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2:14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目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务目标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19世纪初,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就产生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产生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理论。
对于国内来说,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迅速繁荣。在九十年代以前,关于财务目标的研究仅仅还只是一个起步,理论研究仍然较少,不到20篇,但是一直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整个九十年代,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发展阶段。从01年开始,年度文献总量突破100篇,并于06年达到顶峰。
1.单一目标观点
作为国内较早出现的非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之一,潘经民(1996)探讨了西方企业超利润目标形成历史和涵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体现人本思想和社会责任的超利润目标也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时期的理论尚不成熟,一些提法现在也不多见,但这些都是我国在认识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缺陷之后的有益探索,也为以后的研究做了铺垫。
王庆成(1999)通过对“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谋求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满意值。简言之,即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赵勇、李辰星(2005)借助财务学中基本的概念,如时间偏好、投资机会等,论证了不管是确定的情况还是不确定的情况,不管是信息完全还是信息不完全,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以最大化企业现金流量的现值为理财目标。
陈玮(2006)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作为分析的框架与工具,通过对经理可协调与不可协调冲突的分析,得出应采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结论。袁振兴(2004)从委托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不现实性,提出了相关利益者均衡这一概念。
2.权变的观点
张正国、侯甜甜(2004)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是一种双维动态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空间分布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雷新途、李世辉(2007)依据现代契约理论分析范式,认为因契约不完备性出现的“剩余”问题,致使财务目标的实质应为“剩余盈余”的最大化,由此,特定状态对应特定缔约主体为主导的财务目标。在这种权变理论下,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员工利益最大化均有可能成为企业主导财务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三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单一目标和权变目标、多重目标与权变目标都是有交叉的。
二、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探讨,有关“利润最大化”的争论已经少之又少了。这说明,“利润最大化”的弊端已经普遍为大家所认同,以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国内关于财务目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之间。
1.近年研究成果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仍然持有只占其一的单一观点,仅有少数支持多重目标。但是,从各学者对自身观点的论述来看,也并非绝对单一,比如王庆成(1999)虽然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支持者,在阐述这一观点时,仍然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的、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笔者认为以某一目标为主导的多目标结合体系,更加符合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有利于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另外,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权变的观点,这与企业权变理论相契合,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财务目标,这相对于以前的静态目标而言,更符合财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因而更具生命力。
一、财务目标理论的归属相关文献回顾
在财务目标理论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归属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理论体系按照其对财务实践的指导作用分为财务基础理论、行为理论和约束理论,财务目标属于财务行为理论的范畴。冯建(1999)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特别是像财务管理这样的人本管理系统,它的运行、发挥的功能及其系统运行的原理、程序与方法等,都要服从于系统的目标,应该把目标作为财务管理行为理论的子系统。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是将财务目标理论归属为财务行为理论。而王庆成(1999)、李心合(2001)等学者却认为应将财务目标理论置于财务基础理论整体框架之中,他们认为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财务基础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将财务目标理论独立于财务基础理论,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王化成(2000)和陈兴述等(2004)。他们认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框架中,财务目标理论居于枢纽地位,不仅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财务实践中也有规范和向导作用。这类观点将财务目标理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使得财务目标理论成为财务基础理论发展的参照标志,并成为财务基础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连接纽带。
二、财务目标选择相关文献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企业应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目标仍有争议,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有14种之多(王化成,2000),还有一些新的提法不断出现,如资本运动最优化、EVA最大化、未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等。樊行健、李锋(2002)通过研究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双重问题,认为风险投资体系的双重与财务目标的选择具有趋同效应。伍中信、杨碧玲(2003)从产权角度讨论了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问题。他们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由利润最大化逐渐转变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利润目标”的内在矛盾,随着产权交易的出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提出迎合了各产权主体的利益要求得到平衡的诉求,因此,产权是推动财务目标选择变化的一大因素。袁振兴(2004)认为,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与之相对应财务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张茂燕(2005)从财务目标的演进角度,并以沃尔玛案例分析为辅助,提出了“权衡相关利益者利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模式。陈玮(2006)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科学的视角的研究分析,认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观点,理论基础来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它摒弃了传统财务目标研究中单目标函数的思维方式,转而从多目标函数的角度来考虑,并注重以实务为导向,因而与具有明显经济学特征的传统财务目标观点在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上有着很大差异。他运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作为分析的框架与工具,通过对经理可协调与不可协调冲突的分析,得出应采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财务目标的结论。刘辉华、曹受金(2007)也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将从股东利益取向向相关者利益取向转变,财务目标的股东利益取向主要是由股东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所具有的优势所决定的,财务目标的相关者利益取向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利益博弈中相互妥协的结果。另外,王跃武、伍中信(2007)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企业与顾客之间关于“经济剩余”的博弈、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筹建过程中就主导地位的博弈、委托者与者在企业存续期间的产权博弈进行了分析,从而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较科学合理地论证了“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观点。朱玉红(2009)同样基于博弈均衡理论视角论证了企业财务目标应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实际上,这些观点并没有本质差异。美国学者H・Levy和M・Sarnat曾经通过严密的数学推理,具体证明了这些“最大化”实质上都意味着企业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因此,对企业财务目标的研究如果还在这些“最大化”上纠缠显然没有多大的价值。简单地说,回报股东是财务目标理论研究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干胜道,2004)。华金秋、杨丹(2004)也认为在完善的相机治理机制下,企业财务目标表现为状态依存性下的控制权归属利益要求。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前述所有最大化财务目标是一回事,因而财务目标的最大化争论是没有意义的。现实中的财务目标应追求次优,尽可能定量具体明确。财务目标是一个有关利益各方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共有的财务目标,只可能存在一个一定时期内,大部分企业所共同的目标,但具体到每个具体的企业,则其财务目标都是一个动态博弈的结果,这种动态的博弈结果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制约,同样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汉祥,2007)。
[关键词]财务目标 利润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所以明确企业财务目标在企业理财活动中扮演着举重轻重的角色。笔者对相关文献的具体评价与研究领域的综合分析为中国未来的财务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财务目标的研究发展做出尝试性的探索。
一、现有成果的综合分析
对财务目标的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一些观点:
1. 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是目前西方企业界和我国许多财务理论工作者普遍接受的观点,国内有关财务管理的教材也是采用的这种观点。它是指企业经过科学管理,苦心经营,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价值对企业资产的影响,不断增加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使企业的市场出售价格最高。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企业价值如何计量,是历史成本,还是市场价格,还是未来收益的现值?这是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②企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过程,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似乎还说得通,但作为财务目标是否有点勉为其难?③企业价值最大化并没有考虑单位资金的效率问题,且资金运作的风险也考虑不够,甚至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 利润最大化
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在企业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也便于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系统接轨。
但是企业规模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如果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就会出现以下一些偏差:①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等问题,在没有现金流入时仍然计算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普遍存在。②利润最大化有时会误导企业不顾风险大小,盲目上一些利润高而风险也高的项目,一旦失误,企业将陷入财务困境。③利润最大化有时会引起企业的一些短期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盈利上,忽视企业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和长期目标。
3. 公平和效率
将效率与公平作为财务目标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理财行为;将效率与公平作为财务目标可以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形成;将效率与公平作为财务目标可以推动全社会对效率与公平的崇尚。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效率与公平作为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衡量和计算比较困难,在财务分析领域坚持效率公平原则是应该的,效率和公平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财务管理原则。当然财务管理原则不等于财务目标。
4. 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符合各方面的目标利益。该目标所考虑到的问题主题不仅限于本企业内部,还涉及到了企业外部的相关者,满足各个相关者的利益需要,这样才可能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会因为损害部分相关者的利益而造成财务危机。
但是,这个目标对企业的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和衡量。如:碧血保证产权清晰,利益明确,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规范相关者的利益等,只有做好这些,企业才能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迈进。
5. 其他观点
二、我的财务目标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财务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 对财务目标的研究必须联系中国实际及企业的自身的情况。首先,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像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其次,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更加强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所以,在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时,仅仅局限于股东这一利益集团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后,中国政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当然,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减少行政干预,增加经济调节。所以,我们确定财务目标时,应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2. 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战略性目标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战术性目标则强调企业的近期利益,关注记得利益的增长。在战略发展思想指导下制定不同时期的经营战术,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实现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应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思想。
3. 财务目标在量化上应该避免绝对化。笔者认为,目前普遍认可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都是绝对数指标,由于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企业的情况不同,所以“何为最大”无法确定。所以,笔者认为财务目标应该是一个既能横向又可纵向比较的相对指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务目标应该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兼顾效率和公平,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为主要指标,结合资本结构和现金流量综合反映。
三、评价与展望
笔者认为,国内未来对于财务目标的研究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注重:①对财务目标特征的研究。把握了财务目标的特征才能进一步把握财务目标的本质;②对确定财务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的研究;③应注意对财务理论(包括财务目标、财务职能、财务对象等)研究的系统性。
四、结语
由于本文是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样本的收集与分析,主观性较大,加上作者知识层面的局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样本的选取上,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谨慎性。这几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会计研究.1999.10
财务目标的滚动控制
企业在一个经营期间的财务目标是年度目标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是由生产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销售收入,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指标来保证的。为便于实行财务控制的操作,我们归纳了以下公式:
1、目标利润=目标销售收入利润率×目标销售收入
2、目标销售收入利润率=当年生产目标利润十年初结存产品的利润/当年生产的销售价产值十结构产品预计销售收入
3、当年生产的目标利润=Σ(各产品目标产量标准品单价×目标质量)一目标成本一各项目标费用
4、目标成本=Σ(各产品目标产量×目标单耗×目标单价)十目标制造费用
按照上述公式,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纳入了实行目标控制的轨道,对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了定量的控制管理。在上述公式中,应用的是目标利润=目标销售收入一目标成本费用这一基础原理,而主要的控制方式是实行滚动控制,主要内容是以年度利润为目标,把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工作目标分解为阶段性执行目标,按时间进度控制工作进度,在分阶段的执行目标上,个别指标结果往往有超前或落后,就要通过实施控制使其进度趋同。滚动控制形成的是累进目标利润累进销售收入一累进目标成本一累进目标费用。这样,滚动控制目标从空间上纵贯全企业上下、分为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从时间上目标指标累进日旬月季年,分为年目标,季目标,月目标。整个滚动控制过程是由四个层次,六个环节来实施的。
四个层次是:六个环节是:
1、预算目标。这是一个自下而上预报指标,形成预算方案的过程。由控制中心在搜集大量成本、利润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发动企业由下而上预报经营期内工作目标,控制中心在汇总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据以预测出经营期内的成本费用和利润目标,报决策层研究确定。
2、确定目标。决策层根据预测的目标,召集中层管理干部讨论论证,进行方案的优化选定,经确定后公布目标,明确保证决议,明确目标责任,明确激励和奖惩办法。
3、分解控制。是根据确定的目标对成本和利润的组成指标层层分解。进一步明确下达到执行层和落实层,在执行目标的时间和进度上加以控制。
4、落实控制。是分解指标的进一步细化落实,使分解指标落实到工作终点,指标分劈到各项数据终点。
5、反馈。从目标落实点的基层起,在目标执行过程中逐级及时地把目标进度反映上来,提供出各种工作信息,报告各阶段上的目标执行结果。
6、分析。按时对反馈的结果和信息做出分析,找出各项目标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找出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找出哪些措施可以采用,据以拟定出下阶段的滚动目标方案。
日常工作中,以上四个层次和六个环节形成了财务目标控制工作的循环。这样的循环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进行,财务目标得以在滚动控制中滚动前进。
财务指标的弹性控制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由若干财务指标组成的,这些财务指标是由各方面的工作结果来体现的,为了达到财务控制的效果,我们重点实行的是刚性目标——弹性控制的方法。刚目标是指经确定组成目标利润的各项工作指标是硬性的,既在目标确定和分解之后,坚决执行,干方百计要完成或超额完成,在执行层和落实层上没有余地,如对于生产成本指标,变动成本采取定额控制,固定费用和相对固定成本采取限额控制,在目标的执行中遇到个别难题时,可以在企业内部加以协调,组织难点攻关、技术改进,此增彼减等措施来解决。弹性控制是指对财务指标采取伸缩性控制,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动态的,发展的,市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如在执行财务目标过程中遇到成本费用的上升则要求产品价格和收入相应上升,遇到产品价格和收入的降低又要求成本费用相应降低;遇到销售上期产品或处理上期结转事项影响本期经营利润,遇到某一阶段上的亏损或某项产品的亏损等,都需要采取弹性控制。一是要控制其对财务指标数值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时间,二是要采取相应抵消或抵减其影响的措施。
财务目标的滚动控制
企业在一个经营期间的财务目标是年度目标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是由生产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销售收入,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指标来保证的。为便于实行财务控制的操作,我们归纳了以下公式:
1、目标利润=目标销售收入利润率×目标销售收入
2、目标销售收入利润率=当年生产目标利润十年初结存产品的利润/当年生产的销售价产值十结构产品预计销售收入
3、当年生产的目标利润=Σ(各产品目标产量标准品单价×目标质量)一目标成本一各项目标费用
4、目标成本=Σ(各产品目标产量×目标单耗×目标单价)十目标制造费用
按照上述公式,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纳入了实行目标控制的轨道,对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了定量的控制管理。在上述公式中,应用的是目标利润=目标销售收入一目标成本费用这一基础原理,而主要的控制方式是实行滚动控制,主要内容是以年度利润为目标,把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工作目标分解为阶段性执行目标,按时间进度控制工作进度,在分阶段的执行目标上,个别指标结果往往有超前或落后,就要通过实施控制使其进度趋同。滚动控制形成的是累进目标利润累进销售收入一累进目标成本一累进目标费用。这样,滚动控制目标从空间上纵贯全企业上下、分为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从时间上目标指标累进日旬月季年,分为年目标,季目标,月目标。整个滚动控制过程是由四个层次,六个环节来实施的。
四个层次是:六个环节是:
1、预算目标。这是一个自下而上预报指标,形成预算方案的过程。由控制中心在搜集大量成本、利润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发动企业由下而上预报经营期内工作目标,控制中心在汇总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据以预测出经营期内的成本费用和利润目标,报决策层研究确定。
2、确定目标。决策层根据预测的目标,召集中层管理干部讨论论证,进行方案的优化选定,经确定后公布目标,明确保证决议,明确目标责任,明确激励和奖惩办法。
3、分解控制。是根据确定的目标对成本和利润的组成指标层层分解。进一步明确下达到执行层和落实层,在执行目标的时间和进度上加以控制。
4、落实控制。是分解指标的进一步细化落实,使分解指标落实到工作终点,指标分劈到各项数据终点。
5、反馈。从目标落实点的基层起,在目标执行过程中逐级及时地把目标进度反映上来,提供出各种工作信息,报告各阶段上的目标执行结果。
6、分析。按时对反馈的结果和信息做出分析,找出各项目标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找出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找出哪些措施可以采用,据以拟定出下阶段的滚动目标方案。
日常工作中,以上四个层次和六个环节形成了财务目标控制工作的循环。这样的循环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进行,财务目标得以在滚动控制中滚动前进。
财务指标的弹性控制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由若干财务指标组成的,这些财务指标是由各方面的工作结果来体现的,为了达到财务控制的效果,我们重点实行的是刚性目标——弹性控制的方法。刚目标是指经确定组成目标利润的各项工作指标是硬性的,既在目标确定和分解之后,坚决执行,干方百计要完成或超额完成,在执行层和落实层上没有余地,如对于生产成本指标,变动成本采取定额控制,固定费用和相对固定成本采取限额控制,在目标的执行中遇到个别难题时,可以在企业内部加以协调,组织难点攻关、技术改进,此增彼减等措施来解决。弹性控制是指对财务指标采取伸缩性控制,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动态的,发展的,市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如在执行财务目标过程中遇到成本费用的上升则要求产品价格和收入相应上升,遇到产品价格和收入的降低又要求成本费用相应降低;遇到销售上期产品或处理上期结转事项影响本期经营利润,遇到某一阶段上的亏损或某项产品的亏损等,都需要采取弹性控制。一是要控制其对财务指标数值的影响程度和发生时间,二是要采取相应抵消或抵减其影响的措施。
一、资本成本:一个混乱的概念
资本成本是财务管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目前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理财实践中对其理解非常混乱,很多时候是被曲解了。例如,近年来有关我国上市公司热衷股权融资的研究和分析文章有很多,其中不少人认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IPO、配股和增发新股等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远远低于公司负债融资的资本成本,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这种流行观点源于我国企业理财实践、甚至包括很多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对资本成本的错误认识,人们认为资本成本是公司为了筹集与使用资本(金)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用资费用与筹资费用。按照这种理解,资本成本可以按通用公式K=D/(P-F)进行计算,即资本成本等于用资费用除以筹资净额(筹资总额减去筹资费用的余额)。显然,不论筹资费用F的大小,只要用资费用D足够小,甚至为0,那么资本成本K就足够小,甚至为0。而公司的股利政策和股利支付是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表决通过的,不像债务利息支付属于“财务硬约束”。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基于公司账面净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由其主导的财务决策常常会支付较少的现金股利,甚至多年不派发股利。由此可知,上市公司自然应该选取资本成本低的股票筹资方式了。但“优序筹资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筹资时应先选择负债,最后再选择发行普通股筹资,于是人们将我国上市公司热衷股权融资的现象称为其“悖论”。
成熟资本市场中公司的筹资实务普遍遵循“优序筹资理论”。尽管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包括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存在很大差别,但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司普遍较少采用发行普通股筹资。美国上市公司仅有25%左右的资金源于新债和新的股权融资,20世纪80年代以及近年来,美国公司撤回了大量的权益资本,这些股票回购的资金是通过举借新债筹集的。日本的公司也更多地依靠外部负债融资而非股权融资。
那么,是否因为发达国家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太高而导致其选择举债而非发行股票融资呢?答案是否定的。与我国上市公司相比,美国公司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也不能算高。表1显示,美国几家蓝筹股2000年的股利收益率水平远低于银行利率。
因此,将资本成本理解为“公司为了筹集与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是片面的,以用资费用除以筹资净额的资本成本计算口径是错误的,以资本成本高低选择筹资方式的财务决策方法也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财务理论中认为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要高于负债融资,原因在于一方面发行股票的风险高于债券;另一方面发行债券等负债融资具有利息抵税作用。那么,资本成本到底是什么?如果资本成本不是选择融资方式的依据,其作用到底是什么?
二、资本成本是投资期望收益率
(一)资本成本的含义
要理解资本成本的作用,必须清楚资本成本的准确概念。现代公司财务学中资本成本的通常定义为:资本成本是企业为维持其市场价值和吸引所需资金而在项目投资时必须达到的报酬率。或者表述为: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所期望的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
对于负债资金而言,债权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在形式上与公司所支付的利息是一致的;而对于股权资本而言,股权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与公司所支付的股利则是完全不同的。从公司的角度分析,当公司有多余现金时,它有两种选择,或者将其以现金股利方式发放给股东,股东将其投资于金融资产获取收益;或者公司将现金投资于新项目。如图1所示。以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的公司,如果选择后者,那一定是企业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率不小于风险相当的金融资产的期望收益率。
(二)资本成本的计算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股东将股利投资于金融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就是权益资本成本,它是公司将现金投资于新项目的机会成本,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可将其表达为:Rs=Rf+βi×(Km-Rf),其中,Rf为无风险利率;Km-Rf是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称为期望超额市场收益率;βi为公司β系数。
除了运用CAPM模型之外,股利折现现金流量模型、股票――债券风险溢价法也可用于对资本成本的估算,这些资本成本的确定方法都是从投资者期望收益率的角度出发的。
负债资金的资本成本除了利息之外,还需要考虑利息抵税。因此,税后债务资本成本=Rd×(1-T),其中,Rd是借款利率,即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它是债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T是公司的所得税税率。
公司通常运用债务D和权益资本S进行投资,这时,需要计算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WACC=S/(S+D)×Rs+D/(S+D)Rd×(1-T)
(三)中西方对资本成本理解的差异分析
比较中西方对资本成本概念的理解,可以发现我国实务和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资本成本是实际支出还是机会成本
我国众多教材和公司理财实务中理解的资本成本主要是企业付出的利息费用、现金股利等未来资金使用过程中以及筹集过程中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成本从本质上讲是一项机会成本,它是投资者投资于某个企业或项目而丧失了投资于其他方面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
2.解释资本成本时是基于企业管理者还是投资者
我国对资本成本的一般理解是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主要关注付现成本;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下,决策者则是从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来阐述投资者对其出让资金所要求的回报的。
深入分析我国财务管理实践和财务理论研究中错误理解资本成本概念的原因不难发现,中西方在财务目标选择上的不同导致了对于资本成本这一财务管理核心概念理解上的差异。
三、财务目标与资本成本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必然要求以资本成本作为资本预算的“取舍率”
财务目标是被广泛认可的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基础,选择科学的财务目标对于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理财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目标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财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界人士已经普遍接受和认可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
中西方对资本成本的不同理解实际上体现出各自选择的财务目标的不同。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以及公司理财活动中普遍选择了已经深入人心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下,企业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都应尽可能地增加企业价值,这样的财务决策才可称之为科学、合理的理财行为。作为现代财务理论基石的MM理论研究表明,在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这些企业基本的财务活动中,企业的资本结构(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在本质上与企业价值无关,只有投资活动中投资项目产生的净现值才会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说,真正决定企业价值的是投资决策,而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所处的地位应该是从属于投资决策并与其一起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服务的。
投资者(或资金提供者委托的人)会通过对投资对象(公司投资计划)风险大小的识别和评估来确定投资期望报酬率,这个期望报酬率就是满足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资本成本。估算出项目投资和运营过程各期的现金流量后,其净现值的大小将取决于折现率的高低,以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计算的投资项目净现值如果大于0,将增加企业价值。如图2所示。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目标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目标的选择迥异于西方,很少有公司真正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这源于证券市场双轨制的起始制度设计。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呈现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股权分置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财务目标往往体现为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以国有股为主体的控股股东能够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控制公司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由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不能上市流通,往往不会像流通股股东那样关注公司股价。而且,政府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考核注重账面净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控股股东以及管理层自然更为关注所持股份的账面价值,长期追求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同时,公司管理层为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追求公司筹资规模最大化以及充沛的自由现金流量。
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筹资,既满足了控股股东每股净资产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也满足了管理层的利益诉求。IPO时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远高于发起人的净资产折股价格,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价格也高于此前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作为发起人的控股股东为了直接、快速地增加每股净资产又往往放弃认股权。这样做既满足了公司发展所需资金,又实现了控股股东账面资本快速增值的目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管理层在公司经营上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财务目标;财务管理;经济环境;决策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51-02
1引言
一个明确理智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便决定了企业制定财务目标时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个有活力、有潜力的企业,定是一个自主能力极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目标的企业。只有一个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才会令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观点
2.1以增加企业收入为财务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原则
此种财务管理目标是从企业定义的角度出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经营模式和财务目标。此种观点有利有弊,利处在于可以集中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增加社会财富,便于企业进行再生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追求利润,一方面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往往会使公司财务人员铤而走险,忽略了收入和风险之间的联系,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也使企业的长远发展丧失了动力。
2.2注重股东利益,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稳定强大的股东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说是企业的命脉,投资者购买股票的目的便是增加自己的财富,如果企业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股票状况便会失去股东的资金支持,而没有了资金的支持企业也就无法继续存在了。此种观点直指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拨开表面迷雾从企业的最根本出发可以算得上是比较优秀的观点。但是该种观点过于片面化,股东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只注重股东利益,而忽视了与公司相关的其他利益体。
2.3以增加企业产值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此种管理方式常见于一些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之中,政企不分的做法导致了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产值的增长而忽视利润和产品质量,强硬的指标规定让企业无法灵活的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令此种管理方式现阶段基本消失。
2.4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此种观点在当今业界中算是比较完美的观点,兼顾了多方利益。一方面它在注重公司眼前利益的同时又没有忽视公司的长远规划,这便使得企业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丧失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此观点规划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在保证企业一定的收入前提之下尽量将公司所承担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值。该观点虽然比较完美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往往会不尽如人意,可行性较差。
企业的总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获得和有效使用资金的管理工作。创办企业是以扩大财富为目的的,企业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应该以 “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因为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获取利润的时间,而且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受风险大小对企业的影响。
3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因素是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受到企业本身管理决策各因素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综合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措施、战略选择等多方面来考虑,企业也正是通过提高管理决策和改善外部环境这两大因素来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的。
3.1管理决策因素
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而设计并实施一个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约束投资行为并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规范,以便于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具体操作时还应注意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
3.2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不断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努力适应。
(1)法律环境。如今,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法律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不断增多、细化。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法律法规都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休戚相关。企业财务人员应当做到知法懂法,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在遵法的前提下一步步实现管理目标。
(2)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关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实现产生影响。如果企业能正确预见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并对国家指定的经济优惠等政策加以研究,以政策决定企业的经济行为,则可以趋利避害,也将对理财决策大有好处。
另外由于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会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要实现资本大众化,注意分散经营风险,尽可能提升自身价值。
4相关问题的考虑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出发点和要求实现的目的不同导致了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观点,但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只有一个,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概括起来,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还需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在中国如今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之下企业的出发点应该立足全局,从整体出发,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发展好公司自身的利益产业。响应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自身企业要求,既要努力发展壮大自身企业又要注重职工利益,维护好工作群体的权益。
(2)由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也是企业财务目标的重点,便会导致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目标的重点环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的时候割舍部分股东的权益,遵循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不能片面单纯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做到统筹兼顾,一方面顾及股东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维护好职工权益。
(3)理清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企业对于资金的准确把握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投资就要存在风险,为了弥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对资本的价值评估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安全的投资方式,合理的规避风险,理智明确地对资金进行利用。公司财务人员也是资本的控制人员,对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4)协调好企业经营者、员工、企业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一个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会带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充分的平衡好各方利益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是一个优秀的财务目标。
(5)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根本利益是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好的财务管理与财务计划需依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来实现。计划并不是单一的资金问题,未来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因此,要提高企业对不同情况的反应能力,以便于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还要将计划具体化,做进一步细化,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出贡献。
5结论
一个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充分整合各个要素,将社会中一些主流观点取长补短以适应企业发展。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财务目标。良好的财务状况会令企业在日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回报率的上升又会反作用于资本,一个良性循环的圈子也会就此形成。股东,职工,企业三者的利益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让企业永远保持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