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3:17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师学习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

第1篇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等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吃苦耐劳等优良素质。这种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满洲里市教育局特别将每年的4月定为传统文化教育月,让学生在吟诵经典的过程中,感悟到中华民族追求和谐、诚信克己、谦逊好礼、勤俭廉正、刻苦奋斗的优秀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欣赏这一文化瑰宝的完美方式——吟诵,在现代已经快要绝迹,鲜有人懂得如何去吟诵、去品味这些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就要‘抢救’这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给学生如何去吟诵,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方式激发对国学的兴趣,熟知诗文中教授的传统美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另外也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能做到中西贯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幸福和谐的人生钥匙,其中的一词一句,都是人们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信条。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足以让每个人受用一生,让每个人都富有一颗感恩之心,从而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落实《弟子规》的呢? 1、通过校讯通、家访、电话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指导家长用良好的言行为孩子做表率,共同教育学生学好《弟子规》,并以《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及小孩的日常行为。自己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小孩学习《弟子规》后在家的进步情况。 2、结合学校要求,真正让学生读起来,背起来,唱起来,做起来。除了早读前十分钟的朗读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班里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背诵出来了。 3、重点落实学生的行动。我循序渐进的让学生践行《弟子规》,有计划地让《弟子规》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每天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刚开始,我只让学生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上学时跟父母说声“再见”,放学时跟父母说声“到家了”,有事出去时跟父母说清楚。每天早上进行检查,落实了的学生加一分。这项作业坚持了一个星期。下一周我又布置新的作业,叫学生在父母下班时给父母提鞋、倒茶、吃饭时盛饭、做适当的家务。同样做好落实检查,加分鼓励。然后,又叫学生落实“言语忍,忿自泯”等。就这样,我每周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有了加分政策,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4、注重《弟子规》的分享。除了每周让学生写好《弟子规》感受外,每周抽一节课进行《弟子规》分享,每个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对学习《弟子规》感悟更深了,更能体会到践行《弟子规》的意义所在,行动起来也更有劲了。 5、评出先进标兵。每月评出践行《弟子规》先进标兵,提高学生践行《弟子规》的积极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思想行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明白了应怎样孝敬父母。据众多家长的反映:自开展《弟子规》诵读后,孩子听话了,有礼貌了,能够在上学和放学回家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家务了,更加懂得孝敬父母了。学生在家最大的改变就是能积极主动地做家务,时时注意孝敬父母长辈。谢绍基同学的妈妈说:“我和他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照看。以前,他在家很不听话,回家后不愿意做作业,家务就更不会帮忙做。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回到家能自觉做作业,还能帮奶奶洗碗扫地,奶奶说什么再也没有顶过嘴。”刘涛同学的妈妈告诉老师说:“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后,他儿子每次吃过饭后都会抢着洗碗,不多言语的他也更懂礼貌了。”罗怡婷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变了,我会帮妈妈洗衣服、洗碗,再也不用妈妈为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前我还经常跟妈妈顶嘴,现在妈妈说我什么,我都会忍在心里不和妈妈吵。我发现,原来做个乖孩子的感觉是那么的好!”袁韬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以前,在家总和姐姐们斗嘴、打架,妈妈教育时也会装作听不见。现在不会了,我会让着姐姐,妈妈教育我时认真听。还会主动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就是我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在家里的变化。” 学习践行《弟子规》,同学们还知道了怎样为人处世。自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后,学生们和睦多了,更团结友爱了,校园里的打闹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讲粗话的少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听见学生之间亲切的问候,见到老师鞠躬行礼,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比起以前也大有改观。如黄裕豪同学,原来见到老师同学很少打招呼,在校大声喧哗,不讲诚信。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以后,行为表现不断改变着:遇到师长能行队礼问好,劳动肯干,一切听从教导…… 学习践行《弟子规》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差距,我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总结经验,将《弟子规》教育进行到底,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满洲里市湖西小学,坚持国学特色教育已多年,在今年四月份汇报会现场,几名三年级的学生,和着古筝悠扬的伴奏,吟诵着《弟子规》等文学经典,展现出新一代少年儿童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与推崇。该校德育负责老师说:“每年级所学的内容都不一样,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参与了市里的统一培训,然后利用晨检和教学研讨的时间为学生们进行国学指导。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外来务工子弟的孩子,生活习惯等方面和大城市不是特别融洽,通过国学教育和一些配套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在懂礼和做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而且也真正适应了城市生活,融入了总体的学习生活中,从饮食习惯、行为举止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学国学就是学做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讲究的是“修齐治平”,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而不是一味地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对于贫穷与落后我们并不畏惧,我们所畏惧的是心灵的缺失和精神的颓废,对于一个没有了精、气、神的民族我们是很难预见其未来的,而没有未来的民族将是一场灾难,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只有找寻回我们民族赖以存在的根本,才能于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这个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2篇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 材料失效分析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73-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引进技术越来越多,对外技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给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确立并完善培养方向,及时调整、制定新的全英文教学方案,培养具备较强时代感和实用性的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需要的英语水平的毕业生,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全英文授课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入手,依托《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并探讨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全英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1-3]。

二、《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材料失效分析”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一门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开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对机械零件的疲劳基本理论以及不同疲劳行为研究的方法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先进的工程概念,掌握当今生产中疲劳失效的基本特征,并运用相应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疲劳问题。为适应机械材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材料学科的发展,与国际上机械及材料学科接轨,该专业课程的新型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

为此确立以下《材料失效分析》课程的建设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国际办学标准,结合欧美大W在教学中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教学的数量。同时,在讲授中结合讲授者的长期丰富的科研经验,培养学生清晰的、先进的工程概念以及设计工程构件、解决疲劳失效工程难题的方法。从而体现该学科的实质以及作为合格材料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建成一门具有国际化水平师资队伍、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材、国际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能适应21世纪应用型工程技术国际人才培养要求的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4-5]。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因而采用在传统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多种实践性环节来加强对前沿知识以及实际工程实践的补充,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1.建设完善丰富的教学资源

逐年追踪国内外的教材更新变化,不断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形成能够反映该门课程的主线与精髓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师指导教学教案和笔记、教学课件、案例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在国内对学生的讲授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中国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知识的强弱。进而,在北美教材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相应的章节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和补充。可以这样总结,该全英文教学专业课程教材,既不是国内教材的全英文化,也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材,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借鉴以及进一步的提高。

2.案例讨论教学

举例来说,在讲授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内容时,采用从重大历史事件到现实身边耳熟能详的小案例分析说明,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课程中的多个工程概念以及理论知识点。如泰坦尼克号灾难案例,从冶金学角度更强调了夹杂物的存在对脆性断裂的重大影响。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得学生快速掌握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些案例,结合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提出一些讨论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选题,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制成报告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系统查阅文献的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专家讲座结合实地调研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理念,我们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让学生能亲身实践,融会贯通。启发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观察到的工件断裂模式及潜在的原因进行预判,然后聘请该公司专家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真正的零件断裂失效形式,最后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生产,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也就是建立一个学生自己的理论-实践-新理论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考试)方法

建立国际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具体包括课堂组织与互动、平时作业、学生参与程度、最终报告。其中课堂组织与互动为结合教学进度的专题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加以讲授和相互提问。平时作业主要根据课程进度结合案例适时地布置给学生。最终报告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对于机械零件疲劳分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

五、结语

全英文教学处于在不断改革前进的道路上,如何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全英文教学者肩负的重任。作为全英文授课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扩大专业知识面,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从而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培养既懂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Halliday & Mcintosh,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angman,1964.

[2]张巨武. 提高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改实践[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1) : 97-99.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国外语》2011年第5期.

第3篇

关键词:材料化学;生产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18-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任务,新的形势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材料化学是在1992年开始在我国各大院校设置的一门新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有140多所院校设置了材料化学专业,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也在2009年新设这个专业。实践环节中的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材料化学专业生产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大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之后需要到生产一线跟班劳动,巩固加深专业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学会解决若干比较简单的技术问题。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1)学习优良的工作作风,树立朴实肯干的劳动观念,具有热爱材料事业的思想感情;(2)巩固、加深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4)能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进行初步研究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材料化学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中,我们发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较差,专业技能提高很少,生产实多数流于形式,达不到生产实习要求,实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时间短,实习“走马观花”。目前,材料化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多在二周以内,时间太短;更多的时间在学校。现场实习多是听1~2次生产方技术人员报告,在生产车间参观等内容,学生多、噪音大。学生跟班劳动少,缺乏亲身体验。生产方怕学生安全出问题,担责任。

2.实习地点联系困难,实习基地数目少。目前是市场经济体制,工厂以生产为主要任务,以安全为保障。学生生产实习必然干扰生产,多数厂家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目前生产实习的地点多数通过教师多方联系,地点不固定。虽然有些单位已经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了挂牌,但是建设和管理还不正规。

3.教师实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目前的生产实习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方法多为填鸭式、走马观花式、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不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4.实习考核机制无力,考核目标不清晰。目前生产实习考核中没有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考核。而是依据生产实习报告的质量、实习态度与表现、组织纪律等情况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机制造成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依靠实习报告,而报告雷同较严重,指导教师较难判断学生的实习效果到底如何。

5.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由于材料化学为新版专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目前生产实习的生师比是15:1左右,教师很难全部照顾过来,也给现场实习带来了不便。

四、材料化学专业生产实习改革措施与对策

针对本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改变思路,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改进的几个对策。

1.强化实习培养目标和要求,增强师生的实习重要性认识。在生产实习开始前及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都应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并做好沟通。指导教师应转变实习理念,清楚应强化哪些知识,增强哪些素质,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如何进行管理;学生加强认识,有目的地实习。在实习前就清楚每个实习节点的内容、要求。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努力让实习单位认识到与学校联合进行生产实习是一件双赢的事情。通过生产实习不但能够宣传实习单位的产品及发展潜力,还能为实习单位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方便。

2.优选实习地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长期的规范的生产实习基地是实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在选择实习地点时,尽量选择人才相对比较紧缺、或者厂方非常配合实习的地点。教师、学院、学校各方面都要紧密配合,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教师要利用科研、设计、外出讲课等多种方式与生产方建立关系;学院利用各种活动、访问等机会向生产方介绍专业特点及优势;校方对于接待学生实习的厂家,给予优先选择人才等政策上的支持。

3.优化实习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生产实习的内容应该紧扣培养方案,不宜太多。同时,具体的实习的内容和安排要根据实际能够达到的实习条件来制定。根据实习地点的不同性质灵活调整实习内容,尽量增加实际操作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场讲解、讨论、答疑结合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4.改革生产实习考核体系,建立全程多样化考核模式。生产实习的考核是对学生在整个生产实习期间的表现、学习效果和实习质量的全面评价,也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一项措施。通过生产实习考核体系的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模式。(1)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检查学生对安全培训内容、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同时作为“跟班劳动”学生的选拔依据。(2)面试考查。实习结束时,学生汇报,教师质疑,学生回答。(3)现场抽查。在现场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现场实习的效果。(4)生产单位带队师傅评分。根据每个人生产实习的实际情况,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带队师傅最有发言权,他对学生的评价最符合实际情况。(5)作业。每个学生完成部分的工艺设计,内容。(6)实习报告检查。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实习效果。生产实习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素质和水平,对生产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该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另外在强调生产实习中现场实习效果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在校内实习安排和取得的效果。加强在校内进行设计和研究工作,让学生把现场的生产实践与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生产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不可流于形式。在目前形势下,师生应该清楚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按照新的实习内容和安排,积极地去实施,严格地去执行,生产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必会大大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淑芳.UIUC3+2项目的实践及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1,(5):77-79.

[2]赵洪凯,肖力光,刘亚冰,李敏.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0,(8):300-311.

第4篇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厂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94-02

为适应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教育部2011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工厂实习》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需的实践环节。然而,开设本课程所面临的现状是:学校方面,由于本专业建立时间较短,即使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足够的经费,目前很少有高校能够建立实习车间,而且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高校花巨额费用采购的教学设备会面临迅速落后的局面,达不到使学生掌握相关实践技能的预期教学目的。企业方面,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技术密集度高,投资规模巨大,相关企业的数量较少,可供学生进行工厂实习的企业更少。另外,企业的设备价值较高,其操作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企业不愿意,因此不会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景德镇陶瓷学院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厂实习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通过观察,结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发现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实施方式

在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仪器设备的背景下,《工厂实习》需要解决如何发挥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通过一定途径,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多看。在学生经过安全培训进入工厂前,要求学生“多看”。提示学生重点了解仪器的结构、工作过程、仪器操作规程、观看工人实际操作的过程、认识前后工艺流程的衔接及相互影响。然后,让学生自由分散进入车间中。期间,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仪器设备及工人操作,可以根据自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自由决定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观察时间。对观察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师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并不打断学生的观察。教师重点监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出现安全问题。

2.多想。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部分生产工艺产生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实践环节的认识之间存在差异所造成的,学生是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的。因此,即使有疑问,教师也必须要求学生将问题记录下来或者与操作工人进行交流。教师务必不要在此阶段进行解答,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自我判定是否正确。否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养成依赖别人给出答案的习惯,而缺乏自我的分析与判断,无法形成真正的创新意识。

3.多问。当教师发现多数学生不能安静地观察仪器或者工人操作时,说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已经无法进一步地发现问题,继续延长观察时间已经无效了。教师应果断地终止学生继续观察,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进行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自己经过思考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并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回答学生的问题,仅有限地提示学生应该注意观察生产环节中的哪一部分,并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个人的解决方案。学生经过讨论,再次明确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后,再次进入车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地观察,并和操作人员或者技术负责人进行讨论,特别是与操作人员讨论其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从而弥补学生不能实际操作所导致的缺陷。

4.多辩论。经过两次观察和两次讨论,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解决其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经过再次观察,学生与技术工人之间的交流也更流畅和密切,对工艺过程和工人的操作理解也更深入,甚至能够初步解决技术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提出解决的建议。至此,全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会集中在3~5个。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辩论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和不足。同时,教师邀请企业的技术主管参与到学生的讨论,由企业的技术主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指出学生方案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整个工艺中的技术特点和对学生方案提出点评。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方案,尽管被技术主管认为不可行,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并解释学生方案中的科学性和技术主管认为不可行的判断角度,让学生了解在解决同样问题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施效果

尽管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获得对生产工艺的直接认识。但是,学生通过观察设备运转和工人师傅的操作,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尽管部分方案不成熟),通过间接知识来实现对生产工艺的直接认识,从更深层次认识生产过程,这同样能够实现《工厂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多看、多想、多问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关联但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定学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受多年学习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总是希望从教师那里给出判断。如果教师无论问题的难易均给予说明,则相当于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其思维的惰性,必然打断其创新性思维,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厂实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之,学生必须独立或者协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学生对于所独立发现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成果在经过讨论会讨论,得到同学的认可,必然会拥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厂实习的过程,并带动其他同学进行类似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部分同学会成为一个小群体的核心,通过他们之间的讨论,带动其他同学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这个小群体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其学习效果远好于教师对生产工艺的讲解。

多辩论过程实际上是工厂实习效果升华的过程。在多看、多想、多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相对比较浅显。在第一次讨论过程中,汇总学生的问题,起到凝聚学生关注点的作用。经过再次的多看、多想、多问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基本上会集中于3~5个。通过提出问题方案学生的解释、其他学生的补充以及企业技术总管的评价,教师对比方案的最初意见和最终意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解决问题需要辩证地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够获得可行性的方案。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生活化学以致用语文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在学语文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真正让语文贴近学生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关注日常生活,榜样学习法

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语文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语文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语文,发现语文的空间,重视学生对语文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语文,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语文,语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语文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在教学数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语文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语文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语文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语文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有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

记得我在教学“席”这个生字时,让同学们组词语,当同学们组出“出席”这个词语时,我要同学们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其中有个男孩站起来做着动作大声说:“就是村里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开席时,管事的人说一声‘出席喽DD’,这样端盘的人员就该上席了。”不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前仰后合地笑开了DD为他的理解,也为他的动作和语言。发言的这位男孩是我们班的班长,他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准少不了,他是见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联系上了“出席”这个词。其实,“出席”这个词的书面意思并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的信心。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语文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第6篇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会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表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就加强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在评价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鼓励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得到负面的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出现怕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厌学语文阅读教学等现象。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赞美他们。

五、结语

第7篇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