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出国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3:13

序论:在您撰写出国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出国学习计划

第1篇

本人出国期间研究的题目是: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本研究是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交叉性研究。此次出国有三个目的:第一,学习和收集国外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最新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二,学习国外的语言教学方法,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如何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齐头并进,杜绝英语学习者高分低能现象成为当前中国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将对我国英语教学和学习有很大启发;第三,此次出国带回的国外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最新理论和研究将会为我国语言学界注入新鲜血液,起到增砖添瓦的作用。

性别做为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其相关研究基本集中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其中较为关注的是社会生活中男女两性的话语行为方式差异。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性别差异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国内关于英语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已得到一直认可,但如何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实证研究的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语言学发源地的美国,具有优越的语言学研究环境和基础,拥有诸多世界顶级的语言学家,代表着世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人选择的托来多大学是一所美国知名的公立综合大学,该校的英语学院开设有语言学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具有坚实的语言学教学和研究团队。本人选择的导师是托莱多大学英语学院语言学团队的Melinda Reichelt教授,她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研究,主要教授语言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她对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这个题目有着极大的兴趣,本人其他的在研项目也几乎都和Melinda Reichelt教授的研究方向一致。此前,本人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已经和她进行了很多交流,并且在国内已经做了一些前期的实证研究,收集到一些一手数据。Melinda教授对本人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也非常感兴趣,认为我的研究方法对他的很多课题也非常有帮助。赴美后,我们将对美国环境下的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性别差异作进一步研究,具体研究安排如下:

20XX.2.1-20XX.4.1:查找和收集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相关资料,熟悉当前语言学最前沿的研究,尤其是和本人研究题目相关的;观察和学习托莱多大学的教学模式。

20XX.4.2-20XX.5.1:和Melinda 教授共同制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测试工具和方法,对她教授的学生进行测试,收集数据。

20XX.5.2-20XX.6.10:在Melinda 教授指导下撰写研究报告。

第2篇

(二)九、十月,这是到达韩国的第一、第二个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认识学校的概况、结交新同学、适应新环境是此阶段的重要工作,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身边的外国朋友、亲身实践是来完成此项任务,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交换生的责任和义务,为华师为祖国增光添彩。

(三)十、十一,这是到韩国学习的中间阶段,也是转折点。第二项计划完成的情况会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前一项计划一定要尽可能完美地完成。不可否认,韩国各项经济水平都比中国高,相应地生活水平也高,到韩国学习,这种开资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承担的。为此,在这三个月里,我会勤工俭学,在学校里当中文老师或者到外面做兼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学习,半工半读,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一定数目的收入,既能够与韩国人打交道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经济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十一月份将有其中考试,我想这正是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大好时机,我将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学习中,以饱满的信心迎接韩国交换生的第一场正式考试。

(四)十二月,这是韩国大学期末考试时间。我会比在华师期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备考,不仅是因为韩语教学,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证明中国人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争取拿到优异的成绩。

(五)20xx年一、二月,这是学校的寒假时间。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会放弃回国休假的机会,将会选择留校学习。这期间主要是反思自己这一个学期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订下下半学年的计划,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到不足,反思自己该如何改善、反思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有哪些反面值得肯定,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为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六)三、四月,新学期的开始。对比上年的自己,我应该更加成熟更加稳重,应该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来完全融入到韩国的生活中,并且反复修改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人。

(七)五、六、七月,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后期的学习。

第3篇

[关键词]预处理 机械过滤器 反洗

[中图分类号] Q938.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40-1

通辽热电水处理采用的是地下深井水,其中水中含盐量持中,约300―500mg/L,主要以重碳酸盐形式存在,根据锅炉压力等级设计为一级除盐系统,系统流程为:原水―机械过滤器―氢离子交换器―除碳器―阴离子交换器。在这一流程中仅有机械过滤器,对铁和有机物有截留作用,但出口铁离子在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在50微克/升左右,运行不好的情况下,铁离子有时高达100微克/升左右。所以,过滤器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阴阳离子交换器的周期制水量。预处理现有6台60t/h石英砂机械过滤器,每周反洗两次,周二和周五各一次。

1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

1.1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再用水单独反洗

关闭1-6号过滤器出入口门,开启空气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进行擦洗2分钟后,停止空压机运行,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及反洗排污门;鉴于反洗水泵的出力效果,每两台一组进行反洗。反洗1-2号机械过滤器: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待反洗20分钟左右排水透明后,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 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2先用水带气进行反洗,然后再用水单独正洗

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带空气反洗。待反洗10-15分钟排水透明后,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3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

按方法一进行空气擦洗操作,然后在不停止空压机运行的情况下,按方法二进行反洗,但反洗时间可以缩短到5-10分钟。

2反洗过程中原理分析

2.1压缩空气的作用

压缩空气的加入增大了滤料表面的剪力,从而使得通常水冲洗时不易剥落的污物在气泡急剧上升的高剪力下得以剥落,从而提高了反冲洗效果 。气泡在滤层中运动产生混合后,可使滤料的颗粒不断涡旋扩散,促进了滤层颗粒循环混合,由此得到一个级配较均匀的混合滤层,其孔隙率高于级配滤料的分级滤层,改善了过滤性能,从而提高了滤层的截污能力。气泡在颗粒滤料中爆破,使得滤料颗粒间的碰撞磨擦加剧,在水冲洗时,对滤料颗粒表面的剪切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加强了水冲清污的效能,减少了水冲洗时滤料颗粒间的相互接触的阻力,使水冲洗强度大大降低,从而节省冲洗的能耗。

2.2过滤器反洗原理分析

单独用空气擦洗时,石英石滤层不膨胀,滤层吸附杂质的去除,主要靠气泡上升时对滤料颗粒产生摩擦作用和气泡带动下滤料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对滤层扰动作用逐渐增大,对截污量较大的表层滤料扰动尤大。此阶段截留在滤层中的杂质从滤料颗粒上脱落。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滤层微膨胀,污泥从滤料颗粒上脱落是水流剪切,摩擦作用,空气剪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单独水反冲洗方式相比,由于增加了空气对滤料颗粒的剪切,摩擦作用,同时空气的加入又强化了水流剪切,摩擦作用和滤料颗粒间碰撞,故在较小水反冲洗强度下即可达到很好的反洗效果。此阶段杂质从滤料层去除。

最后采用水正洗,其作用为:首先,将从滤层中去除的杂质排出,用清水层置换废水层;其次,将残留在滤床中的空气排出。

3周期调整试验及结果

根据设备情况,在每次反洗时,采用下列方式进行反洗过滤器:1,2号过滤器采用第一种方法反洗,3、4号过滤器采用第二种方法反洗,5、6号过滤器采用第三种方法反洗。经过两个周期统计,反洗情况如下:

4确定反洗方案

4.1方案确定

由试验结果得出,机械过滤器的反洗采用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延长为一周一次。

4.2注意事项

过滤器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后,其出水品质仍会恶化,使过滤器的运行周期缩短, 即使增加反洗次数或强度也难除掉铁和有机物的污染, 所以运行一些周期后,得采取用盐酸或硫酸酸洗滤料的方法加以消除。

5节水效益

由于方法三使得反洗效果大大增强,所以,反洗周期延长至一周一次,通过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的与反洗周期的调整,在保证预处理出水水质合格的前提下,节约了大量的反洗用水。单台过滤器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到一周一次,年反洗次数由104次降为52次,机械过滤器选择方法三进行反洗,每台过滤器每次反洗水量由60t降低到30t,则预处理6台机械过滤器一年节水量为60×6×104-30×6×52=28080(t)。

6总结

通过此次调整使我们认识到,在工作中不能按部就班,照搬规程,必须在了解设备、材料性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探索试验,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明确学习目标,近期内先学习韩语,打好一定的语言基础,并多查找资料更深入地去了解韩国的方方面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九、十月,这是到达韩国的第一、第二个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认识学校的概况、结交新同学、适应新环境是此阶段的重要工作,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身边的外国朋友、亲身实践是来完成此项任务,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交换生的责任和义务,为华师为祖国增光添彩。

(三)十、十一,这是到韩国学习的中间阶段,也是转折点。第二项计划完成的情况会影响接下来的几个月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前一项计划一定要尽可能完美地完成。不可否认,韩国各项经济水平都比中国高,相应地生活水平也高,到韩国学习,这种开资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承担的。为此,在这三个月里,我会勤工俭学,在学校里当中文老师或者到外面做兼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学习,半工半读,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一定数目的收入,既能够与韩国人打交道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经济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十一月份将有其中考试,我想这正是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大好时机,我将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学习中,以饱满的信心迎接韩国交换生的第一场正式考试。

(四)十二月,这是韩国大学期末考试时间,我会比在华师期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备考,不仅是因为韩语教学,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证明中国人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争取拿到优异的成绩。

(五)2011年一、二月,这是学校的寒假时间,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会放弃回国休假的机会,将会选择留校学习。这期间主要是反思自己这一个学期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订下下半学年的计划,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到不足,反思自己该如何改善、反思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有哪些反面值得肯定,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为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六)三、四月,新学期的开始,对比上年的自己,我应该更加成熟更加稳重,应该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来完全融入到韩国的生活中,并且反复修改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人。

(七)五、六、七月,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和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后期的学习。

第5篇

佛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世纪传入到禅宗成熟,用了五六百年时间,对佛学的理解方法从一开始的“格义”朝着以心性释佛的方向发展。《坛经》中内含着难以调和的理论矛盾,这见证了佛学中国化留下的痕迹。佛学与中国儒道传统本来就具有相互汇通的理论基础,《坛经》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完美地证明了这点。

关键词: 坛经;禅宗;佛学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B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23-06

一、禅宗的历史脉络

一般认为,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而《坛经》被看作是禅宗成熟以及佛学中国化完成的标志。但是众所周知,革命性的观念不可能是由某个天才人物突发灵感一举成就的。同理,禅宗的形成也有漫长的历史过程。

按照《坛经》的叙述,禅宗在西天有二十八祖(其上还有释迦摩尼等七佛),初祖为摩诃迦叶(迦叶)……第二十八祖为菩提达摩(也作达磨)。在东土也经历了六祖:达摩(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初祖)——慧可(北魏—北齐)——僧璨(隋)——道信(唐)——弘忍(唐)——慧能。后来虽有考证说,这个禅宗法统谱系的真正写定者是北宋的契嵩和尚。所谓的“西天二十八祖”纯粹是为了烘托禅宗传统的“悠远流长”的一个伪造,而东土六祖的付法传衣,虽然得到一些史料的支持,但仍有不少学者存疑[1]。“祖统说的逐渐形成,是由于达摩禅的盛行,为了满足一般要求及禅者传承的确实性而成的。”[2]而且,弘忍以后的付法都是“密付”,因此传说更多。禅师们的事迹起初都是传说,后来经弟子门人整理记录,难免有写作者传说者或因门户之见或因利益派别之争而起的穿凿附会、修正篡改。

可以肯定的是,禅学兴起可追溯到的日期,远远早于达摩初祖。认为,在慧皎著《高僧传》时,达摩还没有来中国,《传》中已经有21个学禅的,可见,“说达摩未到中国时中国没有禅学,那是完全错误的”。[3]他推论“中国从2世纪就有了禅学的萌芽”[4],因为2世纪晚期晋代安世高就译出了《道地经》《大安般经》。然而,这些译作在中国传播范围很小,影响也不大,而且并不算作是“中国佛学”,它没能很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约言析理,发明奇趣,此释氏智慧之所以能弘也”[5]。外加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佛教依傍方术之势渐入民间等因素,佛教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此时,经过道安、鸠摩罗什、慧远、道生等人的阐发,禅学日盛。尤其是道生,他提出了“顿悟成佛”、“一阐提人(没有善根,不信佛的人),皆得成佛”、“善不受报”、“佛无净土”的观点。针对人们纠缠于繁琐佛典和宗教仪式,他还援庄入佛:“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这里的“言筌”说已经接近于禅宗的不立文字。

冯友兰认为,“到了道生的时候,禅宗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6]道生主要活动于4世纪前期,早于达摩近100年,早于慧能近300年!所以,更极端地认为,“把印度佛教变成中国佛教,印度禅变成中国禅,非达摩,亦非慧能,乃是道生!”[7]总之,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一部人以庄(玄)解佛,实现佛玄合流,禅宗的理论基础到此时,已基本具备。

后来达摩提倡面壁直观,彻见本性的修持方法,五祖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提倡“守本真心”论,强调“心”为十二部经之宗,这又进一步接近了慧能的思想。而且,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时期,禅宗的团体生活、农禅并作的生产、生活方式,传衣付法的组织原则都已经基本奠定。“从道信到弘忍,无论禅法思想还是传法的方式,都已经具备禅宗的特点”[8]。

如此看来,《坛经》绝不是某个人突发灵感的思想革命(相应的,禅宗也不是慧能一人所独创),它不但是在历史积淀基础上形成的,更是被后人不断重述、阐释才逐步完善起来的。

至今学术界一般还是尊慧能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有人称达摩是禅宗创始人的说法,但目前看来,达摩似乎更多只是发挥一种法统上的象征作用,尽管他在修禅的方法论上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显然他既不是真正最先谈禅的,也不最具创见的)。当前,主流看法是认为《坛经》的主体部分反映了慧能的主要思想。《坛经》是先后集成的,已是公论。各时期有不同的版本,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禅宗思想,后出的并不一定就是伪书。禅宗倡导“不立文字”,而且《坛经》又在慧能去世不久后成为禅宗法门“依约”:“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①(敦煌本《坛经》第38节)。最后一节又说:“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者,令知密意。”(第57节)说明在《坛经》诞生不久时,可能只有手写本在教门内秘密流传,未曾大量公开发行。因此随着禅宗的发展,必然会逐渐衍生出各种版本,也自然会不断被人为增添很多自己时代的思想观念进去。这也是为什么越是后出的版本字数越多的原因所在。

真正有影响并且为世人公认的版本只有4种:敦煌本(法海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敦煌本是中唐的,惠昕本是晚唐或宋初的,契嵩本是北宋的,宗宝本是元代的。敦煌本于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被发现。文字古朴,一般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版本,故在当今学界最被认可。

二、《坛经》矛盾的世界观

《坛经》的世界观可以概括为真如缘起论,也称如来藏缘起论,它认为世界万有是真如(心)的生起和显现。《坛经》讲“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第17节)按此说法,“念”是依真如而起,可见慧能承认“真如”的本体地位。而真如所起之念自然不是妄念,而是正念,能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毫无疑问,真如缘起论与“无念为宗”是矛盾的(这里显然承认了“有念”)。可能这不是概念使用不严谨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慧能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大乘空宗(中观学派)和大乘有宗(瑜伽行派)之间的矛盾。大乘空宗一空到底,认为连真如、涅槃都是虚妄的,万物尽是假有。而相对后起的大乘有宗反对大乘空宗的看法,认为真如、主体精神是存在的,尽管万物如幻,但世界有一个本体性的支撑,不然作为佛教基础理论之一的轮回理论就说不通——假如无轮回之物,那么轮回、业报也就无法存在了。总体来看,慧能倾向于融合有与空的冲突。这里,不妨分析一下《坛经》的核心关键概念“自性”。这个概念佛教早就在使用,比如印度中观学派就认为事物是因缘和合之结果,故事物无“自性”,一切皆空。但慧能所谓的自性,却是指内在于人心的真如佛性(或曰人的本性)。佛教哲学认为,有自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从这个意义讲,慧能也绝对不属于性空论者。

慧能融合有与空的冲动体现在,他既高张自性,又提倡“一切皆是虚妄”的般若学。空与有本身的矛盾性,使得它们很难被调和出一个完美的解释。《坛经》也没有做到完美,它一边把“自性”这个意味着本体性存在的词当成全书主题词,一边又宣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第17节)。

似乎可以这样归纳:在世界观上,慧能相信如来藏、真如是本体,而在修持禅法的方法上则认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思想,以此断除妄念烦恼。所以究其根本,慧能的世界观可以概括为真如缘起论。我比较认可郭朋先生的看法,尽管《坛经》也谈“世人性空”(第24节),但是这里的性空,不是全称否定,而只是特称否定——只“空”虚妄,不“空”真实,真实就是真如、佛性;慧能始终从佛性论者的角度解释《金刚经》,始终以有解空[9],而不是一空到底。所以,尽管《坛经》多次引用般若学的诸相虚妄和性空理论,但禅宗只是把般若学当作修道法门而非基本世界观,否则就会与《坛经》高扬“自性”的主旨相冲突,比如我们怎样解释“万法尽是自性”(第25节)“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第20节)?

其实,这种融合有与空的思想倾向已经明显地表述在禅宗的传教经典《楞伽经》中了(禅宗初祖达摩极其推崇《楞伽经》,并以书传给二祖慧可)。《楞伽经》论述了世间万有都是假名安立,但又明确指出:“诸法无我,非如来藏法身常住之性”。《楞伽经》坚持真如、如来藏的思想:“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楞伽经·刹那品第六》)。方立天先生指出,“慧能这种心性论思想与如来藏说颇为一致。如来藏说认为,一切众生身心中都隐藏着永远不变的自性清净性如来法身;慧能也认为,一切众生身心中有觉性如来”[10]。慧能显然发挥了如来藏的思想,甚至其运思路数也是一致的。

而且,中国人很难接受彻底地虚无主义,即使道家推崇的虚无,也是为了现实世界人的精神解脱,为了缓解此岸生活之苦楚,足见很出世的道家也拒绝彻底的虚无。禅宗之所以成为后世中国佛学最大的宗派,恐怕正是因为它不离世间。这一切与它的真如缘起论的世界观关系密切。

三、佛学中国化的历程

佛学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世纪传入算起到禅宗成熟,佛学中国化用了五六百年时间。“中国佛教对‘佛’的解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汉魏晋时期,是着重以儒、道的有关观念与‘佛’进行比附;南北朝隋唐时期,又回归于佛教原点来平实地表述佛的含义;唐中叶以来,禅宗热心关注‘如何是佛’的问题……其实质是日益以自我心性去沟通、缩小众生和佛的界限与距离,以人的主体与心性情境等同于佛,这也就是慧能一系禅学的核心思想。”[11]

在汉代魏晋时期,人们解释佛经往往援引道家思想(此方法被称为“格义”),或者干脆把佛学看作一种神仙方术,比如汉末牟子作的《理惑论》就认为,“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生则扬光,故号为佛也。”这是一种典型的用黄老思想比附佛学的做法,其中还夹杂着神仙方术。三国时,译家康僧会作的《安般守意经序》,着力描述了禅定的神异效果: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举眼所观,无幽不睹……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八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德无限,六行之由也。安般是梵语音译,意为数息观,即计数呼吸次数,使精神集中。到了东晋十六国,道安依旧秉持此种看法,认为“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修禅达到一定的境界,就有让世界震撼,挥手取日月的神异。

佛教从印度传来有着一套僧团制度和种种异域习惯。真正的禅者先声从反对这种正统仪式开始。比如印度要踞坐(企坐),中国方坐。而“慧严、道生,本自不企”。道生等人已开始反抗种种旧制度,希望实现中国化。印顺认为,南方精神是促进佛学中国化的动力。“这种不受旧制的拘束,务求适宜的精神,正是南方的精神”[12]。“务求适宜”概括了佛学中国化的前进方向,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佛教的繁琐仪式,浩繁的佛典逐步走向小众,获得广泛传播的正是那些“务求适宜”的宗派。[13]

到了慧能,终于开始从人的内在超越去解佛。“自性常清净,如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于外著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不能明。”(第20节)用般若智慧扫相,断除妄念,清净自性才能从“无明”变明,人自身的佛性才能显露出来。同时,因为佛性是内在的,所以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第35节)自我成全,才能成佛。运用般若智慧,发觉本心,就不会再执著于相、念、住。这是他调和有与空的矛盾的方法。修行用的是虚无为上的般若智慧,而最终目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本体之解脱。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一向强调“内省”,以内省解决外在问题,可称之为 “内圣外王”(《庄子·天下》)模式。《坛经》显然贯彻了这种思维模式,显得非常中国化。

在漫长的冲突、交流、融合的基础上,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在禅宗这里获得了比较完美的汇通。然而禅宗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又与它巧妙利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具有的理论资源分不开,而且客观上讲,儒释道本来也具有相互汇通的理论基础。

四、儒释道汇通的理论基础

(1)消解人生痛苦的共同追求

佛家和道家在对人生存之痛苦的敏感方面,有强烈的共同之处。道家人生哲学正是为了消解生存的苦痛,实现对现实和人生的超越——在“有情有信”的“道”面前,现象世界被看成是相对的、虚无的,只有道是真实的,因此痛苦经验也具有了某种虚妄性。道家在洞悉了地狱般的无情真理以后,编织了以“道”为核心的理性幻象——“要在精神上与道一体,亦即是所谓‘体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观’,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14]道家的宇宙论是为人生论服务的。

佛教同样有对痛苦现实的强烈敏感。佛教的“四圣谛”之首就是苦谛,认为众生的生命本身就是苦,具体为“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佛教超越痛苦的方式也同样是把现实虚妄化,不承认世界的真实性。这跟道家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个思想路数,使两教合流具有了基本的共通点。《坛经》继承了这种以虚妄解决痛苦生存的方案,时刻提醒人们去除“妄念”,“不悟即长劫轮回”(第16节)。

(2)虚无为上的世界观

佛道两家都具有一种虚无为上的世界观。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比道家更激烈,佛教对现实的否定非常极端,而道家是相对温和的,超越此岸又不离此岸。

“老子想在政治、社会剧烈转变之中,能找到一个不变的‘常’,以此作为人生的立足点,因而得到个人及社会的安全长久”;“庄子也是顺着此一愿念发展下去的”[15]。不变的“常”,就是道。庄子以更彻底的绝望形容“道”,据他说得道者(南郭子綦)的表现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死灰”就是没有一点火星的灰烬,绝无复燃之希望。庄子推崇那种对一切不闻不问的态度,坚持一切外部世界的东西都“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德充符》)。对绝望的世界,他构造了一种更为彻底的绝望人(“得道者”)来与之匹配,对痛苦的世界进行消解,对自我进行救赎。

就道家来说,体道就是体验主体的消亡。前面我们论述到了,佛教也有类似的主张,比如万物尽是假有、“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空宗思想。《楞伽经》的“如来藏”说,“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说,更主张外物虚妄,只有本性藏识是“真如”。《坛经》主张“于相离相”、“于念不念”(第17节)。这样的主张说成是道家的,恐怕也不能说不合理!慧能说的“无念”跟庄子的“心斋”“坐忘”不是非常相似吗?佛道都有这样一种总体倾向:认识世界的虚妄本性,得道或者成佛的前提就是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

当然,这里也有稍许的不同:佛家出世,一出到底,虚无到极致;而道家讲出世非常温和,仍旧要“游”于这个天地之大美的世界,但心灵和精神必须获得绝对自由。

(3)超越语言的直觉主义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道”如此神妙,它的存在超越了一切语言、概念所能达到的把握事物的能力,只能通过一种神秘直觉,才能完成对“道”的把握。“虚静”的心灵是把握“道”的前提。在主体修养所达到的虚静之中,自由的精神逐渐显现,而后意识表现出某种神秘的直觉,瞬间把握住“道”。

这种直觉超越了概念、语言,无法谈论,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它。佛教也有“依义不依语”的主张和直觉主义的证悟法门。印度佛教“获得和冥契解脱境界,不是通过一般的感性或理性思维,而是直接体验,内心证悟,是直观、直觉……也就是说佛教对真实的认识、对绝对的把握,所用的工具、方法不是概念、判断、推理,而是一种叫做‘般若’的特殊智慧”[16]。《楞伽经》指出,执著于文字,则“如蚕作茧”“自缚缚它”;若“随言取义”,则“死堕地狱之中”。禅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当然更是把直觉主义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坛经》云,“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第31节)这种见性顿悟的方法本质上就是直觉,能够瞬间领悟宇宙真理。在后期禅学中,出现了种种“不可说”的极端论调,道不可说,说而非道。这种思想与老庄可谓是一脉相承。

(4)强调内在超越的性善论

以《坛经》为根本经典的禅宗心性学与儒家心性学非常相似。儒家的理想是教人如何成为君子圣贤。佛教则是教人如何成佛,所谓佛就是觉者,就是对宇宙和人生有根本性的认识、体悟。强调主体的修养是儒佛的共通点,所以它们都关注人的心性问题。

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慧能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孟子讲“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弗思耳”(《孟子·告子上》),慧能讲“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第31节)孟子讲人性本善,先天具有“良知”“良能”,成为圣贤就是发掘人性固有的善;慧能则认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第35节),成佛也需要发掘人心固有的佛性。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第31节)“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即是见性”。(第29节)“自性不归,无所依处”(第23节)——《坛经》的如上说法,与儒家的心性说以及所谓的道德形上学非常接近,禅宗心性学主要发挥了“如来藏”的思想,几近儒家思孟学派心性理论之翻版。同样强调人的“内在超越”,人应该在自身中实现自己,即所谓“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第30节)。

(5)世俗功利主义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也许比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极其重视实践、此生、现世、实用的观念(或借用李泽厚的话叫“实用理性”)。中国绝少彻底的出世精神,其特性是很务实,重感觉、知觉。也许正是因此,印度佛教在四五百年时间里都难以化入中国文化之内(前文已论述了佛教传入遇到种种奇怪的中国式解读)。佛教要求修行人剃发出家,这严重违背了中国人家国和忠孝观念,历史上不少中国学者以“无君无父”攻击过佛教。

但是话又说回来,奉行绝对出世主义的宗教根本不存在——任何宗教都必须追求人自身的精神解脱,否则何以给人安顿和终极关怀?佛教也不例外。事实上,宗教和非宗教都要面对人生存遇到的现实问题。这点构成了佛儒汇通的另一个基础——修佛与俗世功利主义的汇通。

《坛经》高扬人本主义的观念,称“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无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第30节)还提出了“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第36节)这种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修法无需出离世间的说法,是佛学适应中国本土传统不得不采取的妥协。只有这样,佛学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

《坛经》是对以往繁琐的宗教活动的革命,甚至连坐禅也不需要。慧能把禅定解释为:“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第19节)只要心在修行,坐禅的形式主义完全可以取消。修佛也无需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第36节)这种简化也迎合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重表面、方法、程序,而重实际、内涵、结果)。而且,这样就回避了儒家对其“无君无父”“不忠不孝”的指责。

此外,慧能是底层劳动人民出身,还不识字,也许他更明白当时底层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必须要简洁、易懂、尽量少地改变传统。

结 语

相比其他佛教经典,《坛经》是一本思想不算多复杂的典籍,甚至不比佛学入门级读物《金刚经》内涵更多。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这本书不但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正式完结,还对宋明新儒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不应过高估计其思想性与革命性。如前所述,这本书在诞生当时,相关、相近思想早已诞生甚至普及了。比如印顺法师就认为,当弘忍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时,慧能答“佛性无南北”回应,根本无甚稀奇!因为在慧能那个时代,“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早已家喻户晓。[17]

【 注 释 】

①本文所引《坛经》文本均出自敦煌本,为行文方便只标注出“第XX节”,下同。请参阅:慧能著,杨增文编:《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说,六祖递代相传,在11世纪前的文献里,找不到支持支持这种说法的根据,故很多学者怀疑其可信程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2][12][17]释印顺:《中国禅宗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序)、87、252页。

[3][4][7]:《中国禅学之发展》,载《谈禅》,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5、18页。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8]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9]参阅郭朋:《国学经典导读:坛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97、102页。

[10][11][16]方立天:《禅宗概要》,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1、72、216页。

第6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创设情境,引入状态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有效手段,精心创造和设置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状态。问题情景的创设必需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必须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走进教室前,要把所有不愉快留在教室外面。“把微笑带进教室,把关爱融进教学,把鼓励带进课堂,把信任带给学生”,推动学生的感情的波澜,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产生审美感的问题和现象开始,精心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问题的难易要适当,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2.自主学习,探求知识,因人施教

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真正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把课堂上时间、空间提供给学生。通过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主动探究,自主研讨,独立思考,大胆偿试,自主操作,主动咨询,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增强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的动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蒙者,扮演了向导,顾问,参谋,助手和合作者的角色,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发展的进程,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仅仅是“授人以鱼”,带着方法走向学生,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去感受 ,探索,理解,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课堂上,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因人施教,分类指导,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差异很大。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薄弱;有的性格外向,个性张扬,喜欢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乐于合作学习,有的性格内向,个性拘谨,沉默言,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头脑反应迅速,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有的善于深入思考,思维密严谨等等。有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其进入有效的思维状态,有的学生需要鼓励,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有的需要指点迷津,解开学习上的困惑和思维上的障碍,有的需要内容上拓展,实现其能力上的跨跃。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了不同类别学生的种种“需要”,就做到“因人施教”,确保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知识和技能的一般结论,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教材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揭示新旧知识运用的内在联系,将尝试学习得到的知识升华,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

4.变试训练的尝试

通过变更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变换问题形式或内容,配置与新知识有关的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电站锅炉; 水处理; 水垢; 除氧; 防腐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79-001

一、前言

目前在锅炉的运行中,由于锅炉用水水质不良,受热面结垢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造成锅炉热效率降低,锅炉、管道的壁面受到腐蚀,锅炉结垢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熔孔或爆管,直接影响锅炉的运行。水质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水垢导热性能很差,必将影响锅炉安全、经济运行,对锅炉进行能效测试[1]后发现,水侧污垢热阻过大是导致锅炉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锅炉传热性能下降,大量热量随烟气排到环境;另外,结垢导致钢管过热造成其强度下降,运行偏离设计工况,容易发生过烧、爆管等情况。

1.水质对锅炉运行热效率的影响

水垢导热系数仅为钢铁的七分之一到千分之一,锅炉结有水垢时,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性能恶化,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能有效传递到锅炉介质中去,大量的热量被烟气带走,造成排烟热损失增加,通常使锅炉出力和蒸汽品质同时降低,锅炉的热效率降低。经过测定,锅炉受热面结1mm水垢,燃料消耗要增加8%~10%[2]。

2.结垢对锅炉安全性的影响

由于水垢导致锅炉运行热效率、出力降低,为了维持锅炉出力,司炉工通常会增加锅炉鼓引风风量和燃料量,来提高炉膛温度增强换热。文献[3]表明,运行压力1MPa的锅炉水冷壁结垢3mm时,壁温将由280℃上升到580℃,导致钢材抗拉强度相应由400MPa降低至100MPa,而一般锅炉管使用温度为350℃以下,因一般低碳钢350℃以上就达到屈服点,450℃以上发生蠕变,这说明锅炉频繁爆管的内因正是锅炉水垢超标。

二、锅炉水处理技术

1.氧气隔离防腐

当下有三种主流的除氧防腐办法:一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水中存在的氧气;二是采取化学原理来除氧,普遍使用药剂除氧与钢屑除氧等,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到补给水中,与水中氧气反应生产固定金属物质或别的化合物,使水中氧气消除后再进入锅炉;三是电化学保护原理的应用,就是通过加入某种易氧化的金属到水中,和水中氧气发生电化学腐蚀反应实现消除氧气。

2.加氧除铁防腐

锅炉内部氧化铁造成的结垢、堵塞等腐蚀情况,主要是由于补给水中含铁太多,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往补给水里加入氧气。这种方法和除氧技术互相对立两种除腐技术,需要根据锅炉的不同工作状况来选择。加氧除铁技术是要变更给水处理办法,减少补给水中铁含量,适当阻止锅炉节煤器人口管及高压加热器管等处的流动加快腐蚀现象,延缓锅炉内氧化铁在水冷壁管中的沉淀速度,使锅炉的化学清洗周期变长。

3.全膜法水处理技术

近年来,以超滤、反渗透(RO)、电解除盐(EDI)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作为新型的水处理应用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膜分离技术用于电厂水处理系统,工艺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环境友好、产品水质量稳定可靠,受到普遍欢迎,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工艺主要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脱盐水。

三、结论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结垢对锅炉传热效率和安全运行的影响,锅炉受热面结水垢1mm时,燃料消耗要增加8%~10%。针对锅炉水质问题,提出了多种除水垢的方法,包括氧气隔离防腐、加氧除铁防腐和全膜法水处理等技术,提高锅炉水质,保证锅炉经济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邝平健,等.工业锅炉节能方法及应用[J]黑龙江电力,2007(6):464—467

[2]张炳雷,等.基于水处理的工业锅炉节能研究[J]节能技术,2009(6):555—566

[3]马庆谦,等.DZIA—13型锅炉水冷壁管裂原因分析[J]工业锅炉,2004(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