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2:44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外包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务外包是全球流行的公司财务解决方案,是财务工作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早在1991年,埃森哲与英国石油就达成一个财务外包协议,英国石油将北海油田几乎所有财务业务都交给了这家咨询公司。在埃森哲公司帮助下,北海油田的成本大大缩减。同时,这份协议也促使埃森哲推出了财务外包业务,其后许多西方企业纷纷效仿。在国内,财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资金占用少、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仅一半企业聘用专职会计,四成企业雇用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委托会计公司打理财务。如此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以下特点和问题:(1)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财务机构简单。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多样化,经营规模普遍不大,员工人数少。相应地,组织结构也较为简单,有的企业不设置财务管理机构,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很不规范,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兼职多等问题。(2)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需求以内部为主,不愿花费太大的财务管理成本。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企业财力有限,融资能力低,控制风险能力不足,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便决定了企业比较关注内部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的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费用结构等信息较为关注,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重视市场开发,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财务机构设置和财务人员聘用上不愿花太大代价。(3)中小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机会保障,使得其难以聘用到优秀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低浅,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会计职业教育。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
业务外包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通过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财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委托给有能力的外部专业机构的活动。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外包包括记账、纳税申报、提供专业财务咨询与建议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主要包括:
(1)降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成本。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集聚到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公司中,实现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个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一方面,财务外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省财务软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外包,将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纳税申报以及部分投资、应收账款管理、筹资业务业务交由专业机构办理,企业不必再为此类业务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力,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2)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承包企业作为专门的服务机构,在技术、人力、硬件方面都有大量的投入,拥有专业的财务服务人员、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他们长期与不同客户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中小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业务外包给这些机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群体负责管理,有利于弥补企业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缺陷,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从而得到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第三方的认可。在与外包方合作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能够分享到先进的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3)使得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往往较为短缺,而且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一般并不擅长财务业务,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管理者从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借用外部机构的专业优势来获得并挖掘外包环节的增值潜力,从而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来努力达到客户的要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财务外包对于中小企业是把双刃剑,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包括财务信息泄密风险、过度依赖外包企业风险、成本控制不力风险等。中小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或没有能力聘请大型的、专业水平高的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更是加大了其财务外包风险。为了降低财务外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外包的收益,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科学选择财务外包服务商。选择好的财务外包服务商是从源头上降低外包风险、避免合作失败的良好途径。中小企业在决定财务外包后,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专业性强、社会信誉好、服务经验丰富、服务质量高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中小企业在选择服务商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价格而忽视质量,不具备好的业务素质的服务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麻烦,将使中小企业承担更多其他的成本。在具体操作上,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一个财务外包服务评价小组,建立简要的评价标准,对候选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一一分析,确定最终的合作伙伴。
(2)合理确定财务外包服务范围。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部分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或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可能会利用所掌握的财务信息谋取私利,给企业造成损失。西方企业的财务外包通常是将财务处理业务、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咨询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但企业自身仍然保持着基本的和必须的财务控制环节和程序,并非把所有的财务工作都外包出去。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从目前来看,记账仍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主流,更高层次的财务外包涉及较少。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3)签订详细财务外包合同,明确规定双方责任、义务。财务外包是涉及中小企业长远、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而外包服务合同是界定双方责、权、利的有效手段,也是鼓励和约束双方共同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凭证。由于我国目前的信誉体系还不够健全,需要依靠制度来培育信用、规范双方的行为。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
由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和承包能力来看,服务外包行业在我国尚属于幼稚产业,主要特点为起步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市场规模不足以形成效应,与印度、爱尔兰等国相比竞争力尚低,急需要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扶持。从111号文试点政策到正式“营改增”几乎都遵从了现行增值税的相关规定,仍然沿用现有规定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机制或简易计算方法、纳税人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等。他将服务外包的主要业务纳入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范围,大大降低了在岸服务外包成本。但我国现存的服务外包税收政策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首先,全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税收政策体系,地区间的税负不平等阻碍了服务外包业的平衡发展,也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使每个地区根据自身不同发展优势形成差异性竞争的良性竞合模式。其次,税收覆盖范围还不够全面,税收力度与服务外包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小,例如一直颇受争议的对于软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由于门槛过高,实际上纳入其范围并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对于服务外包出口优惠政策的缺失也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税收政策偏向于离岸服务外包给予其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难免会导致在岸外包发展限制,面向国内广大的在岸外包市场依然应该成为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后,对于服务外包技术人才的所得税政策和相应优惠政策也没有发挥对高端人才引入的导向作用以及针对于服务外包行业相关基础设施产业的配套税收优政策的缺失也成为阻碍服务外包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二、影响承接服务外包的因素和国外服务外包业财税政策启示
A.T.Kearney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主要吸引服务外包因素的作用比例如下:财务环境(补偿成本、基础设施成本和税收与规制成本)占40%,人力资本(积累外包技术经验、劳动力规模消耗率)大约占30%,商务环境(国家环境、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安全)也占30%。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能否通过合理方式是上述因素变得更加优越和有吸引力是每个追求发展服务外包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里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服务外包业发展较早的印度、菲律宾和爱尔兰。印度所形成的良好服务外包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源于印度各级政府对于制定扶持服务外包业的财税政策达成了广泛和较早的共识,鼓励企业进入产业园区的“五免五减半”政策,鼓励技术研发和进口在关税上实行进口零配件和资本货物免税。爱尔兰政府则以优惠税率形成了欧洲“低税港”,地方税收范围仅包括商业财产以及较低的个人所得税,使得其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菲律宾也凭借其较低的企业所得税和丰富的可抵扣项目以及关税的减免政策使服务外包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三、我国服务外包业财税政策的改革建议
(一)实行全面和统一的税收政策政策应既不偏向某一地区又不偏向某一具体外包服务形式(离岸和在岸),这样既有利于资金在广泛地区的充分流动,使地区间形成自身差异化优势,从而形成全国外包行业的竞合。不但要关注离岸外包也要关注国内服务外包行业市场,从而使国内、国际双向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
(二)加快、加强外包服务园区建设,加大优惠力度加快和加强服务外包业园区建设要求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产业提供相关的优惠措施,并制定更大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早日进入园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如对园区内企业实行“五免五减半”的政策,对进行持续投资的企业,在接下来的5至十年内依然保持优惠税率的政策。既要扩大优惠幅度又要延长优惠时间。同时对于享受优惠的标准设置应该秉承使更多外包企业享受优惠获得发展的理念。
(一)人才适用性差,人才二次培养的任务艰巨从人才适用性方面看,北京人力资源基数较大,但是对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数量却不多,人才二次培养的任务相当艰巨,产业发展的压力也在不断上升。北京虽然在人才规模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真正适用于外包方面的人才并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缺乏熟练的英语能力,国际化人才缺乏。大多的从业人员在语言能力、文化沟通以及国际规则等方面都不能与国际接轨;二是缺乏与职位对口的技能人才,北京服务外包行业缺乏“有效”的“合格人才”供给。比如承接IT和流程服务外包从业人员需要基础科学技术知识、软件编程调试能力、有关对象行业一般知识等综合训练,但是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下,人才供给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较大。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最主要的人才劣势是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缺乏复合型通晓困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高端人才。服务外包人才的规模和水平是决定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北京服务外包人才主要来源于二、三本院校及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这些院校和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都属于技能型人才,虽然也有来自重点大学但是数量偏少。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新兴产业方面还处于空白。由于服务外包业属于新兴产业,目前北京的大学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是太少。
(三)外包人才的流动性大,人员稳定性差。从企业方面看,北京的外包企业在产业人才标准和待遇体系上做得还不够好,在企业文化氛围、薪酬福利待遇等多个方面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未形成行业标准;从员自身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低,或者是认为自己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从而导致离职率高、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稳定性差。
二、北京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式建议
(一)校企联合培养外包企业联合北京高校开设对口专业,通过高校培养专业知识人才,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联系各方优势形成一条可靠地发展循环链条。同时高校通过企业渠道获得最新、实用的知识,不断调整对口专业的课程设置;企业也能从高校渠道的得到适合其业务的人才资源,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联合发挥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推动作用明确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支持与导向作用,继续鼓励和支持外包业的发展,重视外包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引进外包人才,减少人才外流。
(一)发展历程及政策支持情况外包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欧美国家,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20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时期,制造外包出现。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和生产后勤组织的改进,外包向低工资地区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制造商纷纷将外包中心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主要接包国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同时,随着IT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成本的迅速下降,IT产业应运而生,其效益远远超过制造外包并慢慢成为公司的主业,由以硬件为主向以软件为主转变的格局也逐渐呈现,从而导致企业将硬件制造外包给低工资国家来降低成本。至此,作为服务外包起源的IT服务外包得以迅速发展。中国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是国际服务市场并不发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1%,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43%,发达国家当然平均水平位70%。另外,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较弱。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财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目前,虽然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中国政府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决定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并在全国相继建设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指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稳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环境。中国在城市环境、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具备了较好的条件,这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服务外包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全球的服务外包行业中,印度是最大的服务外包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承接了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总量的80%,尤其在IT外包领域业务承接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印度独揽世界服务外包行业的基本格局。虽然各种分析和资料显示,中国是印度服务外包业最大的威胁,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印度最强大的对手,但是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却逐渐在数量、质量与结构上呈现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专业人才短缺、能力较弱、流失严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中国拥有大量具有一定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但是具有从事外包服务业务能力又熟悉业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全球85%以上的服务外包项目都需要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如软件外包中,英文软件就占据了80%以上,而国际呼叫中心服务就更离不开英语,可以说,英语语言能力已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接包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中国外包企业来说,如果想成为主要服务外包地区,必须要克服语言障碍,这也成为了仅次于成本因素的第二大问题。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指导、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在如此政策指导下,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针对职业和岗位需要设定课程内容,真正从职业标准内涵出发,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相符。
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现状
目前,我国个别城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外包学院,部分学院成立了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或者是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到两门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课程。缺少针对服务外包岗位实际开设的课程,且课程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语法的掌握,缺少与服务外包业务和岗位需求为重点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类似外包业务情景和真实工作场景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高职高专使用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相差很大。通过对在服务外包企业实习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学生知识面窄,专业英语词汇了解少;其次,知识运用能力差,处理的文件语法错误百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和实践后,能与客户进行基本信息的交流,处理和完成服务外包业务中一般性的工作,如对一些基础的资料进行翻译,读懂简单的客户信函并回复,书写基础的技术材料等,能达到外包企业低端岗位的要求,而诸如随时与发包方进行业务沟通,正确理解项目中的英语资料,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撰写英文报告等中级层次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职业标准对接实现途径
(一)开拓多种渠道,递进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第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外包校外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平台,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统筹协调,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为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和工作计划,确保工作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效果统一。第三,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组建企业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业务技能讲授,实现校企共育共教,学生技能培养和就业目标明确,达到在校学习和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第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聘任企业负责人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合作的不同阶段和企业需求采取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勤工俭学等合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文件,明确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分别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校企生有意愿、有保障、有效果,三方共赢。
(二)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立足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培养服务外包技术技能人才增设为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服务外包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夯实服务外包基础技能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增设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服务外包英语、英文数据处理、BPO岗位技能训练等相关专业课程。校企分析归纳服务外包岗位技能点,确定或调整服务外包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点打造“4+1”职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录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服务外包业务能力,不断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
(三)引企入校,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搭建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学院或专业可与当地服务外包公司创新开展“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双方共建服务外包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署协议后,企业可提供设备、项目、业务培训等方面资源,学校提供场地、设施、人员等,双方成立管理小组,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相关文件,并由校企双方各自安排指导教师对基地运营和教学安排进行管理,共同协商制定基地业务安排和计划。如此操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兼具公司交付中心和实训基地职能,并能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做一体化、业务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工学交替中教学与工作协调的矛盾,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提供真实业务的实训环境,实现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
(四)校企共育师资,优化双元师资结构教师定期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项目,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聘请外包企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最为真实优秀的工作理念、职业态度、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富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校企共建资源,服务行业企业培训建立校企智力合作,学院与服务外包企业可共同组建一支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团队,在双方通过研讨确定方案框架之后,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完成,企业更侧重实际案例、任务项目、行业前沿知识的选取,学校更侧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归纳提炼,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解决教无所依、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际业务技能等问题,为企业培训和学生服务外包课程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实,更要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上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加强。因此,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协作,为达到此目标进行努力。
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是外包企业的中坚力量,代表了外包企业的重要发展优势。和一般外包操作人才相比,中高端外包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通常认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可以从多个角度描述,如教育学角度探讨的智力、知识、品德、以及心理学角度探讨的人格、智商、情商等等。因此,结合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制约要素,本文认为,高校是服务外包人才特别是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最重要培养载体,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多维而非一维的;第二,相比一般服务外包人才,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更具关联性和可延性;第三,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在知识吸收方式和能力构成上与一般服务外包人才有较大不同;第四,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重要;第五,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中,隐形知识的影响力更重要;第六,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实践体会和组织学习同等重要。由此,可以提出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二、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优化思路是:第一,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公共能力是互为融合、互为促进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会极大改善人才的专业能力,反之,较高的专业能力使得人才深度思考外包产业的未来发展,并融合产业环境对领域内工作产生更深刻体会。第二,从活动过程和内容看,组织学习和实践体会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对于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来说,参与研发、协同培养等活动都是很好的知识吸收方式。
(一)实现教学内涵式发展,促进教学质量质的提升教学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的设计,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结合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知识结构的特征,高校要特别重视推进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以及强化学科交叉。为此,有条件的专业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研究性教学的专业课程,将部分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互为开放,鼓励学生跨学科甚至跨大类选修一定的课程,鼓励课程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增强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追踪学科发展最新进展,进行学术讨论和思维碰撞,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科研,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为了提高隐形知识吸收能力,面向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科研,通过实践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就是高校教学过程的一大特点,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或制订研究项目,接受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指导科研的教师在工作量和奖励上予以体现,为了鼓励学生深度开展学术交流和校企实训,高校也通过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形式予以支持。
(三)重视师资培训,建成外包师资人才队伍中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此,高校需要基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改革服务外包实验教学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机制,并结合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采用各种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培养服务外包专业教师,建成服务外包师资人才队伍。尤为注意的是,要立足本校校情,从自己的培养规格出发,采取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培养措施,通过外部引进和自身培养等途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服务外包学科带头人,汇集一大批具有服务外包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另外还可以加强原有师资的培训,选送优秀的教师到企业挂职,引入服务外包企业的工程师加入到服务外包工程教学,给传统的教师以示范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服务外包产业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并优化现有教学模式。结合我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外包产业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优化师资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还应对外包产业十分了解,这样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一环节是不容疏忽的。首先,要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培养骨干教师,形成稳定的教师团队;其次,可以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教师的引进上要做合理调整,做到教师整体知识结构合理。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在相关行业有工作经历的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保障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调整课程设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设置英语专业的课程时,都把基础课程安排在前四个学期,而把培养职业技能课程安排在后四个学期。这样的安排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在设置课程时,可以适当将基础课学时进行压缩,并且在前四个学期尽量多安排一些就业方向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尽早完成职业规划,掌握职业技能。
(三)改进教学模式1.实施导师团队制目前,服务外包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项内容。为培养出业务能力强的英语人才,可以实施导师团队制进行教学。导师团队制是指由学生依据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要求按照自己的兴趣及就业意愿选择学习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由4~6名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组成一个团队,进行服务外包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每个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探讨相关课题,组织学生进行业务的相关实践,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培养符合外包产业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目的。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设置训练主题,进行职业技能模拟训练。如为客户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销售及批发服务、产品售后服务等。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业务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及交际能力。通过模拟训练,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依据,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步。再者,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这样,就可以对教师及学生做定期业务培训,并输送学生进行实习,也可以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近几年,我校英语专业推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选派优秀学生进行“3年校内学习+1年实习基地学习”。目前,学校已与大庆浦东平台软件公司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学院完成了30余人的联合培养,成果显著。3.强化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可以自发地参加相关培训,聆听讲座,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远程课程的学习,并自发进行互动交流,真正做到课内外一体化。
二、结语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市场经济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比较及其优越性
合并财务报表,简称合并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调整或抵消个别会计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数额后编制的,用以综合反映合并个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的财务报表。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在位于向母公司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这里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他们是公司资金的提供者,承担着资金的风险而财务报表是其了解经营者对资金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途径。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所谓合并理论,实际上是指认识合并财务报表的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即如何看待由母公司与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合并主体)及其内部联系。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主要有所有权理论、实体理论与母公司理论。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报表主要满足母公司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延伸。实体理论下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更加趋于合理化。随着企业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转变,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也从主要服务于母公司这个大股东,转为重视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信息需求。
二、规范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规范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实施了《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现就该规定体现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理论基础略作分析。在合并财务报表计价基础方面,暂行规定认同母公司理论,即采用双重计价基础,在计算合并价差(其中包括股权购买价格中所蕴涵的商誉以及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时,对于母公司所拥有的那部分净资产,只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推算并确认公允价值,对于少数股东拥有的那部分净资产,仍维持历史成本基础;在少数股东权益性质的认定方面,暂行规定采纳了折衷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的做法,将少数股东权益单独列示在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在收益确定方面,暂行规定强调反映母公司股东所享有的净收益,将少数股东损益视为一项费用,作为合并净利润的一个扣减项目,与母公司理论的合并理念一致。
三、对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理论选择的趋势性分析
在暂行规定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主要侧重于母公司理论,但在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转向了主体理论,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趋势,企业合并可能会取消权益结合法(美国FASB141《企业合并》已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有人认为,主体观成为合并报表主流理论已是大势所趋。之所以出现这种重大变化,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一股独大的现象会逐渐改善,尤其是随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成长,股权会越来越分散,少数股东的持股份额总和可能会超过母公司的持股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仅为母公司股东服务的报表编制目的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实体理论下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符合少数股权的性质。母公司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少数股东权益视为一项负债,而将少数股东收益视为一项费用,这种界定并不符合要素的定义。
第二,从股权的性质看,少数股权与控制股权的区别在于对企业经营及其他事项的影响程度不同。母公司可以依靠控制权,采取有利于母公司自身利益的经营方针和利润分配方案。少数股东对子公司的权利仅限于清算时对剩余财产的要求权、出售和转让股权及取得股利的权利。除此以外,少数股东与控制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因此,与其说少数股权是一项特殊的负债,不如说是一项特殊的权益。实体理论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权益和收益。我国暂行规定中坚持了母公司理论,而新准则的诸多规定反映出我国对合并理论选择从母公司理论转向了实体理论。
第三,从国际形式上看,按照所有权理论所设计的比例合并法已受到大多数国家会计准则的限制,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建议用主体理论,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转向了主体理论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