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15:25:33
序论:在您撰写自我意识心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隐性语文课程;高职学生心理;作用
一、隐性语文课程的定义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体课程,它们是整体课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其外延和内涵都不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
第一,隐性课程体现着教育的属性,是目的性,意图性和预期性的教育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隐性课程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有非预期性的一面,但因为经过了教育者的规范计划,蕴含了教育者主观目的和意图,它的可预期性也是明显的。
第二,隐性课程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是隐性课程教育活动的主体,课程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状况,学生在隐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性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意识施加的教育影响。
第三,隐性课程以非学术性知识为主,但也包含学术性知识。人的学习是一种伴随终生的不可割裂的整体行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性的,还是非学术性的,很难区分知识获取的地点,也很难区分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在隐性课程中习得的。
综上所述,所谓隐性课程,就是在学校规定的传统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性环境和进程。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在不同的具体学科课程教育中,又显示出不同的学科特色。隐性语文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语文特色。依据隐性课程的定义,隐性语文课程是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如善于思考,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批判性思维,情绪不稳定、情感世界敏感而丰富等等。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学习动力,目标模糊。
考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经历了多次失败,目标感不强,所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第二、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较严重。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时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知识的扩充,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逐渐显得客观和全面。但对于刚迈进校门的大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对自己的评价和分析常常不能适应角地位的改变。如原来的普高生一心向往本科院校,而实际却进入了职业院校,当看到其他同学因进入本科而欣喜时,自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第三、对环境认识的偏差。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社会文化的变迁,这场变迁带给人们一些现代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于
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不再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但同时由于他们处在人生的转变期,心理上不够成熟,分辨能力的局限性很强,因此往往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依赖性过强。
这一代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普遍比较优越,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个性也很强,独立性差,性格孤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也是导致心理不适的原因之一。
三、隐性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心理的作用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人际关系建设
笔者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长期与学生打交道,分析学生心理,经常与学生沟通,注意充分发挥隐性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人际关系建设。
第一、在高校里,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体。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学生们离开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学生们朝夕相处,他们从人际关系这个潜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有时甚至超过了正式课程。
第二、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大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接触虽然少于中小学阶段,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与学生打个照面,但大学生们也还是留心着教师出版的著作和论文,注意着教师的生活琐事,主动一些的学生甚至登门拜访。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绝招”甚至是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大学的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辅导员、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是隐性课程中的一种重要育人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库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其人何?”当然,这并非说教师不要言教,而要特别强调身教的重要性,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使教育者成为学生敬慕的对象和效仿的榜样。辅导员、班主任只有拥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作风才能在学生当中起到表率作用。示范效应使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起到潜在的感化作用,发挥正效作用。
2、健康学生意识,提高鉴赏能力
隐性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要利用其积极的作用,化解或消除其消极的影响。隐性语文课程的消极作用带来的结果有时与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不一致或者相反,与教育目标相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些消极的、非预期的作用常会影响教学,影响显性课程的有效进行,影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行为,有时甚至影响整个教育。因此,就学校来讲,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办学思想等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做到以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人,以良好的思想引导人,以适宜的制度规范人,以高尚的情感感染人。要正确认识隐性语文课程中那些消极的、非预期东西的存在,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剖析,化解或消除其消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分析自身给学生可能带来的影响,如言行与举止、要求与期望、态度与情感、教态与风格等。如果其中有些影响是属于非期望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未来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隐性课程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可能的话,将之明确地显现出来。一旦隐性语文课程围绕一定的目的被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成为课程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教师而且学生也会意识到其存在,就能利用其积极的作用,化解或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实现隐性语文课程的真正价值。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1、学生对班主任有依赖、信任感
在家里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感,在学校里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有较大的权威。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在生活中乐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真诚关怀,善解人意,尊重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学生对班主任往往会无条件地有一种依赖感和信任感,使得班主任在班级心理辅导教育中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2、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班主任针对学生和班级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如:在五四青年节举行的“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观念和思想;在开展"优秀班干部评选"的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系"的专题辅导,让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自我发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自我调控"(克服困难、取长补短、保持良好心态)——"自我发展"(如何挖掘潜能、塑造良好个性)等几个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班主任努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模范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3、班主任在课任老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沟通、调解作用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生力军。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各科任老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的责任。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任课老师在工作中与班主任保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局面,形成班级任课教师的合力。
(1)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携手共进。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向任课教师作介绍,使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暖和家庭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便于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相互协调的要求;班主任要把自己工作上的设想告之任课老师,并就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和所采取的措施与任课老师达成共识;对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要注意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2)班主任要充当班级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的最佳使者,为任课老师制定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3)班主任要善于化解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平时可以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的课外活动,增加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转贴于
4、班主任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对有心理问题苗子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由班主任老师承担。学校规定每周二的班会课(二周一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每月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报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秀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水平。
1、“走出去,请进来”,提高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理论素养,增加工作底蕴,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辅导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推动者,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保健医生,去排除学生心理的苦恼,解决学生心理“症状”,并且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 培养一支自我心理素质良好、又乐于和善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我校自95年成为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以来,一方面我们每年选派1~2名骨干班主任参加协会主办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并多次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我校对教师举行专题讲座,帮助广大教师认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专门购买了有关心理方面的书,为教师接触更多的心理知识提供条件,每学期又开展班主任自我培训、自我学习和自我交流为形式的学习辅导班,边学习,边实践,帮助热心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2、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公开教育活动,提高团体辅导的技术和技巧,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学校每学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比,评出了《走近老师》、《走近家长》《自信的三腿小凳》、《做情绪的主任》、《何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学花零用钱》等优秀活动课;开展 “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孩子给家长写信、父母给孩子回信等活动,使学生把平时不愿对父母讲的话通过书信向父母倾诉,让父母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在想些什么,同时也了解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对家庭的付出,使孩子和家长真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班主任通过各种方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
3、发动班主任参加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学校十分注意对个别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他们重点关心,积累个案,跟踪教育。为了让班主任更好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卑、孤独、学习焦虑等倾向,学校为心理辅导室配备了电脑,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以便对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每位班主任都建立了自己班级的学生心理档案,并参与每天中午对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活动,他们客观地分析测试的数据并将部分测试的结果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有的方矢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舒缓学生的心理烦恼。科学地运用测试软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心态,把握了学生的心理脉搏,我们的老师把对学生的咨询整理成《青春的萌动》在个案高级研修班学员论文集上发表。
4、鼓励班主任积极开展教科研,用科学的理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技校生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21-01
人体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技校生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至二十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一些学者甚至把技校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认为这个年龄的学生极容易产生各种犯罪或情绪的问题。由此可见,对技校生开展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我校组织相关教师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在校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28.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11.5%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有2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
在分析问卷中,我发现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问题与自我意识的认识上,比如学习上的挫败感导致自卑与厌学。其次是自控能力较差,道德意识薄弱。
技校生大多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被冷落的弱势群体,部分学生有一些模糊的道德认识,如“不受纪律约束才自由实惠”“小节无害,文明吃亏”“打不服别人要受欺”等等;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自控能力较弱,常受个人欲求的驱使,很少考虑自我和集体需要之间的协调;受个人情感的驱使,常常忘记道德准则;有自制的愿望,但又缺乏坚忍的自制力。行为上常以吸烟、乱花钱、逃课、迷恋网络来掩盖其自信心不足,用违反校规甚至用的行为来补偿内心的失落感。
为此我们制定对策,在全体师生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1)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
我们组建了由2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目前,多名教师获得了心理咨询专业证书。我们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班主任老师参加心理专题培训班的学习。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在全校所有在校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所有班级中,开展以班主任为心理导师,面向全班学生的,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班级心理教育。并且开展专题个案讨论式学习,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组织教学。
(3)开展主题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安排如下:一月:召开心理研讨会。二月:各班设心理委员,召开心理委员培训班。三月:制定心理键康教育学年计划,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四月:学生心理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月、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成人宣誓、青春期教育。五月:心理咨询室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六月:心理健康案例征集。七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八月: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九月:新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教材。十月: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十一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十二月:心理健康教育年终总结。
(4)建设“心理健康教育QQ群”。选择班级、年级有侧重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QQ群”的应用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班级、学科、教师、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
(5)创建心理博客。我们设置了“训练目标”“焦点新闻”“心灵之约”“心理课堂”“心理档案创新版”“听你倾诉”“七彩青春”“与你共享”“生理健康”等九个栏目。
(6)在校园网内开设每人一个的教师电子信箱,设立“师生论坛”,用于学生与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心理交流。
(7)创办“家长心理教育学校”。
(8)拓展网络内外的心理对话通道――开设“悄悄话热线”“心理氧吧”。网络内外的心理对话深受学生的欢迎,有些毕业生到了矿上,遇到心理困惑,半夜三更还发短信给我们负责“听你倾诉”的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创设了“对话―生态”式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在这样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第一,我们强调将学习的时间、地点、进度控制权交给学生,在主动、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系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潜能与学习热情,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我们还形成了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而且我们初步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德心一体的学习性支持系统,实现德育和心育的一体化。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前五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204-02
一、引言
"心理学"的英语对应词是"phychology",其原意是阐释心灵的学问,演变成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整个西方心理学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两个时期。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心理本质不断地追寻,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灵魂到意识,从思辨到实证的寻求过程,这一寻求和认识至今仍在科学的范式内有条不紊的进行。与西方心理学相对,在东方的印度和中国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理论中却包含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学。佛教唯识学系统的演绎了人类的心理规律。佛教的理论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偶像崇拜和神话幻想,更不是借助有限的科学工具对无限的人类心灵进行实验还原,而是沿着人类意识的轨迹,身体力行,最终证得人类心理的本质规律。
二、"八识"及其心理学意义
佛教的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位百法的论述之中,五位百法包括: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法二十四、无为法六。其中心法(八识)是其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心法可以产生其它诸法。白云禅师曾说:"心法乃一切法中之最圣者。八识又叫心王,依根与尘相应而生起分别了知的现象,此种现象的作用,具足造作玩法的功能。"下面分别论述八识的心理学意义:
(一)前五识与感觉
前五识类似于心理学所说的五种感觉,五根(眼、耳、鼻、舌、身)缘取五镜(色、香、味、触)产生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的功能是"了别",一方面强调人的感觉器官与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强调心识对境的了了分明的认识,是带有一种主观的心识作用,而非完全的被动接受刺激。笼统地讲五识具有五种感觉的功能,但事实上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心理学上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其实质是外界客观事物对作为生理机体的另一客观事物产生作用,使生理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如光波、声波刺激眼睛、耳朵就可以产生形状、颜色、声音等感觉,这些感觉作为形成进一步直觉的基础。而佛教的前五识除了具有上述心理学的基本含义之外,还作为"八识"的一个部分或层次而存在,八识是认识主体的内在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佛教称之为"心王",并把"心王"划分为四个层次,前五识为第一层,第六识为第二层,第七末那识为第三层,第八阿赖耶识为第四层,八识的四层在各自"心所"相应的过程中产生种种心理活动。五识和与之共起的"想心所"可以产生五种完整的内外感觉,并进一步形成言语表达和认识。因此,前五识不仅仅包括心理学中作为区分事物属性的认识能力的五种感觉,而且作为八识的第一层次在佛教中还另有其自身的特性。关于五识的性质,《八识规矩颂》曰:"性境、现量、通三性",大意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时,在认识主体内部五识所依缘的是观念的"净色根"和观念的"似外境",此根和境皆来自阿赖耶识中种子升起现行时的"内因缘力","内因缘力"对五识所缘之境的规定就叫"性境",性境是带有本质属性的对象,有别于感官所认识的外界事物的一般属性。在此过程中,五识亦同时依内缘力对自身的作用加以规定,谓之"现量",此时的现量纯粹是由内因缘力变现的似五根与似五镜相互作用的产物,此时,五识的作用是未受到意识的目的性、主动性的驱使,以及无主观精神活动制约的一种功能,所以,可以随意作业,而且通善、恶、无记三性。
(二)第六识的意识功能
佛教中的第六识与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意识相比含义更加丰富。第六识在唯识学中也称"了别识"或"一切境识"。前五识只能通过感觉来攀缘五镜,而无分辨和认识功能,它们只有依赖第六识才能发挥作用,因为第六识可以攀缘一切境。从认知上来讲,第六识与心所有法中相应的想心所共起,可以形成知觉、表象、概念等认知功能。从"八识规矩"来看,第六识依"意根"缘"法境"以生了别。"意根"是来自于末那识的主动性和自我意向性的功能,可以看做是自我意识的作用,因此,第六意识可以产生合对象有目的性的认识。所谓"法境"是指由事物个别属性界定的事物表象,或由名相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时,第六意识的了别作用即包括对外界诸法的形象思维,又包括来自内部概念的抽象思维,这样以来第六意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前五识俱起的意识,称为"五俱意识"又分为"五后意识"和"独头意识"。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却是继前五识而续起,"独头意识"则挣脱了前五识及其对外境的依附而直接的回忆、想象和思维。由于第六识具此所依缘的规定性,以及包含这些内容,使其自身具有特定的性质、对象和规范,《颂》曰:"三境、三量、通三性",三性是指"善、恶、五记",三量为:"现量、比量和非量",三境是指"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唯识学通过第六识的作用造就了思维具备单独发动身、口、意三种业力作用的功能,并以此使用概念指称一切对象,故《颂》曰:"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三)第七识——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翻译为"意",就是思量的意思,是我执和法执的根本。佛教唯识学认为,人的心灵分为三个层次,最表面是可以感受其作用到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称为了别境识:在六识背后有一个恒常执着"自我"的第七识--末那识;根基处则是作为一切个人感受及感受对象本源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四解释说:"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第七识末那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思量作用强于其他七识,由于第八识永远处于潜藏流转之中,所以末那识的思量功能是持续不间断的,谓之恒审思量。它与第六识的区别在于:第六识是思想意念的工具,依赖第七识的执着而产生情感的变化,属于依主释义。第七识永恒思量的对象是第八识的见分(细微了别的功能),并执着为内自我,在此基础上又产生前六识的造作活动,也就是说含藏于第八识中的种子通过末那识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作用又是相互的,正如佛教所言"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如末那识通过外缘(前六识依缘外境)的导引和内部种子的激发而产生种种"我执",因为"我执"而产生了"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等烦恼,所以,末那识是种种烦恼的根源。故佛教有言"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上述诸多烦恼乃末那识之"染污意",然而,断除一切烦恼根源,证得法我二空亦需通过此识,黄纤华曾解释"此识恒以第八识为对境,向之审思惟量度,而执为实我实法,为我法二执之根源。第六意识之分辨恶、邪、正,造烦恼业、沉沦生死,即依此末那识之染污,反之,断除烦恼业,悟人法二空之真理,亦依此识,成清净。故亦名染净识"。原因在于末那识缘阿赖耶识见分执为我时,所缘缘之亲疏非比非现是一种力量,有二重性质,这种二重性由于证分的需要,实际上任何物质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属性,往往具有多重性质,但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一种辩证统一的双重属性。由于末那识不属于前六识或者说可意识到的行列,很多人常常将之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和荣格的个体无意识作类比,他们都有执着为自我之意,影响着意识判断而且都受更深层次的无意识的控制,但末那识的含义比西方学者的无意识内涵要丰富的多,相比之下末那识的功能也更复杂。
(四)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梵文音译,意译过来就是"藏识",含藏之意。具体说,藏识有三种意思:一是能藏,是指把世间一切都保留下来,是心灵了别能力所具有的一种本体。二是所藏,是指世间一切心物存在、活动都含藏于阿赖耶识之中,成为种子,不会丢失。三是执藏,是指阿赖耶识这种体性的了别与含藏能力一直以来被第七末那识执着为"自我",由此而轮转不已。阿赖耶识有见分相分两种特性,通过五种心所:触心所、作意心所、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表现出来,这五种心所与八识是共起的,一起构成了种种心理现象。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作为世间万象的本体和根源,一切主客体差别、心物对立,都是它了别作用的结果。我们感受到的心物现象皆是由八识自体所变现的主管见分与客观相分;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的本质自体乃是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变生,我们所认识到的东西不过是这些对象在心内映现之影像,因而只是相似形状,但通常却被误认为实有。因此唯识学认为,唯识以外无其它实在,故称"唯识无境":又依据世界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唯识所变"。
佛教唯识学通过深度禅观,直接体验到在人类表面意识下还存在者更为广阔的心灵世界——包括恒常执着于有一个自我的末那识和含藏于一切的阿赖耶识。这一精神的层次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有着更为相似的地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是通过对古老的部落、各种宗教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考察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其真实性已被人类学的种种证据好科学的生物遗传学的结果所佐证。集体无意识的是指"我们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它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原始的储存能量通过原型起作用,原型类似于佛教的种子,但是原型似乎一定会发生作用,并且只能被动地接受,难以由现行去改变,所以其治疗方法往往通过对潜意识的分析发现其内涵,然后帮助病人发泄、接受所压抑或曲解的能量从而实现人格的改变,而在佛教中不好的种子可以因为因缘不合而不发生作用,人们还可以通过种种善行业力去形成善行种子。阿赖耶识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大概如以下两点:第一、阿赖耶识和集体无意识都揭示了人类表层意识之下的深层次结构,并且其中的内容都超过了个体当前生命活动的范围,然而其来源却各自不同。第二、第八识和集体无意识对人类的生命活动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阿赖耶识的作用范围要比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更为广泛,已经包含了个体生命之外的整个相应的世界。对比可以看出,佛教的阿赖耶识包好集体无意识的所有内容,而且,二者也是有根本区别的。相似之处似乎可以表明西方的精神分析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难怪荣格对东方的文化充满向往和敬意。
三、结语
佛教理论博大精深而又是经用之学,因为其对人类心理的独特体证方法,通过参悟和禅修最终证得圆满自性,把人类的心灵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完美的演绎出来。其结果不是把人肢解为细胞和元素也不是当成机器的零部件,而是让人更加完整的成为一个灵性意义上的人。因此,也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对佛教心理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杨鑫辉,刘华.唯识心法之认识结构论[J].心理学探新,1999(03).
[2]林国良.唯识学的认知论[J].社会科学,2000(5).
[3]阮勇.佛教唯识论语西方心理学[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
[4]尹立.无意识与阿赖耶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实施步骤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三至六年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2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尤其是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
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实践证明,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依然只强调竞争不讲合作的学习格局,只会增加学习能力较差同学的挫败感。那么比较、防范和挫折等不良情绪与攻击、自我封闭等相应的不良行为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在敠、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里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心理咨询室建设应具备了以下条件:
1、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建筑物。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
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以最快的时间答复,方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二)咨询室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寻找心理平衡的场所。采用温馨的颜色、使人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隐蔽处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三)个人心理咨询的内容
主要有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交往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正如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所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的内容应不同。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的个体发育、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有力保证
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各种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但由于有思想上的顾虑,不愿让别人知道,也有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知自己有心理问题。怎样化被动为主动,使心理工作者不是去等问题,而是主动找问题?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班主任、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条件允许可以每年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依次心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档案。
六、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许多心理咨询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家访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七、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的营造,是拓展学校心理健康范围的重要途径。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若缺少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就像一个人缺了一只胳膊,是不完整的。因此创设一种氛围,影响学生心理十分重要。
第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
通过校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完善自我及调节情绪的方法、案例分析、热点追踪、心理故事、学生论坛、专家论坛、心理测试等。
第二、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3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组织老师参加培训,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课设计方法。学校对在师资培养十分重视,花了很多心血。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正常开设心理课辅导。保证一二年级每周一课,三至六年级的间周一课。
3、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学校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广播台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我自信,我坚强,我向上”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每月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2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工作思路。
2、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
3月:
1、组织班主任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月:
1、利用“学校广播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研讨。
5月:
1、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测查。
6月:
1、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心理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汇总整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4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访谈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期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期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工作目标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方针,以“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构建“心理访谈室为主体、班级为主导、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具体措施
1、利用团队课、健康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访谈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访谈、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完善“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立足本校实际,定于每周一、周五午休时间,周一、周三、周四、周五第八节课对外开放,通过电话、面谈、书信网络(qq:---)、电子邮箱(---)等方式接待来访学生。咨询室设“心联小屋”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安排几次围绕心理健康展开的国旗下讲话。
7、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8、利用“班班通”设备在中午课前时间播放心理健康辅导短片,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9、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家校互联、家长会等经常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形成。
10、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以上是本学期心理访谈室制定的本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疏漏和不合理之处,届时将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领导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使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一切为了孩子,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愈办愈好,更上一台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特别要注重提高其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助其充分认识和发展心理潜能。并关注少数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重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
二、教育目标:
1、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内部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备相应的适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的书籍、报刊、活动器材等。
2、建立好学生心理档案。
3、完善咨询工作制度。从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育人环境。
5、出好心理小报。使其成为沟通学生、老师、家长的桥梁。
三、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长:xxx校长副组长:xxx副校长二心理辅导教师:xxx
xxx
四、具体措施:
一面向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目标,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的识别和控制,以及应付挫折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全体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关注,特别是学生。主要采取心理讲座、心理版报、心理征文、心理电影、心理信箱等的'推广形式,强调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学生心理咨询方面:
1、心理咨询室的改造:为每位来访者营造舒适、安全、自由的咨询氛围。
2、心理咨询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包括咨询预约,咨询室座位安排,一次咨询时间的控制,咨询记录的保存归档,咨询内容与过程的保密性,诊断评估的谨慎性以及与来访者关系各个阶段的把握等。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德育;智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23-03
教育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怎样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保证。
实践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只有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效学习的目的。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技术化道路,才能强有力地推动这一目的的达成。多年来,我校一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工程。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发展的突破点
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求,使我们不得不寻找一条科学高效的教育振兴之路。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不愿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有的学生想学习,但管不住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溜号走神;有的学生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存在应付甚至抄袭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会自学,自学时要么不知道干什么,要么总想玩;有的学生抵制不住外界诱惑,或者沉迷于网络,或者有早恋的倾向;还有很多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家庭、师生矛盾或学习烦躁、低效等影响学习的问题。如此等等,使学校管理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德育疲软,教育低效,成为制约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教育发展的难题,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呢?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要想实现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科学规范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基础上,寻求促进学校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渠道。我们认为,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阻碍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放飞学生的梦想,营造学生高效学习的氛围,才是学校教育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根基。思想教育低效的问题,应该由心理学来解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承担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探索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保证,成为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
二、寻找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内容
心理学不是医学和物理学,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它多门多派,有精华亦有糟粕,有实用亦有无用,不能全盘接纳,必须去粗取精。正如鲁迅先生当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所谓“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经过艰难的求索,我们终于结识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杠杆。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主要是在临床心理治疗或辅导基础上,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潜意识和其他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该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历经二十多年努力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临床干预技术含义,指专业人员把心理求助者培养成能够自己高效干预自己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等目标的目标心理技术体系;其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的含义,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我们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衡量教学工作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成绩的取得主要靠德育管理来保证。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严格管理和批评教育上,表现为有时貌似强大却苍白无力、缺乏实效的软德育。探索中,我们发现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一种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塑造优秀学生的科学高效的技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它的出现让我们找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技术化的道路。
三、元认知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道路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就是要组织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掌握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化的手段进行具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借助心理学技术,走进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排除心理问题干扰,唤醒学生原动力,塑造高效学习品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聚焦课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功能,建设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中,我们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培养学生高效学习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真正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之路。
(一) 完善管理机构,保证其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保证,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基石,专业化的领导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旗帜。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顺利高效运行,我们建立了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化实验基地,聘请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发者金洪源教授和市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玉荣主任及金教授的4名优秀研究生组成了顾问团队,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成立了以校长孙兆礼为组长、副校长常正群为副组长和5名心理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全方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制定严格的保障制度,并对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二)设立课题研究,保证其科学、规范、高效落实
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的稳健开展,我们申请了市级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做到了研究步骤具体与目标明确。
第一阶段: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
第一步,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步,前期准备,完成初步调查分析;
第三步,前期动员,提高师生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认识。
第四步,开始实施,进行团体讲座和个案研究,制定整体和个案辅导计划。
第五步,建设环境,召开家长座谈会和进行培训活动,家校结合,营造塑造学生优秀人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支持环境。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第一步,全面实施。开展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健康活动,进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推广;建立21名学生跟踪档案,研究其心理变化特征,进行优生塑造工程。
第二步,形成模式。进一步探讨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学规律,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探索元认知干预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对21名学生跟踪调研,形成经验总结的书面材料,摸索形成研究模式,编辑论著,提升研究成果。
第三步,拓展成果。将相关研究渗透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探索元认知心理干预的教育模式,强化德育,让研究得到升华;探索出高一高二开展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为推进学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工作奠基;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探索家校结合助教的新途径。
第三阶段:继续跟踪、总结推行阶段
第一步,继续培优探究。内化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关注,深化学校心理辅导活动。
第二步,总结课题。对参研师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予以分析、评价、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及相关材料;继续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推广家校结合助教经验;汇编研究论文及总结研究成果,完善全部研究工作。
第三步,应用推广。对元认知心理干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建立保障体系,构建快乐和谐高效教学氛围,减轻学生负担,创建健康向上校园;形成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强化德育,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
(三)强化技术操作,保证其专业化、技术化、操作性
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操作,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高效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修正自己,塑造优秀人格,进行高效学习
我们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学生做到了能自觉、有效地反思、评价、监控自己的潜意识行为,实现了“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低效、磨蹭、走神等习惯和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消极潜意识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自我控制。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掌控自己的行为,塑造优秀学习品格,进行高效学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属于一种高级自知力。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自己认知过程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我们通过让学生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使之对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进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适当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从而达到了塑造优秀学习品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行高效学习的目的。
3.推广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
2011年,我校对通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21名学生进行试验,结果令人惊喜。高三在全市一模没有学生达到一本线的情况下,打造出了7名突破一本线的学生。二本上线人数由去年的66人提升到94人。从而我们探寻出了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塑造优秀学生的有效途径,实践和推广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健康优秀的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体会与收获
(一)最大的收获是实现了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把学校教育理解为一种技术
教育艺术之路是难以传播的,大师教艺充满了个人的智慧色彩,别人不易领会和掌握。教育技术之路,却人人可掌握实质,人人可领悟操作,人人可实现效果;学生也能自行掌握其要领。而教育艺术则无此功能。
学校教育是科学化还是艺术化,都存在着别人不易学的局限。艺术的直觉性、模仿性、感悟性和低成功概率都使其存在着低效性。技术却具有既可传播,又可以大面积推广的特点。
学校教育技术化,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
(二)学校心理健康变成了硬任务
我们引进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目的是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观――全面、整体地看待学生。我们认为,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科学的潜意识思想会导致歧途。那么,科学潜意识到哪里去找?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我们找到了科学的潜意识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应用,我们构建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使德育工作指标化,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打造最优的教育教学质量,变德育的软干预为硬干预,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从而强化了德育,形成了模式,引领了教学。
目前,我校已被辽宁省心理学会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评为“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示范校”。
(三)学校智育不能不干预潜意识
学生的潜意识是客观存在,不干预它,它会顽固地起作用,抵消我们的思想教育和智育的作用。不干预潜意识或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什么是潜意识?金洪源教授认为,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潜意识核心的和关键的因素。他把这种潜意识心理现象形成的过程表述为S-E-R,S代表特定的情境刺激,E代表自动形成的情绪,R代表情绪升起后产生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等。处在某一情境,条件情绪自动产生,情绪一旦产生会自动地涌现许多情不自禁的不够客观的思维内容,这一过程是自动实现的,是我们的意识控制不了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将E变成积极的情绪,促成积极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理论就是科学的潜意识观,它能直接干预学生的潜意识层面,立竿见影,帮助我们实现上述目的。
(四)校本科研、校本师训有米为炊,大有作为
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广泛的教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普通高殊学生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市级课题的个案研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省级课题的课堂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指导,促进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的技术研究,提升了学生学业成绩,塑造了学生优秀人格。
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使我们以心理学为突破,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研究领域,提升了研究品位,建设了研究型技术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使我们大有所为。
论文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正逐步在理论和实践中重视和发展和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和谙心理教育尚为一个较新的教育领城,高校还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体制。在学习、借鉴他人关于和谐校园内洒和特征跳点基地上,笔者经过观察、忍考和提炼,认为和谐校因与和谐心理教育应该是以和谐校因为载体,将心理教育要素立足于和谐理念的前提下配合得适当与匀称;与此同时,笔者还在丈中力图探讨大学生心理的和谐教育观。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来看,不论是量的绝对性还是质的相对性,主流都是健康的、积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顺利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各项心理能力,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比例不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均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据天津大学高希庚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结果(1997年和1998年,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警钟长呜
2004年3月发生在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震惊全国,仅仅2个月后的2}r年5月,在江西南昌又发生了一起类似马加爵、性质恶劣的大学生薛荣华杀人事件,两次血的教训再次敲响了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上述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例警示我们,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与我们的教育宗旨不相适应.长此以往也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从思想高度重视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长期性、严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三)神经症、精神疾患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市对16所高校休学、退学学生情况调查统计说明,精神疾病问题在诸种休学原因中排第一位,比例为39.7%,而在退学原因中更高达国家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十分不易的,从神经症、精神疾患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上,足以暴露出我国教育系统以及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薄弱之处。
二.和谐校园的要义
1.和谐校园的内洒
张桂宁认为和谐的大学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
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的李斌义认为: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以上观点分别代表了部分大学校园人对“和谐校园”的理解,体现了和谐的本意。
2.基于和谙校团的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
校园充满浓厚的团队合作氛围。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这种精神和情绪具有相互传递、交互感染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情绪场。让学生在文化与教化之间相互交融,在课堂和熏染之中互为体会,在意识和意志的转化中升华。以文化和精神促知识,用质疑促成熟,由理论到伦理,由继承到创新,进而提升人的境界和品质,陶冶人的性格和灵魂。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学有所长,生理与心理和谐发展,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会与人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厌学、逃学罕见,自杀、离家出走、暴力事件少有。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同学关系友爱、诚信、互助;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和合力。
和谐的人气、人力是构建和谐校园最关键的要素。因为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人。理应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力军。而且人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会对人的行动及效果有重大影响。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梢神,百折不饶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良性心理状态正是和谐校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和谐校园的表象情绪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校园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上的和谐,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因此就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个体的美好追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心理和谐其实不单纯是个体原因,隐匿在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单位的发展的和谐程度才是其关键因素。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我们无法拒绝时代的进步,只有适应和趋利避害才是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重视人的心理和谐。
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内容。也是过程。更是追求的目的和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受。从心理和谐的角度看大学和谐可体现为:
和谐校园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
和谐校园的内涵是人心和善、相处和睦、上下和顺、内外和平;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相互包容、、共生共存;和谐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校园和美。
四、如何提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1.重视大学生和请心理教育,展务和谐校园建设
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又可以促进心理和谐。愈识到这点并付诸相应的努力对于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机构,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对于每个大学生个体来说,要加强自身调节,回避压力不如正视压力,怨天尤人不如调整认知,抱怨环境不如改变心境,默默忍受不如寻求支持,消极等待不如改变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看问题辩证一点、全面一点、中和一点、站高一点、后退一点,就会更好一点。真正的和谐来源于人们自觉的追求和主动的营造,力求做一个心理适应的我、心理健康的我、心理成熟的我,活出有声有色的人生,每个个体心理和谐就会促进人学校园的进一步和谐。
2.科学构建和请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直接为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因此,合理选择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无疑是高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要科学而合理地确定、选择高校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当前的形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为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规定以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反映心理健康的观念、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能三个层次喝面)
①从内容的角度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意识;
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异常心理的判别等;
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使之了解并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逐步提高其心理自助的能力和技能。
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三大领域:
①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考试心理的教育与辅导;
②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休闲以及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
③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了自我状况和澄清个人价值观、升学和就业、开发自我潜能等方面的辅导。
3.注重方法、掌握技巧,灵活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l)要善于抓住时机
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化解盾,消除事故隐患,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作生活的有心人,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变化以及学习上的异常行为,要及时进行思想沟通,了解情况,稳定情绪,然后对症下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
与学生谈心教育,要思想早注愈、问题早发现、辅导早进行、事情早解决,而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事情闹大再进行辅导教育。
(2)要有真情实感
进行心理辅导要满腔热忱。以诚相见。尊重学生,平易近人,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动人心弦的良好效果。开展教育工作,要有热情而自然的态度,稳定辅导对象的情绪,消除怀疑心理,形成和谐的交谈气氛。同时,要加大情感投人,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把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