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网络新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3:42

序论:在您撰写网络新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网络新闻论文

第1篇

关于这方面的媒介宣传,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过分的热情和遐想。炒作带来了强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种舆论,似乎不上网就要被历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没什么条件,特别在缺少软件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上网和追求技术的极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频视频资料,缺乏对带宽的合理利用。经过了一轮混战,我想,现在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我们面对的网络新闻传播了。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第2篇

关于这方面的媒介宣传,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过分的热情和遐想。炒作带来了强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种舆论,似乎不上网就要被历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没什么条件,特别在缺少软件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上网和追求技术的极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频视频资料,缺乏对带宽的合理利用。经过了一轮混战,我想,现在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我们面对的网络新闻传播了。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第3篇

关于这方面的媒介宣传,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过分的热情和遐想。炒作带来了强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种舆论,似乎不上网就要被历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没什么条件,特别在缺少软件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上网和追求技术的极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频视频资料,缺乏对带宽的合理利用。经过了一轮混战,我想,现在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我们面对的网络新闻传播了。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page_break]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第4篇

二、前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文摘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inthelastdecadeof20thCentury,INTERNETisregardedastheFourthMediaafterPress,RadioandTVandnowleadingawide-rangerevolutioninmasscommunication.Moreandmorestudiesandresearchworksconcentrateonthenewformofmediaandthenewsector.InternetNewsEdit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practicalaspectsofthestudies.Staringfrom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isarticledealswiththeInternetNewsEditing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audience.

Thearticletakesthreepointsofviewstocarryoutitsclassifiedstudies:a)amacrostudywhichfocusonPrinciplesofInternetNewsEdit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b)anintermediate-view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plann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andc)amicro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editingpractice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eprinciplesofhistoricalfull-coverage,whole-societycoverage,entire-audiencecoverageandall-timecoverageshouldbeappliedtotheInternetNewsEditingsince boundlessnessisthebasiclawineditingnewsaccessinginternet.Furthermore,studiesaregiventothefunctioningcontrolofeconomicroleinInternetNewsEditinginrespectsofthecontents,functionsandcharacteristicsrelatingtointernetnewsplanning.Thestandardsofwell-designedandwell-writtennewsareproposedinthisarticlethroughmicro-studiesgiventocontentsstructuringandpagelayout.

KeyWords:BasicLawofInternetNewsEditing,EditingPrinciples,EditingPlanning,EditingPractice,Boundlessness,DemandsofAudience

前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page_break]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①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络版(Internet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pages)等。②《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Personal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

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③。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④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⑤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⑥

[page_break]

记者选择新闻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网络为一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的网站、新闻组等,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资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的帮助下,记者可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词语、符号等,快速发现新闻线索,自主而独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受者需求的提高,网络记者仅凭传统的采访经验和旧有的采访报道模式虽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很难在报道重大新闻时的那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得突出战果,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有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在网络中对动态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一般都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采写篇数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一采写成功,都会进行实时报道和滚动报道。

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

传统新闻传播一般是采编分离的,即记者主外,一般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采集新闻素材、写作新闻报道;编辑则主内,他们一般不外出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外人员来稿,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进一步提高,由记者独立地完成新闻采编及流程的情况开始出现,此时记者同时担任着编辑的职能。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网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传播媒介,随着新闻媒介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电脑网络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都离不开网络多媒体电脑及在采访过程中所用的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将开创一个新闻传播业的全新领域,也将造就一批新的既拥有传统的新闻采访能力又谙熟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记者。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而且,在记者采访公告板或其他网络团体、个人或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注释:

①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②Harper,ChristopherandTheIndianaGroup2001.Journalism2001,CorusewisePublishing,Inc.P228.

③闵大洪:《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科技》,2001年第1期,第18页。

④卜卫:《互联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上)》,《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3期,第5页。

第6篇

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其特有的优势特点是分不开的,网络新闻是将网络的特性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的特点有:

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的新闻存在的条件之一,有了数字化的技术才能将网络新闻传播出去,它将文字、图象、声音等数据进行压缩、复制、传递,并在需要时将这些数字解压缩提取出来。网络新闻的数字化则将一些媒体要宣传的信息、广告等都进行数字化,再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大大节省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成本。

二是多媒体。网络新闻实现了文字、声音、图象的同期声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它借助网络的技术将文字设计、动画、图象、声音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使得受众能够更加被吸引。

三是大容量。网络新闻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信息空间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大量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字词可以当场给出定义,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承载超量信息的优越性。

四是全球性。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媒体的公平竞争,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的地域局限性。

五是快时效。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是由网络技术所决定的。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制作过程比较简单,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出去。同时,网络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传播,这样的新闻传播速度与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新闻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时效性极强的网络新闻报道方式使受众感受到了网络新闻的极大威力。

六是高选择性。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完全接受到全部的新闻,而网络就没那么多限制,只要受众登陆到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站收看他所想看的新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二、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预期

网络新闻写作要把握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网络新闻传播,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也存在诸如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物理特性所导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页面第一视觉区域的有限、上网费用的消耗等各种阻碍信息传播的局限因素,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下列特征:一是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网络新闻的受众,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新闻订阅作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受众群,通过网络高速获取最新信息是他们的普遍需求;二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受众因此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欲望更加强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三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深度信息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网络新闻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信息时间的多级梯度布列等全新技术手段的采用,网络媒体拥有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向受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新闻信息的特殊优势,受众渴望接近深度信息,希望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主体新闻背景、影响及主体新闻事件发展趋向。“用网络媒体作新闻报道,求实效首选‘文字’,求直观首选‘图片’,人物访谈、讲话首选‘音频’,动态感强的场面和重大事件报道首选‘视频’。”

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有新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标题是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断,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二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受众阅读网络新闻信息速度的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扫描式阅读的时代。人们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开始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三是阅读中自由选择信息内容几率的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为受众获取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便利,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受众在获取网络新闻中拥有的这种极大的自由度,网络媒体需要在内容的写作编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证网络媒体多元化传播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认真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

鉴于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要求及行为方式出现的新变化特点,网络新闻写作有其自己的特殊方法:

一要精心制作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往往最先被搜索引擎捕捉,新闻标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描述准确和寓意深刻的新闻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一般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网站深层内容的第一引导力量。好的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链动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网络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向网站的深层内容进入,就必须强化标题意识,在标题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让新闻标题对受众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标准:一是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突出一条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强调一条新闻中最新的变动;四是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要求或许不能同时在一个新闻标题中实现,但是。在一个新闻标题中,这四个要求被实现的成分越多,其新闻标题的质量就越高。,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该注意:一是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字的文字标题,以确保描述新闻的本质内容;二是标题第一个词对于描述新闻或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新闻标题要善于标新立异;四是为了解新闻的前后关系服务:五是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作为标识。另外,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制作标题,在快速阅读中读者难以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不得其解,也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二要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网上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要保证读者能够准确、清晰地捕捉新闻内容,写作时就要做到:将重要新闻要素用最清晰的文字方式合理排列并加以描述,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突显关键词语,避免强调整个句子或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增强读者是跳跃着的注意力;用最重要的事实或结论作为这一页新闻的开始,并写简短的新闻概要;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完成对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概括与描述;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者为先的原则,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前端;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有用。以“对读者有用的”的方式写作网络新闻,让读者很快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准确、简洁、突出,在新闻主体的构造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

三要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网络新闻过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读者是分层去索取新闻信息的。在网络新闻写作中,要精确地判断新闻价值的层次结构,按照读者关注度、需求度,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要素进行立体化的划分排列,确定一个页面里诸新闻要素的组合排列关系和多层页面中的组合排列关系。分层展示一般不要超过四层链接。网络新闻写作需要立体分层表述。需要注意:一、对新闻重点因素进行精确分解,确定第1、2、3页面呈现内容。如果传达的新闻信息能在一个页面上简洁而完整地呈现,就不要使用超链接;二、保证每个页面的内容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并从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通过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网络媒体所要传达的整体信息。实施链动的信息群落包括:新闻诸要素的详细描述与解释、支持结论的论据说明、直接背景资料、统计的表格与数据、问题的定义与专门机构的缩写以及参考资料等等。

四要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搜索引擎是人们检索网上信息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让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和查寻,是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新闻的再度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为了使新闻信息的内容能在搜索引擎上请晰显现,一则新闻最前端的数十个字是新闻全部内容的简明标示,受众通过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描述判断新闻与自己的需求。其写作方法如下:一是使用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二是制作新闻概要,将其置于页面最前端,精心设计链动,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三是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准确反映新闻的内在联系及本质。

五、滚动式、超文本、互动式写作。从网络新闻的类别来看,文字新闻是其基础部分,大部分视频和音频新闻往往是在文字的支撑下再通过超链接技术来完成的。网络新闻中,文字的写作是其重要的基础部分。网络原创新闻的写作更强调即时滚动式写作,它是一种超文本写作和互动式写作。为满足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网络新闻写作无“截稿时间”的概念,一切均为“现在进行时”即全方位跟踪新闻事件发展、即时滚动式的写作。网络新闻的一般写作过程是:1、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快讯;2、十多分钟后写详细报道、多篇报道,以超文本的方式展开;3、接着附上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4、最后写出对此事件的评论。这种写作方式,为保证捕捉最新动态,以快讯为主,然后跟进比较详细的报道,如果有需要再跟进述评。其中快讯很重要,是即时滚动式写作中的主角。随着新闻事件的每一步进展,快讯都要争取与此同步发出。如果发得频率高、密度大,就成为即时滚动式写作的另一种形式,即文字现场直播,它是实时写作发展到极致时出现的一种报道方式,像电视一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现场报道,采用的手段是文字而非视频或声音。

四、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受众的阅读需求和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和新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树立全新观念。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人员面对更快的节奏、更多的变化、更高的强度,促使从业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本领,必须树立全新的新闻职业观,新闻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新观念、新知识;要不断强化竞争观念。正确把握网上受众对网络新闻内容与形式的期望与要求,对自身网页建设策略不断进行调整;坚持创新观念,网络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网络媒体要增强原创性;加强服务理念,扩大网络新闻服务竞争的规模与层次,强化网络新闻的服务品质;增强市场观念,网络媒体要开放搞活,吸引更多网民;培养务实观念,充分利用网上新闻资源和各种背景资料,加强现场新闻采写,以增强网络新闻的新鲜感,促进网络运作与交流。

提高理论技能。要又快又好地写出网络新闻,必须打好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工作的科学而坚实的理论与业务基础。媒体是现代社会中重要公共资源,必须始终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网络新闻工作者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政治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等。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党性原则在网络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且更要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需要,创造性地体现舆论引导能力。

熟练业务技能。网络新闻工作者除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知识和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即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方面的素质,包括应用计算机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技术、运用通信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电子论坛获取各种最新的信息)、网络新闻和网页设计制作及传递、计算机辅助报道技术、稿件传输技术、多媒体应用等的能力。最好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能熟练的编排文本、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材料。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空前提高了新闻记者、特别是报纸记者和大众媒体客观、真实、立体的报道新闻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与质量,这既是信息时代提出的崭新素质要求,也是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

注重新闻实践。网络媒体在写作风格、采访工作节奏上表现出自己独特优势,使传统新闻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以文字新闻写作方式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多媒体新闻写作方式为主;二是以线性文本结构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超文本结构为主。当然,在学习和掌握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的同时,不能丢弃对文本写作与能力的训练,包括文字技能和摄影技能,新闻工作者主体素质的综合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当紧密联系、依托自己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工作实践,加强网络新闻采编实践,牢固掌握网络新闻采编实务的运作规律,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不断弥补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真正成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复合型媒体工作者。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播发的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网站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修改一下标题或对文字简单删节,很少对其进行适合网络新闻写作和传播规律的结构性编改,致使新闻描述方式和内容结构布局陈旧、单一,给网络新闻带来了诸如信息承载过量、服务功能单调、技术依赖性强、新闻可信度降低等缺陷,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但是,毕竟网络新闻涵盖了传统媒体新闻的诸多优势,从理论上说网络新闻能够替代传统的媒体。它既满足了受众新闻信息的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不足,网络新闻写作作为一个全新新闻形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络版(Internet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pages)等。《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

二、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Personal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

三、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四、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

五、记者选择新闻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网络为一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的网站、新闻组等,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资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的帮助下,记者可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词语、符号等,快速发现新闻线索,自主而独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受者需求的提高,网络记者仅凭传统的采访经验和旧有的采访报道模式虽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很难在报道重大新闻时的那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得突出战果,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有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在网络中对动态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一般都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采写篇数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一采写成功,都会进行实时报道和滚动报道。

六、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

传统新闻传播一般是采编分离的,即记者主外,一般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采集新闻素材、写作新闻报道;编辑则主内,他们一般不外出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外人员来稿,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进一步提高,由记者独立地完成新闻采编及流程的情况开始出现,此时记者同时担任着编辑的职能。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网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传播媒介,随着新闻媒介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电脑网络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都离不开网络多媒体电脑及在采访过程中所用的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将开创一个新闻传播业的全新领域,也将造就一批新的既拥有传统的新闻采访能力又谙熟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记者。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而且,在记者采访公告板或其他网络团体、个人或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①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②Harper,ChristopherandTheIndianaGroup2001.Journalism2001,CorusewisePublishing,Inc.P228.

③闵大洪:《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科技》,2001年第1期,第18页。

④卜卫:《互联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上)》,《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3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