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3:02

序论:在您撰写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综合性大学;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智能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重要生长点,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南开大学于2005年开始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经过一年时间的缜密准备,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该专业以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等单位为学科依托,覆盖了这些学科上的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注重系统集成和相应的工程实施能力,以机器人技术等作为载体,强调学生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兴交叉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成熟的教学计划可以遵循。特别是对智能科学这种前沿叉学科而言,如何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满足国民经济对于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该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21世纪科学技术的交叉与综合,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针对该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总结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点与不足,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技术的优势,根据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强调课堂讲授与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制定教学体系和有关实验环节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的办学特色,研究出一套既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的教学优势,又符合智能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2 兼顾专业特色与南开大学特点的教学计划设置

对于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能否扬长避短,制订出结构合理且便于实施的教学计划,是决定该专业建设成败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2.1 教学计划安排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多个本科专业,学科交叉优势非常明显,这正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学科基础。此外,南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智能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可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南开大学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多,要在认知理论等领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这种情形,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在机器人研究方面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使其针对各种具体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传感与执行器件,集成多种智能技术与策略,完成工程系统的设计。

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的工科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与智能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如机械工程等。在这种大环境下,必须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本身的专业特点以及南开大学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教学计划,探索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本身的理科优势和在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上的研究经验,并且带有显著工程科学特色的学科建设方法和本科培养模式。为此,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应该充分体现面向前沿高技术的特点,强调应用型、开发型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及实习安排等方面都必须具有科学而合理的实施方案,使将来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在相关领域的研发中迫切需要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该也可以面向产业需求,在信息技术、智能家居、控制工程等领域从事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系统设计与集成等方面的教育、开发与研究工作;还可以在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诸多方向继续深造。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是自动化、计算机等现有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面向前沿高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和完备教学计划的新兴交叉专业。在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我们根据南开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智能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方面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偏重工程技术素养方面的锻炼,最终将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主要针对智能系统中常见的传感与执行器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智能技术进行介绍与分析。通过开设传感器、运动控制等课程,使学生熟悉各种光、机、电器件特性,使他们能够针对不同场合下的各种具体应用对象合理选择各种传感与执行器件,如压电陶瓷、激光、声纳、液压等元件,将其进行集成后完成预定的单元任务,并进而分析、设计和实现机器人等各种综合性的智能系统。

实现上述目标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常见的智能技术,并且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除了让学生学习认知科学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之外,本专业还特别开设了“智能技术”与“智能工程”等数门核心专业课程。此外,由于本专业侧重点在于工程实际应用,而各种智能技术必须具备一个起码的工程载体,因此,在课程计划中,除了讲授各种智能技术之外,还必须包含机械工程基础、工程光学基础等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光学和机械传感与执行元件。其中,“工程光学基础”将主要介绍智能系统中主要的光学传感与执行器件,该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常用的光学检测和执行技术,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实际智能系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光学器件和计算主要的光学参数。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我们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制订了合理的教学计划。该专业学生共需取得150个学分,方可获得工学本科学位。这些学分的具体分配如下:校公共必修课4分(926个学时),主要学习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院系公共必修课30.5个学分(659个学时),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基础、计算机程序语言等课程;专业必修课29个学分(498个学时),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为26,5个学分,学生可以从机器人学导论、数据结构、运动控制等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课程来学习,为自己将来从事智能系统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任选课为 15个学分,这部分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都安排了实验或者上机,以通过实际应用增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2 核心专业课程

对于南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实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下将对这些专业课程进行具体介绍。

“智能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包括6个学分。教学中既有理论讲授,还包括大量仿真训练与实验操作。该课程包括以下三部分:人工智能、计算智能与机器视觉。其中,人工智能以符号主义为主线讲授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计算智能以联接主义为主线讲授计算智能的基本思想、方法;而机器视觉是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方法,重点讲授机器视觉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力争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并配合一定的作业练习、上机实验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智能技术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工程”是一门解剖实际智能系统设计与分析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与“智能技术”之间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该课程将通过分析典型的智能系统讲授各种智能技术在工程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总体而言,该课程面向智能系统的实际应用,着眼于使学生理解如何解决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为此,将通过具体分析移动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实际智能系统,使学生了解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各个组成单元,并更好地理解之前所学的信息检测与传感、信号处理、运动控制等技术以及各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智能技术分析、设计和实现智能系统的能力。

2.3 教学计划实施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该专业的很多课程都是现有研究生课程的下移,但不能完全沿用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否则,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将使本科生很难理解、消化、吸收授课内容。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强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以点代面,着重讲授基本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尽量避免讲授枯燥的理论或过于抽象的内容。此外,为了适应学时方面的要求,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重点讲授清楚一至两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透彻剖析一至两个智能系统,并通过随后的专业实践等课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智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理解。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差异性非常大,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新生综合症。此外,很多大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疑虑很多,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引导。基于上述原因,并考虑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难度较大,我们在该专业中引入了教授学业导师制度。即为该专业的各个班级分配一名学业导师,他们都是本专业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突出的中青年知名教授。其中,前两届学生的班导师曾分别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些班导师可以为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非常具体的意见,也可以引导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加速学生成才。

迄今为止,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现在,该专业已经有三届学生,教学情况良好,教授学业导师制度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初步的实践经验表明:我们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合理性好,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达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实验和实践环境建设

3.1整体建设思路

作为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非常重视工程训练。因此,我们除了精心设置有关课程讲授基本理论,组织教学实习之外,还必须着眼于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创建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测试、研究基本理论的场所,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能否获得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是“智能科学与技术”这个新专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机器人研究所现有的科研设备也可以为“智能技术科学”的本科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尽管如此,原有的实验室只能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步期的教学工作需要,而对于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需要有相关配套实验,因此必须创建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环境,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考虑到经费和实验面积两方面的限制,要想在短期内获得一个完全满意的实验环境,难度很大,因此需要采用分批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建设智能专业的整体实验环境。一方面,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规划并建设好“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以满足“智能技术”、“智能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机器人研究所等单位的实验条件,暂时缓解部分课程的实验压力。

3.2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开设与智能系统有关的实验,以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所以,建设该实验室将重点考虑如何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实验条件,使学生通过大量实验操作掌握智能系统中测量、感知与执行的基本技术手段与方法,并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增强学生对所学习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深化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系统整体设计的技能,以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创新性人才。

自南开大学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对于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长期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南开大学的学科特点及现有的实验室基础,我们规划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对各个实验计划进行了详细论证。在南开大学新专业建设经费的资助下,南开大学信息学院和教务处、设备处密切合作,筹集资金购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初步建设完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如表1所示,包括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磁悬浮系统、三自由度直升机、电梯群控系统等多套实验系统,这些设备可以基本满足智能技术、智能系统、专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实验环节,如电梯群智能控制调度及远程维护系列实验,是首次引入本科教学体系的实验课程。

3.3 以科研环境促进实验教学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环境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想在短期内完善实验环境,使之能够完全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的需要,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阔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实验渠道,如借助外单位设备组织实验教学等。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依托单位为信息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该所在机器人及相关技 术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行列,配置有移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线传感网络等多套实验设备,承担了大量国家与省部级的研究项目,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该所良好的科研环境来促进实验教学。一方面,我们经常性地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前来机器人所参观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机器人等智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单元,为将来学习智能技术和智能工程等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同时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机器人所进行各类演示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智能技术。除此之外,为了切实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学生进入大三,初步完成电子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我们逐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各类研究项目,鼓励他们应用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际工程系统,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3.4 专业实践环节设计

为了实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为学生安排充分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有关理论知识,提高设计与分析智能系统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信心。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了精心规划,在教学的后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计划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让智能专业的本科生进一步熟悉各类智能系统,针对磁悬浮、直升机等实验系统设计出合适的智能控制方法,并最终完成算法实现、系统性能测试、研究报告撰写、期末答辩等工作,力争使学生能够应用模糊控制、专家规则等智能控制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第2篇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在校生人数已经从扩招前的400多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000多万人。高考的录取率从1978年恢复高考时的3~5%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部分省市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70%。这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从过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也部分的转变为普及和提高全民的教育及科技文化水平,以及提供基本的就业培训等方面。在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完成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后,大学作为高等办学主体,在获得更多办学自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其中主要的就有办学经费的压力、招生压力以及学生就业的压力等。而这些压力又都是关乎大学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一般的大学来讲,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政府提供的办学经费不再像过去那样有保障,相当部分需要由学校自行筹措;同时,政府还明确表示将推行“优胜劣汰”的政策,其中教育部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质量检评就是政府优胜劣汰的具体措施之一。一个大学办不出特色和水平,必然面临的是经费困难、招生困难以及学生毕业的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大学的特色似乎已经成为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前提。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大学的特色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大学本身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事。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已经成为众多大学以及大学领导者们的共识。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解与定位

虽然大学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已经成为众多大学以及大学领导者们的共识。但是,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学校,对大学特色的理解以及定位是不一样的。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正确理解和定位大学的特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大学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办学特色问题,必须纳入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来进行考虑。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大学的主要角色应该是高等教育服务以及科研成果的提供者,我们的直接产品是我们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科研成果。就大学教育服务这个产品来讲,我们有两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第一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就是学生,这是我们的主要客户或直接客户。过去我们常常把学生简单看成是我们的产品是不太恰当的。大学教育第二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就比较多,包括学生家长、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等。第二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成为间接客户。对于间接客户来讲,我们的直接客户学生可以看成是我们的产品之一。就科研成果产品来讲,所有相关的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甚至个人都是我们的直接客户。对于特色的理解,一般可以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一个大学的特色,可能包含了许多方面。但如果是从考虑客户需求的角度看,其主要的特色就应该在教育服务产品上体现出来,具体包括“特色专业(体现人无我有)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体现人有我强)”;以及在其提供的科技产品(服务)上体现出来,具体可以体现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水平。当然,其它一些方面如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及历史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特色的一部分,但对客户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应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代表了优势,也代表了水平。大学的特色和水平,是吸引客户的法宝。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客户对象对大学不同的特色更感兴趣。因此,大学所提供的服务特色,必须要考虑不同客户对象的需要。举例来说,我们教育服务产品的直接客户-学生以及部分间接客户(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就对大学的教育质量(水平)以及特色专业更感兴趣;具有特色的专业项目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意味着高质量和有特色的学生;高质量和有特色的学生必然受到社会的欢迎。其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大学,必然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大学。而对于一些企业、研究机构及社会团体,以及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则对大学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及实力更感兴趣。高水平的科研实力,意味着更多的经费和合作,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个具有强大科研实力、拥有充足经费、广泛合作机会和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大学,必然是一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学。下面的框图可以比较直观地说明学校-社会(市场)-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思考:过去、现在与将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南科技大学曾经是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其前身分别包括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和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专门的建材高等学校仅有5所,凡是提到建材系统的高等教育以及科学研究,很容易使人想到四川建材学院。同样,当时全国的专门的农业院校也不多,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在四川以及西南地区也有相当影响力。虽然过去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对大学的特色以及水平强调得并不多。但我们的特色曾经是那么的明显。西南科技大学过去的影响以及特色,已经从我们培养的人才以及创造的科技成果在今天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中充分显现出来。据了解,我校过去培养的毕业生,很多已经成为建材系统的企业经理、工厂厂长、矿山的矿长等,成为了知名的农技专家、高级经营以及管理人才等。西南科技大学是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需要而组建的,不论是从当时、现在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都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不过,由于西南科技大学组建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如前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已经成为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果我们不重视学校的特色建设,西南科技大学就有可能变为中国1000多所高校中的一所,而不是人们可以很容易想到的某一类专业院校的几所之一。

而我们两校过去曾经所拥有的鲜明特色及优势也将逐步失去,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多少特色,也没有什么优势,庞大但普通的一所大学。因此,我们必须对我校目前的发展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我校的特色建设问题。西南科技大学的特色建设,应该主要从市场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应该说,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服务以及科技服务的需要既强劲,又广泛。因而,从市场的需求来讲,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没有什么限制的。从这个角度看,我校的特色建设应主要根据现实的可能来进行规划。从提供教育服务的角色看,我校涉及的专业及学科领域可以宽一些,其特色或优势建设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学生上面。但对于科技服务的角色来讲,学校就不能涉及面过宽。我校主要脱胎于建筑材料和农学两大学科,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我们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也在这两大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曾经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按照我个人的观点,这两个方向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现阶段以及今后科技特色建设和发展的主攻方向。主要的理由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特别是城市建设、居民住房建设、道路建设以及各种与生产相关的建设方兴未艾,对各种建设材料的需求非常强劲。同时,在强调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建筑材料更新换代对先进建筑材料的需求十分迫切。

这些都为我们建筑材料特色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建筑材料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包括传统建筑材料如玻璃、陶瓷、水泥、建筑钢材等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如轻质墙体材料、高性能防水、保温隔热材料以及其它与环境友好、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材料等,这些已经足以给我们创造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要吃饭,农业问题永远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提供农学方面教育培训以及科技服务是有着长期和广大的市场。因此,我校过去在农学方面的一些特色和优势如小麦、水稻、茶叶以及花卉和园艺等应该继续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加以发展。应该说,农学的教育培训及研究,具有较强的地方特性,而建筑材料有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性。地方特性和行业特性就是特色,容易形成优势。这如同民族文化一样,越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学校的特色建设特别是科技服务的特色建设,不宜选择得过宽,专业领域不宜过多。有些学科如电子信息、制造工程、生物技术等,虽然市场有强大的需求,但由于我们与国内其它一些高校的水平差距过大,要形成西南科技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花费的时间太长,代价过高,而结果往往也不如人意。应该看到,一个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机遇条件下逐步发展而成,并不是简单按照人们的预先的设想或规划成为特色和优势。因此,对于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学校工作的重点可以放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及培养高素质学生上面。这项工作并不排除而是需要开展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最后,有必要就西南科技大学与董事单位的“联合共建”是否应该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应该说,西南科技大学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绵阳科技城建设和与董事单位的“联合共建”。

西南科技大学通过与董事单位的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壮大自己,走出了一条比较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但这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否应该上升为学校的特色或优势来加以宣传,也许值得讨论。首先,目前我校与董事单位的联合共建基本上是单向的,主要是那些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向西南科技大学输入人才、项目、经费以及其它教学科研的资源。而我们输出到有关董事单位的教育服务以及科技服务内容很少,水平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宣传过分强调西南科技大学的“联合共建特色”,可能会引起一些负面的效果。别人会认为,西南科技大学缺乏实力,其发展主要靠别人的帮助,自身没有什么。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效果。我们希望借助于董事单位强大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的设想,在现阶段也许并不现实。学校的“大师”级人物只能努力靠自己培养,才能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有人曾经问道,假如西南科技大学与九院合并,西南科技大学能否很快成为一流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也许结果是西南科技大学的消失。国内一些洗涤剂厂家与国外一些著名的品牌企业联合,由于实力相差过于悬殊,最后基本上都是以国内品牌消失为最终结果,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只有当某一天我们能够自豪地对外宣称,长虹的什么产品是利用西科大技术开发的,九院或827的某项科学难题是由于西科大的参与而解决的时候,“联合共建”才应该上升为西南科技大学的主要办学特色之一向外宣传。目前最好的做法是“多做少宣传,而且宣传的对象一定要适当”。

第3篇

四川之行的第一站是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赵洋介绍称,学校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行业、区域、校友等各项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信息、制造、文体”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我校《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课程首批列入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学校希望在后续项目开展中,能与‘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新创业工作组更加深入地合作,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入社会资本。”西南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王玺说。

四川之行的第二站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成为四川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参观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过程中,副院长韩鹏从“引培孵助”教育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保障新机制等方面,对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介绍。

第4篇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人性化;生态化;文化性

1 西南科技大学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为校训,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南邻绵阳市二环路,北为规划的科教文化区,周围为科创园区。各专业院系和体育馆位于学校,教学区则在学校中心,生活区在教学区南面,东面则为运动场和体育馆,学习、生活和运动等功能区之间用绿化连接,形成了连贯的校园环境。

2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2.1 人性化的环境空间

西南科技大学的科技中心在其主体建筑前方设置了一个下沉式露天舞台,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方便在主体建筑前举办各种活动,成为吸引师生自发前往的理想场所。除此之外,还在其他各个地方设置了不同形式的露天广场,满足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例如西苑食堂门口的上升式广场,食堂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该广场连接了学习区、宿舍楼区和活动区(包括食堂、游泳池和体育场),形成一个很好的集散人流的作用,与此同时,该广场为上升式,通过地势的抬高也可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在广场上进行一些公益宣传等效果极佳。

2.2 生态化的景观环境

西南科技大学以水为主体创造的景观――九洲湖。九洲湖位于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的中心部位,既是校园内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区域。九洲湖与校园前方的阶梯水景形成了互动,被行政楼、教学楼群和逸夫图书馆等建筑半围合,形成了一个半封闭半开敞的环境。九洲湖湖水引自农灌渠龙西堰,校内大小水体景观之间相互贯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活水系统。同时该区域科技广场结合,形成一个太极图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除了主体水景之外,还有丰富的植物配置与之搭配,形成了一个生态的景观环境。

九洲湖的西侧沿湖岸边设置了亲水石凳和景观照明设施,同时搭配一定的园林植物,给周围的办公区域和教学楼群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和游憩场所。九洲湖环境区域的道路构成为湖的边界和空间内部的小径形成,东面的人行道贯穿南北,具有较强的方向性;西面围绕教学楼群设置由青石板铺就的弧形滨湖道路,空间内部沿湖驳岸设置了一条石板小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静、宜人的游憩场所。景区的东面作为开放空间,将人行道路边隐藏在绿化中,从远处看,由绿化到道路的过渡明显却又不突兀。

九洲湖景区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准确地捕捉了人的视觉点,人主要是通过平视和俯视这2个角度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周边的建筑物,将整个大环境收入眼底。人具有亲水的天性,所以在以水景为主的景观环境中,人的视觉焦点都会聚集在湖面空间。在丰富的绿化衬托下,人们的视觉焦点聚集在九洲湖明镜般的湖面、仿自然的驳岸和植物在水中的倒影上。

整个九洲湖景区与科研楼群遥遥相望,又和周围具有现代特色的教学楼、广场等形成鲜明对比,九洲湖景区用它“道法自然”的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在校园环境中,九洲湖已经成为了益处最具有标志性的地点。

2.3 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

西南科技大学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也卓有成就。西南科技大学老区的建筑群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南科技大学还被称为清华大学分校区,经过50多年的建设,才形成今天的规模。为了保留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同时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在后来的校园修建工程中,大量保留了这一区域原有的建筑和地形。这片建筑能够很好地体现西南科技大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其中清华楼掩映在古树之中,周围的墙体爬满了青藤,为校园景观增添了一处美景。校园内景观设计时,采取的是梳理原有树木,增强地区独有特色的手法。保留具有纪念和观赏意义的树木花卉,清除杂乱无章、观赏性较差的植物,栽植具有绵阳本地特色的树木花卉,增强校园文化特色。例如清华楼前的香樟、教师宿舍楼之间的栾树,以及国槐林和银杏大道。银杏为绵阳本地树种,在种植时搭配花灌木栀子,能够体现很强的地域性,从而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第5篇

>> 关于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与实践能力调查分析 企业对广告类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山西省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 江门外贸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不同信息职业对图情档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证券营销人才需求规格和培养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流企业仓储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异 建筑市场对高职建筑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软件行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基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陕西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河北省IT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及对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北京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食品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杜德龙.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8-41.

[4]杜连起,高海生.试论食品加工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措施[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12):49-51.

[5]范恒谦.食品加工教学改革浅析[J]. 教育科学.2012(3):36.

第6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景观设计初步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对初学者进行设计启蒙教育,使其获得环境设计基础能力。该课程是引导学生由基础教育进入专业教育的关键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至关重要。国内外往往将同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重点放在初步课程上。目前国内各大院校对建筑、城规、园林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开展较多,而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此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较少。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专业入门作用。但是设计初步课程开课历史短,该课程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教学内容上,借鉴了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类似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以传授式教学、引导设计为特点,即以大量反复的线描制图,表现技法练习,临摹、抄绘为主。线描制图包括墨线制图、字体练习等;表现技法包括钢笔画、水彩渲染等。在教学手段上,单向思维线性深入。在设计实践上,教师作为主体,引导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模仿性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熟练掌握设计技巧,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环境设计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技术训练,忽视对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根本需求的背景下,西南科技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初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教学模式的转变应以设计为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注重过程性教学,突出认知、训练和表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点不突出由于景观设计初步是新课程,还没有较好的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编写的景观设计初步教材,该课程教学只能借鉴《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相关教材。景观设计初步和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知识体系大体相同,但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教材过于强调设计初步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导致景观设计初步教学内容太多。此外,景观设计初步部分章节内容又与其他课程重复,理论环节的讲授与实践环节的知识点不同步,导致理论与实训脱节,教学重点不突出。2.作业过重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注重让学生完成繁重的制图和表现作业,反复机械式训练占主体。3.模仿占主体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以临摹、抄绘范图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通常采取对照范图临摹的方式。作业评价则以作业图面效果接近临摹对象的程度为标准,学生临得越像,作业图面效果越接近临摹对象,得分越高。如此一来,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临摹技能、技巧,而对学生缺乏设计思维训练。4.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僵化,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停滞,学生开动脑筋的机会较少。在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材所介绍的范例往往接近于实际工程,这对刚接触设计的学生而言,容易遏制他们的思路。教材实际上只是为授课教师提供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和一般教学序列。学生应从大量的专业资料中汲取营养。大量的资料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浓厚的专业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西南科技大学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专业资料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建设,但还是供不应求。

二、具体改进措施的尝试

1.结合实地测绘调研,以认知和分析为教学起点

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实例能较好地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选择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建设较好的局部地段,如庭院、小型广场等,使学生初步建立对环境空间、比例尺度等的认知。该训练的特点在于:着重强调对环境空间的分析和认知而不局限于对建筑单体的刻画。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关课程中已普遍应用这类做法。通过让学生对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局部景观的环境测绘,培养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认识场地文脉,对空间、环境要素、材质进行认知和测绘调研。

2.引入作为造型基础的构成知识

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压缩合并为一门立体构成课。而注重形式造型训练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有着不可磨灭的时代性。因此,尝试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内容中引入平面构成知识,并且区别于纯艺术专业的构成训练,将构成训练和专业相结合;尝试将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布局结合,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与景观空间氛围营造结合,并导入立体构成的造型、空间塑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新形态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3.从模仿到创作的尝试

校园环境的认知和场地设计是实现景观设计初步教学从平面—空间—平面的引导式教学法。将前期空间认知与分析的对象加入功能限制和要求,在后续的小场地设计中进行改组与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了解风景园林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等。

结语

第7篇

1、四川省绵阳科技大学,即为西南科技大学,学校等级层次是二本大学,但是有部分王牌专业在一本线招生。

2、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十四所高校之一,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