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4:17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常温下,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含有大量Fe2+的溶液:ClO-、Na+、Cl-、SO42-
B. 能使氢氧化铝迅速溶解的溶液:Na+、Fe2+、NO3-、SO42-
C. pH=0的溶液:NH4+、Na+、SO42-、Fe3+
D. 水电离产生c(H+)=1×10-12 mol・L-1的溶液:HCO3-、NH4+、Cl-、Ca2+
2.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片:Al+OH-+H2O=AlO2-+H2
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Ca2++OH-+HCO3-=CaCO3+H2O
C. 食醋和小苏打溶液混合:CH3COOH+HCO3-=CH3COO-+H2O+CO2
D. 敞开体系,向FeCl2溶液滴加NaOH溶液: 4Fe2++8OH-+O2+2H2O=4Fe(OH)3
3. 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K+、Al3+、Mg2+、NH4+、Cl-、SO42-、HCO3-、MnO4-中的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肯定有Al3+、Mg2+、NH4+、Cl-
B. 可能有K+、Cl-、MnO4-
C. 肯定有Al3+、Mg2+、SO42-
D. 肯定有K+、HCO3-、MnO4-
4. 实验室需配制一种仅含五种离子(水电离出的离子可忽略)的混合溶液,且在混合溶液中五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 mol・L-1,下列能达到此目的的是( )
A. Ca2+、K+、OH-、Cl-、NO3-
B. Fe2+、H+、Br-、NO3-、Cl-
C. Na+、K+、SO42-、NO3-、Cl-
D. Al3+、Na+、Cl-、SO42-、NO3-
5. W、X、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Z是非金属元素,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向一定量的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m[X(OH)3]] [n(XZ3)][O][a][b][c][d] 应的水化物溶液中逐滴加入XZ3溶液,生成的沉淀X(OH)3的质量随XZ3溶液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d点对应的溶液中:K+、NH4+、CO32-、I-
B. c点对应的溶液中:Ag+、Ca2+、NO3-、Na+
C. b点对应的溶液中:Na+、S2-、SO42-、Cl-
D. a点对应的溶液中:Na+、K+、SO42-、HCO3-
6.某溶液中含有NH4+、SO32-、SiO32-、Br-、CO32-、Na+,向该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硫酸氢钠
B.铜
C.氯气
D.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电离出的物质属于酸
B.盐类物质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C.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叫做电解质
D.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
3.下列有关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被氧化
C.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D.摩尔质量相同的物质其摩尔体积一定相同
4.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下冰、铁、冰水
B.烧碱、液态氧、氯水
C.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D.黄铜、氮气、胆矾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表示的是()。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向溶液中通入足量
D.向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B.向溶液中滴入溶液至恰好使反应完全:
C.向溶液中通入过量
D.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8.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的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值=l的溶液中:
B.有存在的溶液中:
C.有存在的强酸性溶液中:
D.含大量的溶液中:
9.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乙溶液中;③向丙溶液中滴入、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含有 B.乙溶液中含有
C.丙溶液中含有
D.丁溶液中含有
10.已知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硫元素被还原
B.二氧化硫是还原剂
C.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二氧化硫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11.在常温下存在如下反应:中错误的是()。
A.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
B.在①③反应中作还原剂
C.氧化性强弱顺序
D.是的还原产物
12.今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①若某溶液中含有,要将氧化除去而又不氧化和,则可加入的试剂是()。
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置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涉及的反应为3HCI。请回答下列问题:
(l)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FeC13溶液,而是将稀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其原因是_____。
②乙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会_____,原因是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13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____,原因是____。
(3)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硫酸,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
②随后沉淀又溶解,此时离子方程式是____。
14.某无色溶液由(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这是Al在碱性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形式)、中的若干种组成,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取适量试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得到溶液;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碳酸氢铵溶液,有气体生成,同时析出白色沉淀甲,得到溶液;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也有气体生成,并有白色沉淀乙析出。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l)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
(2)-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
(3)判断沉淀乙成分的方法是____。
(4)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验①_____;实验②____。
(5)实验③生成的气体是____。
参考答案与提示
1.A 2.D 3.A 4.B 5.D 6.C 提示:A项,无论氨水过量与否,生成物都是AI(OH)3,但氨水应写成NH3・H20;B项,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D项,应生成。 7.B 提示:B项,当沉淀完全时,NH4AI(S04)2与Ba(OH)2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2。 8.D提示:A项,溶液呈强酸性,在作用下,和反应生成C12;B项,与反应生成CaS04沉淀;C项,有存在的强酸性溶液中,能被氧化。 9.D 提示:能与其他三种溶液产生沉淀的只可能是Ba(OH)2,故甲为Ba(OH)2;根据②可知乙是H2S04;根据③可知丙的阴离子是,则丁的阴离子是,丙和丁的阳离子不能确定。 1O.B11.B提示:由①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由②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由③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故氧化性强弱顺序为在①中是氧化产物,在③中作氧化剂。 12.C 提示:由①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还原性强弱顺序为;由②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还原性强弱顺序为;由③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还原性强弱顺序为。故氧化性强弱顺序为,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所以可氧化及可氧化只氧化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组织学变化; 动物模型; 脱髓鞘; 超氧化物歧化酶
Hemifacial Spasm Facial Nerve Histological Changes and SOD Changes/WEI Xiao-gang ,WANG Xiao-wen ,KANG Ya-ping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3):016-017
【Abstract】 Objective: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animal model to study the hemifacial spasm facial nerve histological change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 ) value chang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with theoretical support.Methods:In 18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and 4 weeks and 6 weeks in model group, the model composed of rabbits in the left temporal outside nerve trunk with manual 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 model establishment,respectively in 4 and 6 weeks after drawing. By observing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histological changes, compared to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of 4 weeks and 6 weeks between the histological differences in model group. In 3 ~5 ml were taken before centrifugal separation of the blood serum SOD detection.Results:Mode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observation of facial nerve demyelination and other tissue changed. 4 weeks of model group than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SO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P
【Key words】 HFS; Histological changes; Animal model; Demyelination; SOD
First-author’s address: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26105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07
面肌痉挛又称单侧颜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一般情况下只出现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于两侧。表现为阵发性的半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抽搐,是一种不规则和阵挛样的面部肌肉收缩。典型的HFS症状从眼轮匝肌的细微抽搐开始,逐渐累及面部的其他肌肉,严重时可累及同侧颈阔肌,表现出颈部皮纹双侧不对称。不典型HFS少见,痉挛症状从口轮匝肌和颊肌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累及到眼轮匝肌。目前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神经血管压迫被认为是HFS的常见病因[1]。
本实验通过对成年兔面神经主干压迫后[2],通过组织学观察4周和6周面神经模型组及正常面神经对照组之间的差别,研究兔面肌痉挛面神经损伤后的组织学变化,通过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检测来反映自身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为临床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和治疗时机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8只成年兔,体重2~2.5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面肌痉挛4周模型组和面积痉挛6周模型组,每组6只。
1.2 面肌痉挛模型的建立 模型组动物由耳缘静脉注射水合氯醛(3 ml/kg ),加局部浸润麻醉(5%利多卡因)。动物取仰卧位,按照外科神经组织探查路径解剖,游离和暴露左侧面神经主干,在左侧面神经由茎乳孔潜出部近端的位置放置橡胶块,并固定。然后,按照外科手术方法逐层缝合手术区。术后每只手术组动物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 U以防止手术区感染,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所有动物以常温、单笼、常规方法饲养。
1.3 组织学、形态学观察 术后4周、6周时间分别将正常对照组与4周模型组和6周模型组动物取材行组织学观察。麻醉动物后打开胸腔,将心脏的包膜分离充分暴露心脏,经左心室将管插入主动脉并用手术线将主动脉扎紧,经右心耳将右心房剪破,然后进行快速灌注,先用600~800 ml生理盐水将动物体内的血液冲洗干净,再用4%多聚甲醛 0.1 mol/LPB(pH 7.4)900~1200 ml进行灌注固定。迅速取出橡胶块压迫以及向外延伸0.5~1.2 cm 处的面神经。正常对照组的灌注固定和取材方法与模型组一致,取材是从左侧面神经由茎乳孔潜出部位开始至向外延伸的1~1.5 cm处。将取出的组织按要求分段后置于4%多聚甲醛0.1 mol/LPB(pH 7.4)固定液中固定24 h。做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进行HE染色。
1.4 SOD的检测 术后4周、6周时间分别将正常对照组与4周模型组和6周模型组的动物在手术麻醉取材前经由耳缘动脉采血3~5 ml,存放在加有抗凝剂的EP管中,然后用离心机离心分离血清做SOD检测(SOD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具体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SOD活性,(日产岛津UV-260紫外分光光度计)。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法和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组织学观察 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面神经的髓鞘沿面神经排列规则,完整且均匀,轴突的粗细和长度较均等,施万细胞分布均匀规则,细胞核形态和分布匀称,毛细血管分布规则;4周模型组,受压迫面神经出现明显的不规则脱髓鞘现象,且未出现脱髓鞘的部位髓鞘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增厚,粗细和长度较均等的轴突减少,继而出现的是形状和粗细及长短不规则和均等的轴突,细胞核变小且多,毛细血管增多,施万细胞增多;6周模型组,受压迫面神经的髓鞘继续增厚,出现较多形状和粗细及长短较规则的新轴突,毛细血管减少,施万细胞减少,见图1。
注:1为正常手术侧面神经;2为4周手术侧面神经;3为6周手术侧面神经
2.2 SOD检测 4周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 SOD明显降低(P
*与4周手术模型组相比,P
3 讨论
面肌痉挛是临床神经系统常见的疾患之一,HFS的痉挛程度有所不同,可因疲劳、紧张和自主运动而加重,入睡后痉挛停止。部分患者痉挛发作时伴有轻微面痛、头痛和耳鸣等,有些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出现轻度面肌瘫痪。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其他阳性体征。HFS的症状是进行性的,但病情进展缓慢,一般不会自愈。虽然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和A型肉毒素以及中医等方法治疗在临床面肌痉挛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是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且部分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结果并不理想。当前对于面肌痉挛中面神经的研究尚无标准的模型制作规范和对于面神经的各种病理改变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评价和评判标准。其中,神经血管压迫以及桥小脑角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炎性占位、动脉瘤、蛛网膜粘连等亦可引起HFS,还有两种假说获得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1)“短路”假说,血管压迫覆盖有中枢性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的面神经出脑干处(root exit zone,REZ),该部位髓鞘易受损,受损后暴露的轴突相互接触,神经纤维之间发生跨突触传递的异位冲动;(2)“点燃”现象,血管压迫存在的搏动刺激诱使面神经运动核的兴奋性增高,因而导致HFS的发生。杨海贤等[3]通过对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超微结构的观察认为微血管的缺氧性损伤导致微循环紊乱,造成面神经缺氧,导致面神经病变趋于严重。海舰等[4]对面肌痉挛动物模型的建立从电生理方面对发病机制的探讨和研究发现面神经运动核兴奋的增高可能是HFS发生的主要病理及生理基础。但是,至今对于面肌痉挛患者自身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方面机制的探讨和研究以及自身修复对面肌痉挛疾病本身的影响未见有系列和详尽的论述和相关报道。
本实验是从面肌痉挛患者自身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机制对面肌痉挛疾病本身的影响为实验思路,通过面肌痉挛模型建立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检测,来观察和论证对于面肌痉挛,疾患自身的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对面肌痉挛疾病本身的影响。SOD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及抗氧化等作用。通过本实验结果表明,面肌痉挛患病初期面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面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和轴突减少及毛细血管增多等组织学变化,可能是疾患自身恢复的需要消耗了较多的SOD,表现为4周组测定的SOD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在自身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组织修复及功能恢复后面神经毛细血管减少,髓鞘增厚,可能是自身及面神经得到一了定程度的恢复,需要消耗的SOD减少,表现为6周模型组较4周模型组SOD值有了明显升高但低于正常值。至于SOD值的变化与面肌痉挛中面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直接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对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治疗应从多方面考虑,自身恢复和修复的机能对面肌痉挛本身的影响也是临床治疗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Felicio A C, Godeiro-Junior Cde O, Borges V,et al.Clinica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d postparalytic hemifacial spasm: a retrospective study[J].Arq Neuropsiquiatr,2007,65(3B):783-786.
[2] 海舰,李善泉,万杰青,等.面肌痉挛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7(2):97-98.
[3] 杨海贤,白景文,沈伟,等.面痉挛患者面神经损伤的超微结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2,8(3):299-301.
[关键词] 肝移植;无肝期;新肝早期;酸碱度;血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4-0302-03
肝脏移植目前在国内已广泛开展,它在治疗急、慢性肝脏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患者术前病理生理变化明显,原位肝移植术手术创伤大,以及对机体干扰严重,围术期常出现严重的循环、电解质及酸碱紊乱[1-2],特别是无肝期和新肝早期机体的代谢和酸碱紊乱更明显[3]。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对35例行背驮式原位肝脏移植患者术中(均未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血气分析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肝脏移植手术患者,其中男33例,女2例,年龄32~67岁,平均(51±16.4)岁,体重51~78 kg,平均(65±13) kg,除5例原发性肝癌外,其余30例均为肝硬变所致的终末期肝病。
1.2 麻醉方法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病人入室后先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动脉压,面罩给氧(去氮),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1~0.2 mg•kg-1,芬太尼3~4 μg•kg-1,维库溴铵0.08~0.1 mg•kg-1,丙泊酚1~2 mg•kg-1静脉滴注,肌松满意后行气管内插管,用Primus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用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分次静脉注射,丙泊酚2~4 mg•kg•h-1泵注,辅以吸入1%~2%异氟醚。
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置入六腔Swan-Ganz漂浮导管,用于输血、输液和给药,同时连接Edwards Lifesciences心排仪,监测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术中监测心率(HR)、五导联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有创动脉血压(IB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
1.3 标本采集
肝脏移植手术为分三个阶段[4]:无肝前期为从手术开始至下腔静脉、门静脉阻断;无肝期为从下腔静脉、门静脉阻断至移植肝循环再通;新肝期为从移植肝循环再通至手术结束。在麻醉前、手术后30 min、无肝期前15 min、无肝期5 min、无肝期15 min、新肝期前10 min、新肝期5 min、新肝期15 min、新肝期30 min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1.4 测定指标
血液酸碱度(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和HCO-3。血气分析用NOVA BIOMEDICAL(美国)露毕5型自动血气分析仪。
1.5 手术方法
按陈规划等[5]报道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方法,以显著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出血、输血、输液量以及腔静脉阻断并发症。术中吻合下腔静脉时,经供体肝门静脉用4℃乳酸林格液(浙江莎普爱思公司生产)500 ml加白蛋白20 g冲洗供肝。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85~570 min,平均401 min,无肝期时间为22~70 min,平均44 min。
1.6 术中处理
肝移植术中根据各时段失血、失液和尿量情况进行适时的个体化输液管理,根据动脉压、CVP、PCWP、CO、Hct、Hb的监测结果来指导输血、输液的种类及输注速度。术中输血指征为尽可能维持Hct>25%、Hb 70~80 g•L-1,术毕Hb≥90 g•L-1,术中适量补充白蛋白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统计分析用t检验。
2 结果
围手术期各时点血酸碱度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1。
术中失血、输血、输液、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出血量(1 205±278) ml,输入浓缩红细胞(1 560±253) ml,新鲜冰冻血浆(2 200±326) ml,贺斯(950±92) ml,平衡液(1 250±86) ml。所有患者均用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和前列腺素E1。
肝移植术中在无肝前期(无肝期5 min),观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在无肝期,随着手术时间延长,pH逐渐降低,BE负值加大,出现较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新肝期,随着移植肝循环开放,酸中毒进一步加重,明显高于无肝前期和无肝期。大多数病人血管开放后PaCO2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
3 讨论
原位肝移植术由于手术创伤大、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生理功能干扰大,且术前肝功能衰竭造成的代谢障碍,患者在肝移植术中容易发生明显的血生化和代谢紊乱[6-7]。特别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更可引起酸碱及电解质的改变[8],术中酸碱平衡紊乱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尽管用5%碳酸氢钠进行纠正,仍可见随着手术时间延长,酸中毒逐渐加重。从本组病例可见,术中代谢性酸中毒主要开始于无肝期,新肝早期和肝血管开放后5 min机体酸中毒达到高峰。术中失血量大、循环波动、组织供血不足、输入大量库血等均可引起或加重酸中毒[9]。有关文献[10]报道阻断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后,下腔静脉和门静脉系统的压力明显高于阻断前,而且阻断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后血压的波动导致下肢和腹部有效血供不足,致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在无肝期,由于无肝脏功能,新肝早期肝功能尚未恢复,导致血乳酸、枸橼酸和其它酸的代谢大大降低;移植肝再灌注后,移植肝缺血期间堆积的大量酸性代谢产物进入循环,也是造成酸中毒的重要原因。因此,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及新肝早期容易发生较为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处理主要是依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纠正。随时监测酸碱度,了解其变化有助于术中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Cormdirae E J,Lindor M J,Faram J V,et al.Anesthesia for hepatic transplantation,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altera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J].Anesth Analg,1985,94:108-116.
[2]黑子清,邓文忠,陈秉学,等.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围术期酸碱生化的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465-467.
[3]Xia V W,Du B,Tran A,et al.Intraoperative hypokalemia in pediatric liver transplantation: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Anesth Analg,2006,103:587-593.
[4]孙红斌,耿立成.肝移植术中病理生理改变及麻醉处理[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3,12:323-328.
[5]陈规划,陆敏强,何晓顺,等.改良背驮式肝移植69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05-407.
[6]朱伟,朱敏敏,田伟千,等.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液酸碱和电解质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670-672.
[7]刘德昭,黑子清,陈信芝,等.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391-393.
[8]王伟芝,张彩云,张安美,等.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27:197-201.
[9]王奎荣,周燕丰,温小红,等.肝移植病人术中酸碱及电解质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563-56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10
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观念,而且需要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将学生课前、课上、课后的学习作重新统筹,学习内容要整体设计,完全灌输—接受式学习方式要彻底转变,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正因如此,优质的“导学案”具备了这种功能性作用,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了平台。导学案一般包含以下导学环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前预习”、“自主与合作探究”、“总结反思”、“课后评价”六个模块。运用这六个模块,将课本上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成有序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自主学习方案,即把知识转化为导学问题、探究问题,并由易到难呈现出来,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进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所以精心编制导学案,使学生按导学案进行学习,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与学更有实效性,课堂更高效。但是,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常常会有以下误区,这需要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加以研究与思考。
误区一:学习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学习目标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简单照抄教参上提供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误认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流于形式,还有干脆没有学习目标。例如在进行编制《有机化学基础》醛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课时时,教参给出的学习目标为:通过对乙醛性质的探究活动,学习醛的典型化学性质,这其实是教学目标。
对策:首先,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它通过对学生的行动进行控制调节,从而使活动维持稳定的方向并指向目标的实现。而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其次,教师应重视学习目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学习目标引领着学生的行动方向,学生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达到和实现学习目标,有学习目标的行为才可能取得最满意的结果。
第三,应当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且学习目标应当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有机化学基础》“醛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定:
1.能够搭建甲醛、乙醛的球棍模型,能够识读甲醛、乙醛的1H-NMR谱图。
2.能够熟练书写乙醛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并能说出乙醛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要点。
4.能从得失氢、氧的角度和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有机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所以学习目标要具有行为导向,要具有具体的操作行为与活动体验。
误区二:“教的重点与难点”等同于“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情,学生学习重难点由教师主观认定。例如《有机化学基础》“醛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课时许多学案给出的学习重点为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学习难点为醛的氧化反应,这其实是教师认定的教学重难点。
对策:首先,教师应明确教的重点与难点与学的重点与难点的区别,教学难点是学习主体(知识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生理水平)、教师(教学能力)、技术结构和环境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构成了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学习难点是动态变化的,其中学生是发展的、不可预测的,教师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教学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难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强调先有学习过程,然后才有难点。
其次,教师剖析教材,研究知识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教师应剖解教材,罗列、梳理知识,厘清知识间的内在关系,认定教学重难点。
第三,分析学情,确定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难点需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在发展上主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知识上主要考虑学生的准备状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难点突破。
例如《有机化学基础》“醛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重点和教学重点是对应一致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难点恰是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记忆。
误区三:课前预习等同于浏览教材
教师编制导学案时,课前预习模块教师采取阅读XX页或者把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以填空的形式简单地摘抄到“导学案”上。例如复习净水原理时这样设计: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可以杀菌消毒,因为其具有____________性。这样学生就会在教材上直接寻找,使得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缺失。
对策: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有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掌握课堂上要涉及的重难点和教学结构,知晓自己存在的疑点,更重要的是预习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在编写“课前预习”模块时,要把课堂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变取为找,变取为思。这些问题的设置应呈阶梯性,由易到难,问题层次化,可分为基础、中等、较难三个层次,目的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根据“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在编制导学案时,要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重新认识,引领学生构建对知识的新的认识方式和新的认知结构,通过问题驱动产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新认识,在导学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扩大知识使用范围,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情感。
误区四:自主探究缺乏学法指导
教师编制导学案时,自主探究模块仅是书本内容的罗列,或者是一些记忆、认知内容,学法指导无从体现。例如学习乙醛的性质时,不少教师这样设计:
A.与银氨溶液反应
[实验1]:向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 AgNO3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即配成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实验结论:化合态的银被____________,乙醛被____________。
B.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
[实验2]:向试管里加入3mL 5%的NaOH溶液,滴入3~4滴2%的CuSO4溶液,振荡后加入0.5mL乙醛溶液,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化合态的铜被____________,乙醛被____________。
以上的教学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度思考,没有激活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
对策:导学案要有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彰显了导学案“导学”、“诱思”的特色,是导学案所要突出的重点。学法设计要以知识点为载体,要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的学法,在导学案的学习内容中,设计学习方法提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学”。通过导学案的启发和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摹仿性学习方法的指导,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形象思维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总结提高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索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依这几个方面,结合我们的实验,这里提供一个案例:(1)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问题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学生寻找解决方法;(2)设计能力训练点,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获得各种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3)分组讨论研究,提出疑点问题,相互合作,悟出新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4)引导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解决新问题。
例如:学习乙醛的性质我这样设计:
1.如何制备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学生实验)
2.乙醛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Cu(OH)2反应实验有何不同?(学生思考)
3.分析和配平这两个方程式,有何记忆的技巧?(师生交流)
4.乙醛能被氧气、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吗?(提出疑点,探究提升,感悟新知)
所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究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展问题的空间、拓展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误区五:总结反思缺乏引领
许多导学案都有总结反思模块,但是在导学案中都是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填写,学生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导学案使用后仍然是空白,效果不佳。
对策:好的总结反思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生成、重组、整合,建构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最优化,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总结反思模块,教师应该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总结反思内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学习乙醛的性质我这样设计总结反思:
(1)用概念图总结醇、醛、羧酸之间的转换关系。
(2)用一种试剂鉴别乙醇、乙醛、乙酸,如何检验CH2=CH-CHO中的碳碳双键?写出实验步骤。
所以,课堂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总结反思,可以完善和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误区六:课后作业缺乏选择和梯度
较多的导学案中课后作业模块多为习题的堆积,编者不注意练习的整体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很难发挥课后作业的功能与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要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已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性面对问题,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懂得家庭中的责任分担与民主协商,逐渐形成家庭主人翁意识;了解并理解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懂得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
2.通过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良好的形象:认识到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才能共享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主要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
“我参与我奉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平等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秉持的价值选择,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
3.通过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整体把握中国近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程,探究不同阶段不同人物的不同追梦之路,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敢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方法,增加学生爱国情怀。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
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一)“征求意见稿”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原则,即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实行“权责发生制”可以解决“旧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产生的收入成本不实,债权债务不实,事业结余不实等问题,可以为决策层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征求意见稿”要求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折旧”和“摊销”是对资本所消耗掉的价值进行弥补。在会计核算中,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方法即为折旧(摊销)。通过折旧和摊销,一方面可以完整地体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和补偿;另一方面可以准确地反映高等学校真实的资产状况。
(三)“征求意见稿”将基本建设收支并入高等学校“大财务”统一核算“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在建工程(含基建工程)”用于基本建设支出核算,取消了“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已将“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教育支出”的组成部分,即“教育支出”既包括“教育事业费”,又包括“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因此,基建收支并入“大财务”统一核算既可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相衔接,又可全面、准确反映会计主体全貌。
(四)“征求意见稿”完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一方面,根据“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完善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的相关栏目;另一方面,增加了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反映高等学校预算收支情况、基建收支情况和现金流量等。财务报表体系的完善,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五)“征求意见稿”增加“进行绩效考评”与“防范财务风险”等内容“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高等学校或其所属单位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的综合性评价。通过绩效考评,可以合理配置高等学校资源,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高等学校财务风险是伴随着高等学校筹资多元化尤其是银行贷款的产生而出现的。强调“防范财务风险”,从一个侧面确认了高等学校资金来源多元化尤其是负债办学的局面,但重点要关注融资尤其是负债的“度”。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将“捐赠收入”从“其他收入”中单列出来,以适应高等学校捐赠收入日渐增多的客观形势;增加了“依法加强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完整编制决算”,“建立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取消了“上级补助收入”,合并进入“政府补助收入”;取消了“经营收入”;用“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取代“结余及其分配”。
二、“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预算与核算工作的影响一中权责发生制要求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因而在编制预算时要对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有更准确的预见;二是会计核算基础的改变,对学费、住宿费、应付工程款(设备款)等作为收入和负债的确认,需要有完全区别于收付实现制下的思维模式,充分运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准确确认债权、债务、收入和支出等;三是核算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科目的平行设置,要求核算能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供预算使用,同时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核算的质量。因此,“征求意见稿”将进一步密切核算和预算的关系。
(二)“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资产负债率与融资工作的影响 一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不含文物和陈列品)、无形资产按年限平均法分别进行折旧和摊销。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折旧(摊销)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资产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高等学校按权责发生制反映债务,这将使“旧制度”无法反映的应付工程款(设备款)等作为负债在当期反映,必然使高等学校“隐形”债务“显形”化。以上两方面使高等学校资产负债率大大提高,进而影响高等学校融资工作。
三、“征求意见稿”的完善与改进
(一)“征求意见稿”与“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不匹配 “征求意见稿”的财务报表中包括有“现金流量表”,而“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无此表;“征求意见稿”虽将“上级补助收入”合并进入“政府补助收入”,但“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仍有“上级补助收入”会计科目;“征求意见稿”已经取消“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也无“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的说法,但“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有“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会计科目。
(二)“征求意见稿”对二级管理人员保护减弱 “征求意见稿”规定“校内二级财务机构主管人员的任免、调换,须由学校财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相比“旧制度”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二级财务机构主管人员的保护力度有所减弱,建议参照“旧制度”的提法,即“校内二级财务机构主管人员的任免必须经过上一级财务主管部门同意,不得任意调动和撤换”。
(三)“征求意见稿”缺乏科学与实践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财[2007]1号)规定“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相比“征求意见稿”的提法,教财[2007]1号文件的提法更科学,更切合高等学校实际。
参考文献:
[1]朱爱丽、贾天银、陈长亮:《征求意见稿变化及其影响》,《财会通讯》(综合上)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