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2:19
序论:在您撰写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纺织检测 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5-02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6] 何帅.项目化教学在数字媒体教学中的发展[J].戏剧之家,
1.金智数字化教学平台
我校(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建设了金智数字化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学习平台、资源库、课程展示及顶岗毕业设计四个部分,为资源制作工具、各种数字资源提供集成接口,是一个实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的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页面如图1所示。金智数字化教学平台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及平台管理人员。教师通过资源库平台上传课程的资源,如图片、案例、多媒体课件、往届学生优秀毕业作品等,供学生课外学习,也可以通过课程展示平台上传与课程建设相关的资料,如教案、课程标准、整体设计等。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与教师交流、讨论,完成课后测试与学习任务。另外,为保证该教学平台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转,必须设置专门的平台管理人员,负责课程素材的筛选、教师与学生权限的设置及课程资料的顺利上传,为学生和教师解决课程学习与建设方面的技术问题,同时监督课程建设过程的顺利实施。
2.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
中国数字大学城是天空教室联合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立的面向大学教师的互联网教学免费服务平台,支持手机访问,它提供了最新的移动教学体验,降低了学生上网学习成本。登录该平台,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建新课程、新概念网站和2D、3D课程及课程网站。学生可以申请账号,登录课程网站进行课程有关内容的学习。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资源是开放式的课程学习资源平台,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满足社会人员的学习需求,同时还是高校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提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平台。除此之外,课程负责人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自建课程网站,这样课程模板、内容设置更加灵活、精致,但是费用相对较高。
二、“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
我们在企业调研与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对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90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项目任务,并进行专家咨询、教学研讨。根据从事家用纺织品设计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和职业技能,制定了“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标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家用纺织品及其设计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掌握家用纺织品的造型设计及制作的相关知识及技能,能根据家纺产品的面料、色彩、款式、图案的选用及特点对设计的家用纺织品进行打样,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成品制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课程组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项目任务,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了“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方案。
三、“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
为建设好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课程组成员每周集中备课,进行交流与讨论,熟悉课程的内容、开发方法、进度要求等,不断提高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设计的水平。
1.课程页
“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依托学校自有的金智数字化教学平台,同时搭建开放式的中国数字大学城平台,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课程标准等。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以及知识、素质、能力要求等。
2.资源库
资源库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课程团队教师的教学资料,如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授课计划、教案等;另一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如学案、产品图片、产品制作视频、各大展会产品信息及一些网络链接。所有资源均开放给学生,学生可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也可下载教师的备课笔记、学案、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3.在线自主学习与测试
网络平台明确该课程每个教学单元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测试题、模拟题等参考材料,使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在线测试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从而巩固和夯实课程的学习内容,不断拓展知识面。
4.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部分包括已毕业学生设计的被企业接受的产品图片、企业产品工艺单案例、在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作业,如多媒体PPT、产品设计效果图、产品实物图片、学生制作产品的视频。学生可以在网上提交作业,通过网络与教师在线交流、答疑。5.互动学习论坛互动学习论坛可以让学生交流学习、分享收获、排疑解难、展示成果,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在学习论坛上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开展讨论,共享学习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既有真实的课堂作为依托,又有隐形人物的帮助和指导。具体内容可见我校“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网络平台及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平台。
四、“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的成效
1.课程网络资源在校内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成后,学生可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内容,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其他高职院校“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源。课程组成员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讲授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家纺设计知识为依托提升学生产品实际制作技能;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手段,采取课堂讲授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定期安排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如“悦达家纺杯”设计大赛等,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此外,还鼓励学生将自主创业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如家纺1101班邱雨薇同学在校期间开设了微店“艾薇家纺”,自己设计、销售家纺产品,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销售能力,也有效地检验了产品在市场上的适用价值。
2.课程网络资源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
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要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同时搭建开放式的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平台,可以为毕业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有效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此外,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也给行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在岗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生产,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也有助于形成学习型社会。
3.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互动功能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提出相关问题,课程组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充实资源平台的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开放性有助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加强教学、科研探讨,交流经验,提升课程教学的水平。
五、课程网络资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缺乏合适的家纺产品设计实训教材
虽然目前有较多的家用纺织品设计教材,但是大多数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缺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实训材料,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自编高职“家纺产品设计”课程实训教材,以产品设计为载体,学生接受任务后,收集各种资料,进行企业、市场调研,了解各种类别、款式家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流行趋势、设计动向等资讯,然后进行家用纺织品的构思设计,并绘制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选择面辅料等,最后制作成样品。
2.课程组缺乏“双师型”师资
校内专业教师普遍缺少产品开发的经验,对流行趋势与市场的把握能力不强,而企业兼职教师在理论方面也有所欠缺。针对这个问题,课程组成员积极参加院系(部)组织的各种进修,如国外进修或考察、本院进修、企业顶岗实习、自修等。教师通过自修等方式取得家纺设计师、面料设计师等中级技师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校内外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训要求
课程组经过讨论,决定从三个方面予以解决,首先将企业典型案例、设计大赛的主题引入课程教学中;其次将企业教师引入课程教学中,与他们交流经验、想法;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家纺设计大赛,从实践中去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4.网站的使用率较低
关键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于2001年12月获准成为国家级专业教改试点专业,2002年12月被列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近几年来,课题组在学院专业教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制定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该项目于2004年底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以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求社会、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学院联合纺织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学产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本专业一开始就建立了具有广泛行业和地区代表性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他们帮助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业务规格,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直至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他们还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改,自2001年专业教改以来,先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参与表明,他们是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员;是学校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指导员:是学校加强与企业联系的联络员;还将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评判员。
南通市经评估招标在我院设立的“南通市纺织服装技术服务平台”,下设的“纺织工艺技术中心”、“纺织品设计技术中心”、“纺织品检测技术中心”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与本专业三个专业方向相对应,保证专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窗口。目前,省级“家用纺织品实训基地”、省级“家用纺织品工程中心”又相继在本院建立,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与纺织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校企合作机构,将专业实训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相结合,建立了十多家“四合一”的综合基地。其中与南通东帝色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色织新技术研究开发室;.,与南通英瑞集团合作,成立了新型纱线开发室;与南通华业纺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纺织产品研究开发室,为专业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校企合作机构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教师对企业的渗透力,而且也密切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了校企双赢的机制.成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初步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更加主动地关心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本专业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对社会和企业开办了十多期的“纺织品知识”、“色织工艺”、“剑杆织机维修”等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和社会培训了近千名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纺织企业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要求学生从企业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上做到“产品化”设计,不少毕业生的设计课题已被企业采纳,其中01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获省首届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采用大类化招生,分设“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专业方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 采用“CPTM”(Communal Platform& Technology Model目p公共平台与技术模块)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设计。CP为三个方向的基础性和公共课程的组合,以满足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的基本要求。TM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确定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结合的选修课程组合模块,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体系上的结合,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用“1.5+l+0.5”三段式,第一阶段为一年半时间,主要学习三个专业方向公共平台的内容;第二阶段为一年时间,在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后,学习技术模块内容.进行针对性专业内容学习和技能培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达到本专业方向“精”,其它专业方向“通”的要求;第三阶段集中半年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努力达到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在确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时.做到以纺织产品为龙头,以典型产品为分析对象,根据产品风格的特征、生产过程的技术要素来分解、梳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力度的增删,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和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制,《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纺织应用数学》、《纺织纤维》、《现代织造技术》等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项目作为院级教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纺织纤维》课程代表学院参加省厅优秀建设课程评选,并获“省优秀课程二等奖”。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取先自编讲义,经试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过渡为教材的办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在广泛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意见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介绍企业需要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产实例。《纺织应用化学》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大量增加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诸如纤维、浆料、染料等内容,并以专业需要为体系编排章节,大大地增加了应用性;《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色织物设计》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公式的具体运用,并增加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更好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接轨;《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直接将一些实验实训的要求与方法编写在有关章节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毛纺概论》、《棉纺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纤维与纱线》、《色织物设计》、《纹织CAD教程》、《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中《纺织应用化学》和《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等教材施教数轮经修改后已正式出版。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完成了《纺织纤维》、《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织物 CAD》、《机织工艺》和《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电子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课件在省级课件比赛中获奖。
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用导课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淡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淡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身份的淡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场所的淡化。《纺织纤维》课程不再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能在车间或实训基地讲的课就决不在教室里讲。《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纺织机电技术》等课程,通过在现场结合设备、结合实际操作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生产现场无法看清楚的机构及其运动情况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剑杆织机剑头运动速度极快,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动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慢速播放,看清其动作过程,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织机实训中心.织物CAD实训中心等,在此良好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测色配色仪、电子显微镜、电子提花小样机、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喷气织机等中高档仪器设备,建成纺织标准实验室等。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先进性的同时,兼顾了设备的台套数。纺材基础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批申报并获得通过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六十多项纺织品性能的检测训练,而且还能进行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和企业纺织材料的各类测试任务。充分利用新落成实训大楼的良好条件,高起点地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规划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按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纺纱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梳棉、并条、粗纱到细纱的生产模拟车间;机织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计算机产品设计到小样试制再到大样投产试制的全过程模拟工厂。加上各实验实训室之间采用通透式设计,具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不仅能对实际生产流程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能从总体上更好地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江苏大生集团、南通二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缺少企业氛围、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的缺陷。
六、以“三个一”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日本职业院校;纺织品设计;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56(2016)02-0063-02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在江苏省就启动了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改革[1]。日本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部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以日本职业院校的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为例,对其特色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专业课程设置
以日本福井县立科学技术高等学校纺织品设计专业为例,从课程类型看其课程都要有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实验、实习类课程,毕业设计)和技能鉴定。1.1专业理论课日本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包括设计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信息应用基础课程三大类课程。设计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图形设计、色彩搭配设计能力。其课程有制图,教学内容包括设计制图基础、多角形、立体制图、连续纹样,设计的概念、材料、工具、构成原理、色彩、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技术类课程重点传授纤维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其教学内容有纤维材料、纱与布的种类与构造、纤维,二次产品设计技术;染色技术教学内容有染色助剂化学、染色加工,功能性纺织品、印花技术等。信息应用基础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1.2专业实践类课程日本第一学年主要是基本知识与基础技术,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根据第一学年学习的基础技术进行产品设计与综合技术训练。第一年:工业基础———平面,基础设计,织物设计;第二年:染色,织物分解设计,素描与平面构成,计算机设计;第三年:课题研究,毕业设计,市场营销。1.3技能鉴定织物设计能力鉴定,广告设计能力鉴定,计算机应用能力鉴定,危险物品处理能力鉴定,色彩搭配能力鉴定。
2课程特色
该校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特色主要有如下三点:(1)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为培养技术革新人才打下基础。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技术立国[2],学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技术兴趣培养。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进行体验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对各领域技术的兴趣与关心度;从而理解工业设计的意义与作用,培养其较宽知识面及为促进行业发展积极参与的态度。染色技术是纺织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技术,学生在学习染色工艺时,通过对天然纤维棉、羊毛、丝和化学纤维涤纶、氨纶、尼龙等基本染色的学习,自已实践棉精练、漂白,然后是运用两种染料混合染色。体会在黄、青两色染料比例不同时色彩发生的变化。所制作样品最后用纸作成纹样在布上进行印染。通过实际应用的综合学习,使学生亲历纹样印染实践,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培养其日后参加技术革新时所需要的能力与态度。(2)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逐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3],其关键是加强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因此在构建实训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知识应用的联系性,分阶段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织物设计是纺织品专业学生要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在学习织物设计技能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织物设计基础,先学习平纹、斜纹、缎纹等各种组织种类,然后学习组织图表示,最后自己作出组织图并制织织物。第二阶段学习时让学生改变组织,制作织物。从学生自己设计的纹样中选择,画出组织图,然后上机制作形成纹样图,以培养学生技艺结合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时进行织物分析,给出织物样品,分析调查丝的种类,丝织组织、整理加工的方法等,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作出该织物或相近织物的设计表。然后学习织物性能测试,在此基础上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选择一个侧重点(如改变织物结构、密度、纱支、组织等)进行创新,并制作新织物。这种从基础组织到变化组织再到结构创新,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能不断思考、变化设计,为培养创新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以产品为龙头,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日本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职业能力。如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以产品为龙头,把产品开发、制作、营销联系起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为了在实践中学习产品开发技能,学生独立制定计划,进行企画、经营、销售。自己种棉花,进行纺纱、染色、产品设计、织造、销售等,产品开发包括概念设计、价格设定、市场调研、促销、流通。通过棉花裁培及收获,从实物上加深理解棉的性能。纺纱实习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在纺纱过程中理解纱的粗细不均时易断,影响产品顺利加工。对所设计的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学生自己制作调查表包括成本制作与促销、需要材料,制作手段、分工计划,配色计划。最后是销售总结,对成本、营利等进行总结,查找原因。通过产品开发全过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计划、咨询、决策等系统化的职业能力。
3结语
日本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注重技术类课程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结合,在课程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注重知识应用联系性与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能,而且还能够促进其创新素质的养成。这些做法值得我国的职业院校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宫靖,祝士明,柴.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演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19-22.
1.1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的设置
我国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工程应用型的纺织工程本科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培养学生“大纺织”的综合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任务的,因此在本科教育期间加入实践环节是十分必要的。纺织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结合相关专业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重新做出调整和修改,依然在《纺织材料学》和《纺纱学》理论课的课程后配有相应的《纺织材料实验》和《纺纱实验》,将原有的《纺织综合实验3》和《纺织综合实验4》进行了整合,变为现在的《织物实验》,设置在《织造工艺学》和《织物组织与结构》相关理论课程之后,同时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和地方特色,设置了《亚麻织物打样》等实训课程;与此同时还设置了与理论课程相联系的《纺纱工艺学课程设计》、《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和《纺织厂设计课程设计》等相关实验实训课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更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2实践环节的应用与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作为工科的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专业实际,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结合亚麻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条件,本专业一直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原有培养方案中,我们也将各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都配有与之对应的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时展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地域特色,增添了《亚麻织物打样》和《亚麻纱线设计综合训练》等相关课程。纺织专业的各年级学生都在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陆续完成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学生们会有很多不同的实验经历和感受,比如学生在进行棉纤维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棉纤维天然转曲的存在,而且在调显微镜焦距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但在显微镜焦距调节过程中非常仔细、非常用心;在进行织物布样强力拉伸测试时,有的同学发现被拉断的布样非常整齐,就会想是自己的操作出了问题还是布样的选取出了问题,最终该小组的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纺纱实验中,很多同学都体会到生条在生头时的困难,但大家一遍遍练习,最终解决了生头难的问题;在细纱操作时,细纱总会出现断头的现象,这时学生们会想很多原因出来进行分析:如细纱管是否合适,钢丝圈和钢领的速度不协调等等,一次次重新操作,依次排除原因,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会很好地纺出所要求的细纱;织物小样设计中,同学们会自行拟定织物组织,选择所需经纬纱线,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织物组织在实验室小样机上赋予实践。在小样整体设计中,同学们体会到穿经阶段用时最长,且最需要耐心和技巧,穿经阶段关系到织物组织形成的正确与否,穿经好坏关系到用纱是否会造成浪费,织物布面形成是否平整,是否会出现条痕等现象;这些经历都是学生们在实践中真实感受到的,他们同样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教训,吸收经验,不断改进,使实验测试及产品设计越来越接近理论设计的结果。在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地看到上述类似问题的发生,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会在实践教学中对专业产生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问题的所在,及时讨论或解决,也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实验过程中不在意实验时间是否结束,直到将测试完成或织物小样设计完成才会离开。本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有了实践机会,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纺织行业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也在教学中陆续进行,由于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按照相应的理论划分得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学生进行实验时内容更具象,与相关理论联系更为紧密,更符合现在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因此,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
2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根据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开放实验室的设置与实施是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现,为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验条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的实验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得到锻炼与提升,为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专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专业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开放实验室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自行选定题目,设计实验方案等,也可以根据教师的相关项目,学生选择进行实验和实训活动,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设开放实验室,除了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外,还可以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有时可以很好地与课内实验教学相互配合;同时部门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仪器设备、实验场所、试剂药品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开放实验的教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学生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与现代科学发展相关联的,综合性的,可以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也可以是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相关实验项目与设计,实验方法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主体自行设定。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高。有时实验需要很长时间,实验量较大,几个同学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开放实验中,有些学生展现出了不同的优势,现在在校生有的跟着老师做相关科研课题,他将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了理论课堂;还有些同学已经毕业,但很感谢开放实验室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他说正是因为在开放实验中的坚持、耐心,注意观察、自主思考,在问题中不断前行,才使他现在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更踏实、更认真地走下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开放实验室成就了很多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3结合专业参与纺织品设计比赛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附加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纺织品的功能设计和外观设计,还是产品的特色化与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高。本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或国家级组织的本专业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生们总结实践教学中的经验,避免了很多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也在原来简单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增添了自己的个性设计,各年级学生也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参加纺织品设计大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
4结语
实践教学的设置成为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与理论课程相互补充,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的设立弥补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缺憾,打破了课内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设计与创新能力及相互配合协作能力。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也不断地总结与改革实践教学,不断地完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实践环境,也为提高纺织专业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懈努力。
作者:孙丹 王大伟 孙颖 栗洪彬 郑文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
参考文献:
[1]杜钰洲.对纺织高等教育工作的五点建议.纺织教育[J],2007(1):4~5.
[2]孙颖,刘铁山,叶仲琪,王大伟,颜丹.应用型纺织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纺织[J],2011(1):6~8.
[3]林卉,胡召玲,赵长胜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0(3):153~155.
[4]苟如虎,王亚玲.“三线并进”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5(1):238~241.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纺织综合实训 考证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4]袁利华. 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8).
顶岗实习经过岗位师傅的现场指导及学生工作过程的切身领悟,使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得以全面提升。鉴于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纺织工程学科各专业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问题见表1。
(一)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纺织工程学科4个专业共147名学生,发放147份调查表,收回147份。填表过程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及感受可不选或多选,这样每道题目统计的人数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对问卷分析无影响。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二)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
1.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第7题你认为___专业课对你们未来工作比较重要,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与之有关的专业课程;其次是实践技能课;再次是与之职业生涯有关的其他学科。这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都有设置,只是课程内容、课时比例有主次之分。通过学生的问卷回答说明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长。2.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第8题你希望开设___技能鉴定,第9题根据顶岗实习的感受你认为___专业课程需要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我院已实施实训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或只开设实训课程而未实施技能鉴定且学生希望实施技能鉴定的专业课程,如纺织品检测(与纺织纤维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面料分析(与针纺织品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研发及小样设计与制作(与纺织品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面料设计(与面料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服装制版、羊毛衫工艺设计、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等技能课程;其次是计算机程序、专业英语、销售、机械操作等课程。这些课程我们只开设了课程,未单独进行实训,但有些课程可和专业课结合,如计算机程序在纺织品设计、针织服装面料设计中都有应用;机械操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与我们专业课程相结合,如纺织工艺中的细纱工,技能鉴定中要求的职能之一就是能清洁保养机器,处理故障。说明顶岗实习中学生胜任的岗位职责已不再是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艺技术越来越多学科交叉,对人才需求越来越突显多元化。3.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第10题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你最想给本专业的建议___。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专业课程应与实践巧妙结合,实践教学先与理论教学,即实践-理论-实践;实训的时间过短,多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学生亲自操作积累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加课时,讲解透彻;将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增大;多增加社会实践;三是加强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加与纺织贸易的联系;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四是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实训内容太过简单,与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与合作企业做更深入细致地专业交流,有针对性学习;多去工厂实习;多组织些校外参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多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多增加实训硬件设施。
二、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略见成效
针对上述学生的问卷答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纺织专业应认真审视当前课程教育教学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取得成绩
由表2题1、题2可知,顶岗实习工作性质与专业对口率达到66%,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人数(36%)和一般人数(55%)共占91%,说明其他问题的回答具有说服力。由表2题4可知,认为用人单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72%,重视学历证书的人数占63%,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重视学历证书,更重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或公司希望高职学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具备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由表2题5可知,认为企业或公司最重视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数占35%、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数占40%、社会协同能力的人数占25%,说明同学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上述三种关键能力,学校必须培养高职学生具备的岗位技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使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团队合作。由表2题3可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喜欢实践实训技能操练的人数占92%,充分说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由表2题6可知,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忧心冲冲的人数占14%,有点担心占(39%)和问题不大(33%)共占72%,信心十足占14%,说明学生在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技能鉴定以及顶岗实习,具备职业生涯的素养,对就业充满自信。
(二)存在问题
由10题学生问卷答案可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培养,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表2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塑造。二是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为主,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效能。因为目前我们多数实训课程与理论课是独立的,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甚至会不同学期完成,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理论时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接受;等到理论教学结束后再集中实训时,理论知识又忘了大半。三是忽视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专家及教学专家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指导,但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指导大部分专业还未落实,以至于我们有些专业课选用的教材还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且陈旧的知识技能比例比较大,而现代化知识技能只是一带而过,造成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四是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终身学习的培育和适应社会群体能力的锻炼。五是忽视利用社会资源装备实训、实验基地。因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及设备有限,比较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学生参与度不高,往往是以指导教师演示为主。尽管每年学校都在添置实训设备和实验仪器,但很难形成配套的生产线和现代化技术,毕竟学校的装备是只折旧没效益的消耗品,不可能耗巨资配套齐全,这就需要探究如何发挥社会资源的功效,能够借鸡生蛋,突破制约专业课实训实验的瓶颈。
三、深化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上述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需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高职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课程教学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要有本着对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能力。树立纺织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应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职业能力:注重内化,培养的从业者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排序应遵循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为辅。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开发路径应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以行动导向完成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的实践中,习得职业技能,掌握实践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娴熟地掌握一门技能往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教师的经验可以在学校教学中积累,技能的积累却不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形成,必须经过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依托行业和实训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开展各大类专业教师的培训;二是积极输送专业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学习,如美国从学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国核心阶梯式(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等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及模式。国内培训不可忽视,学习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的先进课程模式。三是持续开展有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活动。如依据国家纺织行业职业标准对各工种职业资格规范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旨在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实时了解自己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更新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知识;同时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中的课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和技能部分。实施“模块整合化”[1],将一个课程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技能知识组合在一个单元内,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在相关领域范围内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材对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灵活组合的模块编排。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企业向学校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资料,学校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合,编写出更适用的高职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实训,力求更贴近就业岗位群与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富于创新
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一体化”教学[1],是以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穿插其中,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把理论课和实训课放在一个课程体系中全盘考虑、融为一体,以避免二者相脱节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要将关注职业教育的外在目标转向注重学习行为,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内在目标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2]。由于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团队合作、求知欲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自觉性,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成套的工艺设备、财力优势,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实训演练,不断完善教学、培训、鉴定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技能培训条件。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