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4:39
序论:在您撰写写作思维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关键词:思维训练 作文 写作
思维训练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形成对生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
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而客观生活又是那样纷繁复杂,且有曲折变化,这一切都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需要他人引导,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生活呢?
1. 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面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负面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体,如果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就会出现片面性、以偏概全的错误。
2. 要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所谓联系的观点,就是必然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
3. 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否则就会出现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议论文之所以难写,就是因为“它的思维要求高,已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概念的范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思考”。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世间的任何道理,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事物之中,要想把这些道理发掘出来,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等能力。下面着重从分析与综合两方面来谈。
讲分析,就应该讲综合,因为“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贯穿于思维的整个过程”,并且“只有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矛盾的总体,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1)分析,就是把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问题分割开来认识,肢解开来考察,从而将大化小、将难化易、将暗化明、将隐化显,以便于掌握事物、把握问题。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挖掘道理的一种方法,表现在论证中是:通过对论据的分解、比较、发掘其中蕴含的规律,找出其中隐藏的道理来。
如何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a. 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来分析。它是将事物发展的纵向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或若干部分,然后一一认识、辨别和考察的方法。例如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在分析了人的认识过程之后,从而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b. 从事物本身或与其周围联系上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既包括将一事物本身分割成若干部分来进行考虑,也包括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再分割若干侧面来认识,从而很好地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例如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为了认识并批评自由主义这种无政府意识,首先指出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并且对每一种表现都做了分析,其次指出了它的危害、产生根源和克服办法,这种分析是科学的、深入的。
c. 从事物的由表入里中分析。这就是将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从外向内、从表面向中心逐层分割、逐层考察,渐次加深认识,以至最后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如此,对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科学与革命事业所进行的科学而精辟的分析,就是由表入里,层层加深。
论证借助分析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能将隐藏在事物内的道理发掘出来,将那些不易被人发现的规律提取出来,上述的三种方法,在具体使用时常常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相辅相成。
(2)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的结果概括和归纳,剥除其表面现象,排除偶然因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将分散的个别的认识集中起来,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论证时,借助综合能力,帮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将很深刻的道理,用简明、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综合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a. 综合要自然。就是在综合时,要做到合情合理,不牵强,不生硬,顺乎自然,令人欣然接受。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结尾:“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种综合,是在蒋氏以及村人的悲惨遭遇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自然、合乎情理。
b、综合要科学,少而精。就是说综合要合理、恰当、科学,要抓要害,揭示本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韩愈的《马说》一文,在分析了千里马的品质,并指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事实之后,颇有感情地写道:“策之不以其道,食者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的综合一针见血、一语破的,这样的综合促人深思,令人回味。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注重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又要注重它们的联系。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
新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a.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环节,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学生,往往顽强勤奋,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b. 倡导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求答的思维。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其思维应是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兼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使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注重改进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
c. 鼓励逆向思维。这是由目标发出,往回推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逆向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在人们普遍认可的事物或现象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校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反叛性,他们对书本上的内容、教师的权威、已成定论的东西,通过逆向思考,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富有创造性的逆向思维,但也要把一些学生钻“牛角尖”与逆向思维分开来。
以上是笔者对思维训练与议文写作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62页.
[2]王宝大.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3]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4]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321页.
[6]睢文龙.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7]魏灿金.谈谈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确立科学的论文写作理念
马哲认为,矛盾既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这就启示人们,论文写作作为一个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问题而试图对其给出科学认识或合理解决问题的活动,无疑须将“及时发现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和完美解决问题”视为写作者应该确立的写作理念。该理念表明,论文写作既要正视和分析问题,更应探索问题的妥善解决方式,因为任何不能在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去完美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即使它创造性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但如果此写作活动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规律性的科技价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价值,该写作活动就会因背离了“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写作的真实追求,而难以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高质量论文。
(二)提供必要的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是为完成论文写作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论文写作中,尽管写作者会采用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譬如分析与综合、想象等,但由于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这些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或固定化的倾向。而马哲思维强调用整体、联系、系统和变化发展的视野来对待写作,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必要的写作方法。
(三)指明具体的论文写作路径
首先,马哲的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为论文写作指明了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也指明了写作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唯实思维提醒人们,论文写作只有在尊重论文创作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辩证思维则告诉人们,论文写作只有运用辩证思维,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突破孤立性,实现整体性,才能达到写作目的。其次,马哲的实践思维为人们标识出了一条“在写作实践与写作计划辩证关系的展开中完成写作”的路径。论文写作是一个“写作实践—写作计划—写作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人们只有沿着这一写作路径,才能逐渐接近写作目标。
(四)激发积极的论文写作精神
首先,马哲的实践思维和唯实思维,能够让论文写作者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拥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使写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马哲的矛盾思维能让论文写作者在承认、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拥有寻根究底、勇对困难的开拓精神,使写作者能够把那些人们不大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追问,为设计新的写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后,马哲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能让写作者拥有对其写作的前提、基础、方法、过程或结论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写作者以独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构取代依葫芦画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独创的论文写作成果
马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维特征与致力于形成独创性学术理论成果的论文写作,在尊重实践、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这使得马哲思维一旦融入论文写作中,就会让写作者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展现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置于写作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够以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尽力发挥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动性,使论文写作目标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对于提升论文写作者的能动性并促其形成富有独创性的论文成果,无疑具有现实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哲学思维缺失状况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马哲思维运用状况,笔者经过对湖南理工学院365名大学生的论文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马哲思维贫困”的现象,马哲思维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缺失程度较大
实践思维、唯实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是五种常见的马哲思维。为测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运用这五种思维的程度,笔者将它们被运用的程度设定为四个可参考的项,即“运用很充分”“运用比较充分”“运用不大充分”“运用毫不充分”,并分别记4、3、2、1分。按照这种方法对大学生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种马哲思维在论文中运用程度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处于1分至3分之间。这说明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而且马哲思维的运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马哲思维教育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给每一个影响马哲思维教育的因素子项列出了四个可选答的项“很认可”“比较认可”“有点认可”“不认可”,并分别记4、3、2、1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马哲思维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体现为:(1)教师因素,包括马哲思维教育内容缺乏,马哲思维教育方法不当,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脱节等,影响均值为3.54分;(2)学生因素,包括学习马哲思维无兴趣,不用心把握马哲思维,不主动在论文写作中运用马哲思维等,影响均值为3.52分;(3)学校因素,如不重视马哲思维教育在论文写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响均值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为影响大,4分以上的为影响很大,那么可以看出,这三大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处于影响大和影响很大之间,说明教师、学生、学校都是影响马哲思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马哲教师只是一味强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论文写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学生学习马哲思维态度不积极,或者高校不善于处理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都将极大削弱马哲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对策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培养大学生的马哲思维以提升其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哲学思维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2]465问题是,我们在加强马哲思维教学的同时,切忌泛泛而谈,而须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安排马哲思维培养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如自以为是、探究问题能力不足、满足于即时求解等问题,借助相关的马哲思维教学,让大学生把握论文写作的技巧。其一,学会对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马哲的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主张人的思维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并且强调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活水源头,为人们写作论文给出了“本”“源”问题上的答案。所以,在马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揭示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科学性、客观基础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和实践,自觉摒弃神秘主义、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确保自己的写作活动能够立于可靠之本、始于本来之源。其二,擅长对论文写作对象的穷根究底,即将写作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发掘出来,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马哲的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矛盾思维启发学生。其三,在论文写作中展示具体理性。为了帮助大学生揭示论文写作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特别向大学生阐明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时是如何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维的,使大学生面对论文写作对象时能够从对该对象的感性认识出发,经抽象思维,形成对其某一特性的简单理性认识,再通过拓展和深化,达到对该对象诸多特性乃至本质或规律的复杂理性认识。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经常接受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其在论文写作中才能不为细枝末节所惑,而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求解出写作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其四,精于对论文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对参考文献予以理性的质疑和评判,既善于发现其不足,又要确保其合理性,使大学生自觉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培养其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有必要向他们阐释马哲是如何运用实践的武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使他们在领悟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后,也能精于对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对基于批判他人文献而形成的论文,作者要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进一步完善论文思想。
一、立论思维指向要明晰
教材中指出“找有针对性的角度”,正是切中议论文立论的要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论的针对性直接影响学生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四篇议论散文针对性各有不同,立论的思维角度各具特点,或许给我们一些提示。《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孟子针对梁惠王的治国措施,提出“王道”主张,先否定对方后提出自己的主张,思维上重在论“辩”。《劝学》开篇点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以学习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分别从学习的好处、作用、方法和态度论证,其写作思维重在规“劝”。《过秦论》一文贾谊站在汉文帝对百姓实行宽松政策的角度,借“秦之过”规劝汉文帝以秦为例,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写作思维重在劝“谏” 。《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论点,写作思维重在针砭时“弊”。
综观四篇议论散文针对立论思维指向各有不同,借以启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立论思维指向要明确清晰,且论点出自现实生活某一方面,而不是学生自己凭空造出来的。
二、论据源于自我生活
议论文论据的要求,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观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可是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选取什么样的论据才是典型的、新颖的和能证明观点的。同一话题的作文,选择的材料十之八九是一样的,既做不到典型,又无新颖可言,甚至离题较远。这是因为学生在选择使用论据时不知道如何选取而导致的,因此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选择使用论据的思维导向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在阐述实行“王道”时,孟子并没有大张旗鼓的给梁惠王灌输实施“王道”能够给梁国带来多少益处的大道理,而是从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直接具体地交代治理百姓的措施,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这就是养民,发展生产。孟子除了主张养民外,还须教民,办学校,反复地把孝悌的道理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让人知道孝顺,懂礼仪,这都是用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例形象地阐述了“王道”政治,借此鼓励学生向经典学习,以熟悉的具体生活,形象地论述中心观点,更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再如,《劝学》选择的论据是自然界中的“物”的性质、状态等,例如第一段议论学习的意义,择取“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自然界“物”的变化比喻说明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够达到“智明则行无过矣”。第二段择取“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马”、“假舟”,用自然界“物”的作用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第三段择取“积土”与“积水”、“不急跬步”与“不积小流”、“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用五组相反的“物”的对比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贵在积累、专一、坚持不懈。荀子选择的论据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说理通俗易懂又入木三分,贴切自然又形象生动,避免了文字的枯燥乏味和空洞之感。但是学生在选择论据时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事物,缺乏必要的生活发现,老师有必要借此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事物。
总之,论据材料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古人如此,学生写作文亦是。
三、逻辑论证心存论点
“论证”是议论的三要素之一。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是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摆出论点和论据后便草草收兵。对此,这四篇议论性散文在论证方法上也带给我们写作思维方面的有益启示。
首先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各具特色。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正面阐述“王道”政治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后又从反面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是整体结构上的对比。《师说》整个的论证结构是:递进提出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反面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写作缘由,紧扣论点。因此,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可以用在整体结构上,又可以用在局部段落上,根据中心观点需要自主选择。
其次是比喻论证。比喻的使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道理隐喻其中,如“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治理政事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有的先设喻后说理,如用“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比喻的本体选择也多种多样,有的以动态的事物变化设喻,如直木为轮的变化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才能达到“智明而行无过也”的境界。有的以大量常见的“物”设喻,如“骐骥”与“驽马”、“蚓”与“蟹”等。通过阅读发现以上不同的比喻论证的形式,可以打破和扩展学生运用比喻的原有思维模式,但是不管怎样始终围绕观点来论证。
最后是举例论证,即“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学生常用的论证方式,可是学生是讲“故事式”的解释论点,与论点无关的文字过多,原因在于学生裁剪事例的思维导向不明确。《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举例以秦的兴起、强盛、灭亡的“不施仁义”的历史过程为例,并没有顾及到历史细节,同样没有与观点无关的语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举例子的时候只叙说与论点紧密联系的语句。学生在具体论证时,做到心中有中心观点的思维意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能够让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之模式的必要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逻辑错误混乱的现象数不胜数。缺乏逻辑的言论常常因为情感等元素赢得许多情绪激动的人们的舆论支持,逐渐偏离规律本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思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议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综合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作者心智整体的反映。如果我们不在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最初阶段就注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而是一味地寻求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辞上的渲染铺陈等技法,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并不强调对这方面的考查。作为高考改卷的指导,历年的考试说明大同小异,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为例,在必考内容第四部分“写作”项目中评价标准如下: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严谨”等要求。只有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固然,“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方式的一种,“推理”二字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发展等级要求,而不是作为基础等级要求,这似乎意味着分数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逻辑上的严密与合理,在笔者看来,这不合理。因为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基本素养,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下笔写作时都能具备这一意识。
因为未能加以强调,所以高中议论文中常有许多违背逻辑的现象,下面说两种。
一是概念混淆问题较普遍。
一作文题中材料显示:“丹麦人把钓到的不够尺寸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说‘鱼鳖不可胜食也’,岂不都与这幸福的缘故如出一辙?”学生往往会用“子罕以不贪为宝”进行论证。二者虽然都有放弃的相似点,但是题目中的放弃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这是一种“长远打算”,这是眼光,而子罕不贪是品德问题,这两个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师在评卷中会有“混淆概念”一说,但是为什么会混淆?怎么才能避免?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将丹麦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说法进行类比、归纳,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而子罕之例并没有说到“现在不贪”,等“宝贝长大了再贪”的问题,因此不属于同类问题,也就不适合作为论据使用。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先列举若干年前议论文流行一种模式:总论点――分论点1+事例――分论点2+事例――分论点3+事例――总结。且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一种类似仿写的铺陈。如三个分论点可能为“知识是明灯”、“知识是灯塔”和“知识是指南针”。按照这种“论点+例子”的模式所写的作文,迄今为止,在许多省份的作文优卷中不在少数。关于这种模式,体现在作文上只是一种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维却是僵化且单一的。孙绍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就有过“黑天鹅”理论: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鹅,也不能断言说“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论点就不成立。
而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为了简单订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寻找黑天鹅的论证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辞等技法上的优势博得改卷老师的眼球。但作为刚刚开始使用手中的笔杆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这只是为了获得分数才使用的“伎俩”,而有可能将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显得尤其可怕。
其实,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远不止这两种,教师在改卷时会指出其不合理,平时却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错误不断重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首先,出题者应避免“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命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很多“鸡汤”文章本身是不合逻辑的。如“感谢伤害过你的人”这一话题。其逻辑为因为这些伤害使你更坚强,所以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回头感谢曾经给你挫败的人。且不论感情上能否接受,单从被伤害到坚强这一过程,就有许多“意外”:许多人在受伤之后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理性分析起来,要感谢的应该是在你受挫之后帮助你走出困境的人。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冷静理性地看待问题才能扶正是非,这在逻辑上体现为要求学生学会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一、如何表现自己的思辨品质
思辨思维要求学习者勇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做到思慎、辨明。恰当地运用在议论文中就是使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
让步思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维,即承认自己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缺陷或是对方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让步思维在写作中运用的意义在于体现思维的周全性,表明自己考虑到了对方的想法,这有利于增强自己观点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但让步不是目的,肯定对方观点的部分合理性是为了引出己方观点,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说理更有力度。所以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往往配套使用。下面用几位高三学生的习作来说明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在议论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意思是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而徐锡麟却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鲜明地表达出战死沙场只为国家未来的决心。
对于以上材料,你赞同哪一方的观点?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K的文章《失之气节,丧之命魂》是这样开头的:“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确,在绝大多数的东西面前,生命确是重于泰山。但在我看来,徐锡麟马革裹尸的气节更深得我心。”“的确……,确是……”就运用了让步思维,肯定对方观点存在的部分合理性,让步之后以“但……”转折,引出自己的观点:“徐锡麟马革裹尸的气节更深得我心。”如果没有先前的让步,直接说“马革裹尸的气节更深得我心”就容易受到读者的抨击,认为你虚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你还会珍惜什么?所以让步思维与转折思维合用,让人很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不会让人极力反对,让自己的说理更有说服力。
本文第二段作者又连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正如我方才之言,生命在多数人眼中重于一切。”让步部分肯定对方观点。“可我不得不说,气节重于生命,可以说,人活在世,连气节都丧失了,那与行尸走肉再无两样!”一个“可……”就是转折思维,在肯定对方观点部分合理后,话题一转,指出其不合理。然后,作者承接这一段的阐释,用了三个段落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又如学生Z的文章《为国,百年不绝的铿锵之声》,在前面三段的正面论证之后,有这样的文字:“诚然,生命是重要的,人生只有一次,谁也不愿轻易放弃。或许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不敢否认古人之谏言。但倘若……”作者先让步肯定对方的观点,一个“但倘若……”话题一转,又对对方观点举例层层批驳,在批驳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
而学生L的《比重泰山之死》一文的让步则是承认自己的观点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当然,若死,只是为逞一时之勇,死亡,便只是对生命的轻视与践踏……”此处“当然……”引出的让步内容是说这样死就不是与泰山比重的死了,是承认自己观点的部分不足,然后在批驳中立自己的观点,让人更加信服,让说理更深入更有力。
让步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后面的转折说理更周全,因此,让步说理的内容不宜过多。不能削弱自己的观点。因此,表述时在语气、程度、数量和范围等方面要适度。也就是对让步内容的拓展要适度,如果拓展过多,将反方观点证明得很充分,就削弱了自己中心论点的说服力。
再如针对作文材料:“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学生Z写了题为《传统,该传承而不能固守》一文。中心论点是肯定家族聚会这个传统,但又认为应该与时俱进地传承,不能固守。但她在引材料提观点后运用让步思维花了三百多字从家族聚会让人反感不愿参等方面进行拓展论证。然后才说“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难道不应该考虑应如何改变吗”开始转折写作。这样导致让步内容太多,容易让人误解你的观点。
因此,适度让步写作之后,必需进行转折写作,对让步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削弱和反驳,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加合理,从而回到中心论点。
二、 运用转折思维批驳让步思维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利用辩证法利弊转化,即对方的好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是坏处,自己一方观点的坏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是好处。如此辩证思考,有理有据地削弱和反驳前面让步的内容,就能充分合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如2016年高考作文《教育不应只看分数,更不应苛求分数》一文有这样的段落:
但有人可能会说:“不是也有孩子一直很好,而且几乎每次都考满分,做事也很认真。”但是在家长不断苛求下成长,在过分的压力下成长,学习的目的就是取得高分,他们的内心容易扭曲,最终可能变成“危险品”。……苛求满分的爱是畸形的爱,苛求满分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
“苛求满分”可以让孩子“几乎每次都考满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弊是“在家长不断苛求下成长,在过分的压力下成长,学习的目的就是取得高分,他们的内心容易扭曲,最终可能变成‘危险品’。”“苛求满分的爱是畸形的爱,苛求满分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这样一分析论证,让人很自然认可“教育不应只看分数,更不应苛求分数”。
第二种方法:优缺点比较,即自己一方的优点多于缺点,或者自己一方的优点比对方的优点多。
如前面有关“生”“死”一题,学生C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一文这样写道:“固然,如古之谏臣冒死谏君,实令人佩服赞叹;良将阵前不惜死,马革裹尸还,国士风范。取义而死,君子本色。但是,如此壮烈一死了之,何其惜哉,不如潜心经营,退而求全,保存实力,待后而发之,有时候,退一步不是怕死,而是更好地谋发展,保全局。”“固然……本色”让步思维肯定对方的观点。“但是,如此壮烈一死了之,何其惜哉……”话题一转分析己方观点不死比对方观点死更有价值,也就是己方观点的优点比对方观点的优点多。
第三种方法:解决方案法,即承认自己支持的观点虽然有缺陷,但是这些缺陷能够有效解决,所以不是大问题。
第四种方法:局部和整体思维,即承认问题的确存在,但只是局部现象,总体还是好的。
这便是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先运用发散思维,后运用收敛思维。朱光潜的写作习惯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因而笔者也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进行审题立意中的思维训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并注重思考的深度,走好议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么,在审题立意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呢?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作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指从同一个思维出发点开始,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发散思维,先要找到发散点,也即审题立意的核心,而后,以这一核心为基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充分调动想象力,沿着不同方向、角度进行思考,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进行灵活多样的思维发散。若是材料作文,学生审出的立意即为发散点,若是命题作文,标题即为发散点。下面,笔者以活出自我的命题作文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老师先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提问:关于活出自我,你们可以提多少个问题?(调动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然后把学生的问题逐一写于黑板,大致如下:
什么是活出自我?为什么要活出自我?怎么活出自我?活出自我有什么好处?活出怎样的自我?
授课中,若发现学生的思考较为单向,只从正面作思考,教师可适时点拨:你们的思维都是从正面角度出发,较为单向,也可作逆向思维,或创新质疑等。
启发后,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
一定要活出自我吗?不活出自我的人为什么而活?活出自我有坏处吗?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坏处?不应该活出怎样的自我?
二、收敛思维训练
收敛思维,又叫作集中思维,指对问题进行相对正确的解答,每一思考步骤都指向相对正确的答案,使多种已知信息从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个目标去思考。这种思维方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到一个焦点,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中寻找出一个相对正确、接近真理的答案。
仍以活出自我的命题作文为例,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后,在学生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可先请同学们集体交流,再师生共同交流。通过生生、师生共同探讨,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收敛解答,以趋近真知。
大致梳理如下:
1.什么是活出自我,它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的什么品质(不是什么)?
它是建立在对自己有正确认知的前提下,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包括外在人、事、主流思想或传统价值观影响等),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及对世界的看法。但它又不等同于一意孤行、刚慢自用。
2.为什么要活出自我?
逆向思维:活出自我的对立面不活出自我。
不活出自我的人为什么而活,根源是什么?(追问原因,比如亲人的期待、社会的标准、主流价值观、物质财富名利等,教师可推荐简介《叔本华人生哲学》一书中关于名誉一章片段。)
有何危害,反例有哪些?
危害:迷失自我、心理扭曲、面具重重、枷锁多多等;反例:可以是虎妈狼爸下的孩子、药家鑫、如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如名利场中人等。
为什么要活出自我,根据是什么?
体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自我的尊严感等。
活出自我有什么好处?正例有哪些?可引用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好处:自由、悠然、乐享人生、丰富人生等;正例:可以用陶渊明、庄子、稽康、陈寅烙、李叔同、特蕾莎修女、到非洲做医生的志愿者等。
活出自我什么情况下会有坏处?(补足观点,以避免偏颇。)当活出自我成为一意孤行等的代名词时。活出自我的最高境界应是孔子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怎么活出自我?活出怎样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