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4:40

序论:在您撰写图书馆度意识形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图书馆度意识形态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

1 控制馆藏知识流动的意义

1.1 政治意义。每个时代主流阶层的意识形态,都会在图书馆这个文化机构充分体现出来。主流阶层为了达到有效的社会意识控制,有利于本阶层对其成员的思想控制,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通过图书的保存与剔除,来达到有利于教化民众、宣扬社会主流意识、摈弃非主流的目的。尽管目前人们可以多渠道获取知识,但往往面对海量知识,却无从抉择,而具有整合优势、方便获取、符合人们学习、休闲环境的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更具吸引力。因此,在当今社会,选择既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社会主流意志),又易于获取的知识作为馆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重要体现,通过控制馆藏知识流动方向,使社会主流的思想能够通过图书馆馆藏知识这个媒介得到认同、吸收,这对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1.2 实践意义。在网络时代,一方面,馆藏通过馆员控制、识别知识流动,把握知识资源流向,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馆藏,使用户通过阅读,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除对馆藏控制外,还对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及时整理、收藏,方便用户回溯、探讨、引用,实行馆藏动态化,使馆藏不断更新,馆藏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的吸引力,通过有目的定向控制馆藏知识,使馆藏知识朝有利于用户方向流动,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和孵化器。

2 馆藏知识的生成

2.1 主流知识的生成。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机构,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中心,馆藏知识被权力所控制,成为反映一定时代群体意志的体现。从某种意识来说,权力生产知识,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并自身定向行为的实践和意识塑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作为一种被管理和被掌握的东西,已不再被视为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东西,而是将知识作为一件物品展现出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它更加体现了社会的意志,是主流社会权力意志的眼睛。知识改变命运,就体现了这一点。

其表现在:一是通过政府、组织收藏和流通、传播的代表主流阶层的图书、刊物以及数字图书、刊物等载体的知识;二是通过有影响的博客、论坛,转载、传播体现主流主旨的原生知识资源;三是通过各种媒介载体,收藏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知识。以上这些知识收藏,构成了馆藏知识的主要内容。

基于主流知识的生成环境,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大规模转移、传播,使图书馆馆藏数量得以快速增长,成为文化的蕴藏地和新知的发源地,成为吸引普通民众了解世界、接受新知、普及教育的场所。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传播面向全社会,使主流知识的传播更能体现主流阶层意志。

2.2 实践知识的形成。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存在于文件和存储系统中,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执行活动过程中,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因此,馆藏知识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馆藏实施的过程就是馆藏提供知识和用户接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人们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事实,并通过个人理解、吸收而形成的自身知识。用户接受馆藏的知识是国家、社会、图书馆采编人员等主流阶层在馆藏知识中的意识形态、社会政治信念的体现。用户所接受的知识,都是符合主流法律、道德规范要求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并且会自觉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馆员提供的知识是以既定的馆藏知识为中介,通过交流沟通,使用户对文本形成新的理解,构成新的知识,进而不断继续探讨、实践,形成新的实践知识。

2.3 馆藏知识的选择。馆藏知识选择受控于主流阶层意识的影响,从主流社会各层次控制的角度看,每一个层面都有其相应的政策、规范来保证,对馆藏知识进行控制、选择,体现主流阶层意识形态作为馆藏知识的选择标准。

主流意识形态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规范,是合法化的一种形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所当然成为馆藏建设专家、馆员等法定的、唯一的馆藏知识选择标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意志,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阶层将对于自己有利的知识或希望获得的知识纳入图书馆的结果,如专业馆藏。因此,馆员与用户间的知识流动,都体现了主流阶层意识的渗透、控制,体现馆藏知识为社会优势阶层服务的主旨。

2.4 馆藏知识的传递。馆藏知识在向用户传递过程中,依然渗透着社会权利对知识控制,并以特有方式运行着。它体现了主流阶层的话语权和意志,是保证灌输主流阶层意志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形式。

在传递过程中,图书馆馆员通过图书馆这个阵地,传承和解读着社会意识形态,根据不同的阶层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知识,有选择地分配给社会中不同的用户,使馆藏知识与社会权利有效地融合、渗透,统一于馆藏知识的运行中。

馆员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馆员的自身事业发展紧紧联合在一起,馆员会自觉地吸纳社会主流阶层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成为意识形态传承的重要主体,自觉地将自己融于主流意识形态中,完成对自己、对用户的控制与引导。

而用户在社会习得过程中,自觉寻找符合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规范、要求,并且通过不断自我批评、反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这样用户更有利于融入主流,也容易被主流社会所接受,通过慢慢修正、习得,最终接受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成为主流阶层的代言人。

3 馆藏知识控制模型

如何控制馆藏知识流动,使之成为主流阶层输入其意志的真正工具,就需要对馆藏知识进行界定,明确哪些知识有利于主流意识的传播和吸纳?哪些知识便于用于索取和存放?通过建立知识流动控制模型,使馆藏知识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流动。

3.1 建立控制规则和方法。一是通过对馆藏知识检索,检索所藏知识是否符合国家的信息政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二是检查所藏知识是否适合社会主义主流阶层的制度需求;三是检查所藏知识是否有利于用户索取和存放(复制、下载);四是检查所藏知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主流阶层权力的作用。

3.2 构建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馆藏知识流动是指通过馆员或其他媒介载体把馆藏(实体和虚拟)资源知识传递给用户之间流动的过程,其中馆藏是提供知识的主体,它既是知识接受主体又是知识供应主体,知识接受主体的知识整合程度、更新速度决定着知识质量,而知识供应主体的知识存量、表述能力、知识支持的能力则对知识流动效果起着正向影响和定向传播;[1]馆员是沟通不同知识主体间的主要流动渠道和媒介,它既是实体又可以是一个网络链接节点;馆藏知识流动的方向是流向用户,是最终接受者,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渴望程度对馆藏知识流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他们的知识获取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和利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馆藏知识流动产生影响,还有团队文化、知识流动评价与激励制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着馆藏知识流动方向和效果。

虚拟馆藏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借助于知识链接来实现的。知识流动是用户通过网络节点链接、知识转移,实现知识链接的目的。知识链接是建立在不同知识主体间的知识通过转载、扩散,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融合和创新的网链结构模式。[2]它是通过用户在不同链接节点进行一系列的选择、获取,并通过整合、吸收,进而形成符合主流的知识过程。因此,虚拟馆藏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流动体现了网络链接对知识的相互作用,对用户更好地利用馆藏,降低利用知识成本,提高馆藏流动的规模与效率,实现馆藏与用户之间协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提高馆员或其他媒介载体的沟通能力,来带动知识用户产生知识需求,刺激其知识需求欲望,及时鼓励、肯定其获取知识的行为使其产生新的知识需求;馆员知识的提高,与其学习、生活经历、经验和方法有直接关系,同时,学习能力和获取能力也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馆员知识的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治意识,主动学习、认真领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学习,强化服务意识,促进知识整合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为知识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通过轮岗,在不同岗位获取知识或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馆员和用户知识主体间的共有知识重合越多,其知识流动的效果就越好,知识差距越小,其服务的契合率就越高。

总之,构建馆藏知识流动控制模型,一方面对贯彻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促进用户与知识主体间的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以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定向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同样没有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就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就不能够发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技能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和作用

1.1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以大学文化为背景,以图书文化为基础,在图书管理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心理态势、知识体系及外在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

1.2高校图书馆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相比有明显的个体特征,高校图书馆文化以具有相当学历的教师和青年学生为群体,以相同的年龄、兴趣、爱好、身份、阶层、职业等为标志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特征。它具有如下特色:1.规范性和教育性,2.社区文化特色,3.办学目标专业设置一致的馆藏特色,4.以教学科研为主特色,5.师生共同参与。

1.3图书馆文化的结构

图书馆文化的结构分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包括馆舍、馆藏资源及其它设备;二是精神文化,主要是馆员的心理和意识形态,图书馆的价值观、图书馆的哲学、职业道德等;三是制度文化,是调节图书馆内外关系和行为方式的规律性文件。

1.4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的职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教育的职能,对读者利用文献提供方法指导进行科学研究和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

2.当前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地位受到挑战,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以满足读者的要求,这对图书馆文化构建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图书馆文化建设总体是健康协调的,但存在不和谐的现象:

2.1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落后,表现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不足、结构单一、馆舍陈旧、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其原因是部分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而物价飞涨,图书馆只有削减采购文献的数量和种类,还有部分高校的图书馆馆舍是其它建筑物临时改建而成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2.2部分馆员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有滑坡现象,部分馆员作风懈怠、安于现状、知识陈旧、不求上进,少数馆员不安心图书馆工作,工作消极应付。

2.3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完善,法制建设有漏洞,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思维陈旧。

3.构建高效图书馆文化的原则

3.1坚持软件硬件共建原则,加大投入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如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改善图书馆内外环境,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学习场所。软环境建设要在提高馆员素质的同时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拓宽服务内容,更新服务方法,改变服务理念。软硬环境建设要统一协调,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3.2图书馆馆员的主体地位原则,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馆员,是第一要素,作为参与者建设者的馆员,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参与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去,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必须从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用人本思想去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贯通于图书馆管理实践。通过对人的智力与潜力的挖掘,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3.3坚持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原则,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以馆长为核心的馆员群体,在图书馆工作中通过长期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3.4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与图书馆相伴而生的图书馆文化必然具有时代特征,这需要构建图书馆文化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构建和谐高效图书馆文化的途径及方法

4.1加强和谐的物质文化建设,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馆藏建设和馆舍建设,馆藏的建设要根据服务定位考虑学校发展状态和不同群体读者的要求,有针对性选择性进行文献选购,不断完善馆藏结构,同时应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加强特色馆藏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成,还可适当增订新型载体的期刊文献。另外加大投资力度,新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馆舍,给读者提供温馨、舒适、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4.2推进和谐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在整个图书馆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首先应对馆员的精神文化培养:1.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对广大馆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2.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3.运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馆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只有全面提高馆员素质,才能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

4.3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是图书馆职工和读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适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才能有章可循,运行平稳,高效为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要遵循如下原则:内容合法,符合常规,程序民主,可操作性,告知程序,公平实施。另外还要处理如下两种关系: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要做到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只有建立和谐的管理制度才能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馆内各种资源,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5.领导的决定性作用

领导在构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的过程中起核心作用,馆领导要带头加强自我修养,掌握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能力。只有领导与广大馆员同心协力,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才能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构建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黎,秦红.高校图书馆文化论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王良超,高丽.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3篇

摘 要: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师生共同思想建设以及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关键。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全方位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要发挥出培养人才的基地、宣传阵地的作用和其学术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34-02

收稿日期:2013-03-16

作者简介:孟复(1985-),河南中医学院助理馆员。

*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研究项目(2012-MYB-09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河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szyg-201216)的研究成果。1 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德育教育理念与当前社会现实衔接不到位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是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色彩,教育的理念比较传统。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多元文化对我国青年一代冲击越来越大。这些社会现实对于高校德育教育传输给学生的知识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悖。这些实际情况使得高校德育教育在实际过程中显得极度缺乏说服力,学生的德育教育理念缺乏真实性。

1.2 注重智育忽视德育

我国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度的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尽管国家很早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中学的升学压力,大学的就业压力都迫使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品德和体质放在了次要地位。这样的教育结果致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出现了较大的道德缺失,对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环节中,忽视体育教育的培养,学生将是残品;忽视智育教育的培养,学生将是次品;而如果忽视德育培养,那么将是危险品。这个认识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们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改进。比如: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大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实践等等。但是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严峻的大环境下,再加之教育教学评估、德育经费不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使得德育工作经常处于“我知道很重要,但是就是做不到”或者“只说不做”的尴尬境地。

1.3 社会实践不够重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较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学生家庭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城市的孩子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而对以前的艰苦生活条件基本上没有什么体会。而我国自70年代末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其效用在目前已经得到比较明显的显现。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在家中都是“公主”、“皇帝”级别的宠着。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6个人宠着护着。对于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比较缺乏,不能吃苦。在进入高校后,年龄上符合了成年人的标准,但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不够成熟,自我意识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目前还是以“灌输”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参与性往往重视不够。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作用,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在道德教育上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了。而这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备健康完善道德的关键因素和必然要素。

2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着重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

2.1 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迫切需要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而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多元化并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国门开放,外来文化不断涌入的情况下,维护并坚定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坚定信仰,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是我们高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在高校中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基础。

孟复: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孟复: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2.2 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是建设师生共同思想的迫切需要

思想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事业的胜利。共同思想是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保证,是衡量一切工作可行性的标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有效杠杆。

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是保证大学生思想统一,坚定信仰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校德育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观,抵制不良思潮,保证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变色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高校德育教育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能够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2.3 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高校,构建和谐高校则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加强高校德育教育,以德育促发展,通过德育教育使得广大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并且在此过程中,增进共识、凝聚人心,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共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

3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3.1 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

实践证明,就当前的高等教育来说,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靠课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才目标的需要,也无法达到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因为就单单依靠课堂教学,必然会受到专业、教材、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图书馆则是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料,能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图书馆就成为了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消化的场所。图书馆应该充分地把握这个人才培养基础的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场地、馆藏等功能,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大量购进关于德育教育,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并且具备新时代青年口味的书籍杂志,以吸引大学生阅读。通过大学生的广泛阅读,引领其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板报橱窗宣传教育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区一般是无法建立橱窗板报的,大部分是在路边设置。这样对于大学生阅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多同学一般不愿意专门跑到路边去阅读板报和橱窗里的内容。而图书馆则可以利用自己的场地优势,在大厅、走廊、过道等设立板报、橱窗,宣传一些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高校德育教育的宣传资料。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资料等等。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深化,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加强德育教育。

3.3 图书馆应举办各种小型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报告活动

一般高校的图书馆都会有较大的报告厅、阅览室。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利用这些设施,多组织一些宣传报告,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深化,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易于学生在其中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3.4 充分发挥网络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当今世界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都在力图建设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络和数字图书馆。这些设施都为教师、学生以及同外部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实现了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构建为我们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大学图书馆在高校加强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利用网络,构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舆论环境,并且发挥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读物,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服务保障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工作不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环节,更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程中,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

1)道德。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人类善恶荣辱、正义非正义理念及行为规规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仰和习俗力量逐渐形成。道德受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时代所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特点。

2)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时,对社会整体应尽的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即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职业道德和一般道德一样,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具有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形成上的具体多样性,它对调整职业内部及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相互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使从职人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3)图书馆职业道德及内涵。图书馆从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对象,一是文献信息载体,二是社会读者,馆员对文献载体的收藏、加工、整序、借阅等一切服务都是为了社会人群,因而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读者工作方面,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一样,是图书馆职业在图书馆从业工作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渐渐约定俗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馆员和读者相互有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在总结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规定了图书馆履行承担社会职责的行业自律规范,从中可以概括新世纪图情报工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图书馆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包括馆员的政治品质(爱国、爱社会、爱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工作)、道德品质(馆员具有一定责任感、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去规范日常工作和行为,正确处理图书馆与社会国家、馆员与读者、馆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想品质(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公正处理事务)二个方面;其二是图书馆员的职业信念(具体包括责任心、事业心、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事业心,热爱图书情报事业,爱馆如家、爱护图书、关心读者、全身心为读者服务)。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规律的统一体。所谓职业规律,是指图书馆职业现象和职业实践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只有职业实践中认识并遵循它,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图书馆职业道德一方面反映社会道德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它既要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作为自己的参照,又要反映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反映图书馆职业行为的道德调节方向。例如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协作,这既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此外图书馆职业道德还直接把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作为重要的道德要求,这要求图书馆员要精通图书情报科学和其他专业知识来满足社会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需求。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既是图书馆员从职的起码的前提条件,又是合格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修养。第二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个人利益和图书馆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的整合体。图书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员个人和图书馆事业的关系上、表现在馆员与读者关系上。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的无限满足追求最高价值目标,而置国家和图书馆事业于不顾,这是与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置图书馆员个人利益于不顾,片面强调空洞虚幻的图书馆集体利益,用图书馆集体利益来对抗、否定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同样是与职业道德相背离的。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就是其物质利益及其参与管理、个人全面发展等权利,集体利益就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而图书馆现代化的最关键之一就是图书馆员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参与管理的切实实行,个性的多样发展等。尊重图书馆员应有的权利是要求图书馆员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图书馆集体、社会为图书馆员做的就是创造满足图书馆员个人需要、发挥个性的多样机会。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性特征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图书馆员要遵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服务读者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动力,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以提供服务为目的。这就要求图书馆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仅要拥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超前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感觉能力,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育人先育己。只有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专业队伍的的整体素质,改变“开门守摊”“简单借还”。从而在读者心中真正改变图书馆员的知识形象。从而使社会效益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中。

(三)网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一般道德在图书馆员职业生活领域中具体化和内化,自然也有个继承性的问题。图书馆职业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使职业道德中的精华能世代继承下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看作是文献服务的关系,读者能从图书馆员处学到一些优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品质,这些品质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而得以继承并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批判和继承是互为表里的,但批判和继承的立足点是现实。它必须以现实的职业生活实践为参照,离开现实就无所谓继承,继承的价值赖与现实的需要,这是我们在继承职业道德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每当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图书馆职业道德由于受着科学、文化、政治、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随着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收藏典籍、传播知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增强了社会教育和文化中心作用,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并非完全消极被动,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社会认识作用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认识作用。具体表现在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馆员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等各种关系,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馆员道德行为的特定要求,借助网上评论“善、恶、利、害、美、丑、得、失、正当与失当”、问卷调查等等来表达馆员对读者、读者对馆员、读者对读者、馆员对图书馆、图书馆对馆员、馆员对社会、社会对馆员多角度网络认识评价作用。这种认识功能不仅向馆员提供了新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职业规范职业约束知识,展示图书馆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而且能够预测图书馆社会前景、图书馆社会作用前景,以及图书馆在社会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冲突,给馆员在网络环境下服务工作的选择行为提高帮助,从实践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社交平台以读者对馆员职业道德上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感受去帮助馆员认清自身在社会中地位、服务工作价值、人生价值、对社会的责任等确立职业道德理想并以此指导馆员完善自我和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作用

教育功能是调节功能得到发挥的思想基础,图书馆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功能是馆员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手段以馆员为客体,馆员通过以理想人格或社会公德、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从社会现实的道德状况、矛盾冲突中接受道德信息流并受其影响,形成馆员个人道德品质进而在工作中激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图书馆员的心灵之术、行为之方,对培养新一代图书馆员的有着现实教育作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的现实催生着新一代图书馆馆员。网络时代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关键是现代馆员队伍的建设,这是传承图书馆使命接力赛的结果。新技术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是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知识财富,能不能及时、准确、全面获取所需知识的问题,这对新时代馆员的职业道德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对新一代图书馆员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新一代的图书馆员可以从图书馆职业工作中表现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吸取是非善恶观念。

(三)图书馆职业道德激励图书馆员无私奉献,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

第5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人文价值是图书馆关于人文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称。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文章从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三方面对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 

    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类根本价值即人文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人文价值,图书馆的价值就无从谈起。人文价值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是图书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被视为知识、智慧的象征,在社会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产生,图书馆作为“信息利用中心”的地位受到冲击,其社会地位与事业的发展面临明显的困境。本文就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文的优势,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一方面维持好原来的文化中心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通过强化服务观念,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其人 

文气息,为读者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 图书馆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体现 

 

1.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倡导人文理论,实现人文价值,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图书馆学理论和教育家巴特勒,p.(1886-1953)在其代表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强调人文因素。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1892-1972)于1931年创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文因素。五条定律的前四条(书是为使用的;人有其书;书有其人;节约读者的时间)都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关系,充满着浓厚的人文价值思想。 

尽管中国图书馆人文思想观念进展十分缓慢,但我国图书馆界不少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坚持不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了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图书馆人文理论的学术流派。图书馆界在管理思想上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的开始。在图书馆学理论文献中,蒋永福先生是最早(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字眼的。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这可以说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名称的雏型。1993年起蒋永福先生连续撰文多篇呼吁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人文图书馆学的内容框架。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图书馆若要实现人文价值,就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朱晓华女士认为:传统人文精神在图书馆中的人文价值和意义表现有下述三点:(1)图书馆发扬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人自身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2)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及思想道德为己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人文精神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图书馆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发扬人文精神。(3)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和维持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实现这四项社会职能,依靠的不仅是政府的财政,更关键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实现其社会职能。 

目前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不少停留在口号上,人性化服务的开展不够深入。我们应该在服务中多从读者角度考虑,为读者分担困难,少一点行政强制管理,少一点惩罚,多一点温馨提示,多一点人性化服务,就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要把维护和关爱读者的服务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来到图书馆学习是一种享受。 

 

2 图书馆精神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图书馆风貌等内容,是图书馆意识形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含义:它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培育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图书馆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独特的、鲜明的、具有时代性的办馆思想和个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实质是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人文价值的属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功能具体体现为: 

2.1 图书馆哲

学 

图书馆哲学是指图书馆在实践中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使之达到既定目标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质是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用以指导图书馆价值观。 

2.2 图书馆价值观 

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图书馆意义的认识。弘扬图书馆人文价值,树立什么样图书馆价值观至关重要。 

2.3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现代意识与图书馆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可以通过馆歌、馆训、馆规、馆徽等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图书馆人文价值与精神的统一。 

2.4 图书馆道德 

图书馆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制度的必要补充。图书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图书馆道德规范最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价值,调整图书馆各种价值观念以实现图书馆人文价值。 

 

3 图书馆组织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图书馆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貌。图书馆组织文化既能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维持图书馆活动正常秩序,又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从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始终带有人文色彩,围绕图书馆人文价值来确立图书馆行为规范,具有如下人文价值功能: 

3.1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规范管理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图书馆实际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并达到习俗化程度,就会产生比规章制度更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作用,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并用公认的行为标准自觉地约束馆员遵守这一标准。 

3.2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对馆员价值标准导向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标准,确定了馆员的价值取向,规定了馆员所追求的目标,对图书馆馆员的价值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图书馆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变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 

3.3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组织文化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规定性。美国学者富兰西斯曾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热情,你也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文化而争取到。图书馆组织文化可以使图书馆全体馆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相互依存、相互团结、齐心协力、乐于参与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同时主动地将个人目标同化于图书馆的目标,最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4 结束语 

 

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都带有浓厚人文色彩,具有人文价值属性。图书馆人文价值集中表现在图书馆人文精神和图书馆文化方面,崇高的图书馆人文精神,先进的图书馆文化,都会对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图书馆人文价值观和人文主义传统会促使图书馆朝着人文的和文化的方向和谐、健康发展。总之,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 

[3] 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4] 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 

[5]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续)[j].图书馆,2004,(2). 

第6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人文价值是图书馆关于人文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称。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文章从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三方面对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

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类根本价值即人文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人文价值,图书馆的价值就无从谈起。人文价值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是图书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被视为知识、智慧的象征,在社会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产生,图书馆作为“信息利用中心”的地位受到冲击,其社会地位与事业的发展面临明显的困境。本文就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文的优势,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一方面维持好原来的文化中心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通过强化服务观念,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其人

文气息,为读者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 图书馆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体现

1.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倡导人文理论,实现人文价值,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图书馆学理论和教育家巴特勒,P.(1886-1953)在其代表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强调人文因素。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1892-1972)于1931年创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文因素。五条定律的前四条(书是为使用的;人有其书;书有其人;节约读者的时间)都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关系,充满着浓厚的人文价值思想。

尽管中国图书馆人文思想观念进展十分缓慢,但我国图书馆界不少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坚持不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了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图书馆人文理论的学术流派。图书馆界在管理思想上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的开始。在图书馆学理论文献中,蒋永福先生是最早(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字眼的。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这可以说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名称的雏型。1993年起蒋永福先生连续撰文多篇呼吁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人文图书馆学的内容框架。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图书馆若要实现人文价值,就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朱晓华女士认为:传统人文精神在图书馆中的人文价值和意义表现有下述三点:(1)图书馆发扬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人自身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2)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及思想道德为己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人文精神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图书馆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发扬人文精神。(3)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和维持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实现这四项社会职能,依靠的不仅是政府的财政,更关键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实现其社会职能。

目前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不少停留在口号上,人性化服务的开展不够深入。我们应该在服务中多从读者角度考虑,为读者分担困难,少一点行政强制管理,少一点惩罚,多一点温馨提示,多一点人性化服务,就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要把维护和关爱读者的服务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来到图书馆学习是一种享受。

2 图书馆精神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图书馆风貌等内容,是图书馆意识形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含义:它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培育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图书馆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独特的、鲜明的、具有时代性的办馆思想和个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实质是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人文价值的属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功能具体体现为:

2.1 图书馆哲

图书馆哲学是指图书馆在实践中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使之达到既定目标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质是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用以指导图书馆价值观。

2.2 图书馆价值观

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图书馆意义的认识。弘扬图书馆人文价值,树立什么样图书馆价值观至关重要。

2.3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现代意识与图书馆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可以通过馆歌、馆训、馆规、馆徽等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图书馆人文价值与精神的统一。

2.4 图书馆道德

图书馆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制度的必要补充。图书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图书馆道德规范最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价值,调整图书馆各种价值观念以实现图书馆人文价值。

3 图书馆组织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图书馆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貌。图书馆组织文化既能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维持图书馆活动正常秩序,又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从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始终带有人文色彩,围绕图书馆人文价值来确立图书馆行为规范,具有如下人文价值功能:

3.1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规范管理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图书馆实际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并达到习俗化程度,就会产生比规章制度更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作用,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并用公认的行为标准自觉地约束馆员遵守这一标准。

3.2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对馆员价值标准导向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标准,确定了馆员的价值取向,规定了馆员所追求的目标,对图书馆馆员的价值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图书馆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变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

3.3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组织文化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规定性。美国学者富兰西斯曾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热情,你也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文化而争取到。图书馆组织文化可以使图书馆全体馆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相互依存、相互团结、齐心协力、乐于参与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同时主动地将个人目标同化于图书馆的目标,最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4 结束语

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都带有浓厚人文色彩,具有人文价值属性。图书馆人文价值集中表现在图书馆人文精神和图书馆文化方面,崇高的图书馆人文精神,先进的图书馆文化,都会对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图书馆人文价值观和人文主义传统会促使图书馆朝着人文的和文化的方向和谐、健康发展。总之,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

[3] 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4] 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

[5]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续)[J].图书馆,2004,(2).

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杨伍栓.管理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