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水利施工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3:44

序论:在您撰写水利施工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水利施工实训总结

第1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第2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课程 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6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各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高职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也是继续解决的共同问题,而高职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展及成效,又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如何大力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在专业教学团队老师及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指导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企业访谈、企事行业专业咨询与评估等,研讨有效的专业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途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人岗”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接国家及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职业能力进阶人岗,与就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

在提炼总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居于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逐步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典型工程项目分解工程任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教学。形成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切人点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组,注重实用性、技能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立足于服务与发展,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水工建筑物》与《水电站》两门课程整合优化而来的一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特色课程。

2 适应现代水利高职教育的内容调整优化

《水工建筑物》与《水电站》两门课程是中国几十年来从中专、专科、到本科的特定专业课,两门课程包含部分与专业不密切的水机等内容、部分内容重复,另外部分内容过于学科化。在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时,根据水工专业及水利行业特点组织课程项目内容,根据高职专科教学要求突出应用性特点,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一般工作过程编排章节内容。由此,经过精心组织,编写出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这本独具特色的教材,教材即囊括了所有常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又避轻就重,突出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每一种建筑物又自成体系,按照一般的工程项目工作过程编写,充分体现其模块化、项目化特色。

3 课程教学实施软硬及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建设有比较完善的水工模型实训室(参看感性认知)、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结合专业软件及工程项目、边学边练边做)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以实际实施工程为依托,实现真实现场再现,把工地搬进课堂,把课堂带人工地的真实仿真教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在教材内容及顺序编排上,充分考虑这一教学的要求,保证课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内容可以实现现场教学或者一体化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工程项目、直接现场学习、脱离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4 项目化实训教学设计与实施

为进一步巩固专业化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综合掌握知识技能,切实推行项目化教学。我们又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的教材及教学环节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作为专业通识教育,主要让学生认知所有可能用到达到与水相关的各类建筑物的概念、作用、基本构造等。第二部分为专项教育(项目化教育),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中比较重要的、典型的按项目化过程分别组织编写了《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房设计与施工》五本综合实训教材,作为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基础之上的巩固提高的专项项目化实训教材。此五本教材均已实际典型工程资料为基础,按照工程项目一般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过程组织编写教材内容,工程项目贯穿整本教材。

5 特色教学方法彰显教学效果

第一,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逐步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每个子项目开始设置案例,每个任务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明确要学习什么。

第二,采用瓦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的建筑物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在实验(训)室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增加直观性,加深印象。

第五,实训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给出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资料,在长达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项目以教学团队、项目化实训教材为基础,以典型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导,师生共同协作,以工程项目工作过程为基线,主要以讨沦、互动方式实施每一个环节。在整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协调配合,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工作总结及方案评审,不断优化完善各实施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职场中的沟通、协调、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共同培养和提高。

6 结束语

现代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项目化教学。全国20多所水利高职院校的水工专业这一传统的面广的专业,到日前为止,几乎没有哪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改革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在此,我们从自身特点出发,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等,旨在尽微薄之力探索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提高,还需要依靠大家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明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田明武.水闸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3】徐国宾.水电站【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4】张智涌.重力坝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5】张磊,由金玉.土石坝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6】双学珍,田明武.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7】匡会建.水电站【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项目课程内涵;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1—0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常采用学科体系、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现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学生厌学,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教师厌教,上课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厌倦以升学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多数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度不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课程本身没问题,但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所有的老师都想把自身所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不好的学生一定存在,但具有“权威”的教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会使厌学的学生减少。为此我们探讨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做中学”的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项目课程的理解与辨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需要以任务为中心学习知识与技能,开设任务课程;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具有非常娴熟的技能,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对需要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项目化课程。所以课程模式多样化,其中项目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二)项目课程既包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一门具体的课程。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一门具体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学。

(三)项目课程的特征:完整合理的教学设计;模拟真实工作工程的配套实训项目;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水利行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培养在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造价员、资料员、工程管理员,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四部分组成。

专业基本素质:主要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采用学科体系模式。

专业单项能力:主要进行识图与绘图、施工技术、测量技能、试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掌握施工技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并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坝施工技术、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仿真训练,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阶段结束后,学生能够适应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工程试验、工程测量等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采用任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实施完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将水利行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种(灌排工、泵站运行工、渠道、河道修防工等)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实现“双证书”制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采用项目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富凯龙集团、内蒙古环地勘查测绘公司、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等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形成高技能人才“成品”。

四、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设计

(一)专业单项能力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原则。针对性:广泛调研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情况,特别针对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要求以及内蒙古水利厅“水利人才规划”具体要求;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基本知识和工作中必备专业核心能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定教学内容。

适用性:适用水利专业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基层水工管理单位的一线技术操作和管理岗位。既要考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又要兼顾其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资格证书要求。

2、项目的选取。重力坝、土石坝、水闸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3、教学载体。(1)重力坝、土石坝、水闸图集;(2)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设计资料、成果。

4、课程工作任务的选取。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以“实施完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展开,即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作为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中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兼顾知识的宽泛性。专业单项能力课程工作任务选取见表1:

表1 专业单项能力课程任务选取表

(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表2 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完整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水泵与水泵站、典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测量(施工放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种实训、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资料整编)、水利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见表2: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边学边练,融“教,学,练”三位一体,采用工程实例练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技术;模型展示;学习报告。

3、整体教学设计表见表3:

表3 整体教学设计表

(三)职业岗位能力

1、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分三个层次见表4:

表4 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层次表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见表5:

表5 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

3、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见表6:

表6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

校内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企业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

4、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入三元机制,即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价比例为:自我评价占25%,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占35%,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40%。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见表7:

表7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

实习日志

的填写 每天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报告或技术文档,记录在工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时专业学识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不少于150字 10

实习报告

的撰写 按照实纲的要求,对参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图文并茂,总字数应不少于6000字 10

五、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条件)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引进;聘任有工程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企业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注重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通过兴办校内企业,让教师参与设计、监理等实际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通过下企业兼职,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

(二)实训条件配套建设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项目课程实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岗位技能。

(三)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国家规范、企业真实案例。

教材结构体例任务化、项目化,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做中学”,即先呈现项目,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从阐述式到对话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断提供真实项目来源,保证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保证教材先进性。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学校与施工、设计、监理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课程综合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项目课程提供真实教学项目来源,提高项目课程质量。为教师提供双师素质培养机会,提高项目课程教学质量。

六、结语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同时,通过将知识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方式,即“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考验教师的真实双师素质;项目不真实,无法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内容与课程项目不匹配,影响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程吸引力,为此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建立”能力威信“;善于将复杂专业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与时俱进,关注当前实事中发生的与课程相关事件,创新作业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点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第5篇

自专业设置以来,领导曾多次外出调研,组织省内专家对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进行评估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本专业是吉林省为数不多的水利类专业之一,目前我省只有长春工程学院开设,每年毕业生仅150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吉林省供不应求。(2)本专业的主要不足:实习经费存在明显的不足,校外实习场地基本缺乏,实验设备不到位,导致部分课程实验以计算或设计代替,致使实习内容以及时间大打折扣,缺乏综合的实训项目,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专业的发展机遇

挑战与总是机遇并存,新办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适逢建专业以来最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为了配合我省提出“粮食增产百亿斤”计划,我省计划在全省开展六项水利重点工程:中部城市松花江调水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大安灌区、四湖沟水利枢纽工程,从而对水利人才的需求大增。(2)我院于2011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增大了对各专业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力度。

三、教学和实践的改革

只有认清了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才能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力争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上新台阶、新水平。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基本知识和工程能力的有机结合,主要培养面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应以现场施工技术应用和管理等专业岗位为主,构建合理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调整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把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以专业的核心知识为中心线,以能力锻炼和就业导向为本合理设置课程,构建实具有实用技术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各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根据水利施工企业一线的技术进步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课程体系模式,突出工程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新的课程体系模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选修及综合实训,以上五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来看,个人建议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前提至第六学期来教学,第七学期主要是选修课,这样调整才能保证重要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从2011届学生的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出于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的需要,往往在第七学期几乎放弃了与自己考研或就业不相关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即使在校也是心不在焉,从而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专业课的教学时间作出适当的调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找工作或是考研复习。

(三)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实验设备不足或是根本无相关的设备,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根本无法按时在实验室正常开出,有的即使能够开出也因为设备数量不足和实验环境的限制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为此应结合“国家和省财政实验室专项”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实习、实践工程能力

实习是学生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建立感性认识,并运用专业知识来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再认识并深化理解、升华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尤其是毕业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工程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

1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方面,随着近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力度大大降低,致使实习地点较少,实习时间短,即使到达一个实习地点也仅仅是看与听,几乎没有让学生在实习现场动手操作,不能深入理解水利工程的特点与功用;再加上实习高水平讲解人员少,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只能所有学生一起参观、听讲,加之实习内容少,项目单一,致使实习效果不理想,没有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实践教学成为形式,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需要与很多大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直接联系,作为教研室教师具有局限性,联系起来很不方便,从而影响了实习的顺利安排和实施。

2实习实践教学中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第6篇

【摘 要】水工隧洞的设计、施工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这些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四门课中讲授,普遍沿袭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个水工隧洞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其联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亟需改革。应从分析水工隧洞工程的工作过程入手,在探讨其职业能力构成的基础上,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研究课程内容的筛选、重组、实施和考核方式。教学实践表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项目化课程,采用科学的实施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 高职;水工隧洞工程;项目化课程;实施方式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51-02

作者简介:刘建飞,男,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浙江省省级特色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TZZ09102B04)和浙江省优势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的研究成果。

水工隧洞是水利工程常见的建筑物之一,其设计、施工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现有课程体系中,涉及这些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四门课中讲授:水工隧洞设计在《水工建筑物》中讲授,造价文件的编制在《水利工程造价与招投标》中讲授,水工隧洞施工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讲授,水工隧洞施工组织与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讲授。这些课程教材普遍沿袭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个隧洞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其联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完这些课程,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较长,不符合现行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进行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尝试项目化课程改革,结合典型水工隧洞工程,组织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将原来分散在几门课程中讲授的相关内容,整合为《水工隧洞工程》一门课,涵盖其设计、施工及造价文件的编制等所有内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目前国内单独开设这门课的高职院校不多。笔者拟从《水工隧洞工程》课程的定位、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化课程,以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定位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全国水利示范院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浙江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造价等工作,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水工隧洞工程》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人员、制图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获得隧洞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造价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刻苦学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精神。

二、课程建设思路

1.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设计,首先分析水工隧洞工程设计、施工及造价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由职业能力分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典型水工隧洞工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编写配套校本教材。

2.课程的实施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水工隧洞工程的特点。课程内容确定后,课程如何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内容和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经过反复探索实践,最后选择按照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学习项目,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实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最终提交一个典型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技术标和商务标。

三、课程实施

1.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合作,按照“工学结合、全学程融渗式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证相对应”要求,“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课程标准。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引入水利行业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编制出《水工隧洞工程》校本教材,内容包括水工隧洞工程设计、水工隧洞施工和水工隧洞造价文件编制三大部分,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水利职教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贯穿于教材之中。同时配套有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第一次课教学设计、课程学习指南、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经过四年的试用,效果良好。

2.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根据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两方面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培养一批具有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干教师,使现有教学团队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部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联系,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服务,引导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寒暑假,派出专业教师到施工、设计、监理、咨询等单位的专业对口岗位,参加实践,并鼓励教师优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生产、技术、科研服务或者合作开展科研攻关项目。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一批具有丰富水工隧洞设计、施工及造价文件编制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使现有教学团队具有双师结构。积极引导兼职教师参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学习,提高兼职教师的教研与教学能力。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互聘、挂职锻炼,使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在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生产与教学的融合。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水工隧洞工程项目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所需。

3.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本课程为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按照“教、学、做”理实一体项目化进行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项目教学,首先由任课教师提出任务与要求,根据任务讲解所需的专业知识,然后辅导学生自己确定方案,完成项目或学习型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子项目或学习型任务,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而要完成项目任务,就必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项目化工作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做中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

(1)“教”:是教师针对项目任务,在具有生产氛围的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重点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教会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和工作程序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工程照片、图片、图纸、表格、动画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施工组织设计要点、现场平面布置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在通常情况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型项目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配合。在完成水工隧洞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任务时,带学生到典型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现场教学法。

(2)“学”:是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一般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制定工作计划,列出工作步骤。学生选择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步骤等,都需要教师批改、批准。对于共性的问题或错误,教师再集中讲解,予以纠正。在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任务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教师再点评和总结。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施教的过程。

(3)“做”:是经过前两个“教”与“学”的环节后,学生在掌握完成项目任务的相关知识、工作方法的前提下,按照教师批准的工作方案,独立或分组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完成学习型项目,教师进行检查、示范和指导,学生相互探讨。任务完成之后,通过个人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4.模拟职业环境的实践教学条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模拟职业氛围,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 的理想教学模式。本课程计划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再修建一个可供50名学生使用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实训室,使其与现有的水利仿真实训中心和水利工程设计所配套,成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水工隧洞设计、施工组织设计、造价文件编制和项目管理理实一体教学要求。

四、课程考核

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改变相应的考核方式。为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形成性过程考核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强调对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水工隧洞设计、水工隧洞施工和水工隧洞造价文件编制3个子项目分别进行,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依据“技能加过程,强调素质培养”进行设计。每个项目考核均依据提交成果的完成情况、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等打分,部分与考证有关的内容考核要与考证相结合。

1.“知识+能力+态度”的考核模式,既重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又重视对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50%、态度占20%。

2.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完成项目所需相关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可采用课堂提问、检查任务(作业)完成过程中知识应用的情况、单元测试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面试答辩的方式。

3.技能考核:通过学生的“做”来考核,由考评小组现场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步骤、方法和成果,比如施工方案选择及现场布置是否合理、单价编制过程是否正确及投标报价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4.态度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学习型任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上课纪律和表现、回答提问是否积极踊跃、协作精神、工作是否认真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综合确定。尤其要注重团队协作和小组管理能力的考核,要先考核小组团队,再考核小组内的个人,小组的成绩偏低者,个人的成绩相应降低。

五、结语

从分析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入手,基于项目化进行课程改革,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态度的培养有机地融渗在学习型项目里,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学边做” 的理想教学模式。对我院近四年的教学实践,用人单位和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雷同现象等,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刘建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村镇供水工程》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6):80-82.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制图 课程定位 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 研究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59-02

1 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过调研分析: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图样的识读,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上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基础课程,而本课程又是为后续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水利工程制图》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依据“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普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编制水利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如下(见图1)。

1.2.1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2)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理解水利水电行业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4)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5)能识读枢纽布置图中各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及建筑物与地面的连接关系。

(6)能识读常见水工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中工程形体的形状和尺寸要求。

(7)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8)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

1.2.2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应用制图标准相关规定的能力,具有识读水利工程图中所示工程形体的形状与尺寸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制水利工程图样的能力。

1.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正确应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作风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该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通过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促进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性”是指本课程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它任何课程不能代替。“实践性”是指该课程与水利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实用性”是指该课程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2.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工作:

(1)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体现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然后得出本课程的应用能力标准。

(2)根据工作领域所需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5)进行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需再次深入企业调研。课程如此开发循环进行,直到用人单位满意为止。

3 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突出培养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构建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1 制图基础模块教学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1.2 形体构成与表达模块教学要求

(1)能阅读和绘制组合体视图。

(2)能依据三视图绘制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

(3)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3.1.3 水工图模块教学要求

(1)培养绘制、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样的能力。

(2)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1.4 计算机制图模块教学要求

熟练使用AutoCAD的各种工具、命令,快捷、准确绘制水利工程图。

实训内容:以二维图形的绘制为重点, 将所做的水工模型用CAD软件进行绘制。

3.2 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2.1该课程的重点

(1)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及组合体的绘图与识图;

(2)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3)水工图的识读;

(4)计算机绘图。

3.2.2 课程的难点

(1)制图技术标准、规范及其应用;

(2)组合体视图识读;

(3)水工图的识读。

3.2.3 解决办法

(1)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读图搭积木,通过150多道组合体的搭积木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读图能力,为突破立体表面的交线难点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安排学生参观水工模型陈列室、实际水利工程,进行实物模型教学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图――物对照现场参观,提高了学生识读专业图的能力。

(3)计算机绘图按照实例图形的绘制特点讲解相关命令,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学生学起来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在计算机绘图理论课后安排18学时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使用AutoCAD的技能,达到熟练、快速、准确绘图的目的。

4 该课程实施教学的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构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科学素质中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以下教学环节促进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我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成为水利行业受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的教育中不合理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进度轻效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的完整性、轻知识的应用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专业制图识读能力特别是应用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兼顾问题提问法、读图搭积木实训法,注重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堂学习气氛好。

(2)专业制图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水工模型室,灌区实际工程进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3)计算机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结合,与计算机制图大赛相结合,综合实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专业制图综合实训:采用项目导向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

4.2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反映图形图像的内容较多,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展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2)开设开放性实训课,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等内容训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开展技能比赛、计算机绘图职业资格考试。

4.3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识图绘图训练与作业;制图综合实训(含参观水利枢纽工程2天)、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本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合体视图识读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模型搭建法教学模式,专业图识读采用“项目导向实训”模式,用灌区实际工程图纸作为学生制图综合实训的内容,学生分小组根据实训指导书读专业图,通过现场教学图――物对照,最后按老师指定的水工图做模型,并且手工绘制自己所做的工程图。

这种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技能方面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建立科学课程考核方式

制图课程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占30%,专业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作业、答辩、实践、测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专业图综合实训成绩评定以答辩、小组互评、老师点评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兼顾了学习的过程控制和最后的总结提高。

4.5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

教师通过多渠道如课堂气氛、学习积极程度、作业、测验、实训课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后,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恰当的调节,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

5 结语

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