开启式;当选择最外侧车道通过时,可将棚的最外侧设置成上翘的结构。

2.7 应急方案处理 避免发生运输事故和经济损失,保障大件货物全程运输安全,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及时解决,在实施大件运输前,预先制定好应急方案处理措施。

3 结论

本文讨论了大件设备公路运输遇到的各种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排除方法,这些是大件设备运输顺利进行的保障,本文的研究为大件设备公路运输安全、快速、经济、准时地到达目的地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CHEN Shi-tong,ZHANG Yao-hui,LIU Jia-wu,War preparedness assessment of equipment in the conveyance of the heavy-cargo transportation[J].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7.

[2]许少白.大件设备公路运输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1.

[3]刘雪峰.大件运输时桥梁承载能力研究[J].山西建筑,2009.

[4]吴丽丽.重大件公路运输若干问题的研究[M].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Z].2004-11-1.

[6]陈亮.超重货物运输安全相关理论及对策研究[M].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环境;保护;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80-02

一、旅游环境问题简述

随着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分析和探讨旅游环境问题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不断涌现。加拿大学者Geoffery Wall 和Alister Mathieson[1]分析了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和冲突关系,冲突关系主要指旅游活动对植被、土壤、水质、野生生命、地质等干扰和破坏,对海岸线、海洋生态系统、山区、极地环境、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汤春琳和唐翀[2]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土壤板结五个方面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汪朝辉[3]认为目前旅游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承载力超载、政府管理不到位、环境监测系统有待完善等方面。陈国生[4]认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利益驱使的短期行为已严重危及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因缺乏合理规模和有效规划,近年来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破坏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由于超容量接待游人,也造成了严重的旅游环境问题等。孟永琴[5]认为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和旅游环境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来自片面强调生产造成旅游环境破坏和旅游活动本身带来的环境问题。总的看来,旅游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1.旅游企业的忽视。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景区之前缺乏详细周密的规划,对景区定位不明确,目标市场不清晰,导致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对景区特色的削弱。可能出现由于开发者的无知,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例如张家界核心风景区内有两条高空游览索道和近四百公里的高标准游道不仅破坏了森林植被,将区域生态环境弄得支离破碎,而且压缩了珍稀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景区的经济效益,不考虑旅游的社会效益和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阀值,由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导致了景区植被的破坏和土地的板结,特别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如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故宫的门槛都被踏平。

2.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到位。自改革开放旅游业加速发展以来,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旅游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虽有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规。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对旅游法律法规的实施管理不到位,虽然有法可依,但没有做到有法必依。再次,没有权威的旅游环境管理部门,一个景区往往由几个部门领导,管理机构和管理层次混乱,这些给旅游环境保护带来极大的不便。例如黄山风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给旅游环境保护带来的不便。

3.来自旅游者的破坏。由于大众旅游的兴起,特别是旅游旺季,大量游客同时涌入景区,由于游客人数超出了景区接待能力,使得一些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受到严重破坏。如长城上的台阶已磨得高低不平,越来越薄。再者,由于旅游者个人原因的限制,没有意识到个人对环境小小破坏的严重性。如有些人随手摘下一朵花、随手扔一个塑料袋等等。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

面对以上分析的众多旅游环境破坏问题,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和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且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林越英[6]着重从经济方面考虑,提出十种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如旅游税、旅游发展基金、旅游风景区资源税、信贷、保证金与押金、排污收费制度、保险、环境污染和破坏罚款赔款和物质奖励。张国勇等[7] 从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工作,搞好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和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提出保护措施。汤春琳和唐翀[2]提出完善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王木树[8]强调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审美保护等。肖红根[9]提出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即根据景区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各个击破。笔者认为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其内在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意识,以人为中心,其他非人类存在物(诸如树木、花草、动物、生态环境等)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旅游环境保护只得依靠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等外部措施来制约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环境伦理思考

中国古代的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比如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地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10]。这流露出人应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然而,大自然的经济价值可以换算成金钱,审美价值则根本不能换算成金钱。任何自然的经济价值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审美价值是无限的。特别是,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已经破坏,任多少金钱的投入也无法恢复[11]。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大多数开发者只注重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或优先考虑经济价值,而忽视旅游资源审美价值及其他价值的开发和保护。1999年10月,《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3次大会获得107个与会成员的“一致通过”,并于2001年12月21日得到联合国大会决议(A/RES/56 /212)的核准[12]。这标志着伦理思想在旅游业中的逐步受到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应把环境伦理思想的贯彻放在重要位置,这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旅游环境的破坏。只有人人都意识到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才能人人做到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具体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环境保护的主打力量,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人员、导游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环境伦理思想应成为其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人们把环境伦理当成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后,在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才有望从根本上消除。

2.对政府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环境伦理教育。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能否避免只看重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缺憾,能否平衡资源和环境的众多价值,能否做到善待自然和生态系统,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丰富的环境伦理知识。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从人员的环境伦理认识水平的提升,也将促进旅游环境保护和避免不必要的破坏。

3.在大学开设环境伦理的相关课程。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设立了旅游学院(系)。在学校课程的设置方面,应把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其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环境伦理方面的研究,丰富环境伦理思想。而旅游伦理思想的研究则更加迫切。

4.在景区景点设置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在景区景点游览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路标指示牌,提醒游客各个景点的具置。那么我们也可以在景区景点设置许多小标语,随时提醒游客善待花丛树木,善待大自然,善待生命。比如,在坦桑尼亚门雅拉湖国家公园有这样一则告示:“我们不想提醒您,那样会使您羞愧;在你来到这里之前,这里的一切都很完美。”当然,这些标语告示的设计和在景区的具置需要景区开发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理论知识的积累。

5.在导游的讲解过程中,注重环境伦理思想的讲解。导游人员对景点的讲解过程中,除了注重讲解景点的特色和与之相关的典故等内容之外,还要注重讲解过程环境伦理思想的应用,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动植物园等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区,善待生命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应成为自然保护区讲解的重点内容。对游客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灌输除了游客自觉学习以外,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标语的提示等间接手段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加]Geoffery Wall,Alister Mathieson.旅游 变化 影响与机遇[M].肖贵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78.

[2] 汤春琳,唐翀.中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7).

[3] 汪朝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4] 陈国生.旅游环境保护与政府干预[J].旅游科学,2004,(9).

[5] 孟永琴.浅谈旅游环境保护[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8).

[6] 林越英.论旅游环境保护的十大经济手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6).

[7] 张国勇,张建立,燕浩鹏.浅析旅游环境保护[J].商场现代化,2006,(10).

[8] 王木树.谈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9] 肖红根.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10]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5-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